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梁启超论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人学做人
师德榜样教育家梁启超
![师德榜样教育家梁启超](https://img.taocdn.com/s3/m/fd0a4f40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3.png)
师德榜样教育家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振铎,号杨逆斋,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作为一位杰出的师德榜样,梁启超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教学技艺和高尚的师德风范,深深影响着后人。
本文将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师德表现进行深入探讨。
1.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家是塑造人才的关键。
他主张为人师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教学能力。
在他看来,教育家应该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具备创新精神。
他提倡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教学,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
2. 梁启超的师德表现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梁启超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并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
他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强调师生之间的互信和平等相待。
他倡导教育家应该做到守信用、恪守承诺,坚守教育事业的纯洁性和公正性。
梁启超还注重自身的学习和进修,他认为教育家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他经常参加教育研讨会和学术讲座,与其他教育家交流心得和经验。
他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并尝试引入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以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梁启超的教育成就梁启超在教育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他积极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提出并实施了普及教育、女子教育、职业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
他倡导“教育以尚德为宗,以启智为用”,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他坚持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能力,不断推动教育内容的改革和创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梁启超还致力于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他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活动,推动中国的教育融入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
他的卓越贡献和师德表现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3e5eb4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c.png)
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论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源在于教育。
他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强调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 德育为先梁启超主张德育为先,强调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提倡“以德育人”,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知识与能力并重梁启超主张知识与能力并重,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开放教育梁启超主张开放教育,认为教育要面向世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提倡“中西合璧”,主张借鉴西方教育制度,改革我国教育体制。
5. 个性发展梁启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潜能。
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二、梁启超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梁启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如清华学堂、南开中学等。
这些学堂以西方教育制度为蓝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
2. 推动教育改革梁启超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主张。
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3. 撰写教育著作梁启超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如《中国教育史》、《教育杂论》等,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培养人才梁启超注重人才培养,他创办的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梁启超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启示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只有重视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285243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e.png)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出发,探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并总结对今天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生平事迹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聪明好学,17岁时考中秀才,18岁时进入广州学海堂学习,接触西方文化。
梁启超在读书期间,深受康有为的思想影响,认识到中国需要变革政治、推进现代化。
1895年,他参与了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随后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担任了内阁司法部长等职务,后来又成为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币制改良委员会会长等要职。
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学术和思想的发展。
学术成就梁启超在学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以研究学问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提倡“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个领域,且都有独到的见解。
他的著作《饮冰室合集》收录了他的重要文章和演讲稿,其中包括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考。
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既受到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也与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尖锐。
