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临床使用药物利用评价分析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临床使用药物利用评价分析刘兴【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normative rationality of clinical use of imiPenem and aPPly guidelines for its rational clinical use with DUE mode. Methods We made imiPenem clinical use DUE standard according to Ministry of Health The nation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 special rectification activities of 2012,Method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 of 2012,Guidelines for clinical use of antibacterial of 2011,and Imipenem instructions and relevant documents. And we also did retrosPective analysis,statistics and summary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antimicrobial agents,the indications of drug use,drug use and treatment outcome of 196 Patients who received imiPenem in one hosPital on the basis of DUE Standard. Resul ts ①Management entry:Microbial insPection rate was 70. 4%(80%);the coincidence rate of PrescriPtion Privileges was 91. 3%(100%);②The indications of drug use:suitable rate was 85.2%(90%);③Medication Process:the correct rate of the administration route,solvent selection and incomPatibility were 100%( 100%);About the driPPing time could not been evaluated for no doctor order indication;and effect of monitoring comPliance rate was 52. 0%( 85%),and there were four old Patients with renal injury who had not received dosetitration;④Medication effective rate was 73%(80%). Conclusion There was certain disParity between clinical use of imiPenem and some of exPected numerical value in this hosPital,which could do some intervention andrectification for existing Problems to ensur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sPecification. Imipenem clinical use DUE standard had certain effect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imiPenem in clinical.%目的:利用DUE 模式,评价亚胺培南临床使用规范性、合理性,为临床规范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如何利用临床分析评估药物治疗效果
如何利用临床分析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在临床药物治疗方面,评估药物治疗效果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通过准确的临床分析评估,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临床分析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实用技巧。
一、确定评估目标和指标在评估药物治疗效果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评估的目标和指标。
不同的疾病和药物治疗可能有不同的目标,如疾病症状的缓解、生物标志物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估指标,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药物治疗效果。
二、建立评估基线在给患者开始药物治疗前,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评估基线,即获取患者在治疗前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根据评估目标和指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临床观察、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方式收集基线数据。
三、记录和分析数据在评估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录和分析相关数据。
这包括患者的病历信息、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观察结果、实验室检测数据等。
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药物治疗的效果,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四、采用常用评估工具临床分析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常用的评估工具。
例如,40项生物媒介的评估表(BIOMED),可以用于评估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国际复发性卒中疼痛调查表(ICST)可以用于评估复发性卒中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
这些评估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并提供一些量化的指标。
五、结合临床判断在评估药物治疗效果时,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数据和评估工具的结果,还需要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和判断。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听取患者主观感受、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等方式,综合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六、定期复评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定期进行复评。
