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与居民消费关系的计量分析

合集下载

计量经济学论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摘要:居民消费水平反映着人们对于满足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本文就我国近阶段消费方面出现的一些情况,利用Eviews软件对我国1993年至2011年的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得出各种主要因素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揭示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正文:一、文献综述:1.居民消费水平经济学背景消费,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

通常讲的消费,是指个人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影响生产。

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

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

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

它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所以消费的水平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内生产总值口径,即包括劳务消费在内的总消费进行计算的。

是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的数量指标.消费进行计算的。

计算公式为:⑴平均实物消费量指标。

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费品的消费量、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生活用电量等;⑵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普及程度指标。

自来水普及率、煤气普及率、平均每百户主要家用电器拥有量、电话普及率等;⑶反映消费水平的消费结构指标。

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例、不同质量消费晶的消费比例等;⑷平均消费量的价值指标。

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计量分析

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计量分析

应对威胁 , 探索具有河北特色的农村文 年来, 河北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国民经济呈现 作品中所包含的中国民族文化精神。 发达国家 机会,
逐年加速增长的 良 好态势 。数据显示, 2 0 1 1 年 的文化产业拥有资金、 科技、 人才、 营销和推广 化产业发展策略。
本 论文 提取 1 9 9 7年至 2 0 1 0 年 中 国统 计 消费倾向大体上呈递减趋势 ,从 1 9 9 7年到
均消费 性支出 与 人均可支配收 入关系, 并 得出 年鉴中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城 2 0 0 8 年下降了O . 1 0 8 ,但2 0 0 8 年到 2 0 1 0 年平
四、 河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威胁分析
海等省 ( 市) 相ຫໍສະໝຸດ 比, 河北在 资本、 技术 、 区位 、 政
1 、全球化的冲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 策等方面均处于劣势,面临的竞争非常激烈,
总之 , 河北省农村文化产业 发展可 谓是 优
见》 明确了四项政策措施以鼓励和扶持农民自 进, 发达 国家的文化集团开始在全球争夺文化 是一个 巨大的威胁。
消费与收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重 民人 均 消 费 性支 出和 点内容, 我国政府也相当重视消费与收入的关 人均 可支 配 收入 有 明
系问题 。 本文采用 s p s s 软件分析江西省城镇居 显 的提 高 , 2 0 1 0年 与
2 0 o 5 6 1 0 9 . 3 9 2 O 0 6 6 6 4 5 . 5 4
1 9 9 9 3 4 8 2 . 3 3
2 o o 0 3 6 2 3 . 5 6 2 o o l 3 8 9 4 . 5 1 2 0 o 2 4 5 4 9 . 3 2 2 0 o 3 4 9 1 4 . 5 5 2 o o 4 5 3 3 7 . 8 4

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的计量分析

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的计量分析
影 响消费 的诸 多因素 中 , 收人起 最 主要 作用 , 即收 入 的变化决定着 消 费的变化 。本 文 主要从 边 际消 费倾 向的不规 则 变 化 出发 , 讨 收入 对 消 费作 用 探 的情 况 , 图用 定 量 分析 的方 法 建 立计 量 经济 模 试 型 , 吉林省 城镇 居 民人 均 收入 与 消 费状 况 的相 对
o r a eie t ii rvn eh saaag a t te rvn e o smp ini o nyteutmaega f o il rd cin,b tas e fu b nrsd nsi JlnP oic a reg pwi oh rpo ic .C nu to n t l l t o lo ca o u t n l h s o h i s p o u ot l h
21 0 0年第 6期 总 15 1 期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RN RB N I RST OMMER E O AL OFHA I UN VE I Y OF C C
N . 2 1 o 6,0 0 S ra N . 1 eil o 1 5
[ 区域 经济研 究 ]
是社会 生产的最终 目的 , 也是 维持和拉动 经济增长的强大动 力。因此 , 分析与预测 消费状况的决定 因素影 响环 节以及 变动趋势 , 对启动和扩 大消费, 实现经济 内生性 自主增长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 【 关键 词]人均 收入 ; 消费; 际消 费倾向; 边 误差修 正模型 [ 中图分类号】F 1 . 【 O 45 文献标志码 ] [ A 文章编号】6 1 7 l (0 0 o 0 8 0 17 — 12 2 1 )6— 0 7— 4
P r Ca i n o fUr a sd ns i i n P o ic n e pt I c meo b n Re ie t n J l r vn ea d a i

