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完整版.
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
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广场位于场地南部,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出入口 ,设计保留其厂房主体结构,引入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重 新赋予了这个场地新的角色,使其拥有了新的生命力。 •“空中花园”保留了原厂房屋顶的支撑结构,被涂上了鲜 艳的红色,幵在屋顶之下悬挂种植了大片的植物。 •保留支撑架构,拆除辅劣结构,这片老屋顶和屋顶下新建 的玱璃房和楼梯二层空间相映成趣
• 荻台江风(货运码头改造)
• 空中花园(型钢厂三车间及厚板酸洗厂房的改造)
• 锈色长卷(钢材的再生与再用)
荻台江风
芦荻台面积约1650平方米,位于后滩公园中部的原污水处理厂 码头,长10米,宽8米,设计将整个码头及基础全部保留,改造成 一个休闲平台。 1、保留原货运码头基本格局,基础全部保留,体现工业遗存特色 ; 2、铺上竹木甲板,局部砌出种植池,植入其它元素,建立人性化 休息系统,使游人可舒适停留,眺望黄浦江原生湿地景观和对岸上 海城市天际线。 3.为阻挡江风的吹袭,平台上还竖起一片片嵌有玱璃的钢板。平台 两端以及临水一侧种植有芦苇和荻,将平台融入滨江湿地之中,尽 显野趣和自然。
净化流程:从西到东,湿地水流经过病原体净化区、重金属净化区和营养 物净化区后,迚入水质稳定调节区;期间,水流又丌断通过地下管道在 梯田迚出,迂回净化。 系统设计:净化系统考虑了黄浦江不内河湿地的水位、纵向流速,湖底生 态化设计为水生物多样性提供条件;同时考虑了水体的沉淀、加氧、过 滤和生物吸收。 水位西高东低;江水位高、湿地水位低,在净化循环系统内部水自然流 劢
(2)生态防洪体系 a)、 两年一遇的土坡式防洪堤和千年一遇的台地式防洪堤之间,形成了 一个黄浦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和缓冲区,可以在遇到突发洪水时作为 城市的滞洪地。 b)、 分层建堤大大降低了对防洪堤的要求高度和强度,使原有水泥防洪 堤可以改为低强度的泥土和天然材料制作的生态化的护堤,改善了滨江 生态系统。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建设了很多口惠而实不至的项目,而后滩公园则是本届世博会真正的绿色成就之一。
这个位于上海浦东区黄浦江沿岸14公顷的景观项目被评为201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综合设计类最高奖——杰出设计奖(2010 ASLA Awards - Excellence of Design )。
评委会称其设计“有力而精致(Powerful and Exquisite)”位于欧洲展馆和黄浦江之间的这块长条状的地块,曾是上海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污染纵横、毫无生机的棕地。
而如今这里成了野生生物的天堂、天然的洪水控制系统和都市田园。
该公园由俞孔坚领衔的中国设计公司——土人设计进行设计。
他的团队撕下黄浦江岸原有的水泥防洪堤,代之以只需少量维护的一系列松散的生态友好型的岩石作为防范上海遭受洪水的高效系统。
“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使用可持续材料,”俞教授告诉我们。
“后滩公园中的栈道完全取材于竹子,而对于从旧场地的工业建筑拆下的材料,我们也予以回收并整合到了各种新的建筑里”。
黄浦江的水质是劣5类,中国最差的水质。
通过叠瀑墙、梯田和引入低维护、生长期短的芦苇、玉米、水稻和荷花等湿地植物这些自然过程的净化,如今后滩公园沿岸的水质已经达到了3类。
这就意味着每天有2400立方的水经过后滩公园的净化处理可被作为非饮用水安全地用于世博会的各个地方。
这种利用自然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较之传统方法可节约50万美元。
后滩公园的农作物随季节轮换着生长,目前这里向日葵灿烂地盛开、水稻也在吱吱地钻出地面。
“这里成了野生物种的避难所,”俞教授说。
“如今,成群结队的鸳鸯和乌龟在黄浦江安了家,而等到世博会落下帷幕时这里将会有更多物种,因为这里的生境将不断改善并持续生长。
”简介:后滩公园以一种生命系统的姿态证明了生态基础设施可为社会和自然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态水治理和雨洪调控方式。
这一独特的、生产性的、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展现未来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是以低管理成本、高收效景观为基础的新美学的一曲赞歌。
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初步结构设计
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初步结构设计第一章设计总说明第一章设计总说明一、总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上海市中心,跨越黄浦江两岸,它在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后滩公园位于园区围栏区西南角,北临黄浦江,南临世博场馆区,东接中心绿地,西接外城区。
后滩公园园址内发现的黄浦江城区段一片天然湿地非常罕见,如何贯彻生态和谐、资源整合、节能环保的原则,保护、开发和利用天然湿地景观是探索上海市中心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展示世博主题、体现和谐城市的绝佳载体。
受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的委托,我院开展了本工程的初步设计。