定期复评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治疗效果的动态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复评时,可以根据之前的评估目标和指标,继续记录和分析相关数据,并与基线数据进行对比。
药物利用评价指标用于评价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用法用量的合理性
志 ,2001,19(o4):249. [3】刘 刚 ,张丽霞 ,吴敏 ,等 .脑脊液中检出 1例纹带棒杆菌[J].中华
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23(01):35. [4]陈东科 ,许宏 涛 ,艾晓曼 ,等 .临床分离棒状杆菌对 常用抗 菌药 物
维持剂量 6—12mg·kg~ q3d,对 于严重 感染 ,宜进 行血 药浓
度监测 ,谷浓度不低于 15~20mg·L L9 J。该 患者 每周 行三
次规律血透 ,采用 以上给药方案 ,我 院 目前 未开展替考拉宁血
药浓度监测 ,应 注意 复查 血培 养 、PCT、血 常 规等 感染 相关 指
药物利用评价指标用于评价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用法用量的合理性
赖 善城 ,肖一 星 ,林 素珍 ,修 连喜 (福 建省 龙岩 市第 二 医院 龙岩 364000)
摘 要 :目 的 采用约定单次剂量和 日用药频次评价我 院多重耐茵感染患者抗 茵药物 用法用量的合 理性 。方 法 抽 取 2015年 7月 ~9月我院 多重耐药 菌感染住 院患者病历 583例 ,采用约定单次剂量和 日用药频次评价抗 茵药物使 用合理 性 ,并与 限量 日荆量 (DDD值 )和 药物利 用指数 (DUI)方法进 行比较。结 果 583例 多重耐 药茵感 染住 院患者 中,按约 定单次荆量和 日用药频次评价 ,不合 理例次 36例 ,占 6.17% ;按 限量 日 剂量(DDD值 )和 药物利 用指数 (DUI)评价 ,不合理例 次为2O例 ,占3.43% 。结 论 药物利用评价 指标可克服 了 DDDs在某种 程度上 的缺陷, 适合 于医院处方审核筛查 ,对规范 医生处方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多重耐药茵;约定单次剂量 ;日用药频次 ;抗茵药物 中图分类 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3765(2018)-01-04103-0227-0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然而过度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引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出现和蔓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保护患者免受感染,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评价指标和要求。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相应的指标和要求。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 根据感染病原菌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包括抗菌谱、药敏试验结果、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考虑。
2. 根据感染疾病的病情选择药物:轻、中、重度感染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抗菌药物,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 坚持药物的适应症使用原则:合理诊断、明确感染部位和病原学证据,严格遵守药物使用的指南和规范,避免滥用和误用。
4. 根据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使用抗菌药物:了解当地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并充分利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1. 医院级指标:(1)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完善程度: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指南的制定和更新、院内感染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等。
(2)抗菌药物处方合理性评价:根据标准化指南对医生临床用药行为进行评价,包括是否按照指南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是否合理使用联合用药等。
(3)抗菌药物的目标使用率:通过对医院的病历进行审核、收集抗菌药物使用数据,计算合理使用率。
2. 科室级指标:(1)抗菌药物管理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科室需建立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明确管理责任和考核指标。
(2)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统计和汇总:收集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数据,并定期向医院进行报告,供上级部门评估。
(3)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评估:分析科室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是否符合指南要求,是否有滥用和误用情况。
3. 医生个人级指标:(1)医生抗菌药物的合理开具情况:评价医生个人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是否符合指南要求。
(2)医生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积极性:评估医生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参加培训、学习和更新指南、参与病例讨论等。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及应用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及应用药物生物利用度是评估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并进入循环系统的程度,是衡量药物口服后达到治疗效果的重要参数。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与其相应的体内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对于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常见的药物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1. 体内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评价(1)药物吸收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从肠道进入血液的比例。
一般来说,血管内廓的药物将达到全身循环,而只经过肠粘膜的药物在肝脏通过代谢。
生物利用度的常见评价方法有药物浓度法、尿液排泄率法、粪便排泄率法和代表性牲畜法等。
(2)药物代谢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后的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被暴露在体内的时间段内代谢为活性物质的比例。
