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与《周易》“观物取象说”比较

合集下载

易经的取象思维及比附推论

易经的取象思维及比附推论

易经的取象思维及比附推论一、取象思维1、取象思维的概念取象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的核心是以具体事物为载体,靠想象去推知抽象的事理。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意在阐释与之有一定相关的抽象事理,即不是为了说明具体事物本身,而是通过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描述,启发人们的想象,去悟出一个抽象的事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取象思维方式。

取象思维发展形成于《易经》,其本质是一种直接推论的逻辑方法,与整体思维互补,具有模糊性等特点。

取象思维方式的模糊性,是指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所推知的事理具有很大的歧义性,因为它不具备必要的叙述。

逻辑推理在《易经》中是以比附推论为其主要特征的,比附推论的思维基础是取象思维,主要反映在卦象及卦爻辞的占断中,它与修辞上的比喻不同,也与逻辑上的类比推理有根本的区别,具有极为浓重的主观附会成分,因而又具有随意性、神秘性、迷惑性、欺骗性等特点,其结论具有相当大的或然性。

《易经》设卦观象,通过想象这一媒介,比附推论出“意”,象及卦爻辞是可见的,而“意”是不可见的,对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只要运用取象思维方式便可得到,这正是“得意忘象”“得意忘形”“得鱼忘筌”的思维秘密所在。

所得的“意”便是事理,所忘的“象”“形”便是所选取的具体事物,而其推论过程是比附推论,思维方式是取象思维。

取象思维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所取之象与推论的结果——事理之间,不是靠普通逻辑规则建立起来的,其所谓的因果联系,只能靠想象,这种推论方法,具有感悟性、直观性,这是取象思维方式的玄妙之处。

取象思维是建立在经验知识基础之上的,所取之象大多是人们所熟知的生活经验。

取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顿悟思维是不相同的,它们之间具有并列关系。

2、取象思维与整体思维《周易》古经,充分注意到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八卦及其六十四卦是构成这一整体的基本框架,这一整体观与取象思维方式互相补充,有且只整体思维的互补,才是提高运用取象思维所推知事理可靠程度的根本保证。

技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思想述评

技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思想述评

【摘要】《诗学》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炼出来的“摹仿说”对后人的启示作用是巨大的,对后来的西方文学及其评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章就其中的摹仿思想作了一定的探讨和评述。

【关键词】诗学;摹仿;西方文学《诗学》作为西方现存最早的一篇高质量完整的论诗和关于如何写诗及进行诗评的专著,其作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是大规模、跨学科的研究工程的设计者,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或科学分为三类,分别是理论或思辩科学、实践科学和制作科学。

诗就属于制作科学,制作科学的任务是制造,其目的就体现在制作活动以外的产品上。

《诗学》集中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精华,具备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宝贵的使用价值,后人提炼出了“摹仿说”,其对整个西方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诗学》中有关“摹仿”的思想做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技艺摹仿自然。

”因为他认为自然不是一种盲目的力量,相反,自然仿佛是有目的的。

它有既定的发展方向并且受内在法则的制约,自然是一种仿佛了解自己的希望和生产目的的运做方式。

在《物理学》中,技艺就和自然一样,是一种生产力量,两者有着引人注目的相似之处:它们的工作对象都是具体的材料,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目的都是为了生产出材料和形态的结合物。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技艺必须采用在自然中已经被证明有效的生产程序和方法,“技艺模仿自然”就是这种意义上的摹仿。

可以看到,技艺和自然存在于一个互补的机制中,技艺得益于自然的启示,自然得益于自然的辅佐。

技艺可以挖掘自然的潜力,填补自然的不足,纠正自然的缺陷,实现自然的愿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艺是对于自然的一种有益的“增补”。

古希腊人一般不注重区别技艺和艺术,在他们看来,所有的包含技术制作活动的都是“技艺”,而技艺的特点却是按照规则或可行的方式从事某项生产或推动某种活动的进行,显然,这一点也适用于对艺术进行诠释。

对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解读

对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解读

对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解读作者:王蕊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5期【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涵义,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本性首要原理,即艺术的本性是摹仿;其次分析解读了“摹仿说”:艺术本源于摹仿;艺术是对人的外在活动和内在品性的摹仿,人是艺术的主体和主题;摹仿是人的本性,艺术在实现人的本性中进化和完善;摹仿应表现必然性、或然性和类型。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摹仿说;诗学一、诗学的涵义《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

