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20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黄河颂》(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部编版2020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黄河颂》(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黄河颂》第1课时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理解文本,品味鉴赏,体会中心。

【教学难点】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澎湃:①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②比喻声势
着眼于“
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
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
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
一、学会朗读歌的节奏美
从全诗来看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
反复出现的
三、研读课文
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
”点追踪
【课堂小结】
既是一首黄河的颂歌
她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
揣摩下列比喻句、拟人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
奔流到海不复回。

太。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黄河颂【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在特殊背景下的深刻含义。

2.准确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歌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热情。

【学习方法】精读诵读感悟合作探究【学习内容】《黄河颂》【自主学习】1.基础回顾①光未然,原名,湖北光华人,,。

他创作的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了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被广为传唱。

②黑体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并把生词写在横线上.)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2.文体知识(颂歌):颂歌是抒情诗的一种,又称“赞歌”"赞美诗”“礼赞”等,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崇敬、追慕、赞美之情的诗作。

颂歌赞美和颂扬的对象是多方面的,但总是与人密切相关。

在我国当代文学中,颂歌多以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英雄人物为主。

3.诗歌中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①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①松柏--孤傲正直,顽强的生命力。

如《青松》(陈毅)①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

如《竹石》(郑板桥)①梅花一一气节、高洁,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墨梅》(王冕)①子规(杜鹃)--凄恻、思乡怀归。

如《蜀道难》(李白)①柳--送别、留恋、思乡伤感。

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①月亮--思乡盼归、思亲怀人、故国之悲。

《月夜忆舍弟》(杜甫)4.【关于黄河诗句】积累①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课堂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小组比拼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吐字清晰,读准字音,情感饱满)2.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你最喜欢的部分,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思想内容、技巧等方面谈自己的感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无答案)
(2)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抒胸臆,风格豪迈,有些诗借物抒情,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2、思维拓展仿写: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写你熟悉的事物)
3、体验反思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受到那些教育?你认为诗中最感染你的是那几句?说说理由。
学科
语文
课题
5、黄河颂
课型
新授课
日期
课堂流程
一、预习检测展示
1、1题大屏幕展示
2、2题7号台前展示,注音,2号订正
3题小组成员合作朗诵,1号检查停顿是否合理,语气是否恰当。
4题全班讨论完成
二、重难点突破展示
老师出示问题,学生阅读诗歌,小组合作探究,抢答后订正。
三.巩固提升展示
出示投影,完成当堂检测,采取抢答方式。
3、朗读指导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聆听感受,提示:朗读时注意: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的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加深体会、理解
(3)学生集体朗读(依照大屏幕画面及文字)
4、整体感知(自主、探究、合作)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
(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4、课文小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课后反思
教研组查阅
包组领导查阅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认读、理解、识记、运用本课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篇1课时计划20xx年上期总第课时计划课时第课时课题:黄河颂教学内容:《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能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设计: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1)、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2)、学生欣赏。

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3)、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二、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1、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听录音磁带。

)2、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明确:激昂、雄健、悲壮!3、教师配乐诗朗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黄河颂(导学案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黄河颂(导学案1)

6、黄河颂教师寄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学习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 .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3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1 .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L 请给加点字注音。

2 .词语填空。

3 .熟读课文后填充诗句。

②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多少英雄的故事, ③你是伟大坚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④你一泻万丈,,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4 .请写出3-5句关于黄河的诗句。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5 .作者及背景简介《黄河颂》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的第二 章,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 画卷,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6.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山巅() 澎湃( 狂澜 ) 九曲连环( ) 作曲 () 浊流 屏障( 哺育() 一泻万丈 ()不屈不 惊涛 万丈 浊流九曲连 万丈 文明 奔腾不①我站在同山之巅,,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魄,三、合作探究文本研读活动一感知内容,认识黄河7.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8.反复出现的“啊!黄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9.本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部分起的作用是什么?活动二品味语言,感受黄河10.文中运用了很多比喻,请从文中摘录一句并加以赏析。

