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doc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doc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由于本部新的教学楼还没有建好,高一学生是在屏北分校上课,这导致许多学生和家长误以为我校本部没有招收高中生,加上屏北分校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严重影响了高中的生源,可以说学生的素质不容乐观。
由于中考突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地位,加上中考历史实行的是开卷考,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福州市选用的是“人民版”新教材。
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
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史料,了解古代中国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
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进而深入了解市的发展历史和变化。
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增强历史的直观印象。
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并结合历史文学作品认识其当时的发展或繁荣程度。
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执政集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内在关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介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是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编写的。
本教科书的编写,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进程,阐明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同时又受到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反作用。
对人类杜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也都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以求作出客观的评价。
通过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进程的正确阐述,进而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本册教科书为必修课,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进程纷繁复杂,不可能古今中外,面面俱到。
《标准》列出8个学习专题,中国部分4个专题,分别讲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外国部分各个专题,分别讲述外国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根据《标准》的规定,本册教科书共设8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若干课,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学习要点进行编写。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
如果按照社会发展形态的先后来叙述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势必头绪纷繁,占用大量篇幅。
为了节省篇幅,减少头绪,教科书安排了“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四课。
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分别讲述了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小农经济的成长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教科书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耗耕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
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国有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新人教[整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何成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作为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
这是教育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新颁布的《高中课标》,就其内容来看,密切联系着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基本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
总的来看,《高中课标》与《初中课标》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想比,体现了在继承中发展的特点。
就其本身来分析,在结构设计与内容选取上又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创新的特点。
笔者有幸参与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研制的部分工作,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或许有更多的个人理解和体会,现做详细的阐释与解读,以抛砖引玉。
不当之处,概由我个人负责,并期盼指正。
一众所周知,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高中历史课程在许多教育理念的叙述上,有着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一致的地方,比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关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发展性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开发多种历史教学资源;适当淡化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尤其在课程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充分发挥和挖掘历史课程在人文素养、民族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及国际意识等方面教育功能的培养。
由于《高中课标》是立足于《初中课标》基础之上而设计的,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应该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发展。
鉴于此,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而且还应该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选择。
整理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整理人 尼克高中历史必修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学生从整体来看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智力水平中等,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能力水平和学习习惯相对重点学校较低,历史基础差,普遍在初中阶段对历史不够重视,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分析问题往往从个人喜好和经验出发,缺乏理性、深度。
这节课涉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有关问题和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入手,选用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漫画等素材,帮助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世界现代经济史的重要一课,涉及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的运行方式、发展模式,上承罗斯福新政的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下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这节课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紧密联系,涉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有关问题和概念,比较抽象,一课时难讲清楚,因此选取了教材当中的前两个子目作为授课内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概念。
能够运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措施来理解战后出现的新变化。
2、过程与方法采用“材料分析”“论从史出”、“场景设置”“学以致用”的思路展开教学,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察相关图表,掌握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思考讨论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培养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及原因,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学生懂得分析历史要从表象看到本质,懂得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参与情景讨论的过程中,锻炼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认识农业耕种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改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要点作用。