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

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

诗即艺术创造。

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

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

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

《诗学》的美学思想可归结为三个要点:摹仿说,悲剧论,净化说。

二、摹仿说《诗学》研究诗的种类、功能、成分、结构之前,首先阐明关于诗的本性的首要原理,即艺术的本性是摹仿。

他认为:史诗、悲剧、喜剧、酒神颂以及其它各种艺术,“都是摹仿”,“摹仿处于活动中的人”,“摹仿出人的性格、情感和活动”。

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具有多样意义;诗摹仿人的活动,在作品中创制出艺术真实的存在;“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指表现人的本性与活动,显示人的这种“存在”的意义。

而且,“摹仿”是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的创制知识;艺术的“摹仿”并非只受感觉与欲望驱使,它凭借“实践智慧”洞察人生,把握生活的真谛。

因此,摹仿的艺术是高尚的知识活动。

他展开论述摹仿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亚里士多德用摹仿概括一切艺术的共同本性,有其深刻的涵义。

_摹仿说_与_观物取象说_辩析

_摹仿说_与_观物取象说_辩析

“摹仿说”与“观物取象说”辩析黄 波 徐志平(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湖南长沙 410007)[摘 要] 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摹仿说”,认为艺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摹仿,文艺是摹仿的产物,摹仿是艺术的特征。

我国古代哲学经典《易传》提出“观物取象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对现实生活的“观物取象”,两者在关于艺术起源、艺术构造和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有着相通之处。

[关键词] 摹仿说;观物取象说;艺术起源[中图分类号] I O -03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04)01-0096-02Comments on the Doctrine of ”Imita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Abstracting from Vie wing ”H UANG BoX U Zhi -ping(Changsha S ocial W ork C 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004)Abstract : Aristotle ,the ancient G reek philos opher and literary and art theoretician ,put forward ”imitation ”as regards literary or art originated from initating the actual life ,being the result of and characterized by imitation.”The Y i C ommentary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 ophical scripture ,put forward ”Abstracting from Viewing ”as regards art being the real reflection of and abstracted from viewing actual life.The tw o comments s ound harm onically about the origin of art ,the structure of ar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actuality.K ey w ords : imitation ;abstracting from viewing ;origin of art [收稿日期] 2003-11-28 [作者简介] 黄波(1976-),女,湖南吉首人,湖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编辑。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摹仿说”源于对古希腊艺术现实主义的总结。

”摹仿说”两位伟大的奠基人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将理念作为现实世界的蓝本,艺术世界是”摹本的摹本”。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摹仿现实事物,并反映事物的本质。

本文旨在讨论亚里士多德”摹仿说”中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所摹仿的是事物的普遍性;摹仿是创造性的人的劳动;摹仿的方法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进行摹仿。

标签:亚里士多德;摹仿说;艺术Abstract: Imitative theory comes from the summing-up of the realistic ancient Greek art. Two great founders of this theory are Plato and Aristotle. The former took “idea” as the chief source of the real world; he thought the art world is the “copy’s copy”. While the latter believed that art i mitates the real world, and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things. The essay is mainly to discuss Aristotle’s imitative theor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the real world. He believed that the object of imitation is “men in action”; imitation is to imitate things’ universality; imitation is a kind of men’s creative labor; the method of imitation is to imitate as what things should be.Key Words: Aristotle; imitative theory; art引言“摹仿說”(mimesis或imitation)是西方文论中最具深刻影响,历史最为久远的艺术观念之一。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浅谈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是西方文论史的萌芽范型,是影响欧洲文论史最久的艺术观念,雄霸了两千年之久。

柏拉图虽然不是首创者,但是他深刻阐发了“摹仿说”的深义。

而亚里士多德则奠定了“摹仿说”在文论史上的宗祖地位。

在西方文论史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文学艺术的开山纲领。

模仿不仅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关于艺术的定义,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

根据布洛克的研究,模仿这个概念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不仅支配着西方的艺术哲学,同时也支配着艺术批评与艺术实践。

一、模仿说的源流在欧洲文论史上,最早表述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就是所谓的“摹仿说”了,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观念,“艺术乃是自然之摹仿”竟然雄霸西方文论史两千年之久。

