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基本形制
中国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de20691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1.png)
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 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服饰分类
1
汉族男子服饰
2
汉族女子服饰
3
汉族传统鞋履
4
清代服饰
5
民国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周制上衣下裳华夏冠服之中,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先秦衮冕之制,分上衣与下裳。衣多黑色 (玄衣),以象天;裳多黄色(黄裳),以象地。也有浅绛色的。玄衣广袖,上面用朱(赤红)、白、苍(青)、 黄、玄(黑)五彩丝绘(绣或织)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等图画。裳画也用五彩丝绣出宗彝(礼器)、 藻(水草)、火等图案。这些图画和图案的花样合称为12章纹。裳前有皮制的芾,朱色。上面绘龙、火、山三章, 系于腰间革带,蔽之于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后系组绶(宽丝带做成的花样垂饰),腰间还用大带系束。
谢谢观看
基本形式
传统服装汉服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 “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 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服
![汉服](https://img.taocdn.com/s3/m/c2228114a8114431b90dd838.png)
汉服
1、汉服:汉族的传统民族服装。
2、古代传统服饰的两种基本形制:
上衣下裳制: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
形状:上衣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腰系带。
衣裳连属制:春秋战国时期。
“深衣”:连体服饰,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
右衽是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
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
与之相反,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
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
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异族的奴隶,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
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衽,本义衣襟。
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
反之称左衽。
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
“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
一些历史时期,汉族受外族影响,也有着左衽的情况。
另外,汉族传统习俗,死者之服(寿衣)用左衽,不用布钮,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以示阴阳有别。
虽然有些出土墓葬,死者不穿左衽,但并不能说明汉人传统习俗中没有逝者穿左衽的礼制。
3、风格及主要特点:
风格:清淡平易为主。
特点:宽袍大袖,形制简单,但一传到身上,便各具特色,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
4、胡服骑射:(师夷长技以制夷),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
胡服的特点,主要应用。
典故由来。
汉服的三个基本形制
![汉服的三个基本形制](https://img.taocdn.com/s3/m/b370158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2.png)
汉服的三个基本形制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族文化。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汉服有着几个基本的形制,包括“襦裙”、“齐腰袄”和“袏服”,这些形制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襦裙襦裙是汉服的一种最基本形制。
它是由上衣和裙子两部分组成。
上衣叫做“襦”,长袖和无袖两种样式都有。
襦的领子可以是立领、圆领或者方领。
裙子则是下摆宽松的设计,通常有下摆走水草、下摆开叉等不同样式。
襦裙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季节进行不同的搭配,使人穿着舒适并展示出个人的气质和品味。
二、齐腰袄齐腰袄是古代中国妇女常常穿着的一种汉服形制。
它的特点是上下两半相接,分别穿在上下身。
上半身的衣袄通常是短款的,长度仅及腰部。
下半身则是一条裙子,下摆宽松。
齐腰袄的设计简约大方,突出了女性的曲线美。
它通常用丝绸或者其他高档面料制作,给人一种高贵华丽的感觉。
三、袏服袏服是汉服的一种形制,它是古代中国官员和贵族常常穿着的服饰。
袏服的特点是上衣长袍和裙子相连,上下合一。
通常,袏服的领口较为宽松,服饰的面料也较为厚实,以突显出威严和庄重。
袏服的下摆一般较长,贴地而行,显示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袏服也是表演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在电视剧和电影中经常出现。
汉服的这三个基本形制不仅仅是服饰的外观,更是体现古代中国人文化特点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标志。
同时,它们也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和地位的人们的身份象征。
在古代,穿着汉服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人们穿汉服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个人的审美追求,更是一种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和传承。
