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组-麦克白研究综述最终版

合集下载

歌剧麦克白的艺术特征分析

歌剧麦克白的艺术特征分析

2017年第15期(总第327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15,2017(CumulativelyNO.327)歌剧麦克白的艺术特征分析宋晓婷(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1)【摘要】歌剧属于一种综合性戏剧,以歌唱形式为主,融合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种戏剧形式最早诞生于16世纪中期的意大利(歌剧之乡),通过剧作家们在漫长岁月中的不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最终确立了由宣叙调、咏叹调、合唱、重唱、间奏曲、序曲等曲式所构建而成的歌剧音乐结构模式。

本文就以西方经典歌剧《麦克白》为例,就其艺术特征做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歌剧;麦克白;艺术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引言《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所著的四大悲剧之一,同时也是莎士比亚所写的最后一部悲剧。

在1847年由意大利歌剧创作大师朱塞佩威尔第改编为歌剧。

威尔第一生创作了28部歌剧,有着“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很多由他创作的歌剧都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传世经典,而《麦克白》是威尔第首次接触到的莎士比亚作品,他在给脚本作者皮亚韦的信中写道:“这部悲剧是人类最伟大的创作之一,即便我们不能创作出经典,也要尽力搞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出来”[1]。

一、故事情节上的合理改编威尔第当时所身处的意大利歌剧时代中,歌剧创作家们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广泛影响,不再采用以往老旧的神话情节,开始从一些文学名著当中寻找剧本的创作灵感。

然而这些歌剧创作家们所创作出来的歌剧作品,与原作的戏剧性情节往往具有较大区别,没有重视原著中的一些重点情节,甚至有时候干脆删除掉这些重要情节,多采用较为老套的爱情纠葛作为剧本的中心。

由于威尔第从小就十分喜爱莎士比亚的戏剧,戏中人物的性格、命运都深深地吸引着他,因此他十分重视《麦克白》的故事情节。

在创作之初,他首先依据原著,以散文的形式编制出脚本初稿,然后才交由脚本作者皮亚韦将其编成诗歌的形式,皮亚韦对于唱词的创作也是严格参照《麦克白》原著来进行的。

麦克白剧情英文简介及人物分析

麦克白剧情英文简介及人物分析
2、Synopsis 3、 Central idea and Characters analysis
Background
麦克白苏格兰王国国王: 在位时间:1040年---1057年 葬于:伊俄纳岛 麦克白(Macbeth,盖尔语(Gaelic) Mac Bethad mac Findlaich,1005年---1057年8月15日),是公 元十一世纪欧洲苏格兰王国的国王在位17年。 麦克白是莫瑞地区的贵族,其母亲出生自苏格兰的 王室,故而他也有王室血统和继承王位的可能。 1020年,麦克白的父亲在战争中丧生,麦克白接管 了莫瑞地区的势力。 1034年在位30年的马尔科姆(Malcolm)二世去世 其外孙邓肯(Duncan)一世继位。
Brief synopsis of the story
2. brief synopsis: Macbeth Generals(将军) Banquo
Brief synopsis of the play
Knight of Glamis 葛莱密斯爵士 Knight of Cort 考特爵士 The King Banquo’s offspring
Three witches
The messenger : king Duncan dubbed him Knight of Cort
Brief synopsis of the play
King Duncan Lady Macbeth servants Macduff
England(Malcolm)
In the end
最毒妇人心 !
Character analysis — Macbeth
1、a brave and capable warrior 2、consuming ambition ● struggle for mastery 3、self-doubt ● the prediction that he will be king brings him joy, but it also creates inner turmoil.

矛盾与复杂:威尔第歌剧作品《麦克白》现实性色彩分析

矛盾与复杂:威尔第歌剧作品《麦克白》现实性色彩分析

矛盾与复杂:威尔第歌剧作品《麦克白》现实性色彩分析发布时间:2022-06-13T06:51:57.03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2月4期作者:夏雄军肖俨[导读] 朱塞佩·威尔第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创作了二十余部不朽之作。

夏雄军肖俨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410081摘要:朱塞佩·威尔第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创作了二十余部不朽之作。

在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历程中,无法忽略作曲家们在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对于作品现实性的把握。

本文以歌剧《麦克白》为例,基于题材选择、主题创作、音乐形象等音乐美学方面对其现实性色彩进行剖析,探索出在威尔第所创作的歌剧中的现实特征。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现实性色彩;《麦克白》一、威尔第与他的歌剧《麦克白》威尔第毅然决然地摆脱了罗西尼、多尼采蒂等前辈们的歌剧传统创作范式,取材于现实生活,反应出复杂的社会背景与情感特征,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歌剧创作道路。

《麦克白》作为威尔第第一部自主选取题材内容的歌剧。

创作中威尔第不再如传统歌剧剧情一般,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联系表现得更微妙,将注意力集中于个人悲剧色彩的描写中,将莎士比亚原作中所要表达的悲剧美进一步阐释得更为完整。

《麦克白》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复杂,其情感内容、语言表达、矛盾对立等方面都使威尔第不停的面对难题,其创作立足于“音乐”与“戏剧”统一的原则,在歌词中还原了莎士比亚原版的内涵与情感。

麦克白的塑造如同歌剧中的“哈姆雷特”,充满了对于权利的欲望、对于功利的追求,但在其中却尽显英雄气概与男子本色。

威尔第在创作中深刻的挖掘出莎翁对于麦克白人性欲望与恐惧的矛盾,使得麦克白在害怕中暴行,在血腥中满足自身欲望。

这是一部具有不凡启示性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的讲述比死板的历史文字更能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冲击。

在《麦克白》四幕歌剧中,威尔第对传统意大利咏叹调范式进行革新,填入独白式朗诵,咏叹调旋律时而广阔宏大,时而低声呢喃,时而慷慨激昂,以起伏鲜明的旋律线条增添了几分戏剧性色彩。

文艺复兴与文学 第三节《麦克白》之权力与野心

文艺复兴与文学 第三节《麦克白》之权力与野心
第三章 文艺复兴与文学 第三节《麦克白》之 权力与野心
第三节《麦克白》之权力与野心
一、莎士比亚简介
出生于英国中部艾汶河畔 得斯特拉福镇,只上过 几年“文法学校”, 1585年,前往伦敦谋生。 1590年开始戏剧创作, 一生写有两首长诗, 154首十四行诗和37个剧本
戏剧创作分期
分期 体裁 主要作品
2.美丑与善恶的矛盾统一
解除我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 踵贯注在我的全身;凝结我的血液,不要 让悔恨通过我的心头,不要让天性中的恻 隐摇动我狠毒的决意!来,你们这些杀人 的助手,你们无形的躯体散满在空间,到 处找寻为非所恶的机会,进入我妇人的胸 中,把我的乳水当作胆汁吧!来!阴沉的 黑夜,用最昏暗的地狱中的浓烟罩住你自 己,让我锐利的刀瞧不见它自己切下的伤 口,让青天不能从黑暗的重衾里探出头来, 高喊着“住手,住手!”(麦克白夫人)
激越
喜剧
明朗
பைடு நூலகம்
悲剧
第二阶段 1601-1607
悲喜剧
1、写人文主义理 想与丑恶现象的 矛盾以及理想的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幻灭 《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 2、剖析复杂的人 性 《哈姆莱特》《奥塞罗》 《李尔王》《麦克白》 1.人文主义的理 想寄托于一种乌 托邦式的幻想 2.强调通过忏悔 和宽恕
三、《麦克白》文本分析
(一)关键词 1.预言与野心
万福,麦克白!祝贺你,格雷密斯领主!祝 贺你,考多领主!万福,麦克白!祝贺你 今后当国王(女巫的预言一) 要残酷,大胆而坚决;要冷笑来看准人类的 力量,女人生下的任何人都伤害不了麦克 白…除非是这样:蓓奈姆大树林竟能向屯西 嫩高岗走来反对他(女巫的预言二)
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知足常乐· 老子)