应该指出的是,柏拉图不是“摹仿说”的首创者。

但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却是古希腊哲人兼诗论家德谟克利特,他在论艺术起源时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这里的摹仿主要是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不仅没有涉及语言的艺术,而且就连摹仿对象也还没有转移到人类生活的领域。

他认为,人的生活和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动物的活动:蜘蛛是织女和修补匠的老师,而歌唱是对鸟鸣的摹仿。

不难看出,“摹仿”是一个影响过古代学人思考的重要概念,至于它的不衰的诱惑力,我们可以从今天的蜂窝式房居和美制隼式战斗机看出来。

以“理念说”为思想底蕴,柏拉图重点阐发和补充了“摹仿说”中所包涵的思想深义。

摹仿者,在他那里就被叫做“外形制造者”,这些人就好似拿了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映照出太阳、星星、大地、动物、植物和自己以及无生命物。

按照他的哲学观念,惟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自然只是理念的“影子”,而摹仿自然的艺术则是得到真正的美的“影子的影子”,所以是微不足道的。

有别于“摹仿论”的“取象说”

有别于“摹仿论”的“取象说”

作者: 成立
作者机构: 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12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20-25页
主题词: “象”;观物取象;中国美学;《周易》;“形”;摹仿论;中国绘画;天地自然;中国艺术美学;《左传》
摘要: 中国历史上的“观物取象”说,有着巫学与美学的双重来源与涵义。

前者源于《周易》,专指卜筮者观天察地,制作“卦象”的过程;后者见于《左传》,特指制器者铸铜造器,设计“纹样”的过程。

这两种“观物取象”由分到合的历史交融,便构成了中国艺术
重“象”而非重“形”的美学特色,使中国传统的“取象说”与西方传统的“摹仿论”貌合神离,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色。

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论》和朱光潜《谈美》对比阅读

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论》和朱光潜《谈美》对比阅读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和朱光潜《谈美》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起源于古希腊的模仿说的基本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

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在欧洲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

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

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预约。

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

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

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

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

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

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

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

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

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

【自语堂编藏】从“观物取象”到“取象比类”----《易经》里的逻辑(佚名)

【自语堂编藏】从“观物取象”到“取象比类”----《易经》里的逻辑(佚名)

【自语堂编藏】从“观物取象”到“取象比类”----《易经》里的逻辑(佚名)【自语堂编藏】从“观物取象”到“取象比类”----《易经》里的逻辑(佚名)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易经》的演卦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观物取象”;二是“取象比类”。

所谓“观物取象”,以八卦为例,即从自然界中选取了八种事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并给它们各起了一个名字作为“卦名”(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

《系辞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如果《系辞传》所言有据,就表明易经的八卦最早是通过观物而后得到“象”的,即“观物取象”。

作为一个对照,古希腊哲学中有所谓“水火土气”乃世界本源的说法,这一说法的倡导者是恩培多克勒。

反观中国的八卦,“水火土气”四要素说与“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说其实是完全相通的,即通过合并同类项,八卦说可以合并为四要素说,“水与泽”即“水”;“雷与火”即“火”;“地与山”即“土”;“天与风”即“气”。

这个事实说明,不论东方的中国,还是西方的希腊,对于世界本源的认识,大体处于相当的水平,即世界本源可以归为几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从而表明当时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未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

所谓“取象比类”,就是在“观物取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外推演,通过带有直观性的类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联系。

比如,《说卦》说,乾为马,坤为牛。

马、牛可代入乾、坤之卦,但乾、坤之卦不限于可代入马、牛。

按照《说卦》的说法,凡有“健”之性质的事物,均可代入乾卦;凡有“顺”之性质的事物,均可代入坤卦。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冯友兰先生说:“易经中的‘象’是一种摹拟客观事物的符号,以符号表示事物的‘道’或‘理’。

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都是这样的符号。

亚里士多德“摹仿说”和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比较

亚里士多德“摹仿说”和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比较

亚里士多德“摹仿说”和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比较作者:蒋长秀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17期(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摘要:从古希腊开始流行的摹仿说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反映论二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拟从艺术摹仿或者反映的对象和内容的角度去论述它们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不同。

关键词:摹仿说;反映论;艺术创作批评家们凡是想实事求是地给艺术下个完整的定义,通常免不了要用到“摹仿”或是某个与此类似的语词,诸如反映、表现、摹写、复制、复写或映现等。