总结一下,汉服的三个基本形制包括襦裙、齐腰袄和袏服。
这些形制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和地位的人们的身份象征。
今天,汉服依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并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汉服基本形制)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汉服基本形制)](https://img.taocdn.com/s3/m/5f2f143da32d7375a417801f.png)
汉服影响
汉服特点
汉服形制
始自衣冠,达于博远。我们要复兴的,正是厚重如斯。
欣赏
触摸衣冠,始知华夏,华夏复兴,衣冠已然先行。 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整而礼仪齐。华夏衣冠历来引领着整个华夏文明的 起落沉浮,华夏复兴,衣冠必然先行。
欣赏
汉服概述
我们之间互称“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
汉服影响
汉服特点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汉服形制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欣赏
欣赏
汉服概述
汉服影响
汉服特点
汉服形制
欣赏
结 语
汉服概述 华夏,是华夏-汉民族独立创造的一个完整、系统、深厚、博大的 文明体系,是人类文明中独立的一极。华夏是我们的根脉所在,300多 年来中国的枯萎,正是因为根脉的断裂。 “华夏”究竟是什么? —— —— —— —— 是华夏生活方式:华夏衣冠、华夏食饮、华夏礼仪、华夏岁时节日; 是华夏艺术与审美:汉语文学、华夏乐舞、琴道、棋道、花道、弓道 是华夏制度文明: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思想,军事,华夏教育思想 是华夏思想与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华夏道德
汉服影响
汉服形制
欣赏 衣裳分制 衣裳连制 通裁
衣裳分制
汉服概述
汉服影响
“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 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最迟在 商代就已经形成。
汉服特点 (3)裋褐 (2)襦裙 (1)最高级别礼服——冕服 裋褐是汉服的一种,是对古代穷 襦是较短的上装。剪裁方法可 主要由冠(冕冠)、上衣(玄 苦人穿的一种衣服的称呼。 以为通裁,也可以分裁,但长 色,即黑色)、下裳(一般为 度不过膝,与裙或裤一起穿着。 红色或黄色等主体部分及蔽膝、 按照衣服层数可分为衫和袄。 绶、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
【历史知识点】汉服的三种形制
![【历史知识点】汉服的三种形制](https://img.taocdn.com/s3/m/8b49e81dc8d376eeafaa3159.png)
【历史知识点】汉服的三种形制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
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
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
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
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
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
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
深衣男女均可穿。
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
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
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
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
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
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
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
“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汉朝服饰讲解版
![汉朝服饰讲解版](https://img.taocdn.com/s3/m/8514c94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7.png)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
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1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二、汉服的特征:v汉服有如下基本特征:v交领v右衽v无扣系带三、汉服形制(1)上衣下裳(衣裳制)冕服、礼服、襦裙(2)衣裳相连(深衣制)深衣就是上下缝合在一起的款式。
它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款式。
有直裾深衣与曲裾两种形式。
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出现,后世以礼服形式存在。
男子袍服与冠履(幻灯片)商周以前多用巾约发,西汉末年发展成为帽箍式的帻。
故秦汉男子多以巾帻裹头。
“崇其巾为屋”指巾帻顶端的隆起部分,形似尖角屋脊,又称“介帻”平顶的巾帻则称“平顶帻”或“平上帻”这两种,是汉代男子的基本首服。
帻:即是包发巾的一种,秦汉时不分贵贱均可戴用,戴冠者衬冠下,庶民则可单着之。
其形似便帽,多平顶的,称“平巾帻”,有屋顶状的,叫“介帻”。
庶人的巾帻只能用黑色或青色。
所以秦称人民为黔首(黔,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青色),都是从他们头上的巾帻颜色来区别的。
巾:秦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主要有两种。
①葛巾:用葛布制成,单夹皆多用本色绢,后有两带垂下,为士庶男子用。
②缣巾:缣巾:因用整幅细绢做成,又叫“幅巾”通常以缣帛为之。
西汉初多为劳动人民所服,东汉时不分贵贱。
汉末仕宦王公贵戚,不戴冠时,以戴幅巾为雅,后来普及开来。
汉末黄巾起义,即为黄色幅巾,后世将这两种巾通称为“汉巾”。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帻,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
