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试论辛弃疾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而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一、前言词出于民间,兴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
由于词被视作“呈艺”之具,因而北宋早期文人词大多是反映个人享乐生活、留连光景、感伤时序、及都市的繁华等。
但苏轼进入词坛创作领域后,首先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开豪放词之风。
及汴京沦陷,宋廷南渡之时,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机时局,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对词的革新精神,托时感事,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其创作风格一定有内在的原因及必然的联系和区别。
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问题入手,展开论述:(一)苏轼、辛弃疾之成为豪放词代表的原因何在?(二)就豪放词创作,二人有何差异?一、苏轼、辛弃疾之成为豪放词代表的原因。
纵观文学史,一个文学流派的诞生、发展乃至繁荣,不单是偶然的因素,而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
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一个科举出身,文名满天下,一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
差距如此悬殊,为何都成为豪放词的代表及大家?总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时代的需要。
苏轼所生活的北宋(1037——1101)由于豪强兼并,边备松弛,官僚机构庞大而无能,正由盛而衰。
苏轼不安于北宋积弱积贫的局势,从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出发,希望能够建功立业,这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有生动地反映:“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再者,从艺术发展的本身规律来看:当苏轼进入词坛时,欧阳修发起的“诗文革新运动”已大获全胜。
而在词的领域,情况却与此相反,作为“诗余”的词在诗文革新运动中,似乎并没有被波及。
而词风自入宋以后,并无什么大变,文人对于词的功用,似乎满足于“娱宾谴兴”的状态,而“诗文革新”所倡导“载道”、“言志”的主张对于词的创作也并无什么实际的触动。
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17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17辛弃疾词两首●素材开发棱角分明、无所畏惧者执著于他们的追求,无悔无怨。
那个“投戎从笔”的辛弃疾,一生被弃用多达38次,仅剩一把软羊毫,也要书写御敌之心,纵把栏杆拍遍,也无怨无悔。
●抒情争论型——(提示:争论的同时会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读者的力度!)叹稼轩走近你的词,每每会使人感到剑气逼人,未曾打开剑匣便已隐隐听到那龙吟般的铮铮剑鸣。
那把“吴钩”呢?曾被你多数次在醉后的深夜里挑灯看过的,看那青冷的剑身在昏暗的灯光下闪耀着幽幽的光。
不敢再轻易地登上那落日楼头,栏杆拍遍亦枉然,你本是一位旌旗拥万夫的将军,直到白发苍苍也只能在梦里布阵点兵。
惋惜你这把锐利的剑,始终未能再饮胡虏血,一腔壮志未酬的悲愤化作了一首首剑一般豪放的词,在那里,热血撞击你心壁的声音清楚可辨。
●争论描写型——(提示:描写和争论相结合,生动形象中有深刻!)英雄的悲歌我听到历史的磨盘在轰然作响。
大丈夫披一身豪情冲向报国的前线。
不料身后轰响而来的是小人的诽谤,昏君的猜疑。
他忍受着屈辱和生气选择了为国的缄默。
于是他像一粒铜豆在磨盘中滚动。
他选择“把栏杆拍遍”,却在“山深闻鹧鸪”的凄凉中为国献出一生。
是他的选择将这样一位将军逼成了宏大的词人,是他的选择将黑色的文字铭刻成钢刀镌铸的人生。
他就是辛弃疾。
漫长、遥远。
无言的冷月,永逝的春水。
在这穿越时空而亘古不变的选择中,我已心有所悟。
此时此刻,天外深处,正有嘹亮的歌声,悠悠而来。
●精彩引用型——(提示:精彩而恰当地引用可以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吴钩下,拍栏人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是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头,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你彷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盼,“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高二语文+第2章+2.6+辛弃疾词+Word版含解析.doc
第2章2.6 辛弃疾词一、《辛弃疾》解读词的上片是缅怀两位古代英雄。
一是写孙权,作者感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已无处寻得了。
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
二是写刘裕,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
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了南朝刘宋王朝。
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
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紧接着,作者的笔锋开始转向了自己,他登高远望时,竟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1岁时,曾经穿越过那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
长江北岸在历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占领后建造行宫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
那里也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
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又是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
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
写到这里,作者不禁义愤填膺,他觉得自己来当这个镇江知府简直是被捉弄了,当权者哪里有一星半点要重用自己的诚意!他很羡慕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出征。
而自己呢?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
这个结句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词的艺术创造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词的艺术创造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辛弃疾词的艺术创造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开展。
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
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
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消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2012届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参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6、辛弃疾词两首一、整体把握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
