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浮力(下)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物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知识梳理

物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知识梳理

物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知识梳理知识梳理1.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1)实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2)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2.浮力计算方法的总结:(1)平衡法:F浮=G(2)称量法:F浮=G-F(3)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4)阿基米德原理法(公式法):F浮=G排或F浮=ρ液V排g“全部浸入”和“部分浸入”: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或气体)时,V排=V物;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或气体)时,V排<V物。

适用范围:液体(或气体)课堂例题:例题1.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小红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根据她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A B C D E(1)比较图B和C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__体积_有关.(2)比较图C和E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_密度有关.(3)比较图C和__D__可知,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4)图E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0.8_N.(5)比较图C和E可知,水对杯底部的压强_大于酒精对杯底部的压强.例题2.一个苹果的质量为160 g,密度约为0.8×103kg/m3,苹果的体积是__2x10-4__m3,用手将苹果浸没在水中时,苹果受到的浮力是__ 2__N.(水的密度为1.0×103kg/m3,g取10 N/kg) 例题3.体积相同的铅球、铜块和木块,浸在液体中的情况如图所示,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正确的是(D)A.铅球受到的浮力最大B.木块受到的浮力最大C.铜块受到的浮力最大D.他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巩固作业:1.关于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B.物体没入水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C.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D.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2.如图所示,两只相同的气球,分别充入氢气和空气,充气后体积相同,放飞气球时只有氢气气球升上空中.若它们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氢和F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A.F氢>F空B.F氢=F空C.F氢<F空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点拨:气球是“浸没”在空气中的,因为体积相同,所以排开空气的体积相同,根据公式可知,两球所受浮力相同3.2018年4月20日,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潜水器“潜龙三号”(如图所示)成功首潜.潜水器在水面下匀速下潜过程中( D)A.受到的重力小于浮力B.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变大C.受到的压强变大,浮力变大D.受到的压强变大,浮力不变4.小关与同学们去游览桂林两江四湖,登上游船后,船会下沉一些,那么( C)A.船的重力将减小B.水对船的浮力将减小C.水对船的浮力将增大D.水对船的浮力将保持不变5.取一只空牙膏袋,一次将它挤瘪,另一次将它撑开,两次都拧紧盖后先后放入同一杯水中,如图所示,两次牙膏袋排开水的体积V甲和V乙的大小关系是V甲<V乙;两次所受的浮力F甲和F乙的大小关系是F甲<F乙。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报告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报告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后的深度的关系
(改变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其它因素应控制不变)
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关。

2.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
(改变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其它因素控制不变)
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关。

且物体浸入水中的
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改变液体的密度,其它因素控制不变)
结论: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关。

当物体浸入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的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实验结果表明: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有关,
跟有关。

浸在液体中的越大、液体的越大,浮力就越大。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说课稿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说课稿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浮力产生的原因;第三,阿基米德原理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所授课的八(6)班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报告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报告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分析它们与浮力的关系。

实验材料和设备:水槽或容器物体(如小塑料球、木块等)测量工具(如天平、尺子等)实验步骤:准备一个水槽或容器,装满一定深度的水。

将待测物体放入水中,并确保它完全浸没在水中。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结果。

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测量:a. 直接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将测力计或弹簧秤连接到物体上,并记录受力数值。

b. 间接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测量物体在水中的重量,即物体质量减去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浸没物体时水的位移量)。

重复以上步骤,改变不同的因素,如物体质量、物体形状、水的温度等,记录相应的浮力和质量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记录每次实验的物体质量、浮力大小以及其他相关数据。

利用记录的数据绘制浮力与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图表,如浮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图、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图等。

进行数据分析,观察不同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物体质量与浮力成正比关系,质量越大,浮力越大。

物体形状对浮力大小有影响,体积较大、形状较扁平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较大。

水的温度对浮力大小的影响较小,浮力与水温之间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

实验结论的解释和讨论:浮力的大小由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决定,即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与物体的质量和形状有关。

质量较大的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更大,因此浮力也较大。

形状较扁平的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较大,所以浮力也较大。

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我们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对于学习和应用浮力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理念】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

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材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试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起的浮力,知道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

3.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的猜想假设、实验设计能力等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有步骤进行实验的条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与能力。

教学重点1.浮力的概念。

2.浮力产生的原因。

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学准备皮球、铜柱、铝柱,弹簧秤、溢水杯、橡皮泥、石块、饮料桶、水杯、水、酒精、盐水,细线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师:展示图片,这些图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请问这些物体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生:受到浮力的作用。

二、进行新课1、认识浮力。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浮力。

那么什么叫浮力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重物,此时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生:(读数)师:用手将物体轻轻托起,此时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又是多少?生:(读数)师:对于同一物体来说,为什么用手将物体托起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要比在空气中时的示数要小?生:物体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报告)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报告)

