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看我们的生活
微观经济学主要理论总结
![微观经济学主要理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349d3cb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b.png)
《微观经济学主要理论总结》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机制的经济学分支。
它主要关注单个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特定市场的经济活动,通过分析个体的决策行为和市场机制,揭示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的实现。
以下是对微观经济学主要理论的总结。
一、供求理论供求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量主要受到价格、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价格越高,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越多,即供给量与价格呈正相关关系。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量主要受到价格、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价格越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越多,即需求量与价格呈负相关关系。
市场均衡是指在某一价格水平下,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出现过剩,价格会下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出现短缺,价格会上升。
供求理论通过分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解释了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市场的调节作用。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价格条件下,如何选择商品和服务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根据商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来确定购买的数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消费者会在边际效用等于价格时,实现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还会考虑预算约束,即在既定收入和商品价格下,消费者能够购买的商品组合。
通过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分析,可以确定消费者的最优消费组合,即在预算约束下,使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三、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在既定成本和价格条件下,如何选择生产要素和生产规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f602b6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0.png)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偏好的理论框架。
消费者理论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其中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是理性的,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
根据消费者理论,消费者在决定消费时会考虑两个重要因素: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消费者根据收入和价格来决定购买哪些商品,以及在不同商品之间如何分配他们的收入。
消费者理论提出了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描述了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曲线一般是负斜率的,表明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越少。
这是因为较高的价格意味着消费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所以他们会变得更加谨慎和节省。
除了价格和收入,消费者理论还考虑了消费者的偏好和效用函数。
效用函数是一个衡量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喜好和满足程度的函数。
根据效用函数,消费者会选择最大化他们的总效用。
这意味着他们会将自己的有限收入分配给能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上。
消费者理论还研究了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
边际效用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每单位商品时获得的额外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表示当消费者增加消费某种商品时,他们对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将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有限的,当消费某种商品过多时,他们会开始对其他商品更感兴趣。
消费者理论还包括一些扩展和修正。
例如,它考虑了消费者的时间偏好,即消费者更愿意立即获得满足,而不是延迟获得。
此外,消费者理论还研究了消费者的风险偏好和替代品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理论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市场分析和价格决策中。
理解消费者行为和偏好可以帮助生产者和市场营销人员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制定更有效的定价策略和市场营销策略。
总之,消费者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框架之一,用于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偏好。
它考虑了消费者的收入、价格、偏好和效用函数,以及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
消费者理论在市场分析和价格决策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者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对理解市场和消费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
![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383b655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f.png)
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
在日常生活中,微观经济学无处不在。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决策和行为,而这些个体经济单位可以是家庭、企业、市场等。
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理论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消费、生产和交易行为。
首先,微观经济学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做出购买决策,比如买什么样的食物、衣服、电子产品等。
微观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者会根据产品的价格、质量、个人偏好等因素来做出购买决策。
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告诉我们,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这也会影响我们的消费决策。
比如,当某种商品供应过剩时,价格往往会下降,这可能会促使我们增加购买这种商品的数量。
其次,微观经济学也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决策。
对于一些有创业意向的人来说,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市场需求,预测产品的销售情况,从而做出是否投入生产的决策。
对于已经在生产领域工作的人来说,微观经济学也可以帮助他们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微观经济学也影响着我们的交易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交易,比如买卖商品、签订合同等。
微观经济学告诉我们,交易双方可以通过协商来达成双赢的交易,从而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告诉我们,市场价格的形成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这也会影响着我们的交易行为。
总之,微观经济学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消费、生产和交易行为。