二、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1.相关政策、规范和文件1.1相关政策、规范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④《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⑤《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 67-95)⑥《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⑦《上海市绿化条例》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89)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⑩《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环境建设标准》1.2相关规划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总体规划》②《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③世博会园区世博公园相关规划④世博会园区轮渡(水门)工程相关规划⑤世博会园区浦明路道路工程相关规划1.3相关批文①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上海世博会主体工程主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的批复》②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关于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沪发改城(2007)167号③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关于《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的批复,沪绿(2007)153号④《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初勘)》⑤《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防汛墙工程勘察报告(初勘)》⑥《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航运、水工、航道咨询报告》2.自然条件2.1气候条件场地地处北亚热带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气候温、湿润,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ADD YOUR WEBSITE
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方案以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和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共同形成场地的 交通网络。三场:分别为西端“空中花园”广场(通过改造利用工业建筑形成),中部水门码头广场,东端漂浮的 花园(与会展区相联系)。九园:在场地中建立多个艺术“容器,”形成多重体验空间。以网络的形式构建步道系 统,串联各个体验空间,形成亲切自如的人行交通系统。
TEXT
TEXT
TEXT
ADD YOUR COMPANY
土地 利用
3
ADD YOUR WEBSITE
ADD YOUR COMPANY
ADD YOUR WEBSITE
在江滩的自然基底上,选用了江南四季作物,并运用梯田营造和灌溉技术解决高差和满足蓄水净化之功效,营造都市田园。春 天菜花流金,夏时葵花照耀,秋季稻菽飘香,冬日翘摇铺地,无不唤起大都市对乡土农业文明的回味,是土地的生产功能的以 展示,并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系。
ADD YOUR COMPANY
生态 恢复
2
ADD YOUR WEBSITE
ADD YOUR COMPANY
ADD YOUR WEBSITE
地,茂盛的柳树和芦苇群落,供多种鸟类栖息 并发挥河水净化和防止洪水侵蚀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对原沿江水泥护岸和码头进行生态化改造, 恢复自然植被。同时,根据现状绿化及湿地分析现状用地及工业遗存分析湿地净化系统示意狭长 的场地条件,设计了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绵延1.7km,宽窄不一。整个公园的植被选用适应于 江滩的乡土物种,芦笛翻飞,乌桕成林,更有群鱼游憩,白鹭照水,一派生机勃勃,实现了“滩” 的回归。
ADD YOUR COMPANY
建筑 形态
5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完整版)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俞孔坚,凌世红,金圆圆引言: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市中心,跨越黄浦江两岸,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
属于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地处浦东原后滩地区,滨临黄浦江,是世博园区的核心绿地之一,规划范围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