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
眺望远山,其形状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
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
这时,楼头的落日、阵阵的雁啼,更增添了江南游子的愁怨。
简论辛弃疾对苏轼词的继承发展-最新年文档
简论辛弃疾对苏轼词的继承发展苏轼、辛弃疾都是宋代成就卓著光彩照人的词人。
“苏轼是一位文学全才,他以豪放词享誉词坛。
”辛弃疾是一位文才武将,他以豪放词风在南宋词坛上矗立一宗。
苏轼发扬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创新精神,以诗为词,运用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开创了高旷清雄豪放词风。
辛弃疾继承发扬苏轼豪放词风,活化散文笔法,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形成悲壮苍凉的豪放风格。
他们俩承前启后,一脉相承,将宋词豪放词风推向顶峰。
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素养,溶进自己坎坷遭遇,开创了豪放词风。
南宋的辛弃疾历经磨难,继承苏词的豪放风气,抒发自己悲愤难平之怨,继承发展了豪放词风。
北宋年间,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恢复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浓郁气氛熏陶下,苏轼成功改变了词为艳科的现象,有意和当时十分流行的柳永词风立异。
他在给鲜于子骏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他要在婉约词风之外创立自成一家的豪放词风。
胸怀“奋厉有当世志”的苏轼,在神宗元丰二年,在湖州任上以“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之罪名入狱。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押公事。
于是,在遭受打击、悲愤难平之时,他借黄州赤鼻矶之地名,借古战场之遗迹,写下了气势浩荡,汹涌奔腾,豪情壮志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借雄奇壮丽的江山胜景来抒发慷慨悲壮的英雄豪情。
在艰苦贬谪的生活中,苏轼深感年岁渐老、功业未就,而面对传说中的赤壁英雄豪杰人物,深感自己壮志未酬的悲伤,抒发了自己年既老而一事无成的感慨。
这首词波澜壮阔的意境中,深深地蕴含着人生变化莫测的沉浮经历,暗藏着现实社会激烈的勾心斗角的政治危机和起伏跌宕的宦海风波,从而开创了高旷清雄的豪放风格,树起了浪漫洒脱的豪放旗帜。
生活在南宋的辛弃疾,本是一腔热血报效祖国、欲收复失地的雄武之将。
但是,辛弃疾收复失地之志,领兵北伐之愿,始终不能实现,时常流露出他的悲愤和怨怒。
南归以来,辛弃疾连年投闲置散,沉沦下僚,请缨无路,不胜抑郁,然豪情英气终不可遏,自然地流露在他的词作中,浸透在他的词句上。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地步。
辛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
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徐釚《词苑丛谈》卷4)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那些记录自己战斗生涯,或借助追念自己战斗生活而抒发感慨的词,当属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如: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这首词上阕所描写的正是“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美芹十论·序》)的经历。
下阕写因追念往事而引发的理想落空的悲哀与感慨。
但辛弃疾痛苦悲愤,却不消沉,在苦闷时依然能保有昂扬奋进的精神,如在与另一爱国志士陈亮的酬唱中,他既道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悲愤心情,又道出了他的坚定信念: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辛弃疾还有很多评议时局,议论世事,关心国家命运,陈述恢复大业,批判投降苟和势力的词。
在这些词中,他不是空泛地去议论、陈诉,而是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倾诉、哭泣、呼号、鼓动。
如《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以“无数山”比兴抗金事业的重重阻力,以江水东流比兴抗敌救国力量是阻挡不住的,真可谓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辛弃疾的爱国词是通过各种题材加以表现的,最主要的一是酬唱词。
辛在酬唱词中很少写尔汝相思的陈词,而多以北伐恢复大业共勉,使酬唱词内容为之一新。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辛”豪放词中的“三国英雄情结”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苏辛”豪放词中的“三国英雄情结”明代张延在《词余图谱》中将宋词按风格分为两类——“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当然,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划分,只是依词作内容所作的分类,诚如“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因此,后人都以“苏辛”并称,并将他们视为豪放词的领军人物。
词自五代以来,都以婉约为正宗,豪放为另类。
但在宋代,豪放词却以慷慨激昂的高亢曲调,以及豪迈悲壮的英雄气息,在词坛大放异彩,而“苏辛”的豪放词更是表现出了鲜明的“英雄情结”——说得更确切些,应该是“三国英雄情结”。
“情结”本是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概念,原指被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
比如,弗洛伊德根据古希腊神话中俄狄蒲斯杀父娶母的故事,称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为“俄狄蒲斯情结”。
身处北南两宋的苏轼、辛弃疾,都有过人的才华与胆识,更有积极济世的雄心,眼见辽、西夏、金等列强并起,而宋朝政权却江河日下,怎能不遥想三国时“群雄争霸,逐鹿中原;各路豪杰,大展身手”的往事?因此,他们若有所思,顿生“三国英雄情结”也就再所难免了。
他们的这种“三国英雄情结”述之成文,尤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最。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还是“三国周郎赤壁”,江山还是美如画,但豪杰已成过眼云烟。
在苏轼眼前,挥之不去的还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当年公瑾。
寥寥数语,一个英姿焕发、雍容闲雅、从容若定的少年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再加之美人相伴、强敌为衬,词人对英雄的无限向往与爱慕之情便激情洋溢地表现在了字里行间。
词人自己呢?却是宦海沉浮,华发早生——半世辛酸尽在其中。
除以上三处明显表现对周瑜的仰慕外,词人还在词中毫不隐讳地称周瑜为“千古风流人物”和“豪杰”。
词人的“三国英雄情结”由此可见一斑。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一生的四个阶段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辛弃疾一生的四个阶段一、青少年时期。
止于23岁南渡以前。
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
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
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
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
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