活动三合作交流,咏唱黄河11.小组交流以上的阅读印象,并从以下几种发言形式中选择一种与小组同学交流:①这首诗歌中我最欣赏的是一一②读了这首诗歌,让我最感动的是一一③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一一④读了这首诗歌,我有这样的疑问一一四、拓展延伸12.上网查找欣赏黄河图片,查找有关《黄河颂》的资料,和家人一起欣赏咏唱交响乐《黄河大合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导学案(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导学案(教案)

冷江二中“435”幸福课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导学案(教案)学习目标: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懂赏析语言的方法,能准确地品析精彩句段。

3.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与十九大精神相结合,树立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的远大理想。

一、快乐起航1.欣赏音乐《黄河颂》,感受歌声传达出来的爱国热情。

2.教师简介《黄河颂》的创作背景(以视频的形式传达)。

二、自主研读自研流程学法指导随堂笔记初读课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生字词。

2.抓住主要意象(黄河)并结合创作背景来感知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澎湃()()气魄()高山之巅()狂澜()哺育()浊流()屏障()2.想一想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小组互学自研流程学法指导随堂笔记竞读课文朗读技巧:1.感情基调:深沉、悲壮。

2.朗诵词与歌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3.“望……”字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

动词“奔”“掀”“劈”应重读;“奔”要读得快一点,“劈”要读得斩钉截铁,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4.“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示歌颂。

5.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一)同桌竞读1.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同桌互读课文,读最喜欢的段落,试着读出感情。

2.每个小组派一对同桌参与朗诵比拼,师生共同点评。

(二)小组竞读认真听视频朗诵,想一想,别人是怎么读出情味的?1.小组准备。

自选朗诵段落,自定展示形式,一定要读出感情。

准备时间为3-6分钟。

2.小组展示。

配乐朗诵,师生适时点评,评出优胜组。

3.师生齐读。

配乐,教师读朗诵词,学生读歌词。

四、探究交流探究流程学法指导随堂笔记品读课文品析文段的常见方法:第一步:找写作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居多)第二步:分析作用(如果是写景或物,就概括景或物的特点;如果是写人,就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等)第三步:分析句段表达的情感。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 1927年参加革命, 1935随行军战士到了黄河边,那翻腾的黄河让他再也无法消释心中的情感,国难、屈辱、不屈种种感情齐涌心头,他的激情像黄河之水奔腾而出,于是一组长诗《黄河大合唱》问世了。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

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2) 时代背景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在黄河边,雄奇壮丽的山河,面对伟大而坚强的抗日军民,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3)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在抗日根据地延安,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学习环节】:一、导入新课记得高枫在《大中国》中这样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是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5 黄河颂素养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及主旨。

2.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细细揣摩诗歌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3.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4.感受诗歌中的黄河形象,体会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重点:感受诗歌中的黄河形象,体会中华民族的顽强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知识链接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大河流。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我们的“母亲河”。

【预习导学】1.我为预习查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河边对口曲》《黄河怨》《》《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刻画出气势宏大的黄河形象,反映了的真实场面。

2.我为新课清字词。

·学习小助手·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习时要注意多音字、形似字和近义词,联想区别,正确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澎湃..()..()滋长屏障..()哺.育()狂lán()山diān()气pò( ) 摇lán( )wǎn( )转(2)词语填空。

不屈不( ) 惊涛( )浪一( )千里 浊流( )转九曲连( ) 万丈狂( )3.我为课文理脉络。

阅读课文,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学习小助手·抓住“朗诵词”和“歌词”两个部分。