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经济生活。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行为分析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行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999d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3.png)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行为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行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人们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也通过消费来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决策行为的学科,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消费行为提供有益的视角和方法。
一、消费行为的动因消费行为的动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到需求驱动。
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欲望来选择和购买商品和服务。
例如,一个饥饿的人会选择食物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而一个爱好者会选择购买他喜爱的物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其次,消费行为还受到收入和价格的影响。
人们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直接影响着他们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和数量。
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他们往往会购买更多的奢侈品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而当商品的价格上涨时,人们可能会转向购买替代品或者减少购买量来适应这种变化。
最后,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对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都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
例如,在某些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绿色环保的产品,而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仪和仪式感,会购买更昂贵的礼品。
二、个体消费者的理性与局限在微观经济学中,个体消费者被视为理性决策者。
然而,理性决策并不意味着完美的决策。
个体消费者在面对复杂的信息和选择时,往往会受到认知和行为上的局限。
一个常见的认知局限是有限理性。
个体消费者由于时间和认知能力的限制,无法完全理性地评估和比较所有的选择。
因此,他们往往会采用简化的决策规则,比如根据品牌或价格来做选择,以降低决策过程的复杂度。
此外,个体消费者还受到情感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们的购买决策往往受到广告和促销手段的影响,或者是受到他人的推荐和社交圈的影响。
这些非理性因素可能导致人们的消费决策偏离了最优解。
三、企业与消费者的博弈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个体决策行为,也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企业通过市场营销和产品创新来吸引消费者,而消费者通过选择和购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对产品的态度。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行为理论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fd8a51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d.png)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行为理论引言消费者行为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消费者在市场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消费者的行为对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消费者行为,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模型。
本文将介绍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包括效用理论、需求理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
1. 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它认为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是基于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的。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所获得的满足感或福利。
根据效用理论,消费者会根据商品的效用来决定购买的数量和价格。
1.1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单位商品中获得的额外满足感。
经济学家认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也就是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个额外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的消费是有限度的,当消费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减少。
1.2 边际效用曲线边际效用曲线是描述消费者从消费不同数量商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用的曲线。
根据效用理论,边际效用曲线是递减的,也就是说,消费数量增加时,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边际效用曲线的形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2. 需求理论需求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行为的理论。
需求曲线是描述商品价格和商品购买数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根据需求理论,需求曲线是下降的,也就是说,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购买数量下降;反之,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
2.1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衡量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的指标。
价格弹性可以分为完全弹性、完全不弹性和中间弹性三种类型。
完全弹性表示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消费者购买数量会在价格变动时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完全不弹性表示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动不敏感,消费者购买数量不会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中间弹性表示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在完全弹性和完全不弹性之间。
2.2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需求曲线的下降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56936f0003d8ce2f00662319.png)
8. 如果边际效用递减,总效用相应下降。() 9. 无差异曲线表示不同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不同组合所得到的效用是相同的。( ) 10 . 如 果 消 费者的 效用 函数为 U=XY,那么 他总 是把他 的一 半收入 花费 在X商 品上。 ()
计算题
1、某人每周花 360元买X和Y,Px=3,Py=2,效用函数为:U=2X2Y,求在均衡状态下,他如何购买效 用最大? 2、求最佳需求,maxU=X1+(X2-1)3/3
判断题
1. 在无差异曲线图上存在无数多条无差异曲线,是因为消费者的收入有时高有时低。() 2. 总效用决定产品的价格,而边际效用决定消费的数量。() 3. 在同一条预算线上,货币收入是不变的。() 4. 达到消费者均衡时,各种商品提供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相等。() 5.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6. 无差异曲线越接近于直线,说明两种商品之下,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低于原均衡状态,则意味着消费者 的生活状况恶化了。()