【doc】作为政治悲剧的《麦克白》

【doc】作为政治悲剧的《麦克白》

作为政治悲剧的《麦克白》第38卷第1期V o1.38,No.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malof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2OO6年1月January,2006作为政治悲剧的《麦克白》梁超群张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62)摘要:莎士比亚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良心是与他的创作冲动相伴相生的.与作者的其他历史剧和悲剧相比,《麦克白》对政治的审视更微观,具体,它透视了"政治动物"非常"政治"的心.历来的莎学者较少注意到《麦克白》作为政治悲剧的分量,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是许多论者下意识地将政治与道德(善恶)斗争划上等号,忽视了文学中政治话题的独特认知价值.《麦克白》中深藏着非常有颠覆性的政治信息,它不动声色地展示了封建政治血腥与虚伪的本质.封建政权的支柱之一是它特有的话语系统.在由封建王权所主导的话语系统中,野心就是罪孽,麦克白因而被贴上了恶魔的标签.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政治悲剧;政治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79(2006)01—0089—05容许我在这里第一千零一次重复琼生(Jonson)的话:莎士比亚,"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沾沾自喜的现代学者每每热衷于对莎士比亚作品中现代性的研究,而每逢此时,哈姆莱特常常不得不点卯应景,现身说法.对《哈姆莱特》.的这种特别关注,其实正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恋,因为"哈姆莱特有当时和以后的知识分子的许多优点"…(p".其实,除了《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所有的主要作品也都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现代性,《麦克白》就是如此.它的现代元素既体现在对人类丰富复杂的精神与心理图谱的强烈关注与出色呈现上,也更体现在作品所暗示的富有前瞻性的政治观中.莎士比亚生逢"贤明的伊丽莎白女王"【】'第蜷.p.器和詹姆斯~世国王时期.因为君王"贤明",治下文人的臣民意识稍弱,"反作"并不鲜见.1597年7月28日,伦敦所有剧场被关闭,起因是纳什(Nashe)与琼生的剧作《犬岛》(The IsleofDogs).这部喜剧有反政府思想,琼生等三人因此被投入监狱.莎士比亚创作的《理查二世》被认为影射了女王,在当时非常能讨好观众,因为,尽管当时"对时政妄加评议绝对是危险的,但包含隐晦的政治批评的历史剧与书籍通常很受欢迎". 1597年8月后的六个月内,《理查二世》就出了三版.拍](_加)一向被认为最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哈姆莱特形象(哈姆莱特被称为MrEveryman),其创作动机其实也有直接的现实相关性,莎土比亚此前几乎直接卷入了当时的宫廷政治斗争旋涡"](上卷.瑚),而这个旋涡曾使多少人人头落地.由此可见,虽"身为下贱",却"心比天高",莎士比亚对政治的关注非常强烈.事实上,莎士比亚在写剧之始,首先搬上舞台的是英国历史.写英国历史剧是莎士比亚和马洛的创举,但在很大程度上,莎士比亚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良心是与他的创作冲动相伴相生的,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莎士比亚不得不经常让它"附体","谵语".政治主题贯穿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并进而进入了他的悲剧世界.在《哈姆莱特》与《麦克白》这两部悲剧中,对政治的探讨进入了全新的境界,而其中尤以《麦克白》对政治的探讨最为集中,深刻收稿日期:2005—06—20作者简介:梁超群(1966一),男,江苏启东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张锷(1968一),女,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89——《哈姆莱特》对政治与"政治人物"的观察是宏观的,背景广阔;而《麦克白》的审视更微观,具体,它透视了"政治动物"非常"政治"的心.历来的莎学者对《麦克白》的解读重点与视角大略可以分为四种:道德剧(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里的道德剧概念,既是共时的,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道德训诫剧,也是历时的,即莎士比亚前的moralityplays,可以被认为是宗教剧之一种),宗教剧(撒旦所代表的"邪恶"总是潜伏在人间,人的思想一旦被迷奸,即使大丈夫,高贵如麦克白,也难逃毁灭的厄运),心理剧(对人生与尘世的幻灭感),个人命运剧(人在命运巨轮上起起落落,一切都是宿命).对《麦克白》的政治内涵的解读,常常是表面的.如认为,它揭露和批判个人野心,专制残暴,及其所造成的祸国殃民的后果.[5](P)较少有论者注意到《麦克白》作为政治悲剧的分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许多论者下意识地将政治与道德(善恶)斗争划上等号,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了古代政治中善恶相互纠缠,相伴相生,相互孕育的现实,忽视了文学中政治话题的独特认知价值.事实上,在莎士比亚的有些历史剧(如《理查三世》)中,政治斗争确实几乎被描写成了纯粹的善恶斗争.许多论者未能注意到莎士比亚政治观后来所发生的变化与发展.并且,在西方的文学研究语境中,尤其是在新历史主义(包括文化唯物主义,文化诗学)出现以前,也许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取向的过敏,总是回避对文学作品的政治内涵的解读.而以格林布拉特(Greenblatt)为代表的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对莎士比亚的批评似乎急于"莎为我用",把莎士比亚描绘成了当时的主导话语权完全的顺从者和合作者,以阐发,证明新历史主义的观点,这是对福柯相关理论的销蚀,而不是发展.历来关于悲剧的观念也颇多误导,如认为人物形象越能表现"普遍人性"越有价值;悲剧似乎比喜剧与历史剧高~个层次;而悲剧描写的是人,喜剧表现社会风俗,历史剧反映事件,因此,当我们读解一个悲剧时,人性成了我们关注的中心,而人的社会身份,所处的境地等等成了外在的偶然.就《麦克白》而言,主人公作为政治生物的特殊性被忽视了,政治或权力斗争似乎只是搭了一个舞台,而在台上唱戏的似乎只是那两个亘古不变的主角:人性的善与恶."贤明的伊丽莎白"也被马克思称为"超等血9O腥的女皇"转引自土生等?上册.p.剪;詹姆斯一世国王的统治,其血腥未有稍减.在那个时候,对政治的挑战,最有效的是刀和剑,而不是文字或语言.莎士比亚们固然对政治有深入的思考,但落实到文字是非常谨慎的,晦涩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莎士比亚是一个严肃的政治思考者,而不是政治活动家,他对他所传达的政治观点是非常负责的.他的方式不是"意在笔先"的寓言的方式,而是"对话的","戏剧的"方式,这种方式不是将思想者的结果呈现出来,而是在表现事件的同时,呈现思想的过程与各个维度.这种方式常使他的剧作容忍许多传统的解读,这种解读常常能符合故事或情节的基本情况,但总有几乎不是那么让人满意,解渴,于是解读的过程始终无法到达令人满意的高潮.只有当读者的思想越来越接近作者的思想时,解读才能实现某种突破.《麦克白》中深藏着非常有颠覆性的政治信息. "《麦克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崇高'的剧作之一,最显然的原因是它与古代希望悲剧之间明显的相似性."J('希腊悲剧的模式之一就是故事的反角(antgonist)不是主角(protagonist)周围的某个人,而是"命运",最为我们熟悉的例子就是《俄狄浦斯王》.这种悲剧模式固然与它们所由之脱胎的神话故事有传承关系,但在富于理性精神的希腊文明时代,这也是理性精神的一种体现;它并不是一种思维的惰性的结果,而是对神话中所包含的深邃智慧的礼赞,暗示,探究;它并不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落后,而是促使读者(观众)与芸芸众生将自己的思维超越自身经验的限制,拷问人类生存本质的有效手段.到莎士比亚时代,人们再不能满足于此:再用"命运"两个字来回答种种问题,已经是一种"回避"与"懒惰";"命运"这个词不再沉重,而是变得轻巧.莎士比亚们自设的任务就是追问"命运"的丰富内涵,他们试图给希腊剧作家们的"命运"作出不同层次的注解.在《麦克白》中,"命运"的名字就是"政治".在许多典型的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戏剧里的悲剧主角最后都是人类本身"l7j().我相信大家非常能接受这个判断,但我不知道当大家想到《麦克白》时,接受基托(Kito)的这个判断是否会变得犹豫不决,我也不知道基托自己怎样解决《麦克白》与他的判断之间表面上的矛盾,但可以肯定的是,许多莎学者都非常着急要与麦克白"划清界线".自从西方世界出了希特勒这个"反人类"恶魔以后,莎学者们对"政治正确"(politicallyCOt.feet)变得更自觉,对《麦克白》的批评更富于"道德意识"和"意识形态意识",这固然是一种发展,却也是一种时代错误.布斯认为,当我们观看《理查三世》与《奥赛罗》时,"我们始终在观察理查与亚果(这两个恶魔),而在观看《麦克白》时,我们就是麦克白本人".【Bp_1㈣布斯认为,"许多评论家会想到要否认观众与麦克白之间的认同关系, 恰好证明了这种认同关系的存在,因为没有评论家会想到要(或认为有必要)否认我们与理查或亚果的认同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我认为,《麦克白》的主角与其他莎士比亚悲剧一样,就是人类.而故事的反角就是"政治".当然,本文无意对政治进行全面的检讨与反思.因此,本文把这个反角局限于莎士比亚所要批判的主要是当时的那种政治体制.人类最根本的需求就是生存,这是"英雄主题"在人类文明的儿童时代(希腊罗马时代)具有如此广泛的覆盖面与统摄力的原因所在.在"后英雄时代",这种需求被掩盖,但始终存在.掩盖这种根本需求的表象之一就是欲望的多元化.生命的本质就是欲望,实现生命只有两种方式:满足这种欲望;或者战胜这种欲望,并对这种"战胜"进行"崇高化",以此获得替代性满足.代表世俗的最高欲望的就是王冠.早有敏感的评论家发现王冠这个形象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如《理查二世》,《裘力斯?恺撒》,《亨利五世》)中曾屡次出现.而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可谓集中力量描写王冠,描写王位的魔力.但被评论家们推上审判台的不是王冠,而是"野心勃勃的人",即人的"欲望".但我以为,这是对《麦克白》与莎士比亚的无意识的误读与曲解.细读《麦克白》,我们可以感觉到,当"天理"与"人欲"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莎士比亚没有简单地将"人欲"贬入地狱,而是将矛盾本身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这里所谓的"天理"当然是指当时由"王冠"所代表的政治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质就是血腥与虚伪.