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复习资料对比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推荐五篇]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推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de2d6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a.png)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杜牧《题乌江亭》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牧《题乌江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1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中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
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2、了解杜牧的著名诗篇。
背诵《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3、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味诗歌的艺术效果。
理解古诗中的“虚实”,象征与比喻的异同;了解咏古诗的一般特点,学习多角度解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杜牧在献计献策倾注的情感。
2、品味诗歌象征、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3、背诵诗歌名句,品味其中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人生阶段中,人最喜欢回忆的过去是晚年。
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而一个朝代呢?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
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二、推进新课:1、走近作者: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居长安下杜樊(fán)乡,因称“杜樊川”。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古诗对比阅读
![古诗对比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996bb932cfc789eb172dc886.png)
《题乌江亭》蕴含的感情:批评项羽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不知人善用;对项羽负气自刎感到惋惜。 《夏日绝句》蕴含的感情: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借项羽不苟活,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 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 • 1、从_____这个词可 来,缥缈孤鸿影。 以看出夜深了。 惊起却回头,有恨 • 2、本词借月夜孤鸿这 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 一形象,表达出词人 栖,寂寞沙洲冷。 怎样的心情? 遭贬后的孤独寂寞,不 注:写在苏轼被贬黄州时。 被理解的忧愤;高洁傲 岸,不与黑暗社会同流 合污。
(一)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②泉石。 山翁③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 【注释】 ①坞:山坳。②抱:环绕,围绕。③山 翁:此处指隐者。 14.在一、二两句诗中,与诗题“访”相呼应的两个 字是 ▲ 、 ▲ 。(2分)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谈谈 你的理解。(3分)
《西江月· 遣兴》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工夫。近来 始觉古人书,信著全 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 手推松曰“去”!
1、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欢笑”只是暂时的? 2、诗歌表现出辛弃疾怎 样的情感?
1、且 2、表达自己对现实社 会和自身处境的不满。 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 。
诗人沿崖踏苍壁地拜访这位隐者表达了诗人对清幽静谧悠闲自在避世脱俗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
古诗对比阅读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1、杜牧心中真正的男儿有 ____的特点。2、这首诗 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3、在李清照的眼里项羽是个 怎样的人?(不苟且偷生 的英雄豪杰。) 4、本诗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 情诗人“沿崖踏苍壁”地拜访这位隐者,表达了诗人 对清幽静谧、悠闲自在、避世脱俗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 情。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42612d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5.png)
批判项羽的骄傲自大
杜牧认为项羽的骄傲自大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过于自信,忽视了敌人的力量和智慧。
惋惜项羽的命运
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项羽命运的惋惜,认为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最终以悲剧收场。
杜牧对项羽的评价
对后世的启示
项羽的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成功和失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象征着英雄末路和生死抉择的场所,为诗歌营造出悲壮的氛围。
江水、落日、秋风等自然意象
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英雄末路的悲凉和无奈。
这些战斗意象的运用,展现了项羽昔日的英勇和霸气,与今日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
铁骑、长戟、战袍等战斗意象
直抒胸臆
诗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项羽的敬仰和对其失败的惋惜,情感真挚而强烈。
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项羽的人生历程充满了传奇和悲壮,他的故事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对历史和英雄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开创历史新篇章