例如,口服药物被胃肠道吸收后,在首过效应和肝脏代谢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代谢反应,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生物利用度。
常见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包括血药浓度测定、药物酶活性测定和代谢物分析等。
2. 实际应用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可以用于药物的研发、生产和治疗等方面。
在药物研发阶段,药物吸收和代谢的生物利用度评价可用于筛选药物候选者并确定适当的剂型和剂量。
在药品生产中,分析药品的吸收和代谢生物利用度有助于检查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在临床方面,药物生物利用度评价可用于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体内药物的浓度,并帮助医生实现个性化治疗。
3. 结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是药物研究和使用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药物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药物开发、药品生产和治疗方面,药物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药物利用评价
1
第九章 药物利用评价
一、药物利用评价的由来与发展
◈ DUR由来:药物利用评价(DUR)产生于美国
临 床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个人健康保险计划的实施;
药 1965《医疗照顾方案》和《医疗补助方案》的实施;
学
◈
医疗保健管理机构对药物利用和医疗审计进行控制;
目的是保证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2
第九章 药物利用评价
布、处方及应用的情况,特别是由此引起的医疗、经
◈
济决策”。可理解为药物由药厂到病人的全过程!实
际是药物利用的模式
8
第九章 药物利用评价
二、药物利用评价的定义和意义
◈ 2、DUR的性质:
临 床
◈评价对象——药物使用模式(过程)
药
即处方医师针对特定的疾病状态,根据用药指征、药
学
◈
疗种类、药物特点等用药的方法和过程。DUR通过评
临 床
◈评价的连续性——再评价、再改进
药
DUR的实施不仅是对用药模式的评价、分析和阐明,
学
◈
而是将评价结果用于用药模式的改进上,然后进行再
评价、再改进,通过DUR的连续实施,最终达到改善
病人治疗质量的目的。
12
第九章 药物利用评价
二、药物利用评价的定义和意义
◈
3、目的和意义
临 床
目的:
药 ◈ 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性——合理处方
临 床
一是利用药物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客观评价,包括群体
药
研究和横断面研究
学
◈
二是利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进行经济学评价,包括最小
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
析等方法
7
药物安全性的临床评价与监测
药物安全性的临床评价与监测药物的安全性是临床研究和应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因此,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临床评价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药物安全性的临床评价和监测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临床评价方法1. 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安全性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群体,将其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评估药物的副作用及其严重程度。
试验可以通过多个阶段进行,包括前期的动物试验、临床前试验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能够提供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安全性信息,但也要注意试验的伦理问题和合理性。
2. 药物监测数据库药物监测数据库是收集和分析药物不良事件的重要工具。
通过统一收集大量病例的数据,可以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
这些数据库通常由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等建立和维护,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可以发现潜在危险信号,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3. 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系统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系统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另一重要途径。
医疗机构和药品监管部门设立的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系统,能够及时收集和反馈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这对于及时发现和解决药物的安全性问题非常重要。
二、监测方法1. 主动监测主动监测是通过主动调查患者及时获取药物使用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方法。
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移动应用程序等多种方式收集患者的信息,并及时采取措施。
主动监测能够快速获取信息,但也要考虑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
2. 被动监测被动监测是通过收集医疗机构或者药品监管机构的不良事件报告来评估药物安全性。
通过观察和分析大量的报告,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药物安全性问题。
被动监测的优势是可以利用已有的系统和资源,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和报告质量也要密切关注。
三、应用与挑战1. 临床实践应用药物安全性的临床评价和监测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合理使用药物,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了解和评估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医院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方法
医院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方法医院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是指根据现有的医疗指南、临床实践经验和患者个体情况,对患者所使用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以达到优化患者治疗效果、确保用药安全和合理使用医疗资源的目的。