北侧紧临世博公园中心绿地。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后滩湿地公园原有规划用地岸线长约1.7公里,总面积为14.2公顷,经考察,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厂房、码头等工业遗存,建议保留,因此该用地总面积相应扩大为16公顷,围栏区外、防汛墙内、紧贴湿地公园规划的旅游巴士停车场用地面积变为2.2公顷,会后作为后滩湿地公园二期用地,故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后滩湿地公园不仅需要满足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水处理和生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1、场地秉赋1.1场地历史沿革:场地及其周边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从海岸线推移的位置判断,场地所在位置公元8世纪前(唐朝统治时期)已经成陆。
从场地曾隶属的南市区区志史料看,大事记的上限也自唐开始,两者基本吻合。
按照自然环境变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将场地景观的变迁划分为5个阶段,如表1。
场地的变化,讲述着场地发展的故事,记忆着周围人的情感。
表1:场地景观演变1.2现状概况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场地东部主要是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干线1#污水泵站;中部有上海市环境污水处理厂;西南部主要是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厂和后滩天然湿地。
基地地势相对平坦,大部分场地标高在4米到7米之间。
场地西南部的湿地区是天然形成的缓坡,是黄浦江的长滩,平均标高约2米。
场地内的驳岸现状大体分为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和西段湿地的无桩基防汛墙两种。
上海世博园方案策划书3篇
上海世博园方案策划书3篇篇一《上海世博园方案策划书》一、背景与目标上海世博园是一个展示人类文明成果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场所。
本次策划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和吸引力的世博园,为观众带来丰富多样的体验,同时展示上海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
二、主题与理念1. 主题本次世博园的主题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共同责任”,旨在强调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2. 理念创新性: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创新理念,鼓励观众思考和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互动性:提供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活动,让观众积极参与,增强观展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可持续性:强调绿色环保、资源回收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展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
多元性:展示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特色,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展区规划1. 核心展区设立主题馆、科技馆、未来城市馆等核心展馆,展示全球最新的科技成果、城市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实践。
2. 国际展区邀请各国参展,展示各国的文化特色、科技成就和城市发展理念。
3. 互动体验区设置多个互动体验区域,包括科技互动、文化体验、绿色生活等,让观众亲身感受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魅力。
4. 美食街区在世博园设置多个美食街区,提供世界各地的美食,让观众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不同文化的交融。
5. 活动广场在世博园中心区域设置活动广场,用于举办各类主题活动、文艺演出和论坛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活动策划1. 主题活动举办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主题活动,如科技论坛、文化交流活动、绿色环保行动等,吸引观众参与。
2. 互动体验活动设置多个互动体验项目,如科技互动游戏、绿色生活体验、文化手工制作等,让观众在互动中学习和体验。
3. 文艺演出在世博园活动广场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丰富观众的观展体验。
4. 论坛与研讨会举办相关领域的论坛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共同探讨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
上海世博后滩花园
上海世博后滩花园
设计背景
后滩公园位于世博规划C片区,北临黄浦江。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土人公司与北大景观研究 生院共同设计。