b5E2RGbCAP认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从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蒙受的承重担担。
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
经过认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联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p1EanqFDPw2、过程与方法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依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供给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勇敢想象及适合的数理剖析和创新性思想;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察看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剖析和解答。
DXDiTa9E3d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先人在生产实践中建筑了大批的世界有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加强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RTCrpUDGiT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理解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要素教课难点: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特色教课流程导入: 1、 2013 年春晚开场歌舞李修平、海霞片段“正月里、正月正,家家户户耕田忙”2、春节春联导入“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收庆太平”。
(农业的重要性)发问:迅速阅读课文,找出影响农业发展的要素有哪些。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耕种方式和农具的演变1、列表,概括耕种方式的变化发展阶段耕种方式变化农具的变化旧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八千年前)春秋战国(距今三千年前)2、察看图片,认识农具的演变,谈谈这些农耕工具的改良之处。
剖析农具的改良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3、提高:察看图片,对照现代的乡村牛耕和古代牛耕,能发现什么问题?察看图片,对照中国的乡村耕种和美国的农业耕种,能说明什么问题?4、列图表概括本目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程标准解读
必修课程《历史Ⅱ》内容标准解读一、关于历史(Ⅱ)学习模块的说明(一)确定历史(Ⅱ)中学习专题的基本思路历史(Ⅱ)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属于经济史的范畴。
经济、政治、文化,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领域。
其中,经济是基础。
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吃饭、穿衣、喝水、住房,消费物质资料。
要获得消费所需的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既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经济史不仅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且是正确的认识政治史和文化史的钥匙。
因此,在高中阶段开设经济史内容的学习专题是必要的。
本模块共有8个学习专题。
它们依次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确定这8个学习专题,遵循了下面两条原则:1.在整体结构上,注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厚今薄古的原则。
8个学习专题,既有古代史的内容,又有近代史的内容,还有现代史内容。
古今贯通,有利于进行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从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8个学习专题,中国史的内容占4个,世界史的内容占4个。
中外关联,有利于进行跨民族跨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发现历史现象的异同点,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增进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了解和理解,从而消除民族偏见和国家偏见,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8个学习专题,古代史的内容占1个,近代史的内容占2.5个,现代史的内容占4.5个。
这个比例数显示了确定学习专题厚今薄古的原则。
厚今薄古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引导人们更加关注现实。
这才能够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2.在内容选择上,注意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多样性、选择性的原则。
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二说教材课件1
说教材 说课标 说建议
学科核心 素养和课 程目标
课程性质和基 本理念
三
说
近代中国 经济结构 的变动与 资本主义 的曲折发 展
说教材
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
教材的内容结构
编写内容结构 编写特点
教材的编写体 例和目的
内容标准
说教材 说课标 说建议
学科核心 素养和课 程目标
内 容 标 准
理解经济发展对人类社 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 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 情
编写特点
内容标准
说教材 说课标 说建议
学科核心 素养和课 程目标
课程性质和基 本理念
三
说
编写特点
说教材
必修二:中国和世界经济的成长历程
本教科书编写的特点:第一、理顺了时序关系。 教材第1、3、4、5单元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史。第 2、6、7、8是世界的经济发展史。以时间为序包 括古代近代现代中国和世界的经济。第二、打破 地域、国家界限。从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视野出发 考察和研究问题。除了理顺时序关系外,还有一 个目的,就是把西方的崛起、扩张以及对中国的 冲击,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内容,从 地域上联系起来,将东西方贯通构成一个整体。 第三、把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有机地放到经济活 动之中。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体现对国家富强、人民 幸福的情感,增强社会 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
课程目标
说课标
正确解释和 评价历史
客观分析不同时期 的经济政治文化特 点
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 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 的基本史实
课 程 目 标
培养学生为社会主 义而奋斗的社会责 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历史必修Ⅱ(中国史部分)
感受
体会、考察、感受
欣赏、汲取、认识
形成、树立、增强
二、课程内容简介与专题教学建议
1.必修Ⅱ中国史部分专题设置及课程内容
必修Ⅱ中国史部分专题设置及课程内容
专题一 古代 中国经济的基 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农 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 工业经济 专题二 近代中 国资本主义的曲 折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工 业的兴起 专题三 中国 专题四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近现代社会 道路的探索 生活的变迁 社会主义建设 物质生活和 在探索中曲折 社会习俗的 发展 变迁
据史料记载,李冰当年在岷江弯道江心“壅江作堋”(作 鱼嘴分水堤从岷江引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四六分 水),“凿离堆”(开凿离堆山体,使内江灌区有一个坚 固的、水量可控的引水口,后人称“宝瓶口”),“低作 堰”(在内江从离堆前转弯的河床下建堰,后人称“飞沙 堰”,枯水季节拦水流入宝瓶口,保证灌溉和航运之用; 丰水季节具有强大的排沙功能),“深淘滩”(洪水上涨 时,部分沙石会在飞沙堰前至离堆的一段河床里淤积,岁 修时需加以清除,此段河床名为“凤栖窝”),“埋石马” (在凤栖窝一段河床做每岁深淘的标志,明代起改埋卧 铁),“穿二江”(将平原上原有的自然河道郫江、检江 与宝瓶口连接,作为灌溉和航运河道),“分穿羊摩江” (沟通羊摩江,灌溉岷江干流以西农田),等。
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例说课程目标的制定】
(2)从“牛郎织女”、“天仙配”等民间传 说故事中,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形式,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3)通过对“神农”特殊地位的解读、对 “五谷丰登庆太平,龙凤呈祥歌盛世”等传统春 联的理解与认识,知道农业在我国古代经济结构 中的基础地位: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全套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二册[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第1课时)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2.石器锄耕3.铁犁牛耕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井田制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重点: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土地制度的演变、均田制难点:井田制及均田制的性质【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注意结合本节课名词术语较多和教学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同时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
