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哲大题——简答 论述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33475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5.png)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试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答: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科学方法,它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人的主观性,即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5、什么是唯心主义?答:唯心主义是一种认为精神或思想是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它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精神或思想是世界的本原。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什么区别?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精神的或者是思想的。
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
8、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指的是事物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答案一、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答案: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用纯粹的自然科学来代替哲学上讲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而且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2、请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马哲期末论述题及答案
![马哲期末论述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84022cbcd126fff7050b1c.png)
哲学部分:1、试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两个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答: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即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首先,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例如(适当举例)……其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在社会领域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是不可战胜的。
发展观的原理要求对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
例如(适当举例)……4、试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曲折性是事物发展的路径,事物的发展只能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
⑵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⑶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时代总是要前进的,不能因暂时挫折而动摇。
其次,发展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要看到社会主义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⑴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变革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情;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4fdef34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38.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也是对于世界的根本解释和改造实践的科学体系。
下面将分别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简答题和论述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有哪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矛盾冲突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实践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论,这与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
自然科学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客观规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如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科学的指导作用。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解放的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解放是人类历史的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基本价值追求。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武器,人们能够深入地认识社会和个人的根本矛盾和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只有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才能够找到解决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方法,实现人类解放。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有何不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心辩证法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主观意志决定的。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辩证法是以物质为基础,从物质的变化和矛盾冲突出发,而唯心辩证法则是以意识为基础,强调事物的变化是由于主观意志的决定。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马原理部分简答论述题
![马原理部分简答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29b69e3783c4bb4cf7ecd118.png)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答:A、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B、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第二,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上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答:(1)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4、简述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答:(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是指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大学马原题库简答题
![大学马原题库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249c6e4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7.png)
大学马原题库简答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其核心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规律。
人类社会的演进不是偶然的,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他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社会的变革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的。
二、什么是人的根本属性?人和其他自然界的动物有何不同?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社会性。
与其他自然界的动物相比,人类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更高级的思维能力。
人类是社会动物,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合作。
人类通过社会关系和交往来满足各自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与其他自然界的动物相比,人类能够以更加广泛、深入和自觉的方式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劳动创造和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
另外,人类的思维能力也是与其他动物截然不同的重要特点。
人类具有抽象思维、概念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能够通过语言交流和传承知识,使社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无限延续性。
三、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意识和思想是在物质生产关系和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不同的社会阶级拥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这些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来实现的。
社会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矛盾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社会形态的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性和客观性的。
各种社会形态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演变,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f096ccc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c.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卡尔简答题: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答:哲学基本问题:哲学问题基本包括两方面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答: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和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答: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什么是实践?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和“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④对立统一规律是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习题题库(单选多选简答论述)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习题题库(单选多选简答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c87b410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e.png)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习题题库(单选多选简答论述)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B )A.辩证法思想B.唯物主义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D )A.社会性B.历史性C.系统性D.实践性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D )A.客观性B.无限性C.方向性D.一维性6.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是(C)A.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C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C)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10.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 )A.形象性B.间接性C.全面性D.主观性11、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D )A、暴力掠夺的产物B、社会契约的产物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1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B )A、唯一形式B、基本形式C、辅助形式D、特殊形式13.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劳动过程和( B )A.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C.价值分配过程的统一D.价值实现过程的统一14、剩余价值是( D )A.资本集中的源泉B.资本再生产的源泉C.资本周转的源泉D.资本积累的源泉1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 )A.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B.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材后的括号内。
