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财富观念的多维透视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财富观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的财富观及其时代价值研究马克思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对财富观的理解和阐述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思想史的进程。
马克思的财富观强调的是财富的社会性及其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原理,是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财富观。
财富观恰恰反映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其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认为,财富是社会的物质财产,是用于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个人和集体的财富,如生产资料、商品、货币等。
财富是通过劳动创建的,经过多次的生产和交换,它得以被积累和增长。
马克思认为,财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关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财富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由生产方式和相应的社会制度构成。
他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强调了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及其影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方式支配了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
马克思的财富观强调了生产方式的社会性,提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相一致,一定程度上解答了社会经济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的财富观对当代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与助力意义。
在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相应的社会机制,致使一些问题尚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马克思的财富观提醒我们重视现有社会中财富生产与配分的基本机制,关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财富观还为人们进行经济思考和分析提供了引领方向,有利于进一步探索财富社会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这些与当代社会密切相关的问题。
总之,马克思的财富观触及了生产方式、社会制度、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等一系列问题,其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经济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思考和探讨财富的本质、产生和分配机制的优化,将对当前和未来的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论马克思哲学的日常生活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哲学的日常生活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思想是物质唯物主义,即把物质当作是真实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基础,而非精神或精神实体。
因此,他认为日常生活本质上都是物质过程,只有通过物质来实现。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撑,以便我们从具体的行为中追求更高的意义。
马克思的思想对当代价值的影响很大。
他的思想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而且在学术、政治、文化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人们关注物质世界和现实世界,从而让人们更加注重实践,更加坚持事实论,以及更加坚持正义原则。
他提出的关于社会结构、历史变迁和世界观的说法,也提供了一些新思想和新视角,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处理世界上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社会公平和正义,他认为社会需要在经济上实现平等,政治上建立民主体制,文化上保护社会多样性,即使社会存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也需要在法律上确保每个人都能受到平等对待。
马克思主义还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将自然视为一种独特的价值体系—环境友好型价值体系。
他认为,有必要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从现代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到学术、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蕴含的价值观也在当代社会中被广泛使用。
它加强了人们关注日常生活活动,而且关注真实的现实问题;也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正义和公平,以及保护自然环境,共同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观念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观念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显著的政治理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意义。
尤其是在价值观念的研究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出发,系统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观念研究。
第一章历史渊源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马克思与恩格斯著作了一系列有关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重要文献,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这些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随着时代的演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从形态到内容的深刻变革。
从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到多元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思想领域的应用正变得前所未有地广泛和深入。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思想,对世界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于改善人类社会、推进人的自由和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普遍理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二章当代价值观念的现状2.1 人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当今世界,不同人的价值观念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
比如,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和平、自由、公正、博爱等价值观的理解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一多元化的现实背景对于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念极为重要。