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推翻了秦朝,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他的事迹和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项羽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05
CHAPTER
艺术手法分析
03
英勇与懦弱的对比
惋惜项羽失败
诗中通过项羽的失败,批判了轻视敌人的思想,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和重视敌人,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批判轻视敌人
杜牧在诗中强调了果断决策的重要性,认为项羽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强调果断决策
题乌江亭的主题思想
肯定项羽的英勇
杜牧在诗中肯定了项羽的英勇和军事才能,认为他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与史书记载对比
与同时代作品对比
《叠题乌江亭》《题乌江亭》阅读答案
![《叠题乌江亭》《题乌江亭》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a7d47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7.png)
《叠题乌江亭》《题乌江亭》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1.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它们对项羽评价的角度是否相同?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5分)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6分)
【参考答案】:
1.不同。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从“胜败兵家”可以看出;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从“壮士哀”可以看出。
2.杜诗表达了“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军事思想,认为项羽如果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有可能东山再起。
王诗认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项羽失去民心,必不能东山再起。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1cc5b7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e.png)
《赤壁》抒发了自己空有才情而难逢良机的感慨。 《题乌江亭》表达了“败不馁”的道理(表达情感)
3.对比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三位 诗人分别从哪个角度议论,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慨等
大致问法
答题技巧 紧扣要求。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 搜寻信息。看诗题、读注释、找意象、构画面、体情感 要点齐全。注意答题的切入点,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 推敲用语。答题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 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 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 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 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因此王安石是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 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判断。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写此诗的 一个导火索是当时丈夫赵明诚作为京城建康的知府,在城里 发生叛乱时,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反而悄悄地逃跑了。 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而当时南宋统治者更 是委曲求全,苟且偷生,毫无骨气,害得百姓遭殃,更是心 生痛恨。所以当她和丈夫逃亡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 壮,创作此诗。希望南宋王朝能像项羽那样刚强不屈与中原 土地共存亡,使百姓免遭背井离乡之苦。
题乌江亭
杜牧
学习目标
01
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诗人背景
02
掌握古诗比较阅读的思路
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https://img.taocdn.com/s3/m/273e53ccd5bbfd0a7856730d.png)
1、题乌江亭杜牧原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人才济济,如果项羽愿意重返江东,可能还会卷土重来。
鉴赏: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振旗鼓,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2、乌江胡曾赏析: 首句"争地图王势已倾"说的是项羽垓下战败,退至乌江边,在于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处于劣势,以是大厦将倾之势。
次句"八千兵散楚歌声"以八千子弟代指项羽大军,并用四面楚歌的典故,点出项羽兵败的原因是军心散、人心散。
三句"乌江不是无船渡",切《乌江》之题,说项羽似乎有机会东山再起,暂设一悬疑。
末句"耻向东吴再起兵",一语道破,项羽自己愧对江东父老,有机会也无言去再度争取了。
一个耻字,也点出了项羽心性中的高傲,并非难以逃生,只是残喘不屑苟延,昔年随征的儿郎已死,我何颜再回江东?英雄迟暮,没有一丝哀婉,有的是满满的壮烈,垓下之败势难回,但是并不影响项藉的气节。
3、乌江亭王安石译文: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赏析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题乌江亭阅读答案赤壁
![题乌江亭阅读答案赤壁](https://img.taocdn.com/s3/m/c650814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c.png)
