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集体行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16.1复习笔记一、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1.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
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
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2.集体行为的基本类型(1)布鲁默对于聚众、群众和公众的划分①聚众是指由于共同的关注和兴趣而临时聚集在某个地点的一大群人。
其基本特征是:a.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b.人与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邻近,而且存在面对面互动。
②群众是指虽然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却分散在不同地点,相互之间虽然不存在互动,其行为在时间上和形式上却具有较高一致性的一大群人。
其基本特征是:a.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b.在地理上足够分散;c.不仅没有面对面互动,而且连通过中介因素发生的互动都几乎没有;d.这些人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具有“不约而同”的特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③公众是指在分散在不同地点、不存在面对面互动,却出于对某个话题的共同兴趣和讨论而被吸引到一起的一大群人。
其基本特征是:a.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关注和兴趣;b.公众在地理上是分散的,不存在面对面互动;c.公众内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有意识的互动,人们都在那里发表意见,甚至会因为意见的不同而分成不同派别,相互攻讦。
(2)聚众、群众和公众的共同点①卷入其中的人都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正是这个共同的关注和兴趣把在一个个在身体上独立的个体拢到一起,形成一个“集体”。
②都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在其发生过程中,既有的社会规范和常规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抛弃和打破,组织性、结构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差。
(3)聚众、群众和公众的不同点①卷入者的地理分布不同。
在聚众中,卷入者在地理上是接近的,而在群众和公众中,卷入者在地理上是分散的。
民法第十六章 所有权习题及答案

第十六章所有权通论一、名词解释1.所有权2 .国家所有权3 ,集体所有权二、简答题简述所有权的权能。
三、不定项选择题甲继承了一套房屋,在办理产权登记前将房屋出卖并交付给乙,办理产权登记后又将该房屋出卖给丙并办理了所有权移转登记。
丙受丁胁迫将房屋出卖给丁,并完成了移转登记。
丁旋即将房屋出卖并移转登记于戊。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办理继承登记前,关于甲对房屋的权利状态,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甲已经取得了该房屋的所有权B. 甲对该房屋的所有权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C. 甲岀卖该房屋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D. 甲可以出租该房屋(2)关于甲、乙、丙三方的关系,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甲与乙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因未办理登记而无效B. 乙对房屋的占有是合法占有C. 乙可以诉请法院宣告甲与丙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D. 丙已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3)关于戊的权利状态,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戊享有该房屋的所有权'B. 戊不享有该房屋的所有权C. 戊原始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D. 戊继受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四、案例分析题1. 王某与林某为邻居。
1982年王某全家迁往外地,因不知以后是否回来,遂将其四间房屋借给林某使用,并托林某妥为管理。
林某自王某离去后,即使用该房屋。
2000年林某因儿子结婚需要住房,即将王某的房子整修了一下,并在王某房屋占用的院内新盖厢房三间,共花费1500元左右。
2003年王某因年龄已大,即回老家居住,让林某腾还房屋。
于是,林某将王某的原四间房屋还给林某, 自己仍住在三间厢房。
王某让林某归还厢房,林某称厢房是自己建的,应归其所有,如王某愿意要可以卖给王某。
而王某则认为,厢房虽然是林某盖的,但在自己院内,故应归自己所有。
何况林某住在自己院内多年也未付过房租,而对房屋的修缮费用他已还给林某。
双方争执不下,王某就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林某搬出厢房,归还给他。
试问:(1) 试分析本案主要涉及的法律问题。
(2) 试运用民法原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课程编号:12600023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64总学分:4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学研究方法等。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并认识自我,进而改造社会并完善自我。