面对国家的危局,梁启超认为,教育是拯救国家、培养人才的关键。
他提出,“教育者,万事之本源也”,认为教育应该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同时,梁启超也受到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推崇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发挥自己的天赋和兴趣。
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的梁启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德行,使人具备爱国、进步、实干的精神。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368a72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3.png)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梁启超,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这位老爷子可是咱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大人物,他的思想、言论简直就是一部活教材。
今天呢,我们就来聊聊梁启超的“为学与做人”,也就是他对学习和做人这两方面的看法,保证让你听了之后恍若大梦初醒,受益匪浅!1. 学习:永不止步的追求梁启超对学习有着特别的看法。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或获得一张文凭那么简单。
真正的学习,是一种不断追求的过程,一种对知识的渴望。
你看看他自己,身为一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梁启超可是活到老、学到老。
他常常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就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
那你要怎么学呢?梁启超提倡“活学活用”。
别只是读书读得头晕脑胀,关键在于把书本上的东西用到生活中去,这才叫真学问。
比如你学了数学,就应该把它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而不是只停留在课堂上的公式里。
这也就是梁启超的“学以致用”了。
2. 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说到做人,梁启超可是有一套自己的“黄金法则”。
他认为,人得有理想,也就是要有目标、有追求。
你想想,做人如果没有理想,那真是像一只无头苍蝇,哪里都能碰上,却不知道自己在干啥。
梁启超提到,做事要有责任心,要敢于担当。
这种担当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真正的行动。
你比如,他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不仅自己积极参与政治改革,还鼓励大家一起努力,真是一个身先士卒的好榜样。
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就像是你在关键时刻不推卸责任、勇敢面对挑战,这才算是真正的“担当”。
3. 如何结合:学以致用与责任担当的完美融合。
那么,如何把学习和做人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呢?梁启超其实早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他强调,学习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你学到的每一分知识,都应该服务于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这也就是说,你在学习的时候,得想着自己将来能做点什么贡献,不能只为了升学、为了工作。
梁启超的这种理念,就像是一种责任感,推动我们不断前行。
总之,梁启超的“为学与做人”并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
梁启超教育思想总结
![梁启超教育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ff9da6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6.png)
梁启超教育思想总结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调“以人
为本”、“教育为本”的理念,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师德师风、提倡素质教育等。
首先,梁启超强调“以人为本”、“教育为本”的理念。
他认为,
教育的中心不是课本、教材,而是学生本身。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以人为本”,认为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其次,梁启超倡导实用主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梁启超非常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师风,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强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倾听他们的声音,关心他们的成长,以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来影响学生。
最后,梁启超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主张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
公民。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教育以人为本、强调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师德师风以及倡导素质教育等特点。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为学与做人](https://img.taocdn.com/s3/m/47ddf74ca26925c52cc5bf96.png)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为学与做人“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辞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
”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所以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
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他们积了无数经验,发现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
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
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说,也是如此。
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智识,就是这一类。
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
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
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听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
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费的事,我想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83f3d23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a.png)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被誉为“百年学风之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育的目的对于教育的目的问题,梁启超认为,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获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并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方法梁启超在教育方法方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倡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