①在艺术创作方面,摹仿说和反映论对其摹仿和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有不同的见解。

一、摹仿说“摹仿”从表意来看,是有关两个事物间的关联词语。

亚里士多德多被认为是较早较全面地提出“摹仿说”的人,他认为艺术是在摹仿现实,将现实再现出来。

在他的《诗学》中的,开篇便从“摹仿”着手,并且以“艺术摹仿自然”为基础展开了他的一系列论述。

“自然”,这是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中所摹仿的对象。

而这种“自然”的区别,是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中的“摹仿”与柏拉图以“理念”为中心的“摹仿”的分歧之所在。

柏拉图借三种床的区别——画家的床是对是对木匠制造的床的摹仿,而床真正的“自然创造者”是神②,以此来表明“摹仿的对象与真理之间隔了三层”③,同时艺术的价值降低,“自然”变得虚无缥缈,艺术所摹仿的“自然”更多地是在中间一层,并不是真实的。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曰——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④,他认为艺术是在摹仿自然,它所摹仿的东西是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具体存在的,他的摹仿说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这在本质上与柏拉图所提出的以理念为前提的摹仿说不同。

但同时,亚里士多德将这种“摹仿”更多倾向于对“行动中的人”⑤的摹仿。

例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描述悲剧艺术对现实世界的独有的摹仿并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不同时,将悲剧定义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并且在悲剧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6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形象”,与摹仿“行动中的人”相关的“情节”“性格”“思想”在重要程度上就占据前三甲,而这三者在悲剧中,最重要的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而悲剧中所摹仿的行动,都是需要人来表达的,而“性格”和“思想”是各种人物的特点,“是行动的造因”⑥,这些都是悲剧艺术是否能够成功塑造的重要成分,促使悲剧不同于其他的艺术,但是当悲剧仅仅变成对行动的摹仿,“自然”的范围便缩小,把艺术的创作的对象仅仅局限在摹仿行动,艺术创作便只能是人的行动的艺术,与其他的宇宙万物无关。

亚里士多德模仿论

亚里士多德模仿论

亚里士多德模仿论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是其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他的《诗学》一书中。

亚里士多德对艺术和文学的模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模仿是艺术和文学的基础,并将模仿分为两种主要形式:史诗和戏剧。

以下是亚里士多德模仿论的主要观点:
1.模仿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通过表达、描绘或模拟现实世界来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

这种模仿可以通过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实现。

2.模仿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模仿有其深刻的目的,不仅在于简单地复制现实,更在于通过模仿展示人性和生活的本质。

艺术家的模仿应当具有深刻的观察和洞察,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

3.史诗和戏剧的区分:
亚里士多德将模仿分为史诗和戏剧两大类。

史诗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进行模仿,而戏剧则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对话来实现模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因为它更加生动和具体。

4.悲剧和喜剧的作用:
在戏剧中,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了悲剧和喜剧的作用。

他认为悲剧通过展示人物的错误决策和遭遇的不幸来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从而实现观众情感的净化。

而喜剧则通过嘲笑和讽刺社会中的荒谬和愚蠢来引发观众的欢笑。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对后来的艺术和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欧洲文学和戏剧批评的基石之一。

文艺摹仿说

文艺摹仿说

★文艺摹仿说
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文艺摹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

如德谟克利特。

1.西方传统:
柏拉图:
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
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因而没有真理价值。

亚里士多德:
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

《诗学》:“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奥尔巴赫:
《论模仿:西方文学中所再现的现实》:一个(《荷马史诗》)是详尽的描述,着墨均匀,各部分连接紧密,表述自如,发生的一切均在幕前,一目了然,在历史发展和人类问题方面有局限;另一个(《圣经》)是突出几个部分,淡化其他部分,支离破碎,未完整表达的东西具有强烈的作用,后景化,含义模糊,需要诠释,世界历史的要求、历史观念的形成及问题的深化。

2.中国传统:
《周易•系辞下》“观物取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认为文艺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


荆浩: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叶燮:《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

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与《周易》“观物取象说”比较

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与《周易》“观物取象说”比较

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与《周易》“观物取象说”比较摘要: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与周易的观物取象说分别对西方和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虽然它们都立足于从对客观世界的观照中得到启示,但是模仿说主张模仿得真实可信,是后世写实艺术的理论基础。

