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第三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认为,生态伦理学必须把道德客体的 范围扩展到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 物。从这种角度看问题,人类是生态系统、生物圈 和生态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遵循生物共同 体的行为规则,平等得对待其他成员。
与以往的生态伦理观不同,生态中心主义更加关注 生态共同体而非有机个体,因而是一种整体主义的 观念。生态中心主义包括浅层生态学(或大地伦理 学)和深层生态学。利奥波德是前者的主要代表人 物,纳斯则是后者的代表人物。
8
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在地球上,人类是 万物的主宰者,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围绕人类 而存在的,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离开了人, 一切都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人类中心主义分为古代人类中心主义、近代 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9
古代人类中心主义
“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 物不存在。”——普罗泰戈拉
4
另一个列子
春秋时,郑励公和雍纠合谋要除掉在郑国专权的祭足,决定第二 天动手。由于祭足是雍纠的岳父,雍纠回到家时不免神色不安, 被她妻子祭氏察觉,再三追问下,雍纠吐出了实情。这时的祭氏 就面临着一个二难推理:
如果去告发,则丈夫活不成; 如果不去告发,则父亲活不成; 或者告发,或者不告发; ———————————————————— 总之,或者丈夫活不成,或者父亲活不成
10
近代人类中心主义
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非人类存在物只具 有工具价值,不具有内在价值,不是我们伦 理体系的原初成员,道德只与理性存在物有 关;用道德原则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是获得 道德权利的基础,非人类存在物不具有理性 和道德自律能力,所以它们没有道德权利。 因此,人类有权绝对支配、统治、处置自然, 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一、研究对象(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四、主要内容(一)自然观(二)科学技术观(三)科学技术方法论第一编自然观、自然观的概念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古代素朴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当代系统自然观第一讲古代自然观一、古中国自然观■二、古希腊自然观三、古印度自然观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一、古中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一一《三五历记》1.元气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
这种气就叫“元气”。
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
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 一《淮南子•原道训》“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一《白虎通义•天地》2.阴阳学说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天⼈合⼀”的⽣态观⼀、“天⼈合⼀”的理据(基本假设)中国“天⼈合⼀”的⼤智慧是⼈类境界最⾼的⽣态观。
《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有男⼥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有⽗⼦然后有君⾂,有君⾂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
”这是将⾃然与社会,天道与⼈道合⽽为⼀。
其中最⾼的⼈伦关系是顺天道,和礼义。
天道为阴阳乃⾄宇宙构成的根本,⽽地道为柔刚,⼈道为仁义,都是天道阴阳的具体体现,因为天道阴阳本具有仁义之性,因为“天地之⼤德⽈⽣”,⽽天地⽣养万物就是出于天地的仁义之德。
究竟⽽⾔,“天⼈合⼀”的境界是阴阳和合,刚柔和合,仁义和合,⽽⽣,乃⾄⽣⽣不息。
⼆、“天⼈合⼀”的践⾏(道德实践)《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就是说⼈的本性是天之所命(赋予),顺着天赋本性⽽为(去做)就是⼈道,修治推⼴⼈道,使⼈⼈都去实⾏(敬天安命),谓之教化。
⼈道由性出(⼈性本善,善者顺天),⼈性由天授。
天道与⼈道相通⼀贯。
宇宙的根本性质,已包含于⼈的本性之中,即宇宙的本性是⼈类社会道德根源,⼈类社会道德是宇宙本性的⾃然体现。
究竟⽽⾔,顺其⾃然,就是将⼈的善良本性发挥到天性的地步就是道德的最⾼境界。
三、何谓“天道”与“⼈道”(敬天与诚信)《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之道也。
”即“诚”是天赋的道,实⾏“诚”就是⼈道。
有了诚的境界,就是不学不思也合乎道,不必勉强,不必思虑,⾏为⾃然合于道。
《中庸》把⼈道源于天道,同时⼜以诚为天之道,这就是认为宇宙本体具有社会道德属性。
把社会道德提升到具有宇宙的普遍意义,以道德规范来说明⾃然界,就是天道和⼈道合⼀。
因此观之,我们今天的社会危机,其核⼼是道德危机,⽽道德危机的核⼼是诚信危机,诚信危机的核⼼是违反⼈性,不敬天命。
如果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的教化没有教会我们诚信和率真(⽽是虚伪乃⾄怀疑⼀切),具体落实到每个⼈的思想和⾏为上我们不是率性⽽为(⽽是违背良⼼做事),⾃然就违反天性(瞒天过海)……我们不断遭受天谴,就再⾃然不过了。
浅析构建绿色建筑天人和谐的自然观
第一 , 人不 同于 自然 物 , 人与 它们 有着 本 质 的 区别 。
在生态系统 中, 处于生 物金字塔 的顶 端 , 不同 于一般 人 人 的动物 , 不是 “ 消费者” 而是 生态系 统 中的“ 控者” , 调 。动
界各 种事物之 间是有机联 系的整体 。] [7 2
收 稿 日期 :0 2 4 1 2 1 一O — 5
物仅仅是靠本能去适应 自然环境进而存 活和繁衍 , 而人能
作者简介 : 贾宇( 9 3 , , 1 8 ~)女 哲学硕士 ,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助教 , 主要研究方 向 : 学技术哲 学 科
・2 ・ 8
第 02 6 2 卷第 月 7 2 1 年 6期
J u a o Hi e orso d ne d ct n P i sp ya d o a S i c ) o r l f g r r p n e c E 哲学社会科 l o h d l c n e n h C 高等函授学报 ( a o ( h学版) n S e s e u i o
二 、 色建筑 “ 人和谐 ” 绿 天 自然观 的基本 内容
“ 天人和谐 ” 强调人类与 自然界共 生、 共在、 共荣 , 从人 我兼顾 , 天人兼顾 的立 场出发 , 实现地球生态系统 的平衡 ,
1 6世纪末 以后 , 以牛顿 、 卡尔 、 笛 拉美 特利 等为代表
的科 学家 、 学 家 , 自然 界 的 一 切 运 动 全 部 都 归 结 为 机 哲 把
绿色建筑是指“ 在建 筑的全 寿命周期 内, 最大 限度地 节约资源( 节能 、 节地 、 节水 、 节材 ) 保 护环境 和减少 污染 、 ( 简称“ 四节一保” , ) 为人们 提供健康 、 用 和高效 的使用 适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天人合一”是一种古老而又奇妙的生态观念,源自古代的中国哲学思想,它描述的是一种
完美和谐的局面,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彼此互相帮助的天人之灵的境界。
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宇宙观的核心思想,即“天地合一”。