此外,他还提倡实用教育,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和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实用价值的人才。
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内容方面,梁启超认为,学科的设置要紧贴实际需求和时代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同时还要注重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的教育。
他提倡要强调人的整体性和个性发展,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个性化。
教育的对象梁启超关注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中国青年,在他看来,青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栋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目标和有才能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意义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成长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关键。
教育不仅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人文传承的重要手段。
教育可以给人的生命带来新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结语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用教育的方法,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也对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梁启超:教育不是别的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
![梁启超:教育不是别的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https://img.taocdn.com/s3/m/9dd7c37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4f.png)
梁启超:教育不是别的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作为新思想的传播者与继承者,他都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梁启超梁启超幼年从师学习,8岁学为文,9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而他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独到见解却少有人知。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梁启超一生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
长女梁思顺(字令娴),出生于1893年,是中国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出生于1901年,著名建筑学家。
次子梁思永,出生于1904年,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后期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三子梁思忠,出生于1907年,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1932英年早逝。
次女梁思庄,出生于1908年,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四子梁思达,出生于1912年,一直从事经济学研究。
三女梁思懿,出生于1914年,主要从事社会活动,是当时学生运动的领导人。
四女梁思宁,出生于1916年,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从事宣传工作。
五子梁思礼,出生于1924年,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子女合影梁启超培养子女时恰好西方文化盛行,他为西方的教育感到惊讶,新奇,但是他也很明智的选择了中西结合,西方人倡导民主,平等。
自由,公正,法治,尊重个性,国人教导人的方式则注重传统的道德观念,尊重他人。
于是他中西合璧,努力以个性化的方式培养子女,是那个时代具有创造性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有很多指导和借鉴的意义。
要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梁启超把“情育”与“智育”“意育”并列,作为人生教育的三大方面。
“情育”当中,又首先重视陶冶亲情。
梁启超家书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信件在他写给孩子们的家书中称大女儿思顺“大宝贝”、“娴儿”、“BABY思顺”、“顺儿”等,给思懿起了“司马懿”的外号,称思庄为“庄庄”,思忠为“忠忠”,思达为“达达”,思宁呼为“六六”,称小儿子思礼“老白鼻(Baby)”。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于阿专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于阿专](https://img.taocdn.com/s3/m/0b980ccb5fbfc77da269b186.png)
[收稿日期]2011-06-28[作者简介]于阿专(1986—),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民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研究】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于阿专(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作为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奠基人,梁启超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就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人才,为此他提出了改革学校教育制度,倡导创办女子学堂以及“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等教育思想,是近代教育思想史的创举。
尽管在某些方面受历史的局限存在瑕疵,但其教育思想作为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仍为我们当前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梁启超;教育思想;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 40-0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06(2011)05-0066-03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近代史,是中国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色历史”,面对当时封建教育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滞以及国家、民族所处的“内忧外患”的窘境,梁启超发出了“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1]32的呼喊,倡导通过教育来摆脱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首倡教育当定宗旨梁启超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中首先指出,与动物有所不同,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而教育作为人类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没有宗旨是行不通的,“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
[2]53梁启超否定了前人所认定的培人才、开民智是教育宗旨的判定。
他针对古雅典、斯巴达以及英德日等国家的教育宗旨,对比分析了其存在的优缺点,指出教育宗旨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各个国家国民的特性以及外在的环境因素,同时注重吸纳其他国家的精髓,使国民“备有人格,享有人权”。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对这一宗旨展开了全面、具体的阐述: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具有国家思想、权利自由思想,能合群、尚武,且有毅力、自尊等优秀品质的新国民,只有这样的国民才能肩负起国家繁荣富强的重任。