2.2 对当代价值观念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人们面临的道德与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比如,环境污染、贫困、饥饿、能源短缺等问题,都是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所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性和战略性价值在这个时代的意义将更加突出。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观念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类尊严价值人类尊严是最基本的人权,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马克思财富观的理论渊源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财富观的理论渊源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最早开始研究财富体现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的主要论述着眼于古典经济学用经济学话语展现出来的蕴含深刻哲学创建的财富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在于它揭示出财富的劳动本质。
标签: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最早开始研究财富体现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重要的在于它揭示出财富的劳动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的基础上发现了财富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运用矛盾分析、历史分析和科学抽象方法进行研究和考察。
一、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理论马克思最早开始研究财富体现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的主要论述着眼于古典经济学用经济学话语展现出来的蕴含深刻哲学创建的财富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早期的财富思想直接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在于它揭示出财富的劳动本质。
1.重商主义的财富观重商主义从新的社会经济现实出发,摈弃神学,从世俗利益、新的社会关系和实证的角度来研究财富的来源和资本的运动。
威廉·配第认为:“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1]他将劳动抽象为一般劳动,也将个别劳动财富提升为社会财富,这里,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就反映了与以往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
尽管威廉·配第还仅仅是将劳动看成是能动的要素之一,而且对社会财富也只是简单粗糙的抽象,但这却使人类能够开始认识财富生产的主体性来源。
威廉·配第对于财富来源的发展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对于财富的物质形态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把财富归结为货币,并把它放在了高于一切的位置,认为“资产阶级的劳动应该生产的不是直接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是那种在交换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转让而表现为金银,即表现为货币、交换价值、对象化一般劳动的使用价值。
”[2]2.重农主义的财富思想重农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财富,这种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与当代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与当代诠释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由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就初步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和壮大,涌现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现在,经过长时间的积淀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理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均受制于经济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变化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辩证的整体,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辩证唯物主义重视矛盾的普遍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
当前新时代,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去应对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2.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度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度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提出了关于价值观念、社会意识、人的本质等方面的理论,对于我们推进文化创新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诠释1.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诠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如今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世界历史和人的文明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为要有效地推进人类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融合吸纳并发展各种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还要推动本土化进程,为不同国家和社会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路线。
马克思财富观下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财富基本存在方式的论述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及其发展程度的重要表征,财富似乎总在感官与超感官之间游荡。
一方面,财富是指能够以其属性满足人的需要的物性关系之物,且在经济的社会形态中其表现为“归具体主体或法人所占有和支配”的法权关系之物,即“财产”。
作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载体的物质财富之涌动与积累则表征着人类朝着历史理性前进的才能或能力,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节度。
就此而言,作为创造物质财富、进而创造人类社会文明的主体之才能机制,才是本质性的财富。
因此,财富世界的图景必然显现为劳动所创造的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使用价值、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法权关系,以及表征为财富创造能力的主体才能。
(一)使用价值之物性财富图景无论是从古今常识出发,抑或是基于现代政治经济学,财富首先指的就是“一切有用的或合意的物品,只是要刨除那些不付劳动或作出牺牲便可随意得到的物品”[1]。
作为生命存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物质对象,并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实现对象主体化。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2]48,成为满足人的具体需要的特殊财富。
尽管某物是否“有用或合意”受人的主观心理评鉴等因素的影响,但人们生存的土地及劳动所得的产品是首要的物性财富。
有生命的个人通过劳动而满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及其劳动工具则成为物质财富的基本内容。
而正是基于财富即对生活有用的各种货物之财富观,近代资产阶级重农学派认为,农产品或供人们衣食之用的生活资料是“实物财富形式的原本”[3]91。
只有农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创造,“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3]333,而工商业所实现的只不过是财富的转移或财富形式的转变。
但另一方面,作为财富转移或财富形式转化中介的货币是财富的普遍物质形式,而货币只不过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在近代资产阶级那里,货币“由于社会的习惯最终地同商品金的独特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了”[2]87,在最普遍的意义上成了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成了现代社会的普遍物质性的财富。