它坚持“天一”,认为“天地合一”具有宇宙形态,人也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只要人们把自己固有
的道德精神恢复到协调一致的境界,它就能够达到完成及谐运行的状态。
贰,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在深刻理解和推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基础上,古月认为,宇宙中的每一切都应是和谐
一体的,人类也要处于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时,正如一只蝴蝶的飞
舞可能会造成一场风暴,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天人合一”。
叁,天人合一的价值思想
“天人合一”的价值思想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它认为,人要认识自然,推崇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尊重的心态去读取它的规律,而不是以自私的观念去支配它,只
有这样,才能实现“天人合一”,实现和谐圆满的理念,才能实现宇宙的完美的对立和谐。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神圣要求,旨在提醒人们,
只有当自然界和人类共存于一个完美和谐的宇宙中,才能实现地球的衰老和和谐发展,从
而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得到美好的生活。
最后,我们要坚持和推崇“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宇宙的完美和谐。
3_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新发展_512704976
21
新物质的发现
打破了“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变”的神话, 打破了物理学已经发展成熟的看法。
22
相对论的创立与新的时空观
1、历史背景
——理论与实验的矛盾
以太之谜与洛伦兹的解释
——旧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矛盾
马赫、彭加勒
23
2、相对论的创立及其基本内容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从而创立了 狭义相对论。
哲学意义
1、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根据相对论,时 间、空间与物质不可分割,随物质运动状态而改变。 2、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狭义相对论证明了时间与空间存 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把三维空间扩展到四维。
28
达利: 永恒的记忆》 达利:《永恒的记忆》,1931
量子力学与新的自然图景 1、创立过程
42
20世纪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20世纪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43
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 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 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44
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
联系的思想已经开始在这个世纪初进入科学研究的微观过 程。
20世纪初,相对论强调了物质与运动、与时空的普遍联系;量子 力学强调了物体运动位置量与运动量、能量与时间量之间的关联。
39
2、自组织理论 ——概念 ——非平衡作用 ——自稳定作用 ——突现作用 ——选择评价作用
40
评价选择 组 织 水 平 自稳定
自稳定
开放与非平衡
电子信息技术与Cyberspace的出现 电子信息技术与Cyberspace的出现 Cyberspace 信息化,全球化,地球村,知识经济,赛博空间 (Cyberspace),伦理、法律、新型人际关系,人机 关系。
道家思想——自然观、生态观
道家思想——自然观、生态观老子、庄子代表思想:天人合一、无为,师法自然,“畏天、畏地、畏道、畏自然”的哲学观点。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认识到事物互相联系的统一,使自己与天道归一。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注意研究的是整体的协调与合作,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开。
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人十分推崇老子无为的柔和思想。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做,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让每一样事物都按其本性去做,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借自然之力,制天命而用之,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古代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对自然界的尊重和维护。
规划强调群体意识,呈现出完整性和协调性,透射出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宗教哲学家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体现了天道、地道、人道及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
道家“师法自然”思想道家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成就事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违背自然规律,则会徒劳无功,甚至受到自然的报复。
因此庄子说: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就在这种思想孕育下,得到了源远流长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取得了艺术上光辉灿烂的成就。
在师法自然的原则下,形成了以山水园林为景观骨干的造园风格,并将这种思想与风格应用于建筑群的空间设计及城市格局与自然山水园的有机结合。
明清北京城市的规划设计,及时把这种思想与风格从庭院绿化扩大到整个城市布局,使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总结:1.整体生态观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怀有感激、热爱之情,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要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之养之的自然家园,回归到人与自然融洽无间的和谐状态,从而创造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2.遵从自然之道中国古代道家所崇尚的“自然之道”在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体现,是十分具有生态思想的规划理念。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认为“营城必须治野”,即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对城市内外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同步进行环境整治。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其中蕴含的生态自然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基本维度,并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这些基本维度出发,探讨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天人合一老子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顺其自然而行,与自然相融相通,不应过分干预和破坏自然界。