计量经济学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村人均收入关系的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村人均收入关系的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村人均收入关系的计量分析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我国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村人均收入关系的计量分析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本文运用2007年我国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村人均收入的数据,运用异方差的相关知识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操作过程和借助于统计软件,建立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初步模型,以便更好的了解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与人均收入的关系。

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做了回归分析,并得出了系列结论。

关键词: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一元线性回归异方差一、问题提出我国是一个大国,至今仍有9亿农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全局。

从农村看,中国有近六成人口(约8亿)生活在农村。

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规模如此巨大的城镇化。

农村居民的收入虽然低于城市居民,但是基数巨大,且农村人口的收入也在稳定增长。

据测算,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万~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

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增加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确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至关重要。

但从总体来看,农民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显示有的地区都不及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

而且消费结构不合理,局限于食品类等生存基本需求品,消费在衣着装饰等方面的极少。

而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收入。

本文主要研究收入对支出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目标能否实现,重点、难点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

研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关系(计量经济学模型)

研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关系(计量经济学模型)

研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关系一、研究的目的本案例分析根据1985年~2014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基本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并在预测2016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发展趋势。

从理论上说,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应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提高。

随着消费更新换代的节奏加快,消费日益多样化,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

因此,政府在制定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时,考虑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鼓励消费,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模型设定20089636.2412380.40200910694.7913627.65201011809.8714769.94201112432.2216015.58201214336.8717699.30201315527.9719732.86201416857.5121574.72为分析1985—2014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人均消费性支出(Y)的关系,作下图所示的散点图。

图1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散点图从散点图可以看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人均消费性支出(Y)大体呈现为线性关系,为分析中国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随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的数量规律性,可以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Y=β+βX+ui12i三、估计参数一.T检验Eviews 的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表2 回归结果① 参数估计和检验的结果写为:^184.59590.780645i i Y X =+(41.10880)(0.004281) t =(4.490423) (182.3403)2R =0.999159 2R (修正值)=0.999129 F =33247.99 n=30 ② 回归系数的区间估计[α=5% 2t α(n-2)=2.048 ]^^2222222ˆˆˆˆ[()()]1P t SE t SE ααβββββα-≤≤+=- =P (0.780645— 2.048*0.0042812β≤≤0.780645+2.048*0.004281)=P (0.7719 2β≤≤0.7894) =95%二异方差检验三序列相关性检验四、模型检验1、 经济意义检验所估计的参数β1= 184.5959,β2=0.780645,说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元,可导致人均消费性支出提高0.780645元。

计量经济学论文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

计量经济学论文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

计量经济学论文: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引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是计量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水平的差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计量模型的分析,探讨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以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参考。

数据来源和描述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

主要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支出、人口信息、价格指数等。

以下是数据的主要描述:•城乡居民收入:包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消费支出:包括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人口信息:包括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总量和结构。

•价格指数:包括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模型设定为了探索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我们使用了以下计量模型进行分析:1. 静态计量模型首先,我们使用静态计量模型来研究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相关性。

模型设定如下:$$ C_i = \\beta_0 + \\beta_1Y_i + u_i $$其中,C i代表第i个居民单位的消费支出,Y i代表该居民单位的收入水平,$\\beta_0$和$\\beta_1$分别为模型的截距和斜率,u i为模型的误差项。

2. 动态计量模型其次,我们使用动态计量模型来考察城乡居民收入对当前和未来消费的影响。

模型设定如下:$$ C_{i,t} = \\alpha_0 + \\alpha_1Y_{i,t} + \\alpha_2Y_{i,t-1} + \\alpha_3Y_{i,t+1} + v_{i,t} $$其中,C i,t代表第i个居民单位在时期t的消费支出,Y i,t代表该居民单位在时期t的收入水平,Y i,t−1和Y i,t+1分别代表该居民单位在前一时期和后一时期的收入水平,$\\alpha_0$、$\\alpha_1$、$\\alpha_2$和$\\alpha_3$为模型的参数,v i,t为模型的误差项。