马克思资本思想的三维透视物、财富、权力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23卷第2期2021年4月Vol.23,No.2Apr.2021DOI : 10.15916/j.issnl674-327x.2021.02.001马克思资本思想的三维透视:物、财富、权力范雪,刘建涛(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马克思内在地将资本分析为三个维度,即物的维度,资本是高于商品和货币的资本主义社会最高的 社会存在物;财富的维度,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最高的财富代表;社会权力的维度,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支配性的社会权力,当资本作为财富增长的同时,它作为社会权力也在以同比例的速度扩大。
分析马克思的资本思想对 于我们深入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实质具有重要的启发。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物;财富;社会权力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2021)02-0001-03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对一切重大问题的 探讨绕过资本是行不通的,也是自欺欺人的,资本 的空场必然导致认识会浮于表面。
而迄今为止马克 思对资本的批判性分析仍是最为深刻的,进而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清资本主义的 新变化及其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物的最 高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指的是社会存在物,主 要表现为商品、货币和资本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的社会存在物是具有不同层次的。
物最开始是通过 商品表现出来的。
但是商品这个物既普通又古怪,说它普通是因为商品这个物在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时需要借助自身的属性,说它古怪是因为物作为 商品被感觉到的同时也具有超感觉的性质。
这个超 感觉的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
而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物背后的社会关系,他透过社会关系本身洞察到商 品超感觉的性质。
因而马克思透过商品看到了生产者同社会总劳动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转换成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是独立于劳动者 的。
浅析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及其对现代人的意义
当漠视正确价值观与只顾追求 要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 , 财富创造 的中心 出了人 的发 展及 社会进 步对 于财富 的重 起沉沦时 ,
逐渐地 陷入 金钱拜 物教 阶段 。 这类财富具有一 念的束缚 , 从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解读 , 财富包涵 称为财富 的非物质形式 , 是一定个人和 国家 人们对于财富的价值评价体系出现扭 曲, 了人 的因素 。马克思在( ( 1 8 4 4 年经济学哲 定的 内敛性与可靠性 , 常 常 形 成 一 种 特 定 社会大众对于财富的思想追求集体异化 , 学手稿》 中指 出 : “ 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 社 会 独 有 的财 富形 式 , 车贵 , 房子豪的简单 、 具有 间接 的财 富价 更多的倾向于钱多 , 人 的发达 生产力 。 ” 在 这里 马克思抽 象 了 的精 神 或文 化 心理 , 原来 的道德评价逐渐 变 财 富实物 属性背 后的 人的作用 和人 的社 值 。马克思 重视物 质财 富和精神 财富在 表面的物化标准 , 追求金钱 的不断积 累成 为衡量个体 及 呼吁保持二者 的 味 , 会关 系的实质 补充 。一方面 , 财富 的创造 人类历史上 的合力作用 , 社会的主要标准 , 甚 至成 了全 社 会 人 唯 一 离不开人 的本质力量的发挥 , 财富 的存在 动 态 平 衡 发 展 。 从 某种意 义上说 是财 富 的主体存 在。财 身 占有 的结果 。强调 劳动则 是在强 调创
攀 精
恩政探讨
浅析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及其对现代人的意义
靳 海 进
摘 要: 财富观 , 主要指 人们对于财 富的 问的社会 关 系 , 以便创造 出更高 、 更 大 的 的这种从财 富本 身过渡 到人类 自身的 自
马克思能力财富观的基本内涵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能力财富观的基本内涵与当代启示作者:张艳涛来源:《宁夏党校学报》2018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正是在批判继承重农学派的土地财富观、重商学派的货币财富观和国民经济学的劳动财富观的基础上,立足19世纪人类实践及其未来发展趋向基础之上,着重从劳动主体的能力发展和发挥层面认识财富问题,提出了能力财富观。
能力财富观注重从人的能力视角看待财富,认为人的能力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主张通過每个人的能力的发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提升创造财富的速度和实行每个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马克思能力财富观是手段与目的、强国与富民、公平与公正的统一。
联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历史方位,马克思能力财富观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能力财富观;中国发展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8)06-029-008对财富的追求,提供了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财富观问题不仅是不可忽视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就社会而言,财富的自由创造和公平分配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条件,就个人而言,拥有财富是个人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新一轮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把财富问题凸显出来,也使蛰伏许久的马克思财富观重新走进人们的理论视野,成为建构当代中国财富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能力财富观的出场路径:扬弃土地财富观、货币财富观与劳动财富观厘清马克思能力财富观的出场路径对于理解马克思财富观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正是在批判继承重农学派的土地财富观、重商学派的货币财富观和国民经济学的劳动财富观的基础上,立足19世纪人类实践及其未来发展趋向基础之上,着重从劳动主体的能力层面考量财富问题,最终提出了能力财富观。
如果要精准理解马克思能力财富观的重大意义,必须把其置于欧洲学理谱系对财富本质的理解传统之中。
长期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是亚当·斯密所开创的、以工具理性为尺度的财富观传统,这一传统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加重视“共同富裕”问题,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落到实处,使其思想在伟大实践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所以,研究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能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阐述“共同富裕”,但是他们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时,却始终坚守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着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一)发达的生产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从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看,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在未来的新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1]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为共同富裕的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两个决不会”思想,进一步强调生产力对社会形态更替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前人类社会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其生存和发展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之上。