有当消费处于饱和状态时才会发生,对理性的消费者而言,不会将消费扩张到这一水平. 6.B.预算线记为PXX+PYY=M,可见取决于商品价格和消费者收入,至于消费者偏好则决定的是 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7.A.商品的边际效用降低,说明消费者对于商品的消费数量增加,生活状况改善. 8.A.征收总额税表明消费者收入降低,征收产品数量税相当于提价,补贴相当于降价,选A. 9.C.当X商品数量为横轴,Y商品数量为纵轴时,如果是MRSXY=0,说明为保持相同效用,增加X商 品不能替代Y商品,无差异曲线为水平于横轴的直线;反之,若MRSYX=0,无差异曲线为垂直于纵 轴的直线,当MRS=0表明两种商品相互不能替代,即为直角线. 10.A.根据消费者剩余计算公式可得. 11.C.C代表X与Y的消费数量同比例降低,从而是相同的偏好序. 12.D.MUX=1/X,MUY=1/Y,根据均衡条件MUX/MUY=PX/PY,得Y/X=PX/PY,即为D. 13.A.消费者均衡是在收入和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主观满足程度最大化的状态,并非每一次 消费活动都能达到这一状态,故B错;对应于每一种收入水平,都有一个均衡状态,故C错;消费者 均衡不仅反映主观意愿,也反映客观约束,单纯从意愿来看,消费者仍然希望获得更多商品,故D 错. 14.B.根据消费者剩余的定义,可得B正确;A、C、D均错. 15.A.画图可知只有A正确. 16.A.因为PX/PY小于MUX/MUY,即MUX/PX大于MUY/PY,所以为获得最大效用,应增加购买X, 减少购买Y。 17.C.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实现消费者均衡时,边际替代率不等于商品价格之比,由于题 目没有指出该点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故不能选A。 18.B.无差异曲线为直线,表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常数,可以完全替代。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梳理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ab06d6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e.png)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梳理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资源的配置和分配以及个体、企业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作的决策。
微观经济学则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对市场的影响。
本文将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供需理论供需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用于解释市场上商品定价的原理。
根据供需理论,当市场上某一商品的需求增加时,其价格将上涨,供应量也会随之增加。
相反,需求下降时,价格将下降,供应量也会减少。
供需理论通过分析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决策,解释了市场定价的动态过程。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了个体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做出的选择和决策。
其中的关键概念包括边际效用、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等。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一件商品时所获得的额外满足感受,需求曲线则是描述了商品价格和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剩余则是指一个消费者愿意为一件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三、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了企业在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时所作的决策。
其中的关键概念包括生产函数、生产成本和利润最大化等。
生产函数是描述输入和输出之间关系的函数,它描述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率。
生产成本则是企业进行生产所需的资源和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在给定的投入条件下,企业通过调整产出和成本来实现最大利润。
四、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了不同市场中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的特征。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有大量的小企业,没有企业能够单独决定价格。
而在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企业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可以通过控制价格来影响市场。
其他市场结构则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五、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研究了市场无法有效运行时的情况,其中包括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非市场参与者产生的影响,可以是正向的(正外部性)或是负向的(负外部性)。
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精选5篇)
![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2508d4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3.png)
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精选5篇)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范文第1篇【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数量分析思想;新挑战;进展趋势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重要是讨论经济资源的利用,包含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等,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讨论整个经济体系的进展与走向;而微观经济学则是讨论个体经济和活动,譬如独立的生产个体户如何合理调配资源,才略使得单位资源所制造的利益最大化或者独立的消费者个体如何利用有限的收入条件购买到更多实惠的产品。
讨论显示,微观经济学在进展过程中受数量分析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进展的。
1微观经济学数量分析思想概述微观经济学指的是以资源稀缺为前提,讨论个体或企业的资源调配方式,并分析这种调配方式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的讨论重要分成三个部分:经济部分、市场福利部分以及策略部分。
经济部分重要包含消费者经济理论以及企业经济理论;市场福利部分重要包含市场局部均衡理论、市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社会福利理论;策略部分包含信息经济学、拍卖设计论、博弈概念论等。
所以,微观经济学从内容上更多地体现了数字化趋势,而非文字化趋势,尤其是对于高级的微观经济学,基本是用公式和方程来进行假设和结论。
方程公式相比几何语言虽然不足直白,但是其逻辑严谨性和推理应用性都比较强,得到的结论也精准牢靠、有理有据。
所以微观经济学在进展过程中所用到的讨论方法一直都是数量分析方法,数量分析思想早已经渐渐融入到微观经济学讨论当中[1]。
2微观经济学在现代碰到的新挑战微观经济学自建立进展到现在,理论已经特别丰富,其讨论的内容也很多而杂。
假如抽丝剥茧,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重要方面:(1)市场经济方面:微观经济学重要包含供求关系理论、市场势力分化和结构理论、市场核心理论、市场不确定性理论。
这个系统中的市场均衡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都是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讨论范围。
(2)个体经济行为:从个体经济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重要包含消费者理论、企业经济理论、企业竞争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读书笔记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238804ccf84b9d528ea7a22.png)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读书笔记及学习心得一、引言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各种产品与服务的个人或组织。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消费者行为是与产品或服务的交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学家对消费者行为描述为,在消费者既定的预算约束下选择他们支付得起的最优消费束。
