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论文
治大国与烹小鲜的作文
![治大国与烹小鲜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7ee828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0.png)
治大国与烹小鲜的作文
治大国?烹小鲜?嗯,乍一看这两者好像毫无关联。
但细细思量,却不无道理。
你看,一个国家就像一锅大鲜,里头囊括了各式各样的人和事;而一道精致的小菜,也需要精心烹调,把各种材料完美融合。
所以说,两者的道理何尝不是一般?
要办好一件大事,就像要熬一锅人间美味。
首先,得有一手好料。
一个国家需要有人才、资源、制度这些根基;一道菜也需要食材新鲜、配料丰富。
其次,火候得拿捏好。
一味大干快上很可能会把锅给烧焦;但若操之过急,又会熬不熟。
做事做菜,都需循序渐进,把控好节奏,时疏时缓。
再者,还得勤加调味。
一个国家需要领导人时时注入新思路;而一道佳肴,也少不了酌加点缀,方能升华味蕾。
最后,要有耐心和恒心。
一锅鲜美的大菜需数小时慢火精熬,方能味美滋补;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需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坚韧品质。
诚然,这只是一种比喻和联想。
但或许,这种将大事物比作小事物的想象,正是我们常人对大道理最质朴、最亲切的认知方式。
生活中处处皆哲理,只要我们细细去寻,去思,去感,便可在平凡中窥见一线大智慧的曙光。
浅析《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论文
![浅析《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3e14d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0.png)
浅析《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论文《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已经出版,内容是《老子》,这是继马王堆帛书《老子》、郭店竹简《老子》公布以来,又一先秦、西汉前期的《老子》文本,相信会对《老子》与《老子》学的研究,再起一个积极的作用。
一、校读(一)校勘、通假后之第六十章隶定文字《老子》第六十章:“治(1)大国(2)(3),若(4)烹(5)小鲜(鳝)(6)。
以道筱(7)天下(8)。
其鬼不神(伸)(9)。
非(10) 其鬼不神(伸),其神(伸)不伤人(11)。
非其神(伸)不伤人,(12)圣人亦不伤0(13) 夫两不相伤,(14)故其文德(15)交归焉。
景龙碑本不分章,四十七字。
敦煌本、河上公本同,王弼本、范应元本四十八字,傅奕本四十九字。
敦煌本题为“治大国章”,河上公题“居位第六十”,王弼本题“六十章”,范应元本题“治大国章第六十”。
(二)校勘、训读(1)“治”,《后汉书·循吏传》注引、《后汉书·逸民传》引作“理”。
(2)“大国”,《诗经·桧风·匪风》之《序》云:“思周道也。
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
It sas指的是“治小国”。
“大国”“小国”,儒家、道家都有定义,《老子》书中之“小国寡民”,应指诸侯之国,此处之“大国”则指天下;儒家的部分,请参考拙文《马王堆帛书<经法·君正>章试解—兼论<老子>乙卷前古佚书之性质与先秦汉初<论语>之传》所论,此不赘述。
《北堂书钞》二十七引无“大”字。
二、集释(一)《韩非子·解老》:“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虚静,不重变法。
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二)《文子·道德》:“故治大国若烹小鲜,曰勿挠而已。
(三)河上公注:“‘鲜’,鱼也。
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
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大国如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18316b29f8c75fbfc77db2f1.png)
治大国如烹小鲜中学生习作,往往少年心事当老成,着笔于大,大人物大事大天地,结果往往操纵不好,写得干瘪、空洞,画虎不成反类犬,面目可憎,达不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学生写作,题材广泛,所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皆可入文。
以小见大是写作实际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法。
老子《道德经》六十章上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他以烹小鲜为例,说明治国应以清静的原则,应以“道”的原则,万不可任意搅扰百姓。
高考学生作文规定800字可谓小鲜,一个小时之内,烹出味美可口的小鲜绝非易事,倘若还要在一锅汤内露出治大国的气象来,则更要有相当大的匠心和文字功夫。
中国谚语说“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郁达夫换了一种说法,他于此借引了两句西方谚语,他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世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很明显:在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写了这小,却能从中“见世界”、“说人情”,看出“大”来,这不是地道的以小见大吗?“取材甚小,所见甚大”,郁达夫在他的散文《故都的秋》中践行诠释了这一特点。
彤红如染的香山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古老沧桑的万里长城,这些大景作者不写不选。
而牵牛花、驯鸽、秋槐、衰蝉、冬枣这些小物却成了它的最爱。
为我们描绘了沉郁悲凉的故都秋味。
建国后,林淡秋在选编1956年《散文小品选》时,在前言中又一次提出了散文这种以小见大的基本特征。
接着,唐弢1960年发表《关于杂文写作的几个问题》。
这实际上是一篇最早对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做出有创见的系统概括的文章。
第一部分就提出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命题,并作了辩证分析。
他说的虽是杂文,但由于随笔也涵盖在内,所以于散文也很切用。
中学课本中选编的唐弢的《琐忆》也是体现的这个特点,称为“民族魂”的鲁迅,一生之中大事甚多,而作者独独遴选鲁迅与青年交往的七件琐事达到了“小中见大”的目的。
鲁迅的小说,着笔的都是小人物,孔乙己、阿Q、范爱农、祥林嫂……着眼的却都是大主题。
他的散文少不了杂文创作,也随处见“一粒沙”“半瓣花”,当然也少不了“大世界”“大人情”。
大国博弈治大国若烹小鲜
![大国博弈治大国若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b66b830f14791711cc791797.png)