以下是常用的医院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方法:1.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医疗指南:医疗指南是根据最新的研究证据和专家共识,对特定疾病或病种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规范化的指导文件。
医院可以制定或采用适用的指南,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特征来评估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2.根据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每一种药物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医生在开药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该药物是否适合患者使用。
对于有禁忌症或潜在风险的患者,医生应当选择其他更为安全和适合的替代药物。
3.药物剂量和使用方式的合理性评价:对于每一种药物,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肾功能、肝功能等个体情况来调整剂量。
过高或过低的剂量都可能造成用药不合理,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4.药物相互作用的评估:患者可能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这些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医生在开药前应仔细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并尽可能避免使用可能产生潜在危险的药物组合。
5.对不合理药物使用的纠正:医生需要对患者以及其他医务人员常见的错误用药和不合理用药进行纠正。
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未经确切证据支持的药物,盲目追求新药,滥用抗菌药物,药物复方与单一药物的选择等。
6.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持续监测:药物使用后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当疗效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时,医生应及时调整药物方案和剂量,或者选择其他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7.医生对药物相关知识的更新和持续教育: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新的药物和治疗策略不断出现。
医生需要定期参加培训和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药物信息和治疗进展,以提高对药物使用合理性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总之,医院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方法包括了对适应症、禁忌症、剂量、相互作用等方面的评估。
比阿培南临床使用药物利用评价分析
比阿培南临床使用药物利用评价分析韦娜;赵春景;钱妍;魏来;余娴;匡扶;王娜;冉娅娟;李頔;刘蕊;杜青青【摘要】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use of biapenem standardability and rationality with DUE mode and apply guide-lines for its rational clinical use. Methods:According to biapenem DUE standard,332 patients who received biapenem in one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sults:(1)Antibacterials management:Microbial inspection rate was 82. 2% (80%);the coincidence rate of consul-tation process 51. 3% (100%);the coincidence rate of course record 83. 4% (100%);the coincidence rate of prescription privileges was 97. 3% (100%);(2)The indications of drug use:suitable rate was 98.2%(90%);(3)Medication process:the correct rate of the administration route,solvent selection and incompatibility were 100% (100%);and effect of monitoring compliance rate was 80. 4%(85%);(4)Medication effective rate was 78. 6% (80%). Conclusion:The clinical use of biapenem was quite wellin one hospital, bu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Hospital should do some intervention and rectification for existing problems to ensur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Biapenem DUE standard had certain effect on promoting the rational use of biapenem in clinical.%目的::通过药物利用评价( drug utilization evaluation,DUE)方法,评价比阿培南临床使用的合理性与规范性,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药物利用评价(DUE)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341-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药物利用评价(DUE)在
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药物利用评估
1、开展DUE的第一个步骤是()
A、申报计划并获得批准和相关协作
B、收集并量化药物
C、确定评价的药品品种或疾病范围[正确答案]
D、确定DUE标准和指标
E、实施必要的干预和纠正
2、药物利用研究形成专门研究领域的基础是()
A、以下所有[正确答案]
B、药理学
C、医学统计学
D、社会学、经济学
E、临床治疗
答案详见:
3、关于DUE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错误的说法是()
A、医师工作量减少[正确答案]
B、改善药师调配处方
C、患者更有效的使用药物
D、多部门多学科协作规范用药
E、节约医疗资源
4、医改进程中取消药物加成,对医院药学工作者带来的影响,错误的一项是()
A、开展药物利用评估
B、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C、经济效益减少,工作内容会更简单[正确答案]
