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中国的银本位货币制度

合集下载

在货币制度发展史曾存在四种不同的货币制度

在货币制度发展史曾存在四种不同的货币制度

在货币制度发展史曾存在四种不同的货币制度在货币制度发展史曾存在四种不同的货币制度,依次为银单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单本位制(包括金块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纸币制度。

一、银单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

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也是实施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制度。

主要类型有:银两本位制(中国)与银币本位制(欧洲)。

到19世纪末,世界各国先后放弃银本位,主要原因:(1)世界白银价格剧烈波动,币值不稳定,特别是白银开采、冶炼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白银价值不断下跌。

(2) 银币体重价低不适合用于巨额、大宗交易中的支付。

(3) 白银质地易于磨损二、金银复本位制。

最早实行金银两本位制的是英国。

该币制的主要内容包括:金、银同时作为本位币币材;金银币都是足值的,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都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

前后经历了三种形态:金银平行本位制、金银双本位制、金银跛行本位制。

(一)金银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

(二)金银双本位制。

金银币的比价由国家法律规定,金银币的法定比价和金银的市场比价有可能不一致,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或格雷欣法则。

它是指在双本位制中,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但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被人们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劣币是指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是指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

在金银复本位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

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

(三)金银跛行本位制:对银币实行限制铸造。

金银币以法定的固定比例进行兑换。

银币已退化成辅币,它是双本位制向单本位制的过渡。

银本位制度

银本位制度

银本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银本位制度起源于汉代,发展至唐朝末年,规模最大,实施地区最广。

银本位制度是以人民佩戴银钱作为法定流通货币,政府统一发行金银,金银钱数量形成某种关系,银钱所代表的价值的本位制,称为银本位制度。

银本位制度的实行使汉代的货币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银本位制度的兴起、发展和衰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银本位制度的起源汉代以前,中国的货币大多是物质形式的,主要有铁钱、铜钱、贝币。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物质货币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革新货币制度,引入了金银货币的概念。

汉代时期,统治者把金银作为法定流通货币,实行统一确定金银币制,形成银本位制度。

二、银本位制度的发展汉代时,把金银作为法定流通货币,实行“银价高”、“铜价低”的政策,形成“银币就是银钱”的银本位制度,但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不到位,使银本位制度衰落得很快。

唐朝时期,货币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又在由卢昭起草的《金碧梅芝令》中,以“银币就是银钱”的银本位制度为基础,对货币制度进行了调整,使银本位制度达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银本位制度的衰落从唐朝末年起,各地经济出现了困境,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农民失业,经济紧张起来。

此外,随着贩运钱财弹劾人、加税收关税的频繁,导致银钱的流通障碍日渐严重,货币流通出现波动,使银本位制度没落,改为以银元为本位制度,即金银币的比例关系改变,银元成为本位货币,金元的价值被折算成银元。

四、银本位制度的结论银本位制度无疑给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一方面给政府以财政收入,从而可以支持国家的军备立国,抵御外来侵略;另一方面,也使民间货币供应充足,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支持。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把银元作为本位流通货币,政府充分把握了货币政策的变化,银本位制度就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导致了银本位制度的衰落。

以上就是关于银本位制度的研究,总结起来,货币制度的改革,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政府需要时刻控制货币政策,使货币保持平稳流通。

金银复本位制名词解释

金银复本位制名词解释

金银复本位制名词解释金银复本位制【释义】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黄金作为本位币,辅以少量白银的货币制度。

中国的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始于汉代,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规定:“马一匹,黄金百斤,银千斤”,白银一直到民国年间还用以制钱。

因此,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就是把黄金作为货币金属,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手段,辅以铜钱。

金本位制是指一定时期内,以黄金或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货币以黄金为本位,称为金本位制;货币以白银为本位,称为银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黄金为本位币,辅以少量白银的货币制度。

其中以黄金作为价格标准,以白银作为流通手段,以铜钱为辅助手段的一种货币制度。

银复本位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白银为本位货币,辅以铜钱的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度下主要发行银币,辅以部分铜币、铁币和金币,并且银币是无限法偿的。

在我国金银复本位制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银货币并行,西汉初期,实行黄金、白银的“金、银、钱”三本位制。