设计理念及处理方法
后滩公园展示出了一种崭新的生命体系,在这里生 态基础设施可以同时为社会和自然提供多重服务, 同时新的水源生态处理手段和防洪措施也一应俱全
人工湿地和再生设计。
在整个工程开始前,这片地区原本属于钢铁厂 和船舶修理厂,这些老的厂房必须拆除,而厂 房下的土地则被进行生态处理。工业区的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 净化模式,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 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 自然做功,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 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 呼应绿色世博, 展示绿色技术
可复制的生态净水厂
除了供给世博公园做水景循环用水,还能满足 世博公园与后滩公园自身的绿化灌溉及道路冲 洗等需要。
新型生态水循环处理
和传统理解中的生态水循环处理不同,后滩公 园运用的各种生态处理手段源于自然,颇有一 番向农业时代借鉴的意味。
糅合工业遗留和野趣美学
原本的后滩公园入口处已经整体地用铁丝网封 了起来,被选作世博会的各国领导接待处。这 个由钢铁三厂的工作车间改造的“空中花园” 在设计之初曾经备受争议,和工业遗留相映成 趣的,是设计师对于自然野趣的追求。
湿地的新生
世博后滩公园为上海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 一
公园保留并改善了场地中黄浦边的原有4公顷 江滩湿地,在此基础上对原沿江水泥护岸和码 头进行生态化改造,恢复自然植被。
世博园提升改造规划方案
世博园提升改造规划方案背景介绍世博园作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了许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的重要地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博园的建筑、设施和服务已经开始有些老旧,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
为此,世博园提出了一项提升改造规划方案,旨在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
提升改造方案建筑提升世博园的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在当时算是非常先进的,但在现代已经落后了很多。
我们计划对部分建筑进行改造,以便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具体的改造方案包括:•更新立面设计:利用更好的材料,优化立面设计,使得建筑外观更加美观现代化。
•建造公共空间:建筑中的一些区域因为缺乏空间被废弃,我们计划将这些区域重新设计,成为游客休闲和交流的空间。
•提高建筑制造标准:世博园内的建筑大部分采用了传统的建造技术,在不能改造的情况下,我们将以更高的标准来进行维修和保养,确保建筑的安全和质量。
设施提升随着时代的进步,游客对于设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因此,我们需要对一些设施进行提升和改造,以便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具体的改造方案包括:•新增休闲设施:游客除了游览世博园的展览,也希望有一些休闲娱乐的设施,比如说游乐场和安全的攀爬墙等。
•安装智能设备:在公共区域和服务中心内,我们计划安装一些智能设备,比如说信息亭和自助服务机。
这些设备将不仅提高服务效率,也能带给游客更好的体验。
•提高交通便利性:为游客提供直达式的交通服务,游客将更可以快捷方便地从世博园呼叫出租车,或是开发一种类似单车分时租赁的模式,提高游客游玩的便利性。
作为著名的世界博览会会址,世博园内的路况和周边公共交通的配套设施也需跟紧国内交通的发展脚步。
服务提升在提升和改造任何建筑和设施之前,我们还必须关注提升和改善游客的服务体验。
具体的改造方案包括:•增加服务员数量:为了提高游客入园的体验,我们将增加服务员的数量,并加强他们的培训,以便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
•提高服务品质: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说加强服务态度和沟通能力的培训,以提高服务品质。
中国上海世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设计
中国上海世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设计(北京土人)概要: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做功,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后滩公园深情地回望农业和工业文明的过去,并憧憬于生态文明的未来,放声讴歌生态之美、丰产与健康的大脚之美、蓬勃而烂漫的野草之美;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世博后滩公园为上海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位于“2010上海世博园”区之西端,位于黄浦江之东岸之与浦明路之间,南临园区新建浦明路,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占地18公顷。
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2007年初开始,由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领衔“土人设计”团队设计,2009年10月建成。
