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梅梁湾大型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的生长特征

合集下载

竺山湖控藻围隔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

竺山湖控藻围隔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

竺山湖控藻围隔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沈振华;朱明胜;张宏伟;周云峰;陈卫东【摘要】为了研究太湖竺山湖生物控藻围隔内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放养鲢鳙对富营养化水质改善的效果,于2013年6 ~ 10月对该水域进行5次采样调查,并对浮游植物进行种类鉴定与数量统计,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优势种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71种,绿藻门最多,共26种,其次是硅藻门18种,蓝藻门14种,裸藻门5种,隐藻门3种,甲藻门和金藻门均为2种,黄藻门1种.浮游植物数量为5.83×106~1.57×107 ind/L,平均数量为1.05×107 ind/L;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0.66 ~2.74 mg/L,平均生物量为1.63 mg/L.多样性指数H为1.40~2.55,平均值为1.82;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39 ~0.47,平均值为0.43.根据TLI(∑)并结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水质评价,太湖竺山湖生物控藻围隔内水质属于轻富营养状态.【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154-158)【关键词】竺山湖;生物控藻;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质【作者】沈振华;朱明胜;张宏伟;周云峰;陈卫东【作者单位】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太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使湖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甚至人们的生理健康都产生了极大威胁[1-3]。

为了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20世纪90年代Miura提出了著名的生物操纵理论,提倡通过放养食鱼性鱼类或捕杀浮游动物食性鱼类间接地改善水体富营养化[4]。

城市湖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鲢鳙放养关系

城市湖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鲢鳙放养关系

城市湖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鲢鳙放养关系
刘宗斌
【期刊名称】《环境与开发》
【年(卷),期】1999(014)001
【摘要】对安徽芜湖市镜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进行了测定根据浮游植物生产量估算了该水体鲢鳙鱼的生产潜力,合理放养量及鲢鳙放养比例。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刘宗斌
【作者单位】芜湖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4.4
【相关文献】
1.太湖梅梁湾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其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 [J], 蔡后建;陈宇伟
2.用浮游植物的生产量估算武昌东湖鲢鳙生产潜力与鱼种放养量的探讨 [J], 王骥;粱彦龄
3.安徽武昌湖丰、枯水期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李学梅;孟子豪;胡飞飞;刘璐;龚森森;朱永久;杨德国
4.池塘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及其与若干生态因子间的关系 [J], 杨国亭;张悦;刘云波
5.监利老江河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 [J], 王卫民;张家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鲢鳙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鲢鳙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鲢鳙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杨宇峰;黄祥飞【期刊名称】《湖泊科学》【年(卷),期】1992(004)003【摘要】1990年4—7月,在武汉东湖运用围圈的方法,研究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ac)、鳙(Aristichthys nobilis)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观察表明:在鲢鳙混养的围圈中,原生动物和小型轮虫的数量较多,而甲壳动物和大型轮虫较少。

在无鱼的围圈中,结果正好相反。

就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而论,无鱼的两个围圈(55.035mg/L和38.374mg/L)比鲢鳙混养的两个围圈(3.028mg/L 和3.490mg/L)高得多。

甲壳动物(无节幼体除外)的体长频度分布表明:在无鱼的围圈中,大型甲壳动物的频度比有鱼的围圈高得多。

围圈实验表明:鲢鳙的摄食促进了浮游动物向小型化方向发展。

【总页数】9页(P78-86)【作者】杨宇峰;黄祥飞【作者单位】不详;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15【相关文献】1.基于16Sr DNA比较研究混养三角帆蚌和鲢鳙对池塘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J], 唐永涛;赵良杰;杨洋;刘其根;凡迎春;吴杰洋2.滆湖控藻网围中鲢鳙对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J], 陈立婧;梅榛;孔优佳;刘其根3.鲢鳙占优势的千岛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J], 杨丽丽;何光喜;胡忠军;史文;刘其根;陈来生;王金鹏;杨卫明4.食物与桡足类营养级对亚热带分层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J], 陈辉煌;王文平;薛媛媛;高肖飞;金磊;杨军5.围网拆除后升金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影响因子 [J], 商乃萱;张坤;袁素强;孟诗;周忠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湖北部藻类生长旺盛期大气氮、磷沉降特征

太湖北部藻类生长旺盛期大气氮、磷沉降特征

太湖北部藻类生长旺盛期大气氮、磷沉降特征翟水晶;杨龙元;胡维平【期刊名称】《环境污染与防治》【年(卷),期】2009(031)004【摘要】按照<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标准>(GB/T 153580.2-92)收集大气N、P沉降物和降水量,并测定了2007年5~11月太湖北部梅梁湾藻类生长旺盛期间大气TN、TP的干、湿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太湖北部梅粱湾大气TN月湿沉降通量和月总沉降通量的变化趋势均呈双峰型特征,与当地梅雨和台风侵袭时的降水量呈明显正相关,并且TN的月湿沉降通量高于月干沉降适量,但降水量最少的11月则相反;大气TP月干、月湿沉降通量呈相互交替的变化趋势.大气N沉降物中主要以溶解性氮(TDN)为主,平均约占91.4%;而P沉降物中溶解性磷(TDP)占的比例相对较低,平均约为65.1%.经测定,2007年太湖北部梅梁湾TN和TP的年沉降通量分别为2 976、84.0 kg/km2,相比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分别下降34.4%和78.7%;2007年太湖北部梅粱湾大气TN的年沉降量高达6 958 t,远超过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理论允许的TN年沉降量.【总页数】6页(P5-10)【作者】翟水晶;杨龙元;胡维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相关文献】1.太湖流域氮磷等大气沉降研究 [J], 王燕;刘宁锴;王骏飞2.太湖氮磷大气干湿沉降时空特征 [J], 刘涛;杨柳燕;胡志新;孙一宁3.太湖大气氮、磷干湿沉降特征 [J], 许志波;杨仪;卞莉;蔡琨;张悦;丁铭4.2009-2018年太湖大气湿沉降氮磷特征对比研究 [J], 牛勇; 牛远; 王琳杰; 余辉5.太湖流域氮磷大气湿沉降特征研究 [J], 王骏飞;刘宁锴;王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除藻与控藻技术