因此,只有社会生产力足够发达,社会的物质财富才能得到积累,人们的消费资料也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物质资料的生活需求,也为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提供经济支持,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生产力发达的共同富裕。
(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在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上,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也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源头。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通过剥削工人和占有剩余劳动不断增加财产,而无产阶级却是相对贫困。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冲突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所固有的矛盾,而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层出不穷,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资本家为了弥补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通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增加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从而满足资本家最大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
马克思财富观念的多维透视与当代价值
产 力 、 用 价值 、 换 价值 、 使 交 价值 、 动 、 本 、 品、 劳 资 商
中 图 分类 号 : 8 文 献标 志码 : A 1 A 文 章 编 号 :0 0 5 1 ( 0 O 0 - 0 30 1 0 —3 5 2 l ) 50 2 — 6
正 如 黑 格 尔 所 说 , 知 并 非 真 知, 财 富” 熟 “ ( at) 念就是 如此 。人 们对 于财 富 概念 众说 纷 we l 概 h 纭, 莫衷 一是 。在 日常生 活 中 , 我们 时常 能够看 到诸 如 物质财 富 、 精神财 富等用 语 , 但是这 并不 意 味着人 们 已经真 正认识 了财 富 的概 念 , 不 表 明人 们 也 已 更
代 价值 。
一
其观 念 , 仅仅 是经济 学研 究 的对 象 , 不 也是哲 学研 究
的课 题 。
用 实践 的观点 看待 财富
实 践观 点 是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 的首 要 观点 , 要想 理解 马克 思 的财富 观 念 , 须 在 实践 唯 物 主 义 的语 必 境 中把握 财 富观念 。马克 思说 :从前 的一切 唯物主 “ 义—— 包 括 费 尔 巴哈 的 唯 物 主 义—— 的 主要 缺 点 是 : 对象 、 对 现实 、 性 , 感 只是从 客体 的或者 直观 的形 式去 理解 , 而不 是把 它们 当作人 的感 性活 动 , 当作实
具 有科学 的财 富 观 。因此 , 真正 认 识 并 界定 财 富 及
财富, 又时 而 从 特 定 社 会 形 式 的角 度 来 把 握 财 富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指向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指向和当代价值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研究是其内在的思想方法转变和外在的现实革命的实践活动需要.一方面的"最初动因"是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遭遇到的"物质利益"的难题;另一方面,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生产资料的私人独占已成为现实的重大问题.在接触工人运动,研究社会主义着作后,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要消灭这种不合理的财产私人独占的社会现实,首先必需认清这一现实,揭示隐藏其背后的规律,由此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成为马克思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指向19 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份并对其进行了彻底地改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指导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揭露资本主义阶级矛盾和其剥削本质,阐明了它的产生、发展及灭亡的规律,从而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现代性的批判和扬弃是其价值指向.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内在逻辑、动力机制及其运行方式进行了描述和阐释,并从中发现资本主义自我解体的力量和催生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性因素.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意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的理论品质,当代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当代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当代"消费社会"理论给出了有力的回应被推崇为"后现代教父"的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生产之境》、《物的符号体系》等着作中,系统地论述了"消费社会"的理论."消费社会"与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生产社会"有着根本的区别.在"生产社会"中,"生产"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消费社会"中,商品消费的主导地位被凸显出来.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体系中,生产型社会仅仅出现在前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消费的对象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持人类生命和繁衍后代的生存需要.在后工业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被消费所置换,此时的消费对象是商品所具有的符号表征意义而不是其本身的有用性.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并不彻底,这就如同费尔巴哈处于"宗教形式"之中而激烈批判宗教一样,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也无出其右.显然,鲍德里亚误解了马克思.在马克思经济学着作中,他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是立足于解释经济范畴背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非建构自己的经济学体系.在马克思看来,经济范畴必须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范畴,而这正是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马克思不同于把物品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中心和出发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处.消费,作为人的一种感性对象化活动,其与生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早有论及:二者同属于一个主体活动过程的两个因素,其中,生产是起点,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而消费则是作为生产活动的内在组成和外在表现因素而存在.