D、仍然有遴选、采购、储存、审方这些常规工作
E、做好用药监控
5、药物利用研究的内容包括()。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与提高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与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药物在体内能够达到活性部位并产生效果的百分比。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药物生物利用度评价的方法以及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策略。
一、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1. 经口给药生物利用度评价经口给药是最常用、最方便的给药途径,因此评价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通常以经口给药为基准。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血药浓度测定法、尿药浓度测定法和生物学效应法。
血药浓度测定法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收集一定时间内的血样,测定血药浓度来判断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范围。
2. 非经口给药生物利用度评价对于口服不适宜的药物或需要直接靶向给药的药物,采用非经口给药途径。
非经口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则根据具体给药途径来确定,如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策略1. 优化药物分子的物化性质药物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其溶解度和渗透性,进而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范围。
因此,通过优化药物的分子特性,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常用的策略包括结构修饰、盐酸盐或硫酸盐形式的制备等。
2. 药物给药系统的优化通过制备适宜的给药系统,可以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纳米粒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增强药物口服吸收。
3. 药物代谢酶的抑制或诱导药物在体内主要经由代谢酶代谢并且清除。
通过抑制或诱导药物的代谢酶,可以改变药物的清除速度,从而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增加生物利用度。
4. 药物与运载蛋白的相互作用相当一部分药物在体内与运送蛋白结合形成药物-蛋白复合物运输。
通过调节药物与运输蛋白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总结: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方法评价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药物的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和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评价是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定义、评价方法以及其在药物研究和治疗中的意义。
一、生物利用度的定义与评价生物利用度指的是口服给药后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数量。
它是衡量药物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途径和个体因素等。
评价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通过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来进行。
研究者通常会进行药物的血浆/血清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的测定,进而计算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常用的指标有Cmax(药物峰浓度)和AUC(药物曲线下面积)。
同时,还可以进行药物的药物转化率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等效性的定义与评价生物等效性是指在给定剂量下,不同药物制剂或同一药物不同制剂之间在生物效应和生物学指标上的相似性。
在药物治疗中,选择与原始创新药物等效的仿制品是安全有效的基础,因此,确保药物的生物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生物等效性评价通常综合考虑药动学和药效学两个方面。
药动学评价主要通过测定血浆/血清中药物浓度-时间曲线来确定;药效学评价主要考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等。
生物等效性评价的常用方法包括比较统计学方法和等效性判定方法。
比较统计学方法主要考虑药物动力学参数,如AUC和Cmax的比较,其中包括平均生物利用率、相对生物利用率和90%置信区间等。
等效性判定方法通常基于等效性边界,该边界通过临床试验数据和经验得出。
三、药物研究与治疗中的意义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评价在药物研究和药物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研究可以帮助药物研发人员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和制剂形式,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其次,生物等效性评价可以用于评估仿制药和原始创新药物之间的相似性,为仿制药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评价是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生物利用度是指给定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和利用的程度,而生物等效性评价则是指同一药物在不同制剂或不同批次之间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等参数的比较。
对于药物制剂的开发和评价,准确评估其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对于保证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评价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是判断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
生物利用度的评价可以通过体内外两种方法进行。
1.1 体内方法体内方法是指通过给予动物某种药物剂量,然后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以评估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典型的体内方法包括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法和尿排除率法。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通过测定动物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变化,可以计算出生物利用度的各项参数,如AUC(Area Under the Curve)和Cmax(Peak Plasma Concentration)等。
