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一(承智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余额宝转入时系统繁忙的原因一般是由于网络不给力造成的,请尝试更换环境或连接 WIFI,如果未能解决或依然有异常,请致电人工客服协助处理。B.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C.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大国战略遏制的综合影响,热点问题特别是争端升温带来的风险,以及分离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制造的暴恐活动等。

D.中国航天xx年航天发射持续高密度完美收官,全年共实施19次航天发射任务,将 45颗中外航天器成功送入太空。

2.下列各项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兴于唐盛于宋,又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词牌”规定词的格式与曲调。

B.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而作。

D.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是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3.在下面一段话空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的山水名篇,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描写名川大山的杂言歌行。这些诗气势豪放,想象,用仙境和幻境构筑壮丽的理想世界,了诗人超然世外的情致。

A.耳熟能详奇特孕育

B.脍炙人口怪异孕育

C.耳熟能详怪异寄托

D.脍炙人口奇特寄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根据国际法规划设我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目的在于为我军及早识别、发现和实施空中拦截行动提供条件,强化国防安全。

B.近年来,我国“十面霾伏”现象日趋增多且加重,美国卫星拍摄的雾霾图,给我们敲响警钟,治理空气污染迫在眉睫。

C.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学校举办“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旧的自然美,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D.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让城市融入大自

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

①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②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

③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④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东巴经》

⑤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⑥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

A.②①③⑤④⑥

B.③①②⑤④⑥

C.④⑥③①②⑤

D.②⑤③①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

就形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2)过程的易操作性。随着“复制”、“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同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

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源于多种风险的交叠和共振。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资源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Blog等),可以随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置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同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来源,以“点击为王”作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对他们而言,“网络暴力”往往就是“网络暴利”。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

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源,我们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节选自《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有删改)

6.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来实质性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