在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后,我总结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本文是以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和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为主要参考资料,在参阅了其他一些文章之后,所作的读书笔记以及作者的收获心得。
总结来说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有:预算约束,消费者偏好,商品效用以及价格等,消费者正是从这些因素出发做出最优选择或是改变自己的决策,从而最终引出市场需求理论。
二、主要内容(一)、偏好、效用及消费者的基本问题1、偏好与效用(1)、偏好关系及无差异曲线首先定义消费集,我们把消费者选择的目标称为消费束或消费集,记n R X +=为消费集,代表所有的消费计划的集合,n 表示消费者想要的物品的种类有n 种。
每一个消费计划以n n R x x x x +∈=),...,,(21代表。
i x 代表对物品i 的计划消费量。
通俗地说偏好是指你对物品的喜欢程度或是主观评价。
偏好关系是指一种定义于消费集X 中的二项关系,记为≥。
如果21x x ≥,就说“1x 至少与2x 一样好”。
偏好关系具有以下公理:完备性公理:对于任何X 中的21x x ≠,或者21x x ≥,或者12x x ≥。
反身性公理:对所有的x x X x ≥∈,。
即一个消费计划至少与它本身一样好。
传递性公理:对于任何三个消费计划,,,,321X x x x ∈如果21x x ≥,且32x x ≥,那么31x x ≥。
另外偏好还具有连续性,局部非餍足性,单调性,凸性和严格凸性。
当满足以上公理时,消费者偏好就可以由无差异曲线来描述,如图1。
从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看我们的生活
![从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看我们的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dc768987a417866fb94a8e4b.png)
从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看我们的生活政治经济学,或称经济学,是对一般经济生活中的人类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所考查的是个人行动和社会行动的一部分,是同安居乐业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获得和利用最紧密相关的那一部分。
如此看来,经济学一方面是研究财富的学问;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它是人类学的一部分.因为,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对人的特征产生最多影响的,就是人的日常活动,以及由此获得的物质资源。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第2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微观经济学第2章--消费者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2ccfa4d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0c.png)
组合
梨(Y) 苹果(X)
A
10
1
B
6
2
C
4
3
D
2.5
4
15
©.
无差异曲线的意义
•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 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能产生同等满足程度的各 种不同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10
A
8
6
B
4
C
2.5
D
I
0 1234
图3-2 无差异曲线
微观经济学
第二章
消费者选择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本章采用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 分析两种方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即 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是由哪些因素决定 的,以及消费者达于均衡状态的条件 是什么,说明了价格与收入变化对消 费最优决策的影响,并用替代效应和 收入效应给予解释。消费者剩余可用 以评价市场结构的得失。
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 观心理感觉。
– 主客观的统一 – 因人而异 – 因地而异 – 因时而异
5
©.
效用和边际效用
• 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认为效用可以计量并
加总求和,其大小可用基数1、2、3…来表示。
•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TU),指消费者从事某一行为或消费某
O
5
8
X
30
©.
二、消费者均衡
• 效用极大化
Y
A
图
3 -
M
7
最
大
效 用
Y0
原
则
O
斜率 dY PX dX PY
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报告
![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d4b305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f.png)
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报告一、引言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市场均衡等问题。
本实践报告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内容1. 需求与供给分析我们选取了当地的水果市场作为案例,分析了水果的需求与供给关系。
通过调查发现,夏季水果供应充足,价格相对较低;而冬季水果供应减少,价格则相对较高。
这符合微观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理论。
2. 价格弹性我们还分析了不同类型水果的价格弹性。
例如,高档水果价格弹性较大,消费者对价格较为敏感;而日常水果价格弹性较小,消费者对其价格变动不太敏感。
这反映了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弹性理论。
3. 市场结构在市场结构方面,我们对当地水果市场的竞争状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当地水果市场竞争激烈,商家常常通过打折促销等方式吸引消费者。
这体现了微观经济学中的竞争市场理论。
4. 消费者行为为了深入了解消费者行为,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了消费者对水果的购买意愿、购买频率以及选择偏好。
通过分析问卷数据,我们发现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时通常会考虑品质、价格和口感等因素。
这进一步印证了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的理论。
三、实践结果与讨论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在实际生活中,这些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运行机制和预测市场变化。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当地水果市场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影响了市场的公平交易。
此外,部分商家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例如,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高信息透明度,以及鼓励商家采取正当竞争手段等。
四、结论与建议本次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市场现象和预测市场变化。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
![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ba198fc914791711cc7917ef.png)
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关于《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经济现象背后都蕴含者微观经济学的知识。
本文利用序数效用论里的希克斯分解工具研究两大运动鞋品牌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变化, 为运动鞋厂商应对价格竞争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消费者选择; 希克斯分解;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一、前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可以用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经济现象, 背后都蕴含着微观经济学理论。