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学时)一、什么是社会学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三、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学的物质基础(4学时)一、人口二、环境三、物质资料的生产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6学时)一、什么是社会和社会系统二、社会运行三、对社会研究的几个社会学基本视角第四章社会文化(6学时)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二、文化的类型三、文化的构成和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研究方法(6学时)一、方法论二、研究过程三、主要方法四、社会指标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6学时)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二、人的社会化三、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4学时)一、含义二、互动过程三、主要理论视角四、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6学时)一、社会网络二、社会群体三、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4学时)一、研究概述二、婚姻家庭社会学三、性社会学四、性别角色与社会控制第十章社会组织(2学时)一、概述二、目标三、结构四、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4学时)一、社区概述二、农村社区"三、城市社区四、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4学时)一、概念二、社会制度的类型和功能三、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2学时)一、社会分层概述二、理论传统三、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4学时)一、社会变迁二、社会现代化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2学时)一、城市的起源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四、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一、集体行为二、集体行为理论三、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十七章社会问题一、什么是社会问题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三、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四、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概述二、社会控制体系三、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一、社会政策的含义和类型二、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三、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四、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一、社会建设的概念二、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社会学概论》,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群体行为篇--群体行为基础教学文案

➢ 监督者,保证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鼓动寡言的人,而压制支配者。
自我中心角色 阻碍者 寻求认可者 支配者 逃避者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维护角色 鼓励者 协调者 折衷者 监督者
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 群体绩效 积极作用
任务角色
➢ 建议者,是指那些给群体提建议、出谋 划策的人;
➢ 信息加工者,指为群体收集有用信息的 人;
➢ 总结者,指为群体整理、综合有关信息, 为群体目标服务的人;
➢ 评价者,是帮助群体检验有关方案、筛 选最佳决策的人
维护角色
➢ 鼓励者,热心赞赏他人对群体的贡献的 人;
➢ 协调者,解决群体内冲突的人;
群体互动过程
群体互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
➢ 从众 ➢ 社会惰化 ➢ 协同效应 ➢ 社会促进效应 ➢ 社会致弱效应 ➢ 社会标准化效应
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为达到目标,在一定时期 内成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 的行为规范。
群体规范的一般特征
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它可 以是成文的(如职业道德手册),也可以是 不成文的。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任何群体都有规范,否则,群体将难以存在 下去。规范指导成员的行为朝向群体的目标 努力。
美国公司的群体规范示例
群体要形成很高的生产力,必须建立良好的群体 规范。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 作共事方式,那么相互之间的摩擦和损耗只会降低 群体的生产力,甚至还不如个人单独工作时的效率。 大量研究表明,一个生产力高、易出成果的群体一 般都形成了良好的群体规范。
譬如,美国原阿莫科(AMOCO)石油公司对于 群体(小组)开会都专门建立了12条规则。它们是: (1)会议要有议程 (2)开会必须围绕中心进行 (3)会上要提建设性的意见 (4)要按时开会和结束 (5)每次只能有一个人发言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十六章:理性选择理论

(二)行动的结构
1.由于各种行动中包涵的资源不同、行动各异、行 动背景不同等,社会内部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行动 结构。 2.有目的的行动: ①交换关系 ⑥分离的权威系统 ②市场 ⑦共同的权威系统 ③分离的权威关系 ⑧信任系统、集体行为 ④共同的权威关系 ⑨规范形成结构 ⑤信任关系 ⑩集体决定结构
(三)社会交换
第十六章
理性选择理论