汉武帝即位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废黜了“钱神”,实行“以钱为名,废钱为实”的政策,确立以黄金为上币,以白银为下币,并且在盐、铁、酒、铸钱等领域开始使用白银。

汉武帝时,由于商业的发展,白银需求量大增,所以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但是由于当时经济较落后,农业、工业的产品多为自然物,其价值很难用固定的贵金属货币衡量。

金银复本位制又分为金本位制和银本位制两种。

金本位制,即金银复本位制,又称为金汇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一般地说,金本位制有三种形式: 1、以一定重量的黄金为标准,规定单位的金币或银币叫做金币,或金衡;规定单位的银币叫做银币,或银衡。

2、以一定重量的黄金为标准,规定单位的银币叫做银币,或银衡。

3、以一定重量的白银为标准,规定单位的银币叫做银币,或银衡。

它们都是金币和银币的等价物。

通常所说的金本位制,就是指金币本位制。

银本位制,也称为银币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会计实操经验】货币制度的具体形式及我国的货币制度

【会计实操经验】货币制度的具体形式及我国的货币制度

【会计实操经验】货币制度的具体形式及我国的货币制度什么是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货币制度演变史简货币制度发展是由金属货币制度向信用货币制度演变的,金属货币制度先后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以及“金本位制”,信用货币制度即当代盛行的“纸币本位制”。

货币制度的具体形式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其特点是:(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他们都体现某种信用关系。

(2)现实中的货币都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

与金属货币通过自由铸造进入流通已有本质区别。

(3)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调控主要由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来实现。

我国的货币制度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是一种“一国多币”的特殊货币制度,即在大陆实行人民币制度,而在香港、澳门、台湾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

表现为不同地区各有自己的法定货币,各种货币各限于本地区流通,各种货币之间可以兑换,人民币与港元、澳门元之间按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决定的汇价进行兑换,澳门元与港元直接挂钩,新台币主要与美元挂钩。

人民币是我国大陆的法定货币,人民币主币“元”是我国货币单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人民币辅币与人民币主币一样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人民币由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与管理。

人民币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并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进入流通。

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二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二

货币制度的演变
故事:(动画游戏) 而当美国规定金银的法定比价为1:16时,法国和其他 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的金银比价仍然是1:15.5, 这时就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人们可以在法国取得1盎司 黄金,把它输送到美国去换取16盎司的白银,然后又能 将16盎司的白银运回法国,在法国再购买1盎司黄金, 还剩下0.5盎司的白银,除了弥补运输费用以外,
❖ 2.双本位制。 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两种货币的比价,两
者按法定的比例流通。这种货币制度容易引起金币 和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致使实际价 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 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充斥市场。 市场上实际只有一种货币在流通,即所谓“劣币驱 逐良币”。
货币制度的演变
❖ 故事:(货动画币游制戏度) 的演变
❖ 由于美国金对银的法定比价定得比国际市场的高 ,因此金币充斥美国市场,银币被驱逐出流通领域, 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金本位制。那么,为什么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呢? 这是因为货币按其本性来说是具有排他性、独占性的 。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货币金属是与货 币的本性相矛盾的。在金、银两种货币按其本身所包 含的价值同时流通(平行本位制)的条件下,市场上 的每一种商品都必然会出现两种价格,一个是金币价 格,一个是银币价格,而这两种价格的对比关系又必 然会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货币制度的演变
还可以得到一笔利润。如此循环往复,也能获得更多
的利润。这样,白银很快也在美国的流通界消失了,
在美国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金本位制。
因此,在金银复本位制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 银两种金属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与银本位制相比, 金银复本位制分别适用于批发交易和小额交易,满足 了当时生产扩大对通货的需求,但金银复本位制是一 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随着黄金产量的增加和经济的 发展,替而代之的是金本位制度。

银本位制度

银本位制度

银本位制度
中国古代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货币制度,叫做银本位制度。

这一制度虽然在经济中的影响并不那么深远,但在货币历史上却占有重要的位置。

“银本位制度”指的是以银币作为本位来结算款项,它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货币制度,曾持续了数百年。