大国博弈*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就是治理大国就像做一道新鲜菜肴一样,不要随意翻动,不能煮的太咸,也不能煮的太淡;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怠慢;油盐酱醋都要恰到好处;火候也要适当。
这无疑对“掌勺者”的专业能力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采访时提出,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中国:世界这盘菜,我只吃我爱吃的对于世界这盘菜,中国一向主张吃自己爱吃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近期《参政消息》第20681期,第20682期,第20683期分别以“习近平联合国外交亮点纷呈”“习近平联大宣示“大国责任”,“习近平美国行树中国好形象”为大标题,阐述了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态度,宣讲和平崛起理念,但是忍让并不等于退让和妥协,针对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猖獗,《参政消息》第20694期刊头条登的“中国成功申遗痛击日本右翼”事件,大大增强了国民信心。
在对待反法西斯问题上,中国一向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沉着冷静,有所作为,做好自己的中国梦!美国:世界这盘菜,要由我来做与中国不同,从二战以后美国一直想当世界这盘大菜的“掌勺者”,争做世界警察。
颠覆伊拉克,炮轰巴格达,中东战火背后,亚洲南海纷争……近期,美国有掀起了亚洲的军演热潮,《参政时报》一连串报道:“美菲年度联合登陆军演开锣”“美年底或再次对台军售”“美拟派军舰赴南海挑事”“印日美尼将联合军演常态化”“美防长扬言将派军舰巡逻南海”“印日美军演牵制中国意味浓”,可以看出,中国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美国正试图用战争拖住中国的崛起。
实际上,在对待世界和平上,中方乃至世界人民都希望希望,美国扮演建设性角色,意反法西斯战争为戒,积极促进世界和平。
日本:世界这盘菜,以前我吃得多,现在还想吃那么多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是胃口不是由心决定的。
中国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崛起,给世界带来震惊的同时,也引起了一部分仇视中国势力的恐慌,其中以日本为最。
老子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bccea5240912a216147929c1.png)
非常关注民间疾苦 ,痛恨 统治者的腐 国情咨文 中。 败和贪婪 , 抨击贫富悬殊和 社会不公 ,
很有正义感 , 是是位革命家。
政治如此黑暗 , 出路何在?老子不 治在老子这里 ,已经不是复杂 的权力 仅是批 判家 ,他还 热心地 追求 自己心 角逐 , 利害相争 , 而是一种带有审美意 目中的政治理想。谈到老子的政 治理 味的行为艺术。中国历史上有境界 、 有
了很生气 ,于是命令将第三个仆人 的 都知道 , 煎一条小鱼不能总去翻腾 它 , 那锭银子 赏给第 一个仆 人 ,并且 说 :
翻来翻去就翻碎了。治 国的道理也是 “ 凡是 少的 , 就连他 所有 的 , 也要 夺过 这样 , 不能总去折腾老百姓。这就是无
来。凡是 多的, 还要给他 , 叫他多多益 为 而治 。
善。”
“ 治大国若 烹小鲜” , 老子谈政治 ,
国王 的意思 自然是奖励 积极 的创 竟然想 出这样生动 而独特 的 比喻 , 发
业者。后来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将 这个 明这种 出人意表 的命题 ,真的是令人
故事拿过来打 比方 , 把贫者 愈贫 , 富者 惊 叹 ! 令人叫绝 ! 据说 , 老子这句话受
想, 人们立刻就会想到无为而治。无为 气 象的政治 家,都或多或少地体现 了
而治的意思就是统 治者 的政 策要顺其 老子 的智慧。 自然 , 不要骚扰老百姓。 天地万物 , 有什 么能大于 日月?能
治大 国若烹小鲜
大于乾坤?但是你看杜甫的诗 : “ 日月
老子说 : “ 圣人 常无 心,以百姓 心 笼 中鸟 , 乾坤水上萍。” 日月如笼中之鸟 ,乾坤若 水上 浮 为心” , 用今天 的话说就是符合正 义的 执政者绝不 自作聪 明 , 异想 天开 , 更不 萍。人间万事 ,有什 么能大于改朝换 “ 唐 虞揖让 三 会, 存私欲 ,他们就把老百姓 的愿望 代?但是你看邵雍的话 : 汤武征诛一局棋。” 当作 自己的愿望 ,把老百姓 的心 当作 杯酒 , 唐尧将帝位禅让 给虞 舜 ,商汤王 自己的心, 这就是无为而治 , 很有点像 今 天我们说 的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 讨伐暴君夏桀 ,周武王推翻残暴 的商
治大国如烹小鲜哲理
![治大国如烹小鲜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c4e5d86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3.png)
治大国如烹小鲜哲理
治理大国如同烹饪小鲜这一哲理,是一种比喻,意在阐述治理
国家的艰巨与复杂。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味着治
理国家需要像烹饪小鲜一样,需要细致入微、审慎处理,不能草率
行事。
首先,从烹饪小鲜的角度来看,烹饪小鲜需要选材、调味、火
候等多方面的考量,需要细心、耐心和技巧。
同样,治理大国也需
要领导者具备丰富的知识、智慧和技巧,需要审时度势,善于把握
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复杂情况,做出科学的决策和安排。
其次,烹饪小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不能随意妄为,
否则会破坏食材的原有风味。
同样,治理大国也需要依循一定的法
治原则和治国理念,不能随意妄为,否则会破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烹饪小鲜需要考虑食材的新鲜和品质,需要注重细节,
不能马虎草率。
治理大国也需要注重民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
方方面面的细节,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需要全方位、全面地考
虑和布局。
总之,治理大国如同烹饪小鲜这一哲理,强调了治国需要细致
入微、审慎处理,需要智慧、技巧和原则。
领导者需要有远见、胸
怀和智慧,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300字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3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98c885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c.png)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300字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一句出自《道德经》的名言,意为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菜肴一样需要细致耐心。