除藻与控藻技术

中国水利 2006.17
Hale Waihona Puke 收稿日期: 2006- 07- 20 作者简介: 过龙根( 1974- ) , 男,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 博士、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 2002AA601011) 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战 略 行 动 项 目“长 江 中 下 游 湖 泊 富 营 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 KZCX1- S W- 12) 。
一、发展现状
1.物 理 法 目前, 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或人 工打捞、黏土絮凝和遮光技术等方 法。物理法表现得最为直接, 它直接 清除水体中的藻类, 不会产生二次污 染, 但是由于需要昂贵的费用, 因此 该方法只能局限于小水体或大水体 的局部水域。 机械除藻。图 1 列出了在云南滇 池进行机械除藻的工艺流程图。通过 该方法, 在 2001 年 4 月至 2002 年 11 月的 351 天共处理富藻水 42648 m3 ,折 合清除水华蓝藻干重为 460. 83 t, 相当 于从试验区水体中去除了氮 37. 33 t、磷 2. 71 t 、钾 2. 49 t 及粗有机质 200. 32 t, 重 金 属 铅 2. 289 kg、砷 2. 23 kg、汞 2. 3 kg、镉 0. 51 kg。可见, 通过机械方法 清除水华蓝藻, 对控制蓝藻污染可以
(4) 高等植物克制藻类 植物之间存在对环境生长因子 (光 、肥 、水 等 )的 竞 争 和 向 环 境 释 放 化 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的相生 相克的两种相互作用。如荸荠属水 草、水葫芦、水花生、水 浮 莲 、满 江 红 、 紫萍和西洋菜以及凤眼莲, 对蓝藻、 绿藻和衣藻有抑制效应。 (5) 鱼类控藻 滤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能够 直接滤食藻类, 从而达到控藻的目 的 。基 于 武 汉 东 湖 蓝 藻 水 华 消 失 的 实 践和原位围隔试验, 促成了非经典生 物操纵理论的提出( 图 2) 。 该理论强调了滤食性鱼类鲢和鳙 对蓝藻的直接摄食导致蓝藻的下降。以 太湖梅梁湾约 1km 的围栏水域为例, 2005 年初 1 月放养白鲢鱼种 24775 kg 和花鲢鱼种 8005 kg, 12 月捕获成鱼共 约 14 万 kg, 其中花鲢比例占 37.4%。通 过估算在蓝藻水华暴发高峰时期(8 月) 鲢鳙对藻类的控制效果, 表明围网 中的鲢、鳙对微囊藻生物量的控制达 38%, 并可大幅度降低水体中的藻毒素 含量( >50%) 。此外, 通过推算, 2005 年 鲢鳙的投入∶产出=1∶1.75, 可见鲢鳙的 放养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该理 论在我国大多数富营养化湖泊藻类水 华的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2008年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

2008年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

2008年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孟顺龙;陈家长;胡庚东;瞿建宏;吴伟;范立民;马晓燕【期刊名称】《湖泊科学》【年(卷),期】2010(22)4【摘要】2008年对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梅梁湾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5种,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种数最多,共20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7.1%;其次是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共7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0.0%.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在298.2×104-368006.8×104 cells/L 和0.298-184.202mg/L之间;浮游植物数量以夏季(6月5日)最高,春季(3月20日)最低.浮游植物相似性指数变化在0.11-1.00之间;其中1月8 日-4月3日的相似性指数高,在0.54-1.00之间,均在中度相似以上;其他时间下的相似性指数低,变化在0.11-0.50之间,为极不相似或轻度相似.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分别在0.01-2.29和0.003-0.72之间,其中1月8日-4月3日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好,其他时间下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差,表明1月8日-4月3日梅梁湾浮游植物分布比较均匀,群落结构复杂,而4月23日~12月9日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总页数】8页(P577-584)【作者】孟顺龙;陈家长;胡庚东;瞿建宏;吴伟;范立民;马晓燕【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无锡,21408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太湖梅梁湾与五里湖浮游植物群落的比较 [J], 宋晓兰;刘正文;潘宏凯;杨桂军;陈宇炜2.太湖梅梁湾湖岸带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及其与水华形成的关系 [J], 蔡琳琳;朱广伟;朱梦圆;杨桂军;赵林林3.基于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氮吸收动力学研究 [J], 杨柳;刘正文4.太湖梅梁湾和东太湖轮虫群落结构周年变化比较 [J], 潘越;郭赟;黄晓峰;沈冀;廖瑜欣;杜玮;刘涛;杨桂军5.太湖梅梁湾和东太湖浮游甲壳动物季节变化比较研究 [J], 黄晓峰;邱伟建;沈冀;蒋俊;廖瑜欣;于耀栋;过嘉豪;钟春妮;杨桂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鲢鳙生活习性及特点

鲢鳙生活习性及特点

鲢鳙生活习性及特点鲢鳙鱼是是我们国家最主要的经济鱼种类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北各大小水域,其鲢鱅二字分别代表鲢鱼和鳙鱼这两种鱼类,因为他们外形和习性都非常接近所以大部分人统称为鲢鱅鱼,鲢鱼又叫白鲢、水鲢,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四大家鱼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属于典型的滤食性鱼类。

而鳙鱼又叫花鲢、胖头鱼、包头鱼、雄鱼,外形似鲢鱼,体型侧扁。

头部较大而且宽,口也很宽大,且稍微上翘。

眼位比较低。

鳙鱼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里。

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层。

是中国特有鱼类。

在中国分布范围很广。

是池塘养殖及水库渔业的主要对象之一,经济价值较高。

能食用,对人体有提高智商、增强记忆、补充营养、延缓衰老的作用。

一、外形特征鲑鱼和鳙鱼虽然同属鲤科,但两者在外形上还是有着不同的特点。

鳙鱼的背部和两侧呈明显的灰黑色,腹部呈灰白色,而且带有黑色的花斑;而鲑鱼的体色为银白色,鱼鳍呈灰白色。

鳙鱼的头约占体长的三分之一,而鲢鱼的头约占体长的四分之一。

正常情况下鳙鱼的头比鲢鱼的大。

鳙鱼的胸鳍比较大并且超过腹鳍基部很多,而鲢鱼的胸鳍末端仅到腹鳍基部的位置。

鳙鱼的腹棱较短,从腹鳍一直延伸到肛门。

而鲢鱼的腹棱则较长,从胸部直到肛门。

二、生活习性1、喜群游:但混合集群不多,在垂钓中发现,钓起花鲢时,尽一色花鲢,钓起白鲢就尽一色白鲢。

2、常浮游:这是为了摄食浮游生物和吸氧,因为夏初到秋末这段时期,天气变化异常,经常造成水中缺氧。

3、怕惊扰、喜雀跃:遇到响动或小鸟掠过水面,立刻引起鱼群骚动而跃出水面,此起彼落,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种反应主要是白鲢,因为它们的性情暴躁,而鳙鱼一般不跳跃。