浅析梁启超教育改革主张
![浅析梁启超教育改革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b666f25cf01dc281e53af0c8.png)
养灵活应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 注意教学趣味性 。梁启超为使善学好
梁启超痛陈含混 、 灌输式教授的积弊 , 提 思 内化 为 习惯 , 使得学习、 学问、 文化 为 之 一
目的。 梁启超深谙制度建设 的重要 , 对近代 中 出教育应实现 “ 教人学做人 、 学做现代人 ” 的 新 , 提 出启发式 、 兴趣教育原则 。1 9 2 2年 4 国各级各类学校. 胜质 、 任务 等要素及其相互 目的 。 他 提倡 遵循 教育 规律 、 尊重 人 的发展 需 月 1 0日,梁启超演讲 《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 关系进行 了系统论证。他于 1 9 0 2年撰文拟 要 、 教育层次分明 、 理论实践并举 、 教育方式 味》 的中心论点就是 : “ 对 于教育来说 , 趣味
人 档 案
口 勾正刚
张冬梅 葛明
人专管 、 推广普及 , 地方筹措资金 、 按人 口规 也。识 字之始 , 必从眼前名物指点 , 不好 难 模开办一定数量的学校 , 重视官私 编订教材 也。 ” L 1 他认为在通识教育积淀下 , ] 开展专门 的管理等。 诚然, 梁启超对学生身心发展阶段 教育 , 反对传统灌输 、 跳跃的教育。 他在《 学校 的划分还 比较粗糙 , 然而在对人客观尊重的 读经问题》中指出, “ 学童幼时,当利用其记 肇始 于鸦 片战争 的近代 中国社会一直 前提下制定较为完备 、 合理 的教育制度及管 性 , 稍长及利用其悟性 , 盖悟性与年俱进 , 不 在新旧交替中反思、 前进 , 无数志士仁人积极 理模式 , 已是一大创举。 这体现了梁启超个人 患不浚发 ; 若记性则一过其时 , 虽勤劳十倍 ,
二、 教 育必 须制 定 明确的 目标
及 时利 用 各年 龄 阶段 优 势 , 以达 到 良好 的教
梁启超儿童教育观
![梁启超儿童教育观](https://img.taocdn.com/s3/m/b8a5e20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b.png)
梁启超儿童教育观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教育观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梁启超儿童教育观的基本原则、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基本原则1. 以人为本梁启超认为,儿童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应该把他们作为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来看待。
因此,在儿童教育中,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个性和能力。
2. 综合发展梁启超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全面而又适度的发展,不仅要注重智力方面的培养,还要注意身体、情感和道德等方面。
因此,在儿童教育中要实现综合发展。
3. 以游戏为主梁启超认为,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在游戏中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发展,也可以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儿童教育中要以游戏为主要形式。
4. 由浅入深梁启超认为,儿童教育应该从简单易懂的内容开始,逐步深入,让孩子们在不断学习中不断进步。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二、教育目标1. 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梁启超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具备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这样才能在日后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2. 培养健康的身体素质梁启超认为,健康是一切幸福生活的基础,因此在儿童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健康的身体素质。
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
3. 培养全面发展的智力梁启超认为,智力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智力。
只有在智力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4. 培养强大的社交能力梁启超认为,社交能力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1. 以游戏为主梁启超认为,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在游戏中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发展。
开学第一课教案:梁启超的教育案例分享
![开学第一课教案:梁启超的教育案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27fdf97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95.png)
开学第一课教案:梁启超的经典教育案例分享梁启超,字鸿儒,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驱者之一。
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梁启超倡导以“教育人”的思想,从而在教育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通过对梁启超经典教育案例的分享,为大家介绍梁启超在教育方面的思想和成就。
一、梁启超的教育理念梁启超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要包括:以教育人为中心、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人格的培养、提倡实践教育等。
他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以教育人为中心是梁启超的核心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人格的塑造。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素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
教育应该从学生本身出发,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格、智力、身体、美感和实践多方面的本领。
二、梁启超的经典教育案例1.讲温故知新,以史为鉴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梁启超推崇“以史为鉴”的思想。
他常说,“史为照鑑,谓之温故知新,不温故而知新,虽学贯天下,必有所闵矣。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认识现实,而且历史上的成败教训也能够给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借鉴。
梁启超的教学方法经常采用历史事例来阐述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道理。
他讲授课程时,经常让学生一起读经典文献,探讨诸如人生目的、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等问题,使学生在内心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2.注重培养革命精神梁启超认为,革命是民族自我振兴的必由之路。
他一直注重培养革命精神。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他努力培养学生有志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精神,鼓励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强调实践教育梁启超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了解知识,掌握技能。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社区建设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增强自信、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评析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ef43b4195f312b3069a553.png)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评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师范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师范教育为“群学之基’的光辉思想,首创了教育制度表并参与了教育决策的过程。
