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摘要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这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而且叶圣先生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更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要获得鱼,更应该获得打渔的方法,做到“鱼”、“渔”兼得。通过观察和反思,笔者认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除了学生自身的天分、家庭、社会等原因外,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分析了理智型、情感型和幽默型等五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措施,通过反思现存的课堂教学,探索更加适于形成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小学生;教师
目录
摘要................................................................................................................... I
一、对教师教学风格及学习习惯的理解 (3)
二、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4)
(一) 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 (5)
(二) 小学生课中学习习惯的现状 (6)
(三) 小学生课后学习习惯的现状 (7)
三、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7)
(一) 理智型及其影响 (7)
(二) 情感型及其影响 (8)
(三) 自然型及其影响 (8)
(四)幽默型及其影响 (8)
(五)技巧型及其影响 (9)
四、教师通过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有效的影响的途径 (9)
(一) 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9)
(二) 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风格 (9)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10)
五、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一、对教师教学风格及学习习惯的理解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知识、教师、学生和方法等)的偏好性和习惯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的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锻炼形成的。根据相关的调查,其结果表明,影响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因素。知识因素主要是指教师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从事专业活动的专业知识。从古至今,教师就是知识的代名词。教育事业自然是离不开教师这一核心职业。而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拥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自身的专业知识。一个老师知识量的多少可以直接影响到他的教学质量和自身的发展。教师的最大任务就是将自身的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拥有知识等于是拥有一笔财富。在教学方面,知识这一基础条件是必不可缺的,它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2.能力因素。能力因素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积累的活,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的锻炼和积累才练就了今日的“有能力”。在教师的教学风格中,能力就像是一个置的传递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来领导和指引学生正确的学习到知识。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质量。
3.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能够承受事情压力的大小和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的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看法与一贯的心态。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行动是由自身心理活动所支配的,心理活动很重要。教师和常人一样,也有心理活动。对待事情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人们的行为一般是由心理活动所支配,想到什么就马上做什么,偶尔思考一下行动的方式或是理性的想一下后果再做决定。不管怎样,不管什么情况下,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和影响性便不言而喻了。
4.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个人的思想活动和观点看法与对社会的认知。在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由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一个老师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成了老师的个人意愿与他惯用的方式。在小
学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虽然活跃,但老师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他们完全愿意跟随着老师的脚步。教师应该用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法与意识来引导这群渴望得到知识滋润的小孩儿们。
5.外部条件因素。外部条件因素是指除教师自身条件以外的环境。包括教学的环境、教学的科目、教学的任务、工作量等。如果一个老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大,承受不了巨大的教学压力时,可能会放弃自己原来所坚持的,放弃所谓的原则……我们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就得承受得住社会给我们的压力!作为最神圣的职业,教师更应该不受外界的压力所影响自己。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也可以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生成的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由于学生是教师形象的载体,所以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中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因此,针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我抽样调查了县石鼓镇中心小学一些学生、老师及家长,并且着重了解了四年级(1)班语文学习的情况以及老师的对策,如表2.1: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与学习成绩提高密切有关的学习习惯欠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一)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
从实际调查发现,如表2.1所示,绝大多数(约90%)学生能课前预习,对语文学习有教你较浓厚的兴趣。书写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喜欢阅读。而有少数小学生根木没有学习计划,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同时,小学生的预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缺乏经常性。而在预习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预习目的不明确。虽然90%的老师把预习当成作业布置,但是其中有大约60%的教师只是说“你们将课后某题看一下”,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而事实上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学生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为什么要预习,没有仔细琢磨,学生没有明确的自己怎样做,达到什么要求,所以效率不高,指导性差。
2.预习形式单调。有一些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每一次容都千篇一律。既不涉及对文本的质疑问难,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促进预习,教师是例行程式,学生是应付了事,流于形式,收效不大。
3.未养成课前预习习惯。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4、不讲究预习方法。预习的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5、不善于合作学习。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