在老子看来,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尊重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自然进行过度开发和破坏。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成为当代生态环保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天人合一的观念更显重要。
老子的这一思想告诉我们,人类活动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
二、顺应自然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要人为地去干预自然,而是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行事。
这反映了老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
在当代社会,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老子提倡的顺应自然的思想更加深刻。
如果我们可以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不去人为地去破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顺其自然,不要强行干预,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这一思想与当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各种事物都习惯用强制手段加以干预和管理,往往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告诉我们,有时候,顺应自然、顺应事物的规律,不要过多地强调干预和管理,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老子的这一思想可在当代社会中得到启示,为我们提供解决诸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包含了对自然的尊重、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等多个方面的倡导和教诲,为我们提供了在处理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方面的思考和方法。
生态自然观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生态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摘要: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必须牢固树立生态自然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生态社会意识,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1 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性质和特点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
因此基于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人类必须理性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
以这种整体论的世界观,协调当今世界环境、发展的棘手问题,避免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恶化,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化。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呢?2 生态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
自然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观形态的历史演替;自然界的本质、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自然观是时代的产物,是各个时代自然科学理论的结晶,人类的自然观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并发生形态更替的。
[1]”这一点也得到了恩格斯的论述:“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2],“随着自然科学领域里每个划时代的发展,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3]。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强调人活动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也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性。
第一,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1)系统自然观:贝塔朗菲(系统论中的相关性原则,把握联系成为一般系统论的最关键的思想之一,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局化的,既是随机的又是系统的)(2)自组织自然观:自组织是在与自然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基础上能够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一种过程和体系。
2、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看看):(1)、产生原因:生态危机。
(2)、科学根据:生态学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
(3)、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自然界的构成:(1)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a、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界b、人类观测所及(可直接或间接观测到的自然界),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手段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2)人工自然:a、人工控制的自然 b、人工培育的自然 c、人造自然物4、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a、根据物质形态在某些基本特性方面的差异性和共性,可以把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形态归结为实物和场这两种基本的物质形态。
b、根据能否自我新陈代谢、能否遗传变异,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c、根据物质形态的聚集状态,可以把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划分为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和超密态等五种聚集状态。
5、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系统性:物质系统的含义:贝塔朗菲(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出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
理解:要素、结构、功能、环境之间的关系。