设计者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环境伦理与新美学思想,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显现了场地的四层历史与文明属性:黄浦江滩的回归,农业文明的回味,工业文明的记忆和后工业生态文明的展望。
最终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和雨洪调蓄、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
后滩公园不但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得生态净化水系统模式,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自我循环净化,让自然做功,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成功的样板。
公园保留并改善了场地中黄浦边的原有4公顷江滩湿地,在此基础上对原沿江水泥护岸和码头进行生态化改造,恢复自然植被。
同时,整个公园的植被选用适应于江滩的乡土物种,芦笛翻飞,乌桕成林,更有群鱼游憩,白鹭照水,一派生机勃勃,实现了“滩”的回归。
在江滩的自然基底上,选用了江南四季作物,并运用梯田营造和灌溉技术解决高差和满足蓄水净化之功效,营造都市田园。
春天菜花流金,夏时葵花照耀,秋季稻菽飘香,冬日翘摇铺地,无不唤起大都市对乡土农业文明的回味,是土地的生产功能的以展示,并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系。
上海后滩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上海后滩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来源 ] 中国旅游景观[ 作者 ] 佚名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见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依据上海总体规划,上海绿地发展的主要内容为绿地、林地和湿地。
因地制宜地保护、利用世博会会址内后滩处因黄浦江潮汐影响形成的一片天然湿地,是探索上海市中心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课题,为此按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世博主题,贯彻生态和谐,节能环保、资源整合的原则,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衔接和融合成为我们此项目规划设计的依据。
设计特色------一条蓝带串起的四大文明蓝带: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
三带一区滨江芦荻带:场地北侧是由芦苇和荻草构成的生态滨河岸线,由布道穿越,自然而亲切。
内河净化湿地带:场地中部形成内河湿地,通过过滤渗透层与黄浦江相通,建立湿地生态净化系统,将河水净化,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
梯地禾田带:利用千年一遇防洪堤与湿地的5米高差,形成高差错落的梯田,植五谷与经济作物,田埂为径,辟乔木林荫空间。
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吸引鸟类栖息。
三场九园三场:分别为西端“空中花园”广场(通过改选利用工业建筑形成),中部水门码头广场,东端漂浮的花园(与会展区相联系)。
九园:在场地中建立多个艺术“容器”,形成多重体验空间。
开道网络以网络的形成构建步道系统,串联各个体验空间,形成便捷自如的人行交通系统。
四种文明:“滩”的回归、田园江水、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滩”的回归:保留滩涂,湿地,回归自然,追忆渔猎文明。
田园江水:借用农业元素,体验农业文明。
工业遗存:保留工业化时代遗迹,回顾工业文明。
后工业生态文化:构建生态系统,建立多重体验与开放空间,畅想后工业时代文明。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景观设计理论
湿地生态景观 梯地禾田农耕文 明的回味 工业文明的记忆 生态文明的体验
湿地生态景观
与洪水相适应的地形设计
原生湿地保护区 滨江芦荻景观带 内河人工净化湿地
与洪水相适应的地形设计
外水滩地和内河净化湿地 带之间通过潮水涨落、无 动力的自然渗滤进行联系, 它们息息相关,一同营造 着具有地域特征、能够可 持续发展的后滩湿地生态 系统。外水滩地主要是指 原生湿地和与黄浦江直接 相邻场地的恢复湿地通过 改造,将形成抵御风暴潮 的天然屏障,降低洪水风 险。
4.漫步径道之间 体验景观 之美
1.人工湿地与更新设计
人工湿地水 体净化设计图
公园的中心地带为一块1.7千米长、5~30米宽的带状人 工内河湿地,它像一台不停转动的水污染处理器一样净化 着黄浦江水,并努力打造一片重塑生机的江滨地带。小瀑 布和梯田的形式不仅创造了优美的水景,也增加了水中的 氧含量,同时过滤了水体营养,减少了水中沉积杂质;并 选取了各种湿地植物来吸收不同的污染物质。实地测验表 明,后滩公园每天可以将2400立方米水从劣V类水净化为 III类净水,可供世博会非饮用水使用,与传统的水治理手 法相比可节省50万美元。
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如何满 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
如何运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
针对六大问题,六大设计对策
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 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