中国古代的银币是一种以银子为本位的货币,上有青铜锭或当银币凭证,有时也有别的物品做本位,比如粮食、宝物等。

银本位制度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把银子作为本位货币,这就意味着只有使用银子才能进行货币交易,而不能用其他实物来交易。

在银本位制度下,所有的金钱交易都必须以银子为本位,无论买入或卖出,都使用银币进行交易,除非另有规定。

这一制度最大的好处之一就在于它让银币可以发挥货币的作用,使得货币流通变得更顺畅。

另一个优点是它可以减少货币损失的风险,控制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不过,中国古代的银本位制度并不完善,它存在着许多缺陷,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它不能有效地应对外贸。

因为外贸中的货币往往是外国的,而且中国的银币不在外国货币之内,所以在外贸方面,只能用外国的货币来进行交易,而非中国的银币。

此外,中国古代的银本位制度也存在着货币贬值的问题。

由于银币流通在市场中,一旦银币数量过多,就会出现贬值现象,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的银本位制度历史上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使当时古代中国的货币得以存在,也使中国古代的经济贸易得以发展。

虽然如今这种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它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是不可磨灭的。

元代银铜双本位货币政策

元代银铜双本位货币政策

元代银铜双本位货币政策元朝时期,我国领土面积最大,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比拟。

在早期蒙古国时期的“大朝通宝”,有银、铜两种。

随着蒙古铁骑的东征西战,亚、欧、非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日益兴起,银、铜用于支付结算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和广泛,对后世货币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双本位货币(一)金属货币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在具体的政权背景下,货币单位表现为国家规定的货币名称。

金属货币,如银、铜,就是确定货币为银、铜,以及银、铜每一个货币单位包含金属量。

规定了货币的名称和等分,市场就有了统一的价格标准,银、铜也就能更准确地发挥计价流通的作用。

进入流通领域的金属货币,可以区分为本位币(主币)和辅币。

当流通中的金属主币,其磨损超过重量公差,则不准投入流通使用,但可以向政府指定的机构兑换新币,即超差兑换。

辅币一般用贱金属铸造,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但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在一定限额内使用。

(二)本位币本位币是基准货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

本位币是特殊的通货,能衡量一般货币或者一切商品。

历史上出现的本位币,有金、银、铜等金属本位币,也有纸币本位币,如元钞、美元等。

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中,银本位的历史要早于金本位。

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其名义价值与实际含有的白银价值一致。

(三)双本位币银铜双(复)本位制下,银和铜可以自由买卖,自由铸造与熔化,自由输出输入。

在社会进入急速发展时期,流通中商品价值总量急速提升,不发行足量的货币会导致通货紧缩,最终制约经济的发展。

双本位币虽然克服平行本位制下“双重价格”的缺陷,但是违背了价值规律,又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格雷欣法则)。

在双本位制下,官方的银铜比价与市场上银铜的比价平行并存,官方比价弹性小,市场比价弹性大,当市场比价发生变化而官方比价没有及时调整时,就会引起银铜两种货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充斥市场,久之,市场上实际只有一种货币在流通。

货币制度的具体形式及我国的货币制度【会计实务精选文档首发】

货币制度的具体形式及我国的货币制度【会计实务精选文档首发】

会计实务优秀获奖文档首发!货币制度的具体形式及我国的货币制度【会计实务精选文档首发】什么是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货币制度演变史简
货币制度发展是由金属货币制度向信用货币制度演变的,金属货币制度先后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以及金本位制,信用货币制度即当代盛行的纸币本位制。

货币制度的具体形式
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其特点是:
(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他们都体现某种信用关系。

(2)现实中的货币都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

与金属货币通过自由铸造进入流通已有本质区别。

(3)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调控主要由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来实现。

我国的货币制度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是一种一国多币的特殊货币制度,即在大陆实行人民币制度,而在香港、澳门、台湾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

表现为不同地区各有自己的法定货币,各种货币各限于本地区流通,各种货币之间可以兑换,人民币与港元、澳门元之间按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决定的汇价进行兑换,澳。

读书笔记:货币制度的类型及演变

读书笔记:货币制度的类型及演变

读书笔记:货币制度的类型及演变货币制度是在货币流通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才有了需要对货币的发行、流通,进行统一规范的必要,才有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货币制度的。