6、自然物质系统的类型:a、从系统内进行的实际过程分类,分为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b、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c、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类:分为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d、从人系统的认识程度,分为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e、从人与物质系统的关系,分为人工系统、天然系统、复合系统7、物质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1、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8、物质层次结构的因果链:1、纵向因果链双向因果链:上向、下向。
第3章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
宇宙生成演化图景:宇宙初始是一团混沌 不分的气,由这团气产生了时间和空间, 这导阴阳二气的分离。阳气轻清,飞扬上 升而为天;阴气重浊,凝结聚滞而成地。 阴阳二气的推移运动,造成四季往复,万 物衍生。阳气的积聚,导致火的产生、日 的形成;阴气的积聚,导致水的产生、月 的形成;生成日月的阴阳之气的多余部分 ,则积聚成星辰,散布在空中。
(2)宇宙是如何生成的
①萌芽期 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形生于无形 ②繁荣期 阴阳5行说
《淮南子》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属属,故曰 太始。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 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 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 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积阳之热 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生 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 星辰”
科学史
第三讲
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
学习内容 天人感应和天人相分 宇宙演化思想
一、天人感应和天人相分
夏王朝
商王朝
天人单向
周王朝
天人感应说
1、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具体学 说 2、天人相分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刘禹锡:天人交相胜 讨论: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 关系?
二、宇宙演化思想
1、不变说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 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 无古无今 ,无始无终。 2、循环说 3、演化说 宇宙是生成的,逐渐演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 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 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 一丈 ,如此一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
著名的天文学家 张衡
张衡的“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学说 困境:既然阳气轻清,理应上扬,它为什么不上浮 形成于天,而是要包在外? ③成熟期 朱熹(1130-1200)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 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 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 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漩涡现象比拟宇宙演化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第三章: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本章内容: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征三、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四、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五、可持续发展理论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自然的“奴隶”——自然的“主人”——自然的“朋友”1、浑然一体的原始同一关系人对自然敬畏、依顺和屈从,自然对人类是神秘莫测的,人类受自然界神秘力量的驱使和压迫。
2、人类支配、征服自然树立起人是自然主人的信念,自然变成人类征服的对象。
3、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是天人和谐的关系,“人在自然之内,自然也在人之内”。
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自然界也因为人的活动而发生了改变,打上人类的烙印。
表明:人对自然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在实践中使这种受动与能动的关系得到统一。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征(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1、自然界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征(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三、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一)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而引起的生态条件恶化所导致的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象,概括为“生态失衡”1、人口激增、膨胀 6、酸雨现象严重2、温室效应 7、森林破坏3、厄尔尼诺现象 8、生物多样性减少4、臭氧层空洞 9、自然资源问题5、土地荒漠化三、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二)科学基础——生态科学Science of survival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1935年,英国科学家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概念1953年,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的《生态学基础》问世四、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6-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
古代社会,随着畜牧业、农业的发展,和青铜器、 古代社会,随着畜牧业、农业的发展,和青铜器、铁 器的使用,人对自然的干预作用增大, 器的使用,人对自然的干预作用增大,但此时仍以人的 受动性为主 为主。 受动性为主。 近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纺 近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纱机、蒸汽机、电动机的使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纱机、蒸汽机、电动机的使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能 动性得到发展 得到发展。 动性得到发展。 现代,随着电子显微镜、原子能、计算机、火箭、 现代,随着电子显微镜、原子能、计算机、火箭、宇 宙飞船等技术的发展, 宙飞船等技术的发展,人对自然的认识从低速运动到高 速运动,从微观、宏观到宇观世界, 速运动,从微观、宏观到宇观世界,并创造出越来越多 自然界从来没有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人的能动性得到进 自然界从来没有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人的能动性得到进 一步发展。 一步发展。