黄河颂{ 朗诵词:赞美黄河 伟大坚强歌词{主体{ 望 黄河 颂 黄河尾声: 学习 黄河精神 【答案】1.黄河颂 黄水谣 保卫黄河 中华民族英雄儿女团结抗战2.(1)péng pài zī zhǎng píng zhàng bǔ 澜 巅 魄 篮 宛/婉(2)挠 骇 泻 宛 环 澜3.伟大坚强 望 颂 学习【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朗读课文,感受诗歌情感小组合作,初步朗读诗歌,结合创作背景,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5.黄河颂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味歌词部分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3.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5分钟)一、预习检测(一)字词对对碰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小组抢答)澎湃( péng )( pài )气魄( pò)高山之巅( diān )狂澜( lán )哺育( bǔ)浊流( zhuó)屏障( zhàng )2.通晓词义,填对词语。

(1)气魄:气势,魄力(2)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或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3)狂澜:巨大的波浪。

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4)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5)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文中指前者。

(6)浩浩荡荡:形容广阔或壮大。

(7)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二)背景先了解。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

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1938年,抗战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当时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这部大型声乐作品共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黄河颂》是第二乐章的歌词。

(三)名家面对面。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

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9年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四)常识知多少。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表达爱国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课文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分析其效果并尝试创造性地应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黄河颂》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赞美黄河、表达对中华民族母亲河敬意的诗歌。它通过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段落。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具体描绘和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以及这样的文学作品如何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河颂》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如何运用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举例:
-对于黄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历史文化背景,教师需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在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讲解,让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与黄河精神相关的例子,如环保、社会责任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课文朗读与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第5课 黄河颂-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同步导学案

第5课 黄河颂-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同步导学案

第5课黄河颂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学习批注的方法,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难点:重点: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学习批注的方法,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难点: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学习批注,作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语言特点、思想内容、表达效果、艺术手法)等;2.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2.有感情朗读诗歌,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一、导入新课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导入。

二、自主学习(一)速读课文1.作者、作品简介。

(1)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39年在延安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刻画了黄河母亲的伟大形象,反映中华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冼xiǎn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2)《黄河大合唱》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2.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A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狂澜l án 屏障zh àng 哺b ǔ育y ù 体魄p ò山巅di ān 澎p éng 湃p ài 劈p ī开 浊zhu ó流B .理解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含义。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一、阅读目标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歌词部分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重点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层次,感受诗歌中的黄河形象,领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揣摩、品味诗歌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难点二、教材预习问题提示问题1: 1939 年春,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如有条件,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

[示例]可欣赏《黄河颂》歌曲、诗朗诵音频或视频,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和雄浑伟大。

问题2: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想象这一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气势。

[示例]《黄河颂》作为抒情诗,感情浓烈。

结合黄河气势磅礴的特点,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及气势。

三、课文预习资料速查1、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其他诗作有长诗《屈原》、组诗《三门峡大合唱》等。

2、背景资料1938 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他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 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随后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1939 年 3 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3、文体知识颂歌颂歌是抒情诗的一种,又称“赞歌”“赞美诗”“礼赞”等,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崇敬、追慕、赞美之情的诗作。

颂歌赞美和颂扬的对象是多方面的,但总是与人密切相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 黄河颂(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 黄河颂(导学案)

5 黄河颂【导学目标】1.通过拓展学习,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与地理,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3.正确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4.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5.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6.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学重点】目标3、4 (遨游知识的海洋,感受求知的快乐)【导学难点】目标5、6【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分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重视运用感悟、联想的学法【课时安排】两课时【导学设计】一、导入新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在地理上黄河可做军事屏障,因此,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更应该赞扬歌颂这条母亲河。

今天,我们一起怀着对她的崇敬之情来学习未光然的赞歌《黄河颂》。

二、知识链接1、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天上”应当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了。

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经过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2、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3、写作背景:《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第5课《黄河颂》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第5课《黄河颂》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黄河颂》的核心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在诗歌背诵和默写方面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课堂中加入更多诗歌背诵和默写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反思本次教学,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2.创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内涵;
3.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4.丰富教学手段,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注重课后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供全班交流。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河颂》的基本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它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黄河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并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对母亲河的敬意和爱护。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黄河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黄河颂》,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黄河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举例:如诗中“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展示了黄河的雄浑与壮阔,学生需理解其象征意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五课《黄河颂》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五课《黄河颂》导学案

