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认知活动和过程。

文化翻译是再创造的过程,是译者对原著的认知活动。

从认知过程来看,认知语言学关注创造性以及体验性,这一理论认为,认知过程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

同时,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离开文化背景的翻译很难取得成功。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文化意识培养,充分认识到认知语言学对文化翻译教学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是对大脑中相关语言机制进行研究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80年代到90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经变成为当前新兴的主流语言学流派之一。

通常情况下,学者们认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这三派的相关学者也被看成是英语国家在认知语言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1)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部分生成语义学家,例如lakoff以及langacker等人。

(2)从功能或认知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相关学者,例如dirven以及taylor等,这些学者认为利用较为普遍的认知方法对语言的功能以及形式进行研究,能够使得人们对语言表达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相关人类学家、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等,主要包括了gibbs、johnson以及putnam等学者。

国内知名学者王寅对国内外知名的认知语言学家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如下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学科,强调通过自我认知以及身体经验、借助知识结构以及认知方式等,合理地解释隐藏在语言事实中的认知规律。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在现实体验的形势下,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凭借自身所参与的多种互动,在对原文本进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在译作中将原作者所刻画的现实世界以及认知世界反映出来。

认知语言学十分注重体验以及认知所发挥的制约性作用,关注作者、文本、译者以及读者间存在的多重互动关系,期待达到“翻译的和谐性”以及“解释的合理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到从事翻译活动的相关认知主体之间互动性的影响。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看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看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2442019年15期总第455期ENGLISH ON CAMPUS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看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文/戚晓亚那些黑心肝的,杀个干净。

”显而易见,文中描述的内容不可能与中国政府有关,这是明显的政治误读。

从认知上来看,两者虽然是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机制也是不同的。

但是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晚清时期的中国,小说翻译承担着政治任务,译者不惜对原作进行删减、增加或者是改写。

从深层上来看,首先是改变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体验,然后影响人们的认知机制,最后产生不同的语言和行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革命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国民配合维新运动,增强民族意识,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2.伦理、宗教文化的误读。

从传统文化来看,中国深受儒家伦理道德文化的影响,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用带有中国伦理亲情关系色彩的词语来去解读原作。

比如:在狄更斯的 David Copperfield中有这么一句 “Oh, dear, dear Julia! Oh, I have been a naughty and undutiful child!” 在董秋斯的译文中,此句被翻译成了“呕,亲爱的亲爱的朱丽亚,呕,我过去是一个淘气的不孝的孩子!”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看见这个词,首先想起来的就是“不孝的”这个意思;在西方人的伦理文化中,对于父母和长者的孝顺观念并没有这么强烈,作者可能并没有想表达“孝”的意思。

3.文化意象的误读。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文化传统观,使得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体验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因而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形成了固定的图式,就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译者和原作者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因而形成的图式也就不同。

而在文学作品中,以文化意象来代替相对应的意思是很普遍的,所以也就常常产生误读。

比如:哈代所写的《德伯家的苔丝》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Some had beautiful eyes, others a beautiful nose, others a beautiful mouth and figure, few if any had all.” 在张谷若的翻译中这样写道“她们里面,有的美目流盼,有的鼻准端正,有的樱唇巧笑,有的身材苗条,但众美兼备的,固然不能说没有,却少的很。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摘要:隐喻作为一类较为含蓄的比喻方法,主要是用一种意思去表达另一种意思,其既广泛的应用在中文中,在英文中也十分常见。

英语中,语法和词汇也均有隐喻存在。

其类型可分为明显与不明显型、复杂型和简单型。

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翻译思路的构建,旨在可以为相关业界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进而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前言:隐喻作为一类修辞手段,属于比喻的范畴,可把它看作为一个特殊的明喻,仅表现方式更委婉些,且因存在文化差异,隐喻的翻译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困难。

基于这一问题,我们一定要进行深入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英语隐喻翻译,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理解语言,并对隐喻的含义进行深刻理解,并可以精准进行翻译,切实实现语言能力的良好培养。