第一节 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一、理性选择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一)特纳总结了以下假设: 1.人们的行动受到目的和目标的引导; 2.人们具有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偏好或功利; 3.人们根据如下几个方面对行为方式做出理性选择: ①与不同偏好相关的行为选择的功利性 ②以功利性而定的每一项选择的代价 ③获得最大功利的最佳途径
3.资源构成社会选择的资本,但是,社会规范是社 会选择的保证条件。
4.社会选择的种类:
①在没有正规制度时进行集体决策,即如何使个人 意愿转变成社会意愿; ②在正式规则下诸行动者根据个人意愿做出社会选 择。
三、现代社会中的法人行动者
现代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人工结构正在取代自 然结构,法人行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法人行动者与自然人的互动:
4.突发性的社会现象,根本原因是个体追求最大功 利性而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 5.理性选择所引发的突发性的社会现象又通过下列 方面决定个体的后来选择: ①个体间资源的分配 ②各类行动机会的分配 ③在一定状况下,规范和义务的分配及其性质
(二)基本问题: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对社会秩序的重 新说明,即它试图解释社会制度的形成,以及有 目的的行动者所产生的社会结果,而这类行动又 受各种类型的制度和环境因素的制约。
(三)基本原理:
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是行动者所期望从多种 可能的行的结果中获得的功利的函数。行动者的 这种行动所追求的是价值或利益的最大化。
狼道全集:成功人生的狼性法则-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狼性团结(二)6培养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狼族的团队力量如此的强大,归根到底就是狼性合作的原因。
在草原上就是最凶猛的狮子也不敢惹群狼,可见狼群团队的力量。
“狼狈为奸”同样是狼和狈的合作,也是一种团队精神。
一个人必须要具有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这个能力非常非常重要。
为什么要学习与人打交道?我们看看狼是如何生存的就会知道其重要性。
人要学会像狼群那样“团队生活”。
狼的群体性,很少有一条狼单独掠取食物的时候,所以即使老虎看到狼群也会退避三舍,这就是群体的力量。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他必须要认识到群体力量的重要性,并且要学会如何利用群体的力量,这样,狼就能与山中之王--老虎抗衡。
当狼群中的狼王老了的时候,年轻的狼会把它从头狼的位置上拉下来,这样才能保持整体狼群的强大。
人也是一样,要想成大事,就要能团结别人一起做事,排除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
团结协作精神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
美国社会活动家韦伯斯特,曾说过一句有名的话:“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我们在一个企业、公司工作,每个人的工作,都有相对独立性,也都与全局相联系。
所以,人们常说:要“立足本职,着眼全局”。
宛如下棋,输赢系于每个棋子,“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如果整个战局都输了,无论哪一个棋子,即使再有能耐,又有什么意义?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深有体会地说:“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我们的工作,虽然各自都做着“部分工作”,但却不能没有全局观念。
协作精神,是全局观念的象征。
我们的协作精神,要像狼一样。
狼者,群动之族。
攻击目标既定,群狼起而攻之。
头狼号令之前,群狼各就其位,欲动而先静,欲行而先止,且各施其职,嚎声起伏而互为呼应,默契配合,有序而不乱。
头狼昂首一呼,则主攻者奋勇向前,佯攻者避实就虚,助攻者蠢蠢欲动,后备者厉声而嚎以壮其威……在狼成功捕猎过程的众多因素中,严密有序的集体组织和高效的团队协作是其中的最明显和最重要的因素。
北师大版初二上册生物第十六章动物的行为单元测试(含解析)

北师大版初二上册生物第十六章动物的行为单元测试(含解析)一、单选题1.社会行为是指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中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坚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据配偶.关键是熟记社会行为的特点()A.密蜂群体 B.绵羊群体 C.白蚁群体D.蚂蚁群体2.下列事实不属于社群行为的是()A.一窝蚂蚁彼此分工合作B.一个养鸡舍中有上千只肉鸡C.几头狮子围捕两只羚羊D.一群猕猴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3.猫头鹰昼伏夜出,这是一种()A.攻击行为 B.繁育行为 C.捕食行为D.节律行为4.“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白居易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反映了鸟类的哪种习性()A.求偶B.筑巢C.孵卵D.育雏5.①被蜜蜂蛰过的猴子,不再取食蜂蜜;②失去雏鸟的红雀,饲喂张口求食的金鱼;③母鸡孵卵;④老鼠走迷宫而取到食物。
其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6.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A.蚯蚓B.鼠妇C.猴D.鸭7.从行为获得的途径上看,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A.老马识途 B.海豚表演 C.鹦鹉学舌D.蜘蛛结网8.“鹦鹉学舌”属于以下哪种行为()A.防备行为 B.学习行为 C.先天性行为 D.捕食行为9.涨潮时,牡蛎将壳张开进行取食,退潮时则将壳紧闭.这种行为属于()A.繁育行为 B.节律行为 C.领域行为D.攻击行为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A.蜻蜓点水B.飞蛾扑火C.青蛙冬眠D.兔的心脏在跳动11.下列动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的是()A.B.C.D.12.动物行为的产生,要紧受哪些因素的操纵?()A.感受器官 B.神经系统 C.运动器官 D.激素13.下列几种动物群体中,不具有社群行为的是()A.蜜蜂的群体 B.蚂蚁的群体 C.白蚁的群体 D.绵羊的群体二、填空题14.右图为训练蚯蚓走“T”字形迷宫的实验。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第十六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圣