从历史长河来看,16世纪后,货币制度趋于定型并逐步完善。

那最早的货币制度是什么呢?要结合货币形式的演变去探索货币制度的演变。

一、银本位制:最早的货币制度是银本位制,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币材的货币制度。

其实银元流行的时间比银本位要早,但是把它作为一个制度确定下来,是在15、16世纪。

16世纪到19世纪这一段时间,银本位制在很多国家盛行。

按照货币制度的几个构成要素,它的主要特征是,(1)以白银为本位币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2)本位币的价值与其所含的白银价值相等,其他货币(辅币、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银币;(3)银币和白银可以自由铸造和融化;(4)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银本位制存在的时间,现在看来也不算很长,200多年的时间。

为什么它很快被其他的货币制度所取代呢?这就是银本位制的缺点,就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对货币的需求量的增加,白银的价值低、体积大、价值不稳定,甚至于计量运输不方便,导致了金银的比价大幅度的波动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换的规模越来越扩大,白银作为货币,它的数量完全不能够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所以到了19世纪中叶,银本位就渐渐不能适应这个发展了,各国纷纷放弃银本位制。

中国历史上实行的这样一种金属货币制度,就只有银本位。

中国是在1935年11月份宣布放弃的银本位。

白银的数量不能够满足经济的需要,就是一种金属作为货币的材料不能满足经济的需要,大家就想到了要增加一种金属,来作为货币的材料,这个时候就选择了黄金和白银共同作为货币的材料二、金银复本位制:黄金和白银共同作为货币材料。

因为黄金的价值高,可以满足大众交易,而白银的价值低,可以用于小额的交易。

金银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所以在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最典型的货币制度就金银复本位制度。

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货币制度的演变货币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准则和规范。

主要内容有:确定货币和辅币的材料;确定货币的单位;规定货币的流通程序和流通办法;确定发行准备和货币的对外关系。

本位货币是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

在支付上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即在商品劳务的交易支付中和在债务的清偿上,债权人不得拒绝接受。

辅币是本位货币的等分,在使用上有限法偿,即超过一定数量,债权人可以拒绝接受。

货币制度演变可以分为以下过程:1.4. 1银本位制银本位制的主要内容是白银作为货币材料。

银铸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银币可以自山铸造自由熔化。

国际间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入。

流通中的纸币可以与银币自由兑换。

1.4.2金银两本位制18世纪40年代由于世界白银产量的增加,使白银价格不断下跌。

由于白银价格不稳定,白银作为货币不利于货币流通的稳定和国际收付。

削弱了口银作为货币的能力。

因此许多国家逐步过渡到了金银两本位制。

金银两本位制的内容是:金银两种金属均为币材,以金银铸币为本位货币。

金银货币具无限法偿能力。

金银币可以自III铸造和熔化,金银和金银铸币在国际间能自山输出入。

纸币和其他货币可以自山兑换金银币。

典型的金银两本位制下,金银币之间的比价完全由金银的市场价格来决定。

这种本位制也称为平行本位制。

金银比价由于缺乏稳定性,后来由政府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两本位制称为“复本位制”。

进一步削弱的两本位制称为“跛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下金银币可以自山兑换,自由铸造,自曲熔化,自由输出入。

复本位制下山于白银市场价格下跌,而山政府规定的银币作为货币的价值高于其作为普通商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套利的结果使银币充斥流通。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挥作用,最终使银币的铸造受到限制。

但金币仍可以自山铸造,自III熔化,自山输出入。

•金银两本位制有以下优点:(1 )币材充足,能够满足流通需要。

(2)复本位制下,金银比价由政府规定,能够反过来影响金银的市场价格,有利于金银币值的稳定。

白银帝国_精品文档

白银帝国_精品文档

白银帝国摘要:银本位制是金属本位货币制度的一种,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单位的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始盛于16世纪,19世纪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时间很长,自汉代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金、元、明代确立了银两制度,白银已货币化,中国真正成为用银之国。