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治理国家的复杂性和难度。
烹小鲜需要先选择好食材,然后进行烹制,需要掌握火候和时间,以保证菜肴的口感和美味。
同样,治理国家也需要选择优秀的领导人和团队,以及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法规,以保证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烹制小鲜需要对食材进行精细的选择和处理,以保证菜肴的质量和口感。
同样,治理国家也需要对领导人和官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选拔,以保证他们具备必要的素质和能力,能够胜任国家领导的职责。
烹制小鲜需要掌握烹饪技巧和经验,才能烹制出美味的菜肴。
同样,治理国家也需要积累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政策和法规,推动国家的发展。
“治大国若烹小鲜”还强调了治理国家需要有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烹制小鲜需要经过多次烹制和调整,才能达到最佳口感。
治理国家也需要不断调整政策和法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只有在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下,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繁荣。
总之,“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告诉我们治理国家需要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和优秀的领导人和团队,同时也强调了烹饪小鲜的精细技术和烹制大国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和技术同样适用于治理国家。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解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解](https://img.taocdn.com/s3/m/96cafc3dbd64783e09122b78.png)
题“ 治 大 国章 第 六 十 ” 。
( 二) 校勘 、 训 读
句, 究竟 是何意 思 呢?我们分 以下几 个方 面 ,
加 以深 入 解 释 。 望 好 古 博 雅 君 子 , 与 我 同志 ,
不吝指正 。
( 1 ) “ 治” , 《 后汉 书 ・ 循 吏传 》 注引 、 《 后 汉
其鬼不神 ( 伸) , 其神 ( 仲) 不伤人 ( 1 1 ) 。 非
其 神( 伸) 不伤 人 , ( 1 2 ) 圣人 亦不 伤 。 ( 1 3 )
夫 两不相 伤 , ( 1 4 ) 故其 文德 ( 1 5 ) 交归 焉。
( 1 6 ) " [ 2 1 1 9 6
内容是 《 老子 》 , 这 是继马王堆 帛书 《 老子》 、 郭
. ..
. .
《 老 子》 “ 治 大 国若 烹小 鲜 ” 解
黄 人 二
摘 要 : 对于“ 治 大 国若 烹 小 鲜 ” 的训 解 , 传 统的说 法 , 以“ 不 扰 民” 之说 , 最为 大宗。 其实 , “ 烹小鲜”
一
语, 要视 为烹饪 里面最 简 易的一道 菜肴 , 也 就是说 , “ 鲜” 要通假 为“ 鳝” 。所谓 “ 简易” , 就是 “ 以道 莅天 关键 词 : 老子; 烹小 鲜 ; 第六 十章
赘述 。 《 北堂书钞》 二十七 引无 “ 大” 字。 ( 3 ) “ 大 国” 下, 《 韩非子 ・ 解 老》 有“ 者” 。 王 先慎 云 : “ 《 [ 群书 ] 治要 》 有‘ 者’ 字。 ” 严 遵
本、 《 三 国志 》 卷 四 十 四 陈 寿评 、 《 后 汉书 ・ 循 吏 传》 注引 、 《 蜀志 ・ 姜维传 》 评, 亦 皆有 “ 者” 字。
我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
![我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3098585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1.png)
我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在常人看来,治国,怎么可能与烹小鲜一样呢?事实上,天下的道理只有一个,区别在于,这个道理作用在不同的事物时,其表现不同。
允许我把我自己的理解分享一下。
在分享之前,要纠正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
有很多专家、学者将“小鲜”解释成“小鱼”。
因为是小鱼,在烹调的时候就不可以多翻动。
因此,将“治大国,若烹小鲜”解释成治理国家不能折腾,要让其自然发展。
这个说法是欠妥的。
鲜,是一个会意字,为鱼、羊二者一起。
它代表的意思是美味。
烹小鲜,就是做一道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菜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谁要吃,为谁做。
这个问题很重要。
是男的还是女的?是老人还是小孩子?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是内陆来的还是生活在沿海的?是否少数民族的?身体是否舒适?有没有什么忌口?等等。
如果没有了解到客人是回族的,却端上盆猪肉,那就不仅仅是不礼貌的问题了。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的,我们有什么样的食材可以准备。
就是说,我们有做什么。
如果到了饭点的时候,客人来了,我们只能就地取材,家里有什么做什么。
如果人家提前通知了,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准备,那就要去市场采购。
就可以考虑冷热共拼、荤素搭配,做到色形味俱全。
如果客人特别想吃的东西本地没有,还要安排外地采购相关的食材。
第三,谁来做。
家中主人自己做,只会家常菜,那就做不了复杂的食材。
如果请了厨师,那就可以做的丰盛。
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去学习厨艺,在某个菜品上重点练习。
第四,好吃不好吃,客人满意不满意。
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满满的热情,将菜做得一塌糊涂,就是一场徒劳,初衷没有实现。
上面说的是做几个小菜的大体的原则。
那么,与此对应的“治大国”,道理就在其中。
为谁做菜,就是执政为谁。
是服务于人民百姓,还是为资本家做事,或者是为某个家庭卖命。
寻找食材、能做什么,就是了解基本国情、适应基本国情。
包括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如何,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等。
谁来做菜,那就是谁来执政。
“治大国, 若烹小鲜” ——浅谈老子哲学与其政治思想
