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高频GPS在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3s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

3s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

3S技术,即遥感(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在地震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宏观性、信息丰富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为地震灾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

在地震发生后,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灾区的影像信息,帮助救援人员了解灾区的受灾程度、道路交通状况、救援资源需求等重要信息。

同时,通过对灾前和灾后影像的对比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出地震造成的损失和破坏程度。

其次,全球定位系统在地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实时定位和位移监测方面。

地震发生后,利用GPS可以快速地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进行位移监测,及时掌握灾害体的运动状态和破坏程度,为灾害预警和救援提供关键信息。

同时,对于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GPS还可以提供准确的定位服务,帮助救援队伍快速找到被困人员。

最后,地理信息系统是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综合性技术系统,它在地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灾情信息管理、灾害损失评估、救援资源调度等方面。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整合来自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数据信息,实现灾区数据的可视化查询和分析,为救援指挥提供决策支持。

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灾区的救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调度,提高救援效率。

综上所述,3S技术在地震灾害的监测、预警、救援和恢复重建等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3S技术将进一步促进地震灾害防治工作的进步。

利用高频GPS进行地震动态变形分析及地震定位

利用高频GPS进行地震动态变形分析及地震定位
1o t0 0 断精 化 、 据 处理 方 法 P 数 的改进 以及 高频 G S接收 机 的出现 , 用 G S监 测 P 利 P
强 震地 面运 动过 程得 到 了越来越 多 的应用 。G S不 P 仅 可 以观测 到 周期 小 于 1秒 的位 移量 , 且可 以检 而
sa in n t e in. tt s i he r go o
Ke y wor : i h rt ds h g —ae GPS; w9. h k a t q a e;p e ie p i tp sto i g;c s imi iplc me t e s c 0 To o u e rh u k r cs on o i n n i o es c d s a e n ;s imi
sn r cs o n sto i g,a d t e ds l c me ttme s re te c i g p e ie p i tpo iin n n h ip a e n i e isa a h GPS st r n l z d t e i e d s lc — ie we e a ay e o d rv ip a e me twa e omsfrt i v n .T e u t n ia et a hema i m ip a e n fGPS sai n u n h a h— n v fr o h se e t her s lsi d c t h tt x mu d s l c me to tto sd r g t e e r i t
关键词 高频 G S 日 M . 地震 ; P ; 本 w90 精密单点定位; 同震变形; 地震定位
中图分类 号 :2 8 1 P 2 .
文献 标识码 : A
KI NEM ATI ANALYS S OF COS S I DEFOI ATI C I EI M C oN AND

GPS(GNS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修改稿)

GPS(GNS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修改稿)

GPS(GNS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引言地质灾害是自然界常见的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GPS(GNS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探讨GPS(GNS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GPS(GNSS)技术概述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NSS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简称。

GPS(GNSS)技术通过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并通过测量信号的传播时间来计算接收器与卫星的距离,从而实现精确定位。

GPS(GNSS)技术具有全球覆盖、高精度、实时性和连续性等突出优势,使其成为地质灾害监测中广泛应用的技术手段。

GPS(GNS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震监测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GPS(GNSS)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测量地表的形变情况,可以实时监测到地震的发生及其规模,从而提前进行预警;二是通过连续监测地震后地表的形变情况,可以推断地下断层的滑动情况,对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地面沉降监测地面沉降是指由于地下水开采、地下采矿等原因导致地面水平面下降的现象。

GPS(GNSS)技术可以通过连续监测地面的高程变化情况,对地面沉降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这种监测手段具有高精度、实时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可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为地面沉降的预警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火山活动监测火山活动是一种强烈的地质灾害,对周边地区造成巨大的破坏。

GPS(GNSS)技术在火山活动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火山周围地区地壳形变的监测。

通过对地震前后火山周围地壳的形变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预测火山喷发的可能性,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GPS(GNSS)技术的优势和挑战优势1.全球覆盖:GPS(GNSS)技术可以实现全球覆盖,无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监测;2.高精度:GPS(GNSS)技术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可以实现毫米级的位移测量;3.实时性:GPS(GNSS)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地表的形变情况,为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提供及时数据支持;4.连续性:GPS(GNSS)技术可以连续地对地表形变进行监测,提供时序性数据,为长期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便利。

GPS 在地震救援中的定位与导航

GPS 在地震救援中的定位与导航

GPS 在地震救援中的定位与导航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地震发生后,如何高效准确地进行救援工作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为地震救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定位与导航工具。

I. GPS在地震救援中的基本原理GPS是一种基于卫星发射的导航系统,依靠与地球上GPS接收器的通信,实现对用户地理位置的精确定位。

它由多颗卫星组成,这些卫星通过发射信号,接收器在收到至少三个卫星的信号后,可以计算出接收器与卫星之间的距离,并据此确定接收器所在的位置坐标。

II. GPS在地震救援中的作用1. 定位灾区地震发生后,首先要确定受灾地区的位置,以便迅速调派救援队伍和资源。

GPS可以提供灾区的经纬度信息,为救援人员提供精确的位置数据,有助于确定救援的范围和方向。

2. 寻找被困者当地震发生后,可能有人被困在废墟下无法脱身。

GPS可以通过定位和导航功能,帮助救援人员找到被困者的准确位置,并指导他们快速到达被困者所在的地点。

3. 确认救援设备位置地震救援过程中,各种救援设备和器材的调度是必不可少的。

GPS可以实时追踪和定位救援设备的位置,确保它们能够及时到达需要的地方,并提高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