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促进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
作为教育家,梁启超对教育的论述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其中对于国民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等都有精辟而深刻的论述,许多见解具有开创性。
本文仅对其师范教育思想理论及实践进行阐述和分析。
我国师范教育思想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萌芽,一些著名人物如张之洞、盛宜怀、康有为、张謇、孙中山、严复等对师范教育都有所论述,但是,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而且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论述则是粱启超。
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师范》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师范教育思想。
他的《论师范》及其以后有关著述中所表达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为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思想渊源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
当时的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民族危机、社会危机重重,对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国往何处去,各阶层人士纷纷探讨,提出自己的救亡主张。
这时,随着西学在中国影响的日渐深入,人们从对西方器物层面的学习和模仿,转而开始了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借鉴。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教育救国论”思想的影响梁启超生活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狂潮的时代。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加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家巳面临危亡之险。
评梁启超论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人学做人
![评梁启超论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人学做人](https://img.taocdn.com/s3/m/139da9e0551810a6f524869b.png)
第2 1卷 第 2期
Vo . No 2 121 .
荆 门职 业技 术 学院 学报
Ju nlo ig nT c nc olg o ra f n me eh ia C l e J l e
20 0 6年 3月
Ma . 0 r 2 o6
— —
这 三件事 是人类普遍 道德的标准 , 三件 具备 才 总要 能成 为一 个人 三 件 的完成 状态 怎 么样 呢? 这 就 ”
是孔子说 的“ 知者 不 惑 , 仁者 不忧 , 勇者智育 、 情育、 意育三方面。……智育
要教 到人不惑 , 情育 要 教到 人不 忧 , 意育 要 教 到人 不惧 。教育 家教 学生 , 以这 三件 为究竟 。我们 应该 自动的 自己教 育 自己 , 也应该 以这三件 为究竟 。 ” 怎 么样才 能 智 者 不 惑 呢? “ 要 紧是 养 成我 最 们 的判断力 。 为此 , ” 最少需要有相 当 的常识 和专 业 知识 , 还要 有 遇事 能判 断 的智 慧 。同 时 , 要 而且 还 到社会 实践 中去 “ 实 磨 练 ”不 断 提 高 认 识 , 养 着 , “ 成总体 的智慧 ” 和判 断力 , 头脑 清 明 , 使 “自然不 至
慕 , 帖 括 之 是 学 。 “ 国学 风 之 坏 , 本 朝 而 惟 ” 中 至
。
[‘ 11 。 92年 7月 , 任 教 育 总长 蔡 元 培 提 ] 时
[ 收稿 日期 ]20 2—1 05—1 9 [ 作者简介]董方奎( 90一 ) 男 , 13 , 湖北松滋人 ,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一
教育是什 么?用 什 么原 则教 育 人 ? 中国历 史 教育家 有 着 不 同的解 释。大 体 说 来 : 是 教 人 做 一 官 , 智育 第一 , 二是 三是 遵守 封 建 人 伦道 德 。 自科 举兴 , 特别 自八股 兴盛 以后 , 闭门读 书 、 智育 第一 和 以封 建人 伦 为 基 础 的教 育 观 , 直 延 续 到 晚 清 社 一 会, 败坏 了社 会 风气 。梁启 超 极其 痛 恨 地 指 出 , 这 种旧教育 “ 学者一无所 志 , 使 一无所知 , 利禄 之所 惟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https://img.taocdn.com/s3/m/f6567f4bbb4cf7ec4afed0f0.png)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就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就是雷公发威;瞧见月蚀,说就是虾蟆贪嘴。
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瞧相算命去解决。
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仅有这点常识还不够。
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就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
我们积了无数经验,发见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就是专门学识。
我打算做这项职业,就应该有这项专门学识。
例如我想做农民不:怎样的改良土壤,怎样的改良种子,怎样的防御水旱病虫等等,都就是前人经验有的成为学识的。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她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就是则惑了。
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她的专门学识,也就是如此。
我想做财政家不:何种租税可以生出何样结果,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等,都就是前人经验有的成为学识的。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她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就是则惑了。
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各有她的专门学识,也就是如此。
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知识,就就是这一类。
但专靠这种常识与学识就够不?还不能。
宇宙与人生就是活的不就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就是复杂的变化的不就是单纯的印板的。
倘若我们只就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
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
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练她,叫她变成细密而且踏实。
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她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她,叫她变成清明。
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她,自然不至于惑了。
总结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总结梁启超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044db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2.png)