戴冠衬帻时冠与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帻,而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佩平巾帻。
“卑贱执事”们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
(幻灯片)汉代的冠帽是区分等级差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的衣裳的基本形制
![中国古代的衣裳的基本形制](https://img.taocdn.com/s3/m/86c738e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4.png)
中国古代的衣裳的基本形制一、概述中国古代的衣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还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的身份地位。
中国古代的衣裳形制繁多,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上衣、下衣、鞋袜和头饰四个基本部分。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衣裳形制进行介绍。
二、上衣1. 襦: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上衣形式,它的特点是上身紧贴,下摆裙摆,一般有短袖或无袖。
襦的制作材料主要有丝绸、麻布等。
襦的款式和颜色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季节而有所不同。
2. 袄: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上衣,它的特点是上身宽松,下摆裙摆,一般有长袖。
袄的款式和颜色也会随着时代和地区的变化而有所差异。
3. 衫: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上衣,它的特点是上身紧贴,下摆分开,一般有短袖。
衫的制作材料和款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丝绸、麻布等材料,也可以是绣花、刺绣等工艺。
三、下衣1. 裙子:裙子是中国古代女性的主要下衣,它的特点是下身宽松,一般有裙摆。
裙子的制作材料和款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丝绸、棉布等材料,也可以是绣花、刺绣等工艺。
2. 裤子:裤子是中国古代男性的主要下衣,它的特点是下身紧贴,一般有裤脚。
裤子的制作材料和款式也有很多种,既可以是丝绸、棉布等材料,也可以是刺绣、织花等工艺。
四、鞋袜1. 鞋子:中国古代的鞋子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布鞋、草鞋、木屐等。
鞋子的制作材料和款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用丝绸、皮革等材料制作,有的是用竹子、草等材料制作。
2. 袜子:袜子在中国古代的衣裳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保暖,还可以装饰脚部。
袜子的制作材料和款式多种多样,既有丝绸、棉布等材料制作的袜子,也有刺绣、织花等工艺的袜子。
五、头饰1. 冠:冠是中国古代男性的重要头饰,它的种类繁多,有帽形冠、带形冠等。
冠的制作材料和款式也各不相同,既有丝绸、织锦等材料制作的冠,也有金银、宝石等材料制作的冠。
2. 钗:钗是中国古代女性的重要头饰,它的种类繁多,有簪形钗、环形钗等。
西汉汉服形制
![西汉汉服形制](https://img.taocdn.com/s3/m/1754c63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b.png)
西汉汉服形制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汉族文化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汉服作为一种特殊的服装形制,成为了当时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汉汉服形制包括了服饰的种类、款式、颜色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西汉汉服形制。
一、男性汉服形制1. 头饰:西汉男性通常戴着帽子,主要有“巾”、“冠”两种类型。
巾是一种简单的头巾,用来保护头部和遮阳;冠则是一种华丽的头饰,用来显示身份和地位。
冠分为五等,从低到高分别是布冠、绢冠、皮冠、石冠和金冠。
2. 上衣:西汉男性上衣主要有衫、袍和褙子三种类型。
衫是一种类似于现代上衣的短袖外套;袍是一种长袖长袍,通常用于正式场合;褙子则是一种束腰外衣,适合日常穿着。
3. 下装:西汉男性下装主要有裤子和裙子两种类型。
裤子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裤子的下装,通常与衫或袍搭配;裙子则是一种长款下装,通常用于正式场合。
4. 鞋袜:西汉男性穿着的鞋袜主要有靴、履和袜三种类型。
靴是一种高筒鞋,适合户外活动;履是一种低筒鞋,适合正式场合;袜则是一种穿在脚上的袜子。
二、女性汉服形制1. 头饰:西汉女性头饰主要有发髻、发簪和发钗三种类型。
发髻是将头发盘成一个圆形的造型;发簪是一种用来固定发髻的装饰品;发钗则是一种用来梳理头发并固定头饰的工具。
2. 上衣:西汉女性上衣主要有衫、褙子和襦裙三种类型。
衫和男性的衫相似,但长度稍长;褙子则是一种束腰外衣,适合日常穿着;襦裙则是一种类似于现代上装的连衣裙。
3. 下装:西汉女性下装主要有裙子和裤子两种类型。
裙子是女性的主要下装,有长款和短款之分,通常与上衣搭配;裤子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下装,主要用于特殊场合。
4. 鞋袜:西汉女性穿着的鞋袜主要有履、袜和踏云三种类型。
履和男性的履相似,但款式更加精致;袜是一种穿在脚上的袜子;踏云则是一种高跟鞋,适合正式场合。
三、汉服颜色西汉时期的汉服颜色多样且富有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颜色及其象征意义:1. 红色:代表吉祥、喜庆和祝福。
20种汉服形制介绍
![20种汉服形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4083d4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7.png)
20种汉服形制介绍1. 旗袍: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通常由长衫和裙子组成,女性常穿。
2. 襦裙:襦裙是一种流行于唐代的女性汉服,上衣为襦(ru)领式设计,下摆多层纱裙。
3. 长袍:一种常见的男性汉服,通常由长袍、腰带和内衬组成,常见于历史剧或正式场合。
4. 背心衫:也称为"褡裢坎",是男性汉服中的一种上装,没有袖子,适合夏季穿着。
5. 对襟衫:这是一种男女通用的传统汉服,前襟两侧对称开襟设计。