我国GDP对居民消费影响计量分析[论文]

我国GDP对居民消费影响计量分析[论文]

我国GDP对居民消费影响的计量分析摘要:从经济理论角度来看,消费与gdp具有正相关。

文章依据1990年到2010年的gdp数据和居民消费水平数据,分析得出gdp —消费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而1997年和2008年作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时间,对这两个时间断点分别做邹至庄检验,文章的最后综合全文,给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gdp—消费模型一元线性回归邹至庄检验虚拟变量模型1990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呈现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也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不断上涨。

从经济理论角度来说,消费是和gdp有正相关关系的。

而中国经济在1997年和2008年均发生了比较大的金融冲击,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都有可能会引起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因此,我希望能够在对消费和收入作出线性回归后,加入邹至庄检验,判断1997年和2008年是否发生了断点处结构性变化,并通过虚拟变量模型,判断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哪些发生了变化。

一、背景介绍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是直接相关的。

从经济逻辑上来讲,居民消费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整体经济活动越好,国内生产总值越高,那么居民消费就越高。

发生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

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二、实证分析1.数据收集从中国统计局里找到中国统计年鉴,在中国统计年鉴找到年度数据。

2.一元线性回归将数据输入eviews软件,对其做最小二乘法,得出一元线性回归的表达式:式(1)式(1)中,斜率系数的t值为36.38875,p值近似为0,说明回归系数高度显著,gdp对消费有显著影响。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计量分析(计量经济学论文 )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计量分析(计量经济学论文 )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计量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

由于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经济意义。

选取国民收入总额、前一年城镇居民消费总额、平均货币流通量、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逐步回归和自回归建立起较为合理的模型。

从数据中得知,前一年的消费额、国民收入总额和年平均货币流通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大,国民收入总额和前一年居民消费总额对城镇居民消费总额有正向影响,并且以国民收入总额占主要地位,年平均货币流通量对居民消费总额有较强的负效应。

但是居民消费对当年物价指数反应相对不明显,说明居民相对来说更注重经济的安全性。

居民收入水平和货币流通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参照本文研究可以得出:健康的消费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稳定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信心,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深化税制改革无疑不是促使居民消费健康增长的有效途径。

本文创新点是采用逐步回归消除多重共线性,采用广义差分法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数据稳态检验。

【关键词】居民消费;逐步回归;多重共线性;自相关性;异方差性一、问题的提出1、研究目的和意义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居民合理的消费方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而且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

居民消费是指花费在最终商品与服务上且能符合需要和获得满意的各项开支,是GDP中最大的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的研究居民消费状况,本文选取城镇居民消费为典型,从侧面反应居民消费状况,而且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的最快,消费结构也有很大的改善,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有较强的经济意义。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规范描述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数据资料,在定性论述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居民消费,本文将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首先将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定义和衡量标准进行明确,为后续研究提供清晰的概念框架。

接着,通过收集相关统计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居民收入、物价水平、就业状况、教育程度、社会保障等。

通过模型估计和结果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各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具体影响程度和方向。

本文还将关注不同地区和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消费差异,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促进消费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理论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数量和质量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相关理论的角度,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消费函数理论是分析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基础。

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居民消费主要取决于其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

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也会相应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可能小于收入增加的比例,即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现象。

杜森贝利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也强调了居民消费行为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如居民消费可能受到周围人群消费水平和自身过去消费水平的影响,同时会考虑整个生命周期的收入和支出来安排消费。

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计量分析

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计量分析

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计量分析作者:杨娟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01期[提要] 本文结合回归统计、SPSS统计分析和Eviews软件,分析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关系,并得出江西省消费函数模型,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性支出;可支配收入;计量经济检验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计量分析收录日期:2012年10月29日引言消费与收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内容,我国政府也相当重视消费与收入的关系问题。

本文采用spss软件分析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有助于了解江西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人民的生活问题,希望可以为江西省政府等相关部门制定地方政策或分析预测时提供参考意见。