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二、青壮年时期: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
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
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
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
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时期:1182年至1202年,从43岁到63岁。
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
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四、晚年时期:1203年至1207年,辛弃疾64岁到68岁四年间。
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
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辛弃疾留下的词作,有620多首。
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雄冠两宋。
词评家曰:嫁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辛弃疾的词,继承苏东坡豪放词风而有所发展。
后人把苏辛并称,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词的用典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词的用典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词的用典引言:辛弃疾,南宋词人,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以下是小编对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词的用典的分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风打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全词大意: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试论辛弃疾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网友来稿)
试论辛弃疾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网友来稿)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七中学高中语文组黄永词自产生以来,似乎就掉入了脂粉堆里:专事刻红雕翠,描眉画目。
言辞华艳浮靡,香软浓腻。
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格调,成为豪放词的先驱。
至苏轼以诗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使词走出了闺情和旅思的樊笼,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意概》)的境地,词从花间樽前步入了广阔的社会人生。
苏轼之后,铁板铜钯,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代表人物当首推稼轩。
辛弃疾词的风格源于苏轼,但由于时代的剧变,使稼轩的词走上了雄奇跌宕,豪迈奔放的道路而具有另一种风格,入词的题材也更加广泛,表现了词人匠心独运,卓尔不群的高人才华和创作方法、写作技巧,驾御语言方面的独到之处。
稼轩的词获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与他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
23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
但此后,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只好将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寄托于吞吐八荒,独立浩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的诗词中,从而将苏东坡创立的豪放词,进一步发扬光大。
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基石。
他用词来抒发政治报负,塑造英雄人物,描写祖国的万里江山,并以诗入词,打破了缘情与言志的界限,使词发展成为即可言情,又可言志,亦庄亦谐,庄媚兼有的文体,提高了词的品格。
苏轼的词诚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具有“句读不葺之诗”的特点,但“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
这种做法,突破了词律的束缚,使词更具有表现力,更加灵活。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又将豪放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成了宋代词坛豪放与婉约两派分流和双峰并峙的局面,且影响深远,直贯元明清。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6.辛弃疾词两首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不免局促辕下。
(王国维)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2019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讲义新人教必修4
王想再起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 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一)读准字音
1.稼轩(jià xuān) 2.遥岑(cén)
3.玉簪(zān)
4.螺髻(jì)
5.堪脍(kuài)
6.揾英雄泪(wèn)
7.孙仲谋(zhòng)
8.舞榭(xiè)
9.巷陌(mò)
10.金戈(gē)
我还记得,当年战火弥漫扬州路上。[从北方抗金南归,至1205年
任镇江知府写这首词时,已过去43
可 堪回首,
年。烽火:指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过去的事情真不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 神鸦 如今佛狸祠前,争食祭品的乌鸦的噪声和社日祭祀土地神的
社 鼓。 可堪:哪堪,怎堪。堪,能。佛狸:北魏太武帝拓
(一)背景链接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 议官,得以再返建康。词人时年 35 岁,南归已逾 12 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 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他的无限忧思。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 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而他的 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 盛名的一篇。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时辛弃疾以 66 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 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所以当作者登 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他赞美了古 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 失败的往事。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图恢复,致使作者南归 43 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 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忘记国耻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无用武之地,感到极 大的愤慨!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辛弃疾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词自产生以来,似乎就掉入了脂粉堆里:专事刻红雕翠,描眉画目。