题乌江亭阅读答案赤壁题乌江亭阅读答案赤壁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题乌江亭阅读答案赤壁,希望大家喜欢!题乌江亭阅读答案赤壁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北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案:(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阅读练习二:⑴三首诗议论的角度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4分)⑵这三首诗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做法表达了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杜牧:兵家用兵王安石:民心向背李清照:为人气节(答一点得1分,答两点3分,答三点4分)(2) 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2~23题。
(共4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2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赤壁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2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精选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086b23861711cc7930b71679.png)
绝句鉴赏:乌江亭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又重来!据?史记·项羽本纪?所载,项羽在垓下兵败后率领从骑八百余人突围南奔,沿阴陵(今安徽定远县)经东城(临淮关)到达长江边的乌江亭(今和县乌江镇),这时只剩下二十八骑。
面对茫茫的大江,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听从乌江亭长的劝告:“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另一种是认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笈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笈独不愧于心乎?〞于是心甘情愿自刎而死。
围绕着这段历史公案,一些咏史诗的作者从不同的创作动机、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往往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安可知?杜牧认为乌江亭长的意见是对的,胜负乃兵家常事,能忍辱负重方是真正男儿。
如果项羽能有这样的心胸和眼光,凭借着聪明勇敢的江东子弟,未必不能卷土重来!南宋诗人李清照的观点那么同杜牧相反,她赞同项羽的观点:“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咏史?)她认为项羽之一生:生得英伟,死得壮烈,不肯过江东正是他英雄性格的集中表达。
初唐进士、武那么天时代员外郎于季子的观点与李清照近似:“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咏项羽?)。
也许李清照的?咏史?就是受此启发,以来抨击偏安江左,不敢渡江北伐的南宋小朝廷。
王安石的这首?乌江亭?既不同于杜牧的?题乌江亭?,也不同于李清照、于季子的?咏史?、?咏项羽?,而且同上述的观点都相反。
上述的观点尽管角度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站在同情项羽的这个传统立场上来分析问题。
王安石却一反传统,认为项羽在军事上败局已定,在政治上也失去了人心(包括失去了江东老根据地的人心),因此不管他是否渡江,都不可能卷土重来了。
诗人能站到民心向背这个高度来分析问题,似比杜牧等人的咏史诗稍胜一筹,同时由于这首诗力翻传统旧案,也给入耳目一新之感。
题乌江亭和乌江亭阅读答案
![题乌江亭和乌江亭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51e42e763231126edb11c0.png)
题乌江亭和乌江亭阅读答案【篇一:题乌江亭】txt>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唐?杜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李清照对西楚霸王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赞叹。
她认为,项羽生前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死也死得惊天动地,他有霸气,更有傲骨,因而能傲视群雄,真可谓是人中之豪杰,鬼中之英雄!的确,项羽是英雄,无人能及!然今日读到杜牧诗歌《题乌江亭》,颇有同感,我也认为项羽真的应该过江东!胜败兵家事不期自古以来,战争的胜负难以预料。
东汉末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与孙、刘二十万联军准备在赤壁决一雄雌,胜负似乎已成定局。
然而,面对强敌,孙权、刘备冷静分析形势,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蒋介石借雄厚的军事势力,多次将共产党逼上绝路,然而他哪里又能想到自己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丢失了整个国家和人民!“胜败不为人先知”,螳螂捕蝉,焉知黄雀在后?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当应能屈能伸,方能有所作为,方能出人头地。
自古能成大事者,必经历种种磨难。
越王勾践曾兵败会稽山,国破家亡。
但他为了越国能够东山再起,毅然决定受辱亲自侍奉吴王夫差。
之后,他卧薪尝胆,终于在十四年后报仇雪恨,杀了吴王,灭了吴国,成为一代霸主。
相比,项羽是不是缺少了一点包羞忍耻的精神呢?是不是缺少一点真正男儿具有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呢?他是不是也应该想到即便是死,也定要“重于泰山”呢?江东子弟多才俊项羽带领江东兄弟一路走来,他们踏过了多少的坎坷,化解了多少的艰险!江东人杰地灵,奇才辈出,江东子弟是一群勇士,个个善战,他们能以一当十,能拼死苦战。
尤其是巨鹿一战,他们能把强悍的秦军打得一败涂地,这支军队真的可以与后来的戚家军、杨家将相媲美了。
但项羽却不知利用,不知珍惜,也难怪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会发出感叹:“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是一代将才,白手起家,能从江东走到咸阳,能从远古走到现在。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题乌江亭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题乌江亭](https://img.taocdn.com/s3/m/11bad3174b35eefdc8d33398.png)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题
乌江亭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①,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期望,预料
17. 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
;第二首:。
(2分)
18.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
杜牧:
李清照:
答案:17. 遗憾,惋惜;赞扬,肯定(2分)
