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哲大题——简答 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分析题
(一)下面是关于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几段材料
材料1: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的现象,也就是当他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感官永远而且丝毫不能使我们认识自在之物而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材料2:当我们认识了现象时,我们因而也同时认识了本质,因为本质并不存留于现象之后或现象之外,而正是由于把世界降低到仅仅现象的地位,从而表现为本质。
——黑格尔《小逻辑》
材料3: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
——列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
材料4: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来说,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
——毛泽东《矛盾论》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比较材料1、2、3、4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材料2、3、4,结合哲学原理简单阐述认识事物本质的条件。
参考答案
(1)材料1的观点是一种不可知论,否认了人类认识事物内在本质的可能性;材料2的观点属于辩证法的可知论,认识到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性,肯定了认识现象就能够掌握本质;材料3同样是辩证法的可知论,同时看到了认识事物本质的复杂性,认为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无限深化的;材料4的观点也是辩证法的可知论,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有特殊本质和普遍本质的区别。因此,材料1是不可知论,材料2、3、4都是可知论,且都是辩证法的可知论。
(2)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都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事物的本质必然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的背后也都体现着本质;因此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首先获得尽可能丰富全面的现象材料,再对现象材料进行整理和概括,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同时认识事物需要认识事物的多级本质,因此,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二)贝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惠能说:既非幡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⑴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观点?
⑵试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贝克莱、陆九渊、王阳明和惠能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视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人的意识是否感知而忽生忽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贝克莱所认为的物质依赖于意识。
(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问题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石。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
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万物始基是火。
古印度则有地、水、火、风构成万物之说。
《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也。”
古代中国“五行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古代朴素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论”
德谟克里特认为,世界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论尝试从物质内部组成的结构方式去把握其外部可感觉的形态和属性,是现代物质层次结构论的思想渊源。汉代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天地和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元气自然构成的,元气是自然界原始的物质基础。
评价古代朴素物质观
一方面,都是从物质本身来说明物质,而不是把物质看成是精神或神所创造的,因而从总体上说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的。
另一方面,这种物质观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朴素的,没有揭示物质的真正本质,也很难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物质观的唯物论传统,在自然科学实证基础上又克服了古代物质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
从牛顿“微粒说”在经典物理学中的支配地位,到道尔顿化学原子论在实验基础上的创立,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成就和方法给近代唯物论物质观以重大影响。它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原子是世界的本质。
近代唯物论物质观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把原子这一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看作一切物质的属性。这就必然经受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
另外,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不能解释社会的物质性。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科学地说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在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却
都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当然,有些事物,如夸克以及更小的微观粒子,是我们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物质技术手段,通过人们理性思维去认识它,把握它。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辨证性。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理论是研究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它具有暂时性和可变性。而哲学的物质概念揭示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同时,哲学的物质概念根源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又高于它,并给以指导。
(四)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根据后边的提问答题。
材料1
1985年底,中国女排同世界女排明星联队在北京,上海举行了两场比赛,中国女排先后以3:1,3:2战胜了明星联队。
明星联队的个人技术是出类拔萃的,应该说,她们个人技术的平均水平要高于中国女排个人技术的平均水平。但为什么明星联队两场比赛都输给了中国女排?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比赛的双方在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世界女排明星联队是刚刚组建的,12名队员来自9个国家,讲7种语言。初次配合,困难很多,其中语言的不通成为彼此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主要障碍。据山田重雄主教练讲,他的意图无法直接传达给队员,他画了很多图,准备了多种方案,但在千变万化的临场比赛中,这些东西却无法照搬。与此相反,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配合默契,早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有机的整体可使每一位队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
材料2
沛公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天下,军事实力不敌对方。然而,刘邦最终还是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王朝,这当然有许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种。便是刘邦极会用人,“扬人之长,避人之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用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他用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他用韩信。显然,倘若刘邦不是这样用人,而是让韩信决策,张良供粮,萧何打仗,他还能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吗?
材料3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为质量互变规律找过一个证人,他就是法国军事家拿破仑。拿破仑在一则日记中描述了马木留克兵与法国骑兵战斗的情形,写道:“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败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何以随着人数的增加马木留克兵的相对战斗力递减,而法国兵的战斗力却递增?原来,马木留克兵是由年轻奴隶组成的军队,他们身强体壮,骑术较精,但纪律很差,不会配合作战;法国兵则相反,纪律严密,会配合作战,但骑术不精,体力不如对手。这样,当参战人数很少的时候,双方主要拼体力,赛骑术,这时,善于单个搏斗的马木留克兵的长处占据优势,然而随着参战人数的不断增多,严密的纪律和配合作战愈来愈显得重要。于是,当人数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数相对较少却有着严密的纪律性,极会配合作战的法国兵终于打败了人数虽多,骑术虽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