钓鲢鱼的季节性很强。

天气热水温高,上钩率相对就高,天气变冷水温降低,钓获量会明显减少。

每年6—9月钓鲢效果都好,高峰期是7月中旬至8月中旬,这一个月每天的黄昏为黄金时刻。

因为这一时期温度多变,西南风多,天气枯燥、酷热,鱼儿受气候的影响食欲不振。

只有到了黄昏气温下降,风也小了,这时鲢鱼大开胃口,就饥不择食了。

太湖水质富营养化特征研究((精)

太湖水质富营养化特征研究((精)

太湖水质富营养化特征研究*许旭峰,刘青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环境力学实验室,北京100190)摘要:本文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为对象,选择叶绿素a、总磷和总氮三个水质变量,建立以藻类生长为核心的生态动力学模型,结合二维水动力模型,建立了太湖生态水动力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太湖藻类生长的特征和影响因子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总磷是太湖藻类增长的主要控制因子,给出了藻类增长及水华爆发的环境因子阈值。

进一步通过对太湖不同湖区的藻类生长状况的模拟分析,发现太湖梅梁湾和西部沿岸区是太湖藻类生长和水华暴发的危险区域。

关键词:太湖,富营养化,水华,生态动力学,二维水动力模型1 引言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km,平均水深只有1.9m,的重要淡水资源。

太湖是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湖泊面积约23382湖水滞留期约300天,各湖区水动力差异显著。

由于周边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太湖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湖泊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蓝藻水华频繁暴发。

为了治理太湖富营养化问题,需要对太湖富营养化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数值模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1]。

近二十年来,在太湖富营养化模型选择上,主要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以水动力学方程和对流扩散方程为基础建立模型[2,3],重点描述营养盐的时空分布。

这种模型没有考虑生态过程,参数较少。

另一种是生态动力学模型[4,5,6],考虑了藻类生长以及其它生态过程,而不考虑水流引起的空间变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这两种模型结合起来,建立生态水动力学耦合模型[7,8,9],这种模型参数众多,计算量大。

虽然对太湖做了较多数值模拟研究,模型越来越完善,但是往往考虑了较多的生态过程和水质变量[10],模型非常复杂,真正适合太湖实际情况的模型还较少。

本文以二维浅水模型和输移扩散模型为基础,加入以藻类生长为核心的生态动力学模型,只考虑较少的关键的水质变量,建立太湖富营养化模型,对太湖富营养化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花鲢白鲢究竟能否控藻:质疑的人们看过来

花鲢白鲢究竟能否控藻:质疑的人们看过来

花鲢白鲢究竟能否控藻:质疑的人们看过来鲢和鳙是我国最常见、也是世界上养殖产量最大的两种淡水经济鱼类[1]。

鲢、鳙、青鱼和草鱼被并称为“四大家鱼”,在我国的淡水渔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鲢和鳙,不但曾是我国池塘的主养鱼类,也被广泛用于全国各地湖泊、水库的增殖放流,成为这些湖库中最主要的鱼类放养品种,其产量在我国湖库的平均渔产量中占到40%左右,甚至在一些湖泊、水库中,其产量更是占到70%以上。

因此鲢鳙毫无疑问是我国湖库中最具影响的优势类群,也是我国湖库食物网结构区别于国外湖库的最显著特征。

然而,人们对鲢鳙的兴趣并不只局限于其渔业利用价值。

由于鲢鳙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因而利用鲢鳙来控制富营养化湖泊中的蓝藻水华的想法及研究也早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兴趣[2-4]。

这一技术现在都以“非经典生物操纵”而广为人们所熟知[5],然而人们对鲢鳙能否控藻的认识始终存有争议,至今未能达成共识。

实际上,关于鲢鳙食性及其生态学效应的国内外研究,不可谓不少,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结果之间常相互矛盾,不但使开展这些研究的学者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不能达成统一,也会使看过这些研究的人对此感到疑惑和莫衷一是。

即使在国内此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机构内部,不同科学家之间的意见也常现分歧 [6- 7]。

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虽然在开展鲢鳙控藻试验时由于实验设计和条件的不同会出现控藻成功或不成功的不同结果,然而对于“鲢鳙能否控藻”的认识,笔者认为不应存在“能与不能”的两种结论。

而对该问题的认识之所以会出现分歧,一方面固然与该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有关,但另一方面还由于科学研究,大多如“瞎子摸象”,囿于研究者的知识基础及其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精力、研究经费和实验条件等,使得每个实验都似“一个瞎子的摸象”,不同实验的结果不同是可以想见或可以被认可的。

但落实到对“鲢鳙能否控藻”的回答时,就不应是“见仁见智”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不因研究结果的不同而改变。

梅梁湖蓝藻影响因素分析

梅梁湖蓝藻影响因素分析

梅梁湖蓝藻影响因素分析盛龙寿朱骊姚华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无锡分局摘要:太湖蓝藻爆发严重危害无锡地区供水安全、旅游经济和城市形象。

本文在大量水文气象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太湖梅梁湖风向风力、水位、水温、PH值、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 Mn、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等与藻密度建立相关,通过相关系数计算,筛选出了对梅梁湖蓝藻影响较大的PH值、总氮TN、总磷TP、太湖水位、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和水温等6项因子,并进一步作了单因子分析,为科学治水、控制蓝藻大规模爆发提供了基本依据。

1. 研究背景。

梅梁湖是太湖的一个湖湾,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南郊4Km处,南北长16Km,东西宽7-10Km。