尿排除率法是一种通过测定给药后药物在尿液中的排泄率来评价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根据药物在尿液中的排泄速率和累积排泄量,可以计算出药物生物利用度。
1.2 体外方法体外方法是指通过模拟体内条件,使用体外实验系统,如肠道模型、胃溶解度试验等,来评价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肠道模型是一种常用的体外评价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通过模拟体内肠道的生理条件,如 pH 值变化、胆盐含量等,可以评估药物在肠道中的溶解度、渗透性和吸收率等指标。
二、药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药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是指比较不同制剂或不同批次的药物之间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等参数,从而判断它们在体内的效果是否相同或接近的过程。
生物等效性评价对于不同剂型的药物以及药物的批间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
2.1 体内参数比较体内参数比较方法是通过测定给药后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评估不同制剂或不同批次之间的生物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概述--药物利用评价的概念及其意义--药物利用评价方法的产生与进展--药物利用评价的方法--美国的DUE一、概述60年代以来,以反应停事件为契机,世界各国对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的有效性愈益重视,为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有效,各国政府对新药上市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
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上市后的药品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于是,产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药物上市后的监测,以便及早发现药物使用中的问题。
70年代药学分析技术和方法的突破性进展,药物体模型的创立为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治疗药物监测的采用和逐渐普及,对保证病人用药安全起到良好的效果。
然而,这些措施总的来说仍然很局限,因为它主要针对个别病人,监测围小,费用高;其次监测药物的品种较少,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特别是门诊病人的就诊中,药物使用频率很高,药物成本在医疗费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不合理的处方在一般医院中仍占较大比例,有人估计门诊病人的处方中50%不符合公认的标准。
药源性疾病和与用药有关的死亡率时有报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一方面危害病人的健康,另一方面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加强临床药物评价便成为医院药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引起临床药学人员和临床医师的重视。
二、药物利用评价的概念及其意义药物的临床评价,包括药物利用评价和有效性评价两个方面。
(一)概念1.药物利用评价是按照预定的标准,评价、分析和解释一个给定的医疗卫生制度下药物利用的模式;特别着重于研究药物的市场、分布处方和应用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医疗、社会和经济的决策分析。
2.药物有效性评价,主要通过临床大量使用的资料,来判断药物的有效性的毒副反应状况。
(二)临床药物评价的意义1.药物利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
安的目标首先在于从客观上保证合理的开写处方和随之而来的治疗质量的提高,其次是使不需要的药物消费支出降到最小,即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前提下,用不太昂贵的药品,甚至不用药品的治疗来代替原先的治疗方法。
或者用较好、较昂贵的药物缩短治疗疗程,从而降低医疗总费用,与治疗药物监测针对个别病人用药不同,药物利用评价寻求识别和纠正整个医院的不合理的药物使用,所以它是面向所有病人的。
2.药物利用把合理用药扩展到一个更广更深的领域。
一方面,它把研究对象从个别病人的合理用药扩展到一个医院、一个地区、甚至全国,即从药物使用的宏观角度考察药物利用情况;另一方面,它根据经济学原理,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对整个社会药物资源的最佳利用上。
不仅考虑个别病人用药是否合理,而且从药物资源的社会分布,处方用药的频度、数量等考察药物是否达到物尽其用,以避免出现滥用药物和用药过度或用药不足等问题。
因此,药物利用评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病人的药物治疗,而且有助于与此有关的医疗社会和经济的管理决策。
例如:(1)药物利用评价研究可以提示药物消耗的基本状况,了解哪些药物在临床上受到欢迎、哪些药物处于淘汰之中,哪些药物正在取代现有的常用药品等,因而可以为新药开发,新品种引进,老药的淘汰以及医疗费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对促进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药品消费结构有重要价值。
(2)药物利用评价研究可以提示药物应用的模式,如给药方式、药物使用频率、药物成本率等,观察药物治疗方式随时间的进展情况,确定对药物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进一粘研究领域。
(3)药物利用评价研究可以提示药物的消耗分布与疾病谱的关系;了解药物消耗的客观规律,估计社会对药品的需要量和需求结构,并以此作为药品选择、供应和分配的基础,为国家的药品生产和进口计划提供依据。
3.有效评价则可以选择疗效高、毒副反应低的药物,淘汰那些疗效差、毒性大的药品,为医院药品采购和国家生产提供可靠信息。
此外,药物评价不仅仅是搜集数据,更重要的是评价、分析和解释数据以达到改进卫生保健的目的,而不是让评价结果束之高阁,有人认为由于药物评价是整个药学科质量保证计划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临床人员质量保证的一部分,所以药物利用评价是药师和医师、护士的共同义务。
然而药物利用评价的实际工作常常由药学科药师来完成。
三、药物利用评价方法的产生与进展(一)药物利用评价的产生虽然药物利用评价不是一种新生事物,但是对药物使用进行系统的正式的评价也只是近20年来的事,由于药物利用问题涉及到医疗机构、病人及其家属和医疗保险机构的利益,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密切注视。
所以药物利用评价已成为衡量医疗用药处置是否得当的一种方法。
目前的药物利用评价起源于美国1965年通过的关于“医疗照顾方案”和“医疗补助方案”的法令,这两个法令要求进行药物利用评价和医疗审计,以保证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此后,各种卫生保健组织,如医院认可联合会、职业标准组织和同行评价组织都规定了具体的评价要求。