“实践关系”(最基本的关系) 实践关系” 最基本的关系) —在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在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在实践活动中,人有目的的改造客体, 在实践活动中,人有目的的改造客体,把自己的 目的、能力和力量对象化,同时把客体的属性、 目的、能力和力量对象化,同时把客体的属性、规 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 1页
第 8页
b.【对象性关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b.【对象性关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本讲内容 人与自然的对 象性关系 生态自然观 现代生态自然 观——可持续 可持续 发展思想 阅读与思考 致谢
首先,实践使人从自然分化出来 首先, 其次,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也 其次,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作用于自然、 作用于人,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客体化” 作用于人,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客体化”(即
生态自然观观点
生态自然观观点咱们聊聊生态自然观这事儿吧,说起来啊,这可真是个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话题。
咱们平时说的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其实都离不开生态自然观的影子。
生态自然观,说白了,就是把大自然当成一个大家庭,咱们人类呢,就是这个家庭里的一份子,得和其他成员和谐相处,一起维护这个家的平衡和美好。
你想啊,大自然里啥都有,山川河流、花鸟鱼虫,还有咱们平时吃的喝的,用的穿的,哪个不是大自然给的?要是咱们不懂得感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那大自然这个家迟早得乱套。
就像咱们平时说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这事儿要是干多了,早晚得遭报应。
所以啊,生态自然观告诉咱们,得和大自然搞好关系,得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咱们得明白,大自然也是有脾气的,你要是惹毛了它,它可不会跟你客气。
洪水泛滥、干旱少雨、沙尘暴肆虐,这些都是大自然在发脾气呢。
咱们得赶紧行动起来,好好哄哄它,让它消消气。
说到行动,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咱们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用电,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些都是咱们力所能及的。
还有啊,咱们得学会和大自然里的其他成员和平共处,比如不乱砍滥伐树木,不随意捕杀野生动物,让它们也能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地生活。
你知道吗?有时候咱们人类的一些行为,看似是在保护自己,其实是在伤害大自然。
比如过度使用化肥农药,虽然能让庄稼长得好,但是土壤和地下水却被污染了。
还有啊,那些排放到大气里的污染物,不仅让咱们呼吸的空气质量变差,还会形成酸雨、雾霾啥的,对大自然造成更大的伤害。
所以啊,咱们得学会换位思考,想想大自然的感受。
要是咱们是那些被污染的土地、被砍伐的树木、被捕杀的动物,咱们会怎么想?咱们肯定也会觉得委屈、愤怒,想要反抗。
大自然也是一样的,它也有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说到这儿啊,我就想起了那句老话:“天人合一”。
这意思就是说,咱们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体的,得互相依存、互相尊重。
咱们得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天人合一”与自然观
“天人合一”与自然观邹希2008年11月29日“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体。
事实上,从人的自然观的角度来分析,“天人合一”有其更深层次的含义。
1人与自然的关系广义的自然界即是指整个宇宙,包括人类自身在内。
也就是说,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然而人类却又是自然界中最独特的一部分,因为人类是有智力、有意识的生命体。
因此,我们常常把人类自身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称之为人,把剩余的自然界部分称为自然,从而有了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可能。
于是,人与自然就有了一种人为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既是能动的,又是被动的。
从历史发展上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被动的。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是以适应自然为主,因为那时候人的生产力还很低,对自然的认识也很肤浅。
自近代工业革命开始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作用能力,使得人对自然的干预愈发增强。
人在更多方面和程度上对自然的能动作用逐渐上升,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恶化。
人们常常过于高估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只考虑人自身的需要,不停地向自然索取各种资源,忽略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规律,忘记了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而造成对整个自然界包括人类自身的不良结果。
恩格斯曾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1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1因此,在人类不能以纯粹的自我规定的活动来满足自身的主观意愿而滥加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对自然的能动性。
2人对自然的认识由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可以分为人对自然的认识和人对自身的认识两部分。
从人类不长的历史来看,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发展变化着的过程。
儒家经典中的天人合一观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儒家经典中的天人合一观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儒家经典中的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儒家经典中,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旨在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和《大学》中关于天人合一观的解读与分析,探讨儒家经典中天人合一观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天人合一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天地、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统一。