马哲题库——简答题
![马哲题库——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7d4e5eed102de2bd96058879.png)
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3、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三、辨析题1、世界统一于存在。
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4、意识作为思想观念,是纯粹主观的东西。
5、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
6、和谐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7、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1、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作为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四、简答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2、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以及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4、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5、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6、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7、简述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表现及其方法论意义。
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五、论述题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谈谈你对我国进行30多年的改革事业的看法。
3、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或网络文化。
4、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5、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思想,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6、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马哲考试论述题目及答案
![马哲考试论述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207f04844769eae009edf9.png)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P144)(简答)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
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
(3)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①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
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3040dd38b7360b4c2e3f64d9.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简答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二、论述题1.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大学马哲论述试题及答案
![大学马哲论述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a3000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9.png)
大学马哲论述试题及答案一、论述题(共40分)1.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20分)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其次,它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将唯物主义原则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同时,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发展地看待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
2. 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并探讨这一理论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应用。
(20分)答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包括人的智力、体力、道德、审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因为资本的积累和利润的追求使得劳动者被异化为机器的附属品,无法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中国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智力和道德发展。
其次,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为人们提供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再次,通过文化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为人们提供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马哲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马哲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db9b9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0.png)
大学生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古希腊哲学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
A. 哲学思想的终结B. 哲学思想的开始C. 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D. 人类思想的顶峰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理念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英雄人物B. 人民群众C. 经济基础D. 政治制度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
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革命性D. 客观性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包括()。
A. 地理环境B. 人口因素C. 社会制度D. 社会关系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包括()。
A. 政治法律思想B. 道德观念C. 宗教信仰D. 艺术形式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包括()。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变革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
A. 物质生活的丰富B. 精神生活的充实C. 社会关系的和谐D. 个人能力的提高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12.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3.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观点。
14.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斗争观点。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5.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16.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变革的指导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1. A2. A3. C4. B5. B二、多项选择题答案6. ABC7. ABCD8. ABCD9. ABCD10. ABCD三、简答题答案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哲必考简答论述题
![马哲必考简答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ead84d5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0.png)
马哲必考简答论述题第一章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哲学原理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哲学原理简答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d62493b869dc5022aaea00e3.png)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
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或影响。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3分)●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分)●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3分)●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分)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分)●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分)●对第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根据对第二个方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分)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条件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c91c051e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d.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简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哪些前提和条件?(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5、简述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00996e9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e.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些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之间会发生革命性的转变等。
2. 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基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时建立的相互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的不断进步和演变,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3.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三个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矛盾普遍存在并且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事物的矛盾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提供了科学基础。
4.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历史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之间的演变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形态的崩溃和新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理解社会历史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这些基本原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对于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66fb4c6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c.png)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哲简答、论述题
![马哲简答、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495e2a4169eae009581bec5c.png)
简答题:1、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凡是物质,总是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凡是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设想不是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第二,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只是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概念。
