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声符的辨义作用_因声求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续教育研究

 2001年第3期 ji xu jiao yu yan jiu Jun.2001.№3形声字声符的辨义作用———因声求义

王 敏

摘 要 对形声字“形”的表义特点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而往往忽视了其“声”的辨义作用。本文引证了古代学者对“声”的辨义作用的论述及“声”的辨义作用的实例,论述了形声字的“声”有表义的作用。掌握了形声字的这一特点,才能正确理解原文,不至于望文生义,曲解文意。

关键词 形声字 声符 辨义 因声求义

对形声字中形符与声符的关系,历来认为是半形半声,形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过去多重视形符,对形符的辨义作用讲得多,如见到“氵”就知道与水有关。应当注意一个事实,形声字的声符也有表义的,在目前的几套古汉语教材及我们进行古汉语教学时,对于声符在提示字义上的作用注意得不够。

一、声与义的关系

我们知道,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对于语言中的词来讲,它只是外在的形式,声音才是真正的内在形式。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哪个语音表示哪个词最初多数是偶然的,没什么道理可求。正如《荀子・正名》篇所说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因此,同一个声音可以表达多种彼此完全无关的意思,如“章”与“张”,读音相同,意义无关;从“番”得声的藩、幡、翻、蟠等字,意义上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在原有的语词的基础上要产生新词。新词的产生有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旧词引申到距本义较远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脱离原词而独立。有的音虽不变,但已成他词;有的音已稍变,更是一个新的词了。

这就是语词的分化,分化的结果产生出派生词。同一语根的派生词,就是同根词,它们往往音相近,义相通。因为派生词的音和义是从其语根的音和义发展而来的,反映在文字上,同根词虽同出一源,却因为派生出的新词往往需要与旧词分割清楚,就必须另造新字了。

如“元”,古文献中经常训作“首”,《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杜注:“元,首也。”这是人体的最高处,引伸为“高而平之地”,就分化为今天“高原”之“原”。音相近而义相通,但字形绝然不同。高原又往往是水的发源地,于是就分化出“水源”的源;小水涌出叫“泉”,“泉”也是水源,彼此也相通。元、原、源、泉虽然形体各异,各成新词,但从语源的线索追寻,它们彼此同出一源。

正因为音和义有这样严密的关系,所以要考求词义,以声音为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词义到底是什么?一般的语言学理论都认为声音是词义的物质外壳,语言的交际是通过声音表达语义的,所以声音是词义的物质外壳。形声字的声符有表义的作用,前人已有说明,建立在这样的语学理论基础之上,我们可以说,形声字除了那种意兼声字外,单纯的形声字它的声符也有揭示字义的作用,通过声符的声音表示意义,如《说文》:

骖,驾三马也。从马,参声。

驷,一乘也。从马,四声。

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都表示驾马的数量(“参”就是“三”),古代一辆战车由四匹马驾车,所以“四”即表声,也表义。

车巢,兵高车,加巢以望敌也。从车,巢声。春秋传曰:楚子登车巢车。

声符“巢”也有意义。

上面的例子,许氏在释义时已经说明声符的含义;还有末加直接说明,但是从解说中可以使人体会到的。如:

瑗,大孔壁,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玉,爰声。

“瑗”字为什么用“爰”作声符?“爰”是什么意思?从“人君上除陛以相引”来看,徐锴《说文系传》说得好:“瑗之言援也,故曰以相引也。这个爰就是“援”的意思(《说文》“爰”,引也”,和“援”同义)。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广雅疏证》能够“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打破了文字形体的束缚,从声音通训诂,从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关系上去研究词义,探求词源,揭示出了语词之间“声近义同”“声转义近”的原理,纠正了前代一些错误的解说,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例证详见《广雅疏证》,这里从略。

二、声符提示字意的作用

1.有助于辨别同场会字通假

通假是建立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基础上的声符相同的字其读音在古代必然相同或相近,所以声符相同的字可以构成通假,在汉字的通假字中,大量的通假属于这种同声符的通假,利用声符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同声符的通假,利用声符帮助我们找到本字。

《老子・五十一章》“亭之毒之”,朱骏声认为是“定之孰(熟)之”的假借,但朱骏声没见到帛书《老子》,他根据的是传本《老子》,《老子》的另外一个本子何尚公(汉代)做的是“成之熟之”。《老子》中的“亭之毒之”到底是“定之孰(熟)之”,还是“成之熟之”的通假?我们采取分析声符的方法,找到本字。

《说文戊部》:“成,就也,从戊丁声。”“亭,从高省,丁声。”由此可以知道,“亭”、

“成”声符相同,都是“丁”,声符相同,其读音必相同或相近,声符相同通假是普遍的,所以“亭之毒之”应是“成之熟之”的通假,在古籍的校勘上,这种方法很适用。通过分析声符,来判断其本字究竟是哪一个。

王念孙说:“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析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焕然冰释。”所以不明假借,在意义的理解上就可能产生很大的偏差。

2.通过同声符字的类比(集合在一起加以排比),帮助我们判断是否从某声者多有某义。

把同声符的字加以类比,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某一字的意义,形声字的声符在这个问题上的辨义作用特别明显。

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军”,篆文作“ ”,《说文》:“军,圜围也。……”“军”大部分古汉语书上都注释为名词活用如动词,当“驻扎”讲,“军”到底是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我们可以通过类别同声符的字考察这个词的古义。从“军”得声的字,都有圆圈或环围之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犊鼻衤军,围腰,也有缠绕、围成圈之义,通过这样一些同声符的字的类比,可以证明,“军”确实有环绕的意思,由这一义,才引申出军队驻扎的意思,“环围”引申为“临时驻扎”,再引申为“军队驻扎”,由“军队驻扎”引申为一个编制单位———军队,逐渐由动词引申为名词。因此“军霸上”释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颠倒了源流恰恰是动词变成了名词。通过同声符字的类比,帮助我们确定字义,从“屯”得声的字,大部分都有“大”的意思,《左传・隐公元年》:“纯考也”的纯教”,应是大学孝,非常博大的孝,不但孝自己的母亲,还推及到考庄公之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种博爱的思想。

清代的学者一直到杨树达,大都采用此方法来研究词族。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不按《说文》部首编排,而是按声符排列,把所有同声符的字排在一起,这部书对于考察同声符的字是否具有同一意义,是最好、最方便的一部工具书。沈兼士的《广韵声系》也是按同声符的字排列的,更进一步地从声符的声音出发串联同声符的字。这种方法是值得继承发扬的训诂、文字学上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中文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