《麦克白》一剧以血腥的暴力始,以血腥的暴力终,中间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是一次次血腥暴力的肆虐.在其中,麦克白扮演了三个不同的角色.首先是师出有名的以暴制暴者:英勇的麦克白——真称得上一声"英勇"——不以命运的喜怒为意,挥舞着他的血腥的宝剑,像个煞星似的一路砍杀过去,直到了那奴才的面前,也不打个躬,也不通一句话,就挺剑从他的肚脐上刺了进去,把他的胸膛划破,一直划到下巴上;他的头已经割下来挂在我们的城楼上了.(第一幕第3场)(除另有说明外,对剧作的引文都为朱生豪先生译文)接下来是罪恶,残酷的施暴者.他谋杀了邓肯(为谋取王位),麦克德夫的妻儿和班柯(为巩固王位).在刺杀了邓肯以后,麦克白问自己: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恐怕我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第二幕第2场)最后他又成了以暴制暴的牺牲品,死于麦克德夫的剑下:我没有话说,我的话都在我的剑上.(麦克德夫语)(第五幕第8场)如果说麦克白的暴虐是因为他的邪恶,他最后之丧身麦克德夫剑下纯属咎由自取,那么他最初的杀戮呢?答案似乎很平常,很显然——因为被杀者的邪恶.然而,为什么一个考特爵士举旗造反倒下后,另一个考特爵士(麦克白)又再次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的前赴后继,究竟是因为什么?难道仅仅是考特爵士这个封号的宿命?麦克白倒下了, 考特爵士的封号又要寻找它的新主?谁将步他们的后尘?麦克白的形象当然来自历史,他确曾立下赫赫战功,以至他觊觎王位.在编剧时,莎士比亚也许仅仅是出于艺术目的,需要一个战例让主人公登上荣誉的颠峰,但是他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样一个平叛的故事?为什么在剧中让麦克白前后易位(从平叛者一变而为背叛者,再变为被平叛的对象)?如果他在这里的目的仅仅是讲一个关于考特爵士封号的宿命故事,那么这只是一个肤浅的艺术噱头.莎士比亚的目的并不止于此,他给出的暗示是:这是这种王国的宿命,不管王冠下面是谁的头颅;这是这种政治模式的宿命,不管这个政治系统中有没有考特爵士这个封号.《麦克白》一剧中,这个王国经历了一个"乱——治——乱——治"的过程,这种重复结构似乎表明,天下不会就此永享太平,历史将再一次重复.这是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悲剧,但也是麦克白们个人的悲剧,而我们可以说:麦克白就是我们.在这个悲剧中,主人公是作恶者,但他也是一个牺牲品.他的罪行滔天,但那是因为他身处高位,而不是因为他比普通人更接近邪恶.他身上的善恶"配比"与普通人并无多大差异,只是他的力量异乎常人,从而千万倍放大了他的恶.四细读《麦克白》,我们可以感觉到莎士比亚的9I另一个强烈暗示:封建王权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虚伪.当然,虚伪这个词似乎更多地与个人品质相关.身处21世纪,我们应该使用内涵更为丰富的"话语权"与"话语系统"概念.封建政权的建立与维持,从来就少不了其特有的话语系统的支持.在由封建王权所主导的特有话语系统中,野心就是罪孽.而在此以前的"英雄时代"的话语词典中,似乎是没有"野心"这个词的,每个家庭,氏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一个个"野心勃勃"的英雄的崛起,以及他们之间的明智的合作与赤裸裸的竞争."英雄时代"造就英雄,而封建王权需要的是鹰犬与臣仆,尽管在当时的话语系统中,他们尚且保留着"英雄"之名.如欲成为真正的英雄,似乎只有一条麦克白式的血路,而与"英雄时代"不同的是,这条血路上不只血流成河,而且伴有身前身后的骂名,诅咒与贬斥.于是,麦克白不仅是失败者,还是恶魔,因而是十恶不赦的失败者;不但不是牺牲品,还是可耻的罪犯.一褒一贬,其实最关乎话语优势,而不关主观选择的立场.麦克白的大脑已经被这种话语系统"格式化",因此,导致他心理崩溃的不只是他的良心,还有这种"未战先曲人之兵"的话语力量..但他的心却不甘这个系统的禁锢.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鞭策我实现自己的意图,可是我的跃跃欲试的野心,却不顾一切地驱着我去冒颊踬的危险.(第一幕第7场)一方面是无力,无助,与孤独("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鞭策我实现自己的意图")——充分体现了这个话语系统的控制力,一方面是冲天的野心.两者似乎构成了一个平衡,但从麦克白把自己的欲望定义为"野心"(不合法的欲望之一种)之刻起,这种平衡就已经失去,注定了麦克白的毁灭,因为他的精神早已被王权的话语卫队俘获,囚禁.如果说麦克白至死都身在庐山而未能出,那么莎士比亚则已经从中跳了出来.历来的研究者中,对《麦克白》中的女巫形象感兴趣的不乏其人,但都忽视了剧作家与女巫们的有限认同关系:至少在视角上,莎士比亚与女巫们~样都采取了立体的视角.女巫们有一句名言:"美即丑恶丑即美"(第一幕第1场).如果我们真正能张开双臂拥抱(而不是低估)莎士比亚的天才,那么应该承认这是莎士比亚辩证道德观的精辟表达,比道德主义在19世纪的破产整整早了二百多年;只是女巫的负面形象掩盖了其中惊世骇俗的信息,在当时消解了它的颠覆性力量.但莎学家们一般都简单地认为,这句话92只是反映女巫们自己的善恶颠倒的本性,而不愿想像剧作家会让她们成为自己的传声筒.女巫们的台词可分为两类:一,与人间的对话;二,她们之间的对白与她们的独自.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她们担任了希腊悲剧中的合唱队的角色,因此她们的台词都是指向外部的而不是自指的."美即丑恶丑即美"一句,与"败军高奏凯歌回"(第一幕第1场)一样,强调的都是人世的暖昧与虚幻,企图颠覆的是道德话语的统治权.尽管莎士比亚不可能让演员们面对台下的詹姆斯国王(传说这部戏最初是专门为这位国王创作的)口出"叛言",剧本中甚至有许多台词是对国王的"致敬"之语,也没证据表明剧作家对国王本人心怀任何个人怨望,因此他的攻击的矛头指向的只能是抽象的王权政治.他在剧本中不动声色却又强烈地暗示了他对在这种王权系统中语言的统治工具特征(话语权)的认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王邓肯与他的儿子马尔康之间的语言策略差异.邓肯:那个流血的队长是谁呀?看他的这副惨样子,他一定能报告叛乱的最新消息.马尔康:这就是那位军曹,堪称坚强的好战士.他浴血苦战救我出了围.——敬礼,英勇的朋友!向王上讲讲,你离开战场以前的战斗情况.(第一幕第2 场,卞之琳先生译文)仁慈老迈的邓肯,用"血"与"惨"两个字,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心中的感受:战争的血腥与残忍.马尔康看到的同样是"血"与"惨",但从他的嘴里出来的却是"好","英勇"与"坚强".原文中用的是good,hardy,brave三个形容词,没有一点血腥味,没有强调"浴血苦战".这里的"浴血苦战"与邓肯台词中的"队长",都是译者出于音节考虑加上去的,原文中邓肯用的是"人",因为邓肯——将被谋杀的国王——眼中看到的是和他一样的人,而他儿子——未来国王——的眼中看到的是他在这个王国里的一个臣子和棋子(队长).两个话语系统中的关键词,一为"人",一为"战士";前者近乎对战争的控诉,后者则是在为战争鼓噪,为自己的王权而强化听者的"臣民"与"战士"意识,其中的一个听者就是麦克道夫,他将成为马尔康的马前卒,为他杀死麦克白.莎士比亚的政治观是比较复杂的.他~方面对麦克白给予充分的同情,但另一方面,他借剧中许多配角之口,借对谋杀之夜许多诡异怪诞的地理天象的讲述,表达了对"乱"的憎恶;他不讳言或粉饰麦克白的血腥暴政,暗示了他对谋杀,内战等种种倒行逆施行径的"悖天(nature)"定性.对此,本文不再赘述,因为许多评论家注意到了剧作家的这种态度.问题是许多评论家不自觉地给剧本强加了一种"黑白"二元结构,即既然麦克白是遭作者批判的,那么麦克白的对立面都是正面,积极力量的化身.这其实也落入了将政治力量的角逐泛道德化的窠臼,是对封建政治话语模式的无意识臣服.在这一点上,我们大多数人比莎士比亚要肤浅得多.在《麦克白》一剧中,莎士比亚传达的政治观与道德观的现代性与前瞻性,就在于他揭示了封建政治话语模式中将一切泛道德化的特征;与此同时,我们绝不能简单,肤浅地将他描述成现代民主政治的预言家;他的复杂性与现实主义力量,又在于他绝不是以"疾恶如仇"的名义而表达一种"泾渭分明"的政治态度.如果我们联想到数十年后爆发的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可谓"兵不血刃"的英国"光荣革命",联想到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今天仍然非常稳固的君主立宪这种君主与民主共存的英国特式的政治生活模式,我们就更能理解莎士比亚政治思维的英国特征,意识到莎士比亚的选择正是英国民众的集体无意识选择.但本文无意全面探讨莎士参考文献:[1]王佐良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2]邱吉尔.英语民族史[M].薛力敏等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OO4.[3],G.B.枷嘶Shakespetl/e(revi~tedition)[M].1966,PenguinBooks.[4]士生等.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全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比亚在《麦克白》中传达的政治观念,这是笔者正在撰写的另一篇专文的主题.本文的主旨仅在于:强调应该充分注意《麦克白》的政治悲剧"身份";凸现剧作家对将政治与道德善恶或宗教善恶直接划上等号这种话语模式的超越;揭示剧作家对以王权为象征的封建政治文化的"血腥"与"虚伪"特征的隐晦的批判.生逢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是幸运的.那种灵魂的解放感与万物灵长的自豪感,使他的思想的野马自由地奔驰,没有自设的疆界,没有假想的禁地.相比而言,批评家在这样的大象(也是"大象无形"之大象)面前,仿佛印度的那群盲人.十七八世纪时,他们嫌他不够规范;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兼批评家们惊喜地看到了他的浪漫情怀与个人主义;20世纪前5O年中,人们从他的作品中发现了现代性,发现了"异化",发现了存在的痛苦以及寻找灵魂家园的故事.以多元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终于打破了批评家(以及所有知识分子)的自恋的茧壳,真正发现了多元的莎士比亚."政治的莎士比亚"是新历史主义的一个发现,但这个发现之旅才刚刚起步.(责任编辑胡范铸)[5]侯维瑞主编.英国文学通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E6]Muir.Kenneth&PhilipEdwards.AspectsofMacb~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7.c7]基托.哈姆菜特[A].殷宝书译.杨周翰(主编).莎士比亚评论汇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8]Booth,Stephen.wLear.Macbeth,/ndefin/t/on,andtragedy [M],Y aleUniversityPress,1983.。