一、数据收集与初步分析本论文提取1997年至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相关数据如表1。

(表1)表1中平均消费倾向由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所得。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97年到2009年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明显的提高,2010年与1997年相比,分别提高了7,419.08元和11,409.8元,但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增幅明显落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此外,从表中我们还可以得知平均消费倾向大体上呈递减趋势,从1997年到2008年下降了0.108,但2008年到2010年平均消费倾向稍微有所回升,上升了0.017。

二、江西省消费函数模型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关系,选取变量x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被解释变量y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依据对样本数据的研究,可采用线性函数的形式将其关系表示成:y=a+bx,用线性回归方法估算其相关系数。

(一)参数估计。

采用spss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相关数据:F=6263.643 R2=0.998■■=0.998 DW=1.246由最小二乘估计法估计的结果可得简单线性消费函数方程为:y=400.305+0.655x下面首先进行拟合优度的检验。

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计量分析实践报告

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计量分析实践报告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计量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

消费水平是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用于生活消费和服务的规模和水平,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研究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经济意义。

本文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选取了国内2003-2017年居民消费水平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度数据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通过“对数消除异方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在居民消费水平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较大,且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给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计量模型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迅速,消费结构从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转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8年的8707元增长至2017年22935元。

中产阶级群体规模扩大,或将重塑国内消费市场:2015年,我国中产阶级人数达1.09亿,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

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一般介于10.6-22.9万元,其消费行为更成熟,更愿意为产品品质支付溢价,非必需品消费占比扩大,将成为今后十年带动消费支出上涨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这期间,国民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如何?是消费刺激了收入的增长,还是收入的增长带动了消费?如果存在这样的关系,那么是刺激了多少?带动的幅度有多大?本文运用时间序列的计量经济模型,对这两者关系做实证分析研究。

二、模型的设定与数据说明1、人均可支配收入X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来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严格来说这么使用不够准确。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

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

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动态关系实证分析——基于变参数模型的计量检验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动态关系实证分析——基于变参数模型的计量检验



引言
消 费 、投 资 、 出 口构 成 的总需 求 决 定 经济 增
长 .其 中消费需求作 为最终需求 在总需求 中 占有极 其重要 的地位 。长期 的经济 实践表 明 ,出 1导 向型 2 I 经 济增 长 模 式 易 受 到 国外 经 济 形 势 变 化 的 冲击 , 19 9 7年的亚洲 金融危 机和 20 07年 由美 国次贷危 机 引发 的世界范 围的金融危机都 对我 国出 口造 成巨大 冲击 。进而 引致 经济增长 的异常波动 ;增加投 资能 够有效抵消外 部经济不确定性 的影响 ,但是增 加投 资易引发经济 “ 过热” 。产生通货 膨胀 的潜在 风险 ; 同时 .政府增加 投资 的行为会 给 民间投资带来 挤 出 效应 ,长期看不 利于经济稳定 运行 ,最终会 导致经 济增长 的动力 不足 。由此可 见 ,扩大消费 已经成为 刺激经济增长 的必 然优选途径 。伴 随 国内市场 由短
其 中 ,P Y 表示 现期 持久 收人 ,Y表示 现期实 f
际收入 ,Y 表示前一 期实际收入 ,0 是权 重。0 值 是至关重要 的 ,直接决定 了持久收入 的大小 。弗里 德曼认 为 ,0值在很 大程度 上取决 于人们对 未来 收 入 的预期 ,人 们根据过去 的收入变动情况 做 出现期
收入 。边 际消费倾 向呈现递减趋 势 ,利 的相 对收入假说认 为消
费者 的消 费支 出不仅受到其 自身收入 的影 响 ,也受 到周围其 他人的消费行 为 、消费水 平 、收入水平及 本 文系教 育部人 文社会 科学研 究规 划基 金项
缺经济条件下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需求 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障碍 , 迫切需要 寻求有效 的机 制拉动居 民消费。而居 民消费包括城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精选文档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精选文档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关键词: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摘要: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前言人均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