4. 确定避难点及撤离路线地震发生后,灾民需要尽快安置到安全的避难点,而救援人员需要快速找到合适的避难点。

GPS可以提供避难点的精确位置,并指导救援人员和灾民沿着最佳的撤离路线安全地转移。

5. 监测地震活动GPS还可以用于监测地震活动,通过收集地震相关数据,分析地壳位移等信息,帮助科学家预测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前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III. GPS在地震救援中的局限性与改进1. 信号受阻问题地震灾区地形复杂,可能有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情况,这会对GPS信号的接收造成干扰,导致信号质量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此外,密集的高层建筑或树木也可能遮挡信号。

2. 精度问题GPS定位的精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卫星的位置、大气层的干扰、接收器的性能等。

地球信息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地球信息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地球信息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地震作为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一种高效可靠的方法来监测地震活动并提前警告人们,以减少损失。

地球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已经在地震监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探讨地球信息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并讨论其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地球信息技术简介及其在地震监测中的作用地球信息技术是一种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来获取、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球信息的工程领域。

在地震监测中,地球信息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和相关部门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数据,并进行分析和预测。

1. 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可以实时监测地壳变化、地球表面形变等信息。

在地震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观测地震前后地表的变化,以及地壳的移动情况。

通过分析这些遥感数据,科学家们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破坏范围,进而采取相应的预警和应急措施。

2.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数据和地理知识组织、管理、分析和可视化的技术系统。

在地震监测中,GIS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和相关部门整合、分析和展示地震数据。

通过构建地震信息库、地震风险评估模型等,GIS技术可以提供高效准确的地震监测和预警服务。

同时,GIS技术还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地震应急救援方案,提高抗震救灾能力。

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可以提供地球上任意点的准确位置和位移变化。

在地震监测中,GPS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实时监测地壳的运动情况。

通过布设大范围的GPS观测站,科学家们可以追踪地震发生前后地壳的变形情况,并提供精确的地震预警信息。

此外,GPS技术还可以帮助相关部门了解地震后灾区的变化,为灾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利用高频GNSS数据提取地震波信号方法研究

利用高频GNSS数据提取地震波信号方法研究
GAMI T 可 以对 大 型 而 复 杂 的数 据 进 行 处 理 。利
统 的 大 地 测 量 学 带 来 了深 刻 的变 化 。 随 着 高 频
GNS S接 收机 的 出现 , GNS S接 收机 在 地震 学 方 面
用 GAMI T 解算软 件进 行精 密定 位计 算 , 可 以获取 高频 G NS S地 震 位 移 信 息 。通 过 T RAC K软件 , 可 获得 高精度 的动 态定 位结 果 。 来自全球定
位 系 统
第 4 1卷
看 出 MI Z U 站发 震 时刻 相对 更 早 , 相对 振 幅更 大 。 从 图 3可 以看 出 , US UD站 总体 表 现为 向东 运 动 。
具有 重要 意义 。
关 键 词 :高频 GNS S ; T RA C K; 恒 星 日滤 波 ; 地 震 波
中图分 类号 : P 2 2 8 . 4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8 — 9 2 6 8 ( 2 0 1 6 ) 0 5 — 0 0 7 5 - 0 5
1所 示 。 最 终 需 要 的 数 据 有 MI Z U, US UD, S HAO, P E TS , P I MO等 站上 2 O 1 1 年 3月 1 1日 5 : 1 5到 6 : 4 5的观 测 数 据 , 和 GNS S周 为 1 6 2 6的精
1 GAMI T 软 件 简介

2 震 时高 频 GNS S数 据 解 算 与分 析
2 . 1 高频 GN S S数 据解 算准 备 选取 2 0 1 1 年 3月 1 1日( 年积 日 0 7 0 ) 日本 9 . 0
些 GNS S观 测 网络 已经 进 行 了 更 新 和 升 级 , 1

测绘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实践案例

测绘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实践案例

测绘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实践案例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好的方法来预测和研究地震。

在此过程中,测绘技术逐渐成为地震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践案例,介绍测绘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

首先,测绘技术在地震活动监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震监测是地震研究的基础,只有准确地了解地震的发生和传播过程,才能更好地预测和预防地震灾害的发生。

测绘技术可以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球物理探测(地震仪、重力测量等)等手段,实时监测地震活动的变化。

通过定位震源和测量地壳运动的变化,科学家们可以追踪地震发生的规律,并对未来地震可能发生的区域进行准确划定和预测。

其次,测绘技术在地震灾害评估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灾害评估是对地震危害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估的过程,为制定地震防灾准备和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测绘技术可以通过制作高精度地形图和三维地形模型,快速且精确地评估地质灾害对区域的影响范围。

同时,测绘技术可以结合经济和社会因素,综合分析地震风险,并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制定灵活有效的应对策略。

此外,测绘技术在地震灾后重建和防灾规划中的应用也日益重要。

地震往往会给受灾区域带来严重破坏,包括道路、桥梁、建筑物的倒塌,导致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

测绘技术可以通过进行地面变形监测和损坏检测,准确评估地震灾后的破坏情况。

同时,测绘技术可以制作高精度的倒塌建筑物和地面变形的三维模型,为灾区的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测绘技术的数据和模型,政府可以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促进灾区的快速重建和提高地震防灾水平。

最后,测绘技术还可以辅助地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通过研究地震波传播和地壳运动规律等,可以对地震活动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入理解。

测绘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形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为地震学家们提供更准确的研究基础。

GPS在地球物理方面的应用

GPS在地球物理方面的应用

GPS在地球物理方面的应用GPS在地球物理方面的应用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科学,包括地震学、地热学、地磁学等多个分支。