清宣统二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银本位制,实际是银两和银元并行。

白银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也被称为“白银帝国”。

在此文中,我将以清代为例,从银本位实施的背景,具体的制度政策措施以及制度的影响几方面进行来对中国的银本位制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银本位制度;银本位制度实施背景及影响;银元金代的银本位制大致属于银块本位制和银币本位制,“金代银锭”俨然已经成为金代货币的代名词。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铸造了白银的“承安宝货”,这是汉武帝以后第一次出现的政府法定银铸币。

它的形制类似银锭,按重量从一两至十两,分为五种银币,一两承安宝货值铜钱二贯。

近年来黑龙江阿城一带曾出土这种银币,这也说明了金代的白银使用情况。

经过从金代开始数百年的发展,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颁行《币制条例》,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成色是90%,名为大清银币。

但市面上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但是在此之前,清朝的本位制以及有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

(一)银本位制度实施的背景1、银本位制度的完善发展。

银本位制度自金代初步确立后,经过元明两代数百年的发展,银本位制度有了较大完善和提升;2、商品经济的发展。

清代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人口增多,货币需求量大。

清朝人口大增,乾隆时期已达三亿,相对使粮食作物的产量需要更加提升。

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

由於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相对发达。

手工业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为代税役制。

产业以纺织和瓷器业为重,棉织业超越丝织业,瓷器以珐琅画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中心。

④清朝商业发达,分成十大商帮。

中国的货币制度

中国的货币制度

中国的货币制度
我国当前的货币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制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国家外汇管理局监督管理人民币发行与流通、管理金融机构和监督市场交易以及国际间结算的人民币经济管理制度。

它以统一于中央银行的金融行政管理体制为前提形成的稳定的基本格局。

在集中领导下形成了单一的国家法偿体系,对保证人民币正常有序地运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多种形式的非法偿及伪钞问题始终没有根本解决而不断有所抬头,但整个主权范围内部也基本实现了人民币的可兑换。

因此其现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模式下的复合性纸钞本位或称有控制的经济圈内自由使用程度相当高的一种混合型区域性的固定钉住单位自身带有调整机制的不完全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形态。

总之,中国的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符合国情实际并顺应了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现行货币制度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在不断完善中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明代银本位制度

明代银本位制度

明代银本位制度明代银本位制度是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代银本位制度的特点、演变过程及其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一、明代银本位制度的形成明代初期,由于战乱频繁,经济疲弱,国家财政困难,货币制度混乱。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整顿经济秩序,采取了“钞法”和“银法”并行的货币政策。

钞法指的是发行纸币,银法则是以银为本位的货币制度。

随着明代的不断发展,银本位制度逐渐成为主导。

二、明代银本位制度的特点1.银两成为主要货币单位:明代银本位制度中,银两是基本的货币单位,用于大宗商品交易和赋税征收。

2.制钱与银两并行:在明代,制钱(即铜钱)与银两并行流通,制钱主要用于小额交易,银两主要用于大额交易。

3.实行银钞兑换制度:明代政府实行银钞兑换制度,规定纸币可以随时兑换成银两,以稳定币值。

4.银矿开采和银币铸造受到国家重视:明代政府鼓励银矿开采,增加银的供应量,并设立铸钱局铸造银币,以满足市场对银两的需求。

三、明代银本位制度的演变1.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实行钞法,发行宝钞,同时推行银本位制度。

2.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调整货币政策,提高钞法地位,银本位制度相对弱化。

3.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恢复银本位制度,钞法逐渐退出市场。

4.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进一步强化银本位制度,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统一使用制钱。

5.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放宽金银交易限制,银本位制度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四、明代银本位制度的作用1.稳定币值:银本位制度有利于稳定币值,避免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

2.促进商业繁荣:银本位制度有利于大宗商品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提高国家财政收入:银本位制度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增加财政收入。

4.加强国家金融管理:银本位制度有助于国家对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银本位和金银复本位制

银本位和金银复本位制

银本位和金银复本位制1.银本位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材的货币制度,由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之分。

银两本位是不铸造银币,而以银两为单位,铸块以银块形式流通的货币制度;银币本位是以白银为币材,铸造银元流通的货币制度。

2.金银复本位金银复本位是以金和银两种金属作为币材,同时铸造金和银两种本位币,并在同一市场共同流通的货币制度。

金银复本位制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平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是金铸币和银铸币各按其所含金、银重量的市场比价进行流通,国家不规定这两种铸币的兑换比率。