![“治大国, 若烹小鲜” ——浅谈老子哲学与其政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3dabd13a2161479171128e0.png)
“治大国, 若烹小鲜”——浅谈老子哲学与其政治思想“Governing a large country, as cooking a small fish”——Lao-tse’s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Thought姓名:丁一民学号:20093397光电学院09级信息一班引言: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其国情咨文中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Governing a large country, as cooking a small fish)”一语,该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其通行的解释是:治大国就好像煎(煮)小鱼(不要经常翻动)。
里根总统用这句话来阐明治国理念,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得《老子》畅销美国,于是八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老子》,一时“纽约纸贵”。
关键词:“道”论,无为而治,治大国, 若烹小鲜老子,原名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安徽涡阳,河南鹿邑互有争论)人。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两个部分,共八十章,约五千字左右。
从根本上说,《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主要研究社会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其包含的政治哲学深刻而丰富。
《老子》八十一章,其中关于论治国的8章,论朝政的7章,论天下各国的5章,论战争的2章,共22章。
此外提到“圣人”(统治者)的24章,“侯王”5章,“道者”8章,“天子、人主、太上、其上、大夫、众人、夸盗、人、吾、我”的各一章。
可见全书关于政治的有63章,占三分之二以上,这就确定了《老子》的主要内容——政治哲学。
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 以“无为而治”为核心, 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
他的政治哲学富有远见, 超越了时代, 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意味。
高二作文:治大国烹小鲜作文800字
![高二作文:治大国烹小鲜作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15bc05bb84ae45c3b358c85.png)
治大国烹小鲜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此良言矣,执掌一个泱泱大国,的确如烹饪一锅鲜嫩的美食,国家兴衰与否,全依仗食材与调料、火候、刀工的协调融合与否。
若说泱泱国土,万千黎民是国家这道佳肴最基础的食材,那么保障国家富强便是奠定美味基调的烹调手段,而这囊括了“调料”、“火候”、“刀工”等等,诸如此类齐全后,方能达到海清河晏、天下安澜的盛世之境。
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便是保障国家富强的“刀工”。
面对美味的食材,刀工的好坏决定它是将被糟蹋成一滩稀泥,还是被美化成花团锦簇。
国家亦然,若是在先期就被一个昏庸政权整成一堆烂摊子,那又谈何富强呢?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民族处于一个最黑暗的年代,各种混乱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台。
清政府刚刚覆灭,紧随而来的便是民国统治,而这软弱的政权不仅没能把国家统一起来,其间北洋军阀、封建官僚、复辟帝制各种政权交替更迭,更是搅动浑水,导致百姓民不聊生。
然而之后无论是抗战胜利、建立新中国、“一五计划”、改革开放,都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强有力的坚强后盾,将华夏人民带出了黑暗,奔向光明,开辟出繁荣昌盛的新纪元。
由此可见,治国时,一个昏庸腐败的政权如用钝刀切牛骨,寸步难行;而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却像庖丁解牛般行云流水,唯有如此,国富民强才指日可待。
国富和民强的和谐统一是保障国家富强的“调味料”。
当将切割完美的食材投入汤锅后,调味料便成了重头戏。
不能过甜,不能过咸,更不能打翻了五味瓶,而“国富”与“民强”便是这种关系。
只有“国富”的国家是无法长远发展的,北宋时期,商品经济与贸易高度发达,国家富裕异常,却由于高度的集权致使“三冗两积”局面的产生,屡战屡败,在夹缝中委曲偷生,最终也因此而灭亡在敌人的铁蹄下。
然而只有“民强”的国家更是容易早夭。
美苏争霸期间,前苏联盲目加强军备实力,当时其军事实力一度赶超美国,成为世界军事霸主,然而严重“跛腿”的发展方针致使国家经济凋敝,最后导致一个超级大国的覆灭,这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国富和民强是块平衡木,无论偏向哪方,都极易导致国家大厦的倾颓。
对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
![对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07265f40975f46527d3e1fa.png)
对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人皆以治大国如烹煮小菜,无为而治,简单易行理解之,然非也,误矣。
盖知烹煮窍门,火候为要,稍有不慎,色泽、香味俱变;其次则为调味,要因人而异,咸淡相宜,皆以下饭开胃为目的。
治国亦然,为政者,当以民为重、为根本,关键在于掌握其火候,即掌握其度。
量民之所需、所求,患民之不均,调济天下使其不争,不致于乱,乃可太平,乃可无为而治;此无为非无可作为,是以统揽全局,掌握其火候为基础,循序渐进,略作调整,民不知其有功;是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窍在巧治也,此乃老子之本旨,切勿误解。
2015.2.27。
浅谈《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浅谈《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c2c91523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79.png)
浅谈《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
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道德经》上一篇解读了:浅谈《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