在地球物理学的研究中,准确测量和监测地球的形变和位移是重要的任务之一。

而全球定位系统(GPS)作为一种精确的导航和测量工具,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首先,GPS技术在地震学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能量的释放引起地壳的运动和形变。

通过GPS技术,可以精确测量地震期间地壳的位移和变形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预测地震危险性。

例如,通过GPS技术可以追踪地震震源的活动情况,分析地震引起的地壳断裂带的移动情况,以及地震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等。

这些数据对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地震灾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GPS技术在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地下岩石的变形和移动是地质构造演化的基础,也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GPS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球内部岩石的移动速度和变形情况,从而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流动和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特别是在火山研究中,GPS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火山口的运动情况,预测火山喷发的发生时间和规模,为火山灾害的防范和减轻提供关键的信息。

此外,GPS技术在地热学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热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热流传输和地热能的利用。

通过GPS技术,可以精确测量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地壳的热背景,从而了解地球内部热流的分布和温度变化的规律。

这些数据对于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指导意义,并且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

最后,GPS技术在地磁学的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磁学研究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地磁活动对地球物理现象的影响。

通过GPS技术,可以准确测量地球表面的磁场强度和方向,以及地球磁场的变化趋势。

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地磁活动的规律、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和地球内部的电磁特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GPS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

GPS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

GPS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地质测绘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矿产资源分布、地质灾害预测等重要领域的一门科学。

在过去,地质测绘依靠传统的测量方法,效率低、精度不高、成本较高。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广泛应用,地质测绘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本文将探讨GPS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以及对地质测绘工作的影响。

1.三维定位:GPS技术能够实现准确的三维定位,可以将地质样本、矿产资源等地质信息进行精准定位。

通过GPS技术,可以快速找到目标地点,并进行进一步的勘探工作。

2.地震监测:地震是地质测绘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GPS技术可以实现对地震震中的定位和监测,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研究地震活动规律。

3.地表形变监测:GPS技术可以实现对地表形变的监测,包括地壳运动、构造变形等情况,这对于预测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等具有重要意义。

4.矿产资源勘探:GPS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形测绘,帮助勘探人员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提高勘探效率和精确度。

5.地下水资源勘测:GPS技术可以结合地下水位监测,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精准勘测和管理,保障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6.科学研究:GPS技术已经成为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可以实现对地壳运动、地质构造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地质科学的发展。

二、GPS技术对地质测绘的影响1.提高测量精度:传统的测量方法受限于环境、设备等因素,精度较低;而GPS技术可以实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大大提高了地质测绘的精确度。

2.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测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工作效率较低;而GPS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测量,减少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3.降低成本:传统的测量方法需要大量的设备和材料投入,成本较高;而GPS技术可以大幅降低测量成本,提高测绘效益。

4.实时监测:GPS技术可以实现对地质活动的实时监测,有助于防范地质灾害,保障地区安全。

5.数据共享:GPS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传输,方便多个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地质测绘工作的效率。

GPS技术在地震勘探仪器中的应用及发展

GPS技术在地震勘探仪器中的应用及发展

GP S技 术及 其 特点
G S是本 世 纪 7 P O年 代 由美 国陆 、 、 三 军 联 海 空
合研 制 的空 间卫星 导航定 位 系统 。其 主要 目的是 为
能 获取各 种位置 信 息 , 这些 位 置 信 息 是地 震 仪 器 实 施数据 采集 过程 中必要 的基 础数 据 。在 位置 信息数 据支 持下 , 地震仪 器 建 立 了地 震 波 信号 和接 收 点位
物 探 装 备
第2卷仪 器 中 的 应 用及 发 展 P
夏 颖 周德 茂。 王 艳 杨 静
( 方 地 球 物 理 公 司 装备 事 业 部 :1 仪器 服务 中心 ,河北 涿 州 0 2 5 ;2塔 里木 作 业 部 ) 东 . 771 .
Ba e n t ha a t rs isi t o c i s d o he c r c e i tc n r du ton ofGPS t c ol y i l i he tm i nd po ii ni unc in, t i e hn og ncudng t i ng a sto ng f to hs pa e e c i e he GPS pp ia i n s im i ns r e s t e hea ho spr ditt e GPS a plc in d veo ng p r d s rb d t a lc ton i e s ci tum nt , h n t ut r e c h p iato e l pi
t e d a d p o o e s me g o u g s in n h w o ma e g o s f t e f t r es c i s r me t . r n n r p s o o d s g e t s o o t k o d u e o h u u e s imi n tu n s o

利用高频GPS数据研究汶川地震引起的近场地表运动学特征

利用高频GPS数据研究汶川地震引起的近场地表运动学特征
移进行对 比, 发现 6个测站前者 明显大 于后 者 , 5个测站二者大小相 当, 成都站前者小于后者。
关 键 词 汶川 Ms 8 . 0地震 ; G P S 连续站 ; 高频数据 ; 震中; 地震动态变形
中 图分类 号 : P 3 1 5 . 5
文献 标识 码 : A
G Ro UND KI NEM ATI C D EFo RM A TI oN CAUS ED BY W ENCH UAN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5 9 4 2 ( 2 0 1 3 ) S u p p . (I) 00 - 1 1 - 0 5