利用经济学理论对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可以得到一些非常实用的结论, 尤其是对于一些企业的经营行为可以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相关微观经济学概念理论综述(一) 微观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它研究如何对稀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最大限度来满足人的无限多样化需求。
经济学从研究对象上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层次。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 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来解决资源的优化配置, 所以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二) 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量化为具体数字, 其大小可以测量。
该理论认为每个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都是独立的, 不受其他商品消费量的影响。
该理论对效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 强调绝对效用, 但是由于其商品效用独立性的假设, 该理论无法研究几个关联商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该理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瓦尔拉斯, 英国的杰文斯和德国[国别是否为奥地利]的门格尔。
(三) 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与基数效用论相反, 该理论认为效用无法量化为具体数字, 其大小不能测量, 但可以排序。
也就是说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将其消费的所有商品给他带来的效用进行排序, 或者说消费者可以对任意两个商品给其带来的效用, 进行比较。
序数效用论可以解释消费者在相互关联的商品之间的选择行为,主要采用采用无差异分析法, 强调的是相对效用。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资料讲解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资料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2b93a52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d.png)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全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
从利润最大化原理浅析身边的现象当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涨价或者是降价,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为需求与供给大小关系的问题。
现在就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了。
在我的家乡烟台,依赖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水果种植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年前在我的家乡还是会看到大片大片苹果树林,但是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几年后在它们长得还很茂盛的时候有的却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为苹果价格下降,果农赔钱,不得不另谋出路,这种见解是比较浅显的,现尝试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以解释之,即利润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场机制原理。
像是苹果这一类的农产品的供给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果农们是在MC=MR=P的时候在短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刚开始的苹果价格为P1超过了平均成本,(片一AC])*Q>0,果农得到了经济利润,于是被利润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苹果,而且种的数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场上苹果的供给越来越多,使得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苹果价格趋于下降,价格降到了P2位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P2—AC2)*Q2<0,但这时果农们还是会继续种植,因为总收益大于总可变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会成为沉淀成本,这样的决策对于果农们来说才是理性的,供给量继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当降到P3时,果农们就会放弃种植了,因为(P3—AC3)*Q3<(P3—AVC)*Q3<0,果农们已无利可寻,如果还不停止种植,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收回,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fffe7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1.png)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行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个体消费者在市场中做出购买决策的过程。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购买行为,从而指导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和产品定价策略。
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消费者行为,并探讨其对市场的影响。
一、消费者行为的决策过程消费者行为的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需求识别、信息搜索、评估比较、购买决策和后续行为。
1. 需求识别:消费者在面临某种需求时,会意识到自己需要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
需求识别可以由内部刺激或外部刺激引发,内部刺激是指个体的内在需求,外部刺激是指外界的广告、促销等信息。
2. 信息搜索:在需求识别后,消费者会主动或被动地寻找相关的信息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信息搜索可以通过媒体、亲友、互联网等渠道进行。
3. 评估比较:消费者在获取到信息后,会对不同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评估和比较。
评估的标准可以包括价格、品质、功能、品牌声誉等。
4. 购买决策:在评估比较后,消费者会做出购买决策。
购买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经济状况、个人偏好、市场环境等。
5. 后续行为:购买后,消费者会对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体验进行评估,并可能对其进行反馈或再次购买。
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消费者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特征、社会文化、市场环境等。
1. 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等。
不同的个体特征会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购买能力。
2.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群体认同等。
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和评价。
3. 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包括竞争程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价格水平等。
市场环境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和购买决策。
三、消费者行为对市场的影响消费者行为对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影响市场需求、价格和产品创新。
1. 市场需求:消费者行为决定了市场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
消费者的需求决策会影响市场上不同产品的销售情况。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行为理论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110dd6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b.png)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行为理论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个体在市场中作出的购买决策的经济学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包括了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以及理性选择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评价和偏好程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偏好,例如喜欢巧克力而不喜欢苹果,或者更偏爱高级品牌的服装而不喜欢廉价品牌。
