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18.6章、14.38章、9.9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分析文言句式;
能通过人物语言和行为分析人物思想与性格;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朗读体会
精心设问,启发引导
合作探究,总结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师徒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
从孔子师徒的言行中汲取人生哲理:积极进取,永不言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积累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分析文言句式;
通过人物语言和行为分析人物思想与性格;
2、难点:理解孔子师徒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
从孔子师徒的言行中汲取人生哲理:积极进取,永不言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夸父追日》的故事。
太阳炙烤着大地,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身为首领的夸父为了族人的幸福,明知太阳远在天边,明知太阳炙热无比,毅然踏上追日的征程,为此,夸父付出了生命。
无疑,夸父身上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飞蛾扑火般的精神,然而,夸父毕竟是神话人物,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感受一个真实的夸父般的人物——孔子。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翻开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
(二)说一说
1、“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我们本节课的课题,那么,最初这句话是用来形容谁的?(14.38章)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2、什么叫“知其不可而为之”?
(不能做\做不到\行不通)
其——恢复周礼,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
知道那不能(成功)却(还要去)做这些事。
(三)读一读(重点在文意疏通)
1、学生齐读,字音落实
沮jū耦ǒu 与(“欤”)而(“尔”)辟(“避”)耰yōu 辍chuò怃wǔ与(“欤”)2、自由朗读,重点字词落实
是:对;他,代词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滔滔,这里形容动乱;是,这样,代词
谁以易之:以,与;谁以,与谁,介词宾语前置;易,改革,变革
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辍:停止(辍学)
子路行以告:以(之)告,省略句
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与斯人之徒,与谁
丘不与易也:与(之)易也
奚自:自奚,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已:完了,结束(学不可以已)
3、学生齐读,文意理解(速度放慢,尽量融入文本,理解文意。
)
(四)析一析
1、谁“知其不可”?在选读章节中有怎样的佐证?(可让学生翻译理解)
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孔子——“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2、基于“知其不可”的认识,他们的选择分别是什么?
长沮、桀溺——“耦而耕”“辟世之士”——归隐
孔子——“易之”“辟人之士”(鲁国大乱)“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济世
3、长沮、桀溺对孔子的“为”持怎样的态度?(子路问津的遭遇)
长沮(学生白话文或方言展示对话内容)
嘲讽:“是知津也”,子路问“行车之路”,长沮答“人生之路”,一语双关。
桀溺:劝说——“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4、孔子对长沮、桀溺的不理解持怎样的看法?
“怃然”——落寞,难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补:当时社会现实——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充满新旧矛盾,“臣弑君,子杀父,少凌长,庶废嫡”等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礼崩乐坏,天下大乱。
补:儒道之别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的基本特色,道家和儒家的最大差别,就是庄子说的:“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置若命。
”(《庄子·人世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两个学派的差别。
“知其不可”是一样的,代表智慧一样。
孔子和庄子两人的智慧都相当高,都知道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但孔子是“为之”,代表择善固执,坚持做下去。
重要的不是做的结果如何,而是该不该做。
该做的话,做的过程就是目的,最后的结果,不是个人所考虑的。
其结果也不在今天,也许在千秋万世以后,儒家的精神就在于此,也就是肯定一种社会责任。
为什么会有责任呢?因为人性向善,“向”是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明明知道这样做不会有结果,还是要做,因为这是自我要求,这个自我要求在五十岁以后,成了“五十而知天命”,变成自我要求和天命要求配合起来,做这些事的时候,只问该不该做,耳不问有没有成功的可能。
再看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是:反正再怎么做也没有用了,就接受它。
一切是命,不要勉强,何必与命争呢?庄子的智慧就在这里,逆来顺受,然后设法寻求精神上解脱的快乐,而不是要求在世界上改善什么。
知其可或不可都是指具体的行为,这在道家看来是愈做愈乱,正如“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不做最后反而会自然发展。
所以凡事要等待那个“势”,即气势,气势形成之后,就容易顺水推舟。
这就是道家的智慧,与儒家的见解不同。
儒家总是希望改善,因为“我”也是这个势形成的部分之一,这个势还没有形成,“我”
就要让它快点形成,好比接力赛,“我”多跑一点,下一棒的人就少跑一点。
道家则不同,偏向于全身保真,它的消极是外在的消极,而内心的审美情操却往上提升到另一种境界,一点都不消极。
所以庄子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情调,对人生和人性的看法也不相同。
(五)议一议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做一个像长沮、桀溺一样的“辟世之士”还是做一个像孔子一样的“辟人之士”呢?