居民消费支出:城乡居民个人和家庭用于生活消费以及集体用于个人消费的全部支出。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到来,我们大家回首这三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全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各代党中央领导人的带领下,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把中国领上了繁荣复兴的发展大道上。

国家领导人对民生问题很重视,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改善国民的生活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研究居民消费水平对于把握区域经济的宏观平衡和动态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理论模型1.基本假设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每单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的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2.数学模型推倒Y=C+BX(Y-居民消费支出 X-人均可支配收入)3.假说人均可支配收入X的高低对居民消费支出Y有影响假想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居民消费支出Y正相关四、结果与检验1.介绍所使用数据来源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散点图: 0.005000.0010000.0015000.0020000.0025000.0030000.0035000.000.002000.004000.006000.008000.0010000.0012000.0014000.0016000.00系列1通过E-VIEWS 做回归得出结论:2.介绍对象假说的统计检验结果显着性检验P值越低,拒绝零假设的证据越充分,表明参数通过统计检验3.介绍和分析最后选择的模型结果方程及回归解释1、方程为:Y=+2、回归解释:符合预期,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正相关。

福建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消费需求影响的计量分析

福建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消费需求影响的计量分析

… 22 M 0 “ a0 v …‘
文 章编 号 :10 — 932 0 )20 9 .5 0 32 4 (0 20 -160
福 建 省 城 镇 居 民收 入增 长 对 消 费 需求 影 响 的计 量 分析
雷 勇
f 重庆 市 涪陵 师 范 学 院 . 重庆 涪 畦 4 8 0 ) 0 03
在实际计算时,过去 习惯于以实际消费额代替消费需求( 如文【 ) 3 ,这里仍沿用实际数表示需求数,在我 国目前 】
尚处 于经济 不发达 ,居 民收入水 平还低 的 阶段 ,为 了体 现收入 分配 关系 ,反 映实际 居 民收入 的平均 水 平 ,本文
收稿 日期 {2 0 .22 0 11 -0
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已有2 多年实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的实践经验,可以说用西方的成熟理论研究中 0 国的实际问题条件基本形成 , 本文借助西方国家3 个著名的经济假说为建模前提 ,利用福建省的国民核算资料,
考 察城 镇居 民收入 增长对 消 费需求 影 响 问题 . 在 宏观 经济理 论 中 ,研 究 消费 需求 问题 ,最基本 的解释变 量 是居 民可支配 收入 ;所 谓居 民可 支配 收入 ,是
济的变化.反过来,国民经济 的变动会直接影响收入 ,而收入的变化对消费需求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将会对 新一轮经济的变动趋势带来更大的影响,所 ,研究福建省收入增长对消费需求影响问题 ,这对于受东南亚金 融危机影响较大的福建省在下世纪初制定经济宏伟的 目 标规划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基于数据采集缘 由,本文研 究福建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对消费需求影响问题 .
作者 简介:雷 ̄(9 5) 16 . ,男.重庆大学在职博 士生 .重庆市石柱县^ .重庆涪陵师范学 院组织部讲师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半参数空间计量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半参数空间计量分析


) 的估计 表达 式 ( ) 6 代入 模 型 ( ) 整理 可 得 4 ,
Y = x/ +8 3 . () 7
其 中 Y =( j—S y X = ( ) , J—S X, )
[ 口 ) ] eW( 。 e W( 。 e 一 )
S =
[ T ) ] eW(2 eW(2 e 一 )
( )=上 —一
∑ () v i

其 中

Y =
y2

X :


) ,
以及 ( )=da [)( ) ( , , ( ) 表示 观测 点 处 的权 矩阵 , 于其详 细设 定 我们将 在 后 ig 1 , ) … ] 4 , 关 面 介绍 .
( :x一 ) =,n e{ 二二 , 1…. ) p 2
( ( , ( , , ( ) : ( 】 其 中 ( ) ) … ) ), , )= ( ( )直 ( )式 所示.令 “ ) 日 7