总结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贡献,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现代教育改革。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以“民主、科学、实用、国际化”的原则为核心,主张教育应培养民主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注重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首先,梁启超主张“民主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全民公平接受的,不分贵贱贫富,不论性别种族,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他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和个人能力,通过合作、讨论和民主决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感。
他主张建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自己组织、管理和负责学校的事务,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其次,梁启超提倡“科学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学校要加强科学实验室和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图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和解决问题。
他也主张教育要与科技发展相结合,将科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再次,梁启超强调“实用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关注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实际能力。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就业的竞争。
他也主张学校的教育内容要贴近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梁启超倡导“国际化教育”。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世界。
他主张学校要开设外语课程和国际交流项目,让学生早期接触外国语言和文化,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巧。
他也主张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升中国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民主、科学、实用和国际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改革措施。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7(题后含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7(题后含](https://img.taocdn.com/s3/m/ed1de6f0e2bd960591c677ca.png)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在( )时,中国就有了“序”、“校”等学校教育机构。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2.传承文化的主要手段是( )。
A.生物遗传B.选择经验C.社会实践D.教育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教育与人的发展3.教育决定论属于()A.单因素论B.多因素论C.内发论D.内因外因交互作用论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4.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是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讨论法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
本题指的是练习法,即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因此,正确答案为A。
知识模块:教育学原理5.关于教学方法,错误的是A.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B.学法处于主导地位C.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D.教学方法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方法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将教学定义表述为:“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可见,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的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论梁启超先生的《为学与做人》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影响
![论梁启超先生的《为学与做人》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34d011433687e21af45a953.png)
论梁启超先生的《为学与做人》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影响作者:焦海丽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8年第10期[摘要] 梁启超先生的《为学与做人》一文蕴含着丰富的治学与育人道理,对我国大学教育有着深远的指导作用。
大学应以“为学与做人”教育为核心,积极构建“为学与做人”的教育氛围,从而使大学教育回归其本真,为社会培养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有良知、有道义、有担当、有作为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 梁启超;为学;做人;大学教育[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0-0122-02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学者,也是推进近代变革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于1922年12月27日为苏州学生联合会的演讲稿《为学与做人》一文,至今读来,依然受益匪浅。
本文将他的这篇讲稿,结合当今大学教育,谈谈浅陋看法。
梁启超先生三千多字的演讲,从知识的获取,到如何去做人;从教育的内容,到教育培养的目标等方面均有涉猎,可谓思想丰富又简明扼要,至今为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读完梁先生的这篇演讲稿,似有千言万语不吐不快,在此分为三部分概述感受。
一、关于大学大学之“大”在于“有容乃大”,大学之“学”在于“教师和学生都专注于为学与做人”。
首先论大学之“大”。
此“大”主要在于它的包容性,在于它给予各种思想、文化、意识、观点等方面的自由度。
自由自在,应是大学首先应该给予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一种最直接的感受。
学校组织体系中,一般分为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三层。
三者的关系应该是,行政管理人员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证教与学双方在一种愉悦、自在的环境中开展学术研究和探索;教与学双方应充分利用学校给予的良好学术氛围,致力追求学术方面的精致与创新。
如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曾作为校训为历届师生所秉承,也使该校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术生命力,成为天之骄子们趋之若鹜的著名学府。
论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价值与现代意义
![论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价值与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88952c9192e45361166f59f.png)