儒家经典中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首先,儒家经典中强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斯是之谓!”。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道理,即人与人的关系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应该是和谐的。
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人类才能够守信用、守法度、守天命。
其次,儒家经典中的天人合一观也提倡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角色定位。
《大学》中有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唯有通过个体的修身,才能够体味天人合一的哲理,从而使人类与自然达到和谐一体、合作共生的境地。
只有顺应自然的原则,人类才能与自然达到共生共荣的状态。
儒家经典中的天人合一观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
《大学》中有一句话:“物类格物,致知通变”。
这句话所传达的观念是,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中物种的演变和变化,人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进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儒家经典中的这一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儒家经典中的天人合一观与自然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儒家经典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动共生的重要性。
通过个体的修身养性和顺应自然的原则,人类能够更好地实现与自然的合一,进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儒家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关键词:人自然生态自然观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
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
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双赢,人们在不断反思探究,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
而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
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概念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生物圈所以被称为生态圈,就是因为它普遍存在着生命现象。
在整个生物圈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苔藓生态系统。
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生态系统伪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浅析构建绿色建筑天人和谐的自然观2
浅析构建绿色建筑天人和谐的自然观贾宇(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18)摘要:绿色建筑不仅是一种新的建筑模式、一种新的建筑技术体系,而且还是一种新的建筑文化——绿色建筑文化。
它在自然观、价值观、技术观、伦理观、审美观和消费观念上都与现代一般建筑文化有本质区别。
因此,构建绿色建筑“天人和谐”的自然观,对发展绿色建筑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天人和谐;自然观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然而,传统的建筑业也是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缓解环境危机,自20世纪60年代,建筑界提出并开始建设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它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简称“四节一保”),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①然而,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理论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支撑绿色建筑的哲学思想还未真正形成。
因此,绿色建筑实践亟待树立正确的哲学观念。
构建绿色建筑哲学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仅就构建绿色建筑“天人和谐”的自然观部分做以重点阐释。
1.树立绿色建筑“天人和谐”自然观的意义绿色建筑首先关注的是环境危机问题,因此,对绿色建筑的研究首先要从“反思”的角度出发。
从16世纪末以来,欧洲逐步形成了主—客体对立的机械自然观。
一方面,“因为那时在所有自然科学中达到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因此,牛顿、笛卡尔、拉美特利等科学家、哲学家把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去解释一切,把自然视为死的、惰性的、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去认识和操纵的一架巨大的机器。
②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他们否定自然界各种作者介绍:贾宇(1983-),女,山西洪洞人,哲学硕士。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①《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②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把大千世界看成是数学、物理、化学的精确表达,看成是一架“按其字面本来意义上的机器”,一个被在它之外的理智设计好放在一起,并被驱动着朝一个明确目标去的物体各部分的机械排列。
解析生态自然观下的天人关系
解析生态自然观下的天人关系摘要天人关系的关键是人类如何看待自己和对待自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人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表现为人类生存环境意识的觉醒和对生活质量、目标的反省。
为了生存问题,人类必须理性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认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性,树立现代生态思想,这对组织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恶化、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自然观;精神文明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三次浪潮”以来到本世纪初,科学技术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也使我们充分享受到了这些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使用给我们带来的便捷。
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潜在威胁。