做孔子: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做隐士: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评价:“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要看行为的动机,如果是为了正义的事业和崇高的理想,自然应该执著坚守;但如果是为了一己私利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就不能“知其不可而为之”了。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便宜行事,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的牺牲。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孔子的人格精神予以一分为二的分析和批判的继承。
)
另补:一代圣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但是他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去追求他们远大而崇高的理想。
如宋朝的状元宰相文天祥明知无法挽回南宋小王朝覆灭的命运,仍坚持抵御强大的元军,做到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谱写了一曲正气之歌。
又如三国时的诸葛亮,明知汉室不可复,阿斗不可扶,依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战国的屈原、的范仲淹、戊戌六君子”、孙中山、许多多抗日英雄,现在那些在大多数人面对小偷选择沉默的时候拍案而起的青年身上,那些在大多数人面对作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时依然保持宁静自然的心灵的学生)
总结:张岱在《四书遇》中说:“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圣人也。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圣人,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圣人”,但有梦想有追求永远不会有遗憾,正如一句广告语所说:“带着心情去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
让我们带着梦想去追求,在乎的不是最后的成功,而是拼搏奋斗的过程。
(六)写一写
结合本节课内容,请以“孔子,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
(七)板书设计
1、长沮、桀溺:“滔滔者……而谁以易之?”
“知其不可”(共识)
孔子:“凤鸟不至……吾已矣夫!
2、长沮、桀溺:“耦而耕”“辟世之士”(归隐)
“为”与“不为”(差异)孔子:“易之”“辟人之士”(济世)
3、长沮:“是知津矣”:行车之路
(嘲讽)人生之路不予理解(道家)
桀溺(劝说):“与其……岂若……”
4、孔子:“怃然”(落寞)
毅然前行(儒家)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假设)
《知其不可而为之》(18.6章、14.38章、9.9章)学案
一、孔子其人
1、艰难的童年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孔母颜征带着孔子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上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17岁时,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
2、政治上的起落
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开始走上仕途,后因政绩卓著,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
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第五年春季,孔子55岁,齐国害怕鲁国强盛,采用反间计离间鲁国君臣关系。
孔子只好离开鲁国。
3、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
从55岁到68岁,共计14年,孔子转辗卫、陈、鲁、宋、蔡、齐、楚等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仁政、礼治思想,多次险遭不测,深陷囫囵,其间因兵、因饿等备受磨砺,尤其使孔子感到难过的是他的为政思想,做人理念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得到贤哲隐士的嘲讽,更不要说推行了。
公元前484年,时孔子68岁,他终于在多次碰壁的情况下,带着万般无奈和遗憾,孤独地回到鲁国。
开始修诗书礼乐。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
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为孔庙。
二、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充满新旧矛盾,“臣弑君,子杀父,少凌长,庶废嫡”等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礼崩乐坏,天下大乱。
三、字词句梳理
1、字音
沮()耦()耰()辍()怃()
2、通假字
与()而()辟()
3、重点字词
是.也:()是.知津矣()
滔滔
..者,天下皆是.也:()()
谁以易
...之:()()
与其
..从辟世之士哉:()
..从辟人之士,岂若
辍.:()
已.:()
4、特殊句式
谁以易之:
子路行以告:
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丘不与易也:
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