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1.什么是集体行为?集体行为可以分为哪些类型?答:(1)集体行为的含义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
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
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2)集体行为的类型主要包括:①聚众,是指由于共同的关注和兴趣而临时聚集在某个地点的一大群人。
②群众,是指虽然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却分散在不同地点,相互之间虽然不存在互动,其行为在时间上和形式上却具有较高一致性的一大群人。
③公众,是指在分散在不同地点、不存在面对面互动,却出于对某个话题的共同兴趣和讨论而被吸引到一起的一大群人。
2.关于集体行为,主要有哪些理论?各自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1)关于集体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①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②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③特纳和克里安的即时规范理论;④格尔和戴维斯的相对剥夺理论;⑤斯梅尔塞的值数累加理论;⑥康豪瑟的群众社会理论。
(2)各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勒庞认为,聚众在行为逻辑上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在后果上是破坏性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在独处时都是理性的、温和的;一旦进入一个群体,就会通过无意识、传染和暗示等心理过程而使心理趋于统一,形成一种“集体心智”。
“集体心智”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控制和塑造个体心理。
在集体心智的作用下,个人的才智和个性会削弱,人格意识会降低,从而变得野蛮、残暴而狂热,通过“集体心智”凝聚而成的聚众容易冲动、多变、急躁、夸张、单纯、偏执、专横、狂妄、拙于推理而急于行动。
勒庞把集体心智的形成过程称为“心态趋一定律”。
②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布鲁默认为,集体行为发生的起因是个人性的烦躁。
每个人都有欲望和冲动,一旦这些欲望和冲动不能通过常规的方式得到满足,个人就会感到不舒服、沮丧、不安和孤独。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一、概念题1.集体行为(华中农大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中财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
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
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2.社会运动答:社会运动是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
其特征包括:①社会运动是一种企图实现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
社会运动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追求某种社会变革。
②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内部有比较强烈的团结感和集体认同。
③社会运动一般有较好的组织性,并且活动的持续时间比较长。
④社会运动在行动中主要采取非制度性或超制度性的手段。
二、简答题1.什么是集合行为?(1)集合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
(2)集合行为特征①集合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无组织性,这使它与制度行为或组织行为区分开来。
②集合行为的第二个特征是不稳定性。
集合行为是在骤然间爆发的,来无踪、去无影,一哄而起、转眼即逝,不可能持续稳定地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
③集合行为的第三个特征是非常规性。
集合行为展现的就是日常生活出轨的一面,它异乎寻常,无法预料,也难以确定。
④集合行为的第四个特征是易受暗示性。
集合行为的产生通常是自发的,即使有些集合行为可能源于某些人的挑动,但绝大部分人并不是因为接受了明确的行为指令,而是接受了人群的情绪所传达的暗示。
2.人群行为有哪几种类型?分析人群行为的主要理论视角有哪些?答:(1)人群行为的类型①偶合人群行为偶合人群是结构最为松散、最缺乏共同目标的人群,人们在这种人群中只投入了最低限度的感情,进入和脱离这种人群都非常随意。
群体行为的书

群体行为的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群体行为,即指一群人在共同的环境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互动和合作的行为。
群体行为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涉及到众多的概念和理论,如社会认同、社会规范、群体间的互动等等。
对于人们来说,群体行为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在家庭、学校、职场、社交圈等各种场合中都会出现群体行为的现象。
而了解群体行为的规律和原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促进团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群体行为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集体性和互动性。
在一个群体中,每个成员都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会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期望和规范的影响。