利 用 高频 GP S数 据 研 究汶 川 、 地 震 引起 的近 场地 表 一 运 动 学 特 征
孟 国杰
四川省地震局 , 成都
苏 皇 \
pr o c e s s . At PI XI s t a t i o n,wh i c h i s t h e n e a r e s t s t a t i o n t o t he e p i c e n t e r ,t h e l a r g e s t k i n e ma t i c d i s p l a c e me n t s a r e d e — t e c t e d,mo r e t h a n 1 00c m a n d 7 0 c m f 0 r EW a n d NS c o mp o n e nt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h e GP S— d e iv r e d d i s p l a c e me n t i s c o n s i s t e n t wi t h t h e r e s u l t o b t a i n e d b y s t r o n g mo t i o n s e i s mo g r a p h. Fi na l l y,t he ma x i mu m k i n e ma t i c d i s p l a c e me n t s a r e c o mpa r e d wi t h p e r ma ne n t c o s e i s mi c o n e s f o r a l l s t a t i o n s . I t i S v e r y c l e a r t h a t ma x i mu m k i n e ma t i c d i s p l a c e me n t s a r e l a r g e r t h a n pe m a r n e n t c o s e i s mi c d i s p l a c e me n t s or f s i x s t a t i o n s . Th e r e a r e f i v e s t a t i o n s wi t h ma x i mu m k i n e ma t i c di s —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地震预警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震预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新的可能。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计算机科学、数学、地质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这些技术在地震监测、数据分析、模型构建以及预警信息发布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地震监测方面,GPS 技术能够精确测量地壳的运动。

通过在地面建立一系列的监测站点,GPS 可以实时获取地壳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信息。

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地壳的构造运动和地震的孕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遥感技术也大显身手。

遥感卫星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图像,通过对这些图像的分析,能够发现地壳变形、地面裂缝等与地震相关的细微变化。

而地理信息系统(GIS)则为地震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

GIS 可以将地震监测站点的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多种信息进行整合和可视化展示。

在地震发生时,GIS 能够快速计算出地震的影响范围、可能遭受破坏的区域以及救援资源的分布等,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例如,通过叠加人口分布数据,能够准确评估地震可能影响的人口数量,从而合理调配救援力量和物资。

在地震数据分析方面,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使得处理海量的数据变得更加高效和准确。

利用先进的算法和模型,对来自各种监测手段的数据进行融合和分析,可以提取出更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通过对地壳运动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从而为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在地震模型构建方面,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基于对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等数据的分析,结合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可以构建出地震发生和传播的模拟模型。

这些模型能够预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强度,从而为地震预警提供更准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

地震研究中的测绘技术方法

地震研究中的测绘技术方法

地震研究中的测绘技术方法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地震的发生,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够准确测量和监测地震的方法。

测绘技术在地震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准确测量地球表面的形状和变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并提供预警和应对策略。

一、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通过卫星进行测量和定位的技术。

在地震研究中,科学家们利用GPS技术来测量地球表面的水平位移。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引起地球表面的位移,通过监测GPS接收器的位置变化,可以准确测量地震造成的地表位移量和其变化规律。

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地震震源、地震断裂带以及地下构造等都非常重要。

二、地形测量技术地形测量技术是指对地球表面形状和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的方法。

在地震研究中,地形测量可以提供地震烈度、震源机制以及地震波传播的相关信息。

通过使用激光雷达、遥感技术等现代测绘设备,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大范围的地形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对于预测地震危险性和研究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为地震应急救援提供有力支持。

三、地震仪器地震仪器是地震研究中常用的测绘工具之一。

地震仪器可以记录地震时地球产生的振动信号,并通过测量震级、震源深度和波形等参数来评估地震的性质和强度。

利用地震仪器的测量数据,可以推断地震波传播的路径和速度,进而对地震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

地震仪器的改进和应用不断推动着地震研究的进展,为我们了解地震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和信息。

四、地磁测量技术地磁测量技术是指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来研究地震的方法。

地震引起的地壳变动会对地磁场产生干扰,通过观测地磁场的变化,可以揭示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地磁测量技术对于地震预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短期和中期地震预测中,地磁数据可以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结:地震研究中的测绘技术方法在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预测其发生的时间和强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精度GPS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高精度GPS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高精度GPS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质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提前预警和监测地质灾害,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断探索和研发新的监测技术。

高精度GPS测量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技术手段,正逐渐在地质灾害监测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其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和分析。

高精度GPS测量技术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它基于卫星导航系统,通过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利用测距原理来计算出接收器的位置.高精度GPS测量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时效性、全天候监测等特点,因此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高精度GPS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可以用来测量和监测地表形变。

地质灾害通常伴随着地表的变形,如地壳运动、地震、滑坡等。

通过在监测区域内布设多个高精度GPS接收器,可以实时获取地表变形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精确计算出地表的形变量,进而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风险。

同时,高精度GPS测量技术还可以提供地表形变的时间序列数据,用于监测地质灾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其次,高精度GPS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可以用来确定地质构造的活动性。

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的活动紧密相关,在许多地震和滑坡事件中,地质构造的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在地质构造活动区域布设高精度GPS接收器,可以实时监测地质构造的运动和演化。

通过分析获取到的GPS数据,可以判断地质构造的几何形状、速率和运动方向等参数,进而推断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此外,高精度GPS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还可以用来定位和追踪移动物体。