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道法自然,万法归宗。
回归本然,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老子以一个“啬”字为例,以最基本的农耕为例,来列举治国、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做人做事,回归根本,不以结果反推应该采取什么行为,自然而然的遵守自然法则,自然与道合体,这就是天人合一。
接上一篇,本篇解读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大国难治吗?治人事天,莫若啬。
回归根本,以道为国之母,道法自然,管理国家,只要顺应自然法则,无为而治,就能民安。
这和烹小鲜是一个道理,越简单越好,不去肠,不去鳞,烹饪出来的小鱼依然非常鲜美自然。
治大国如烹小鲜,那就是无为而治,不能过多人为干涉。
如果大小事都要过问,那就是:“其政察察,其邦缺缺。
”而是应该:“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圣人以道治天下,顺其自然、清静无为,天下一片和谐美好。
神也是道,鬼也是道。
这就叫“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
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
天地间一切事物由道生之、德蓄之。
鬼神看作是阴阳,鬼是阴,则神是阳。
阴阳各安其分,各守其道,阴阳自然平衡,则可利天下万物,不因其失衡而为害天下。
天地自然平衡,各归其道,守阴存阳,则阴(鬼)不伤人,阳(神)亦不伤人,圣人更不伤人。
圣人尊守自然法则,行无为之事,自然会国泰民安,民自安居乐业。
鬼也罢,神也罢,圣人也罢。
只要是以道治天下,都会各行其道,鬼也是神,神就是圣人,圣人也是鬼。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阴阳自然平衡,和平相处,各行其道,互为一体两面。
阴也是阳,鬼也是神。
只要自然平衡不被打破,就会和平相处,一旦被打破,则会鬼神当道,伤痕累累。
因此要以道为母,重积德。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内涵及当代价值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内涵及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7e63150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2.png)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内涵及当代价值作者:王永灿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05期摘要:“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命题,体现了以道治国的根本原则,是自然之道在政治层面的具体体现。
从政治意涵上看,“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了“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政治目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政治手段,“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政治境界。
这一政治命题中所包含的重民思想、权力制约思想及政治品质修养等内容,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仍然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治大国;自然之道;政治内涵;当代价值“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老子《道德经》第60章。
这句话被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重视,而且还作为至理名言被许多政治家所引用,如美国总统里根1988年在《国情咨文》中曾经引用过这句名言。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的答问过程中曾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1]409-410这充分说明了老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在笔者看来,“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基本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以道治国的根本原则,是道法自然在政治层面的具体体现,是道法自然贯通到政治领域内的结果。
这种思想具体表现为“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政治目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治理方式,“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政治境界。
其中涉及到的民本思想、权力制约思想及政治品质修养等内容,对于我国当前政治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治大国若烹小鲜”与自然之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也是万物存在和生长的根据。
万物来自于道,复归于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自然法则是道的根本原则,天地人都要服从这一最高法则。
对此,学界通常解释为“道以自然为法”,把自然作为道的基本属性,并且把自然与道视为同一层次。
高二作文议论文《治大国如烹小鲜》200字
![高二作文议论文《治大国如烹小鲜》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4d7da26a216147916112818.png)
高二作文议论文《治大国如烹 小鲜》
境界 如治国打是如火纯青之
,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富民昌,庶民同乐。治国
事事烦琐,伤精费神,倒也
不一,上懂烹小鲜之道,治国同也, 治天下必有方。更易,乃小鲜之道。
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过,乃一技
之长也。懂则,色香味俱全。
关键词:境界,富民,庶民,同乐,
事事,伤精,费神,色香味,俱全,烦琐。 词语:境界 拼音:jìngjiè 解释:疆界;土地的界限。 《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汉 郑玄笺:“召公于有叛戾之国, 则往正其境界,脩其分理。” 《后汉书·仲长统传》:“当更制 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 《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李存璋引兵侵犯山东境界。” 清费锡琮《登北固山》...