6. 袍子:类似于长袍,但长度更短,并且没有腰带,常用于日常穿着。
7. 衫裤:一种传统的男性汉服,由上衣和长裤组成,适合日常生活。
8. 工作服/劳动服:汉服的一种变体,结合了传统元素和现代实用性,常见于工作场合。
9. 童装: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汉服,通常采用亮丽的颜色和可爱的图案。
10. 礼服:一种正式场合穿着的汉服,常见于婚礼、庆典等重要场合。
11. 朝服:古代官员在朝廷上穿戴的汉服,根据官职不同有不同的等级。
12. 宫廷装:专为皇室贵族设计的华丽汉服,常见于历史剧或宫廷展览。
13. 文胸袄:一种女性汉服,由胸衣和外罩组成,强调胸部曲线。
14. 鸽子裙:一种女性汉服,有多层裙摆,看起来像鸽子展翅飞翔。
15. 花褶裙:流行于明清时期的女性汉服,裙身下摆呈现出花瓣状的褶皱。
16. 四川汉服:四川地区特有的一种汉服,以其独特的样式和绣花工艺而闻名。
17. 清代汉服:清代汉服是清朝时期的传统服饰,注重细节和刺绣装饰。
18. 民国汉服:民国时期的汉服,结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呈现出简约而时尚的风格。
19. 古装剧汉服:在电视剧或电影中经常见到的重现历史场景的汉服。
20. 客家汉服:客家地区的特色汉服,注重实用性和耐穿性。
汉服形制介绍
![汉服形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034047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2.png)
汉服形制介绍汉服的起源与发展原始汉服•简介:原始汉服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服装,起源可追溯至早期的中原地区。
它们以其独特的形制和风格而闻名。
•特点:1.裙衣式:原始汉服多为裙衣式,配以腰带或腰线。
2.装饰:一些汉服上装饰有刺绣、丝带等加工,展现华丽的华夏文化。
•典型形制:–曲领:采用扣子和系带进行固定。
–肩章:用于区分身份和地位。
–裙摆:通常呈现出宽松的垂直杆形状。
汉代汉服•简介:汉代是汉服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汉服的形制有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特点:1.纤细:汉代汉服更加注重纤细的线条和舒适的穿着体验。
2.区分性别:男女汉服的形制开始有所区别。
•典型形制:–高腰:男性汉服从腰部以上开始收紧。
–宽袖:汉服袖子逐渐宽大起来。
–裙襦:女性汉服采用裙襦式结构,襟部固定。
汉服的基本构造及关键元素汉服的基本构造1.上衣:包括衣领、衣襟、衣袖等部分。
2.下装:包括裤子、长裙等。
3.腰带:用于固定上衣与下装,并且体现身份和地位。
4.鞋袜:古代汉服常使用布鞋或丝绸袜子。
汉服的关键元素1.孔版:指汉服上的传统刺绣图案,通过独特的绣技传承了丰富的汉代文化。
2.装饰品:包括发饰、腰带、项链等,用于增添服装的美感和华丽度。
3.经典色彩:汉服主要采用红、黄、蓝、绿等色彩,寓意吉祥和喜庆。
汉服形制的分类官服•简介:官服是古代官员所穿的汉服,代表了社会地位和身份。
•分类:1.冠服:用于正式场合和官员的特殊身份标识。
2.常服:官员日常穿着的汉服,具有官职标识和等级差异。
3.礼服:官员参加重要仪式或贵宾接待时穿着的汉服。
民族服饰•简介:汉服也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形制。
•分类:1.华服:受到后世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华族风格,如北方和南方的差异。
2.少数民族服饰:不同的民族在传承和发展汉服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服饰风格。
汉服的文化意义与传承文化意义1.传统价值观:汉服代表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2.和谐与统一:汉服强调的是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汉服14种形制介绍
![汉服14种形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8a9c3f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e.png)
汉服14种形制介绍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本身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
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以下为大家介绍较为热门的一些形制。
1、曲裾形制:连裳制曲裾,全称曲裾袍,考古报告称绕襟袍。
属上下分裁式,归类于“深衣类汉服”,故又称曲裾深衣、绕襟深衣。
当代汉服复兴中制作的曲裾袍包括仿照文物制作的单绕曲裾、参考俑推测制作的多绕曲裾、露出衬裙的“短曲裾”等。
其历史款式原型流行于先秦至汉代。
2、袄裙形制:上衣下裳制袄裙是一种上衣下裳的款式的称呼,因上衣是一种叫做袄的双层上衣而得名。
下着褶裙或者马面裙为常见的搭配。
袄裙这种服装从唐代开始就有衣物疏记录,一直到民国。
由于有明一代,是袄裙的繁荣期,所以现代一般谈论袄裙时候指的是明代的裙袄着装。
由于受明朝的影响,李朝初朝鲜也依照明朝的袄裙,并且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并演变成现代朝鲜服常见的赤古里裙样式。
3、半臂襦裙形制:上衣下裳制半臂襦裙,既上衣着半袖短外衣搭配下身长裙的穿着形式。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解释说:“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半臂最初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逐渐传至民间。
4、褙子形制:上衣下裳制褙子,又名背子、绰子。
褙子在宋代女子服装中通常作为常服类的一种,在“汉服热”的现当代也较为常见此类款式。
通常为上衣下裳制直领对襟、下摆两侧开高权的长上衣搭配抹胸或交领上襦,下身一般搭配褶裙。
到了明代,多把大袖褙子称为披风。
5、比甲形制:通裁制比甲最早是起于宋代,是一种长的无袖罩衫,还有个现在还在使用的称呼“背心”(两种背心所指服装不同)后来传入蒙古。
据《元史》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
汉服形制科普
![汉服形制科普](https://img.taocdn.com/s3/m/b659bd5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d.png)
汉服形制科普汉服基本结构汉服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
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
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衣裳】汉服款式之—古人把上半身的衣服叫衣,下半身的衣裙叫裳。