1认知语言学对英语隐喻翻译产生的影响随着英语语言学的持续发展,英语词汇的意义也在不断的发生着不同的变化,隐喻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英语既可表达出原有的意思,同时也增加了更加丰富的新含义。

比如,“blue”既能用来表示蓝色,又可用于形容心情糟糕的状态。

而英语隐喻翻译,需要参考认知语言学知识,进而对英语隐喻方法和内容进行深刻了解,进而帮助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尤其对汉语中俗语和成语的翻译而言,隐喻已然成了其应用最频繁的一种方法,然而,翻译过程中也十分困难。

如果在进行翻译时,仅根据英语语法与词汇开展翻译,则会因为同我国汉语习惯不一致进而影响到翻译效果。

比如,按照字面意思解释“practicemakes perfect”,可将其翻译成为熟练方能达到完美,尽管此种翻译不管语法或意思均是正确的,然而,若把它通过认知语言学来分析,则就可以翻译为“熟能生巧”,这样一来便可达到最理想的翻译效果。

2英语中的隐喻2.1英语隐喻介绍隐喻作为一种比喻方法,其同明喻对比,更加含蓄又隐晦。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化隐喻翻译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化隐喻翻译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化隐喻翻译研究随着近几十年的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文化隐喻的翻译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文化隐喻翻译研究就衍生出来了。

文化隐喻翻译研究受到认知语言学影响,从而给翻译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为文化隐喻翻译本身提供了更多的启发。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是一门研究语言和思维的学科,旨在探讨语言表达及其语言概念的内在联系,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主题在于探索语言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构成语言的关系和怎样进行有意义的理解、运用与表达。

这些思考的焦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运用与研究中都有体现,在文化隐喻翻译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

文化隐喻是一种常见地基于比喻的语言表达,它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化以及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文化隐喻翻译拥有独特的特性,在翻译文本时要用到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历史、地理、宗教等。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文化隐喻的翻译不仅要包括语义上的转换,而且还要考虑它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概念作用。

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文化隐喻翻译中考虑的重点是因果关系、假设、语义空间等概念。

因果关系主要涉及文化隐喻转换中原有文化背景与目标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假设涉及到翻译者思考过程如何正确理解和解释原文中文化隐喻的含义;语义空间涉及翻译者在翻译文化隐喻时,在原文的语义空间内找到一个与目标语言文化有关的语义定义,为文化隐喻转换提供依据。

同时,采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化隐喻翻译还需要考虑语境的因素,这是文化隐喻和语言的重要特征。

文化隐喻的翻译必须考虑原文也文目标语言的语境背景,以及双方文化中两个社会文化类型或概念之间的联系。

因此,可以认为,文化隐喻翻译是文化背景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结合,在文化隐喻翻译中,翻译者不仅要了解语言本身,还要一定程度上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和深刻理解文化隐喻的本质。

另外,以认知语言学视角来对文化隐喻翻译进行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考虑语用的因素,文化隐喻的翻译服从语言惯例,针对特定的语言环境,应用恰当的语用方法,来保证译文表达准确,具有可传达性、可译性和可接受性。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技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技巧研究

216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技巧研究易子裕 华南理工大学摘要:传统理论关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则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了新的解释,主张隐喻是深入人们头脑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语言现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探讨了认知隐喻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总结了五种翻译过程中隐喻的处理方式,希望能够在认知隐喻的翻译研究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技巧一、引言隐喻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在人类日常思维和话语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隐喻的翻译则毫无疑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处理过程,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隐喻和翻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隐喻化的翻译过程则能达到创新性与解释性的统一,因为二者都是一种跨域映射活动。

本文针对英汉互译中隐喻与翻译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总结了五种处理隐喻的翻译方法,对认知隐喻翻译的认识与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对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但在传统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看来,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且与日常生活中规约化的语言背道而驰。

蓝纯[6:111]认为,认知隐喻是映射隐喻,它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词语,是文学作品中的“阳春白雪”,使用隐喻,仅仅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这一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到发展,语言学家们对于隐喻的研究渐渐上升到认知层面,直到莱考夫和约翰逊(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2003)问世,才真正意义上打破了昔日传统语言学的藩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从认知角度出发的研究隐喻的道路。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具有普遍性。

