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简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罗老师精简版)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究:2.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实验三:模拟鼓膜的震动实验结论:“鼓膜”在声音的作用下产生震动。
声音的远近和强弱条件不同,引起“鼓膜”的震动也不同。
发生强,“鼓膜”震动的幅度大;发生弱,“鼓膜”震动的幅度小;距离近,“鼓膜”震动的幅度大;距离远,“鼓膜”震动的幅度小。
4.实验四:探索钢尺的音量变化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5.实验五: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膈肌等。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呼吸的次数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4、根据食物的来源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根据食物的食用方法分为生食和熟食。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基础知识梳理1听听声音1.风声、雨声、雷声等是自然界的声音。
2.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等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狗叫声、猫叫声、马的嘶鸣声等是动物的叫声。
4.乐曲中音符“1“2”“3”按声音由高到低的排序是“3”“2“1”。
5.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6.我们常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来描述声音。
例如,雷声比较强,雨声比较弱;小孩的声音比较高,成年人的声音比较低;鸟叫声比较悦耳,机器的轰鸣声比较刺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没有振动,不能发出声音。
2.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振动,能发出声音。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用手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钢尺、鼓面、音又等物体,会感觉到物体在振动。
5.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6.我们能够发出声音,主要依赖喉咙里的声带。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这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弱,最终听不到了。
这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桌面的声音更清晰,说明桌面能传播声音。
4.将击打后的音又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5.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7.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固体 > 液体 >气体。
8.做“土电话”时,要将线绳绷紧。
“土电话”说明线绳可以传播声音。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科学全册学问点梳理四班级上册科学共有八个单元,包括“性状相同的事物”。
第一单元:性状相同的事物1.生疏物体:物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物体有外形、大小、质量和颜色等性状。
2.生疏材料:常见的材料有金属、塑料、纸张、织物、橡胶和木材等,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3.生疏物体质量:物体的质量用天平来测量,物体质量由质量的大小来比较。
4.生疏物体外形:物体的外形有长方体、球体、立方体、圆柱、圆环等。
其次单元:物体的固定性和不固定性1.物体的固定性:物体的形态稳定,摇摆或拨弄不变形。
2.物体的不固定性:物体的形态不稳定,摇摆或拨弄会变形。
第三单元:物体的移动性和不移动性1.物体的移动性:物体可以自己移动或被推动、拉动、拖动等移动。
2.物体的不移动性:物体不能自己移动,也不能被推动、拉动、拖动等移动。
第四单元:物体的破损性和不破损性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物体的破损性:物体简洁被撞坏、摔坏、压坏等。
2.物体的不破损性:物体不简洁被撞坏、摔坏、压坏等。
第五单元:生物的运动1.生物的运动方式:生物有徒步、游泳、爬行、飞行和跑等不同的运动方式。
2.人体的运动方式:人体可以站立、坐立、行走、奔跑和跳动等。
3.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包括附肢动物、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各不相同。
第六单元:物体的相互作用1.物体的接触:物体接触后会相互影响,包括推动、拉动和拖动等。
2.物体的非接触:物体不接触时也可以相互影响,包括重力、浮力和磁力等。
第七单元:饮食的平安与健康1.饮食卫生:保持食物清洁、饮食定时、不乱丢垃圾等。
2.饮食养分:多吃水果、蔬菜、粗粮等,合理搭配食物。
第八单元:看图说话1.观看图形:观看图形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
2.描述图形:依据图形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提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以上是四班级上册科学的学问点梳理,通过学习这些学问可以增加孩子们对世界的生疏和理解。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科学是孩子们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介绍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的核心内容。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在四年级的科学学习中,测量物体的长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标尺或尺子等工具来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他们应该掌握公制长度单位,如厘米和米,以及如何进行正确的读数和记录。
二、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和气象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预测能力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天空、感受天气变化、记录温度等方式来获取天气信息。
他们应该了解不同天气类型的特征,如晴天、阴天、雨天等,并学会使用天气工具如温度计和雨量计。
三、水和空气的重要性学生需要了解水和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他们应该知道水对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明白水的循环过程。
此外,学生还应该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呼吸至关重要。
四、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四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将开始接触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他们应该能够准确地描述不同动物的特征,如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冷血动物和恒温动物等。
学生还需要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等。
五、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学生需要学会观察和分类日常生活中的物体。
他们应该能够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等特征进行分类,并理解不同物体的用途和功能。
此外,学生还应该了解材料的一些基本属性,如硬度、透明度等。
六、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在植物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他们应该知道植物通过种子或其他方式进行繁殖,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并可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对光线、水分和土壤的需求。
七、保护环境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科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明白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积极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
他们应该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植树造林等,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行动起来。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昆虫等。
-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等。
- 植物的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等。
2.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大小、硬度、重量、导电性、导热性等。
3. 物体的运动和力
- 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匀速直线运动、斜抛运动、圆周运动等。
- 动力的产生和应用:摩擦力、重力、浮力等。
- 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
4. 地球与环境
- 地球的构造和形状:地壳、地幔、地核。
-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等。
- 自然现象的原因和保护:地震、火山、气候变化等。
5. 科学实验与观察
- 科学实验的步骤和设计:提出问题、制定假设、实验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分析等。
- 观察和记录:文字描述、图表记录、绘图等。
以上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有帮助!。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