() 1 1
其 中 0>0称 为 窗宽或 者光 滑参数 . 的大小 决定 了拟合 曲面 的光 滑性 , 光滑参 数 可 由下 述计算 量较 小
系通过 描 述 , 而且不 同区域之 间受周 围区域影 响 的模式 是一 样 的 , 即表现 为 固定 的参 数 P .显 然 这种 假定 是 非常 主观 的 , 果变 量之 间 的真实关 系不 是这 样 , 如 那么 基于这 种错 误 的 回归 函数进 行推 断得 到 的 肯 定是 不符合 实 际情况 的 完全错 误 的结论 . 为 了克 服上 面提 到的 问题 , Mie Mc l n和 R de r( 0 0 [ 提 出利用 统 计 学 中非 参 数 与半 参 数建 模 l efan 2 1 )5 1 方法 灵 活地刻 画 空间效 应 .此 外 , 文章 详细 地介 绍 了传 统 的空 间计量 经 济 学模 型 和 多类 半 参 数空 间 该 模 型之 间的联 系 和 区别 , 强 调 了 传统 参 数 模 型 的局 限性 以及 基 于 非 参 数 和半 参 数 空 间 回归 模 型 的 并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计量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计量分析
维普资讯











- _











… … … …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 费的计量分析
胡剑伟 陈天祥
福 州 大学 管理 学院统计 系(502 300)
摘 要 :本 文 运 用 绝 对 收 入 假 设 消
下列指标数据在有些年份无法取得。 3 绝 对 收 入 假 设 消 费 函 数 模 型 绝 对 收 入 假 设 认 为 消 费 是 由收入 唯

膨 人 均 纯 收
A (绝 对 数 、
13 3 .6
人 均 生 活
消 费 支 出
11 6. 1
收 A
臂 纯 收

和 财 产
『 收 A 生
19 78
19 79
19 s0 19 8 1
160.7
19 1 .3 22 3 . 4
经 达 到 了一 定 的高 度 。 长 相 对 放 缓 。 增 而 农 村 居 民 由于 收 入 增 长 缓 慢 .其 消 费 持
续 低 迷 .这 已 经 成 为 制 约我 国进 一 步 扩
①式中 c表示消费支出,o 自主 c是
消费 。 c表 示 边 际 消 费 倾 向 。 是 当 期 可 Y 支配收入 。
5 . 1+. 9 ② , 5 3 0 28× 0 7 t= (54 3 9) .
( . 0 R 09 4 F - 804 7 68 ) 86 = . 9 9 咄 - 8 .1 4
D. = .7 4 W 03 3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均可⽀配收⼊和消费⽀出关系的实证分析2019-10-10⼀、研究背景、⽬的及意义依据西⽅经济学理论,⼈均消费和⼈均可⽀配收⼊成正相关关系。

这⼀关系是否在中国也成⽴呢,为此,我们收集相关数据,假设在中国⼈均可⽀配收⼊与⼈均消费⽀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并进⾏相关的实证分析。

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并且对指导相关政策有⼀定的意义。

⼆、样本及研究⽅法为了深⼊分析研究中国的城镇居民的⽣活费⽀出与可⽀配收⼊的具体数量关系,收集了中国城镇居民⽉⼈均可⽀配收⼊(SR)和⽣活费⽀出(SC)2007~2009年各⽉度数据序列(数据来源:中经⽹统计数据库)因时间序列数据的特殊性,其平稳性需要进⾏检验,此时可以使⽤EG两步法确认是否存在协整,并且对模型进⾏⼀定的误差修正。

三、实证与分析根据EG两步法的理论,⾸先考察⽣活费⽀出和⼈均可⽀配收⼊的单整阶数.通过软件Eviews中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先检验序列(SR)的平稳性,选带截距项,在滞后差分项下选2阶,通过估计结果来说,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分别为-3.577723,-2.925169,-2.600658,分别对应着在1%,5%,10%三个显著性⽔平检验,t检验的值为-3.438827⼤于1%临界值,因此⽆法拒绝H0,这说明⼈均可⽀配收⼊(SR)为⾮平稳序列,因存在单位根.在单位根检验中,为了确定⼈均可⽀配收⼊(SR)序列的单整阶数,选择确定对⼀阶差分序列进⾏单位根检验并且带有截距项,选择2阶滞后差分项,通过估计的结果来说,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分别为-3.581152,-2.926622,-2.601424,分别对应在1%,5%,10%三个显著性⽔平检验,t检验的值为-9.361364⼩于临界值,因此拒绝H0,可判断⼈均可⽀配收⼊(SR)的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因不存在单位根,也就是说,(SR)序列是⼀阶单整的,SR~I(1)。