衣裳是汉服的最初形制。
即上衣下裳,上半身穿着上装,下半身穿着下装中的裳。
《周易·系辞下》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有记载中出现“衣裳”二字,衣裳制是华夏文明中服饰礼仪规格最高的形式。
【交领襦裙】汉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领右衽。
襦裙作为汉服的主要形式,细节一直有变化,有的为深交领至腋下,袖緣很宽,袖根宽于袖口,有腰线,多认为是中衣款式。
也有的为浅交领,袖根和袖口宽度一样,为直袖,袖緣窄,有腰线,多认为是外穿的襦裙。
【对襟襦裙】汉服款式之一。
襦是一种短衣,最长到膝部,搭配间色裙或素裙。
对襟襦裙特征是直领,对襟,衣袖有宽窄两式。
两晋时期襦裙腰间可以配束带,带下有围腰,是比蔽膝短的一种腰饰。
【袄裙,或者叫衫裙】—上袄下裙,汉服款式之一。
长袖袄衫,交领右衽,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
下裙多配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
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两侧裙幅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上多装饰膝襕纹样,故也称襕裙。
袄裙的款式影响了朝鲜宫样及中国其他民族。
【齐胸襦裙】:是襦裙根据系结位置分出的一种款式。
她是将裙头和系带束在胸上方,顾名思义曰“齐胸”。
起于隋,兴于唐。
裙摆垂坠,飘逸,分对襟和交领,对襟居多。
齐胸襦裙上襦多束于裙内。
很多人容易把齐胸襦裙和韩服弄混,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韩服上衣交领的系带多在胸前,上襦多在裙子外,韩服是由明制衣服发展而来的。
列举汉服形制
![列举汉服形制](https://img.taocdn.com/s3/m/071dd42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3.png)
列举汉服形制汉服形制是指中国传统的服饰形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形制包括了衣、裳、襦、袍等不同种类的服饰。
下面将依次介绍这些汉服形制的特点和特色。
衣是古代汉族男女常穿的上衣,有短衣、长衣、褶衣等多种形式。
短衣是指及腰的衣服,适合日常穿着,而长衣则是指及膝或及地的衣服,更加正式和庄重。
褶衣则是在衣服上加入了褶皱的设计,使得衣服更加丰富多样。
裳是指古代汉族男子的下身服饰,通常是长裙或长裤,用来搭配衣服。
长裙一般到脚踝,而长裤则到膝盖或小腿。
裳的款式和颜色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来选择。
襦是指古代汉族女子的上衣,有短襦、长襦等不同款式。
短襦是指及腰的襦子,搭配裙子穿着,而长襦则是及地的襦子,更加庄重和典雅。
襦的领口和袖口常常用绣花或其他装饰来装饰,增添服饰的美感。
袍是指古代汉族男女通常穿的外衣,有长袍、短袍等多种形式。
长袍通常到脚踝,适合正式场合穿着,而短袍则到膝盖或小腿,适合日常穿着。
袍的款式和颜色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来选择。
除了以上的基本形制,汉服还有一些特别的款式和特色。
例如,对襟是指衣服的前襟对称开合,而斜襟则是指衣服的前襟呈斜线开合。
对襟适合正式场合,而斜襟则适合日常穿着。
另外,汉服还常常使用丝绸、棉麻等高质量的面料,以及刺绣、织锦等精湛的工艺,使得服饰更加华丽和精致。
总的来说,汉服形制丰富多样,注重细节和装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汉服作为一种传统的服饰形制,在现代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传承。
通过了解和传承汉服形制,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的服饰文化,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希望汉服形制的美丽和精致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让汉服在现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汉服基本形制
![汉服基本形制](https://img.taocdn.com/s3/m/d5bed68508a1284ac85043ae.png)
汉服形制的简介【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
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曲裾深衣】是汉服深衣的一种,秦汉时期常见服饰。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
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
男女均可穿着。
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
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
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襦裙】中国古代人们的一种传统服饰。
也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
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般称之为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最早见于南北朝,经历了隋、唐、五代才淡出历史舞台,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
【对襟襦裙】则是襦裙的一类,其上襦为直领,衣襟呈对称状,故称对襟襦裙。
魏晋时期裙腰曰高,上衣曰短,衣袖曰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尺。
隋代,上襦又时兴小袖。
唐代初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贵族妇女衣着又转向阔大拖遝。
裙的式样用四幅连接缝合而成,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
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朝鲜族女子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为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
【交领襦裙】是其中一类,其特点是上襦为交领。
交领襦裙在宋代颇为常见。
按风格分,可大致分为唐式交领襦裙,宋式交领襦裙、明式交领襦裙等。
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