莱考夫[3:3]等学者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隐喻包含于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之中。

最新-深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精品

最新-深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精品

深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一、引言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

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

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

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三、隐喻的可翻译性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一、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现状1. 认知翻译理论认知翻译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主要应用之一,它认为翻译是一个认知过程,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认知因素的影响。

在英语翻译中,认知翻译理论给了翻译研究者一个新的思路,可以通过翻译者的认知加工过程来解释翻译现象,提供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2. 语言认知及翻译难点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语言认知在翻译难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词义翻译、句法结构、文化差异等问题,都需要依赖翻译者的语言认知能力来解决。

认知语言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框架,通过对语言认知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翻译难点。

3. 翻译教学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翻译学习,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认知语言学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可以促进翻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1. 强调认知翻译能力的培养在英语翻译领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培养翻译者的认知翻译能力。

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认知能力,翻译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翻译者的认知水平,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认知翻译支持。

结语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框架和理论视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难题。

通过加强认知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翻译者的认知翻译能力,推动翻译教学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作用,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和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章字数: 672】。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语言认知现象的学科,它探索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并在语言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人们使用语言来表示和组织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的表达,人们可以传递信息和理解信息。

在英语翻译中,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待翻译的英语文本,并把它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言。

首先,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翻译者理解英语文本的意义和构成。

在做英语翻译时,翻译者应该首先理解原文的意思。

而很多时候,英语文本的意思是由多个语言单位组成的,如句子、词组、词汇等。

因此,对于翻译者来说,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语言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认知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心理表示和处理机制,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准确地理解英语文本中的语言单位,并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其次,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掌握英语文本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在英语文本中,语言单位之间的组合和排列方式是非常复杂的。

在做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把英语文本中的这些结构和表达方式准确地转化到目标语言中。

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翻译者分析英语文本中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并找到最合适的翻译方法。

例如,对于英语中的被动语态结构,在汉语中的表达方式和英语中可能有所不同,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翻译者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式。

最后,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把英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准确地体现出来。

在英语翻译中,很多时候,英语文本中蕴含着不同于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翻译者需要把这些特征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否则翻译的文本会失去原意。

认知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英语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并找到最合适的翻译方式来传达这些元素。

总之,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翻译者可以更准确地理解、翻译英语文本,并把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

[语言学,意象,诗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语言学,意象,诗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诗歌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中较为复杂的领域。

由于中西方诗歌在文化、诗歌结构、诗歌韵律上的不同,诗歌翻译往往难度比较大。

而在诗歌翻译中,诗歌意象的翻译则更是如此。

传统的翻译原则注重诗歌结构或是韵律上的对等,但是本文希望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审视诗歌意象的翻译。

认知语言学认为诗歌的意象是一种隐喻,是以人的认知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

过去对于诗歌的意象曾有一些学者做过研究,例如张保红就在其《汉英诗歌翻译与比较研究》中对诗歌的意象进行了分类,还提出了意象与意境是不可分割的概念。

而对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王晓农、张福勇和刘世贵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篇翻译研究》一书中也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语言和文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对性,并提出了翻译中的翻译补偿的概念。

本文希望可以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相结合,从认知的角度看待翻译,以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文译本为例,分析在诗歌意象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其他的翻译措施。

一、关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诗歌意象在诗歌翻译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中认知的不同,意象翻译往往是诗歌翻译中的难点。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中,诗歌的意象不再仅限于解释为简单的情景交融,而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

(一)关于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诗歌写作中的一项重要手法。

传统的概念中,意象是一种物象,用以寄托诗人的情愫,抒发情感,是一种较为具体的实物情感寄托,也是构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

但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意象是一种隐喻,是一种看待世界、认知世界的一种体现。

那么什么是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在有生理的基础上的一种心理机制的运作,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一种映射,是与经验认知相关的。

诗歌意象其实就是一种隐喻。

在诗歌意象中有许多分类,张保红在其《汉英诗歌翻译与比较研究》一书中,就将诗歌的意象分为以下几类: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肤觉意象、味觉意象、嗅觉意象、动觉意象和意觉意象。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马霜(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隐喻是一种较为含蓄的比喻形式,是通过表面上的意思来表达另一种深层次的意思,其不仅在中文中经 常使用,在英文中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