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
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 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 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
设计团队简介
整体设计: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 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首席设计师:俞孔坚 项目负责人:俞孔坚 前期研究员:方琬丽、程成、奚雪松 设计团队:凌世红、轰伟、袁天远、金圆圆、俞宏前、 龙翔、孔祥斌、任冬丽、张媛、唐海波、蒋伟荣、邱宇、 白绍辉、方渊、何美才、杨帆、张君迎、潘阳、张静、刘 向军、丁红霞、牛静、张媛、林少华、臧亚南、邵宗博、 刘德华、俞伏敏、陈娆、张炜、陈计伟、万向荣 设计时间:2007年1月~2009年10月 建成时间:2009年10月 开放时间:2010年5月 所获奖项:2010年ASLA专业奖之杰出设计奖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完整版)1000字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成功举办,展出面积达到528万平方米。
在世博会园区内,有着众多的世界名胜古迹、建筑风格和现代科技,成为上海人民和游客心灵和触觉的体验,同时对于今天的城市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世博会园区正在进行后续开发,探寻新的可能性。
其中,后滩公园的规划设计是重点。
以下将介绍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1. 规划背景后滩公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园区内,总用地面积约为193.3公顷。
该项目是《上海世博会展园区总体规划》中规划的原则之一,旨在继承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绿色、智慧、可持续的示范性城市公园。
后滩公园项目拟分两期建设,一期总用地约103.3公顷,计划于2021年完成建设。
2. 设计理念后滩公园的设计理念是“带绿融城,以城为绿”。
其中,“带绿融城”是指在公园设计中完美融合了城市建筑和自然美景,创造出一个每个人都可以感到舒适、愉悦和自由的空间。
同时,“以城为绿”代表公园将满足城市居民绿化需求,以建设高品质、可持续的绿色公园为核心。
基于这两个理念,设计师尤其强调环保、可持续和低碳原则,同时通过融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打造出一座高品质、智慧、现代和绿色的城市公园。
3. 设计主题后滩公园的主题是“花落后滩,爱上公园”。
公园的设计理念与主题完美相配,以绿为主调,以景为重点,以生态为关键点,通过不同的景观元素的相互融合,呈现了公园的卓越品质。
公园设计将以植被、景观、生态和文化为核心,在公共服务、人文氛围、交通和界面设计等多个方面全面发挥公园的作用和功能。
园内将建立一个生态循环系统,包括以绿地、水系、景观等多种元素组合而成的生态体系。
通过生态系统构建和智能管理,公园将制造出一种健康、安全和具有科技感的空间体验。
4. 设计要素(1)植物景观设计:后滩公园是以绿色为主打的简美公园,因而设有以植物为主的景观设计,分布有林带、草坪、花坛、湖、岛等一系列需要植物美化的设计元素,将打造出具备时尚感、丰富多彩、简洁大方的绿色城市感。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6页word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1 项目背景中国2019年上海世博公园的规划用地,北临黄浦江、南至浦明路,西起打浦路隧道,东至世博园区东部水门,规划用地面积约29公顷,另外相关设计用地包括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总面积约42公顷。
基地中无系统、连续的绿化景观,滨江生态系统均被破坏,环境污染、废水及码头的堆场使整个滨江原始的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基地西端有部分湿地生态群落。
基于此种立地条件,该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塑造,充分考虑会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和会后城市休闲公园绿地双重功能的相互冲突,建立集生态、展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景观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园绿地生态系统。
2 系统布局2.1 系统的形成在整体骨架设计中,设计者以滩的形式及扇骨形状均匀分布于基地的乔木林为主体结构,,以人工的植栽方式,巧妙的创造了上海世博会南园规划景区-公园-黄浦江心-北园规划景区的序列性景观(如图1),由南到北自然过渡,起到系统与外环境骨架衔接的作用。
图 1设计构思中,由防洪堤和交通网络引发创作灵感,进一步联想到山水自然线条的构图形式,最终确立中国扇的上层植物结构形式配以流畅的地被网络,形成一轮黄埔江边亮丽的植物虹。
横向上强调布局的弧线分区与直线守边相结合,竖向上通过对风向、遮荫及视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穿插形成整齐的南北向条状林地。
抬升的扇形基地比拟为折扇的扇面,按风向走势而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比拟为扇骨,这样整个滩的景观构成了一幅生动而赋有韵味的中国水墨山水画。