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
简要介绍汉服的基本形制
![简要介绍汉服的基本形制](https://img.taocdn.com/s3/m/b8b920e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9.png)
简要介绍汉服的基本形制一、汉服形制的种类汉服的形制那可真是多种多样呢。
首先是衣裳制,这可是汉服最古老的形制啦。
上衣下裳,上衣呢就像个小短衣,下裳就像是裙子一样,这种形制在周朝的时候就特别流行了。
穿上它感觉自己就像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小仙女或者小公子呢。
还有深衣制,深衣就是把上衣和下裳给缝在一起啦。
它可有着独特的裁剪方式哦。
深衣又分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
直裾深衣的衣襟是直的,看起来特别的端庄大方,就像那种很有学问的文人雅士会穿的衣服。
曲裾深衣呢,它的衣襟是弯曲的,绕来绕去的,这衣服穿上可就显得很有层次感,走动的时候感觉裙摆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再就是袍服制啦,袍服那就是上下一体的长衣服咯。
像我们常听到的襕袍,就是很典型的袍服制汉服。
穿上袍服就感觉特别的潇洒自在,走路都带风的那种。
而且不同的袍服在颜色、花纹上还有很多讲究呢。
二、不同形制的穿着场合衣裳制的汉服,在一些比较传统的节日里穿就超级合适。
比如说端午节啊,穿上它去看龙舟比赛,感觉自己就和古代的人们一起在庆祝这个节日呢。
或者是在一些传统的祭祀活动中,这种古老的形制能更好地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深衣制的汉服适合在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中穿。
比如说参加汉服文化讲座啊,穿着曲裾深衣或者直裾深衣去,那就是妥妥的文化传播小使者。
让人一看就觉得你对汉服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
袍服制的汉服就比较适合日常出街啦。
当然不是那种很随意的日常,而是像在古镇游玩的时候,穿着襕袍,走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拍出来的照片那可都是美美的,而且还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汉服的魅力。
三、汉服形制与文化内涵这些汉服的形制可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呢。
衣裳制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的崇敬,上衣象征着天,下裳象征着地。
深衣制呢,它的制作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像深衣的十二片布象征着一年的十二个月,背后的中缝象征着做人要正直等等。
袍服制在不同的朝代也有着不同的意义,比如在唐朝,袍服的款式和花纹就反映了当时繁荣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
![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https://img.taocdn.com/s3/m/219d292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3.png)
1.衣裳制(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上身穿衣,下身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汉服体系中最古老的形制。
汉语所谓“衣裳”就是来源于此。
“上衣下裳”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服饰形制,产生流行的主要时代是先秦,是汉服的源头、基础形制。
上衣下裳也是适应性最广的穿法,不限男女,既可以是华贵严肃的礼服,也可以是方便轻松的常服,汉代以后流行的上襦下裙制、上衣下裤制本质上也都属于“上衣下裳”。
2.深衣制(上下连缝制)深衣制形成于周朝,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也即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
深衣男女均可穿,既可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
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
深衣分为直裾和曲裾两大类,主要作为正规场合礼服,大气儒雅、中正平和、风韵满满,男女皆穿。
其中,直裾左大襟从前胸绕到右后方之后垂直而下,简洁干练、中正肃穆,是历代男子礼服的通用服饰,影响极其深远。
曲裾中,“裾”即裙子,曲裾就是弯曲盘绕的裙子,和直裾相比,它的襟围着下身层层盘绕,最后系于腰部,其曲线优美流畅,令人赏心悦目。
在汉朝,上至皇帝及文武百官、下至平民布衣皆穿曲裾。
3.袍服制(上下通裁制)即用一块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间无接缝,自然一体,明显区别于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
这一形制始创于隋唐,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创举,因为自古汉服都是分上下两截的。
通裁制种类很多,有圆领袍、襕衫、直裰、直身、道袍、褙子、长衫、僧衣等,最流行的时期在宋代和明代。
皇帝贵族平时也喜欢这么穿,文人骚客们更是将其作为休闲装。
4.襦裙制(上衣下裳的演变)襦即短上衣。
襦裙不是指一种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饰的统称。
襦裙的本质还是上衣下裳制。
发展到春秋战国后,古老的上衣下裳往往称为襦裙,汉朝以后又被特指为女子襦裙,即短衣长裙,腰间以绳带系扎,衣在内、裙在外。
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对襟襦裙、齐胸襦裙等。
汉服基本形制宣传 ppt课件
![汉服基本形制宣传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450dacaa00b52acfc7caf3.png)
夏衣冠体系中深衣制的
一种,上下连裳,又称
襜褕。裾就是指衣服的
大襟。直裾下裳部份剪
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
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
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
革制的腰带固定。汉代
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
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