尽管对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存在误解,但值得肯定的是,在现代消费社会中,针对物的功能化带来了使用价值没落的现实境况,鲍德里亚对消费的符号性认定,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时代性维度上做出了有益补充.2、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区分一般商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前提下,阐明了资本主义如何利用市场运行机制来为其根本利益服务的.根据马克思的论证方法,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利益关系,是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的特征、性质必要前提.马克思认为,等量劳动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利益关系,它是由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所有人在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处于同等地位,在此前提下任何个人或集团都不能够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去获得特殊的经济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能表现在劳动上.同时,在社会主义阶段,由于受旧式分工的影响,劳动上的差别依然存在,劳动依然是谋生的手段,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便具有了劳动者把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与共同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点,这就规定了人们在等量的基础上彼此互换劳动,等量劳动互换也因此构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层的本质利益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关系的等量劳动互换关系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是通过作为商品经济关系的等价交换关系来实现.如同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一样,马克思在此澄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利益关系也不是商品经济关系,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也不是商品经济,这就为商品经济在不同社会制度环境下的发展清除了人们思想上的障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是紧密相关的,并为我国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本精神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贯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全过程的内在主线是对人的关切.以"现实的人"为前提、以人及其劳动实践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人的发展程度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以人的解放为最终依归,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也为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直接成果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改善和我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这一切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制度保障.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重物轻人"的价值倾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依然存在;马克思的人本精神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经济学思想的学习和实践,存在停留在表层而未深入的问题.新时期新阶段,在倡导和践行以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本精神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价值导向层面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8.【2】鲍德里亚着. 仰海峰译. 生产之镜. 北京:中央编译局,2005.3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胡钧.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研究.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指导意义嗨,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说说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指导意义。
哎呀,马克思主义可是个大名鼎鼎的理论呢,对于当代社会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哟。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的阶级斗争,提出了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理论。
这在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唉,因为社会阶级差距依然存在着,贫富分化也依然很严重嘛。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哎,这个观点在当代社会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比如咱们现在科技发展迅速,对生产力和社会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呀。
再来,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主张。
嗨,这点在当代社会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因为
资本主义社会里有着很多不公平现象,而社会主义制度或许能够为社
会带来更多的公平和正义呢。
马克思主义也关注了人类解放的问题,提出了要消灭剥削和压迫,让人们自由而充实地生活的理想。
唉呦,这个理想在当代社会也是非
常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因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还有很大的提升
空间呀。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世纪,但它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却是非
常重要的。
嘿,它提出的很多理论,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着很强的
启发性和指导性。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注这个问题,让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就说这么多啦,咱们下次再聊!。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当代价值一、引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当代经济学思想的重要源泉。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于实证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探讨人类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本质和规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得到重视和发展,其当代价值也越来越突显。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当代价值1. 求解当代社会经济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当代经济领域涌现了许多新问题,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巨型跨国公司的垄断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不但能够从制度和历史角度解决这些问题,还能够为了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提供对策和思路。