技艺,超群,妄谈,实让,啼笑,烹调, 上为,料配。 词语:学子 拼音:xuézǐ 解释:犹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人。 《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 服。”郑玄笺:“学子而俱在学 校之中。”宋林景熙《酬谢皋父 见寄》诗:“风雅一手提,学子 屨满户。”萧三《他……》诗: “他是青年学子最敬爱的教授。”
高二作文议论文
治大国如烹小鲜
温馨提示:下载保存,温故而知新。 200字
吾一学子,妄谈治国之道,
实让众做啼笑。陈治国道也,依之见。 治国如烹调,庶皆菜,臣是料,
菜分 上为铲。
青红绿紫,料配油
火候 盐酱醋,上则左翻右颠。
若
佳肴 佳,此谓
美味,垂涎欲滴。
观之,令人赞技艺超群。
关键词:学子,菜分,火候,佳肴,
高二作文议论文《治大国如烹 小鲜》
赢赞声一片呼!
关键词:赢赞。
高二作文议论文《治大国如烹 小鲜》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1cfbd178fad6195f312ba677.png)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
文 / 方绍平
摘要: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论述,引发了后世诸多研究与讨 论。 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中有四种主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治理国家如同烹调小菜一样简单,无需技 巧和智慧;第二种观点认为如同烹制小鱼时需掌握好火候和对调料的精细控制才能实现味道鲜美,不可少,治理国家也要顾全大局;第四种观点 认为小鱼肉质细嫩、骨头酥软,烹制时不能经常翻动,治理国家也是如此,不能朝令夕改、过度干预、自我消耗。 通过对 这四种观点的分析与探究,总结出老子“中庸适度,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关键词:老子 治大国 烹小鲜
以上四种对于老子所谓烹小鲜的治国之道的理解都有其 合理性, 但笔者更偏向于第四种理解。 正如马其昶曾引汉初 《毛诗故训传》里的话,力证老子本意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 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这句话交代了老子那个时代人们烹 煎小鱼的方法。 即原来古人下锅烹煎小鱼儿不能常翻动,否则 小鱼就全弄碎了。 如果结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治大国如 烹小鲜”一语中老子所要表达的治国之道就很(下转第 98 页)
一、“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出处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被道家后 人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的名句“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 记载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 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此段可以大致释义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 一样,不要随意经常翻动他,顺其自然,即遵循大道,治理天 下。 这样能使神鬼不灵、妖孽不伤,并不是鬼不显灵,即使是显 灵,也不会伤害人。 不但鬼失去神妙灵验的作用,神也不会伤 害人。 不但神不会伤害人,圣人以道莅临天下,也不会伤害人。 神鬼与圣人这两者都不会伤害人, 他们的天性禀赋都可以得 到保存,他们的恩德都将归于民众。 [1] 二、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讨论 后世对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 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出了其中四种主要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表明治理国家就 像烹饪小菜一样简单,无需太多智慧与技巧。 这种理解主要形 成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小鲜” 的理解不够准确,认为“小鲜”即简单的菜肴。 另一方面,人们 通过口头的表达与传播,慢慢的在“烹小鲜”与“小菜一碟”之 间产生了相同的联想,以“烹小鲜”比喻轻而易举或微不足道 的事情。 例如,1987 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治大 国如烹小鲜”便属于这一类理解,他指出若要将一个国家治理 成一个伟大的国家,那么,所制定的宪法及相应的框架结构应 该是简单的, 由宪法及一系列法律而设计出来的一套政治体 制也应该是简单的, 由这一套政治体制而产生的管理国家的 手段也应该是简单的, 简单得像烹制一道鲜美可口的佳肴那 样轻松、那样从容。 第二种观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表明治理国家如 同烹饪小鱼,需要对火候、味道做精细掌控,不能操之过急,也 不能错过良机,需要张弛有度进行安排。 [2]这种理解认为治理 国家要求领导人具备审时度势、掌握时机的智慧,能根据客观 规律进行准确的预判,适时适度的推行治国政策,才能收获最 好的成效。 例如,2013 年 3 月 19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 会堂接受金砖国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时说, 领导者要深入了解 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 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 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此种观点就在于阐释治国之策, 贵在顺势而为。 恰到好处且合于“火候”的政策,不仅能争取最 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把震动和副作用降到最低,而且能收到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效。 此外,另有著作将“治大国如烹小
治大国与烹小鲜的作文
![治大国与烹小鲜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a7fd8c6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0.png)
治大国与烹小鲜的作文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讲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
我听得迷迷瞪瞪,心道,大人真奇怪,煮个鱼还要跟如何治理国家扯上关系?