时间:班级姓名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一、提出问题: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二、猜想与假设
三、设计实验、制定计划
1、实验方法:
2、实验原理:
3、实验仪器和器材:
弹簧测力计(0--2.5N)、两个钩码(0.5N)、两个乒乓球(体积相等但填充物密度不同)、玻璃烧杯、鸡蛋、水、盐。

四、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小组合作)
实验1:验证“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这一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实验3:验证“物体密度”这一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实验5:验证“物体体积”这一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结论:。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内容分析说明本实验选自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本实验开展之前,教材内容已经介绍了“称重法”测量浮力和浮力产生的原因,因此本节安排这个实验探究,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浮力的认识,同时巩固了初中物理中最常用的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而且为下一节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打下基础,减轻了下节“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内容,使教学难点分散,化难为易。

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另外,学生分组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教学效果是其它教学手段不可代替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懂得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明确实验所要测量的物理量及测量方法;(3)会设计实验步骤,会选择实验仪器,能正确进行实验推理论证,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归纳总结规律、得出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2)体会“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3)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目标分析说明探究实验,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因此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明确探究实验的主要过程,并且学会设计和进行实验操作,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讨论出实验结论,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课件(视频+动画)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课件(视频+动画)

练一练:
1、物体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请在图中画出物 体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示意图。
2、(2019贵林中考)如图所示,将 一重为8N的物块用细线系在弹簧测
力计的挂钩上,将它浸没在水中静
止,弹簧测力计示数为5N,则物块 受到的浮力是___3___N,浮力的方 向是_竖__直__向__上__.
02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10
0.34kg

m石 V石
0.34 5.0 10 5
kg / m3
6.8 10 3 k g / m3
8.5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一、认识浮力: 1、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1、如图所示的大鱼和小鱼的争论中, 大 鱼的说法正确。 另一鱼之所以说法错误,是因为两条鱼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它们所受的 浮力的大小与 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 有关,与浸没的 深度无关。
2、如图所示的河中鱼和海中鱼的争论中, 海中 鱼的说法正确。 另一鱼之所以说法错误,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浸入液体中的 体积有关, 而且还与 液体密度有关。
=
0
<
F下-F上 竖直向上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F上 F左
1.浮力产生原因:上下压力差 。 2.压力差法算浮力: F浮=F下-F上 。
F右
F下
练一练:
1.大桥的桥墩是建在水面以下的,那么庞大的桥墩 受不受水对它的浮力呢?说一说你的理由。
03
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公式: F浮=F向上-F向下.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导语: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是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压强差所引起的力。

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浮力的定义、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一、浮力的定义与有关公式1. 浮力的定义: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它是由于液体或气体的压强差引起的。

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2. 浮力的计算公式: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体积成正比,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成正比,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公式为:F浮= ρ液体× V物体× g其中,F浮为浮力大小,ρ液体为液体的密度,V物体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g为重力加速度。

二、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1. 液体的密度: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成正比。

对于相同体积的物体,当浸泡在密度较大的液体中时,浮力较小;反之,浸泡在密度较小的液体中时,浮力较大。

2.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

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反之,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小,浮力越小。

3. 物体的形状:物体的形状对浮力的大小也有一定影响。

如果物体的形状有利于排开液体,那么浮力就会较大;如果物体的形状不利于排开液体,那么浮力就会较小。

4. 重力加速度:浮力的大小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在地球上,重力加速度是一个常数,所以对于相同物体在相同液体中,浮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大小成正比。

三、教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面给出一份教学设计方案。

1. 教学目标:- 理解浮力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掌握用公式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 能够应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浮力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应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思维启动
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静止时,受到 重力G 和 支持力F 的 作用,这两个力的关系是:重力G和支持力F是一对平衡力 。
F
?
F=G
G
思维链接
将木块放入水中后,木块向上浮起,最后静止在水面 上。木块受到__重__力__G____和___浮__力__F_ 的作用。这两个力 的关系是__重__力__G_与__浮__力__F_是__一__对__平__衡__力___。
B
A
一艘轮船从海里驶入河里,它受到的重 力大小不变 ,它受到的浮力 不变 , 它排开水的体积 变大 ,(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所以轮船要 下沉 一些。(填“上浮”或 “下沉”)
河水
海水
河水
海水
河水
海水
河水
海水
河水
海水
河水
海水
河水
海水
河水
海水
河水
海水
河水
海水
河水
海水
阿基米德实验2
实验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即 F浮=G排
F浮=G排=m排g= ρ液 gV排
物体受到 排开液体 的浮力 所受的重力
液体的 密度
物体排开的 液体的体积
(1)浮力只跟 ρ液 和 V排液 有关。
(2)ρ液是 液体密度 ,不是浸入液体的 物体密度。
? kg/m 3,人的身体浸没在 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浸 没在淡水里受到的浮力大, 所以人的身体很容易在海 水中浮起来。
将弹簧秤吊着的橡皮泥逐 渐浸入水中,随着橡皮泥 浸入 水中的体积 的变大,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变小,橡皮泥受到的 浮力变大。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木头凳初级中学吕耀东一、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本节课采取用数字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方式,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既重视知识的探究,更重视学生的探究方法、探究思维、探究习惯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浮力》,是在学生学习过力、二力平衡,密度和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来研究浮力,因此这节内容知识的综合性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