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不仅仅影响到自己,还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发展和成就。
了解群体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团队的有效运作。
群体行为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
人们往往在属于某一群体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愿意为了这个群体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在一个团队中,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合作是团队成功的关键,而这种互相信任和合作往往源于成员之间的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是团队领导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群体行为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一个群体中,人们往往会遵循群体内部的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可以是明文规定,也可以是群体成员自发形成的习惯和约定。
在一个团队中,团队成员需要遵循领导者和团队内部制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样才能够保证团队的有效运作和发展。
建立团队内部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团队领导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群体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类在集体生活中的集体性和互动性,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了解群体行为的规律和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团队的有效运作。
对于团队领导者来说,需要重点关注团队成员之间的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建立团队内部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推动团队的发展和成功。
第十六章 理性选择理论

第十六章理性选择理论第一节理性选择理论概述一、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1、经济学基础从经济学,尤其是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理性选择理论具有以下假设:(1)人们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受到目标的指引。
(2)人们具有一系列等级性的偏好或效用。
(3)人们在选择行动时,要对以下几个因素进行理性计算:a.不同行动对应的偏好等级;b.每一个行动的成本;c.效用最大化的最佳方法。
(4)突发性的社会现象---社会结构、集体决策与集体行为,从根本上说是效用最大化的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
(5)理性选择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又通过下列方面决定着个体后来的选择:a.个体间资源的分配;b.各种行动机会的分配;c.在一定状况下,规范与义务的分配与性质。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一个行动的发生是行动者期望从多种可能行动结果中所获得的功利的函数,行动者追求的是价值或效益的最大化。
2、方法论基础在方法论上,理性选择理论坚持的是个人主义。
他们强调对有目的的个体行动的研究。
科尔曼认为,尽管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系统行动,而不是解释个体行为,但系统行动是间接地来源于众多的个人行动。
他指出,对社会系统的解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整体方法论,另一种是个体方法论。
他主张采用个体方法论,因为以往的整体方法论是侧重对不同系统的同一行为进行样本分析或是对一个系统在特定时期内的不同行为进行分析。
如对各个国家的自杀率与政治变迁进行的因素分析。
科尔曼主张的个体方法论是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组织、制度)的行为来解释系统的行为,他称之为“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
这种个体方法论不同于心理学和某些行为科学的个体方法论,即不是仅仅依据个人动机和倾向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而是要考虑由个人到系统的多个层次,然后根据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来选择令人满意的解释层次。
因为社会系统水平的现象虽然与个人行动有关联,但是这种现象既非凭借个人意愿产生,也不能依据个人行动进行预测。
另外,理性行动理论虽然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上,但它对于系统行动的解释并非仅仅以个人目的为原因,因而避开了目的论或功能论的循环论证。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四、群众
• 社会学中比较公认的群众现象: • (一)传言 • 传言是对关于某个问题的未经确证的或不能确证的报道,通常以非正式的口头方式在人与人
之间传播。 • (二)恐慌和群众癔症 • 恐慌是人们在面对某种现实的或臆想的危险时,所做出的高度情绪化的、规避性的或自我保
护性的集体行为。群众癔症是人们面对现实或想象中的威胁时,由于心理过度紧张而集体性 地发生的不良身体反应。 • (三)时髦和热潮 • 时髦是指许多人突然竞相追求某种新奇事物或追随某种行为方式的集体行为,通常持续时间 比较短。另一种与时髦相似的群众行为现象是热潮。关于热潮与时髦的区别,通常的说法是, 它们都是热烈追求新奇事物和行为的集体行为,只不过热潮比时髦的持续时间更短,人们在 其中倾注的感情也更浓烈一些。 • (四)灾事行为
• 所谓 “循环反应”,是指这样一种社会互动过程:个体甲的行为作为一种刺激, 引起个体乙的模仿,而乙对甲的模仿,反过来又作为一种刺激进一步强化甲的反应。
三、特纳和克里安的即时规范理论