第3组-麦克白研究综述最终版

第3组-麦克白研究综述最终版

麦克白研究综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兼诗人但丁,为全世界留下了一部杰出的悲剧——《麦克白》。

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严密紧凑的的戏剧结构,集中激烈的的戏剧冲突……,使得几百年来人们总是怀着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拜心理来解说它。

一般说来,越伟大的作品越有丰富性,就越经得起研究者的研究。

《麦克白》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中西各时期各派别理论家广泛的注意,他们都纷纷撰文解读和阐释这部巨著。

下面我们就分别分国外研究和国内研究两个部分就一些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一下总结。

由于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还望大家能予以纠正。

1、国外的《麦克白》研究国外的《麦克白》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1研究《麦克白》宗教、道德的关系,认为《麦克白》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道德剧。

这种观点在西方研究者中很有影响。

20世纪莎学家在解读《麦克白》一剧时大多有一种宗教或道德主义倾向 , 把《麦克白》解读为善恶斗争 , 权威如缪尔 ( K ennethuir) 也称它为“最伟大的道德剧”。

所谓道德剧”(morality play) , 在英语文学史上即“基督教训诫剧”之谓 , 意味着“意在笔先”地预设了思想的樊篱。

纵然伟大 , 由悲剧而道德剧 , 无疑是降格。

①日柏讷 ( Irvingbner) 呼应缪尔的判断 , 认为“麦克白正如传统道德剧主人公 , 夹在好天使与坏天使之间”。

②更多的论者将主人公麦克白直接等同于邪恶(evil) 的化身 , 是出卖了灵魂的人。

认为他“将自己的永恒之珠 (指人性——引者按) 出卖给了人类的共同敌人 (指邪恶——引者按)”, 与浮士德一样 , 是一个与魔鬼订盟的人。

“他与所有人为敌。

他不再是人性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 , 并且最终沦落为一个人人喊打的恶兽。

”③卡瑞 (Walter Clyde Curry) 在他的一篇文章的结尾部分写道: “在我看来 , 莎士比亚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麦克白》基督教的关于客观存在之恶的形而上世界的观念。

赏析《麦克白》中的戏剧动作

赏析《麦克白》中的戏剧动作

赏析 《 麦克 白》中的戏剧动作
程桂 兰 , 王祥兵
( 1 . 空军预警学院黄 陂士官学校 ,湖北 武汉 4 3 0 3 4 5 ; 2 . 湖北广播 电视 大学,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
[ 内容提要] 一直 以来 ,在戏剧批 评领 域,评论家 比较注重戏剧 的文学价值 ,而不是戏剧 价值 ,人物分析独 占鳌头 。评论关注的主要是戏剧人物的刻画,也就是 说,戏剧本身 的特点被忽略 了。但是戏剧 毕竟 是戏 剧,是要 在舞 台上表演 的, 除 了它 的文学价值 , 它应该具有更多 的戏剧价值 。 是否具有戏剧性是评价一个剧本的重要标准, 本文将仅仅从戏剧动作方面来研究 《 麦克 白》的戏剧性。 [ 关键词] 戏剧性 ;戏剧动作 ;视觉动作 :听觉动作 [ 中图分 类号] I 1 0 6 .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7 4 2 7( 2 0 1 3 )0 5 . 0 0 6 4 一 o 2
第3 3卷 第 5期 2 0 1 3年 5月
湖 j 匕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掌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e i TV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3 , No . 5 Ma y . 2 0 1 3 , 0 6 4 ̄ 0 6 5

作和静止动作 “ 可 以直接作 用于观众 的视觉” ,言语动作和 音 响动作 可以直接 “ 作用于观众 的听觉 ” 。因此 ,在此就将 戏剧动作简单化 ,分成两大类 :视觉动作和听觉动作。 视 觉 动 作 在剧本 中, 人物 的外部动作是作家用简单的“ 舞台提示 ” 写明的。当然 ,很多的剧 本,比如莎士 比亚 的剧本就没有舞 台提示 。任何一个剧本中都会 有很多的外 部动 作,可是 ,并 非所 有的外部动 作都具有戏 剧性 。要使 外部动作 富有戏剧 性 ,至少有两个条件:其 一,它应该是构成剧情发展 的一个 有机部分 ,又推动剧情 的发展。其 二,观众能够通过可见的 外部动作洞察人物 隐秘 的内心活动【 5 】 。 莎士 比亚 的戏剧都没有提供舞台提示 , 但是读者仍然可 以从 字 里 行 间 了解 到 那 些 惊 心 动 魄 的 外 部 动 作 。从 B B C 公 司拍摄 的、J a c k Go l d执 导的同名 电影 《 麦克 白》 中,我们 可 以挑出几个有代表 性 的场 景来欣赏一 下外部动作 是如何 展现戏剧性的 : 邓肯被发现 已被人杀害的那一场;班柯遇害 的那一场 ; 麦克德夫家人被害的那一场 ; 麦克 白夫人梦游的