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知识点超全整理全册根据经验总结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鹏乌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拨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整理第一单元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
通常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
(复习各种天气符号,会识别、会画)2.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
4.观察记录某个时间段的气温,尽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测量。
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5.测量温度的要求:①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
②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
(也就是液柱稳定时)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6.一天中,正午(14时)的气温最高,清晨的气温最低。
每天的气温是先上升,后下降。
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风向。
一般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风向。
如:箭头指向北,吹的就是北风。
8.我们的风速等级分为3级:(0为无风、1是微风、2是大风)旗往东吹,刮的西风。
9.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也就是0-12级。
10.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雾等。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自制雨量器要用直筒、透明的杯子),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雨量器测量的是24小时内降水量。
11.测量降水量与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没有关系。
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云量一般用晴天、多云、阴天来记录。
13.气象学家通常对云描述时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层云: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
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为雨层云。
积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
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可能发展成雷阵雨天气。
卷云:纤细的羽状云,卷云在温度低的高空形成,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一、发现和认识世界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
在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中,我们将学习一系列与自然和科学有关的知识。
1. 动物世界的奥秘动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通过引入恐龙、鸟类、昆虫等内容,帮助我们发现和认识动物世界的奥秘。
了解恐龙的生活方式、特征和灭绝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史前动物;学习不同类型的鸟类,可以了解它们的习性、嗜好和飞行方式;研究昆虫,可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对我们的影响等。
2. 植物的生命之旅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之一,学习植物的生命之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繁衍、生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通过学习植物的主要部位(如根、茎、叶、花和果实),我们可以了解它们在生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
另外,还将学习植物的营养需求、生活习性和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植物等。
二、探索自然规律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系列的规律和原理,了解并探索它们的奥秘,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1. 物体的重量和浮力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中,我们将学习关于物体重量和浮力的知识。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物体的重量与重力的关系,以及物体在不同介质中受到的浮力。
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理,以及为什么船只能漂浮等。
2. 我们的身体了解我们的身体构成和各个器官的功能,是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骨骼、肌肉和血液等,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运作的。
同时,还将学习有关营养、健康和生活习惯的知识,提高我们的健康意识。
三、科学与生活科学离不开生活,而生活也无处不在科学的影响。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将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帮助我们将科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1. 火的利用和安全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深远,学习火的利用和安全,是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火的产生方式、燃烧过程到火的利用和安全措施,我们将学习火的知识,并学会正确使用和防范火灾。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第一单元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6.耳朵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耳郭和外耳道;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内耳:耳蜗和前庭等。
7.耳郭具有收集声波并把声波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更多的声波,听到的声音更大。
8.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是气体进入肺的通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
3.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guan。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5.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运动的过程中,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因此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要增加。
6.肺活量是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气体的量,经常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有益健康。
7.根据食物的来源分类: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根据食物的生熟程度分类:生食和熟食。
8.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
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9.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淀粉遇碘酒变蓝色,土豆、馒头、面包等食物中都含有淀粉。
10.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在纸上涂抹后会留下油迹。
11.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科学》全册学问点考点归纳总结《科学》是新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的科学教材,主要涵盖了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科学观看等内容。
以下是对该教材的学问点和考点进行归纳总结。
1. 科学的基本概念- 科学是人们用来生疏世界的方法。
- 科学是试验、观看、推理和验证的过程。
- 科学是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争辩和探究。
2. 科学的常识和原则- 科学要有试验依据。
- 科学要有阅历依据。
- 科学要有理论依据。
- 科学要有实际应用。
3. 科学观看- 观看是科学争辩的基础。
- 观看可以通过感官,如看、听、闻、摸、尝等。
- 观看分为定性观看和定量观看。
4. 科学试验方法- 科学试验是为了证明或检验某种假设或推论的过程。
- 科学试验要有试验设计和记录试验数据。
- 科学试验要具备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5. 物质的变化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不转变物质的本质,如物体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的转变。
- 化学变化转变物质的本质,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
6. 燃烧和火焰- 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热和光的过程。
- 火焰是燃烧产生的可见的氧化物质。
7. 风- 风是大气中空气水平流淌的现象。
- 风是由于气压差引起的。
- 风的强弱可以通过风速计来测量。
8. 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 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分散、降水和地面径流等过程。
9. 太阳能和风能- 太阳能是太阳辐射的能量。
- 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热能等。
- 风能是风的运动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动力等。
10. 鸟类和昆虫- 鸟类是温血脊椎动物,具有羽毛、喙和爪等特征。
- 常见的鸟类有鸽子、麻雀、乌鸦等。
- 昆虫是六足节肢动物,具有外骨骼和触角等特征。
- 常见的昆虫有蚂蚁、蜜蜂、蚊子等。