而观物取象说则注重对圣人之意的传达,对鬼神奥秘的探索,对吉凶之事的判断。

是中国古代表现型艺术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模仿说;观物取象说;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73-02“模仿说”是西方文论发展的源头,起源于古希腊。

第一个提出此概念的,是赫拉克利特。

他认为“艺术模仿自然。

”之后柏拉图发展了“模仿说”。

他认为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世界,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是影子的影子。

因此,艺术模仿是不真实的。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接受他的观点,他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做了一个客观的评价。

他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模仿的诗比历史更真实。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对后世西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

“观物取象说”是《周易》中的重要观念,成为后世艺术思维的滥觞。

“《易》者象也,象也着像也。

”《周易》的实质就是象,所谓象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取象。

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与《周易》的“观物取象”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对东西方艺术发展的不同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一、艺术的起源与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通过模仿,人类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知识,并且能够得到快感。

“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

”艺术创作也是一种本能,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基本内容

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基本内容

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基本内容
1. 亚里士多德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呀!就像画家画一幅风景,不就是在模仿大自然的美景嘛!比如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那可不就是对一个女子形象的精彩模仿嘛。

2. 模仿说强调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现实呢!好比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它就是在模仿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故事呀!像《小偷家族》那种,多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一个小角落。

3. 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广泛的呀!可以是人物、事件、自然,这多神奇呀!就说那些雕塑作品,模仿人的形态,那真的是惟妙惟肖呢,像著名的《大卫》雕塑。

4. 模仿说还说到艺术不能只是单纯模仿,还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呢!这不就是说厨师做菜,虽然是模仿菜谱,但加入自己的创意就变得独特啦!比如有人能把普通的食材变成精美的艺术品一样的菜肴。

5. 艺术模仿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呀!当我们看一本感人的小说,我们会跟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情绪波动,这不就是在模仿中产生的效果嘛!像《活着》让多少人感动落泪啊。

6. 模仿说也关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呀!通过艺术的模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呢!就像听一首有深度的歌曲,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种情感,不是吗?比如某些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歌曲。

7. 模仿也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呢!有的只是表面的模仿,而有的却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呀!就好像同样是画花,有的只是画出了样子,有的却能画出花的神韵。

8. 亚里士多德真的很厉害呀,他提出的模仿说影响了那么久呢!这就好比一颗闪耀的星星,一直照亮着艺术领域的路呀!想想那么多艺术作品都能和模仿说挂上钩。

9. 哎呀呀,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真的很有意思呢!它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和现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们更加懂得欣赏和理解艺术呀!艺术就是这样通过模仿而变得丰富多彩呀!。

《周易》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异同

《周易》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异同

《周易》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异同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誉为“易学之宗”。

它不仅是一部卜筮之书,更是一部哲学著作,涉及广泛的宇宙、人生和道德问题。

与西方哲学相比,周易的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异同。

本文将对周易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和对比,并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宇宙观周易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两种相互对立的原则——阴和阳组成的。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运行规律。

这与西方哲学中的对立统一哲学思想有所相似,例如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中的“对立统一”,但周易更加强调相互转化和和谐统一的观念。

二、人生观周易的人生观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它强调“以夷伐夷”,即以德治人,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德行来达到社会和谐。

这与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有所相似,强调个体的尊严和自由,但周易更加强调个体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和相互影响。

三、道德观周易的道德观强调“天命”,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奉行仁义道德。

它提倡道德修养,强调正直、诚实、谦虚等美德。

这与西方哲学中的伦理学有所相似,例如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但周易更加注重与宇宙和社会的和谐关系。

四、命运观周易的命运观认为,命运是由天地之间的力量决定的,人无法彻底掌控自己的命运。

它强调顺应命运、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适应宇宙的变化。

这与西方哲学中的命运论有所相似,例如斯多噶哲学中的“宿命论”,但周易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省和调整。

综上所述,周易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存在一定的异同。

在宇宙观方面,周易与西方哲学关于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在人生观方面,周易与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存在相似性,但又强调个体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在道德观和命运观方面,周易注重与宇宙和社会的和谐关系,与西方哲学中的伦理学和命运论相呼应。

通过对比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

(结束)。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探析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探析