• 他们认为,即使在集体行为中,个体的行为仍然是理性的,是受规范约束的, 只不过这个规范不是平时的规范,而是他们根据现场情况即时创造的一个新规 范。正是个体对这个即时创造的新规范的遵从,保证了集体行为的一致性。处 于集体行为中的个体能够根据现场的情况即时创造新的规范,并予以服从,说 明个体是理性的。
第十六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本章要点
●“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的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及常规而共同 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差的行为。集体行为包含聚众、群众和公众三种基本形态。 ● 对于什么是社会运动,在社会学中尚有争议。一般来说,它是指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 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 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 ● 关于集体行为的形成有多种理论解释,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集体心智理论、循环反应理论、即 时规范理论、相对剥夺理论、值数累加理论、群众社会理论等。 ● 社会运动作为一种集体行动方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 对于社会运动的形成和演变,有集体行为论、资源动员论、框架建构论、政治过程论和马克 思主义等多种理论视角。每种理论视角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关切和分析框架。 ● 社会运动对社会发展具有广泛而复杂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包括社会方面的,也包括个体方面 的;既有程序和结构方面的,也有观念和文化方面的;既有运动内部的,也有运动外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又
精心整理
译为集群行为。
顾名思义,集体行为是由某一集体共同表现
较明确地认识集体行为的性质。
精心整理
从集体行为的含义和特征来看,我们不难理解,集体行为实质
二、集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条
精心整理
件
1.集体行为产生的原因
同性质行为的人们才会首先聚
精心整理
集起来,组成人群,彼此间相互影响,互相刺激,从而产生
参与集体行为的个体在动机、
精心整理
态度和行动上都有很大差异性。
这一理论认为,在集体行为中
(4)对弈理论:对弈理论强调了
精心整理
集体行为中的理性和逻辑因素,假设每个成员都能根据实际情
集体行为中的理性因素。
在集
精心整理
体行为中,行动者对自身行动的控制转让给他人也是一种理
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类。
精心整理
第二,结构性紧张。
这是指任何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的社会
需要一个小事端即可催发集体
精心整理
行为的突然爆发。
第五,行动动员。
在以上各项
采取行动,集体行为由此产生。
精心整理
第六,社会控制机制。
即使上述条件均已具备,集体行为最
松散的人群,是由个体临时聚
精心整理
集而成的。
2、常规人群。
这是一种较有组
的人群。
精心整理
4、行动人群。
这是指在紧急情况或激动情绪的影响下采取过
2.谣言
精心整理
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播
遍接受和广为崇尚的一种生活
精心整理
模式。
殊的集体行为。
比起一般的集
精心整理
体行为,社会运动表现出行动的规模更大,持续的时间较长,
体行为的区别还是明显的。
精心整理
第一,社会运动往往具有全新的观点和目标,社会运动都是
的意识形态,是这种信念和意
精心整理
识形态支持和鼓舞着参加者的精神,帮助他们在运动遭到原
第四,社会运动具有坚强的组
精心整理
织结构,但往往缺乏一个中心控制组织,由于社会运动波及
几乎所有的社会运
精心整理
动都有一套坚定的意识形态和极力信奉的信念或信条,根据
破现有的社会权力结构,并以
精心整理
全新的社会制度取而代之。
革命运动就是指那些对原有的社
出局部的变革,以维持着当前
精心整理
社会朝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这是一种相对民主和开放的运
就是要阻止社会变革或扭转已
精心整理
经发生的社会变革。
(4)表意运动
识形态,重塑个体的个性。
精心整理
三、社会运动理论
1.宏观视角
己的社会运动理论称为加值理
精心整理
论,他认为社会运动是由多种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
conduciveness),由社会结构
精心整理
衍生出来的压力、剥夺感或压迫感(structural strain),
),
social control)的下降。
精心整理
(2)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
康豪瑟
团体,变成心理与他人隔阂、
精心整理
人际交往非人格性、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等特性极强,且同
以国家为中心视角
精心整理
研究社会运动和革命的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斯考契波
对社会的渗透力。
精心整理
如果一个国家的官僚化程度、对不同政治势力的吸纳能力和
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精心整理
(4)变迁、结构和话语
赵鼎新将影响
社会运动或革命,其发生和发
精心整理
展都离不开这三个因素。
2.中微观视角
人们作为单一的个体时虽然各
精心整理
有差异,但一般都是理性的、有文化和负责任的。
可一旦聚
的个体都具有某种价值期望
精心整理
(value expectation),而社会具备各种价值能力(value
能性也越大,形成的社会运动
精心整理
或革命的破坏性也越强。
(3)资源动员理论
诚并努力增加成员人数,充分
精心整理
利用大众传媒积极争取有利于运动的各项资源。
资源的动员
梯利、麦克亚当和艾辛杰等。
精心整理
政治过程理论吸收了资源动员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也强调了
运动
精心整理
1.新社会运动
20世纪60年代
社会运动,这些“新社会运动”
精心整理
是二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
甚至犯罪等社会问题。
经济全
精心整理
球化还给许多国家带来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环境污染问题,国
精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