通过以上的理论⽅法同样可以可检验⽣活费⽀出(SC)序列也是⼀阶单整的,即SC~I(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 2015 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多因素实证分析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学号 201201170姓名杨雅琴学院(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专业金融专业目录摘要、关键词 (2)一、引言 (2)二、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2)1、变量选择 (2)2、模型预设 (3)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3)1、数据来源 (3)2、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6)四、实证分析 (7)1、OLS回归分析 (7)2、斜率系数检验 (9)3、固定效应模型 (10)五、结论与建议 (11)六、参考文献 (12)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关因素计量分析【摘要】本文针对2005—2012年八年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计量经济方法建立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理论模型,选取了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人均GDP、城镇失业率以及地方财政个人所得税收入等多个可能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因素。

结果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正向关系,失业率与个人所得税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存在负相关系,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消费水平的关系并不显著。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计量经济模型影响因素多重共线一、引言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是最重要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状况从侧面反映了该国的整体经济水平以及社会福利的大小,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质量。

现实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水平,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消费者偏好、价格水平、GDP等等。

但由于样本数据的可收集性及我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本文仅从以下几个因素着手分析。

从居民角度来看,个人可支配收入与个人所得税显著影响着其消费性支出的高低;而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来看,消费价格指数、GDP 和失业率同样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

经过分析本文将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出建议。

二、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1、变量选择(1) 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水平是本文的重点分析对象。

本文选取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作为居民消费水平的代表,并作为被解释变量。

(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着其消费支出。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各个家户消费的因素很多。

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家户收人。

根据凯恩斯提出的消费理论,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3)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即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CPI越高意味着越高的通货膨胀,会造成消费支出的增加。

(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是指一个地区在核算期内实现的生产总值与所属范围内的常住人口的比值。

一个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越高,所在地的人民消费水平往往越高。

(5)城镇失业率。

一个地区的失业率往往反映着经济稳定程度。

一般来说,失业率越高,消费水平越低。

(6)地方财政个人所得税收入。

一个地区个人所得税收入高低反映着一个地区的工资水平,笔者预测,个人所得税较高意味着收入水平较高,从而导致较高的居民消费水平。

2、模型预设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μ其中Y代表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X1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3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4为城镇失业率,X5为地方财政个人所得税收入。

β1,β2,β3,β4,β5分别为五个解释变量的系数。

β0代表其他综合因素,μ代表随机误差项。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1、数据来源本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形式,搜集2005—2012八年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城镇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失业率以及地方财政个人所得税收入六个变量的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具体数据表见附件12、数据的描述性分析(1)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散点图以下是运用STATA软件进行分析做出的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散点图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CPI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人均GDP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城镇失业率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地方财政个人所得税收入通过以上五张散点图,我们可以观察到被解释变量与其中一些解释变量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或负向关系,比如X1与Y,X3与Y和X5与Y就有着明显的正向关系。

同时也有一些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看不出明显的线性关系,如X2和X4。

之后我们将进一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以找出其内在联系。

(2) 综合各个变量指标的统计表各个变量指标描述统计表四、实证分析1、OLS回归分析运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通过逐步增加或剔除变量,作出如下表四个回归模型,注意,四个模型采用的都是异方差回归结果,并且都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如下:结果分析:(1)首先只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引入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变量系数为正,t 检验与F检验结果都很显著,R2值很大,契合度较高,说明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是此模型存在明显的遗漏变量偏差。

(2)在第二个模型中我们将五个解释变量同时考虑,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五个变量系数都为正,F检验结果很显著,R2较大,但是可明显观察到X2即CPI 变量的T检验结果并不显著,P值远大于0.05,说明X2与Y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下一个回归中,我们将剔除X2变量。