放学路上,我一眼就看到爷爷在厨房里忙忙活活。
他正小心翼翼地把一条鱼放在锅里,鱼身在热气弥漫的水中翻滚着,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爷爷眼睛紧紧地盯着锅,时不时地用铲子轻轻地晃着鱼,竟像在温柔无比地呵护着一件珍贵的宝物。
我不解地问:“爷爷,你为什么这么小心谨慎地煮鱼汤呀?”
爷爷笑着说:“煮鱼可不能急躁,要像治理国家一样,需要耐心和精致入微。
火候太猛了,鱼很容易煮焦;火候太小,鱼又会糊烂。
就像治国一样,太急功近利,很容易导致混乱;太软弱,又会延误时机。
”
我一边看着爷爷煮鱼,一边默默地听爷爷的话,脑海里掠过许多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英明的君主,正带领着百姓开拓疆土,建设家园;也看到了一个慈祥的父亲,正不辞辛劳地教育着自己的孩子,为他们的人生指引方向。
爷爷的这句话,让我对“治大国若烹小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原来,如何治理国家和烹小鲜一样,都需要用心、耐心和精巧细致。
只有这样,才能烹出美味的佳肴,也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造福百姓。
盯着爷爷端着喷喷香的鱼,我突然间觉得,烧饭和治理国家,其实都是了不起的事情。
它需要智慧、勇气和爱,需要付出汗水和努力。
我以后也要像爷爷一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争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3d27024802768e9951e73860.png)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作者:方绍平来源:《祖国》2018年第20期摘要: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论述,引发了后世诸多研究与讨论。
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中有四种主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治理国家如同烹调小菜一样简单,无需技巧和智慧;第二种观点认为如同烹制小鱼时需掌握好火候和对调料的精细控制才能实现味道鲜美,治理国家需掌握推行政策的时机和程度;第三种观点认为如同在烹制小鱼时油盐酱醋必不可少,治理国家也要顾全大局;第四种观点认为小鱼肉质细嫩、骨头酥软,烹制时不能经常翻动,治理国家也是如此,不能朝令夕改、过度干预、自我消耗。
通过对这四种观点的分析与探究,总结出老子“中庸适度,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关键词:老子治大国烹小鲜一、“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出处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被道家后人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的名句“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记载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此段可以大致释义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不要随意经常翻动他,顺其自然,即遵循大道,治理天下。
这样能使神鬼不灵、妖孽不伤,并不是鬼不显灵,即使是显灵,也不会伤害人。
不但鬼失去神妙灵验的作用,神也不会伤害人。
不但神不会伤害人,圣人以道莅临天下,也不会伤害人。
神鬼与圣人这两者都不会伤害人,他们的天性禀赋都可以得到保存,他们的恩德都将归于民众。
[1]二、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讨论后世对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出了其中四种主要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表明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菜一样简单,无需太多智慧与技巧。
这种理解主要形成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小鲜”的理解不够准确,认为“小鲜”即简单的菜肴。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b39eda3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1.png)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用老子的“无为”方式来治国,多被理解为“消极”,遭后人诟病。
但是圣人终归是圣人,其智慧的光芒穿透寰宇,为历史尘埃所不能阻挡,世道沉浮,王朝更替,都说明了一个道理:统治者无为,则百姓有为;统治者有为,则百姓倒霉。
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功臣们都参加过秦末的农民战争,很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汉朝得到发扬光大,汉高祖及他的继任者都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田租,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使汉朝的生产与经济得到极大地恢复和提高。
当匈奴屡次侵犯北方边境时,汉武帝凭借强大经济和技术条件,彻底打败了凶蛮强悍的匈奴骑兵,把匈奴赶到欧洲去了。
“犯我天威,虽远必诛”——古往今来,只有大汉时代有如此豪言壮语。
大道无为,无所不为。
北宋,在一般人看来,赵匡胤与他的继任者,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似乎都是无所作为的,他们从来不会将国家机器与权力发挥到极致;但无为之中却包含了大智慧,能为常人所不能为。
赵匡胤不用汉高祖和明太祖的伎俩去屠杀功臣,而通过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轻易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他对南方一些小朝廷采取怀柔政策,统一了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战局面,小朝廷原来的首领都受到优待,无历朝的疑忌杀戮事件,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他颁布了“不杀大臣,言者无罪”的法令,他的五个继任者都不曾砍过一个文人和大臣的脑袋这样的结果当然是政治清明,经济文虎得到了空前繁荣: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一万六千万官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八千至九千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一万贯文。