激情,挣扎,毁灭三部曲—《麦克白》悲剧性探讨

激情,挣扎,毁灭三部曲—《麦克白》悲剧性探讨

激情,挣扎,毁灭三部曲—《麦克白》悲剧性探讨本论文“崇高,挣扎,毁灭三部曲—《麦克白》悲剧性探讨”—通过回顾莎士比亚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从四个方面对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主人翁麦克白形象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试图阐明了麦克白悲剧产生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及其美学意义。

论文共四章:第一章概述了悲剧和悲剧性的产生与发展,并从美学角度论述了麦克白性格的“崇高性与悲剧性的统一”及其与悲剧人物的关系。

第二章用精神分析法讨论了麦克白内心苦苦挣扎与矛盾的悲剧性“自我实现历程”。

第三章以死亡哲学理论方法分析了麦克白的邪恶弑君与滥杀无辜之路,直到自身毁灭的“被死亡所淹没的悲剧心理”。

第四章则从创作学的角度论述了《麦克白》中的象征、讽刺、意象等艺术手法和该剧对现代文学的启迪。

试论《麦克白》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试论《麦克白》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试论《麦克白》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摘要:历来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的解读有不同角度的阐释:政治的、历史的、道德的分析,现代则更注重对文本的分析。

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麦克白》中不同的意象——黑夜、睡眠、双手和王冠,来阐释其象征意义。

论文关键词:《麦克白》,意象,象征意义一、黑色的夜晚——死亡的象征。

在《麦克白》中,丰富的黑色意象是服从于主人公的心里和整个戏剧故事的。

浓重的黑色突出了死亡的压抑和恐怖,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生动突出。

莎士比亚充分运用了黑色或阴暗的色调,创造了丰富而完美的黑色意象。

莎士比亚把《麦克白》中的许多场景安排在黑暗的夜晚,著名莎学家布拉德利曾指出:“这出悲剧笼罩着一片阴郁的甚至可以说是黑暗的气氛。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想起这出戏时,即刻出现在记忆中的场面几乎全都发生在深夜或是阴暗的地方。

”①剧本一开头就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非同寻常的画面:在一个雷电隆隆、云雾迷蒙的荒凉的旷野里,三个似人非人的女巫疯狂地跳着舞,念着各种咒语,唱着“美即丑恶丑即美,翱翔毒雾妖云里”的妖歌。

作者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个昏暗的意象,立刻给读者以不祥之兆。

实际上,黑暗几乎笼罩了全剧,剧中的主要情节如麦克白刺杀邓肯、空中的匕首幻象、谋杀班柯、班柯冤魂的出现、麦克白在幽洞里和女巫相会、麦克白夫人的梦游等等,都在夜晚或是在阴暗的角落里,到处都是一片阴森可怕、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色。

在第二幕,国王被刺发生在一个恐怖的夜晚。

一开头就已到深夜,热闹了一晚的麦克白城堡已在醉梦中沉沉睡去。

“天上也讲究节俭,把灯烛一起熄灭了”,整个城堡笼罩在一片夜色和黑暗中。

突然一个鬼影般的人影影绰绰地出现在离国王寝宫不远的一个庭院里,他就是麦克白。

杀人的恶念使使麦克白似乎看到一把血淋淋的短刀在黑暗中狂舞,狂人梦语般地独白:“在我面前摇晃着,它的柄对着我的手,不是一把刀吗?来,让我抓住你。

我抓不到你,可是仍旧看见你。

不详的幻象,你只是一件可视不可触的东西吗?或者你不过是一把想象中的刀子,从狂热的脑筋里发出来的虚妄的意匠?”“我仍旧看见你,你的刃上和柄上还流着一滴一滴刚才所没有的血。

《麦克白》与“复调理论”——从“对话”到人物形象的多声部展现

《麦克白》与“复调理论”——从“对话”到人物形象的多声部展现

从戏剧 而是 从 小说 的角 度 出发 , 麦 克 白》 是 一 《 则 部 个人心 灵 的发 展史 , 中有忏 悔 , 其 有彷 徨 , 也有对 生命 的个性 理解 。任何小 说都是 作者创作 出来 的 , 作 者组织全 部题 材 , 完成 对 主 人公 的审美 观 照 , 赋 予 主人 公 以形式 , 是作 者 的 主体 性 、 动性 和 审 这 能 美积极 性 的外 现 以及 客观 化 、 物质 化 。但 在建 构这
个 艺术 世界 的时候 , 赋 予 主人 公 以形 式 的时候 , 在
科尔尼科 夫 , 在他 与拉祖 米辛 、 非亚 的对话 , 疑 索 无
是一种 与 自己 的交 流 , 的这 种 交 流 是 “ 与 善 ” 他 恶
的交流 , 麦 克 白与 他 妻子 的交 谈 则是 “ 与 恶 ” 而 善
表现形 式 ” 。这 也 就 是 上 文所 涉及 到 的第 三 类 话
语 与他 人关 系 。
二 、 对 话” “ 与麦 克 白主 体 的外化
根 据 巴赫金 的观点 , 调小说 具有 两个 最根本 复 的特点 , 是对 话 的创 作 原 则 , 是对 话 的创 作 手 一 二 法 。对 话 的原则 决定对 话 的手法 , 双声语 的作 品 有
学或伦 理 问题 的思考 , 对话 性 只是这种 关 系 的语 言
融合 , 而是 处于 彼此交 锋 、 对话 和争 论之 中 。
陀思妥 耶夫 斯 基 的 长篇 小 说 的主人 公 有 着 主 体 意识 的独 立性 , 即主人公 与作 者 的意识处 于平等 的状态 。现 实 的作 者 通过 创 造 的作 者 在 作 品 中体 现作者 的声 音 。这里 面并 没有任 何 的强迫 性 , 只 而 是 作者 、 人物 与读 者 之 间 意识 的多 声 部 展 现 。 如 果 我们 不仅仅 把这 一理 论应 用于 小说 评论 中 , 而是

浅谈《麦克白》中麦克白的悲剧性和悲剧性形成的原因

浅谈《麦克白》中麦克白的悲剧性和悲剧性形成的原因

浅谈《麦克白》中麦克白的悲剧性和悲剧性形成的原因教师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在西方文学中,人们艳称说不完的莎士比亚,因为他丰富、深厚、渊博。

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是戏剧和诗歌(以十四行诗为主),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戏剧大师,他的戏剧作品尤为人所称道。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关于人性善恶的深刻思考、关于生存与死亡的人生抉择、情感与理性的纠结缠斗都使得其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学魅力和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直至今日仍广受欢迎。

一、综述《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自问世以来,就引发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它的关注和研究。

尤其是对于《麦克白》中的主角麦克白形象的悲剧性和其悲剧性产生的根源更是有颇多文章进行阐释和分析。

下面就分别从国外研究和国内研究两个部分做研究成果的简单罗列。

1、国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总结西方悲剧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崇高。

“整个悲剧是崇高的。

”①这是英国著名的莎学家布拉德雷对《麦克白》的评价,由此可见《麦克白》作为典型的西方悲剧的纯粹性。

布拉德雷还将莎士比亚悲剧的气氛的烘托进行了归纳,大致有三类:反常的精神状态、超自然的因素和偶然事件。

James L. Calderwood以历史学的观点②探究《麦克白》的悲剧性。

艾伦·辛菲尔德在文章中提出《麦克白》的主题应该在“邪恶”之下,作“更谨慎的区分:即经国家权力认可合法的暴力和未经认可的暴力”③。

在《麦克白》悲剧的形成根源这个问题上,大家也有不同的观点。

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弱点和缺陷是大部分研究者所认为悲剧形成的原因。

如《Macbeth:a kid’s cautionary tale concerning greed, power, mayhem and other current events》阐述了人天生的对于权利的渴求是悲剧形成的原因;同时,一部分人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这其中有从美德的丧失来探究,也有根据人的缺乏规范的心理行为来对麦克白悲剧来解释。