论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价值与现代意义一、培养新民的教育宗旨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关键在国民。
国民素质有了提高,一代新的国民造就出来了,则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都不难产生。
梁启超重视教育的思想和他要求变法维新的思想是一致的。
他将学校教育看成是救亡图存的根本所在:“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但是实力的竞争。
更是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他认为“今国家而不欲自强则已。
荀欲自强,则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虽百举未遑,犹先图之。
”这种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不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深刻的,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只有高素质的国民,才能建设强大的国家。
只是由于梁启超所处的时代,中国在政治上尚不能独立自主。
仅仅靠发展教育并不能挽救社会危机、民族危亡。
他的教育思想并不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梁启超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宗旨:“然则他事无宗旨犹且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
则寸毫不能有成。
”那么,梁启超心目中的教育宗旨到底是什么?他的《新民说》充分描绘了他的教育蓝图:开启民智。
培养新民。
梁启超认为他的新民必须具有的优秀品质是:新的道德、新的思想、新的精神。
他认为“中国人概无高尚目标。
流于琐碎自私。
缺乏自治力。
因此在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海外华人公共社团规章制度的外观背后经常发现对公共事业的冷漠。
”而事实上。
对公共事业的冷漠并非是海外华人的专利。
而是中国人的普遍行为,这种状况的出现由来已久。
但是这种状况的继续存在对国家的治理、民族的复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因此,针对这些不足,他认为可以通过教育使民众具有公德思想,国家思想和进取精神。
他认为民众不但应该具备公德心,还应该具有这些特点:思想自由。
具有独立思维的能力;懂得自我管理,具有自治能力;知道与他人合作的必要,能合群,具有团队精神,另外。
还应该有坚强的毅志等等。
只有这样,民众才能担当国家兴盛的重任。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d0cd324b73f242336c5fcd.png)
第一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1、从起源上看,教育学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一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2、在我国,“教育学”是一个译名,应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时间大约在本世纪初。
3、教育学独立的标志的出现前后经历了约两百多年的时间。
因此,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在一个瞬间完成的。
4、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5、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
6、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7、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尔》(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8、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9、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10、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1、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是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12、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13、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14、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15、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2期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3月V o.l 21No.2 Journal o f Ji ng m en T echn ica l Co lleg e M ar .2006[收稿日期]2005-12-19[作者简介]董方奎(1930-),男,湖北松滋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评梁启超论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人学做人董方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摘 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杰出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把教人学做人放在核心地位,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做智、仁、勇兼备的人,做一个现代人,并提出教人学做人的途径和方法。
从而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梁启超;教育思想;做人;现代人[中图分类号] G 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57(2006)02-0038-04杰出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启蒙思想的核心在教育救国。
因此,他把教育兴国、人才培养放在启蒙事业的首要地位,他的5变法通议6、5新民说6、5德育鉴6等系列文章,不仅倡导设立各级各类新式学校,而且提出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的方针政策。
晚年,他更明确提出:/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
0[1](P68)纵观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把/教人学做人0放在核心地位。
他对/教人学做人0的意义、为什么要做现代人、怎样教人学做人都有精辟的论述,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教人学做人教育是什么?用什么原则教育人?中国历史教育家有着不同的解释。
大体说来:一是教人做官,二是智育第一,三是遵守封建人伦道德。
自科举兴,特别自八股兴盛以后,闭门读书、智育第一和以封建人伦为基础的教育观,一直延续到晚清社会,败坏了社会风气。
梁启超极其痛恨地指出,这种旧教育/使学者一无所志,一无所知,惟利禄之所慕,惟帖括之是学。
0/中国学风之坏,至本朝而极。
0[2](P64)维新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阶段,启蒙思想家一致要求改革旧教育,学习西方,把振兴民族与发展新式教育的关系提高到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求废八股改科举,兴办新式学堂。
因此,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纷纷兴办新式学堂,提出新的教育方针,培养新式人才。
1890年康有为办长兴学舍)))万木草堂,第一次将西方政治学原理、万国政治沿革、社会学等引进教育,宣传改革,在教学中贯彻/德育0、/智育0、/体育0的原则,要求/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
0[2](P65)从而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人做/德、智、体0全面发展的人。
但是,康有为又提出分阶段的不同要求,对小学生的教育以/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0,对中学院的教育在/养体开智以外,以育德为重0,对大学院的教育/于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0。