《黄河颂》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把握诗文基调,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学法指导】(1)学习前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加强对诗歌内容的详细理解。

(2)注意结合平时阅读、参观和观看影视作品等知识积累,知道中华儿女感人的英勇事迹,为解读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做到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品味鉴赏,在读中培养感情。

(4)品析诗歌的语言,用想象丰富其内涵。

【学习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

【学习过程】(教师寄语:走进课文,与课文和作者交流;走出课文,与生活和他人对话;这是阅读成功的必经之道!)一、过关预习(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1.生字注音气魄.()哺.育()山巅.()澎湃..()劈.开()狂澜.()屏.障()浩.荡()臂膀.()九曲.连环()2.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黄河颂》精品导学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黄河颂》精品导学案(word版)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所注重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对教育机构改革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解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能力。

本课作为课本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贯彻,将课堂环节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状态。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黄河颂》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诗歌的关键语句,深入理解诗歌。

3.体会诗歌蕴含的爱国热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一、导入:二、检测预习1、正音澎湃()山巅()狂澜()屏障()哺育()滋长()宛转()2、词语解释山巅:。

澎湃:。

狂澜:。

宛转:。

屏障:。

哺育:。

滋长:。

4、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5.查找并写出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4句以上):三、学习研讨(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概括各层大意。

全诗共两节。

第一节(朗诵词):这是诗的序曲,诗人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歌颂。

第二节(歌词):这是诗的主体。

由“望”进入“颂”的阶段,赞颂黄河,并号召全国人民学习精神。

此节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到“”):“”黄河。

既有写实的部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

着眼于黄河形象的展现。

第二层(从“”到“”):“”黄河。

先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然后赞颂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屏障,最后歌颂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第三层(从“”到结尾):“”黄河。

这是诗的尾声,诗人代中华儿女发出了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下列问题课文歌颂了黄河的什么呢?我们来读课文,看歌词。

1、诗人在歌词前还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歌词中,哪些诗句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哪些诗句集中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1)找出文中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的地方。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黄河颂》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黄河颂》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黄河颂》导学案导学案:《黄河颂》一、导语《黄河颂》是著名作家郁达夫所作。

课文内容讴歌了黄河的伟大,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奔腾激荡的形象。

通过阅读和学习本课文,可以加深对黄河的了解,增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课前预习1. 预习课文标题,了解黄河是中国的第几大河。

2. 阅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形象、黄河的地理位置和黄河的特点。

三、课堂学习步骤一:导入新课1. 导入黄河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回答黄河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标题,预测课文内容。

步骤二:阅读课文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分角色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1)黄河为什么是“母亲河”?(2)黄河为什么是“中国的珠玑”?(3)课文中黄河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4)课文中黄河的特点有哪些?步骤三:解读课文1. 分析词语:导师、矗立、板荡、翻盆、汹涌、澎湃、肆无忌惮。

带领学生了解这些生字的意思。

2. 分析语言:课文采用夸张、形象的手法,表现了黄河的雄奇壮丽。

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夸张手法的作用。

步骤四:课文赏析和理解1. 培养学生欣赏诗性的情感,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作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或短文。

2. 学习黄河的九曲十八弯形态,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黄河的形象,让学生对黄河的形态有更直观的了解。

步骤五:课文表达活动1. 学生自由小组活动。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学的有关黄河的知识,就“黄河是我国重要的河流之一”主题展开小组讨论,并列出三个支持的理由。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步骤六:课文串读老师和学生一起诵读《黄河颂》,体会其中写黄河的豪迈和壮丽。