沿湖风光秀丽,水厂密集,是无锡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取水水源地集中区。

由于梅梁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蓝藻容易爆发的水域,危害极大。

对梅梁湖蓝藻影响因素和生长规律的研究,对于科学治水,控制蓝藻大规模爆发,保护旅游经济和供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 代表站、影响因子和资料系列的选择1) 代表站选择。

为了分析研究梅梁湖蓝藻的影响因素,选取位于该湖西北部的直湖港东、西部的马山水厂、南部的拖山和东北部的小湾里水厂为蓝藻监测代表站,以各代表站的藻密度及相关因子值的算术平均数代表梅梁湖藻密度及相关因子值。

具体位置见图1。

图1 梅梁湖蓝藻代表站位置示意图2) 影响因子初选。

一定的气象水文因素是蓝藻生长和发育的条件,初步选择风向风力、水位、水温、PH值、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 Mn、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等9项指标为蓝藻影响因子。

3) 资料系列选择。

2009年4月10日至10月20日,江苏省水文局组织了太湖蓝藻巡查工作,各代表站除台风期间有几天缺测外,其余天数资料齐全,可作为分析蓝藻影响因素的资料系列。

梅梁湖蓝藻影响因子监测资料详见附表。

3. 影响程度分析根据各代表站2009年4月10日至10月20日共173天的风向风力、水位、水温、PH 值、溶解氧DO 、高锰酸盐指数COD Mn 、总磷TP 、总氮TN 、氨氮NH 3-N 、藻密度等10项监测数据(台风期间缺测天数除外),计算其平均值,得到梅梁湖的相应指标值。

太湖3个抑藻放流区鲢、鳙食性的时空特征

太湖3个抑藻放流区鲢、鳙食性的时空特征

刘 栋,徐雪英,沈振华,等.太湖3个抑藻放流区鲢、鳙食性的时空特征[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20):191-196.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8.20.049太湖3个抑藻放流区鲢、鳙食性的时空特征刘 栋1,徐雪英2,沈振华3,蒋兆林3,景 丽4,陈永进4,徐东坡4(1.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江苏无锡214081;2.江苏省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苏州215006;3.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江苏无锡214081) 摘要:为查明鲢、鳙在抑藻区的摄食情况及抑藻效果,于2015年8—11月期间在太湖中3个抑藻放流区(乌龟山、月亮湾、竺山湖)采集鲢、鳙肠含物样品,运用镜检法定量分析其食性特征。

结果表明,在鲢、鳙的肠含物中分别观察到119、89种浮游植物,11、16种浮游动物。

其中蓝藻门占了浮游生物总数量的95%以上,相比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所占比重更大。

在食性的时间变化方面,随着水温的降低,鲢、鳙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的多样性都逐渐下降;空间变化则与水域的生物量有关,乌龟山水域鲢、鳙的摄食强度和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

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前肠中微囊藻大多以具被膜的群体形式出现,后肠中则通常以分散的单个小细胞存在。

试验得出太湖3个抑藻放流区鲢、鳙的食性时空特征,说明鲢、鳙肠道的消化可以破坏微囊藻的存在形式,放养鲢、鳙对于蓝藻的治理具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太湖;鲢;鳙;食性;时空变化 中图分类号:S9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8)20-0191-06收稿日期:2017-05-13基金项目:太湖治理专项省级统筹项目(编号:苏财建[2015]162-2)。

作者简介:刘 栋(1994—),男,贵州六盘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产健康养殖研究。

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质指标间的关系

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质指标间的关系

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质指标间的关系李娣;李旭文;牛志春;王霞;师伟;于红霞【摘要】To research the structure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water quality in Taihu Lak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water quality indicators (temperature, transparency, pH value, dissolved oxygen, conductivity,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mmonia, high manganese on permanganate index, chemical oxygen demand, fluoride,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nitrate, nitrite, phosphate solubility and chlorophyll a) were monthly investigated at seven sites in Taihu Lake between January and December of 2013 in our study. Meanwhile, Pearson’s correlations between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ere used to fi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re were 124 species of phytoplankton, including 30 taxa Cyanophyta, 47 kinds of Bacillariophyta, 34 species Chlorophyta, 3 Cryptophyta, 6 Euglenophyta, 4 Dinoflagellate; as an absolute dominant species, dominance of Microcystis spp. was 80.8 %. From space, phytoplankton density in Gonghu was highest among the seven sites. Diversity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was lower than other sites. Meanwhile, density percentage of Microcystis spp. in Gonghu was 90.1%, far higher than other sites. From the time point of view, December was when the density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Taihu Lake was highest, followed by June. The principal pollutant was total nitrogen, secondly totalphosphorus, thirdly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ncentration of pollutants in West Taihu was highest in our study.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water quality, it showed that water temperature, transparency, total nitrogen, chemical oxygen demand and chlorophyll a wer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aihu Lake. Controlling water pollutant emissions and restoring ecological function should b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manage cyanobacteria bloom in Taihu Lake. Meanwhile, enhancing times of algae monitoring in winter will be to prevent outbreak of algae in Taihu Lake.%为了探讨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太湖浮游植物群落指标与水质指标间的关系,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对太湖7个点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指标(水温、透明度、pH、溶解氧、电导率、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氟化物、生化需氧量、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溶解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进行月度调查,研究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湖泊水质的时空分布;并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浮游植物密度、浮游植物多样性与水质指标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水质指标。