在英语文章中,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都经常出现隐喻,这些隐喻既有 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既有明显的也有非明显的。

站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可将隐喻看作是人类重要的认知 方式之一,这就给英语隐喻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文章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隐喻;翻译隐喻属于比喻的范畴,可将其看作一种特殊的明喻,只是采用的表达方式更加含蓄委婉。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进行英语隐喻翻译的时候会遇到诸多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而通过将认知语言学引入到英语隐喻翻译研究之中,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更加深入地了解隐喻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进行准确地翻译。

1英语隐喻的概述1.1隐喻的定义在英语中,对隐喻概念的界定有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a com parison b e tw e e n tw o th in g s,b a s e d on resem b lan ce or sim ilarity,w ithout using‘lik e’or‘a s’。

真正 把隐喻提升到认知层面的是认知语言学的创始者来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语言观”,这就把隐喻从纯语言的范畴上升到了思维认知的范畴。

来考夫强调隐喻存在于方方面面,不但出现在语言中,同时也隐藏于思维中,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之中,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他将隐喻概括为“跨概念域的映射”。

换种说法,隐喻是人们把特定领域的经验用于理解或说明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类认知活动,是产生新语言意义的源头,本质上讲,隐喻就是借助另一种事物来解释某类事物,它是将不同概念有效联系起来的思维与认知方式,这 就是所谓的隐喻的认知现象。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文/骆丽霞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以体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作为哲学基础,认为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提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可以利用认知和体验,依靠其主体性,选择翻译文本,理解源语文本,并且用目的语来传达源语文本的风采。

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也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比如译者会受到其所处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和范围以及译文读者认知水平和层次的制约。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翻译观研究具体翻译实践实例——中国70后女作家盛可以的短篇小说《缺乏经验的世界》选段英译,以此来分析译者文学翻译的主体性,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译者的翻译行为。

传统的翻译理论将注意力放在翻译“结果”上, 主要通过分析原语和目的语来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最后对译文作出评价,总结出翻译的技巧或策略。

对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过程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剖析,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则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 2007: 583 ) ”,通过文献综述,不难看出从认知角度讨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译者的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位置,而且更加科学。

《缺乏经验的世界》由美国的青年翻译家翻译,译文于2009年发表在澳大利亚核心文学期刊《HEAT》上并获得好评,随着盛可以的作品逐渐被英译并走向海外,新一批海外译者或汉学家将得到学者们又一次的关注,本文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缺乏经验的世界》英译本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梳理并进一步探讨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影响其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指的是人通过心理活动(如知觉,判断或想象) 感知世界和对世界万事万物形成概念(conceptualization)的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

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为例

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为例

作者简介:张涵,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姜诚,副教授,英语系(科技翻译)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2020-10-26心智是具有天赋性的。

20世纪末,认知语言学派针对乔姆斯基的这个观点提出了“体认观”。

认知语言学所倡导的“体认观”可被归结为“现实—认知—语言”核心原则,强调语言是“体”和“认”的产物。

“体”是指对“现实”的互动体验;“认”对应“认知”,解释了语言中的人本性、主观性、民族性(王寅,2017)。

按照这个观点,翻译具有六个方面的特性:体验性、互动性、一定程度的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以及翻译中的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对于同一篇作品,不同风格的译者会有不同理解和译法。

1.2 译者主体性首先应明确的是主体性的概念。

“具体地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即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王玉梁,1995)从哲学角度来理解,主体性即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要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译者主体性也是一样的。

译者是翻译的重要主体,那么译者的客观对象就是需要翻译的文本或任务。

文学翻译不仅仅涉及语言转化,译者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时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如两种语言的特点和习惯、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经历等。

任何文化翻译活动都有目的,并且应该面向译入语的文学和文化(查明建 等,2003)。

2 译者主体性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四个英译本中的体现2.1 四个英译本的作家翻译风格本文选择了许渊冲、杨宪益、徐忠杰、朱纯深四个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本进行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笔者在选择译本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各有千秋;二是不同译文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差异。