在地质灾害中,如滑坡和泥石流等,往往伴随着大量的移动物体,其中包括滑坡块体、泥石流水流等。

通过在这些移动物体上安装高精度GPS接收器,可以实时获取其位置和速度等数据,从而实现对这些移动物体的定位和追踪。

这对于研究地质灾害的运动特征和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GPS高频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GPS高频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第 7期
孟 国杰等 : P G S高频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地震学 中的应用研究 进展
2 7
数包 括 地 面 点 坐 标 、卫 星 轨 道 、电离 层 延 迟 、 流层延 迟 等 ;另 一 部分 利 用 松 弛 的 时 对 段解 , 到综 合 的地 面 点 坐标 、地 面 点位 移 得
年) 的变化 , 而后 者 主要 研 究 瞬 时 ( 小 于 1 从
秒 到几小 时 ) 壳 运 动 的特 征 。利 用 G S研 地 P 究 与地震 有 关 的 地壳 运 动 ,一 般 采 用 3 O秒
不 间断观 测 的高频 G S接 收机 , P 结合 高
速通讯传输和高效率的 G S P 数据处理软件 ,

G S高频 数 据 处 理 可 以利 用 大 多 数 2 P 4 小 时平 均定 位 的计算 模块 ,但是 估 计 的方 法 则有 变化 。比如 , 当解 算 2 时 的平均位 置 4小 时, 一般 每一对 测 站和 卫星 的组 合 估算 一 个 相位模 糊度 , 弱点 是 如果 模糊 度 解算 不 成 其 功 ,则定 位 结 果 很 差 。从 已 有 研 究 结 果 来 看, P G S高频 数 据处 理 一般 都 采 用选 择 一 个
成熟 , P G S观测技 术 已经发 展 成 一 门新 的学 科 .P G S地震 学 ( P e m l y J G SSi oo ) 。 s g
测精度 和处 理方法 的不 断 改进 和提 高 ,高频
( z 和超 高频 ( O~ 0 n ) P 1n ) 2 5 z G S接 收 机 的
必要 的。
关键词 G S 高频观测 ; P; 数据处理 ; 地震 动态位 移 12 . ) 84 2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GPS-RTK技术在地震勘探测量中的应用

GPS-RTK技术在地震勘探测量中的应用
高。
表 3 多点校 正点位误差统计表
20 08年 5 月
20 年 l 0 8 O月 20 0 9年 5 月 2 0 年 l 月 O9 0
5 0
5 0 5 O 5 0
l 4 l O
8 8
l O l 2
8 O
此外 ,黑龙江考生在读个别的韵母 时也容 1 . 2野外施工。 5 打更” dag g 读成 ( en ) 3 R K技术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与应用前景 易 出错 。4 %的考生把 “ T 在 山 区勘 探 测 量 中我 们 应 该 充 分 发 挥 31 山区施工 中不 可避免 的出现 由于山 “ in ” 1%的考生把“ .在 da g ,3 J 弄好” n6n ) ( gha0 R K 的 最 大 优 越 性 既 无 线 电 台 覆 盖 距 离 远 、 体遮挡 ,而使数据链受干扰和限制 、 际作业 说成“ n ” T n g ha 。 o 实
坐标 与实测北坐标 的差值 : Y为该 点的 已知 A 东坐标与实测东坐标 的差值 ;△Y日为该点的 已知高程与实测高程 的差值 。 表 1 已知坐标 与实测 坐标差值 比较表
点位 中误 差为 0 29 . 7m。通 过两种校正方法所 20名考 生 中有 2 %的考生把 “ g ) ” 0 0 0 疙( 瘩 读 e 得结果的 比较可知 多点校正后精度要 比单点 成“ ( a) ” 1%的考生 把 “ g 吱” 疙 g 瘩 , 5 咯( e) 读 gaz 9 0 校正 的精度高很多。这主要是 因为单点校正时 成 “ hi¥ 只考虑了平移的三个 参数 ,而没有考虑旋转参 表 7 e g相拼 失误 情 况 调 查 表 与 数及 比例因子的原 因。采用 多点校正时 ,若几 个校 正点在 测区分 布较 均匀 时 ,精 度还 会提

GNSS高程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GNSS高程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GNSS高程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分析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如何及时准确地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对于预防和减轻其对人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高程测量技术具有高精度、时空连续性等优势,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GNSS高程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并进行分析。

一、GNSS高程测量技术概述GNSS是通过一组卫星和相关设备相互配合,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导航、定位和时钟同步服务的系统。

它利用卫星间的测距、测时原理,通过接收卫星的信号实现定位。

GNSS技术分为全球定位系统(GPS)、伽利略系统(Galileo)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等。

高程测量是GNSS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可以提供关于地球表面高程信息的测量结果。

二、GNSS高程测量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1. 地震监测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剧烈震动现象,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GNSS高程测量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震的震动情况和地壳的垂直形变。

通过分析GNSS测量数据,可以提供地震发生前后地表变形的信息,为地震灾情的评估和预测提供依据。

例如,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福岛核事故中,GNSS技术的应用帮助评估并定量地表垂直变形的情况,为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参考。

2. 地质滑坡监测地质滑坡是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平衡并沿一定滑动面发生滑动现象的地质灾害。

GNSS高程测量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震引发的地质滑坡的位移情况。

通过在滑坡区域布设GNSS接收机,可以获取滑坡区域的高程变化数据。

进一步分析这些数据,可以提供关于滑坡速度、滑坡位移以及滑坡体的稳定性等信息。

这对于滑坡的预警和防范有重要意义。

3. 地表下沉监测地表下沉是由于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或地下开采活动导致地表形变的过程。