鲢鳙放流对太湖三国城水域浮游植物的影响

鲢鳙放流对太湖三国城水域浮游植物的影响

鲢鳙放流对太湖三国城水域浮游植物的影响冯超群;徐东坡;陈永进;徐跑;单峻峰【期刊名称】《大连海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3)005【摘要】为研究鲢鳙放流对太湖三国城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于2016年8—11月逐月进行调查,通过对比抑藻放流围栏内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分析了鲢鳙放流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并结合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了三国城水质状况,同时还探讨了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44属90种,优势种以蓝藻门Cyanobacteria种类为主;方差分析显示,围栏内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析显示,围栏内外均以微囊藻属Microcystis为主,围栏内显著低于围栏外(P<0.05);水质综合评价显示,太湖三国城属于中-重污染富营养化水体,围栏内水质较围栏外好;相关性分析表明,围栏内外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和蓝藻门密度均与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溶解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RDA分析显示,围栏内浮游植物与水温、溶解氧、pH关系密切,而围栏外则受水温、溶解氧、pH、透明度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单纯放养鲢鳙适合控制蓝藻水华而非藻类总量,而以控藻为目的的鲢鳙放流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总页数】8页(P666-673)【作者】冯超群;徐东坡;陈永进;徐跑;单峻峰【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渔业学院, 江苏无锡214081;南京农业大学渔业学院, 江苏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苏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苏无锡214081;南京农业大学渔业学院, 江苏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苏无锡214081;江苏兴利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无锡214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6【相关文献】1.太湖鲢鳙放流增殖效果评价和容量研究 [J], 张彤晴;唐晟凯;李大命;沈振华;曹萍;刘小维2.鲢鳙放流对太湖三国城水域浮游植物的影响 [J], 冯超群; 徐东坡; 陈永进; 徐跑; 单峻峰3.提高鲢鳙鱼增殖放流效果的几个关键环节——以长荡湖增殖放流为例 [J], 张响;刘锁明;陈建平;耿捷;曹建华4.黑龙江省鲟鳇鱼大马哈鱼放流站举行中俄边境水域鲟鳇鱼资源增殖放流活动 [J],5.太湖蓝藻治理推出“生物杀手”——15万尾鲢鳙鱼游向内太湖 [J], 李明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亿尾鲢鳙鱼吃掉太湖658万吨蓝藻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5亿尾鲢鳙鱼吃掉太湖658万吨蓝藻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2018.85亿尾鲢鳙鱼吃掉太湖658万吨蓝藻实现生态经济双赢浙江杭州市渔政总站成功救护一只绿海龟海南2020年底前全面清退不合“规划”水产养殖场山东寿光开展休渔期水产品市场联合执法为保护太湖生态,通过“以渔控藻”,改善水质、修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2013年起,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太湖鲢鳙鱼控藻项目在无锡竺山湖试点,在不投饵的情况下,60米2的网箱产出450~700千克鲢鳙鱼一龄苗种。

2014年至今连续实施太湖“以渔控藻”项目,大规模放流鲢鳙鱼苗近5亿尾,消耗藻类658万吨,取得良好生态效益。

“以渔控藻”还带来经济效益,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放流测试结果显示,鱼苗投放太湖后,经10个月生长周期,平均增重超20倍,投入产出比达1∶10,太湖9月开捕后,这些氮、磷、碳均以渔获物的形式输出水体。

项目放流鱼苗到开捕时可长成8万吨成鱼,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23亿元。

监测数据表明,无锡太湖梅梁湖、竺山湖和乌龟山3个抑藻区内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下降42.67%,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下降38.79%,抑藻区内实施以渔控藻,可降低水体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改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近期,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和《海南省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的要求,海南省组织开展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专项督察,对应于2018年底前出台规划的18个市县规划编制和政府发布工作进行督导。

对编制发布情况明确为已发布、已通过政府常务会审议、拟上报政府常务会审议、已通过评审、未进行评审六类,分类指导。

并提出规划工作任务主体责任为市县党委、政府,要求各市县高度重视,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规划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整改承诺,进一步统一思想,严肃纪律,压实责任,狠抓落实,保证规划出台发布。

对于未按时出台发布“规划”的市县将进行函询,对主要负责人和责任人进行约谈,并将有关情况报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建议省政府进行问责。

春季太湖梅梁湾水体中藻类光量子产额的变化规律

春季太湖梅梁湾水体中藻类光量子产额的变化规律

春季太湖梅梁湾水体中藻类光量子产额的变化规律赵巧华;秦伯强【摘要】藻类光量子产额是表征藻类对环境因素响应的重要参数之一.利用中国科学院太湖生态网络站栈桥头测定的水体初级生产力及水下辐照度数据,计算了4个观测时段藻类的光量子产额,结果表明,自表层至30 cm处,藻类的光量子产额随深度基本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但随深度的进一步增加,光量子产额增加的趋势变缓,直至接近于平直状态(在到60~80 cm之间),该最大值也基本为0.12mol(O2)/mol(光子),且该处的光量子产额是表层的10倍左右.春季,在太湖梅梁湾60 cm以上,光并不是藻类生长的限制条件,而在60 cm以下,由于光的衰减,使得光成为限制其光合作用的条件.【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029)009【总页数】8页(P4790-4797)【关键词】光量子产额;吸收系数;辐照度【作者】赵巧华;秦伯强【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南京210044;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2;Q178在光学深湖中,光是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个主要因子[1],在该类湖泊中,藻类是主要生产者,而影响水体中藻类初级生产力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是有效太阳辐射在水体中的传输及其能量的谱分布,其二是藻类对有效光合辐射的选择性吸收及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效率[2,3]。

光量子产额表示的是光合作用过程中,色素吸收1mol光量子所释放氧的摩尔数[4],因此探讨藻类在光合有效辐射范围的吸收及其光量子产额,对理解生态系统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建立生物-光学模型有着重要的作用[5,6]。

由于水下光能谱随深度的变化较大,藻类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因而估算藻类的光量子产额应考虑水体中有效光合辐射及藻类吸收系数的谱特征[7]。

在计算光量子产额的过程中还存在两个关键问题:(1)表征在水体中任一点单位体积内的有效辐射能谱是标量辐照度[Eo(λ,z)][8],而非下行辐照度[Ed(λ,z)],然而长期水下光场监测的参数却是Ed(λ,z)和上行辐照度[Eu(λ,z)][7],因而需要解决从上、下行辐照度推算标量辐照度的问题,否则极有可能忽略水下光场的角向分布,引起光与水体初级生产力定量关系的较大误差[9];(2)水体中存在有色溶解有机质(黄质)、非藻类颗粒物、水等介质与藻类竞争光能,且藻类对光能的竞争往往处于劣势[7],因而要估算藻类的光量子产额就必须准确了解其对有效光合辐射的吸收谱[aph(λ)] [8,10]。