同时,为《黄河颂》献上我们对黄河的赞颂之情。

四、课后拓展1. 学生可以做一些有关黄河的访问调查。

了解黄河流经的城市,以及黄河对当地人民的影响。

2. 学生可以再做一次黄河图片展示,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解说。

五、导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黄河的了解更加深入,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得以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知 识 积 累字音字形气魄.(pÒ) 建筑.(zhù) 宛.转(w ǎn ) 劈.开(p ī) 浊.流(zhuÓ) 山巅.(di ān ) 澎湃.(pài )哺.育(b ǔ) 屏障.(zhàng ) 滋.长(z ī) 力挽狂澜.(lán ) 歌曲.( q ǔ) 九曲.连环(q ū) 词语释义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气魄:气势,魄力。

山巅:山顶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哺育:喂养,通过教育培养摇篮:原指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现可比喻某种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宛转:辗转,形容弯弯曲曲地延伸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浩浩荡荡:原指水势浩大,漫无边际。

泛指广阔或壮大。

一泻万丈:原指江河水流迅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文中指前者惊涛澎湃: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九曲连环:形容黄河的流势盘旋往复内容主旨(1)在《黄河颂》这首诗中,诗人用第二人称称呼黄河,而不是直接称为“黄河”或“她”,这样写的好处是为了拉近人物之间的关系,让人感觉作者是直接与黄河对话,这样对黄河的赞颂更有说服力,而用“她或“黄河”都无此作用。

(2)诗人从自然特征、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热爱和赞美。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及我们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重点难点“望黄河滚滚”中的“望”统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实写?哪些内容是想象?写出了黄河的哪些特点?“望”为什么不能换成“看”?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望”统领的内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实写的内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想象的内容: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望”不能换成“看”。

因为“望”的范围更宽广些,作者站在高山之巅,不仅可以远望近看,还可以想象,而“看”的范围比较窄小。

“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历史贡献),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地理优势),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中 考 对 接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劈.开(p ī) 澎湃.(bài ) 山巅.(di ān )B.浊.流(zhú) 扮.演(bàn ) 构筑.(zhù) C.哺.育(p ǔ) 发源.(yuán ) 屏障.(zhang ) D.体魄.(pÒ) 宛.转(w ǎn ) 流泻.(xiè)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气势)B.掀起万丈狂澜..(巨大的波浪)C.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幔帐)D.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文化的发源地)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B.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C.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D.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第二节,一个“望”字统领下文,虚实结合,章法严谨。

B.诗中“啊!黄河!”的反复出现,把诗歌主体分成了三大部分。

C.本诗写得明快雄健,以长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D.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B.爷爷有一根光亮光亮的水烟袋,一抽烟,就喊:“火”!京京赶紧拿来纸捻子,点着火,递到爷爷手上。

C.于是,一幕从来没有演出过的残酷的求生悲剧就开始了: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跛行着;两个生命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D.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

6.请补写出下列描写黄河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奔流到海不复回。

(2)_____________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

(3)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___。

(4)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__。

7.体会诗歌用词精妙的地方,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好在哪里。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2)(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3)啊!黄河!你一泻.万丈……二、阅读提升(2018·福建)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好沉的一杯土石英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的。

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

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

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

“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

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

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着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逐流。

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

大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杯普通的土,一时竟舍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

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

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

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

“到那时,你再来看!”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

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略有删改)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9.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②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1.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三、综合运用12.灿若星辰的古诗词中处处展现着语文的身姿,请仿写下列句子。

语文就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

语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语文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语文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3.(2018·泰安模拟)根据下面的文字,给“草莓族”下个定义(不超过50个字)。

“草莓族”,现在多用来形容一部分198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像草莓一样,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却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不善于团队合作,主动性及积极性均较上一代差。

开始投入职场的“草莓族”,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工作时往往没什么定性,只要有更好玩的工作,或是较高薪水的工作,就会见异思迁。

四、写作练笔14.这首诗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如“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中华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

最后,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把对黄河的赞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请你以长江为描写对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它的赞颂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