缺点:市场上各种商品同时存在两种价格,即金价格和银价格。

由于金、银的市场价格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波动,从而造成市场物价及债务关系的紊乱,决定其必然要向双本位制演进。

(2)双本位制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不随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

优点:克服了平行本位制的缺陷缺点: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所谓“劣币”,是指国家法定价值高于市场价值的货币;所谓“良币”是指国家法定价值低于市场价值的货币。

由于两种铸币的法定比价不变,而金、银的市场价值随着劳动生产率和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从而导致两种铸币的法定比价与两种金属实际比价的背离。

这样,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驱逐出流通,即被融化或输出国外(因为市场价格高,人民愿意把手里的钱拿到市场上去卖而不愿卖给政府),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

也被称为“格雷欣法则”。

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因为它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具有的排他性、独占性的本质特性相冲突,所以金银复本位制让位于金本位制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明清银本位货币制度研究.doc

中国明清银本位货币制度研究.doc

中国明清银本位货币制度研究-->第1 章绪论1.1 问题的提出当今世界,金融业变革呈加剧的趋势。

其中,既有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致使多个政府倒台的债务危机,还有一度动荡的区域货币及时断时续的货币危机。

货币动荡和金融危机纠缠在一起,使人们无法辨别事情的本质,世界各国倍受金融监管漏洞、跨国金融犯罪、利率巨幅波动和金融恐慌困扰。

透过纷繁复杂的金融现象,货币在其中往往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常常是各种金融怪相的“始作俑者”,对此,著名的金融史学家——[美]弗里德曼曾言:“货币始终是一个最活跃的变量”。

自有货币以来,由于人类对货币运行的规律认识有限,曾饱受货币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危害,如铜钱本位时期大量的盗铸和私铸行为,致使市场上上劣币驱逐良币,通货膨胀泛滥,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由于货币形制、成色的不统一,造成国内市场割裂,国际贸易隔阂,显著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历史上也曾因为货币制度的进步,带来经济贸易的巨大发展、金融业的繁荣,产生巨大的贸易优势,使国家实力变得雄厚。

从中国货币史的角度来看,白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发生于唐代岭南地区,宋代、元代白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进一步发展,明代时正式成为法定货币,直至清末民初阶段白银才逐步退出金融货币的舞台。

以白银为货币,给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刺激作用,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金融业概貌;但清代中期之后,由于货币制度改革的滞后,国内货币制度陷入混乱,金融货币危机不断,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优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这个历史时期,由中国货币制度的特殊性,衍生出明清金融发展的“中国特色”,构成了中国金融发展史的显著特殊性。

1.1.1几个疑问疑问之一:由货币制度衍生出的与特定经济金融发展形态的契合性到底有什么样内在的原因。

拨开层层使人迷幻的表象,不外乎我们可以把这类现象划分为货币现象和金融现象两大类,这种简单的划分对我们认清金融问题具有很多的帮助。

这是因为,从世界金融发展史来看,货币的发展和变革对金融的面貌、金融业的结构功能,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贸易方式等均产生着决定性影响。

简述银本位制的内容

简述银本位制的内容

简述银本位制的内容银本位制是一种货币制度,也被称为金银本位制。

它的基本原则是将货币与一定数量的银或金相连,保持货币的稳定性和可兑换性。

这一制度在过去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广泛应用,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银本位制下,国家的货币单位与特定数量的银或金挂钩。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凭借一定数量的银或金兑换成等值的货币。

这种制度保证了货币的稳定性,因为银或金的价值相对稳定,不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同时,银本位制也保证了货币的可兑换性,使人们对货币有更大的信任。

银本位制的出现有助于加强货币的国际地位。

当多个国家都采用银本位制时,它们的货币之间可以进行自由兑换。

这促进了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的发展,使各国之间更加便捷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

银本位制也有助于维系银行的稳定运作。

在这一制度下,银行必须保证其承诺的货币数量与储备的银或金数量相匹配。

这种储备性质的制度规定,一方面保护了银行的信誉,增加了人们对银行的信任感;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银行发行过多货币的风险,维持了货币体系的稳定。