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庄子》则曰:“神农之世,……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中国古史中“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发生时的人物。
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
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
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
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
原始农业先是简单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2
1922年底,各族人民 俄罗斯联邦 在自愿和平等基础上, 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 1940年苏联 义共和国联盟,简称 有15个加盟 “苏联” 共和国
1922 1940 年苏联成立 年加入的有 1929年加入的有 1925 年加入的有 俄罗斯联邦 爱沙尼亚 哈萨克 乌兹别克 外高加索联邦 拉脱维亚 塔吉克 乌克兰 土库曼 立陶宛 吉尔吉斯 白俄罗斯 摩尔多瓦
应该,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 的迅速发展;推行农业集体化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条件, 势在必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 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但是,它犯了冒进的错误,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原则,与当 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 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 较
西方模式 (英国) 生产资料 所有制 工业化 道路 农业制度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 私有制
先轻工业 后重工业 资本主义 大农场
生产资料 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 “斯大林模式”评价: •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 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 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 的模式。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 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 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 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与斯大林个 人因素有关系吗?中国有无类似的现象?
一苏 联 号联 第 高库 聂 炉兹 伯 涅 水 电 茨 站 克
历史必修二内容解析与教学(下.doc
2010年高中新课程历史远程研修专题一历史必修二内容解析与教学重点(下)主持人:李海英海南省教育研训院嘉宾:吴福生海南省海南中学许敏海南省海口市实验中学李海英:各位老师,大家好。
欢迎继续参与高中新课程历史远程研修。
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课标对必修二模块的总体要求,对必修二的模块结构进行了初步解析和梳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另外两个问题:(1)模块的内容解析;(2)教学屮应注意的问题。
(PPT)吴福生:必修二模块八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如下:(展示PPT)“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专题,难点是“为什么古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参天大树?”我们知道,古代中国经济的两大支柱,一是农业,二是手工业。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的。
自秦汉时期开始, “男耕女织”这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形式已趋向典型化,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这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
古代中国商业起源早,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但始终不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并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所以,认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也是这一专题的重点。
许敏:“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专题,我认为应从整体史的角度进行设计。
鸦片战争前,由于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隔断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致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逐渐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曲折发展。
吴福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一专题,我认为应重点把握两次重大经济转型,第一次是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主要是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的;第二次是从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主要是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的。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
徭役横作,政令不行,上下相诈, 公田不治。
牛耕)
——《汉书·食货志》
井田制的瓦解
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是直接原因;
战争频繁加速其形成。
(2)形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改革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相地而衰征, 则民不移。—— 《国语·齐语》
把劳役地租改成了收取实物地租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
出现的时间:距今一万年;农作物:南稻北粟 材料一: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白虎通》
神农氏塑像
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
古代中国两大农业区分类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2.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
隋唐五代 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出现高
时期
转筒车,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立井水车(北方)
高转筒车(长江流域)
宋代
出现水转翻车
明清时期 出现风力水车
宋代水转翻车
明清风力水车
5、农业经验总结:
汉代《氾胜之书》→魏晋《齐民要术》→宋元 《农桑辑要》→明清《农政全书》
6、:农业气象知识的认知
(2020.7·浙江高考·2)中 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 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 著名的工程。观察右图(局 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 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2016·海南高考·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 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 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 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册新课标历史必修2教案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精品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二、能力目标: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说起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耘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农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古代农业出产体系: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牲畜1新课标历史必修2教案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耕作方式的进步【教学新课】一、初期农业出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必修Ⅱ)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必修Ⅱ)
通过必修Ⅱ的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007.8.19三稿。
高一历史人教实验版必修2 全册教材精品全解+教案((60页)
(5)小农经济的历史作用 二、农业发展的原因
1、生产力的进步 2、政局 3、政策(生产关系) 4、技术的进步 5、资金的多少 6、自然条件 7、劳动力
3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主讲: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 办。
高一历史人教实验版必修 2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主讲: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概况