首先,许渊冲的优化论认为译者在翻译时是没有办法找到与原文完全对等的译文的,译文和原文并没有优劣之分。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汉语隐喻的翻译[1]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汉语隐喻的翻译[1]

第29卷第I期咸宁学院学报Vol.29,No.I 2009年12月Journal of Xianning University Dec.2009文章编号:1006-5342(2009)I-0072-02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汉语隐喻的翻译*杨燕荣(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520)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线形,隐喻性语言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

从本质上而言,它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过程。

从隐喻的认知特点来看,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

汉语隐喻的翻译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

同时,汉语隐喻的翻译要注重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汉语隐喻;翻译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在认知语言学看来,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

从本质上而言,它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过程。

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认知新的感受,并认知比较抽象的事物或概念。

本文立足于隐喻认知学的内涵和功能,分析汉语隐喻的翻译原则,最后提出汉语隐喻的翻译方法。

一、隐喻的认知学内涵和功能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线形,隐喻性语言是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

那么,何为隐喻,其功能是什么,是我们探讨隐喻翻译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一)隐喻的认知学内涵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意思是“to transfer,to carry over”。

早在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诗学》与《修辞学》中对隐喻做了系统的研究,把它定义为“the application to one thing of a name belonging to another thing”。

意思是说,把彼事物的名称用于此事物,并认为隐喻是一种替代直接表达法的修辞手法。

浅谈认知语言学对口译活动的指导

浅谈认知语言学对口译活动的指导

浅谈认知语言学对口译活动的指导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尝试理解人类语言能力的分支学科。

它探究人们的思维和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想法和理解世界。

相信认知语言学对于口译活动的指导,会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如何理解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有效运用认知语言学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认知语言学将人类语言能力视为思维和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产物,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系统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演化。

而同样的观点也适用于翻译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不断理解原文中的想法和概念,然后再考虑如何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

这就涉及到了翻译者在思维和语言之间不停地跳跃,不断转化思维模式,才能将原意表达出来。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掌握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传递书面和口头信息。

其次,认知语言学还提供了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帮助人们在口译活动中更好地运用语言和思维。

例如,翻译者可以应用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分析方法,来深入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和用词,以便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目标语言。

同时,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了解目标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语用语。

在跨文化翻译时,理解和顺应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口译活动对翻译者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认知语言学还能够帮助翻译者提高口头表达的流畅度、准确性和连贯性。

例如,通过实践和反思,翻译者可以纠正自己在口头表达中的一些习惯性错误,如语气错误、时态混乱等。

同时,认知语言学也可以启迪翻译者如何在口译活动中善于运用语言隐喻、运用语言修辞,提高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稳定掌握认知语言学知识和运用认知语言学策略,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应对口译活动中的各种挑战,帮助口译工作更高效、更贴近客户需求。

鉴于口译活动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我们强烈建议各大翻译机构和翻译培训机构必须注重认知语言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为翻译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高质量的翻译培训服务。

认知语言学角度下探析英译本《蛙》中隐喻意义表达的翻译手段

认知语言学角度下探析英译本《蛙》中隐喻意义表达的翻译手段

认知语言学角度下探析英译本《蛙》中隐喻意义表达的翻
译手段
一、主题隐喻
在翻译《蛙》一文时,一种固有的理解方式即使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析其中的隐喻意义。

用这种视角去看待这篇文章,可以将它的主题隐喻与奥斯卡·王尔德的名作《维多利亚时代》联系在一起,其中又以对对比、对照、对抗三种类型的隐喻来表达主题。

二、大胆的暗示
在《蛙》中,作者采用了大胆的暗示来表达他的想法,以此来表明他对故事中角色、现实社会和当前政治状况的态度。

蛙被描绘成一种虚无缥缈的动物,暗示着政治势力的虚假性,而且它所出现的地方都是自然的水面,体现了自然的政治力量,代表着普通民众的苦难和抗争。

三、深化隐喻
在翻译《蛙》时,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还可以用来深化该文中的隐喻,以阐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表现出受害者和有权威者的差异。