11. 呼吸和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是由鼻腔、喉、气管等器官组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体与材料- 探究物体的大小、形状、质量等特征- 观察和描绘物体的颜色、透明度、光泽等特征- 了解物体由材料构成,如金属、木材、纸张等- 探索物体的特性,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第二章:力与运动- 研究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方式,如推、拉、挤等- 探索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静止、匀速运动和加速运动等- 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了解重力和浮力对物体的作用第三章:日常生活中的能源利用- 了解能源的概念和分类,如人力、风能、太阳能等- 探索各种能源的利用方式,如人力车、风车、太阳能电池等- 了解能源的节约和保护,如合理使用电能和水资源第四章:动植物的生命活动- 了解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和生命活动- 探究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了解动植物对生活环境的依赖- 认识植物的不同部分和功能,如根、茎、叶等第五章:人体的组织与生活- 研究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如肌肉、骨骼、呼吸系统等- 探究人体的感觉器官和感觉的功能- 了解保护和健康人体的方法,如正确的饮食和锻炼惯第六章:物质的变化- 了解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探索物质的溶解与不溶性- 观察和实验物质的燃烧现象- 了解酸和碱的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第七章:地球与环境保护-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如地球的层次和地壳的构成- 探究地球的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如垃圾分类和节约用水第八章: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 研究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探究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和原理第九章:科技改变生活- 了解科技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探索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如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研究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十章:神奇的大自然- 研究大自然中的特殊现象,如彩虹、雾、霜等- 探究大自然的美景和生物多样性- 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和保护以上是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研究有所帮助。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天空的变化- 云是由水蒸气形成的,当温度下降或水汽达到饱和点时,水蒸气会凝结形成云朵。
- 晴天:天空湛蓝,阳光明媚。
- 多云天:天空有云朵,阳光不太明亮。
- 阴天:天空发灰,也叫“乌云密布”,经常下小雨或阴雨。
- 雨天: 天空下着雨,如细雨、大雨等等。
- 晴雨表:可以根据它来了解天气预报。
第二单元动物的种类和生活- 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有脊椎、有四肢。
- 脊椎动物的分类: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 哺乳动物的生活性:哺乳动物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
哺乳动物会分泌乳汁哺育子女,一般是胎生,生下来就有毛发,有保护作用。
第三单元动物园的小动物- 动物园是一个以展出、饲养、研究动物为主要任务的公共园地。
- 动物园的分区:食肉区、食草区、水生区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鸟类:老鹰、鸵鸟、孔雀、企鹅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哺乳类动物:大熊猫、老虎、长颈鹿、大象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爬行类动物:鳄鱼、蛇、乌龟等等。
第四单元植物的变化和运动- 植物的主要部分:根、茎、叶、花、果。
- 植物向阳性:大部分植物喜欢充足的阳光,会向阳生长。
- 植物的都会运动:水蒸气和养分在植物茎叶间不断运动,这叫做“内涵运动”。
- 植物的对流运动:由光合作用引起,叶面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形成对流运动,这个过程叫做“呼吸”。
第五单元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有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每个人都应该尽的义务。
- 垃圾分类的种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
- 可回收物指可以再利用的废弃物品,如纸张、塑料瓶等等。
- 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油漆、废药品等等。
- 湿垃圾是指易腐烂的生活垃圾,如剩菜剩饭、果皮等等。
- 干垃圾是指不能直接腐烂的垃圾,如塑料袋、旧衣服等等。
第六单元科学探究- 科学研究需要遵循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和得出结论。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7.“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等。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4.9毫米是(中雨),25~49.9毫米是(大雨),50~99.9毫米是(暴雨),100~249.9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5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
(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
(3)蚂蚁要下雨时会搬家。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二、溶解
1、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滤时,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
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3、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
(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4、胶水放入水中,开始(沉入水底),经过充分搅拌,会(均匀的分散在水中),
因此,胶水(能溶解)在水中。
5、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会变成乳状的液体),这说明(食用油在加入洗洁精后可以溶解)。
6、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食
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7、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
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8、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被搅动)
有关。
水果糖在水中快速溶解的方法:①搅拌②加热或者用热水③把水果糖碾碎。
9、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10、水能溶解(固体)、(液体),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
1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12、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
1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内焰)、(外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
温度最高,(焰芯)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4、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热或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15、食盐溶解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16、酒精灯用完要熄灭时,应该用(灯帽)将其盖灭。
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7、酒精灯中的酒精万一洒出后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实验一:制定一个“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
要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研究地准备(实验材料):量筒、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
研究方法:
1.用量筒取100毫升的水倒入杯中。
2、用天平把食盐分成两克一份。
3、把第一份食盐用小匙投入水中,并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使食盐完全溶解。
然后再按照这样的方法投入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为止。
4、统计一共溶解了多少克食盐。
研究结论: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
实验二:“胶水、醋、酒精、和食用油能在水中溶解吗”实验你是怎样完成的?你的预测:我认为胶水、醋和酒精能在水中溶解,食用油不能溶解。
实验过程:
①分别在试管中加入10至15毫升水。
②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至2毫升醋、酒
精和食用油。
③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
②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实验结论:胶水、醋、酒精在水中能够溶解,食用油不能在水中溶解。
往食用油中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震荡后(食用油会溶解)。
实验三:回忆课上做过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验,完成:
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