消费者的偏好可以通过一些经济学工具来量化和分析,比如个人效用函数和边际效用。
其次,消费者面临预算约束。
消费者的购买力受限于他们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在面对预算约束的情况下,消费者需要在不同商品之间进行选择。
消费者可以通过调整购买数量或选择更廉价的替代品来适应自己的预算约束。
最后,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策时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通常是追求自己的最大化满足。
消费者利用有限的资源追求最大的总效用。
根据经济学原理中的理性选择假设,消费者会对商品的价格、质量和品种进行仔细的比较和权衡,然后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消费者行为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
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消费者行为理论来设计和调整相关的经济政策,以促进消费者福祉和经济发展。
总之,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在市场中作出购买决策的经济学理论。
它包括了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和理性选择等方面的内容,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消费者会在有限的资源和预算约束下对不同商品进行选择。
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于企业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决策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研究对象是个体消费者在市场中作出的购买决策。
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为企业制定市场策略和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一、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评价和偏好程度。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消费品味和偏好,这些偏好是基于个体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等因素而形成的。
2《微观经济学》第二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
![2《微观经济学》第二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c8934597375a417876f8f31.png)
第二讲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消费者行为我们追求着什么?——追逐幸福是消费者行为之最终目的。
[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一、效用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
理解效用时注意几点:①效用的获取离不开消费品,没有消费品就不可能有消费品的效用;例:画饼不可能充饥;望梅不可能止渴。
②效用是一种主观心理感觉。
③同一物品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不同。
案例:慈禧西行。
二、欲望欲望——指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即不足之感、求足之愿。
理解欲望时注意欲望的特性:①欲望具有层次性;案例:马斯洛需要层次论②欲望具有无限性;案例:清人胡澹庵(dan an)编辑的《解人颐》一书中收录了诗《不知足》。
三、幸福幸福——是不足之感的满足,求足之愿的实现。
理解幸福时注意几点:①幸福与效用成正比;幸福依赖一定的物质基础,没有物品就没有效用,也就无幸福可言。
②幸福与欲望成反比;物不是决定幸福的唯一因素。
当效用一定时,欲望越大,幸福就越小;欲望越小,幸福就越大。
案例:舍弃贪欲便是降低快乐成本一位哲学家说过,不是快乐的事情太少,而是我们的欲望太多。
学会减法,学会舍弃是为了更好的收获,这是生活和工作中的万能法则。
摒弃不切实际的欲望,用感恩的心去面对你手中所拥有的一切,要知道幸福与欲望是彼消此长的,找到了满足感也便开启了幸福之门。
其实幸福快乐很简单。
欲望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效用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
第二节 基数效用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
例:我的早餐。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一、总效用、边际效用和平均效用的概念1.总效用TU (Total Utility ):指人们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TU=AU/Q 2.平均效用AU (Average Utility ):指平均消费一个单位商品所得到的满足。
AU=TU/Q 3.边际效用MU (Marginal Utility ):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时所获得的总效用量的增量。
微观经济学的应用领域
![微观经济学的应用领域](https://img.taocdn.com/s3/m/1f31701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2.png)
微观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经济系统中个体的行为以及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商业领域中,微观经济学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三个方面来探讨微观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一、消费者消费者是市场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决定了市场需求量的大小。
在消费者决定购买某个商品时,会考虑商品的价格、品质和替代品等因素,这就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理性行为”模型。
该模型认为,消费者会选择最大化自己满意度或效用的商品。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购买商品时也会考虑到价格、品质等因素,而且还会考虑到自己的收入水平。
因此,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量或选择其他替代品,这就是市场上的“价格弹性”。
此外,消费者还会根据商品的生命周期来制定购买决策。
例如,针对耐用消费品,消费者会选择在产品生命周期早期购买;而对于季节性消费品,消费者则会等到季节销售季开启时购买。
这背后的原理就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时间价值”。
二、生产者生产者也是市场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决定了市场上的供给量。
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者会根据成本来制定价格,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利润。
在实际生产中,这个原理同样适用。
例如,在石油市场中,石油生产商会根据成本和供需情况来决定油价。
如果供应充足,石油价格就会下降;反之则会上涨。
另外,在生产时,生产者还会根据生产效率来决定生产规模。
如果生产效率越高,生产成本就越低,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与此同时,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行为”模型也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
该模型认为,生产商会优化生产过程,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例如,在玩具工厂中,生产商会根据具体需求制定生产计划、降低生产成本等,以提高产量和销售收入。
三、市场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也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中买家和卖家的价格和交易量相互作用的机制。
当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市场价格也会随之变化。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e30f4744028915f804dc2c4.png)
I P1X 1 P2 X 2
MU1 = MU 2
P1
P2
该均衡条件又称为戈森第二定律。指消费者应使自己花 费在两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也叫等边际效用原则。
由此可推广到n种商品。
思考:该均衡条件的经济含义?