1、早期农业生产的概况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 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耒耜的出现 和普遍使用,使农业生产力提高;商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 土、沤制绿肥和治虫灭害等技术;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人们也由 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6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商业的产生和发展
主讲: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1、商业的起起源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初步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 人。 3、秦汉:艰难发展 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 业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进一步发展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业流通。 (2)表现: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 5、宋元:全面繁荣 (1)原因: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元朝交通发达,国家空前统一。
(2)产生条件
2
(3)小农经济的特点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土地,生产力的发展 又使劳动者有能力独立进行生产活动。这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 步形成。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 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教参)(共5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教参)(共5篇)第一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教参) 前言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八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学习与探究一至三前言本册教师教学用书是配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的教学而编写的。
教师教学用书力图贯彻新—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内容与教科书严格一致。
全书体例以“专题”为单位设计。
每一专题编有“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以明确专题教学的学时数,同时提出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专题中的每一“学习内容”,大约用1学时完成。
每一学习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和课文内容为依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提出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的解读、具体教学进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
3.问题解答。
就课文中“想一想”、“议一议”、“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答提示。
4.教学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重在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是多元的,每节课只能对学生学习的某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建议是供教师参考用的案例。
5.历史问题注释。
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拓宽教学知识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
本书由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织编写。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马世力、王飞、王印焕、刘汝明、刘觉荣、李雪洁、杨杰、吴咏松、吴晓棠、何夕忠、陈芬芳、邵茜、罗安琪、周建新、周莉莉、郑国锋、郝玉琴、徐灿华、高鹏亮、阎建宁。
罗斯福新政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
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但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
⑵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
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
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
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
⑶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
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
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⑷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
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
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⑸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
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⑹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
高二历史必修二电子教材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人从哪里来 ?自然界为什么有变幻莫测的无穷力量 ?古人无从知道,他们寄托于神,于是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成为人类社会早期共有的现象。
在古代希腊,有些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试图从实际出发探究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他们的思想都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
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一千多年间,在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
14 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人们以各种方式宣扬人性的力量,抨击教会的虚伪。
随后,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相继展开,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猛烈冲击着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
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学习建议】●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学过的相关内容,认识政治经济与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从古代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理解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梳理人文主义发展线索。
第 5 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这是公元前 6 世纪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提出来的命题。
而在此前,希腊人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动听的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的敬畏与崇拜,也表达了人们借助神话解释疑惑的愿望。
泰勒斯的命题是错误的,但是,他用自然界的水来解释世上万物,表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
◎“人是万物的尺度”公元前 5 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于是,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
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他们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由于本部新的教学楼还没有建好,高一学生是在屏北分校上课,这导致许多学生和家长误以为我校本部没有招收高中生,加上屏北分校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严重影响了高中的生源,可以说学生的素质不容乐观。
由于中考突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地位,加上中考历史实行的是开卷考,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福州市选用的是“人民版”新教材。
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
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史料,了解古代中国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
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进而深入了解市的发展历史和变化。
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增强历史的直观印象。