2. 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问题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经济问题,如贸易不平衡、环境破坏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提供了对全球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阐述了国际贸易、劳动力、资本的流动方式,指出了全球化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也能够对新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提供一定的指导思想。
3. 解释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现象市场经济的复杂性一直是经济学者讨论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于对自发秩序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市场的深刻认识,为我们揭示了市场经济潜在的危机和矛盾。
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能够解释市场行为中出现的诸如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4. 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保证公共利益的同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制度变革。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如通过价值规律和计划调节相结合来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以及通过维护公共利益来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等。
5. 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平衡和公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贫富差距问题和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显,社会公正和平衡的目标也变得更加迫切。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了促进公正发展的主动角色,例如通过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完善国际规则、推进技术紧密的南南合作等。
马克思的财富观与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
压迫 和剥 削 , 以对 工人 阶级 和全 人类 的深切关 怀 ,
从资本主义财富生产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等方 面 进行考察 , 揭示了资本逻辑统治下 的不平等和非 正义现象 , 指出劳动 的解放是实现社会个人最 大 自由和幸 福之 路径 。《 1 8 5 7 —1 8 5 8年 经济 学 手 稿》 正是在此意义上表 明它是一部具有浓厚批 判 意味的政治哲学著作。
的自然属性即使用价值属性 , 构成财 富之概念系 统 的基本 元 素 。因 此 , 马 克思 指 出 : “ 不 论 财 富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6—1 3
通过把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 揭示了 具体劳动创造财 富的使用价值 、 抽象 劳动创造财
基金项 目: 中国冶金教育学会 “ 十二五 ”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 目( Y G Z 1 1 0 5 ) 。 作者简介 : 任小艳( 1 9 8 0 一) , 女,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 博士生 , 主要从事马克思 主义财 富观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 已于 2 0 1 3—1 2—2 0 0 5 : 3 2在 中 国知 网优先 数 字 出版。网络 出版 地址 : h t t p : / / w w w . e n i d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2 1 . 1 5 5 8 . C
来社 会财富的宏大基石从劳 动生产转到 人 自身的生产 , 从 而促进 人 的潜 能的发展 , 实 现人 的 自由
全面发展 ; 劳动 时间将成为 自由时 间, 人们真正在 闲暇时 间中享 受幸福 , 实现真正 的社会 的个 人的 发展 。马克思 的财 富观 与幸福 观对改变当今社会人 的生活状态具有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关 键 词 :政治哲学 ;马克 思 ; 经济学手稿 ; 财富观 ; 幸 福观 ;自由时 间;全面发展
马克思财富共享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
第41卷第4期2017年7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41 No. 4Jul. #2017马克思财富共享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张志兵,陈春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工人阶级普遍贫困这一现实逻辑起点出发,论证了推翻资本主义私有 制以实现财富共享的伦理应然与必然。
他在经典著作中肯定了财富的伦理正当性、指明了实现财富共享的根本途 径、阐释了实行财富共享的具体方法,为认识评价财富的产生与创造、交换与分配、消费与传承提供了正确的价值 坐标,对构建当代中国财富伦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待财富的总态度上要更加尊崇财富,在财富创造的过程中要更 加尊重劳动,在财富分配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公平,在财富消费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人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经典著作&共享&财富伦理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5981(2017)04 -0112 -05所谓财富伦理思想,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基于伦理视 角,对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活动的核心内 容即财富的创造、获取、分配、使用所持的基本态度、观点 和看法。
现代社会的财富形态多样,但其中最基本的形态 和核心内容是人的能力及其发展。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 代财富伦理思想,是关于人与自然的财富关系、人与人的 社会财富关系的观念形态的反映。
相较于传统的财富伦 理思想而言,现代财富伦理思想更能体现和反映出财富的 共享价值理想。
马克思在继承人类财富的属人性质与财 富归全社会所有的理想追求的基础上,积极扬弃资本主义 私有财产,提出了以人的能力及其发展为核心的财富形态 理论和财富应为人民共享的财富伦理思想。
中国共产党 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在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发展新阶段,提出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 有”的共享发展理念,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财富伦理思想 的继承和生动实践,也真实反映了中国社会每一个阶层成 员要求财富共享的根本价值诉求。
马克思的生态财富思想及当代价值
作者: 封泉明
作者机构: 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福州350108
出版物刊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4-3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马克思;生态财富;自然
摘要:生态财富是指能满足人的生命活动需要的生物体、生态力、环境以及由生物群落和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马克思的学说中含有丰富的生态财富思想。
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生态财富是社会财富的自然泉源;二是生态财富体现了"二重"对象性关系;三是生态财富本身没有价值;四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破坏了生态财富。
马克思的生态财富思想在当今时代有着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它有利于克服工业社会以来在财富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片面的非生态的财富观;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财富增长的可持续性。