2020/10/23
16
3、需求曲线的推导
P
指消费者购买一定
P1
量的某种商品愿意
P2
对某物品支付的价
格与实际支付价格
之差额.
Pe
它只是一种心里感
受,不是实际收入
的增加。
O
消费者剩余
E 实际支付
D
Qe
Q
令反 P 需 f(Q )则 求 ,C S 0 Q 函 fe(Q )d数 Q PeQ
2020/10/23
19
乌鸦与狐狸
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高兴地站在树上。一
基数论运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序数论运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020/10/23
7
第二节 基数效用理论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剩余
2020/10/23
8
学校举行迎新学年足球比赛,尽管气温接近 35℃左右,参赛队非常踊跃,特别是冠亚军决赛十 分激烈,裁判吹响了上半场结束的哨声时,比分还 是0:0。场上队员跑到场边一边听着主教练下半场安 排,一边拿起矿泉水猛喝起来,第一瓶真解渴还想 喝,第二瓶真舒服,第三瓶拿起来就不太想喝了, 喝了一半就感觉胃有些胀,产生痛苦的感觉,算了, 剩下半瓶浇浇头凉凉身,真爽快。
数学语言,MRS递减,意味着无差异曲线凸向 原点
2020/10/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看我们的生活政治经济学,或称经济学,是对一般经济生活中的人类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所考查的是个人行动和社会行动的一部分,是同安居乐业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获得和利用最紧密相关的那一部分。
如此看来,经济学一方面是研究财富的学问;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它是人类学的一部分。
因为,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对人的特征产生最多影响的,就是人的日常活动,以及由此获得的物质资源。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以上简单介绍了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及其主要研究的问题。
经过这学期选修西方经济学,渐渐关心起生活中的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参与经济活动,我逐渐发现,不懂经济学,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的影响,通俗的讲就是钱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如果懂一些经济学常识,也许就可以回避不好的影响。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过程中我尤为感兴趣的是消费者理论在我看来它与生活尤为密切,因为我们在经济活动中大多数的人扮演的是消费者的角色,也有部分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
消费与生产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我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是因为看到亚当斯密说过:“为什么像水那样对生命如此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很低的价格,而对于生命并非必不可少的钻石却极其昂贵?”仔细的斟酌这一句话,它完美的解释了消费者的行为,也点出了消费者理论要处理及调控的方面.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是消费者如何把自己的手中钱花掉,而我们消费者关心的是如何更理性的去花掉每一分钱,如何让这些花掉的钱都有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基本特征背后的消费者行为,来处理一系列问题。
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与生活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就拿一件很小的事来说:某天听朋友讨论学校食堂的饭哪家比较好吃,朋友A说:我觉得二楼那家三鲜面比较好吃,放的肉多,而且汤很鲜。
朋友B说:我还是觉得一楼的粥好喝。
两人争论不休,来问我,我说:我喜欢吃三楼的馄炖.三个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哪一个都不能说是最好吃的.就在这一段对话中,我就发现了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一点—效用理论。
每个事物的有用性完全是个人的心里感觉,不同的偏好决定了对同一种商品效能大小的不同评价。
在生活中最为多见是:像水、空气、电这样多见的东西,价格低廉,但这些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必需品。
反而像宝石、名表、名牌包包大多数人没法负担的物品,价格高的吓人。
这也就是人们说的物以稀为贵,这些小事例都与效用有关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即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而效用论中有提到同一物品对于不同的人效用是不同的,在未给出特殊的假定的前提下,不同人之间的效用是不能进行比较的。
例如,一支香烟对于吸烟者有很大的效用,但对于不吸烟者来说事毫无作用甚至有负效用。
同一件物品在不同的时间或地点也具有不同的效用.例如,一艘船在像威尼斯这样的水上城市有效用,但是在撒哈拉这艘船就是没用的烂木头.效用论可以借助各种分析法来研究消费者行为。
这对于指导我们日常消费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现在再来说一点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关乎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一般我们在经济行为中会有这样的体验:在消费某种商品的时候,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我们得到的满足程度会逐渐增加,当消费数目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随着消费数目接近于饱和,人们从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反而会减少。
就好比让一个人吃他爱吃的食物,起初他会吃的很高兴,越到后面他越吃不下去,反而会厌烦。
随着消费者数量的逐渐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效用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这一规律对于消费者及生产者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生产者来说当其正确的分析其生产的商品的边际效用,可以帮助选择性加多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来盈利减少损失。