《麦克白》悲剧性论文

《麦克白》悲剧性论文

《麦克白》悲剧性论文摘要:通过对于《麦克白》的悲剧性分析,我们对于麦克白能够拥有一个更加细致深刻的形象认知。

通过对他双重性格的分析,能够把握住其整体的思想脉络。

我们在认定它为一部性格悲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更深层次的社会与时代原因。

《麦克白》作为一部经典悲剧,它又是如何体现悲剧性的呢?就我而言,它的悲剧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由正义到邪恶的性格转变以及麦克白的“原罪”意识《麦克白》一开始就从正面或者侧面(邓肯国王的夸赞以及前线军官对于麦克白的褒奖)或多或少得为我们塑造了麦克白的形象:骁勇善战、顽强拼搏、“他置命运于不顾,挥着血迹斑斓的钢刀,像是勇气的宠人一般,直杀开一条血路,杀到那叛徒的前面”。

而就在麦克白与班柯战后回城途中,他们遇到了三个女巫并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苏格兰国王,也预言班柯的子孙将来也当上苏格兰国王,这让两位将军不解。

回城之后,麦克白接到讯息:将考特伯爵的荣衔授予麦克白。

女巫的一个预言实现了,麦克白的不解与欲望开始泛起。

直到后来邓肯国王授予马尔康为肯伯兰亲王,立其为将来的国王。

麦克白内心的不满油然而生,其欲望与野心不断地膨胀,“肯伯兰亲王,那是一个阶梯,我一定要摔倒在上面,否则便需要跳过去,因为他拦着我的路”。

在其妻子了解了整个事情的原委后,内心充满了邪恶的念头,她决心鼓动丈夫弑君篡位。

诚然,她是了解麦克白的,“你的品性是太富有普通人的弱点,怕不见得敢于抄取捷径;你是愿意尊荣的,也不是没有野心,但是你缺乏那和野心连带着的狠毒”。

麦克白此时的内心仍旧处于激烈的矛盾之中,这是自己的良心与邪念的斗争,尽管其痛苦不堪,但是最后,邪念还是战胜了正义,麦克白在妻子的教唆下亲手杀死了在自己城堡作客的国王,并制造假像嫁祸于国王的两个侍卫。

虽然麦克白不是天生的坏人,但是他的本我中却潜伏着“原罪”的欲望,这些因素一旦被刺激复活,就导致他的疯狂行为一发不可收拾。

而后的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随着自己手掌沾染的血迹越来越多,麦克白再也未能停止下自己暴虐的步伐。

认知视角下《麦克白》中介词FROM的空间隐喻研究

认知视角下《麦克白》中介词FROM的空间隐喻研究
2019年 5月 第 38卷第 5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issn.10017836.2019.05.041
May2019 Vol.38No.5
认知视角下《麦克白》中 介词 FROM的空间隐喻研究
关键词:介词 from;空间隐喻;意象图式;《麦克白》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5012205
引言
语言表达像模型一样让我们从认知上接触世上万物,在 此过程中,这些语言为我们展现世界的某些方面,隐喻使我 们能改变这些 模 型,从 而 改 变 我 们 看 事 物 和 观 察 世 界 的 方 法[1]。空间隐喻作为隐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们运用具 体的空间概念来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可以说人们对事物空 间位置的感知是最直观、最熟悉的,因此空间隐喻作为人类 认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应是无处不在、无时不 在的。
谢世坚,陈缘缘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摘 要:《麦克白》中介词 from的空间隐喻用法丰富。基于此,在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的视角下探讨《麦克白》 中介词 from的基本空间语义用法和空间隐喻用法,发现介词 from具有多层次的空间隐喻意义。研究《麦克白》中 介词 from的空间隐喻,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有利于理解和欣赏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新视角。
从不同角度对空间隐喻做了详细的研究论述,丰富发展了该 理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各角度探讨空间隐喻,但以莎 剧作为分析对象,对空间隐喻拓展展开具体研究的不多。除 此之外,文献检索表明,尚无学者对《麦克白》中介词“from” 的空间隐喻进行研究。本文运用空间隐喻相关理论,以《麦 克白》中介词“from”为考察对象,从认知角度分析《麦克白》 中介词“from”与空间隐喻的关系。

麦克白学期论文

麦克白学期论文

浅谈邓肯在麦克白悲剧中的作用摘要: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的人生起伏及最终的悲剧结局向为学界重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本文试从一个侧面―――邓肯这个人物身上,探究造成麦克白悲剧的外在因素。

关键词:邓肯,麦克白,野心和良心《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篇幅最短的一部作品,同时其版本考究和部分内容真实作者的研究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难题。

然而这并不妨碍这部名著以血腥残忍的麦克白的起伏和最终灭亡,为我们塑造出了经典的莎氏悲剧。

在恐惧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麦克白的结局,获得了道义上的满足和疏泄。

而且,作者通过对剧中人物的精心刻画,使我们触摸到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

这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于人性复杂性的理解,使得我们能够深入到主人公麦克白的内心深处,同他一起感受野心与道义的碰撞所带来的激烈的内心斗争。

麦克白的最终堕落,根本原因毫无疑问是其自身的野心膨胀无法得到满足而造成的。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也有方方面面的外在的和客观的因素,最终导致这种野心不受束缚地爆发。

麦克白夫人,女巫,班柯等人的作用学术界多有论及,本文则将对于邓肯这个人物进行粗浅的讨论。

目的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邓肯这个首先成为麦克白野心牺牲品的人物,同时也是造成麦克白悲剧的外部原因之一。

正是邓肯自身的特色决定了,他不但是麦克白悲剧的催化剂,而且也间接导致了其自己的厄运。

一、仁慈的君王?长期以来,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者大多数都认为《麦克白》中的国王邓肯是一个仁慈的君王。

麦克白的堕落乃由刺杀邓肯并嫁祸于卫兵起始,并最终走向丧心病狂地暗害班柯和麦克达夫的家人。

但是,通观整个剧本,对于邓肯直接描述不甚详尽而且其中并未体现出他具有这种特点。

几处对于邓肯的评价都出自于别人之口。

由于下面我们即将讨论的原因,单凭这些就断定邓肯具有仁慈的特点似乎不够完备。

另外,由于年代久远和历史变迁的原因,今天我们很难准确再现作者当时当日创作的目的和具体细节,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也仅仅是有助于我们做出粗略的概括或者是假想式的论断。

浅析麦克白的悲剧成因

浅析麦克白的悲剧成因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浅析麦克白的悲剧成因⊙梁文武[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委外语学院, 太原 030006]摘 要: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唯一的反面形象主角,既是残暴的,又是值得同情的。

正因其复杂冲突的内心,引得无数学者竞相分析研究。

本文试从人物性格特点及人性方面入手,探讨其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麦克白 莎士比亚 性格特点 悲剧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以其特有的阴沉而震撼的悲剧效果影响着读者。

其中的主人公麦克白,则用其跌宕起伏、血腥残酷的一生,向人们呈现出一个被自己所陷的悲剧形象。

许多学者从如人类学、接受美学及心理学等学科对其悲剧的内在成因进行过综合探究。

在本文中,笔者试从人物性格角度入手,去发掘其悲剧人生,揭示作为悲剧典型的麦克白和人类性格缺陷的相近之处。

一、麦克白性格特点之——“不安分”不同于莎士比亚其他三部悲剧中的主人公,本身不坏但因为各种原因一步步被“命运”毁灭,麦克白是一个内心极度纠结最终变得嗜血暴虐的人物形象。

根据亚里士多德理论,像麦克白这样的恶人遭遇厄运是“活该的”,故此不能算作悲剧。

但是从人物整体及内部剖析来看,麦克白并不是一个从头坏到尾的恶魔,他只是在内心善与恶的不断挣扎争斗中败下阵来,向邪恶的一方低头了而已。

他自己也意识到:“我们树立下血的榜样,教会别人杀人,结果反而自己被人所杀; 把毒酒投入酒杯里的人,结果也会自己饮鸩而死,这就是一丝不爽的报应。

”在故事刚开始的时候,麦克白是一个成功者。

他作为能征善战的大臣,帮助国王成功地抵御了外敌,带着累累战功班师凯旋。

至此,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仿佛还是之前的传统英雄形象,英武挺拔,武力过人。

等着他的,似乎也是无限光明的美好前程。

往往在成功,或者说事情顺利的时候,人对于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事物是不大相信的,因为这样一来会把自己靠能力得来的成果分一半给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的事物,这是无法令人接受的。

但是,当神秘的话语指向的是你隐约可见的未来的时候,这一切就又是可以商榷的了。

莎士比亚小说“麦克白”

莎士比亚小说“麦克白”