此外,蛙中的死亡也传递了一个讯息,表达了政治权力的可怕性。

蛙的类比也可以用来描述受迫害者的状态,以及他们挣扎反抗权威的渴望。

四、精准的隐喻
为了能更精准的把握译文的隐喻意义,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还可以用来重新定义不同的概念和话题,以更明确的形式进行表达。

例如,对于蛙而言,其蝌蚪阶段则能够表现出一种蜕变和进化的样子,体现出人们在社会压力下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此外,蛙中的死亡也能够被视作一种痛苦的象征,表达了政治权力的可怕性以及受害者所面临的挣扎。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翻译《蛙》一文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可以从主题隐喻、大胆的暗示、深化隐喻和精准的隐喻四个方面加深探索该文中的隐喻意义,帮助读者从更深层次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从而更加准确理解文字的含义。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流派,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关系,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介绍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并分析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以期深化对翻译过程的理解,提高翻译质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框架等。

随后,我们将分析认知语言学如何影响翻译研究,包括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运用,并探讨其潜力和局限性。

本文的目的在于促进翻译界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融合,提高翻译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翻译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工具和方法论,以推动翻译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的新范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它基于认知科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人类的心理过程和心智能力,对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

它不同于传统语言学对语言的孤立、静态的分析,而是将语言视为人类认知活动的一部分,强调语言与认知、思维、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互动关系。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几个核心概念至关重要。

首先是“认知域”,它指的是人类心智中不同的知识领域或概念范畴,如时间、空间、颜色、情感等。

这些认知域是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也是语言形成和表达的基础。

其次是“心智表征”,即人类如何将世界中的事物和概念转化为内心的表征形式。

这种表征形式既可以是抽象的符号系统,也可以是具体的图像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心智的基本结构。

最后是“概念隐喻”,即人类通过隐喻的方式将某一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领域,从而实现对世界的多样化和创造性理解。

在翻译研究中,认知语言学的这些基本概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引言随着认知语言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揭示翻译中的思维和决策机制。

对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探析,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来探讨其实际运用情况,从而为研究者提供更多关于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研究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认知语言学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特点和差异,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提高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平和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

通过研究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应用,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有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研究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对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拓展翻译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析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揭示认知语言学对翻译过程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提升翻译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作用,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持,为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从而促进翻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分析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具体案例和实例,探索其中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挖掘并总结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方式,为实际翻译工作提供更加系统和规范的指导。

最终目的在于为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为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探索更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 正文2.1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一种结合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的学科,研究人类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言的心理学机制。

语言学视角下对翻译的认识

语言学视角下对翻译的认识

语言学视角下对翻译的认识一、语言学视角下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翻译是什么?应该怎样定义?历史上翻译几乎和语言同时诞生,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重视,人们一直沉浸在经验主义中并没有理论支撑,但从二十世纪后半叶起语言学家们注意到此领域的科学研究价值,不断地从实践向科学理论浓缩凝练,赋予翻译以正确、深刻的理论体系。

随着在一次次实践中的不断深入,众多语言学家为寻求翻译的本质为其下定义。

对于“翻译”这个词,人们脑海里首先反映出的应该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定义。

但是翻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转换活动,语言学家们在此基础上把翻译的定义加上了“等值”、“等效”、“替换”、“完整”等词语。

苏联的费道罗夫首次提出“等值”理论,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了翻译的定义,认为“转换方法是翻译实践最基本的方法”,并且语言是特定情境中至少有两人参加的一种活动,转换是翻译存在的前提,转换的对象是整个语言系统。

黄忠廉的《翻译本质论》中指出翻译的本质特征的其中之一是翻译是译文与原文之间求“似”的活动。

最后一条中“似”也体现了“等值”、“等效”理论。

这些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反映了语言学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虽然这些定义有狭隘、不足之处,它们把不忠实、不全面、不对等的翻译都排除在了翻译之外,但也确实为后来之人的研究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二、语言学视角下翻译的过程是怎样的?根据上文所述,翻译活动是一种转换活动,奈达提出这种转换活动分为三步,即:一、分析原材料;二、寻找原语和接受语的对等词;三、最妥善地组织成译文。