46(下)2018.11的精神违背;事物能生灭,能生灭的“相”就与“相”的精神违背;没独立的类的东西如关系、性质等的“相”是怎样的。

第三,有一些论证引入了第三者。

个别事物是第一者,个别事物的“相”是第二者,他们的共性,另外一个“相”就是第三者,引入无限多第三者,就有逻辑问题。

第四,一个事物可以有多个“型”,同时分有“一”和“多”,增加解释问题的难度。

第五,“相”和具体事物既然是同“多”的,它们之间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那么,它们是具有共同的实质还是共同的名字?这一点柏拉图并没有解释清楚。

第六、柏拉图是为了解释“这个世界如此存在”的原因,在现实世界之外假定一个“相”的世界。

其目的是为了有效解释具体事物,但实际上反而毁坏了具体事物。

因为“相”对于具体事物的存在没有帮助,不能运动的“相”如何解释运动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看,“相”不能帮助我们认识具体事物。

针对《枚农篇》中柏拉图所探讨的具体的美德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枚农篇》中所讨论的美德其实是通过习惯而养成的,也就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但并不是说亚里士多德完全否认美德是可传授的和出于本性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里,每个正常人在本性中都具有获得美德的潜能和资质。

同时,他也在著作中提出为了教化城邦的公民,应该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众多美德。

这样看来,亚里士多德似乎认为美德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方面是可传授的。

亚里士多德也拒绝柏拉图把灵魂和身体分离开来的观点,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完全把人类看作自然的造物,是理性动物。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而上学不是对另一个世界的研究,而是对自然以及同样重要的我们自身的研究。

参考文献:[1]郝亿春.德性即知识?——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问题的应答及其根底[J].天津社会科学,2013(3):32-39.[2]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作者简介:沈继发,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模仿说”的历史古希腊“模仿”一词与远古时期的宗教典礼活动有密切关系,指巫师所表演的舞蹈、音乐等。

古人关于艺术想象的论述

古人关于艺术想象的论述

古人关于艺术想象的论述古代文化中存在许多有关艺术想象的论述,各个文化和时期的思想家都对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提出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化中关于艺术想象的一些论述:
1.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到,想象力是诗人创作的关键。

他将想象力分为两种:即仿效的想象力(mimetic imagination)和发明的想象力(inventive imagination)。

仿效的想象力是对已有经验的模仿,而发明的想象力则是对新奇、未曾有过的东西的创造。

2. 柏拉图(Plato):
•柏拉图对想象力持谨慎态度,认为它可能引导人们远离理性和真实。

他在《理想国》中提到,艺术家的想象力可能是对现实的模糊复制,而非真理的表达。

他更倾向于理性和智慧的认知方式。

3. 孟子:
•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认为,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感受和想象力。

他强调艺术家应该通过对人类情感和道德的深刻体察,运用想象力来表达出真实而深刻的艺术作品。

4. 杜威(John Dewey):
•杜威是20世纪初的美国哲学家,他在他的著作中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人类经验的方式,而想象力则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心智能力。

这些论述展示了古代文化中对艺术想象力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每位思想家都在强调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哲学传统中的多元性。

《易传·系辞》“观物取象”试探——以柏拉图“摹仿说”为参照的开题报告

《易传·系辞》“观物取象”试探——以柏拉图“摹仿说”为参照的开题报告

《易传·系辞》“观物取象”试探——以柏拉图“摹仿说”为参照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观察自然界并以其为比喻的方法叫做“观物取象”,被广泛应用于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

《易传》中的“系辞”篇章就提出了“观物取象”的思想,“物不可一日而莫观,仰之则吉,俯之则凶”,强调了人们需要借助周围的事物来理解生活、工作和社会,同时还需要谨慎地对待这些事物。

这一思想在汉代被加以发扬光大,被运用于书画、乐曲和诗歌等方面,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哲学思想中,柏拉图的“摹仿说”与中国的“观物取象”有些类似,都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模仿自然界来达到更高层次的认识。

其中,“摹仿说”就是指人们在寻求理想世界真理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模仿感性世界中的事物来寻找真理,即通过物体的外在形态来探索形而上的真理。

与“观物取象”类似,“摹仿说”也在西方哲学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物取象”和柏拉图的“摹仿说”,分析它们的异同之处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具有深刻的意义。