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
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
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
后,直裾逐渐普及,成
为深衣的主要模式。 ppt课件
那么,是什么呢?
ppt课件
中 山 装
日本学生装
2
5
汉服是什么?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 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 (公元17世纪 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 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 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 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 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 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 众,还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 整个汉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 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ppt课件
明圆领
47
直身
又称长衣、直领、海青,是明代男装基本款式之一。 交领,右衽,因领式斜直,故称“直领”。一般在 内襟缀系带一对,外襟缀系带两对以系结固定。大 袖,收口。衣身两侧开衩,接双摆在外,便于骑马、 出行等活动中穿着。 直身的使用非常广泛,除士人百姓作为日常正装外, 皇帝诸王的龙袍、文武官员的官服中都有大量直身 款式,另外直身也可以衬在圆领或其他袍服下穿着。
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
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
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
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
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
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
汉服三种基本形制
![汉服三种基本形制](https://img.taocdn.com/s3/m/d0865ef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f.png)
2022.10情感生活•百科文张青近年来,汉服之风渐渐兴起,穿着汉服上街的人屡见不鲜,但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很了解汉服。
汉服作为传承了4000多年的华夏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布料、纹样、款式、裁剪方法、制作工艺等不断地推陈出新,款式越来越丰富,样式越来越精美,内涵越来越丰富。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汉服在外观上如何变化,千百年来其承载的核心思想和民族精神没有变,甚至其基本的制式也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汉服的三种最基本的形制。
01衣裳制(上下分裁)衣裳制,又称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来裁剪制作,上身为衣,下身为裳。
上衣为交领右衽,下裳围合包裹下体,皆以带结系,这也是汉服最基本的特征。
上衣下裳制相传始于黄帝。
古代文献和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最迟在商代,上衣下裳制已经形成。
先秦时期天子、大夫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所穿的冕服、玄端都是典型的上衣下裳形制。
秦汉至明末,无论服装如何变化,上衣下裳始终是历代男子礼服的最高形制。
可以说这个设计深远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服装发展的历史走向。
02深衣制(上下连属)深衣制是先将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然后再将两者相连缝合,即上下连属,使之“被体深邃”,形成一个整体。
深衣上下分裁是为了遵循上衣下裳的古制,而将上衣下裳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同时可以把整个身体包裹严密,使之深藏不露,既反映了中国“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汉民族内敛含蓄、包容万物的文化品格。
深衣制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服饰形制,也是汉服中传承时间最久远的形制之一。
先秦时期,深衣制已经在社会上普遍流行,上至天子百官,下至平民布衣,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职业贵贱均可穿着。
两汉时期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的流行和普及,使得深衣制成为汉服中最具形象标识的形制。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通过对《礼记》深衣篇的考证和研究,制作了朱子深衣,为深衣制定了严格的规范和形制要求,并赋予了深衣制更深厚的礼制文化内涵,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服形制的简介
【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
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曲裾深衣】是汉服深衣的一种,秦汉时期常见服饰。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
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
男女均可穿着。
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
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
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襦裙】中国古代人们的一种传统服饰。