3、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无的认识论路线。
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坚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先验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坚持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4、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四层意思: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提供了可能性空间;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4.人民群众对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是通过参与社会变革实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分析题(一)下面是关于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几段材料材料1: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的现象,也就是当他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
……感官永远而且丝毫不能使我们认识自在之物而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材料2:当我们认识了现象时,我们因而也同时认识了本质,因为本质并不存留于现象之后或现象之外,而正是由于把世界降低到仅仅现象的地位,从而表现为本质。
——黑格尔《小逻辑》材料3: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
——列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材料4: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来说,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
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
——毛泽东《矛盾论》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试分析比较材料1、2、3、4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材料2、3、4,结合哲学原理简单阐述认识事物本质的条件。
参考答案(1)材料1的观点是一种不可知论,否认了人类认识事物内在本质的可能性;材料2的观点属于辩证法的可知论,认识到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性,肯定了认识现象就能够掌握本质;材料3同样是辩证法的可知论,同时看到了认识事物本质的复杂性,认为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无限深化的;材料4的观点也是辩证法的可知论,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有特殊本质和普遍本质的区别。
因此,材料1是不可知论,材料2、3、4都是可知论,且都是辩证法的可知论。
(2)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都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事物的本质必然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的背后也都体现着本质;因此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首先获得尽可能丰富全面的现象材料,再对现象材料进行整理和概括,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同时认识事物需要认识事物的多级本质,因此,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二)贝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惠能说:既非幡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⑴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观点?⑵试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贝克莱、陆九渊、王阳明和惠能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视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人的意识是否感知而忽生忽灭。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贝克莱所认为的物质依赖于意识。
(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问题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石。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万物始基是火。
古印度则有地、水、火、风构成万物之说。
《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也。
”古代中国“五行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古代朴素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论”德谟克里特认为,世界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原子论尝试从物质内部组成的结构方式去把握其外部可感觉的形态和属性,是现代物质层次结构论的思想渊源。
汉代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论衡•自然》)天地和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元气自然构成的,元气是自然界原始的物质基础。
评价古代朴素物质观一方面,都是从物质本身来说明物质,而不是把物质看成是精神或神所创造的,因而从总体上说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的。
另一方面,这种物质观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朴素的,没有揭示物质的真正本质,也很难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物质观的唯物论传统,在自然科学实证基础上又克服了古代物质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
从牛顿“微粒说”在经典物理学中的支配地位,到道尔顿化学原子论在实验基础上的创立,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成就和方法给近代唯物论物质观以重大影响。
它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原子是世界的本质。
近代唯物论物质观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把原子这一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看作一切物质的属性。
这就必然经受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
另外,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不能解释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科学地说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在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却都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当然,有些事物,如夸克以及更小的微观粒子,是我们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物质技术手段,通过人们理性思维去认识它,把握它。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
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辨证性。
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理论是研究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它具有暂时性和可变性。
而哲学的物质概念揭示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
同时,哲学的物质概念根源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又高于它,并给以指导。
(四)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根据后边的提问答题。
材料11985年底,中国女排同世界女排明星联队在北京,上海举行了两场比赛,中国女排先后以3:1,3:2战胜了明星联队。
明星联队的个人技术是出类拔萃的,应该说,她们个人技术的平均水平要高于中国女排个人技术的平均水平。
但为什么明星联队两场比赛都输给了中国女排?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比赛的双方在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世界女排明星联队是刚刚组建的,12名队员来自9个国家,讲7种语言。
初次配合,困难很多,其中语言的不通成为彼此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主要障碍。
据山田重雄主教练讲,他的意图无法直接传达给队员,他画了很多图,准备了多种方案,但在千变万化的临场比赛中,这些东西却无法照搬。
与此相反,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配合默契,早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个有机的整体可使每一位队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
材料2沛公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天下,军事实力不敌对方。
然而,刘邦最终还是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王朝,这当然有许多原因。
其中重要的一种。
便是刘邦极会用人,“扬人之长,避人之短”。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用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他用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他用韩信。
显然,倘若刘邦不是这样用人,而是让韩信决策,张良供粮,萧何打仗,他还能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吗?材料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为质量互变规律找过一个证人,他就是法国军事家拿破仑。
拿破仑在一则日记中描述了马木留克兵与法国骑兵战斗的情形,写道:“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败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
“何以随着人数的增加马木留克兵的相对战斗力递减,而法国兵的战斗力却递增?原来,马木留克兵是由年轻奴隶组成的军队,他们身强体壮,骑术较精,但纪律很差,不会配合作战;法国兵则相反,纪律严密,会配合作战,但骑术不精,体力不如对手。
这样,当参战人数很少的时候,双方主要拼体力,赛骑术,这时,善于单个搏斗的马木留克兵的长处占据优势,然而随着参战人数的不断增多,严密的纪律和配合作战愈来愈显得重要。
于是,当人数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数相对较少却有着严密的纪律性,极会配合作战的法国兵终于打败了人数虽多,骑术虽精,体力虽大却形同散沙的马木留克兵。
请回答:(1)从材料1、2、3中,归纳出共性的涉及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2)运用所归纳的这一原理,说明市场经济何以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根据材料2,说明所归纳的这一原理在用人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4)根据材料3,说明量变引起质变两种情形的内在关系。
参考答案度或质量互变规律度: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指出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
范围,是和事物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
对于度的含义应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度标志事物质和量结合不可分;第二,度又是质和量的相互规定,质规定着量,量也规定质;第三,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唯一标准。
度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在认识上,把握度可以精确的认识事物的质。
第二,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事物发展中的质量互变的关系原理: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排列顺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都是事物量变状态的表现。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地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在新质的基础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新量的特征。
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正确理解和完整掌握量变质变规律,对于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掌握质和量、质变和量变的辩证统一,掌握适度原则,注意分寸和火候,要认真走好人生的每段平常路,让成功成为一种习惯。
(1)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其一,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其二,事物的总量不变,但其构成的成分在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