然而,银本位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银或金的供应量是有限的,不足以满足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

其次,银或金的价值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价格波动,从而影响货币的稳定性。

此外,银本位制的实施也需要一定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以确保各方遵守制度规定,否则可能出现虚假兑换或操纵市场的行为。

总的来说,银本位制作为一种货币制度,具有保持货币稳定性和可兑换性的优势。

它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际经济交流和银行运作提供了基础。

然而,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需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寻求更加适宜的货币制度模式。

银本位制的内容

银本位制的内容

银本位制的内容
银本位制是一种货币制度,其中银币被指定为国家货币的基本标准,并且其他货币和贵金属的价值都以银币为参考。

在银本位制下,国家的货币供应量通常是由银的储备量决定的。

银本位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银币作为法定货币:政府指定特定的银币作为法定货币,并规定其被接受为支付的合法手段。

这些银币通常具有确定的重量和纯度。

2. 固定的银币与其他货币的兑换比率:银本位制的国家会通过法律规定银币与其他货币(如纸币)的兑换比率,以确保银币的稳定价值。

兑换比率可以是固定的或可调整的。

3. 银的储备:政府或中央银行将一定数量的银储备起来,以保证能够满足国家货币的需求。

这些储备通常以银块或银条的形式存在。

4. 银币的自由兑换:持有者可以将纸币或其他非银币货币兑换为等值的银币,或将银币兑换为其他货币。

银本位制曾经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一些国家得到实施,例如英国、美国和法国。

然而,由于银币数量的稀缺性和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银本位制逐渐被金本位制所取代。

我国银本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银本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银本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简述:明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了银本位的确立。

唐代文物: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提梁银壶在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物质前提是国内市场白银存量足够满足流通之需。

在西方世界,早在古希腊时期,金银铸币就已广为流通。

而在中国,虽然早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就铸行了白银币,但白银一直未能摆脱辅币地位,甚或主要用于贮藏。

自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币制以来,外圆内方的铜币历经朝代更迭,盘踞本位货币宝座长达一千多年。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中国金银矿藏相对贫乏。

根据明、清史籍所载银课收入数字计算,自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来百余年间,中国白银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0万两左右,清代前期约20万两左右,较之美洲、日本、欧洲只不过是个零头而已。

而且我国银矿品位不高,开采往往得不偿失。

据全汉升统计,明代中国银矿含银量在0.003%-12.5%之间,一般在1%以下;而同期秘鲁波托西银矿含银量为50%,新西班牙银矿含银量为5%-25%。

《明史·食货志·坑治》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嘉靖二十五年(即西历1546年)七月命采矿,自十月至三十六年,委员四十余,防兵千一百八十人,约费三万余金,得矿银二万八千五百,得不偿失。

”梁方仲就此指出:“中国向来是一个产银不多的国家。

自近代与欧洲各国通商以来,银的供给,大部分依赖外国的来源;本国产量,殊不重要。

”不仅如此,自唐宋以来,“钱荒”的记载不绝于史,流通中货币不足成为长期制约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补钱币之不足,政府只得以谷、帛等其它商品充当流通媒介,实际上实行了钱币、谷帛的平行本位制,金银主要用于贮藏。

本质上并不适宜充当货币的谷帛长期与钱币并行,即使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唐朝鼎盛年代也是如此,重要原因就是金属货币短缺。

但由于钱重物轻,民间交易优先使用钱币,政府又不得不出面强制推广代用货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 中国的银本位渐成为货币金属,到 明代白银已货币化,但实行的是银两制。 自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 清政府颁行《币制条例》,正 式采用银本位制,以“元”为货币单位,重量为库平七 钱二分,成色是90%,名为大清银币,但允许市面上银 元和银两并用。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于1913年公布《国币条例》,正 式规定重七钱二分、成色89%的银元为我国的货币单位, 即俗称的“袁大头”,但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 位币定名为“元”,总重26.6971g,银八八、铜一二, 即含纯银23.493448g,每元重量及成色,与法定重量、 成色相比公差不得超过0.3%。同年4月,国民政府又实 行“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币——“孙中山头像” 银元。 1935年国民政府又实行所谓币制改革,宣布废止银本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