18.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
(意近即可)(2分)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4a8a5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6.png)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期望,预料。
[试题]1.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第二首:。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杜牧:李清照:[参考答案]1.遗憾,惋惜;赞扬,肯定2.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
(意近即可)(2分)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鉴赏]题乌江亭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题乌江亭》《题乌江》《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题乌江亭》《题乌江》《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abcd0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3.png)
《题乌江亭》《题乌江》《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北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参考答案】:(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问题】⑴三首诗议论的角度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4分)⑵这三首诗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做法表达了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杜牧:兵家用兵王安石:民心向背李清照:为人气节(答一点得1分,答两点3分,答三点4分)(2)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中考语文复习——群文阅读之古诗文比较
![中考语文复习——群文阅读之古诗文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7dc0a20b0717fd5360cdca6.png)
2019南京中考卷
• 梦赏心亭① • [南宋]刘克庄 •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 •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②柳色深。 • [注]①赏心亭: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陆
南京 2018-2019第二学期一模抽样 调研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5分)
• 二月二日
• 【唐】白居易
• 二月二日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晴,草芽菜甲①一时生。
•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 二月二日②
• 【唐】李商隐
•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 花须柳眼各无赖③,紫蝶黄蜂俱有情。
•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④
• 16. 【摘录·明理】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 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填序号)
•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便须动圈点 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⑤忍让为居家美德 ⑥若 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⑦生于忧患, 存乎疢疾
• 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 “_________”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 “_________”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 可以提醒自己“_______”;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 可以告诫自己“____________”。
小结
• 1.诗歌与诗歌 • 2.文言与文言 • 3.诗歌与文言 • ……
中应计日,燕支山③下莫经年。 • 【注】①书记: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
异曲同工咏史诗_杜牧_题乌江亭_和李清照_夏日绝句_赏析
![异曲同工咏史诗_杜牧_题乌江亭_和李清照_夏日绝句_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56f900eff9aef8941e0662.png)
陕西省绥德县第一中学( 718000) 陕西省绥德县教研室( 718000)
10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 她的词或轻柔婉 丽, 或缠绵悱恻。这首五绝却大气磅礴, 是洗净 脂粉气的慷慨之音。与杜牧不同, 李清照在诗
9
诗文赏析
一曲哀婉凄美的 爱情之歌
— ——读《当我们还年轻》
□ 李运淼 文青云
人 教 版 高 中 语 文 第 五 册 课 文 《人 是 什 么 》 中 引 用 了 美 国 电 影 《翠 堤 春 晓 》的 插 曲 歌 词 , 句数不多, 全文如下:
异曲同工咏史诗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夏日绝句赏析夏日绝句李清照李清照夏日绝句赏析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题乌江亭杜牧杜牧咏史诗李清照在夏日绝句读着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的咏史诗杜牧咏史诗的特点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诗文赏析
异曲同工咏史诗
——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夏日绝句》赏析
□ 高永宁 黄亚琴
秦灭以后, 项羽为争霸天下与刘邦恶战了 五年, 由强而弱, 终至灭亡。他最后被围垓下, 突围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舟以待, 劝他渡江东 归, 重振旗鼓。他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羞愤 自刎。历代文人墨客就此纷纷赋诗作文, 臧否 褒贬, 以吊古伤今或借题发挥。
中给予了项羽很高的评价, 肯定他生为人杰、 死为鬼雄的英豪气概是令人感动的。