其中分析原语材料时,如果原语材料是口语,那么所有的语言信息都必须考虑进去:语调、连音、词的重读、手势等辅助特点。

最后妥善地组织成译文时,奈达提出:(1)要考虑接受语(指译语)的文化背景;(2)要考虑到译文接受者的情况。

黄忠廉在书中提到翻译的动态过程为先解码再换码最后编码形成译文。

将这一过程转化为通俗的说法,首先通读理解原文,重点是要读懂,然后用译入语重新组织语言,在这里要忠诚、准确,同时也要使译入语读者一读便解,最后一步虽然在这一程序中没有体现,但是校对这一步也不可忽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摘要: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实现翻译,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

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

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认知语义学类典型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引言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

关于翻译的标准,我国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早在汉朝和唐朝时期,就有了“文”与“质”之争,实际上是直译与意译之争;还有清代翻译大师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即忠实于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

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传神”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翻译标准,傅雷先生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除了国内的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之外,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弗雷赛·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就提出了翻译中的三项基本原则: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冯庆华2020:P4-5)对于如何达到翻译的最高标准,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

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

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和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1. 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在翻译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选义。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汉语中的一字多义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例如在1980年版的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 (the 2ndCollege Edition) 里,run作为不及物动词有31个释义,作为及物动词有5个释义,作为名词26个释义,作为形容词有4个释义,并专门收列成语搭配20条。

汉语中意义和搭配最多的字是“上”。

在上海辞海出版社出版的《辞海》里,“上”有17个意义和194个词语搭配。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词语的意义将更加丰富。

谈到语言符号的意义,早在1974年第一版的《语义学》里,G. Leech就提出了词语具有七种意义,这已是保守的说法。

它们分别是概念(外延)意义、内涵(隐含)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射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正因为语言符号有如此多的意义,人们常常把心理词库比喻成一个网络,词语在不同语境下,不同的说者和听者头脑中,不同搭配等都会有不同的变化。

其次,除了在材料的理解中遇到了选义的问题外,译者在表达中还将遇到选词的困难。

在对原文正确理解了的基础之上,译者有多种正确的表达方式可供选择,可哪一种是最恰当、最地道的呢?光用一個汉字来表示die这个概念的词就有:死,亡,故,卒,弱,逝,殁,毙,薨,崩,殪等。

还有在前面谈到翻译标准时,“文”与“质”之争实际是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最主要的两个翻译方法。

如中国的成语“过街老鼠”,直译:(like)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意译:the object of universal condemnation;a bad man hated by everybody.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恰当地把握好直译和意译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般情况下都是尽可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表达。

等值翻译一直是翻译界奉行的一条标准,无论是形式上、意义上还是功能上,等值翻译绝对是衡量译文好坏的重要条件之一。

(王国鹏2020)但是根据思维体验观,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对原语解码和译语重新编码的过程,而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

单纯的解码和编码把原语和译语都看成是自足的系统,运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即音位层、词层、词组层、句层、篇章层)的规则去追求等值。

(萧立明2020)并且有些材料无法用具体的对等译法进行翻译,比如文化背景比较复杂的词组、成语、谚语和习语等。

英语中的“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就不能对等翻译成“趁太阳还照耀的时候晒干草”,而应该符合汉语习惯译成“趁热打铁”,“把握时机”。

最后,修辞格在翻译中是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说明了这一点。

通过学习修辞格理论和分析翻译实例,我们发现修辞格从翻译的角度可以分为3类:可译;难译;不能译。

(冯庆华2020:P150)拿最后一种来讲,英语修辞格“头韵(Alliteration)”就是不可译的一例。

如Dumb dogs are dangerous. 它的意思是:不吠的狗最危险。

汉语很难把这种修辞格体现出来。

2. 翻译与认知语言学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冯庆华2020:P3)从表面上看翻译只是一种语言活动。

然而,无论是词语的恰当处理还是句段的合理翻译乃至整个篇章的有机联系都是浑然一体的。

语言和思维有密切联系,只研究语言而不探讨思维不能诠释翻译的本质。

有学者曾撰文指出:“两个民族语言的翻译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翻译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阎德胜1992)而且语言同客观世界并不直接一一对应,而是以人的认知作为中介,过程大体是: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范畴——语言符号。