(3)第三个模型中我们剔除X2变量即不考虑CPI因素,只引入其他四个变量,得到的回归结果显示,四个变量系数都为正,T检验与F检验结果显著,R2值很大,契合度较高,且经过多重共线性分析,证明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

说明这是一个较好的模型,四个被解释变量可以比较好的解释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4)第四个模型中我们依然剔除X2变量,但将X4变量替换为X42,回归结果反映良好,说明此模型也可较好的契合实际情况。

经过对比与分析,笔者选定第三个模型为最终模型,即:Y = 810.7637+ 0.5719731 X1 + 0.0169238 X3 + 198.5479 X4 + 2.78 X5 Adj-R2=0.9710 (377.288) (.0193743) (.005686) (72.8169) (1.577305)其中Y代表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X1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4为城镇失业率,X5为地方财政个人所得税收入。

2、检验斜率系数(1)检验两个斜率系数是否同时为0首先作出假设:H0:两斜率系数同时为0H1:两斜率系数不同时为0检验结果如下:每两个斜率系数检验结果都很显著,因此拒绝原假设,两个斜率系数都是不同时为0的。

(2)检验两个斜率系数是否相等首先做出假设:H0:两斜率系数相等H1:两斜率系数不相等检验结果如下:由结果可以看出,其中X1与X3,X1与X5,X3与X5的检验结果较显著,因此拒绝原假设,两斜率系数不相等。

而X1与X4,X3与X4,X4与X5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结果不太显著,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不排除两斜率系数相等的可能性。

3、固定效应模型分析(1)时间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能控制个体间相同但随时间变化的变量,消除随时间变化引起的遗漏变量偏差,接下来我们用STATA软件将时间固定效应引入模型,结果如下:根据回归结果,可看到联合检验F统计量及其P值并不显著,四个变量的系数依然为正,整个结果与OLS回归结果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时间变化并不对回归结果造成影响。

(2)个体固定效应个体固定效应能控制不随时间变化但个体间不同的变量,接下来我们用STATA软件对模型做个体效应回归,消除由于省份不同引起的遗漏变量偏差,回归结果如下:加入个体效应的回归结果显示,联合检验F统计量及P值的检验结果比较显著,其中X4、X5的系数为负,之前OLS回归的系数为正说明是遗漏变量偏差的结果,说明省份不同的确会对统计结果造成遗漏变量偏差,因此我们采取引入个体固定效应后的回归结果,重建模型:Y=2384.47+ 0.545129 X1 + 0.0389104X3 -197.4719X4 - 1.671207X5 Adj-R2=0.9646(515.5599)(.0242434) (.0097331 ) ( 113.656) (1.317718)五、结论与建议经过一系列的OLS回归,加入异方差与个体固定效应,筛选变量,我们确定最后的模型为:Y=2384.47+ 0.545129 X1 + 0.0389104X3 - 197.4719X4 - 1.671207X5 Adj-R2=0.9646(515.5599)(.0242434) (.0097331 ) ( 113.656) (1.317718)其中Y代表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X1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4为城镇失业率,X5为地方财政个人所得税收入。

与结果可以看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正如我们刚开始预测的,与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有线性正向关系,即这两个因素的增长会引起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城镇失业率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存在线性负向的关系,也如预测一般,失业率越高则消费水平越低,而地方财政个人所得税收入系数为负,这一点推翻我们之前的预测。

我们根据模型结果给出一些拉动消费增长的建议:1、以基本需求量为标准,着重提高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进一步完善城镇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的标准应尽量保证低收入者的收入能够满足基本需求量水平的消费支出。

居民基本需求量中既包括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包括劳动者用于子女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必要的发展需求,这两部分需求是保证低收入者生活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

其次,促进城镇居民的就业和再就业。

应大力开展就业中介服务和各项职业培训服务,确保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与各项工作岗位相适应;加快各种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完善企业用工制度,保证愿意就业的劳动者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避免以各种理由歧视劳动者的现象发生。

最后,完善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等转移性支付制度。

我国城镇低收入者中有一部分是无劳动能力的居民,需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法保障这部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应扩大转移支付的覆盖面,确保生活困难的居民能够得到各种食物和现金形式的救济和救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