GNSS高程测量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表下沉的情况。

通过在地表下沉区域布设GNSS接收机,可以获取地表下沉的高程变化数据。

GpsTools在高采样率GPS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GpsTools在高采样率GPS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GpsTools在高采样率GPS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作者:陈宪冬来源:《卷宗》2017年第16期摘要:介绍了精密定位定轨软件GpsTools,用其对2010年4月4日墨西哥Baja California 地震时的高采样率GPS观测数据进行了非差精密单点定位解算,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1 引言高采样率GPS动态精密定位技术能够获得GPS测站的三维地表形变信息,是地球动力学及地震监测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了一门新兴学科---GPS地震学。

1994年,Hirahara最早提出了“GPS地震仪”的概念,并进行了1Hz采样的GPS接收机振动模拟实验[1];随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分别用Bernese、GIPSY等软件对震时实测GPS数据进行了解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3]。

本文利用GpsTools软件对2010年4月4日墨西哥Baja California地震时的高采样率GPS数据进行处理,成功获得了测站形变和地震信号。

2 GpsTools软件简介GpsTools是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的Tomoji Takasu教授开发的开源GPS精密定位定轨软件(http://gpspp.sakura.ne.jp/gpstools/gt_release.htm)。

该软件的用户界面和流程控制程序是利用Matlab语言编写,而核心函数采用C语言编写(编译成mex文件用于提高计算效率)。

GpsTools的最新版本是0.6.4版,目前仅支持GPS卫星系统。

该软件具有动态+静态模式和单差+双差模式,支持多种GPS观测数据格式和精密星历及卫星钟差改正文件格式,具有强大的GPS精密定位定轨功能。

该软件易学易用、全球已有几万个用户下载并学习GpsTools。

该软件的功能界面及数据处理流程如下图1所示。

3 GpsTools定位定轨数据处理GpsTools定位定轨数据处理采用的是非差精密单点定位(PPP)模式,其数据处理流程如图为:首先读取GPS观测数据和精密星历/卫星钟差改正数据;随后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钟跳探测/修复、周跳探测/修复、相位平滑、点定位)以得到干净的观测数据;最后建立观测方程并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算法进行参数解算,可解算接收机的位置/速度/钟差、对流层延迟、相位模糊度参数等参数。

地震救援中的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

地震救援中的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

地震救援中的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常常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地震发生后,救援行动的迅速展开和高效组织对于挽救生命和减少损失至关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震救援中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的应用,并介绍其优势和挑战。

一、卫星导航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卫星导航技术是一种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定位技术,通过接收卫星发出的信号来确定接收者的位置。

在地震救援中,卫星导航技术可以用于确定受灾地区的准确位置、路径规划和救援队员的定位。

1. 灾区位置确定地震发生后,往往有大量的通信基站和电力设施被破坏,传统的通信手段无法正常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卫星导航技术可以通过接收卫星信号来确定灾区的准确位置,为救援行动提供准确的目标。

2. 路径规划地震灾区道路交通常常受到严重破坏,传统的导航系统无法提供有效的路线规划。

卫星导航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监测道路状况和交通流量,为救援车辆提供最佳路径和避免拥堵的建议,提高救援效率。

3. 救援队员定位在地震救援行动中,救援队员的准确定位对于救援行动的协调和组织至关重要。

通过使用卫星导航技术,救援指挥部可以实时追踪救援队员的位置,了解其活动范围和任务进展,确保救援行动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二、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的优势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在地震救援中具有以下的优势:1. 全球覆盖卫星导航系统的覆盖范围几乎覆盖全球,无论地震发生在哪里,都可以通过卫星导航技术进行定位和导航。

这使得救援行动不受地理限制,能够更好地响应灾害。

2. 高精度定位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高精度的定位能力,可以在几米以内确定目标的位置。

这对于救援行动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救援人员更准确地找到被困者,提高生命救援的成功率。

3. 实时监控卫星导航技术可以实时监控受灾区域的情况,包括道路状况、气象信息等。

这样的信息可以帮助救援指挥部及时做出决策,调配救援资源,提高救援行动的效率。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震次生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震次生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震次生灾害预警中的应用地震,作为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地震次生灾害的预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效提高了灾害防范和应对的能力。

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等。

这些技术在地震次生灾害预警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同时又相互协同,形成了一个高效的预警体系。

遥感技术在地震次生灾害预警中扮演着“侦察兵”的角色。

通过卫星遥感或航空遥感,可以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

在地震发生后,遥感影像能够及时反映出地表的变化情况,如地形的变形、植被的破坏、水体的分布等。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能够清晰地识别出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区域。

例如,当发现山体出现裂缝、植被大面积倾倒、松散物质堆积等特征时,就可以初步判断该区域存在较高的滑坡风险。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对堰塞湖进行监测。

通过多期遥感影像的对比,可以准确地确定堰塞湖的位置、范围、水位变化等信息,为堰塞湖的应急处置提供重要依据。

地理信息系统则像是一个“数据仓库”和“分析大脑”。

它能够整合和管理与地震次生灾害相关的各种数据,包括地形数据、地质数据、气象数据、人口分布数据等。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地震次生灾害的潜在危险区域。

例如,通过叠加地形坡度、岩性、断裂带等数据,可以划定滑坡和泥石流的易发性区域。

同时,结合人口分布数据,还可以评估次生灾害可能影响的人口数量和范围,为制定应急救援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用于规划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

根据道路网络、地形条件和人口分布,合理规划出安全、快捷的疏散通道,确保在灾害发生时人员能够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全球定位系统在地震次生灾害预警中主要用于监测地面位移和变形。