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浮力的计算四个知识点。

这一节对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思维是一个综合的尝试。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对数字实验数据的采集列表等环节的处理过程,感受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过程。

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与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难点:设计实验并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已经接触到有关浮力的一些现象,但学生对现象只能是表面认识,对其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知道较少,这种表面认识既是我们学习浮力的基础,同时生活现象的表面错误认识也为我们学习浮力设置了思维障碍,通过学习深层次理解正确的认识,改正生活认识中错误的理解,这也正是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必要性。

四、实验器材:烧杯,水,细线、浓盐水,长方体组五、教法学法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手段之一。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来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因此安排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六、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回顾浮力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方向和产生的原因等。

2、导入新课力有三要素,其中力的大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浮力的大小可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呢,浮力的大小和这些因素可能是什么关系?我们今天通过实验探究来共同寻找答案。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浮⼒的⼤⼩跟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浮⼒的⼤⼩跟哪些因素有关》⼀、教材分析《探究浮⼒的⼤⼩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教版⼋年级物理下册第⼗章《浮⼒》第⼀节中的实验。

它安排在什么是浮⼒和浮⼒的⼤⼩之后,有利于学⽣在掌握浮⼒的概念和浮⼒的⼤⼩之后去思考浮⼒的⼤⼩与什么因素有关,符合学⽣认识事物的规律。

该实验是在学⽣认识了浮⼒、浮⼒产⽣的原因之后对浮⼒相关知识的进⼀步探究,是对认识浮⼒⼤⼩的延续,⼜为后续《阿基⽶德原理》做了很好的铺垫。

所以,本节实验起着着承上启下的作⽤。

⼆、学情分析⼋年级学⽣通过⼀个多学期的学习,已经经历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等效替代法等⼀些物理学中常⽤的科学探究⽅法,有了初步的物理探究思想。

通过半年多的物理课的学习,也经历了简单的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应⽤科学的探究⽅法有了⼀定的认识。

但同时学⽣的抽象思维能⼒尚未成熟,好奇⼼强,所以做⼀些有趣的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孩⼦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能进⼀步理解并掌握⼀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法。

三、教学⽬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浮⼒⼤⼩跟那些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法:经历探究浮⼒的⼤⼩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培养学⽣乐于探索⽣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3.培养学⽣⼤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浮⼒的⼤⼩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浮⼒的⼤⼩跟哪些因素有关及其探究实验操作过程。

五、实验器材及思路实验器材:弹簧测⼒计、圆柱体⼀个、塑料圆桶(两个)、⽔(若⼲)、细线(若⼲)、⾷⽤盐(⼀袋)。

实验思路:1.把圆柱体悬挂在弹簧测⼒计上,将其逐渐浸⼊⽔中(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增⼤),观察测⼒计⽰数的变化。

2.圆柱体完全浸没后,增⼤物体浸⼊⽔中的深度,观察测⼒计⽰数的变化。

3.把圆柱体悬挂在弹簧测⼒计上,分别浸没⼊⽔和盐⽔中,观察测⼒计⽰数的变化。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报告)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报告)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报告)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一、问题提出:哪些因素会影响浮力大小?
二、猜想与假设
三、实验设计和计划
1.实验方法:
2.实验原理:
3.实验仪器和器材:弹簧测力计(0-2.5N)、两个钩码(0.5N)、两个乒乓球(体积相等但填充物密度不同)、玻璃烧杯、鸡蛋、水、盐。

四、实验进行和证据收集(小组合作)
实验1:验证“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这一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序号。

物体的重力。

浸入钩码个数。

弹簧测力计示数。

浮力F(N)
1
2
结论1: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实验2:验证“液体密度”这一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观
察鸡蛋浮沉变化)
结论2: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实验3:验证“物体密度”这一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序号。

1号球。

2号球。

体积相同。

密度不同。

浮力F(N)结论3: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有关。

实验4:验证“物体浸入液体深度”这一因素对浮力大小的
影响(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
控制哪些因素不变:
结论4: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实验5:验证“物体体积”这一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结论5: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有关。

归纳总结:
五、拓展:
1.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
2.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有关。

六、实验探究:“F浮”与“G排”。

实验14 探究浮力大小影响因素实验(解析版)

实验14 探究浮力大小影响因素实验(解析版)

实验十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器材】透明玻璃筒、鸡蛋、食盐、弹簧测力计、金属圆柱体、细线、烧杯、小石块【实验原理】称重法测浮力: F 浮 =G-F【实验步骤】①把鸡蛋放入盛水的透明玻璃筒中,鸡蛋沉入筒底,然后向水中撒盐并搅动,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