(蔡晖2020)这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基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和对世界感知与概念的方式或途径。

(F.UngererH.J.Schmid 2020:F36)下面笔者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分析,建议译者从认知语义学和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方面进行思考。

2.1 翻译与认知语义学Wikipedia2020—2020版百科全书对认知语义学的定义为: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

与传统的真值语义学相反,它认为意义不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J.Taylor 2020) 自然词语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中,每一个词及其概念的出现都伴随有特定的使用环境、分布特征以及创造者的情感和心理动机等诸多因素。

一旦该词进入语言交际系统,这些原始特征就会作为词的意义成分,与词的所指内容和表达形式一道存入人的大脑,构成复合认知语义结构。

(章宜华2020)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更重视如何使原语的复合认知语义结构在目的语得以重建,这涉及到两语的双重认知过程。

翻译的双重认知过程可解释为对原语概念系统及其结构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译语概念系统和结构系统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的过程。

(萧立明2020 )在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心理空间域中,Fauconnier指出,意义并不存在于语言之中,相反,语言是构建意义的途径,依赖于许多独立的认知活动。

而且这个意义构建的过程是以语篇为基础的过程。

也就是说,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都必须以语篇为背景,联系上下文才能恰当地理解和表达意义。

我们可以认为,离开文本不可能揣摩出作者意图,但不考虑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不经过译者、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解读、理解,也不可能判断出文本的意义。

(陈道明2020)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认为我们可以把与判断某词义相关的背景信息视为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这一网络体系以内化入我们的文化特征、行为方式等。

具体地说,我们只有将一个词放到与之相关的各个认知结构共同构成的背景中才能理解它的意义。

(J.Taylor 2020)这些背景包含的信息很广,是人们自出生起,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互动过程中积累的人类身体体验、文化、情感、文明、习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想象等。

这些信息在认知结构的网络体系中,不是独立的各个部分,而是聚合成了一个完型(gestalt)。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以这种完型去理解和表达。

离开了这样一个完型,译者或读者无法真正明白语言符号的意义。

如宋词《虞美人》中有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这‘东风’能译成‘east wind’吗?在中国,“东风”是春风;而在英国,east wind则是冬日的寒风。

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西风”才是春风。

在许渊冲的译本中,它被翻译成‘vernal wind’。

(许渊冲2020)2.2 翻译与基本层次范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J.Taylor在他的著作《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中指出: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就是他们通过语言对周围世界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语言的范畴化。

Rosch认为外部世界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不是杂乱无序,而是有章可循。

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基本物体构成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 category),这些基本层次范畴能让我们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而收获最大量的信息。

在它之上,有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高层次范畴;在它之下,有较具体、较少概括性的低层次范畴。

这三种范畴构成语言中的等级结构,我们通过这一结构来认知世界、解读世界。

(J.Taylor 2020)基本层次范畴在认知上之所以基本、重要,主要由四个因素决定的:一、感知方面。

基本层次范畴在感知上具有相似的整体外形,能够形成反映整个类别的单个心理意象,人们能最快地辨认其类属。

二、功能方面。

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能运用类似的运动机制与其上的范畴成员打交道的最高层次,即是说,属于同类的成员可引起人们在行为上大致相同的反应。

三、言语交际方面。

基本层次范畴常常是用较短、简单、常用、中性的词表达。

这些词产生年代早,也是儿童最早习得的。

四、知识组织方面。

人类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基本层次上组织起来的。

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是在基本层次上进行的。

具有典型的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用来对周围具体事物和有机体进行分类的工具。

(F.UngererH.J.Schmid 2020)基本层次范畴的理论对很多其他理论也具有启发性作用。

在两语的翻译过程中尤其重要。

在前面提到翻译是从原语到目的语认知结构的重建,既然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是在基本层次范畴上进行的,那么作者在创造文本,读者在理解与欣赏文本,语言学者在研究文本或译者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必然也会基本上遵循这样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