2. 研究目的与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物取象”和柏拉图的“摹仿说”在哲学思想、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异同,并分析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易传·系辞》中的“观物取象”和柏拉图的“摹仿说”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实例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共性和差异。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这两种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3. 研究内容及构成本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介绍背景与选题意义。

该章节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物取象”和柏拉图的“摹仿说”的重要性。

第二章分析两种思想的共性和差异。

该章节主要针对“观物取象”和“摹仿说”这两种思想的本质、特点、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比较它们的共性和差异,以达到对两种思想的全面理解。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与中国戏剧“摹仿说”的异同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与中国戏剧“摹仿说”的异同

《外国文学史》“摹仿说”是研究和讨论文艺与现实关系的学说, 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对文艺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文学艺术规律的称谓。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在批判柏拉图的“理试论”及其摹仿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们中国戏剧似乎也有“摹仿”,但中国戏剧中的“摹仿”与亚氏的“摹仿”比较起来,更有自己的特点。

作业名称: 结合“摹仿说”的相关观点, 阐述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与中国戏剧“摹仿说”的异同。

作业要求: 1.以小论文的格式书写。

2.说明核心观点, 并进行阐明。

3.字数控制在600—800字。

4.切勿抄袭。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与中国戏剧“摹仿说”的异同首先,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中国戏剧的摹仿说与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在源头上都带着相同的观点: 认为艺术来源于对于宇宙万物以及人世生活的摹仿。

西方的摹仿说在亚氏之前就已有萌芽, 中国的摹仿说有必要提及《史记》中”优孟衣冠”的典故。

故事的意思大致如下:春秋时代, 楚庄王宫廷有位艺人优孟, 楚国宰相孙叔敖深知优孟是位贤人, 十分礼遇他。

孙叔敖一生清廉, 没有储蓄多少家产, 因而在临终前嘱咐儿子: 我死后, 你必定贫困。

到时你可以拜见优孟, 就说你是孙叔敖的儿子。

果然, 不到几年的光景, 家境日渐萧条, 生活贫困。

优孟听说前相国孙叔敖死后, 他的儿子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 觉得过意不去, 就穿戴孙叔敖的衣冠, 模仿他的音容笑貌去见楚王, 楚王即景生情, 优孟趁机讲述孙叔敖儿子的现状, 楚王深受感动, 就重封孙叔敖的儿子。

这一典故很明显的说明了中国式的摹仿说也注重于忠实的摹仿, 以至于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庄王置酒, 优孟前为寿。

庄王大惊, 以为孙叔敖复生也。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但是在历史的发展中, 中国的戏剧的摹仿开始渐渐与西方分道扬镳。

就其原因而言, 首先, 西方的戏剧在亚里士多德这里给后世流传了有关戏剧(尤其是悲剧)和史诗的理论, 再加之西方本来对于戏剧重视的传统, 因而戏剧, 尤其是摹仿式的, 可谓是与史诗一样崇高, 以至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 “诗比历史更真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与《周易》“观物取象说”比较摘要: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与周易的观物取象说分别对西方和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虽然它们都立足于从对客观世界的观照中得到启示,但是模仿说主张模仿得真实可信,是后世写实艺术的理论基础。

而观物取象说则注重对圣人之意的传达,对鬼神奥秘的探索,对吉凶之事的判断。

是中国古代表现型艺术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模仿说;观物取象说;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73-02
“模仿说”是西方文论发展的源头,起源于古希腊。

第一个提出此概念的,是赫拉克利特。

他认为“艺术模仿自然。

”之后柏拉图发展了“模仿说”。

他认为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世界,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是影子的影子。

因此,艺术模仿是不真实的。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接受他的观点,他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做了一个客观的评价。

他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模仿的诗比历史更真实。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对后世西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

“观物取象说”是《周易》中的重要观念,成为后世艺术思维的滥觞。

“《易》者象也,象也着像也。

”《周易》的实质就是象,所谓象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取象。

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与《周易》的“观物取象”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对东西方艺术发展的不同有一个
更深的认识。

一、艺术的起源与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通过模仿,人类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知识,并且能够得到快感。

“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

”艺术创作也是一种本能,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

这种模仿是主动的艺术,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模仿,更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作品最重要的是情节,而“情节是行动的模仿”。

艺术的创作也不是作家主观随意的创作,它要求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必须符合必然律或可然律,能够反映真实的现实,“艺术模仿的真实可能比历史学的模仿更为真实。