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刘先进,王宏波(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710049)[摘 要]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包含着丰富的资本主义精神思想。
马克思从三种意义上对这一问题作了论述,一是对一般商品经济社会的市场经济精神进行了分析,二是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批判,三是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
贪欲精神、剥削精神、利己精神和拜物教精神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
生产方式、资本逻辑、批判意识、辨证方法、历史观点等是马克思分析的不同视角。
随着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流动,资本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普遍现象,研究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精神思想的价值就在于为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提供正确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市场经济;主体精神;精神建构[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674(2009)0920006204自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高度对资本主义精神分析以后,西方学者纷纷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研究。
其实早在韦伯等西方学者以前,马克思作为对资本主义进行“天才分析”、周详透彻地研究的第一人,他对这一问题已经有所论及。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自始至终沿着两条路线演进:一是从经济事实层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进行的科学性分析,一是对这一经济过程的价值性的精神批判,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分析中包含着丰富的资本主义精神思想。
本文结合对《资本论》的分析,试对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加以研究。
这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谈资本主义精神我们说《资本论》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这无疑是正确的,说它含有丰富的经济伦理学思想也无疑是正确的。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思想,马克思又是在何种意义上谈资本主义精神的。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研究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概念,但不等于没有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和批判思想。
马克思财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评析
马克思财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评析
刘长军
【期刊名称】《中国流通经济》
【年(卷),期】2012(026)002
【摘要】在权利与利益再配置的改革深化过程中,打破了公有制经济大一统的局面,财产问题自然成为人们探讨的理论热点.因此,研究马克思财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梳理出以权利本位下的马克思财产理论体系,自然对化解社会风险、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页数】5页(P124-128)
【作者】刘长军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市100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系统研究的力作--评《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 [J], 焦存朝
2.国有财产主体理论的评析与选择——以我国国有企业财产主体理论为样本 [J], 冯乐坤
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差异 [J], 安亚玲
4.聚焦经典:马克思的理论旨趣与实践追求——读《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轨
迹及其当代价值》 [J], 王玉平
5.马克思主义财产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经典著作为依据 [J], 莫凡;谭培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5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37,No.5010年9月Jo ur na l of Sichuan N o rmal U niversit y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September,2010马克思财富观念的多维透视与当代价值冒 大 卫(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要:马克思立足实践,从主体维度和客体维度来认识和把握财富。
从主体维度把握财富,马克思发现了财富的本质内涵,即 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 ;从客体维度把握财富,马克思揭示了财富的双重逻辑,即财富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展开。
马克思透视财富观的两种维度不仅具有经济学说史上的变革性意义和方法论价值,同时也具有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有机统一的特质。
关键词:马克思财富观;实践;物质内容;社会形式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5315(2010)05 0023 06收稿日期:2009 05 06作者简介:冒大卫(1980!),男,甘肃酒泉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经济哲学。
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并非真知, 财富 (w ealth)概念就是如此。
人们对于财富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诸如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用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真正认识了财富的概念,更不表明人们也已具有科学的财富观。
因此,真正认识并界定财富及其观念,不仅仅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也是哲学研究的课题。
马克思也高度关注财富概念,并在其著作中频频使用这个概念。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的开篇,马克思就明确提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1]114但是,当我们进入马克思的文本世界,我们发现,马克思对财富概念有多种界定,如财富就是使用价值,又是 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的总和 、 需要的总和 等等,不一而足。
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财富概念同生产力、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劳动、资本、商品、货币等概念一起构成了一个以财富为中心的家族似的概念群,进而反映出了其特有的财富观念,即从多种维度来理解财富!!!时而从人的发展尺度来理解财富,又时而从特定社会形式的角度来把握财富。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马克思的财富观念,区分出马克思看待财富的不同维度,并在此基础上领会马克思把握财富观念的方法,审视马克思的财富观念在经济哲学史上的意义,从而揭示马克思财富观念的当代价值。
一 用实践的观点看待财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要想理解马克思的财富观念,必须在实践唯物主义的语境中把握财富观念。
马克思说: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2]58由此可见,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主体维度,也就是能动的方面,另一个就是客体的维度,这两个维度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毫无疑问, 财富 也是人们所要面对的 对象、23现实、感性,对此,我们不仅要从客体的方面加以理解,而且要从主体的维度加以理解。