言辞华艳浮靡,香软浓腻。
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格调,成为豪放词的先驱。
至苏轼以诗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使词走出了闺情和旅思的樊笼,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意概》)的境地,词从花间樽前步入了广阔的社会人生。
苏轼之后,铁板铜钯,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代表人物当首推稼轩。
辛弃疾词的风格源于苏轼,但由于时代的剧变,使稼轩的词走上了雄奇跌宕,豪迈奔放的道路而具有另一种风格,入词的题材也更加广泛,表现了词人匠心独运,卓尔不群的高人才华和创作方法、写作技巧,驾御语言方面的独到之处。
稼轩的词获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与他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
23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
但此后,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只好将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寄托于吞吐八荒,独立浩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的诗词中,从而将苏东坡创立的豪放词,进一步发扬光大。
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基石。
他用词来抒发政治报负,塑造英雄人物,描写祖国的万里江山,并以诗入词,打破了缘情与言志的界限,使词发展成为即可言情,又可言志,亦庄亦谐,庄媚兼有的文体,提高了词的品格。
苏轼的词诚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具有“句读不葺之诗”的特点,但“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
这种做法,突破了词律的束缚,使词更具有表现力,更加灵活。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又将豪放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成了宋代词坛豪放与婉约两派分流和双峰并峙的局面,且影响深远,直贯元明清。
辛词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是与辛弃疾对豪放词的巨大贡献密不可分的。
在词的表现内容上,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苏词的传统,并超越了苏词。
苏词突破了爱情,离别和羁旅的樊笼,以词来书写报国的豪情壮志,农村恬淡的生活和贬居的无限感慨。
辛弃疾则更加自觉地开拓创作视野,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集中突出地表现了抗金斗争,并以此作为词的主体。
在词中,作者高呼“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高唱“马革裹尸当自誓,娥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江水东流”),作者在词中,贯注了对国事的热忱和对抗金的关注。
这在词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如果说苏词抒写的爱国情感,只是涓涓细流,那么辛词抒发的爱国热情,则如汪洋大海一般,汹涌澎湃。
从词的意象上看,苏轼把前人不入词的形象入词。
吊古伤时,咏怀送别,过去常用诗歌来表达的情感,他也常常用词来表达,抒发他旷达落拓的胸怀。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从这些词里,我们可以感触到作者的感情,如长江大河一般,不可阻挡,形成了他的词特有的旷达奔放的特点。
辛弃疾的词意象更加雄伟,气韵更加壮阔,景象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旺盛的战斗性,有更加浓郁的主观色彩。
因此,我们看辛词如徒步入山川,只感觉千回百转,姿态飞动,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
”如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音,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声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首词主要是写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用以勉励陈亮,同时也砥砺自己。
全词由醉到梦,又梦到醒,三层意思环环相生,。
现实的痛苦使他醉酒,而梦从醉中
来。
梦没脱离现实,但此梦却梦得逼真。
梦中他在犒军点兵,弛骋疆场,杀敌报国,功成名遂。
这正说明作者把梦境当作现实,梦得痛快淋漓,写得雄奇豪放。
但醒后回到现实中来,却“可怜白发生”!
在艺术表现上,苏轼以诗为词,更注意词所要表现的内容,而不十分注重协律。
故人说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缚不住者”(《历代诗余》引晁无咎语),就说明了他的词有摆脱乐律限制的倾向。
如他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
”这种词句,与诗已没有什么分别。
苏轼的这种做法,解放了词体,打破了词绮罗香泽的传统,把词从闺怨旅思中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抒情咏怀的新诗体。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以文为词,形成了词的散文化倾向,这是比苏轼更大胆的创造。
如他的《哨遍》一词就是如此:“池上主人,人适忘鱼,鱼适忘还水。
洋洋乎,翠藻青萍里。
想鱼兮无便于此。
………千古遗文,我不知言,以我非子。
”全篇几与散文相似。
由于词过于散文化,因而了产生艺术形象不鲜明,缺少诗情画意和感人的艺术力量的缺憾。
有时,由于用典过多,又出现了“掉书袋”的毛病。
如他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词,尽管王国在〈〈人间词话〉〉中对它推崇备至,认为“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
但要真正“能品”,非穷首寻典,融会贯通不可。
在风格上,苏轼以豪放为主,间以婉约。
和苏轼的词相比,辛弃疾的词则更加多样化,以沉郁悲壮为主导,间以清新,诙谐,淡雅,缠绵。
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而且向多方面学习。
他学楚辞,学陶诗,学王维,学花间体,学李清照。
由于博采众家之长,故辛词有的可达一词二境,其外境缠绵悱恻,内境悲愤激昂,形成了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独特境界。
如〈〈摸鱼儿〉〉,表面看去,这首词只是写惜春,留春而又怨春的情感,只是一篇惜时感伤之作。
实则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对南宋统治者及黑暗现实的不满。
故梁启超评之为“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艺蘅馆词选〉〉)。
可见此词,实乃悲愤慷慨之至。
辛弃疾在诗词艺术上的精深造诣,使他的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产生了“稼轩体”,“于剪红刻翠之外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稼轩词〉〉),故“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周济〈〈宋四家词论〉〉),且影响直贯元明清。
因此,他是继东坡之后,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