这使我们不得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关系作为生态思维的最新拓展形式,在某些方面或领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我们都知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充分享受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丰硕成果时,也充分膨胀了占有欲,“人定胜天”、“人类中心主义”之类的思想络绎不绝,这些不和谐的天人观使人类面临着由于科技自身原因以及人为原因所带来的各种威胁,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的必然结果。
生态自然观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
1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溯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哲学发展得非常迅速,天人关系作为一个古老的话题早在我们的祖先那里就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古人对“天”的理解非常广泛,它不仅可能是自然界、君主,也可能表达的是某种真理。
随着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科技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使人们将对天人合一的关注逐渐集中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上来,天代表自然界,人就代表人类。
但天人关系的概念本身无论怎样变化,它所研究的问题本质都是不变的,即人如何去适应某种无法抗衡的力量,并能够利用这种力量为自己谋利。
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时代的哲学,对人的理解有其独特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本章内容: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征
三、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
四、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自然的“奴隶”——自然的“主人”——自然的“朋友”
1、浑然一体的原始同一关系
人对自然敬畏、依顺和屈从,自然对人类是神秘莫测的,人类受自然界神秘力量的驱使和压迫。
2、人类支配、征服自然
树立起人是自然主人的信念,自然变成人类征服的对象。
3、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是天人和谐的关系,“人在自然之内,自然也在人之内”。
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
自然界也因为人的活动而发生了改变,打上人类的烙印。
表明:人对自然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在实践中使这种受动与能动的关系得到统一。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征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征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1、自然界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
(一)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而引起的生态条件恶化所导致的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象,概括为“生态失衡”
1、人口激增、膨胀 6、酸雨现象严重
2、温室效应 7、森林破坏
3、厄尔尼诺现象 8、生物多样性减少
4、臭氧层空洞 9、自然资源问题
5、土地荒漠化
三、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
(二)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Science of survival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
1935年,英国科学家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概念
1953年,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的《生态学基础》问世
四、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系统
五、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与内涵
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
1981年美国科学家布朗出版《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首次论述了持续发展的思想)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第一次明确定义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全球性的行动纲领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需要’的概念——贫困人口的需要应放在首位来考虑
‘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与社会组织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
的限制。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指标:
经济的环境的社会的三者缺一不可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发展的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共同性原则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的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公正性原则
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保护和利用环境及自然资源的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
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一)人类中心主义
1、古代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目的论
神学目的论
理性优越论
2、近代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不具有内在价值,不是我们伦理体系的成员,道德只与理性存在物有关——非人类存在物没有道德权利,人类有权绝对支配、统治、处置自然,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缺陷:获得道德权利的标准不合理
不符合人类道德进步的趋势
不具有逻辑必然性
3、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没有内在价值,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自然界。
(人类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缺陷:以人类自身一个物种的利益出发
没有平等看待人与自然
环境保护的观念仅局限在“属人的环境”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
1、动物解放论
2、动物权利论
3、生物中心主义
4、生态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焦点:
自然界是否具有“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
内在价值——自然界的事物是“自己的目的”,而不是用来实现人类主体的目的和手段,它是客观的,一定程度上不依赖人类主体的存在,是由其内在属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