通过在关键区域布设 GPS 监测点,可以实时获取地面的位移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实时高频 GPS 及处理方法
GPS 全面建成至今只有不到 20 年的时间, 但
却广泛地应用于导航、 大地测量、 摄影测量、 地 震学等多 个 领 域。 随 着 技 术 和 方 法 的 不 断 发 展, 其定位精度和采样频率有了明显提高 , 目前 GPS -9 定位精度可达亚毫米级, 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0 。 而数据采样率从 30 s 提升到了 0. 02 ~ 1 s, 甚 至 0. 01 s, 极 大 拓 展 了 观 测 的 时 间 尺 度。 实 时 高 频 GPS 技术 ( 简称 RH GPS) 是目前 GPS 发展的最新 阶段,主要是通过接收机和 4 颗以上的卫星来实时 获取高频数据 ( 采样率高于 1 s ) , 并通过通讯网 络和处理中心实时解算出地面点亚厘米级的位移 。 其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有差分模式和非差模式两种 , 差分模式必须要选择一个参考站点, 然后对其他 站点进行相对定位, 非差模式主要依赖于高精度 的卫星轨道信息。 两种方法在后处理情况下精度 相当,但在高精度的实时应用中, 非差模式由于 无法及时获取可靠的轨道信息而受限 。 目前国际上的 GAMIT / GLOBK、 RTD 和 GIPSY 软件均可做实时高频 GPS 数据处理, 前两种软件 为差分模式定位,GIPSY 为非差模式定位。 本文主 要详细阐 述 GAMIT / GLOBK 的 实 时 处 理 方 法, 该 软件中的 TrackRT 模块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 Thom-
332