[3](P174-177)1901年,严复在5原强修订稿6中提出培育人才应依据/民力、民智、民德0三原则,他认为/鼓民力0是我国富强的根本,/民智者,富强之原,0新民德,以民主、自由、平等之事,代替封建伦理道德。
三育并重,而体育第一。
[4](P18-31)1912年7月,时38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也。
0[5](P11)梁启超总结了封建旧教育及康有为、严复等教育家的教育主张,对教育理论提出一系列的见解。
关于教育的目的,他明确指出:/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
0他接着说,/身子坏了人便活不成或活得无趣,所以要给他种种体育;没有几件看家本事,就不能养活自己,所以要给他种种智育,其他种种教育事项,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
0[1](P74)梁启超关于/教育是什么0的界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他否定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知识教育分割的形式,批评了先教书后教人的错误观点,更反对/贩卖知识杂货店0的教育。
同时也否定了康有为、严复主张在中学阶段侧重德育教育的主张。
/教人学做人0的原则应贯彻到各级学校各科及各年龄段的教育之中。
幼儿教育是养成教育阶段,也有教人学做人的问题,各种优良习惯绝大部分都养成于幼儿阶段,所谓三岁看七十,幼儿时期养成的各种习惯和为人风格,甚至贯串人的一生,终身难改。
因此,在幼儿阶段,即要贯彻落实教人学做人的原则,绝不能仅限于知识教育。
教育家教人学做人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
梁启超指出,/教育家教人做人,不仅教他学会做单独一个人便了,还要教他学会做父母作儿女做丈夫做妻子做伙计,,,乃至做一般国民,因为不会做这种种脚色,想做单独一个人决然是做不成的0。
学生不仅要/学会为自己或家庭经营单独生活所必须的本领外,还要学会在一个国家内经营共同生活所必须的本领。
倘若不如此只算学会做半个人,最高也只算是古代的整个人不算得现代的整个人。
0[1](P79)至于什么是现代人,怎样教人学做人,梁启超不仅在教育理论上有大量论述,在教育实践上也颇为成功。
做智、仁、勇兼备的人梁启超在5为学与做人6的讲演中问学生, /诸君-为什么进学校.。
0众口一词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
0梁启超立即纠正了这种回答后说,应该是/为的是学做人。
0学做智、仁、勇兼备的人。
/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遍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为一个人。
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0这就是孔子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0/所以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0怎么样才能智者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0为此,最少需要有相当的常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遇事能判断的智慧。
同时,还要到社会实践中去/着实磨练0,不断提高认识, /养成总体的智慧0和判断力,使头脑清明,/自然不至于惑了。
0怎么样才能仁者不忧呢?仁者,爱人,是一种广泛的道德观念,胸怀宇宙的世界观。
常人爱忧成败,忧得失。
如果我们胸怀宇宙,还有什么个人得失可忧呢?怎样才能勇者不惧呢?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
要做到意志坚强,首先要求/心地光明0;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
0总之,/一个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就完了。
0只要意志坚强,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梁启超严厉指出现在学校里一无/情育0,二无/意育0,单纯追求知识,危害严重。
他说:/你如果想做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如果你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
0你不信吗?试想今日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鱼肉人民的人,他们/当十年前在学校的时代,意气横厉,天真烂漫,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田地呢?0/莫好修之害也。
0他颇为惋惜地说:/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
0他语重心长地说:/诸君啊!现在你所恨所厌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0/诸君啊,醒醒吧!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
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0[6](P104-110)教人做一个现代人教育家不仅要教人学做智、仁、勇兼备的人,39而且要教人学做现代人。
什么是现代人?就是要求学生走出闭门读书的圈子,关心政治,参与政治。
梁启超指出,今日时代不同了,民国时代要求人人关心政治,/政治的千斤担子已经硬压在国民肩膀上来了,0/该担担子的人大家都把担子担上,0不仅要学会担担子的方法,还要学会担担子的能力。
为此,教育家应该教育青年养成政治能力、政治习惯和判断政治的能力。
要教育和指导学生过政治生活,也就是用民主的方式过团体生活。
他建议,这种民主的生活应该从较有知识文化的学校开始,但是学校里的封建旧势力统治仍然很严重,实行民主的阻力很大。
所以,在学校里实行民主生活,仍然要/用一番脱胎换骨功夫才能够0办得成。
因此/我们今日每个人都要发愤学做现代的团体生活,如其不肯学,或学不成,不惟团体哗喇下去,便连个人也活不成,今日中国最大的危险在此。
0教育学生/想做现代团体生活0必须遵守/五个条件0:(一)/凡团体员个个都知道团体是自己的;0(二)/凡团体的事绝对公开;0(三)少数/绝对的服从多数;0(四)/多数派也要绝对的尊重少数派地位;0(五)每个团体员对每一件事都必须发表独立的负责任的意见。
引导学生遵守这五大条件,也是教育家的重大任务。
梁启超提请学校领导注意,从学校里养成民主的团体生活习惯,/当以英国牛津、剑桥两大学为最好模范,这两校的根本精神,可以说是把智育放在第二位,把人格教育放在第一位。
所谓人格,其实只是团体生活所必须的人格。
0/据我观察,这两校最大的特色有三:第一,他们不重书本教育而专注意于实际生活,令学生多从事实上与人接触。
0/所以他们的学校生活,可以说做事时间占去一半,读书时间只占一半。
0而中国的学校/总说只有读书便是学问0,结果/只能养成书呆子或烂名士。
0/所以高等学校以上教育方针,非从这点特别注意不可。
0第二,每个学生都参加一定的团体,/养成团体竞争之良好习惯,自能移其竞争原则于政党及各种团体生活。
0第三,鼓励学生讨论时政,/他们是采半游戏半实习的方法,令学生随着趣味的发展,不知不觉便养成政治上良好习惯。
0因为中国毫无民主传统,青年学生也不懂怎样的过民主的团体生活,梁启超认为,/中学以下学生未到成熟时期,0应该/在教员监督指导之下奖励学生自治会;0在高等专门以上学生中开展民主团体生活。
总而言之,/现时提倡学生自动的自治作为将来政治生活乃到一切团体生活的实地练习,这是时代紧迫的要求。
0/至于教职员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又是问题中的问题。
0总之,这个/担子却全加在教育家的肩膀上了。
0教育家应该努力适应这个形势,如果教育家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前途真不可问唉!只好看教职员自身的觉悟和努力如何了。
0[1](P80-82)怎样教人学做人梁启超中举以后,拜师康有为门下,任/长兴学舍0的学长,成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
此后,他吸取新兴的以教人成为维新变法人才的办学经验,应用到/时务学堂0的办学之中,制定了5湖南时务学堂学约6,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教人学做人的办法和要求:一曰立志,这是历代教育家教人学做人成功的首要经验。
梁启超引用名人名言说,/凡学士先志0;/惟志不立,天下无可为之事0。
他激励学生说:/诵先王之言,当思国何以蹙,种何以弱,教何以微,谁之咎欤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0。
我们应该立大志,学好功课,为国报效。
二曰养心,大志既立,就要以坚强的毅力去实现。
必须以大丈夫气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0;/非有入地狱手段,非有治国若烹小鲜气象,未见其能济也0。
三曰治身,他日任大事,首当以身作则。
讲究礼仪忠信谦虚务实。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事,0这话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