麦克白简介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遇三个女巫。

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

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

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

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

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

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袅首的下场。

麦克白一出场即心怀异志,弑王篡位,为了巩固王位,又残暴屠杀人民,使全国血流成河,置社会于混乱,陷人民于水火,可谓与理查三世是同样的暴君。

这样的暴君,其痛苦与覆亡乃罪有应得。

《麦克白》是四大悲剧之一,且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面。

这部悲剧用了一个反面人物作主角。

它写的是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柯征服叛乱后班师回国,路上遇见三个女巫。

女巫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又预言班柯的子孙也要做国君,而且比麦克白更有地位,更富有。

回国后,国王果然将考特爵士的头衔给了麦克白,证实了女巫的第一个预言。

后来麦克白在妻子的唆使下,趁国王邓肯来他城堡做客时杀害了国王。

国王的两个儿子逃离,麦克白夫妇登上了国王和王后的宝座。

后来他又杀害了班柯。

最后麦克白夫人发疯自杀,受迫害的贵族麦克德夫和邓肯的儿子从英国进军,消灭了麦克白。

麦克白一出场即心怀异志,弑王篡位,为了巩固忘位,又残暴屠杀人民,使全国血六成河,置社会于混乱,陷人民于水火,可谓与理查三世是同样的暴君。

这样的暴君,其痛苦与覆亡乃罪有应得。

为什么称其为悲剧呢?《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

它同其他几部悲剧一样,都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它展示的是一个伟大的灵魂走向堕落和灭亡的过程。

对于麦克白的悲剧成因,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是女巫预言的极大诱惑造成的,有些人认为是麦克白夫人的极力挑唆所致,有些人认为是麦克白本身的性格缺陷所致。

论《麦克白》中对立意象的分析

论《麦克白》中对立意象的分析

论《麦克白》中对立意象的分析赵红石【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众多戏剧当中较为知名的一部,在戏剧史上乃至文学史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篇篇幅不长的作品当中,莎士比亚刻画了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了矛盾集中而冲突的情节、营造了强烈的悲剧气氛,而其中最为特别和有意义的就是运用了诸多丰富而对立的意象,以此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要素.鲜血与水、婴儿与母亲这两组集中鲜明而对立的意象是整部《麦克白》众多丰富意象当中较为重要的两组,通过对鲜血与水、婴儿与母亲这两组意象的分析与讨论,逐步引导读者按照莎士比亚的笔触去探寻人物内心的世界,并且利用对麦克白与其夫人内心真实世界的描述,展现人性的良知,根据麦克白与其夫人最终的悲剧结局,暗示人们正义最终一定能够战胜邪恶.【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5)009【总页数】3页(P97-99)【关键词】《麦克白》;鲜血;水;婴儿;母亲【作者】赵红石【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引言在文学发展的巨大浪潮当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著名的文学大家,他们就如同汹涌翻滚的海洋之中的一波波浪花,而在这些众多的浪花当中,有一朵巨大的浪花始终在拍打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并且给他们留下来许许多多的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这一朵巨大的浪花就是著名的文学大师——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不仅仅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和欧洲的伟大诗人和文学戏剧家,而且还是世界上最为伟大和重要的诗人与戏剧家,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喜剧作品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他的伟大独特的艺术思想、才华以及许许多多的伟大作品已经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珍贵资源。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世界戏剧史上的伟大成功的原因应该归功于诸多的方面,而这众多的原因当中,意象的完美运用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所以,笔者将莎士比亚文学作品当中较为重要的一部《麦克白》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中鲜血与水、婴儿与母亲这两组独立的意象予以精深细致的研究,希望能通过这种意象的分析,从而以一斑窥全豹,让读者对于莎士比亚喜剧当中的意象的运用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和确认[1]。

---第三小组--麦克白

---第三小组--麦克白

6.女巫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预言引研究者的注意
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40年出版的《命运悲剧》就直接 对麦克白的悲剧从命运的角度上加以诠释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的《灵验的天意》 就对《麦克白》中神秘的天意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解 读 科洛林 B 库尼 的《走近三个女巫》对女巫现象做出 了生动的剖析
美中不足:
第一,有关其是道德剧的研究有过火之嫌
第二,过身的研究不足
三、《麦克白》在中国
《麦克白》在中国传播的脚步伴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 初外国留学生的出现和西学的引进而开始 中国最早译介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可以追溯到林纾 和魏易合译的《吟边燕语》(1904年),源自兰姆姐 弟编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朱生豪 梁实秋 孙大雨 卞之琳
5.对剧中的意象的研究
• 研究者认为在《麦克白》中,意象的特征极其突出
赵春菊《红与黑——透过两个典型意象看 <麦克白>中的精神 分析》:鲜血和黑夜
黄智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哈姆莱特> 及 <麦克白>中 的鬼魂》:鬼魂形象
刘红梅的《对称· 重复· 主导· 同类— — 由<麦克白>看莎士比亚 戏剧意象特征》:自然对称、连续重复同类意象群 王佐良、何其莘:洗手 托马斯德· 昆西在《论<麦克白>剧中的敲门声》:敲门声
悲剧形成的原因: 大部分研究者将将悲剧的根本原因归为麦克白自身的 行为及其性格 超自然邪恶势力
王锐俊的《麦克白斯 ——个令人同情和惋惜的悲剧人物》 王鹏的《析麦克白之罪》
自然主义决定论者,认为麦克白的悲剧受环境决定,是 其周围所处的关系影响的结果
纪莉霞《简析麦克白的堕落之外在因素》

2021《麦克白》中秩序的浅要解读范文1

2021《麦克白》中秩序的浅要解读范文1

2021《麦克白》中秩序的浅要解读范文 摘要: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在世界各国的社会、文学与文化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深刻意义。

《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着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其影响也极为深远,各国学者对其从各个角度的研究与探索也从未停止。

本文通过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分析莎士比亚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试图对《麦克白》中体现的秩序进行浅要解读。

关键词: 《麦克白》;《君主论》; 意识形态; 秩序;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着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创作成于1606年,此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晚期,王权统治阶级与资产阶级及新贵族之间的暂时联盟逐渐瓦解,导致社会矛盾深化,其政治和经济形势也日益恶化。

这就导致了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得不与政治和经济的权力密切关联,《麦克白》就明显体现了当时社会通行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秩序。

一、相信秩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生活在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人在意识形态上带有根深蒂固的托勒密宇宙思想。

英语中的“宇宙”一词是从希腊文中衍生出来的,原意解释为“秩序”和“装饰”,而静态的宇宙常被用来象征“伟大的存在之链”,在文学中被看作是宇宙秩序、等级与和谐的象征。

“存在之链的意象表明,宇宙万物的存在是井然有序的,万物都遵循秩序和等级。

”1简单来说就是神与自然决定着等级秩序,并且规定着社会的角色,人们要按照一定的等级与秩序来思考与生活。

也正是由于人们对秩序的笃信,莎士比亚笔下的历史和人物大都呈现出这样的规律:只要是妄图破坏现有秩序的人,即便暂时地建立了新秩序,迟早也必将会被推翻,而破坏秩序的人也必将会无法避免地遭受严厉的惩罚。

二、破坏秩序 (一)显性破坏者 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麦克白的谋权篡位就是明显的对秩序的破坏,这是倒行逆施之举,是非正义的。

麦克白为国家平叛和抵御入侵后,在归来的路上遇到了三个女巫,并且从她们口中听到了自己会成为考特爵士、成为国王、班柯后代会君临一国的三个预言。

女巫们的蛊惑以及第一个预言的迅速印证使得麦克白潜伏已久的野心燃起了熊熊烈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克白研究综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兼诗人但丁,为全世界留下了一部杰出的悲剧——《麦克白》。

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容,严密紧凑的的戏剧结构,集中激烈的的戏剧冲突……,使得几百年来人们总是怀着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拜心理来解说它。

一般说来,越伟大的作品越有丰富性,就越经得起研究者的研究。

《麦克白》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中西各时期各派别理论家广泛的注意,他们都纷纷撰文解读和阐释这部巨著。

下面我们就分别分国外研究和国研究两个部分就一些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一下总结。

由于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还望大家能予以纠正。

1、国外的《麦克白》研究国外的《麦克白》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1研究《麦克白》、道德的关系,认为《麦克白》是一个带有色彩的道德剧。

这种观点在西方研究者中很有影响。

20世纪莎学家在解读《麦克白》一剧时大多有一种或道德主义倾向 , 把《麦克白》解读为善恶斗争 , 权威如缪尔 ( K ennethuir) 也称它为“最伟大的道德剧”。