”艺术是为了真实的反映现实,创造出“合情合理”的东西以供娱乐。

《周易》认为象是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概括和归类。

“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通过对天地万物的“仰观俯察”,进而模拟其形状外貌,使之
成为有象征意义的“象”。

“仰观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

”中国的艺术与哲学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从《周易》中便可知道,观物取象的象不仅是自然之象,更有生活现象。

而这种“仰观俯察”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是“圣人”所特有的能力。

这就要求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能够有胸怀天下的志向,才能够观象作卦。

与单纯的模仿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是需要融入个人的情感,并且最终将象进行发现发明,最终成为一种教化万民的工具。

观物取象的最终目的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娱乐的作用已被隐藏在道德的教化之后,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掌握,是为了得到这些事物所代表的哲理,以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穷吉凶变化之理。

二、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与《周易》的“观物取象”都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自然或社会的一种关照。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不仅仅是单纯的再现,更是创作者主观意识的融合。

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的搬运。

所谓的真实性是需要进行选取和加工的。

“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不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信。

”可信的事情是合乎发展规律的,而可能的事情只是随机发生的,在材料选取中,亚里士多德坚持艺术家能够掌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抓住事物的本质,“对原物的范本有所改进。


这就需要艺术家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艺术的真实。

他认为在创作中“刻画‘性格’,应如安排情节那样,求其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一桩事件随另一桩而发生,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

”其次,为了达到艺术的真实,他认为可以进行虚构。

他说“阿伽同的《安透斯》,其中的事情与任务都是虚构的,可是仍然使人喜爱。

因此不必专采用哪些作为悲剧题材的传统故事。

那样做是可笑的”。

只要遵守客观规律,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创作情节和人物,艺术就是真实可信的。

但是作为创作者,或者诗人的主观情感来说,是受制于规律与现实的。

主体的创作活动主要在于表达艺术的真实,情节行动的真实,因此不论是选择题材,运用模仿形式,都要符合这种创作规律,可是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却得不到抒发。

而《周易》的观物取象却恰恰相反。

在进行“观物取象”之前,必须发挥主观的情致,达到圣人的品质。

圣人才能“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观察必须具有一定的心胸视野和精神状态,用心去感受天地之间万物的奥秘。

这种观也不是片面的单纯的对动植物的观察,它包括星辰日月、风雨雷电、山川河泽乃至首腹足口、君臣父子,它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人类社会,更是天地变化运行的状态,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

因此物的形状、习性并不是周易所重视的问题,从物中得到启示,“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设
卦观象才是目的。

象有“实象”、“虚像”之分,孔颖达《周易正义》有云:“实象者,若地上有水,比也;地中升木,升也;皆非虚,故言实也。

假象,皆以义示人,总谓之象也。

”就以乾为例,“乾者,健也……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木果。

”乾是一种卦象,象外之象却更为广阔,正是“其名称也小,其取类也大。

”因此,不论是“实象”还是“虚象”,都是圣人仰观俯察的内容。

周易强调的是象瞬息变化的规则,在观物取象时应注意借以比拟、象征来探索世界微妙的变化规律。

观不仅仅是观察形状,更是探究这种事物与天道人心之间联系,以达到见微知几,探讨“幽明”、“死生”、“游魂”、“鬼神”之间的秘密。

“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

”象又是有限的,意才是无穷的,“圣人设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圣人之意”,“圣人之情伪”,才是观物取象的最终目的,观物取象只是手段。

象可承载圣人之意,象成为圣人之意的托拟。

因此,周易从一开始就已经融入了人的主观情感,在道德与情感的控制下有目的的选取物象,最终也是为了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精神状态。

三、结语
模仿说与观物取象说分别对西方和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它们一开始都是从对客观世界的关照中得到启示,但是模仿说主张模仿得真实可信,奠定了后世写实艺术的基础。

而中国的观物取象观则注重对圣人之意的传达,对鬼神之事的探索,对吉凶之事的判断。

而物与象是有意识到选取加工,作为一个工具和手段存在。

因此,天人合一,物我浑融的意识成为后世主流的意识。

两种采用方法相似,但是追寻的目的不同,因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张善文,黄寿棋.“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筋—读札记[m].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周振甫.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清)孔颖达.周易正义[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年版.
[6]钱钟书.管锥编[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