②用弹簧测力计提着金属圆柱体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③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改变其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考点方向】1、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了“称重法”测浮力:=-F G F 浮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把多因素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问题。

3、注意完全浸没和不完全浸没对实验的影响。

4、实验原理:称重法。

5、弹簧测力计自身重力和细线以及盐水的浓度会对实验产生一定的误差。

6、换用不同的物体和液体重复实验目的是: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出影响浮力大小影响的普遍性规律。

7、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不知之处是:读取数据时易受晃动而影响测量结果。

8、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根本因素是:排开液体的重力。

9、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其他因素一定时,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10、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其他因素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11、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创新母题】:为探究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和深度的关系,小明和小华把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到台秤上,溢水杯口下方放置一空量筒。

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并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力计示数为G.然后将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且始终不与杯接触,如图。

(1)金属块浸没前的过程中,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说明浮力大小逐渐。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汇编(第1节 浮力 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汇编(第1节 浮力 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十章浮力“浮力”是流体静力学中应用性较强的基础知识之一.本章是在学过力、二力平衡、二力合成、密度和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研究浮力的.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熟悉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因此教学时只需用一句话点明学生已知的事实后,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通过教师引导,得出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结论.既然一切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要下沉,有的物体要上浮呢?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很自然地要去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教学中这样的安排会调动学生始终怀着一种积极的兴趣去探究、讨论,有利于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本章共有3节:1.第1节为“浮力”,本节可分为三个教学板块:①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凡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②用实验“称重法”测量浮力大小;③通过理性探究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整个教学过程也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充分思考、讨论,在探究中学习.2.第2节为“阿基米德原理”,本节可分为两个课时:第1课时为“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和理性探究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2课时为“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求浮力等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可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3.第3节为“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本节可分为两个课时,第1课时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部分内容可分为三个教学板块:①观察鸡蛋的浮沉,认识上浮、下沉、悬浮、漂浮四种现象;②从重力、浮力的大小关系的角度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③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角度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第2课时为“浮力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轮船、潜水艇、热气球、飞艇、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认识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了解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理解浮沉条件,利用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热气球、飞艇、密度计的工作原理.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了解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浮沉条件,利用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热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课时建议】本章共有3节,建议6课时:第1节浮力………………………………1课时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2课时第1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第2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2课时第1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第2课时浮力的应用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第1节浮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浮力的方向.2.知道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会用称重法计算浮力.3.知道大气对浸没在其中的物体也有浮力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的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教学难点】用称重法计算浮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饮料瓶、水、乒乓球、大量筒、软木塞、大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铅块、橡皮泥、盐水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节日放飞的氢气球会浮在空中;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鸭子、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潜水艇可以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等事例,你们思考过它们为什么能这样呢?生:因为它们受到了浮力.师物体在哪些情况下会受到浮力呢?请大家自己举例子说说.学生踊跃发言:还可以发现,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关于浮力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生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生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生3: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师大家先不要着急,我们下面就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新课】知识点1 浮力的产生和方向1.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教师演示: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教师提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用左手拿着乒乓球,右手放在乒乓球下方,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右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学生实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软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学生体会:手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同时观察到放手后,软木塞立即上升,最终漂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学生结论:乒乓球受到竖直向上的类似于人右手对乒乓球的支持力.板书: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2.探究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师下面我们以浸在水中的正方体物块为例进行探究,分析比较浸在水中的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板书:浮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因此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与重力方向相反.3.探究三:两种特殊情况下的浮力大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两种特殊情况下的浮力大小”.两种特殊情况下的浮力大小(多媒体课件)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我们应了解两种特殊情况下的浮力.(1)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如图甲所示,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液体压力为零,则F浮=F向上.(2)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如图乙所示,则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F向上为零,物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只受向下的压力,物体被紧紧地压在容器底部.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入水底,所以木块受到浮力,铁块没有受到浮力B.只有浸入水中的物体才受到浮力,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C.空中飞行的篮球最终落回地面,因此篮球飞行时不受浮力D.游泳时,感觉身体轻飘飘的,那是受到浮力作用的结果解析:浸在液体或气体(空气)中的物体,无论是漂浮在液面,还是浸没在液体中,沉入液体底部,都会受到浮力(物体底部与液体底完全紧密结合的情景除外,通常不考虑这种情况).至于飞行的篮球最终落回地面,那是因为所受重力大于空气对它的浮力的结果.答案:D知识点2 用称重法测浮力、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1.用称重法测浮力师大家想想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浮力呢?学生交流、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F1,再将物体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则浮力=F1-F2.教师鼓励学生,并演示实验.教师总结:这种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叫称重法,它是通过等效转换的思想来测出浮力的.板书:称重法测浮力:F浮=F1-F2(或F浮=G-F2)例题2(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重7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3N,则石块受到的浮力是N,浮力方向是.解析:石块浸在水中时,对石块进行受力分析,受到弹簧测力计向上的拉力F1、水对它的浮力F浮、向下的重力G,石块处于平衡状态,因此,有F1+F浮=G,则浮力F浮=G-F1=7N-4.3N=2.7N,浮力方向竖直向上.答案:2.7 竖直向上2.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装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1)快乐游戏:造“船”比赛.(学生分组用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的差异)(2)快乐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3)快乐体验:将同一只橡皮泥小船放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盐水中(要求盐水密度比水大得多),学生观察,小船浸入液体中的深度.学生猜想: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浸入液体的深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有关.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索:(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各小组根据所研究的课题,设计实验,教师指导完善,引导学生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进行探究实验.