大明王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1/10弱,南宋的1/6弱,而六百年后的大清王朝,其人口与版图都在宋朝的三倍以上,财政收入也远远不能达到宋朝水平,直到清末才能勉强接近;在文学上,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程颢等大文豪、大改革家、大哲学家都生活在这个朝代。
宋朝没有征兵制,刑法都较其他朝代温和,但对官吏管理严格;老百姓的生活,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可略见一斑。
教学若烹小鲜范文
![教学若烹小鲜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2d820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66.png)
教学假设烹小鲜范文教学假设烹小鲜老子曰:治大国,假设烹小鲜。
意思是治理大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急不得缓不得,过急过缓都不能烹出色、香、味俱佳的菜品。
二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让我体会到:教学也假设烹小鲜,只有精心备料、用心烹调、适时调味,急缓有度地把握好施教的环节和进程,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德行的成长。
精心备料。
首先,教学是修道修德,道德兼修的共施行为。
老子的治大国假设烹小鲜,是老子修道修德思想的一贯表达。
在教学中修道就是修知识、修学业:知识扎实,技术纯青。
教学中修德就是修品行:责任、老实、包容、感恩都是品德修养的一斑。
只重道不重德的教学,可能会培养出豺狼;只重德不重道的教学,只能培养毫无思想、碌碌无为的老好人。
其次,教学不单单要修知识,更要修思想、修方法。
单纯的知识教学,犹如一锅煮老了的青菜汤,闻之无味、食之寡淡,青黑中泛着墨色的一锅,决不能勾起食者的任何食欲。
教学中修思想,就是寻求食材的合理营养搭配:食材搭配得好,不单单色彩引人食欲,而且营养丰富,在妥善的烹调后口味醇厚、回味绵长。
教学中修方法,就是在教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有学习技能和学习思想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会学习和蔼学习。
这就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用心烹调。
就是烹调火候的把握:犹如煎鲜鱼,如果油不热而鱼下锅,鱼皮和锅底会黏在一起,翻动不起;油热后鱼下锅,假设鱼皮不干爽而翻锅,鱼会被翻烂;鱼下锅后火太旺,鱼会烧焦等等,教学也是这样: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体验的空间而匆匆的提问或讲解,学生毫无反响,犹如油不热而下锅的鱼;学生答复不充分或思维未充分展示时的打断,犹如未熟而出锅的鱼,是需要返锅的。
只有思想方法和知识并重的教学,才是得了烹小鲜要义的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知识获得过程和获取方法的快乐和满足。
教学教的是心境,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张弛有度、不温不火。
教学也要讲求紧慢有序、松弛有度:该热火煎时要加大火量,该文火炖时,就要小火加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论文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已经出版,内容是《老子》,这是继马王堆帛书《老子》、郭店竹简《老子》公布以来,又一先秦、西汉前期的《老子》文本,相信会对《老子》与《老子》学的研究,再起一个积极的作用。
一、校读(一)校勘、通假后之第六十章隶定文字
《老子》第六十章:“治(1)大国(2)(3),若(4)烹(5)小鲜(鳝)(6)。
以道筱(7)天下(8)。
其鬼不神(伸)(9)。
非(10)其鬼不神(伸),其神(伸)不伤人(11)。
非其神(伸)不伤人,(12)圣人亦不伤0(13)夫两不相伤,(14)故其文德(15)交归焉。
景龙碑本不分章,四十七字。
敦煌本、河上公本同,王弼本、范应元本四十八字,傅奕本四十九字。
敦煌本题为“治大国章”,河上公题“居位第六十”,王弼本题“六十章”,范应元本题“治大国章第六十”。
(二)校勘、训读
(1)“治”,《后汉书·循吏传》注引、《后汉书·逸民传》引作“理”。
(2)“大国”,《诗经·桧风·匪风》之《序》云:“思周道也。
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
Itsas指的是“治小国”。
“大国”“小国”,儒家、道家都有定义,《老子》书中之“小国寡民”,应指诸侯之国,此处之“大国”则指天下;儒家的部分,请参考拙文《马王堆帛书<经法·君正>章试解—兼论<老子>乙卷前古佚书之性质与先秦汉初<论语>之传》所论,此不赘述。
《北堂书钞》二十七引无“大”字。
二、集释
(一)《韩非子·解老》:“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
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虚静,不重变法。
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二)《文子·道德》:“故治大国若烹小鲜,曰勿挠而已。
(三)河上公注:“‘鲜’,鱼也。
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
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
三、说明
对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训解,传统的说法,以“不扰民”之说,最为大宗。
但是,这样的见解,不是不能商量的。
我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这一章的主旨,只是一个意思或概念的结论,它的说明,是从“以道在天下”至“故其文德交归焉”的文字,这些文字,只是在形容“天”与“圣人”(和“人”)的关系。
“人”和“圣人”都是指“君王”,“人”是一般的君王,“圣人”是高等的君王。
结论
《说文》."懈(蟹),有二敖(鳌)八足,旁行,非它(蛇)鲜(鳝)之穴无所庇。
从虫,解声。
”段玉裁注:“‘鲜’者,今之‘鳄’字‘鳄’者,鱼名,见《鱼部》,鱼之似蛇者也,常演切。
又作伙龟旦’,今《大戴礼》作气龟旦’,或误‘焦月’。
《荀子》作‘擅’,许书古本多作‘鲜’,盖汉人多假貉国‘鲜鱼’之字为之,本无正字也。
玄应曰:“‘负罩”又作“鳝”、“鲜”二形,同。
’《劝学》篇曰:‘蟹二鳌八足,非她焦旦之穴而无所寄者,用心躁也。
是以知,“它”即“蛇”;而“鲜”字,在其他传世典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