太湖梅梁湾生物控藻围栏内鲢、鳙比肠长和比肝重的动态变化

太湖梅梁湾生物控藻围栏内鲢、鳙比肠长和比肝重的动态变化
3 3 2 2
和体重, 解剖取出肠道, 测量整个肠道的长度, 分离 出肝胰腺并称重。由于鲢、 鳙均属无胃鱼类, 肠道长 度的测量是从食道以后至肛门的距离。比肠长指数 c m ) / 鱼的标 用下列公式计算: 比肠长 =肠道总长( c m ) 。比肝重指数是指鱼类的肝胰腺重与 准体长( 体重之比, 计算公式为: 比肝重 =( 肝胰腺重 / 体重) ˑ 1 0 0 %。 鲢、 鳙肠含物组成的数据来自 K e等 ( 2 0 0 7 ) 。
第3 3 卷第3 期 2 0 1 2 年 ㊀5 月
水生态学杂志 J o u r n a l o f H y d r o e c o l o g y
㊀V o l . 3 3 , N o . 3 , ㊀2 0 1 2 ㊀M a y
太湖梅梁湾生物控藻围栏内鲢、 鳙比肠长和比肝重的动态变化
柯志新1, 谢㊀平2, 过龙根2, 徐㊀军2, 周㊀琼3
鳙的肠含物组成每月进行了监测, 本次用于相关分 析的鲢、 鳙肠含物数据便来自于该研究。相关分析 表明, 鲢、 鳙的月平均比肠长与温度均呈显著的正相 关, 与体长体重以及饵料组成的相关性均没有达到 显著水平( 表1 ) , 但鲢的月平均比肠长与肠含物中 浮游 植 物 的 比 例 正 相 关 性 接 近 显 著 水 平 ( P= 0 . 0 5 6 ) 。鲢、 鳙月平均比肝重与温度、 体长、 体 重以及饵料中浮游植物的比例均呈负相关关系, 并 且多数达到极显著水平; 鲢、 鳙的月平均比肝重与肠 含物中浮游动物的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 表1 ) 。
( 1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㊀5 1 0 3 0 1 ; 2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湖北 武汉㊀4 3 0 0 7 2 ; 3 .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湖北 武汉㊀4 3 0 0 7 0 ) 摘要: 为了解滤食性鱼类的消化生理指标及其生态适应性, 2 0 0 5年 1- 1 0月, 调查了太湖梅梁湾生物控藻围栏中 鲢( H y p o p h t h a l m i c h t h y s m o l i t r i x ) 、 鳙( A r i s t i c h t h y s n o b i l i s ) 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比肠长和比肝重指数的动态变化, 分析 了比肠长和比肝重与温度、 体长、 体重以及饵料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 鲢、 鳙比肠长和比肝重的季节变化都非常 明显, 比肠长均值分别为 9 . 6 6和 5 . 7 3 , 夏季的比肠长均明显增大。总的来看, 鲢的比肠长和季节变化幅度均大于 鳙, 表明在滤食和消化浮游植物上, 鲢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鲢、 鳙的比肠长与水温显著正相关( 鲢 P< 0 . 0 1 ; 0 . 0 5 ) , 而与体长、 体重以及饵料组成的相关性不显著; 温度导致的摄食强度变化应是鲢、 鳙比肠长季节变 鳙 P< 化的主要原因。鲢、 鳙的比肝重均值分别为 1 . 5 7 %和 1 . 9 1 %, 鳙的比肝重明显大于鲢, 这可能与鳙摄食更多的浮 P< 0 . 0 5 ) , 表明生物个体的形 游动物有关; 鲢、 鳙的比肝重与温度、 体长、 体重以及饵料组成均有显著的相关性( 态特征与其所利用的资源环境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 比肠长; 比肝重; 鲢; 鳙; 太湖 中图分类号: Q 1 4 2 ㊀㊀文献标志码: A ㊀㊀文章编号: 1 6 7 4- 3 0 7 5 ( 2 0 1 2 ) 0 3- 0 0 0 9- 0 5

太湖梅梁湾水体微囊藻毒素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太湖梅梁湾水体微囊藻毒素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类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采样点 的 布设 .
水体中藻类生长状况的物理 ( 水温 ,溶氧 ,光照 , p H等 ) 、化学 ( 氮、磷等营养盐 )以及生物等因素 均会影响到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目前 ,国内 外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已有较多 , n q g Wagi 等研究发 n 现温度升高 , 水体中 MC 的含量也相应增加 ; s 也 有人研究发现温度与水体 中 MC 的含量无关[。 s 3 水 ] 体 的光照强度 、p H、溶氧与 MC s的浓度呈显著正 相 关 【 。 2 ]已有 较 多研究 发 现水 体 中 MC 的含 量与 , 4 s 总磷 、总氮的含量呈正相关关 系【 , 2 ] 但是也有研 , 6
究发现 MC s的含量与营养盐之间无显著关系甚至 为负相关关系L J l l 【,J n [ 等研究发现 5 。Wi e j i g4 hm J a ] MC s的产生还与水 中真菌 、N + e 有关 。但是 a、F
根据梅梁湾 的湖区面积以及人湖河流的流 向, 在梅梁湾一共布置 8 个采样点 ,具体位置见表 1 , 其 中 1, ≠ 3 , ≠ 群 2 , 撑 4依次分布于湖区中心 , ≠ 6 , } } 5 , } 7 ,8 位 于湖 区 的周 围。
含量 的影响将会有所差异 , 本文通过对太湖梅梁湾 为期一年的基础研究 ,能够为全面了解水体水质以 及湖泊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梅梁湾位于太湖北部 ,是无锡市 的主要风景区 和水源地 , 许多水厂都在该湖 中取水, 总取水能力 占 无锡市区总用水量的5 %【 ,因此研究该湖区水体 1 l Ⅲ 的藻毒素含量 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 响因素对人
生态环境 学报 2 1,06 )16.07 012(. :0316 7