36 卷
操作过程中, 其数据采集、 传输和处理受到通讯 设备、处理机配置等硬件因素的影响, 时间延迟 约为 2 ~ 5 s,可为地震预警等实时地震学应用提供 帮助。
采取限幅的方法, 而 GPS 在振幅方面不会产生饱 和,它没有仪 器 响 应 来 限 制 接 收 机 的 观 测 能 力 , 相对而言,位移越大其定位相对精度会越高, 所 以 GPS 技术更适用于大震造成的地表形变 ; ( 3 ) 地震仪只有在地面震动后才能产生观测 值,但很多地震事件如: 断层滑移, 岩石粘性变 化,流性变化和震后形变等, 虽然产生了地壳形 变,但是并未产生地震波。 在火山活动和非构造 性变形过程等, 由于形变的时间尺度较大而未必 产生地震波。 利用高频 GPS 监测这些事件, 可以 较好地获得低频形变信息, 进而了解慢形变过程 与机理; ( 4 ) 目前的地震 ( 强震 ) 仪在大震中很难提 取出长周期位移。而 Allen 和 Ziv ( 2011 ) ,Bock 等 ( 2011 ) 认为: 实时 GPS 定位得到的最稳定的信息 就是水平位移,可有效弥补传统地震技术的不足, 为大地震的震级估计和地震破裂过程研究提供非 常重要的信息。 虽然高频 GPS 在地震学应用上具有很多的优 势,在大地震 发 生 时 可 以 记 录 到 明 显 的 位 移 等 , 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因素: ( 1 ) 相对于地震仪而 言,高频 GPS 的噪声基底较大, Ji 等 ( 2004 ) 分 析认为,1 ~ Hz GPS 数据计算的 EW 向, NS 向和 垂直 方 向 位 置 标 准 差 可 达 到 3 mm,7 mm 和 11 mm。 Langbein 和 Bock ( 2004 ) , Bock 等 ( 2011 ) 研究认为 1 Hz GPS 观测数据可以在 99% 的置信水 平,估计振幅超过 6 mm 的水平位移, 因此目前高 频 GPS 还不足以记录小震所造成的微弱地表形变。 ( 2 ) 目前 GPS 接收机仅能获得 1 Hz 或者超高频 ( 20 ~ 50 Hz ) 的数据, 但 是 对 于 更 高 频 ( 约 200 Hz) 的信号, 它最终还是要受限于接收机的频带 宽度。 因此,结合 GPS 和地震仪资料各自发挥其优 势,可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目前 GPS 观测技术 与地震学的观测谱范围逐渐合并, 逐步发展成了 — —GPS 地震学 ( Nikolaidis et al, 一门新兴的学科— 2001 ) ,将会把传统地震学向前推进一大步 。
星历名称 轨道误差 / cm 导航星历 预报星历 ( 外推的 24 h) 预报星历 ( 观测的 24 h) 快速星历 ~ 100 cm
~ 5 cm
实时
~ 3 cm
3 ~9 h
BKG NTRIP Client ( BNC ) 和 QT 软件的 libraries 和 include 文件。BNC 软件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协议和 客户端来传输 RTCM 数据, 可通过互联网端口为 trackRT 模块提供 GPS 原始数据。 BNC 软件除了可 以实时传输 GPS 原始数据外, 还具有将原始数据 转换为 RINEX 格式数据、 存储星历文件、 发布数 据、 精 密 单 点 定 位 等 功 能, 可 通 过 http: / / igs. bkg. bund. de / ntrip / download 下载。 1. 2 卫星星历文件 实时 GPS 数据处理时所需的卫星轨道文件也
~ 2. 5 cm
17 ~ 41 h
最终星历
~ 2. 5 cm
12 ~ 18 d
每周四
个参考站,然后进行差分处理, 但由于实时数据 流中并不包括站点的位置坐标, 所以必须要预先 给定站点坐标值。 在命令文件中还需利用 SITE_ STATS 和 ATM_ STATS 命令对站点的坐标噪声和 大气延迟进行先验约束, 确保其解算精度。 参考 站的选择方法可参考殷海涛等 ( 2012 ) , 为了使参 ,通常将参考站的这两组值设置 考站 “固定不动” 为 0 。在命令文件中还需设定站点的天线和接收机 型号,以及更新数据码偏心文件 ( DCB ) , 这样不 仅可以提高解算精度, 还可减少计算量, 提高计 算效率。 实时 GPS 数据处理的核心问题也是模糊度的 Wubbena 快速 解 算, TrackRT 模 块 使 用 Melbourne宽相 ( MW - WL ) , 甚宽相 ( EX - WL ) 和消电离 层浮点估计 ( LC ) 来计 算 整 周 模 糊 度。 设 L1 和 L2 的模糊度整周数为 N1 ,N2 ,则: ( 1 ) MW - WL 是基于相位和距离数据来估计 N1 - N2 ; ( 2 ) EX - WL = N1 - ( f1 / f2 ) * N2 是 L1 的 整周数,但 L2 的周数变为了 1. 283* N2 ; ( 3 ) LC = 2. 546* N1 - 1. 984* N2 。 EX - WL 不受几何距离变化的影响,但是依赖 于电离层延迟。对于短基线来说,EX - WL 应该接 近于 0 才符合 N1 和 N2 的选择。 当 N1 和 N2 正确 的时,LC 残差也应该接近于 0 。 在定位精度方面, 目前实时高频 GPS 的定位 精度在亚厘米级, 这表示它可以为大地震的震级 估计提供约束。 在解算时间方面, 实时高频 GPS 的数据处理在理论上可达到实时解算 , 但在实际
必须满 足 实 时 的 要 求。 目 前 国 际 GPS 服 务 机 构 ( IGS) 提供了 3 种 卫 星 星 历: 最 终 星 历 ( IGF ) 、 快速星历 ( IGR ) 和 预 报 星 历 ( IGU ) 。 对 于 IGS 最终星历来说, 精度虽然很高, 但时间延迟 12 ~ 18 d,这限制了实时或准实时用户的使用。 IGS 提 供的快速精密星历 ( 时间延迟 17 ~ 41 h ) , 也不能 满足实时的要求。为了实现实时应用, IGS 机构于 2000 年 3 月 5 日 ( GPS 周 1 052 周) 提供了超快星 历。超快星历和超快卫星钟差的更新率为 6 h, 在 每 天 UTC ( Coordinate Universal Time ) 3 : 00 、 9 : 00 、15 : 00 和 21 : 00 各发布一次。 超快星历的历 元间隔为 15 min, 共包括 48 h 的轨道信息, 前 24 h 是基于跟踪站的观测值计算得到 ,后 24 h 是外推 预报得到的。 实时 GPS 数据处理只能利用后 24 h 外推结果来进行计算。 除了 IGS 发布的精密星历 外,观测数据本身也可实时获取导航星历, 但其 精度较低, 不建议使用。 表 1 对现有 GPS 卫星星 历文件进行了比较, 发现只有预报星历中外推的 24 h 结果在精度和时间延迟上满足实时高频 GPS 数据处理的要求。 1. 3 实时处理方法 实时处理 GPS 数据时,TrackRT 模块中的部分 命令与 Track 模块相同,需要在命令文件中设置一
Comparison of GPS satellite ephemeris files
卫星钟差 ~ 5 ns RMS ~ 2. 5 ns SDev ~ 3 ns RMS ~ 1. 5 ns SDev ~ 150 ps RMS ~ 25 ps SDev ~ 75 ps RMS ~ 25 ps SDev ~ 75 ps RMS ~ 20 ps SDev 时间延迟 实时 更新时间 实时 UTC 3: 00, 9: 00, 15: 00, 21: 00 9: 00, UTC 3: 00, 15: 00, 21: 00 UT术作为地学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 , 具有
文介绍了实时 高 频 GPS 技 术 及 其 数 据 处 理 方 法, 并与传统地震 ( 强震 ) 仪进行了对比分析, 论述 其如何应用于地震预警等实时地震学领域 。
全天 候、 高 精 度、 自 动 化、 高 效 益 等 显 著 特 点, 在地壳运动监测和地球动力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 越重 要 的 作 用 ( Wang et al, 2001 ; Gan et al, 2007 ; Zhang,Gan,2008 ) 。目前 GPS 通常利用日 均值来分析和研究长周期的地壳形变信息 , 可为 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但它不能捕捉 内地壳瞬时形变信息。 随着接收机技术和存储能力的提高 , 我们可 以获取高频 ( 1 Hz ) 和超高频 ( 20 ~ 50 Hz ) GPS 观测数 据, 而 单 历 元 GPS 处 理 技 术 的 逐 渐 成 熟, 也使高频 GPS 有能力观测到周期大于 1 s 的真实地 表位移。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利用高频 GPS 观测 网成功的获取了几次大地震所引起的瞬时地表运 动状态,如 2003 年加州 San Simeon 6. 5 级地震 ( Ji et al,2004 ) ,2004 年 SumatraAndaman 9. 3 级 巨 震 ( Ohta et al,2006 ) ,2008 年 汶 川 8. 0 级 地 震 ( Yin et al, 2010 ) 和 2011 年 日 本 9. 0 级 地 震 ( Grapenthin,Freymueller,2011 ) 等, 这为我们更 好地理解地震破裂过程以及地震波在地表的传播 方式开辟了新的途径。 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频 GPS 数据的实时 传输成为了可能, 可获取实时地表位移状态, 弥 补现有技术手段的不足。 当前实时高频 GPS 技术 成为国际 研 究 的 新 热 点 ( Allen, Ziv,2011 ) 。 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