参考示例:(多媒体课件)实验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变量: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同一物体.图示:现象:乙、丙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分析:根据F浮=G-F拉,物体在水中和酒精中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实验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控制变量:液体的密度相同,同一物体.图示: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分析:根据F浮=G-F拉,两种情况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实验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控制变量:物体的体积相同,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相同.图示: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差相同.分析: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其它探究可仿照示例进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板书: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例题3(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是小宇和他的同伴利用水和盐水等器材来研究浮力的实验过程,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是研究浮力的大小与的关系.(2)实验可测出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为N,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是N.(3)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答案:(1)液体密度(2)1 1.2(3)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教师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了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还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我们还学会用称重法测浮力.好,谢谢大家!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在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产生时,将一个乒乓球放在量筒中,另一个乒乓球放在手中,这样进行对比,让学生形成直观感觉,对浮力进行较实际的探究,让学生参与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容易领会浮力.2.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造船”比赛和把饮料瓶压入水中的体验,放手让学生去猜想、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师为了便于引导学生探究,合理安排实验,对猜想的因素进行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个小组进行探究.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方式,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交流讨论、质疑和完善.教师最后进行归纳,得出结论,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1课时认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木块、烧杯、水、酒精、小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同学们认识了浮力,那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受到的浮力比较大,什么情况下受到的浮力较小,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生: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那我们试着再想想浮力的大小是否和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呢?学生讨论,并产生疑问.师大家别着急,我们下面就来探究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进行新课】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下列实验:,把小桶放在溢水杯旁边;第一组:A.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的重G桶B.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的重G石;C.将石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石块在水中的重),则石块受到的浮力为:F浮=G石-F;D.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装有溢出水的小桶的总重G总,算出溢出的水的重量即排开的水的重量,G排=G总-G桶;E.比较浮力F浮及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大小,发现F浮=G排.实验结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第二组:分别将石块浸没在水和酒精中进行实验(步骤同上),虽然在酒精和水中受到的浮力不同,但在水中和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分别和排开水的重力和排开酒精的重力相等.第三组:用木块进行实验.先称出木块的重力G木;然后将木块放在溢水杯中,木块浮在水面上,算出木块排开的水的重力G排,发现木块的重力G木和木块排开水的重力G排相等,即G木=G排.因为木块浮在水面上,所以木块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相等.因此,木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水的重力.师归纳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生: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F 浮=G排)师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如果用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用ρ液表示这种液体的密度,那么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ρ液V排g.所以阿基米德原理可以用公式F浮=G排=ρ液V排g表示.板书: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2.阿基米德表达式:F浮=G排=ρ液V排g,在表达式中,ρ液——液体的密度,单位为kg/m3;V排——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单位为m3;g是常数,g=9.8N/kg.3.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注意:飞机在空中飞行靠的是升力而不是浮力,飞机的升力是飞机机翼上、下表面空气流速不同,而造成机翼上、下表面所受压强不同形成的;而飞机在空中受到的浮力是由飞机上、下表面所处大气层的位置不同,而造成上、下表面压强不同而形成的,故飞机受到的升力和浮力成因不同,不是同一个力.例题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教材P55页例题,并讲解.【教师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阿基米德原理,后面将继续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大小等问题.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之间的关系,然后用实验得出结论F浮=G排,进一步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和表达式F浮=ρ液gV排.通过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第2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2.掌握计算浮力的几种方法.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利用多种方法求浮力,建立用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进行新课】知识点1 浮力的计算师同学们想想有哪些方法可以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生1:称重法:F浮=G-F.生2:二力平衡法:F浮=G(漂浮时).生3: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浮力的计算”,并讲解.浮力的计算(多媒体课件)①公式法(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a.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V物;物体的一部分浸在液体中时,V排<V 物.b.对于同一物体,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就越大.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时,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不再变化,它所受的浮力大小也不再变化.c.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由于大气的密度是变化的,所以大气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也是变化的.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之差.③称重法:F浮=G-F拉(或F浮=G-G′).空气中测得物体所受重力为G,物体浸在某种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拉,则F浮=G-F拉(注:当物体处于漂浮状态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则F 浮=G).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某同学在实验室里将体积为1.0×10-3m3的实心正方体木块放入水中,如图所示,静止时,其下表面距水面0.06m.请根据此现象和所学的力学知识,计算出两个与该木块有关的物理量.(不要求写计算过程,g取10N/kg)(1);(2)答案:(1)木块所受浮力F浮=ρ水gV排=6N (2)木块所受重力G木=6N (3)木块质量m木=0.6kg (4)木块密度ρ木=0.6×103kg/m3 (5)木块下表面受到的压力F=6N(6)木块下表面受到的压强p=600Pa(任选两个)知识点2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密度师我们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gV排可以求浮力,反过来我们知道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可以求出液体的密度呢?师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我们想测物体的密度,又该如何呢?生:可以通过公式ρ=m/V计算得出.师规则的物体可以通过测量计算出体积,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又如何求出呢?生:可以通过排液法.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既然可用排液法求体积,是否也可以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呢?我们再看一个例题.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称得重力为27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17N,取g=10N/kg,则:(1)该金属块受到水对它的浮力是多大?(2)物体的体积是多少?(3)金属块的密度是多大?分析:(1)金属块在水中受到重力G、拉力F和浮力F浮的作用,物体所受浮力F浮=G-F;(2)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求出排开水的体积,由于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则有V物=V排;(3)再根据密度公式ρ=m/V可求出金属块的密度.解:(1)物体所受浮力F浮=G-F=27N-17N=10N;(2)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变形得V排=F浮/ρ液g=10N/(1.0×103kg/m3×10N/kg)=1.0×10-3m3;(3)由于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则有V物=V排=1.0×10-3m3,则金属块的密度ρ=m/V=G/(gV物)=27N/(10N/kg×1.0×10-3m3)=2.7×103kg/m3.【教师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计算浮力大小的常用方法:阿基米德公式法、称重法、二力平衡法、压强差法.好,谢谢大家!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各种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在探究利用浮力求出物体(或液体)的密度中,教师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强化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1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现象,能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况.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它解释浮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体会物体漂浮、上浮、下沉、悬浮的原因.2.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浮力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上浮、下沉、漂浮、悬浮的分析与判断.【教学难点】物体处在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的不同状态下,浮力、重力、密度的比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鸡蛋、食盐、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不同浓度的盐水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演示实验,请大家注意观察:。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