而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边际效用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在消费生活中减少把钱花到不必要的地方去,可以指导我们将钱花在最重要的用途上。
边际效用的大小是可以调控价格的高低的。
再者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另一个点来看我们的生活。
任何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消费者在追求滋生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不同的商品购买中,以期获得最大的效用。
就好比我去逛超市,我想买很多的东西比如说零食、毛巾、沐浴露、牙膏、面膜等等物品,我会有理性的去挑选去挑选其中价格合理质量较优的物品,我会希望实现我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有其价值,也希望得到最大的自身利益。
商品的需求的价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简单说就是价格越高,消费数量越少。
需求越大,愿意支付的价钱越高,这一点也可以对生产者生产商品起到指导作用。
就好比去年福岛核电站的泄露,当一些盲目的消费者听闻咸盐可以防辐射时,盐商就瞄准了这一点,大批量生产食盐,并且哄抬价格,到后来随着谣言的不攻自破,食盐大量积在了手里,卖不出去亏了本。
如果一个有头脑的生产者一定会权衡需求,去生产对核辐射更有用的防辐射服或其他,而不是没有依据的去大批量生产食盐。
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购物是若更多的去了解商品的需求价格与我们所需物品的效用是否成正比,以便更好地去计划每一分钱,将适当的钱花在我们最需要的东西上,将少部分钱花在次要物品上,我们更愿意的是以适当的钱花在值得的地方。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它可以很好地说明需求与价格的关系。
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
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
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
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
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
此外,当今对大部分人来说,粮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费中所占比例已很小了,并且还会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人们对粮价的变化反应不敏感。
认识到粮食市场的这一特性后,就不难理解下面的现象: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
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
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需要而去购买和消费商品或劳务,并且一项购买行为发生之后消费者的镜框是改善的。
否则理性消费者就不会发生这种购买行为,其中就存在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
根据消费者理论的解释,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接受的最高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
随着购买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逐渐减小,愿意支付价格随之降低。
但是在实际购买的过程中,消费者是按照同一市场价格来支付的。
这样,消费者从消费中获得的总效用与货币支出的总效用之间就出现了不一致。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为消费某种商品而愿意支付的总价值与他购买商品时实际支出的差额。
消费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就越大。
并且它只是一种心里感觉,不同商品的消费者剩余不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空间大.例如,一支比较好的云南白药牙膏,小管的就要十三元左右,而大管的要达到二十几元.我上次去购买时纠结了很久到底买大的还是小的,最终选择了小的,因为我认为小的价格在我在我意料之中,而大管的相比之下价格超出了我的接受能力,并且和其他种类的牙膏相比我更愿意买云南白药的因为用的时间久,品质也让人放心。
这里就出现了了消费者剩余,牙膏作为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剩余的空间是很大的,有的人愿意为其支付的总价格与其购买时实际支出的价格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在我看来大管的云南白药牙膏十几与就够了,但二十几元就让人有点接受不了。
在选择物品时,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可以用来解释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消费者剩余越小,购买者愿意购买的程度就越大.所以消费者剩余的正确分析对于生产者来说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小风险和避免亏损的,当生产者了解了商品的消费者剩余空间,就可以生产消费者剩余小符合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商品以得到更大的盈利。
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可以从了解某一商品的消费者剩余去衡量自己消费是否值当,是否划算,在我看来这对于经济型生活是很有帮助的消费者剩余是经济学家抽象出的一个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过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来研究社会福利、国际贸易比较利益、政府政策等问题。
消费者行为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中微观部分的一个内容,在我看来对我们的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论作为一个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来说,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可以指导很多方面。
先来说说消费者行为理论对生产者决策的启示:(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主权是指生产者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
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
(2)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