李清照写作此诗赞颂项羽, 是与当时的历 史背景和她个人的苦难经历密切相 京 失 陷 , 徽 宗、钦宗被掳。宋高宗赵构率领臣僚仓皇南逃, 几经辗转, 定都临安, 构筑了南宋小朝廷, 把淮 河以北大片国土拱手让金。动乱之中, 李清照 夫妇也逃往江南, 她们留在故宅的珍贵金石书 画大都毁于兵燹。更可悲的是, 丈夫赵明诚不 久(1129)便撒手人寰。李清照从此孤苦无依, 颠 沛流离, 尝尽人间艰辛。国恨家仇, 使她对腐败 无能的统治者满怀怨愤。她写作此诗, 就是为 了通过赞颂不肯忍辱偷生的项羽, 对只顾逃命 苟安的南宋统治者进行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 鞭挞。从字面上看, 这首诗似乎只是在对千年
题乌江亭杜牧赏析
![题乌江亭杜牧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086ce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c.png)
题乌江亭杜牧赏析题乌江亭杜牧赏析杜牧《题乌江亭》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题乌江亭⑴胜败兵家事不期⑵,包羞忍耻是男儿⑶。
江东子弟多才俊⑷,卷土重来未可知⑸。
【注释】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白话译文】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期望,预料。
【试题】
1. 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第二首:。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李清照:
【参考答案】
1. 遗憾,惋惜;赞扬,肯定
2.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
(意近即可)(2分)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鉴赏】
题乌江亭
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
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
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
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
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乌江
1126年,女真贵族侵略者长驱南下,北宋都城汴京陷落,中原大好河山沦入敌手。
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后,不仅不思抵抗,反倒仓皇逃命、忍辱偷安。
面对着祖国破碎的山河,满含着家仇国恨,诗人痛心疾首,吟出了这悲愤慷慨之歌。
李清照的词以白描见长,但在诗中却颇喜欢用事。
她一向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才情过人。
这给她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她在诗中往往能十分自如地借古人古事以议论时政、品评人物、抒发感触、寄托情怀。
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里,诗人巧妙而灵活地借用了两个典故,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问题。
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屈原在《九歌·国殇》中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李清照认为,人活着应该于国于民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做一个杰出的人物;死也要象屈原所歌颂的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们一样,做鬼中的英雄。
这是诗人久郁心中的激愤之辞,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有力地表达了这位山东女诗人、同时也是中华儿女那种宁为玉碎、不作瓦全的浩然正气和英雄主义理想。
短短两句,语虽浅近,却寓意深永,发人深省。
八百余年来,始终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为人们所传诵不绝。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人追昔抚今,感触万端,不禁想起那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来。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为刘邦击败。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当刘邦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时,项羽冲破重围,来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眼看追兵将至,乌江亭长停船于江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还有千里之地,数十万人,也足以为王了。
请大王急速渡江,不然汉军追来,就无法渡过去了。
”项羽谢绝了亭长的好意,说:“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况且我当年率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进,如今没有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仍旧拥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责备我,我难道心中就不感到惭愧吗?”毅然自刎而亡。
诗人说:直至如今,还让人想念项羽,敬佩他那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他生为人杰,死亦刚烈,宁可自刎乌江,也不苟且偷生。
而当时的赵构集团面对金朝贵族统治者的入侵,却是贪生怕死、懦弱无能;先是仓皇南渡,逃窜于残山剩水之间,旋又在临安正式建立起南宋小朝廷,从此苟安江左一隅,过着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丝毫不以光复为念。
两相对比,其品格、其灵魂之高下美丑,不也就不言自明了吗?可见,诗人正是要借着对项羽英雄行为的崇敬、赞美,对高宗一伙苟且偷安的无耻行径进行深刻的揭露、尖锐的嘲讽和
无情的鞭笞!
李清照的诗才早已为当时的诗坛所器重,他父亲的好友张文潜在为其父写的墓志铭中便指出:“长女清照能诗文。
”王灼《碧鸡漫志》也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朱弁《风月堂诗话》也指出她“于诗尤工”。
细读本篇,便可知这些评论都不是过誉之辞。
诗虽短小,却立意高远,写得感情激越、慷慨动人;通篇貌似咏古,却是处处鉴今;运用古人古事,有如信手拈来,寥寥四句,连用数典,毫无刀砍斧削之痕;全诗语言浅近、明白晓畅、一气呵成。
我们读罢诗章,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那慷慨高洁的爱国情怀,还可以领略到诗人独到的艺术功力。
靖康之乱,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把诗人推向了苦难的深渊。
南渡以后,她连续遭到丈夫早逝、被诬通敌、战乱转徙中心爱的金石文物也荡然无存等沉重打击,但她并没有完全沉浸在个人的巨痛深哀之中。
她以“俯视巾帼”、“压倒须眉”的气概,写出了这篇不朽之作,真是壮怀激烈,气贯长虹,堪称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