在水平桌面上有一个盛有水的容器,木块用细线系住没 入水中,如图甲所示。将细线剪断,木块最终漂浮在水 面上,且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中,木块受到水的浮力之比是5∶3 B.甲、乙两图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小相等 C.甲图中细线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浮力之比是 2∶ 5 D.甲图中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小于乙图中容器对水平 桌面的压力
2、物体所受浮力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结论:
物体所受浮力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_______ 有关 。
3、物体所受浮力跟液体的密度?
物体所受浮力跟物体浸入液体的密度有关 _______
结论:
4、相同体积的物体所受浮力跟物体的密度?
铝块
铜块
结论:
物体所受浮力跟物体的密度_______ 无关。
探究归纳:
需知: G排 或 m排 杯中液满时:m排=m溢
3、公式法: F浮=ρ
液gV排
浸没:V排 = V物 部分浸入:V排 =V浸入< V物
需明确:浸入状态
确定 V排
4、压力差法: F浮=F向上- F向下
• 判断 1、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 ) 2、物体的重力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 ) 3、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 √ ) × 4、密度大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反而小。( ) 5、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的运动状态有关 ( ) × 6、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 )
m排 g = G排 =G杯液- G杯
算2量
① G物 ③ F示 ④ G杯液 ② G杯
测量顺序
测4量
2000多年以前,在古希腊著名的城堡叙拉古,曾经发生了一件 课外知识、阿基米德的故事 几乎轰动全城的趣事。一天早上,一个赤身裸体的男子,全身湿淋 淋的,奔跑在热闹的叙拉古大街上,他边跑边欣喜若狂地高喊着: “攸勒加!攸勒加!”(“攸勒加”是希腊语,意思是“找到了”)街 上的人都以为他是一个疯子呢。 这个男子,就是世界科技史上有 显赫地位的古希腊最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是什么事情使得 阿基米德如此兴奋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叙拉古国王希罗二世,叫工匠做一顶纯金的王冠。这顶王冠工 艺精致,重量也与所给的黄金相等,但是国王凭着一些迹象,怀疑 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于是,国王召见了他的顾问——阿基米德, 要求他在不损坏王冠的前提下查明真相。阿基米德接受任务之后, 冥思苦想,吃不香,睡不安,眼看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他真要急疯 了。这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澡盆里放满了水,他跳了进去,只 见水溢出了盆外。这时,他感到身子入水越深,溢出的水越多,身 子也感到越轻,直到他整个身子浸入水中,水才不再溢出来。这时, 他的想像力被激发了,一个科学家的灵感突然出现了!他终于悟出 了一个科学的原理。此刻的阿基米德已经完全进入到科学的王国中 去了,完全忘记了自己正在洗澡,这才发生了他裸体在大街上奔跑