所谓道德剧”(morality play) , 在英语文学史上即“基督教训诫剧”之谓 , 意味着“意在笔先”地预设了思想的樊篱。

纵然伟大 , 由悲剧而道德剧 , 无疑是降格。

①日柏讷 ( Irvingbner) 呼应缪尔的判断 , 认为“麦克白正如传统道德剧主人公 , 夹在好天使与坏天使之间”。

②更多的论者将主人公麦克白直接等同于邪恶 (evil) 的化身 , 是出卖了灵魂的人。

认为他“将自己的永恒之珠 (指人性——引者按) 出卖给了人类的共同敌人 (指邪恶——引者按)”, 与浮士德一样 , 是一个与魔鬼订盟的人。

“他与所有人为敌。

他不再是人性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 , 并且最终沦落为一个人人喊打的恶兽。

”③卡瑞 (Walter Clyde Curry) 在他的一篇文章的结尾部分写道: “在我看来 , 莎士比亚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麦克白》基督教的关于客观存在之恶的形而上世界的观念。

”④类似的读解 , 在 20 世纪学术界可谓俯拾皆是。

比这种在基督教的框架妖魔化麦克白的论点更能哗众取宠的是“道德矮化”式解读。

如斯坡晶受到了她固有的道德主义路线的影响 , 把麦克白曲解成一个“穿着偷来的锦衣的侏儒”——不但是盗贼 , 而且还是个侏儒 ! 1.2《麦克白》剧本中的意象分析。

如20 世纪曝光度最高的莎学成果之一—斯坡晶的“意象”批评。

她用量化的方式确定了“衣服”意象在该剧中的重要地位,“衣服”是《麦克白》中的主导意象之一。

此外还有研究者对剧中的移动树林意象也进行了分析。

⑤1.3对麦克白这个悲剧主人公的分析。

如有的是从麦克白的个人心理思想等在方面论述其悲剧,如乔治塞克斯顿(George Sexton)的《麦克白的心理》(The psychology of Macbeth);⑥安瑟尼颇尔(Anthony Paul)的《思想的折磨——麦克白、悲剧、矛盾》(the torture of the mind: Macbeth, tragedy and chiasmus)⑦。

另外,对麦克白这个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挖掘的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很多,约翰如瑟尔布朗(John Russell Brown.)的《聚焦麦克白》(Focus on Macbeth)⑧和托马斯斯莱希(Thomas Thrasher)的《认识麦克白》(Understanding Macbeth)以及D.C 博基斯(D. C. Perkin)的《对麦克白的经典阐释》(Model answers on Shakespeare's "Macbeth,")⑨都有利于我们都麦克白有个整体而全面的认识。

当然也有从不同角度对麦克白的形象进行新的诠释的,如爱德华.B.麦克米兰(Edward B. McMillan)《为麦克白和他的野心辩护》(A vindication of MacBeth and his claims)【10】就为我们认识麦克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H.W.福克纳(H.W. Fawknel)的《解构麦克白》(Deconstructing Macbeth)【11】从解构注意角度认识麦克白。

1.4《麦克白》这部戏剧的悲剧性以及其悲剧性形成的原因。

这也是西方学者研究较多的一个话题。

著名莎学研究专家布拉德雷(Bradley)对此剧的评论是:“整个悲剧是崇高的。

”( Bradley, A. C. Shakespearean Tragedy. London: Mac-millan Co. L td, 1965.)这正道出了西方悲剧的突出特点。

Historical tragedy of Macbeth, 1761【12】和 If it were done : Macbeth and tragic action / James L. Calderwood 【13】都从历史学的观点出发去探讨《麦克白》的悲剧性。

而文章Tragedy of destiny则是洞察到了其独特的人生命运的悲剧性。

(美)艾伦·辛菲尔德的《〈麦克白〉: 历史、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国外文学》1998.4) 强调《麦克白》的主题是经国家权力认可合法的暴力和未经认可的暴力。

英国著名莎学专家A.C.布拉德雷将莎士比亚悲剧的气氛的烘托归纳为三类:反常的精神状态、超自然的因素和偶然事件等。

至于《麦克白》悲剧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不同的研究者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不过一大部分研究者都是从人性的弱点和缺陷方面来解释悲剧形成的原因。

如文章Macbeth : a kid’s cautionary tale concerning greed, power, mayhem and other current events告诉我们是对权力的贪欲导致了麦克白的悲剧【14】;Westport和Esther Gideon Noble Boston都从人天生的人性缺陷来解释悲剧的原因,并带有宿命论的色彩【15】;还有一部分人从道德的角度来阐释悲剧形成的原因,Jan H. nham和 Arthur Melville Clarke Edinburgh 就分别从美德的丧失以及社会上的信用危机角度来分析【16】。

前者试图从麦克白与邓肯的关系来分析其悲剧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后者试图从自然状态下人的缺乏规的心理行为来对麦克白悲剧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还有研究者认为麦克白悲剧发生的最大驱动力不是来自于麦克白自己而是来自于外部环境,比如说预言的蛊惑以及麦克白夫人的劝说。

例如Richard HuggettLondon就认为悲剧源于预言的诅咒【17】。

1.5研究者们常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许多研究者把《麦克白》与莎翁的其他戏剧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

如威斯坦利理林恩(Winstanley, Lilian)的《<麦克白><尔王>与同时期的历史》(MacBeth, King Lear & contemporary history)就试图从莎士比亚同时期的重要史实找到两部戏剧的创作原型;莱恩哈罗德克拉格(Leon Harold Craig)的《哲学家与国王——<麦克白>与<尔王>中的政治哲学(Of philosophers and kings :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Shakespeare’s Macbeth and King Lear)着重阐释两部作品中的政治哲学意识;《莎士比亚笔下的基督教——<裘力斯凯撒><麦克白>与<哈姆莱特>中的新教和天主教的诗学》(s hakespeare’s Christianity : the Protestant and Catholic poetics of Julius Caesar, Macbeth, and Hamlet)就从这些作品中分析基督教的诗学;J.P.凯姆勃(J.P. Kemble)的《<麦克白>与<理查三世>(Macbeth, and King Richard the Third)对这两部莎剧中的人物形象做了些比较论证;还有研究者把《麦克白》与《亨利五世》以及《威尼斯商人》进行比较,分析麦克白的人物角色和麦克白与夏洛克之间的关系【18】。

另外还有人从流传学的角度来研究《麦克白》一些国家的接受情况。

如就有文章专门研究了《麦克白》意大利的接受情况【19】。

(爱尔兰)丹尼斯·肯尼迪、忆有《莎士比亚与世界》(《戏剧艺术》2000.5) 介绍了德国、印度、日本对莎士比亚接受的情况。

(美)毕墨惜的《CATA—IANS的争论和CATHAY的误用——莎剧中关于“中国人”的注释》讨论了“中国人”在莎剧中的原意。

1.6《麦克白》中的女巫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预言也引起来相当一部分研究者的注意。

剑桥大学于1940年出版的《命运悲剧》(Tragedy of destiny)就直接对麦克白的悲剧从命运的角度上加以诠释;普林斯顿大学于1960年出版的《灵验的天意》(Dramatic providence in Macbeth)就《对麦克白》中神秘的天意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解读;科洛林 B 库尼(Caroline B. Cooney)的《走近三个女巫》(Enter three witches : a story of Macbeth)对女巫现象做出了生动的剖析。

1.7《麦克白》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麦克白夫人也得到了相关研究者的注意。

1920年出版的《麦克白夫人的歇斯底里》(The hysteria of Lady Macbeth)就是分析麦克白夫人的经典之作。

1.8研究者试图通过运用其他体裁理论如小说理论来分析《麦克白》这部戏剧。

如文章William Shakespeare's Macbeth : the graphic novel认为《麦克白》是一部生动的小说,而在论文Lady Macbeth : a novel / Susan Fraser King中,麦克白夫人则被看作一篇小说。

【20】1.9研究《麦克白》与莎士比亚的关系和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如认为麦克白是园里的莎士比亚”;《麦克白》出现在莎士比亚手下的时间、原因和方式 (21)1.10从戏剧文本的文本本身出发进行相关的研究。

比如文章The metre of Macbeth; its relation to Shakespeare’s earlier and later work就对《麦克白》的韵律和语言进行了分析。

【22】国外对《麦克白》的研究伴随作品的开始而开始,比较完善。

无论对麦克白悲剧的形成还是其个人形象分析以及比较研究等等做的都是不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