大水面网栏鲢鳙鱼种零投喂培育技术初探

大水面网栏鲢鳙鱼种零投喂培育技术初探
鲂作 为清 洁鱼 以抑 制 附着藻 类 生长 。 5 . 定 期监 测 生长 情况 监 测在 放养 1 个 月后 开
始 。分 别 于 8 、9 、1 0 、l 1 月期 间每 月对 网栏 区 内
鲢 、鳙 鱼 种 体 重 、体 长 等 生 长 指 标 进 行 测 定 。从 2 0 1 5 年 三 国 城 和 月 亮 湾 两 个 围 栏 区 监 测 结 果 显 示 , 自7月投 放 开始 一 直 到 1 2月 ,鲢 、鳙 鱼 种 生

7 . 3 l ( 月亮湾 )
鳙 5 1 1 3 7 . 6 5 3 1 6 1 3 0 8 4 1 . 6 2
2 0 1 6 . 8 . 5 梅 梁 湖 1 3 0 0 0 鲢 2 7 9 9 5 . 7 5 l 1 4 4 9 3 5 6 2 . 5 l
2 0 1 4 . 7 . 3 0 梅梁 湖 2 0 0 0 0 鲢 8 8 5 9 4 . 8 5 9 2 3 3 7 3 1 9 O . 9 6


网栏鲢 鳙 鱼种零 投 喂培 育技 术
选 择 具 有 微 水 流 、 风 浪
9 . 1 4 ( 三 国城 )
2 1 ( 三 国城 )
长 情况均 达 到 了预期 目标 。
3 . 鱼种 放 养
当本地鲢鳙鱼夏花达到 7 0 0 尾/
千 克 时 即可 开始 放养 。放 养 密 度 视 不 同湖 区 浮 游 生 物 量 的大 小 而 定 , 以鱼种 培 育 至 冬 季 达 到 湖 区
放 流鱼 种 规格 ( 1 0  ̄2 0 尾/ 千 克) 要求 为标 准 ( 表1 ) 。
应 立 即 排 查 原 因 ,及 时 采 取 补 救 措 施 。 夏 季 网衣 易 附 着 藻 类 甚 至 堵 塞 网眼 而 影 响 水 体 流 动 导 致 网

库湾拦网养殖鲢鳙鱼技术

库湾拦网养殖鲢鳙鱼技术

库湾拦网养殖鲢鳙鱼技术
纪任宗
【期刊名称】《渔业致富指南》
【年(卷),期】2007(000)01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县一批大中型水库的建成,形成了不少宜开发利用的库湾,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山区水库库湾拦网养殖鲢鳙鱼技术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纪任宗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水产技术推广站,36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4.6
【相关文献】
1.沟渠(内河道)拦网生态高产养殖鲢鳙鱼试验 [J], 汪美蓉
2.库湾网箱-围网二级饲养鲢鳙鱼种技术 [J], 化东柱;任俊华
3.山区浅水库湾拦网养殖技术 [J], 余远长;黄胜木
4.白石水库网拦库湾培育鲢鳙鱼种技术 [J], 杨勇;刘跃;王东坡
5.认真搞好土拦库湾的清野除害保护鲢鳙鱼种的正常生长 [J], 孙燕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5期2011年9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ecology Vol.32,No.5Sep.,2011收稿日期:2011-09-11基金项目:国家863科技计划(2002AA601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6066);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SQ200907)。

通讯作者:谢平。

E-mail :xieping@ihb.ac.cn 作者简介:柯志新,1976,男,博士,主要从事水生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E-mail :kzx@scsio.ac.cn 太湖梅梁湾大型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的生长特征柯志新1,谢平2,过龙根2,徐军2,周琼3(1.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3.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富营养化湖泊围栏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鳙(Aristichthys nobilis )控制蓝藻水华在生物操纵示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2004和2005年,研究了太湖梅梁湾生态修复区内大型生物控藻围栏中鲢鳙的季节生长特征,分析了影响其生长的因素。

结果表明,鲢鳙生长受养殖密度的影响很大,鲢在养殖密度低的2004年和养殖密度高的2005年的日均增重分别为6.07g 和4.30g ,鳙则分别为11.29g 和5.09g 。

鳙的生长速度比鲢快,但受密度影响的程度比鲢大。

从季节变化来看,鲢属于单峰型生长,生长速度和水温显著正相关;而鳙一年中呈现出2个生长高峰期,分别在5 6月和9 10月,夏季爆发的蓝藻水华对鳙的生长速度有所抑制。

为使当年投放的鱼苗在年底能达到出售的商品规格,太湖梅梁湾水域围栏养殖鲢鳙的初始鱼苗投放密度应低于12g /m 3。

关键词:鲢;鳙;生物操纵;围栏养殖;太湖中图分类号:Q1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075(2011)05-0013-06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的加剧,越来越频繁的蓝藻水华成为困扰众多湖泊和水库的一个严重问题。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放养滤食性的鲢鳙被认为是能控制蓝藻水华、净化水质的有效手段之一(谢平,2003;Starling ,1993;Xie &Liu ,2001)。

谢平等(2001)研究发现,东湖多年爆发蓝藻水华的消失正是由于该湖放养了大量鲢鳙的结果。

近年来,国内对蓝藻水华控制的应用需求日益增加,运用放养鲢鳙的方式控制水体蓝藻的过度生长已经在全国各地富营养化水体得到了广泛应用(Xie &Liu ,2001;Zhang et al ,2008)。

关于鲢鳙控藻生态效应的研究非常多,鲢鳙放养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水质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谢平,2003;Datta &Jana ,1998;Dong &Li ,1999);在这种以控藻保水为目标的生态养殖模式下,进行鲢鳙生长特征和经济效益分析的研究很少;制定合理的放养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产出和效益也是广大养殖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本文介绍了2004和2005年太湖梅梁湾生态修复区内生物控藻围栏中的鲢鳙生长特征,分析了其生长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今后鲢鳙的生态养殖制定合理的放养策略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域梅梁湾位于太湖的北部,面积约100km 2,水深1.8 2.3m ;不仅是无锡市的主要水源地,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在过去的20年间,微囊藻水华频繁地在这个水域暴发,而且在1年中能持续8个月之久,已经被列为太湖的一个超富营养化的区域。

为了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3个放养鲢鳙的大型围栏被设置在太湖梅梁湾充山自来水厂取水口前方(图1),该工程也是也是梅梁湾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的一部分(秦伯强等,2007)。