8.5 学生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8.5 学生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8.5 学生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浮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掌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概念的理解。

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

2. 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三、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盛水容器、不同密度的液体(如盐水、酒精等)、量筒、溢水杯、小桶、刻度尺、细线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提问: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同样重量的铁块和木块,铁块会沉到水底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存在及其产生原因。

2. 新课讲解(10分钟)讲述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强调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引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3. 实验探究(25分钟)实验一: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步骤:1.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G。

2. 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的不同深度,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2、F3...。

3. 计算金属块在不同深度受到的浮力F浮1、F浮2、F浮3...(F浮=G F)。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实验二: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步骤:1.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G。

2. 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水。

3. 将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盐水。

4. 计算金属块在水和盐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水、F浮盐水(F浮=G 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一节(下)《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教学设计实验仪器学法:观察体验、实验法、推理法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

教师演示:一生鸡蛋、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气球、磁铁、若干回形针、透明容器(高约30厘米)、热水等。

学生分组体验浮力大小:大水桶、水、实心球、橡皮球(大、中、小各一个)、小沙袋、橡皮泥、学生自带物品等。

学生分组实验1:小玻璃瓶(有橡皮塞)、细棉线、细沙、水、小沙袋、弹簧测力计、小石块、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教学内容温故迎新教师活动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浮力?PPT投放相关图片)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教学: 2、浮力的大小怎么测量?(PPT投放课件)教师活动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拉力差法:F s=G-F拉复习浮力大小的测量,为下面浮力大小的探究做铺垫和准备。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观察思考提出问题PPT展示下方图片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问:水中哪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大?问: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情境1:请学生体验大小不同的球浸没在水中时,手对球的压力有何不同?学生可能有多种答案:可能是漂浮木块受到浮力大;可能是大石块受到浮力大;无法判断等;学生:越大的球压入并浸没水中所要的压力越大。

亲身体验大胆猜想猜想1: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浸没液体的体积有关。

情境2:煮汤圆时,刚放入学生思考:煮汤圆过程,开教师不用着急下结论,让学生们在思维的碰撞中冲突中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猜想假设应该有根有据,不能凭空瞎想,所以学生亲自的体验很重要,体验中获得感知。

依据现象观察思考大胆猜想锅中的汤圆沉入水底;汤圆煮熟后会漂浮在水面上;教师演示实验:违球Si在畑将上斛邊现象:沉在水中的气球,随着热水的加入,最终气球会上浮。

教师问:浮力大小可能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小组合作经历体验大胆猜想师: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于桌面上的器材,体验浮力的大小,而后猜想浮力大小可能的影响因素。

始时水温度低,汤圆受到的浮力小,所以沉在水底;而后水温逐渐升高,汤圆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最终漂浮。

思考:容器中水温升高后,气球受到的浮力增大,当浮力大于气球整体重力后,气球将上浮。

猜想2: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温度有关各小组通过实验,体验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通过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现象1:为什么死海中,人可以漂浮;而一般的溪水中人却无法自然漂浮?体验2: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放了水中,球形橡皮泥沉,小舟形橡皮泥浮体验3:用细绳拉着一圆柱形物体慢慢进入水中,感受拉力的变化。

体验4.…等等学生们提出的猜想:猜想3:浮力大小可能与物学生通过回忆生活场景,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现象,从中分析提炼相关信息,而后提出猜想。

增强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有利用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素养。

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而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很典型的探究性实验,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师生讨论后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有的猜想一一探究探究猜想1、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师:怎样探究?我们需要用到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方法?设计实验1验证猜想1师生交流后形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1 实验步骤:⑴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慢慢地浸入到液体中。

⑵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关系。

实验现象分析:同一物体浸入相同的液体中,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不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也不相同。

师:猜想2: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温度有关,接下体浸入液体的密度有关猜想4: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猜想5: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猜想6: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猜想7.•…等等生:探究过程得用到“控制变量法”。

把同一物体逐渐浸入液体中,分别测出物体浸入不同体积时浮力的大小,而后进行比较,如果浮力不同则猜想正确。

器材:弹簧测力计、水槽、水、细线、一石块(或一密闭小玻璃瓶)学生进行实验:实验1步骤:lum新休車力=实验1结论:猜想1是正确的,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学生小组讨论后形成方案:方法: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经常要经历:观察思考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设计实验一收集数据一得出结论的过程。

本节设计就是要学生经历这样的步骤。

“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思想,是初中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得从实践中去体会这一研究思想。

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方案。

师:请某一小组的代表(两个)挑选实验器材,并演示实验过程。

器材:弹簧测力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细线、一小石块学生代表演示实验:实验2步骤:设计实验2探究猜想2设计实验2实验步骤:⑴同一物体分别浸没到热水和冷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⑵比较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利用拉力差法测出浮力的大小。