总而言之,就是要用实践的观点加以把握,即把财富理解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物。
从实践的观点看待财富,这就意味着,财富不仅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到的 物质,更是人类的活动本身。
因此,马克思的财富观不同于一般唯物主义和直观经验主义的财富观。
在古典国民经济学家的视野中,他们的理论所预设的哲学前提是直观经验主义,所以他们理解的财富只是在客体意义上加以理解,而马克思则是把财富观念上升到了生存论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在生存论的高度上理解财富,财富就具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主体存在方式,另一种就是客体存在方式。
作为主体存在方式的财富,就是指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种存在形态的财富就是人本身,但是这里的 人并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强调的 现实的个人。
所谓财富作为客体的存在方式,就是指财富作为外在于人的对象而存在,即某种现实的、具体的、感性的存在。
但是,财富并不是指泛泛的物质,并不是说一切物质都是财富。
财富之为财富,是因为它对主体而言具有某种价值和效用。
在此意义上,从物到财富的客体化过程,同时也就是主体的实践过程。
财富的这两种存在形态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是统一的,是不能分割的两个维度,这是由实践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所谓实践,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对象化活动中,财富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必然一方面以主体形式存在着,体现着主体的本质力量,也折射出主体的某种价值;另一方面,也必然以客体的形式存在着,从而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
二 从主体维度看财富的本质内涵根据实践的观点,在财富的两种存在方式中,作为主体存在方式的财富观是马克思财富观念的首要维度。
这也是马克思的财富观念与以往国民经济学家的财富观念的分界线,因为从主体维度出发所把握的财富观不仅具有经济学意义,而且也进入了哲学的视野,成为了哲学思考的对象。
马克思正是从主体维度来理解财富,由此而发现了财富的本质内涵,即 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3]104。
虽然马克思对于财富具有不同界定,但是马克思在这里所使用的是 真正的财富这个概念,这表明,马克思在此对财富的界定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界定。
虽然财富有种种迥异的存在形态,如商品、货币、实物、社会生产力等等,但是这些存在形态都分享了一个共同的本质,即财富是人类主体的活动产物,在此意义上,财富的本质内涵就是指 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
在马克思看来,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本身,具体表现为人的能力、智能、素质等发展水平。
需要辨析的是,当我们说 最大的财富是人本身时,是从人的发展尺度出发把握财富,并非用客体化的财富去规定人,后者的实质是将人下降到了 物的水平。
尽管当时很多国民经济学家也重视人的作用,但是他们是将人视为生产要素之一,即一种 物,而这恰恰是马克思所严厉批评的思路。
一旦我们理解了财富的本质内涵,我们就能进一步把握财富概念和生产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在一般意义上,人们会将马克思的财富概念直接等同于生产力概念,但是二者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为生产力概念可以分为社会生产力与个体生产力。
在某种特殊的历史阶段内,社会生产力只能表现为财富的客体方式,并与财富的本质内涵相背离。
马克思曾经分析过: 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
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
[4]29-30这种社会生产力与个体活动相异己的情况主要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状况。
只有当人们扬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到物质生产及其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后,社会生产力就是个体生产力的总和,这种由分工所带来的异化现象才得以消除,这时候的生产力才是真正的财富,即 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
在马克思看来,财富的本质内涵并不是体现在社会生产力概念上,而是体现在个体的生产力,即个体的发展尺度之上。
根据财富的主体维度,马克思将劳动的主体性质移入到了财富之中。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过: 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
[5]73虽然这里的财富并不是马克思所认同24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对象化劳动,恰恰是马克思所反对的异化劳动,但是这表明了劳动与财富的关系,即劳动决定了财富的主体性质。
这在马克思后来的著作中得到了重申: 财富的独立的物质形式趋于消灭,财富不过表现为人的活动。
凡不是人的活动的结果,不是劳动的结果的东西,都是自然,而作为自然,就不是社会的财富。
财富世界的幻影消失了,这个世界不过表现为不断消失又不断重新产生的人类劳动的客体化。
[6]473从劳动的视野理解财富,才能去除 财富世界的幻影,从而认识到财富的本质内涵。
正是因为劳动能够发现财富的本质内涵,所以马克思才解决了财富的可能性问题,即财富何以可能的问题: 劳动这种一般财富同资本相反,在资本上,财富是作为对象即作为现实性而存在,劳动则表现为财富的一般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活动中得到实现。
[7]253-254虽然劳动决定了财富的一般可能性和主体本质,但是并不能将劳动与财富两者之间直接划上等号。
从概念的外延上说,财富概念的外延要远远大于劳动概念的外延。
马克思曾经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批判了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的观点[8]8-10,事实上,财富是各种生产要素通过人类劳动共同创造出来的,拉萨尔之所以会给劳动加上 超自然的创造力,是因为他混淆了财富和价值的概念。
劳动只能创造价值,但是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并不能在离开其他生产条件下单独地创造财富。
在此意义上,劳动价值论不能代替财富创造论,财富创造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劳动得以实现的过程,所以财富的分配应当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从财富的主体维度看待财富的本质内涵,这是马克思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划时代贡献,也是马克思的财富观念同以往的国民经济学财富观念的分水岭所在,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马克思看来,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只是确立了财富的 对象性形态,而古典经济学虽然扬弃了 外在的、无思想的对象性,也承认财富的 主体本质,但是由于他们将人的劳动视为物和商品,是用物的逻辑规定劳动,所以他们的财富观是 敌视人的。
从本质上说,古典经济学并没有实现从主体维度看待财富的本质内涵,因为他们的表面上的、形式上的主体维度是服从于客体维度的,这正是异化之所在。
因此,当马克思从主体维度去看待财富,事实上实现了对古典经济学的颠倒,是客体维度为主体维度服务,使财富增长为人的发展服务,而不是相反。
马克思把握财富概念的主体维度不仅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世界也具有方法论意义,有助于我们从哲学的视野去理解当代的财富现象。
时至今日,在当代流行的经济学中,人们仍然是从客体维度去理解财富,把财富的创造简单等同于抽象数字的增长或者物品的堆积,然而他们却无法解释为何财富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背离的现实,从而导致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盛行。
这种片面的财富观又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发展观的认识,将发展仅仅视为GDP的增长,从而颠倒了财富创造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合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