每个控藻围栏的面积约为0.36km 2,网目规格2cm。

图1太湖梅梁湾控藻围栏地形示意Fig.1Map of Lake Taihu and the location of fishpens in Meiliang Bay1.2鲢鳙放养鲢鳙苗种的投放时间在每年的1 3月,每年12月下旬对围栏内的鱼类用围网进行捕捞。

2004年是生态控藻围栏建成开始放养的第一年,由于准备仓促,没有足够的鱼苗投放;且在投放鱼苗后的初期,在围栏又发现了不少漏洞,发生了养殖鱼类大量逃逸的事件,导致该年围栏内鱼的现存量非常低,鲢和鳙年终产量仅为2.54g /m 3和1.91g /m 3。

2005年增加了苗种的放养密度,加强了防逃管理,鲢鳙年终产量远高于2004年,分别达到36.27g /m 3和19.08g /m 3,具体的放养规格和存栏密度见表1。

表12004和2005年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的放养规格和存栏密度Tab.1Body weight and stocking density of silver and bighead carp in fish pens in 2004and 2005年份项目平均体重/g存栏密度/g ·m-3鲢鳙鲢鳙2004初始171.0ʃ71.1301.0ʃ197.9--最终1612.0ʃ155.42913.0ʃ885.52.541.912005初始265.6ʃ45.0259.5ʃ62.37.913.44最终1217.5ʃ164.11438.0ʃ327.736.2719.081.3采样统计研究期间,每月进行1次鱼类生长情况的调查,每次在中间的围栏用迷魂阵或丝网捕捞鲢、鳙各20 100尾,现场测量其体长和体重。

大部分鱼在测量完后放回水中继续养殖,少部分带回实验室进行其他研究。

鱼类采样的同时,对围栏内水体的理化因子和叶绿素a 含量也进行了调查。

每月鱼类的日增长重量是根据相邻2月鲢、鳙平均体重的差值除以这2月采样间隔天数得来的。

鱼类肥满度用下式计算:肥满度=100ˑW /L 3;式中:W 表示鱼类的体重(g ),L 表示鱼类的体长(cm )。

2结果与分析2.1围栏内的水温和叶绿素2004和2005年,围栏所在水域3 11月的平均水温分别为21.57ħ和21.67ħ,2年间水温的季节变化趋势相同;3 11月,3月份的水温最低,然后逐渐升高,到8月份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降低;养殖水域在2004和2005年8月的水温分别达到33.55ħ和31.23ħ(图2A )。

叶绿素a 浓度除了在8月都有一个突然的峰值外,2年间的季节变化规律不明显。

2004和2005年,围栏内水体3 11月的平均叶绿素a 浓度分别为46.94μg /L 和53.35μg /L ,围栏内水体的叶绿素a 含量在多数月份2005年高于2004年。

由于蓝藻水华的爆发,2004和2005年围栏水体8月的叶绿素a 浓度分别达到251.72μg /L 和135.70μg /L ,远高于其他月份(图2B )。

图2控藻围栏内水温和叶绿素的季节变化Fig.2Seasonal changes of water temperature and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2.2鲢鳙的生长速度从每月的抽样结果来看,2004和2005年鲢的平均体重在3月分别为133.3g 和202.2g ,2005年略高于2004年;11月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612.3g 和1217.5g ,2004年大于2005年(图3)。

2004年11月的抽样个体中,鲢的最大个体达到1930g ,而2005年11月的最大个体为1433g 。

2004和2005年3月鳙体重的差异不大,但在11月的平均体重分别为2913.0g 和1438.1g ,2004年远大于2005年。

2004年11月的抽样个体中,鳙的最大个体达到3458g ,而在2005年11月的最大个体仅为1866g 。

鲢鳙的生长速度2004年显著大于2005年(图4)。

2004和2005年3 11月,鲢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6.07g 和4.30g ,鳙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1.29g 和5.09g 。

鲢的生长率在一年中呈现良好的单峰型,最高值在7 9月,2004年的最大日增重在8月(10.31g ),2005年鲢的最大日增重在7月(8.14g )。

鳙的生长率在一年中存在2个高峰期,分别位于5 6月和9 10月;在7 8月,鳙的生长41第32卷第5期水生态学杂志2011年9月率存在一个显著下降的现象。

2004年鳙的最大日均增重在10月(32.65g ),2005年鳙的最大日均增重在6月(10.51g )。

2.3体长与体重的关系经点图分析,围栏养殖的鲢鳙体长和体重均呈幂函数相关,可用回归方程W =a L b表示(图5)。

鲢体长(L ;cm )与体重(W ;g )的回归方程为:2004年:W =0.0164L 3.0701(R 2=0.9916,n =1045)2005年:W =0.0117L 3.1844(R 2=0.9829,n =483)鳙体长(L ;cm )与体重(W ;g )的回归方程为:2004年:W =0.0259L 2.9814(R 2=0.9891,n =304)2005年:W =0.0188L 3.0659(R 2=0.9828,n =413)图3鲢鳙的月均体重Fig.3Monthly mean body weight of silver and bighead carp in the fishpens图4鲢鳙日均增重的季节变化Fig.4Seasonal changes of average daily growth rates of silver and bigheadcarp图5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体长与体重的关系Fig.5Correlations of body length and body weight in silver and bighead carp512011年第5期柯志新等,太湖梅梁湾大型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的生长特征2.4鲢鳙肥满度的季节变化鲢的肥满度指数在2004和2005年3 11月平均值分别为2.27和2.20,鳙的肥满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51和2.49,2004年鲢鳙的肥满度都略高于2005年。

从周年变化来看,各月的肥满度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图6)。

鲢在6 8月均有较高的肥满度,2004年最大肥满度出现在8月(2.51),2005年最大的肥满度值出现在6月(2.38)。

鳙的肥满度在4 6月较高,而在7 9月较低,2004年鳙的肥满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5月(2.72),2005年肥满度最大值出现在6月(2.90)。

图6鲢鳙肥满度指数的季节变化Fig.6Seasonal changes of condition factors of silver and bighead carp3讨论3.1鲢鳙生长速度与养殖密度的关系对比鲢鳙2年的生长速度,发现在不同的养殖密度下,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的生长速度差异非常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