药物利用评价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1.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处方分析进行,通常它要计算每个病人的平均处方数,每处方的平均成本,某种药物的处方频度等。
定量的药物利用评价研究可以产生这样的信息:上个月病人消耗了大约价值9000元的头孢菌素,去年门诊所用镇静药的消耗量占17%等。
显然,这些数据对于确定某些药物是否存在着滥用和过度使用现象也是有帮助的。
如大魁等对地区医院使用抗菌药频度进行分析(表36-1),可清楚看出药物使用频度等。
2.定性评价主要侧重于药物使用的质量,如安全性和有效性,一般是事先制定有权威的或公认的药物使用标准等,如规定每种药物每日的剂量围和处方量、药物使用的适应证。
药物利用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三类:(1)一类是结构性标准,它是观察单位的人口统计学和生态学特征,如一组与药物使用质量有关的准则,包括处方者的教育背景、专业训练、行医年数、对药物情报的了解等。
(2)过程性标准是指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如何给予药物治疗,给予什么药物。
例如一个医生在开写某上特定药物前做过什么重要事情,如开写抗生素药物之前,他是否做过细菌培养,是否恰当地监测药物效果,这类准则在评价中比结构性准则有更多的动态性。
(3)结果性准则主要是评价药物使用的最佳结果,即被评价的要素对病人整个健康和幸福有什么作用。
结果性准则在药物利用评价中往往难以制定和运用。
定性评价有时要采用相对性标准,即由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卫生人员进行评价。
例如先由药师作初步评价,挑出不合格的处方,然后由有经验的医生继续评价,并进行筛选,最后由药学与治疗学委员会进行最终评价。
3.从时间上看,药物利用评价还可分为前瞻性评价,现时评价和回顾性评价。
回顾性评价往往具有较好的条件,如数据资料充分,时间有保障。
前瞻性和现时性评价则不具备这些优点,但是对病人合理用药有直接好处。
(二)药物利用评价进展近年来,药物利用评价有了进上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应用药物流行病学方法,对药物利用进行客观评价。
主要采用的流行病学方法有群体研究和磺断面研究。
药物流行病学方法有助于说明一个医院或一个地区的药物利用状况,也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药物利用状况的因果关系,对于医疗卫生决策具有实际意义。
2.应用药学经济学方法对药物利用的经济性进行评价。
如应用最小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等方法比较和选择最好或较好的药物利用方案。
表36-1 主要抗生素用药频度统计*金额序号/DDD数序号。
DDD各药每日用量。
DDD数=总量/DDD值四、药物利用评价的方法(一)药物利用评价的必要性药物利用评价在国医院药房尚未普遍开展。
但是许多事实已证明在医院药房开展药物利用评价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当前医生掌握的临床药理学水平未达到最佳标准。
由于目前上市的药品有上千种,从如此众多的药物中选出正确的药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事实上,因为专业和其它原因,多数医生只应用为数有限的药物。
医生们在选择常用的药物时,常常受既往经验和药厂的宣传所左右。
所以,通过药物利用评价可以指导医生更恰当地选择药物。
2.目前处方药物的消费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超出许多工厂的医疗保险能力,药物利用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使药物资源消耗的代价与治疗效果相适应。
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将要求有权得到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有权监督医疗卫生服务的业绩。
总之,无论从卫生保健的大环境,还是从药物使用本身都要求开展药物利用评价。
(二)评价方法药物利用评价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安涉及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以及对不良使用的纠正,所以应当制定一个利用评价计划,并把它纳入药房的正常工作等程序和日程中,其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药物利用评价计划的围鉴于药房人力、物力的限制,医院药房开展药物利用评价并不包括医院使用的全部药物,而是首先从药物的药理作用类别考虑,即对那些在统计上易出现问题的药物,如抗生素类药物,心血管类药物和抗肿瘤类的药物等。
刚开始开展药物利用评价的单位,最好从少数几种药物或一、二类药着手,逐步展开。
评价药物的选择可以根据药物消耗金额大小的顺序排列来确定,这样更适合实际需要。
2.建立评价质量的度量标准建立评价质量的度量标准是极其重要的,但也是为困难,因为药物利用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不可能用一个单一指标来进行判断。
例如,在评价药物使用质量时要使用的度量包括适应证、给药途径和给药过程、给药后的结果等指标。
有时上些指标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有时一些指标又难以操作。
但是没有标准就无从衡量好坏,也就无法进行评价,在医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药物使用的准则,特别是已发表的文献如药物手册、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著作,医院药房应当根据文献资料和本院的实践经验,确定评价药物的使用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药物使用情况。
3.收集数据药物使用数据是利用评价的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在利用评价中,通常收集的数据包括处方医生、处方医生对病人的诊断和处置、病人的诊断和处置、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等,如医生的年龄、受训情况和专长;病人的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状况、具体的疾病及其治疗时间、所使用的药物和有效性等。
4.评价结果在对收集的数据作了整理分析之后,就可进行评价。
评价的重点是要提示一定时期、一定的卫生保健环境下药物使用的模式。
为此,通常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分析要点将数据按处方医生分类,按疾病分类,按医生保健方式(如自费、公费、劳保等)分类,或者按病人特点(能够为解释结果提供线索的情况)分类。
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结果,例如医生的用药习惯和医院的用药习惯,对某上特定疾病治疗用药方案的特点等,把这些结果与预见制定的标准进行比较,便可得出评价结论。
5.改进用药方式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应立即着手纠正。
①对于习惯性问题应通过教育方法,必要时采取惩罚手段来达到改进用药的目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积习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