也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
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般称之为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最早见于南北朝,经历了隋、唐、五代才淡出历史舞台,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
【对襟襦裙】则是襦裙的一类,其上襦为直领,衣襟呈对称状,故称对襟襦裙。
魏晋时期裙腰曰高,上衣曰短,衣袖曰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尺。
隋代,上襦又时兴小袖。
唐代初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贵族妇女衣着又转向阔大拖遝。
裙的式样用四幅连接缝合而成,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
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朝鲜族女子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为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
【交领襦裙】是其中一类,其特点是上襦为交领。
交领襦裙在宋代颇为常见。
按风格分,可大致分为唐式交领襦裙,宋式交领襦裙、明式交领襦裙等。
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
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
【袄裙】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的襦裙,“袄裙”是明代女装的一种通称。
明制女袄较有特色,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
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
女袄衫长度有长有短,有交领、竖领、方领、对襟等。
此外,明代的女袄衫和男袄衫一样,也有直袖和箭袖。
【褙子】褙子,又名背子、绰子,绣䘿,始创于秦。
是秦朝到明朝时期女子的常用服饰,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
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衬于公服内,很少外穿。
女子的褙子则外穿,并成为典型的常服款式。
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
这腋下的双带垂挂着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
穿褙子时,却在腰间用勒帛系住。
【诃子】亦称“袜胸”、“襕裙”、“合欢襕裙”、“抹胸”等。
汉族服饰中妇女的胸衣,自后向前围束,下面有线,可以同时围系裙腰。
诃子为中国古代女性的内衣之一,流行于唐朝、宋朝、明朝。
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
“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
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罗衫】以轻如雾谷、薄如蝉翼的纱罗制成的衫子。
是一种较贴身的衫式,有广袖有窄袖,领有交领、直领,身长及膝,腋下开叉,比大衫短而贴身,为仕女所好用。
【半臂】又称半袖,䘿掖,其形似似衫去其长袖,成为宽口短袖的掖衣,其形制与衫齐长。
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
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
多穿在衫襦之外。
【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在商代就已经形成。
商朝时期,上衣下裳制,分为常服和礼服。
西周时,常服仍以上衣下裳为主流。
衣裳的款式不变,但逐渐变宽,且袖日趋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
春秋战国时,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日趋精美。
大袖在此时只用做礼服。
【短打】又称“竖褐”、“裋褐”。
“短”“竖”“裋”三字同音,都读作“sh ù”。
“短”通“裋”,“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
“竖”也有童仆之意,因此“竖褐”也称童仆之服。
所以,短褐的原意是用粗麻或兽毛编织的粗布上衣。
短褐亦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裤)。
总结说来,短褐就是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裤的男装。
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
【儒服】指儒家传统上周朝到明朝的儒者服装深衣,戴章甫之冠。
鲁国是儒家的发祥地,其国多儒士。
全鲁国人都穿儒服。
【道袍】流行于明朝,是儒生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
道袍交领右衽,两侧开衩,接有暗摆,以系带系结,领口常会缀上白色或素色护领。
袖为宽大的琵琶袖。
穿着时可配丝绦、布制细腰带或大带。
【直裰】从宋朝开始就有的一种服饰。
两宋时期的直裰多为僧侣穿着。
而到了明朝时期,直裰的款式发生变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
【鹤氅】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
鹤氅为士大夫所接受后,表现为大袖,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
明代的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只不过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
【大氅】又称氅衣,由道教鹤氅演变而来。
只男性穿着,特点是对襟大袖,整体宽大且有系带,只做常服穿着。
【圆领袍】在汉朝初年就出现的一种汉族服饰,早期作为内衣存在。
魏晋南北朝后,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
圆领亦称团领,实为无领型领式。
圆领袍的领型分为四种,无领,微立领,宽领,立领。
圆领袍是圆领子的窄袖袍,是汉族在隋唐之后形成的全民服装。
男子圆领袍多为纯色,无花纹。
女子圆领袍则色泽鲜艳,并且多有花纹。
圆领袍最初为直袖或者箭袖,并且作为常服穿着。
到了宋明,则发展成为了礼服,官员也穿着较多。
形制也发展成了大袖,并有朴子或者各种莽、麒麟等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