实验现象:浮力大小相同自主探究:每个小组从剩余的猜想中选择感兴趣的一两种猜想进行探究,最终全班共享结果。

设计实验验证探究其他猜想设计实验3: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实验步骤:⑴ 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重力⑵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慢慢地浸没到清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 i ⑶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慢慢地浸没到浓盐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2 ⑷分别算出两次浮力大小,进行比较。

数据记录:G■物二实验2结论:猜想2是错误的,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温度无关。

实验3步骤:TJI放手请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学生演示实验的方式呈现不足,而后师生共同探讨形成正确的方案,这样的结果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

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完善实验探究方案,完成实验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思想。

各小组分别探究,而后共享成果,即可节约课堂时间,又可让学生体验分享的快乐!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了解到物体所受的浮数据记录: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现象分析:同一物体浸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相同,即浮力大小不一样。

石拷¥ Ji h聲胃捌力計吃力/K1WW盘木中雄力=盐率申舉力=实验3结论:猜想3是正确的,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数据记录:设计实验验证探究其他猜想设计实验验证探究其他猜想设计实验4: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实验步骤:⑴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⑵比较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利用拉力差法测出浮力的大小。

实验现象:形状不同的橡皮泥所受到的浮力相同。

设计实验5: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步骤:⑴取一玻璃瓶,内装大半瓶的细沙,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和浸没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并利用拉力差法测出浮力的大小F浮i⑵同一玻璃瓶,装满细沙,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和浸没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并利用拉力差法测出浮力的大小F浮2(3)比较两种情况下浮力的大小。

实验4步骤:M L L IL“皮耀蔓力fN畀彎测力计箱力/K实验4结论:猜想4是错误的,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状无关。

实验5步骤:通过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了解到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通过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了解到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数据记录:■■实验现象: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相同。

着晴■羽KT■叠力\师:通过白板展示各小组实验数据,大家共享实验结论教师板书: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归纳总结1、液体的密度得出结论2、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结论: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事例1师:通过以上对浮力的学习,下图的现象中,哪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应用实验结论分析解决问题事例2教师演示实验:⑴把鸡蛋放入清水中,观察现象。

⑵ 清水中加入浓盐水,改变水的密度,再观察出现的现象。

实验5结论:猜想5是错误的,浮力的大小物体的质量无关。

生:物体浸入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通过互通有无,缩短课堂实验时间,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接此例题纠正学生们错误的观念,漂浮物生: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因体的浮力不一为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大。

定大,下沉物体的浮力不一定小。

同时进一步验证了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到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学生回答:1、 气球处水的压强变大2、 气球的体积变小3、 气球受到浮力减小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引导提问:随着水的缓慢 加入,杯子液面将逐渐升 高,气球处的水压将如何 变化?这会影响到什么? 气球受到的浮力是否发生 变化?事例4教师演示实验:如图沿着杯壁缓慢的加入 热水,原沉在水底的气球 会上浮。

现象:鸡蛋在清水中下沉到底,随着浓盐水的加入 沉底的鸡蛋最终上浮 问题:为什么随着盐水的 加入,鸡蛋最终会上浮应用实验 结论分析 解决问题事例3教师演示实验:如图沿着杯壁缓慢的加入 清水,直到气球和下方的 重物一起下沉。

绕慢加入水生:清水中加入浓盐水,杯 子水的密度增大,同时鸡蛋 受到的浮力也增大,但浮力 大于鸡蛋的重力时,鸡蛋就 会上浮。

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 时,也能够把 所学知识运用 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有利于 知识的巩固, 有利于培养信 息提炼分析能 力。

通过事例3和 事例4的分析, 可提咼学生综 合分析问题的 能力。

善于发 现物理现象中 的主要矛盾。

学生回答:随着水温的提高,气球的体积因受热膨胀,浸没液体的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也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后,气球即上浮。

引导提问:前面的探究实验证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温度无关,为什么随着水温的提高,最终气球会上浮?根据上方导图,回顾本节课针对浮力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

1、有兴趣的同学到物理实验室继续完成相关的探究实验或拓展性的实验2、完成优化设计《浮力》这一节练习3、预习第二节《阿基米德定理》第10章第1节(下)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一)猜想假设:①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②液体的温度③物体质量④液体密度⑤物体形状⑥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等等(二)设计实验:控制变量法(化多变量为单变量)(三)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小组合作(四)实验结论:F浮与V浸和p液有关(五)结论应用:本节课学生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实验探究历程: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动手体验、动脑思考大胆猜想---师生互动设计实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结论应用巩固升华;大部分孩子都能深入的参与到实验探究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形成,使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这个教学目标我觉得实现了很好。

课堂贯穿了各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有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演示实验、学生小组实验和学生体验课堂小结—1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评价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