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并结合历史文学作品认识其当时的发展或繁荣程度。
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执政集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内在关系。
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发展情况,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并对有名的商帮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探究。
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在这一过程中,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进而用比较法把所收集的实证资料和文献进行对比和比较。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
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抑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流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的“资料卡片”——唐代李白和元稹的《估客乐》。
同学们读完后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文中的“估客”是指何种身份的人?答:李白和元稹的《估客乐》都描写了商人为了转贩求利而天南海北无所不至的情形。
文中的“估客”指商人。
投影: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剧照。
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
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
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
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乔家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约16亩),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
大院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
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问:你知道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大商人吗?答:……投影:子贡、吕不韦。
端木赐,字子贡,名赐。
春秋末期卫国人。
是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
孔子称赞子贡为“瑚琏”(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是对子贡能力的肯定。
(板书)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汉代:商运活跃唐代:商旅往来频繁投影:1853年在南非卓湾捞出一批瓷器,其中就有元代德化的白釉瓷。
这些瓷器现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近年来,埃及、肯尼亚也出土了许多从中国福建输入的德化窑白瓷。
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答: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板书)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明代:形成商帮,出现会馆投影:“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
咸丰十年(1860)自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胡雪岩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
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委胡雪岩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
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般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
他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
至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
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
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是一个典型的官商。
投影:河南南阳的山陕会馆;北方会馆的典型代表——辽宁海城的山西会馆。
商人交易的场所主要在城市。
投影:城市的由来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板书)二、“市”的发展投影:历经百年,胡庆余堂依然熠熠生辉,保持“真不二价”的诚信传统。
投影:据说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9处,右图是汉代“长安市长”印。
你知道“市长”的含义吗?下面诗句各自反映了哪个朝代“市”的发展情况?“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王建《汴路即事》答:唐代。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杜荀鹤答:唐代。
投影:陆游《杂赋》诗“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宋代的草市()A.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B.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政府对草市的行政管理加强D.草市发展为乡村集市答:B投影: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
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张籍《贾客乐》想一想,这一首诗反映了商人怎样的生活?答:反映了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
投影: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刘驾《贾客词》想一想,这一首诗又反映了什么?答:古代商人常面对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
也许有的同学会认为“无商不奸”,但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想象商人风光背后的艰辛与风险。
正因为商人的辛勤奔波,才有了商业都会的崛起。
那么历代统治者对于商人和商业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投影: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明太祖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雍正帝问:明太祖、雍正帝的话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对于商业是什么态度?答:重农抑商。
(板书)三、“重农抑商”政策⒈含义投影:……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苦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问:由这段材料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目的是什么?答:巩固封建统治。
(板书)⒉目的:巩固封建统治投影:那么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是谁呢?就是商鞅。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此后,历代继续沿用重农抑商政策。
投影: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明投影:清代焦秉贞《御制耕织图》及康熙帝的题诗。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板书)⒊表现:①历代沿袭“重农抑商”②打击富商大贾,加强控制经济③歧视商人古代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⒋影响古代社会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学完了本课,同学们能否归纳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答:……(板书)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⒈宋元空前繁荣;⒉国内外贸易全面繁荣;⒊政府对商业控制逐渐减少;⒋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⒌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课后反思】由于在归纳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时有“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这一点,而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又是由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的,所以将学习内容四的第一目“重农抑商”的相关内容提前到本课教学,这样便于学生理解。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备课时参考了浙江省的会考纲要,里面只要求掌握“市”在历代的发展,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归纳历代“市”的发展情况。
其余的内容则作省略处理。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练习与测验】课本第18页“自我测评”答:特征: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也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意义:“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的补充;这种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课本第18页“材料阅读与思考”答:⑴说明唐代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商人获利丰厚经济实力增强;政府行政官员企图依仗其手中的权力从商业中获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