(如图2)图 22.2 系统的渐变纵观上海世博会公园绿地分区,由西向东依次为生态湿地区、休闲游艺区、公共活动中心区、世博中心轴、演艺中心区、工业文明展示区(如图3),与此功能结构相吻合的植物规划分别为:西部以湿地水岸植物景观为主,中部一轴两心区域突出了世博园特有的林地、草坪及屋顶花园景观,东部开创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立体花园的新地带。
由西向东无不透漏出自然向人工渐变的痕迹。
上海后滩公园设计案例分析
制造工业走过了黄金时代, 老工厂面临搬迁或倒闭的 问题。浦东开发要求浦江 两岸联系更加紧密。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东部: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和南干线1号污水泵站 。
中部:上海市环境污水处理厂
西南部: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厂和 后滩天然湿地。
上海后滩公园
2010 Shanghai Expo- The Hotan Park
案例分析
1.0 工程概况 Project summary 项目简介
基地概况
目标与挑战
项目简介
Project introduction
类别:城市公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绿地 设计公司:土人景观 规模:18公顷 地点:上海浦东,2010世博会园 区
型的水乡村落景观。
近代工 1843业时期 1949
现代工 1949-至 业时期 今
因港口码头运输以及工业生产的需要,浦 江两岸岸线大量被固化,河流自然沉积和 侵蚀过程逐渐衰落,“填浜筑路”自此开 始。
近代工业积聚的中心之一, 内河航运业发达,码头密 布,铁路、公路交通发达。
场地内浦江岸线完全被固化,浦江水文动 力过程受阻。塘浦基本上都填平成道路, 支流仅存白莲泾。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 共同作用加剧了沿江风暴潮的破坏作用。 多年工业生表产1:造场成地的景环观境演污变染问题有待解 决。
水位西高东低;江水位高、湿地水位低,在净化循环系统内部水自然流 动
4.0 具体设计 Specific design 交通组织
高差处理
其他处理
净化系统剖面示意图
2.生态防洪体系
A、两年一遇的土坡式防洪堤和千年一遇的台地式防洪堤之间,形成了一个 黄浦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和缓冲区,可以在遇到突发洪水时作为城市 的滞洪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俞孔坚,凌世红,金圆圆引言: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市中心,跨越黄浦江两岸,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
属于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地处浦东原后滩地区,滨临黄浦江,是世博园区的核心绿地之一,规划范围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
北侧紧临世博公园中心绿地。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后滩湿地公园原有规划用地岸线长约1.7公里,总面积为14.2公顷,经考察,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厂房、码头等工业遗存,建议保留,因此该用地总面积相应扩大为16公顷,围栏区外、防汛墙内、紧贴湿地公园规划的旅游巴士停车场用地面积变为2.2公顷,会后作为后滩湿地公园二期用地,故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后滩湿地公园不仅需要满足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水处理和生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1、场地秉赋1.1场地历史沿革:场地及其周边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从海岸线推移的位置判断,场地所在位置公元8世纪前(唐朝统治时期)已经成陆。
从场地曾隶属的南市区区志史料看,大事记的上限也自唐开始,两者基本吻合。
按照自然环境变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将场地景观的变迁划分为5个阶段,如表1。
场地的变化,讲述着场地发展的故事,记忆着周围人的情感。
表1:场地景观演变1.2现状概况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场地东部主要是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干线1#污水泵站;中部有上海市环境污水处理厂;西南部主要是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厂和后滩天然湿地。
基地地势相对平坦,大部分场地标高在4米到7米之间。
场地西南部的湿地区是天然形成的缓坡,是黄浦江的长滩,平均标高约2米。
场地内的驳岸现状大体分为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和西段湿地的无桩基防汛墙两种。
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基本为高程4.30~6.48米不等,与地面有一定高差。
较高的防汛墙与人们亲水的需求及城市用地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西段湿地无桩基防汛墙外即是黄浦江的长滩,亲水性较好。
沿黄浦江还有100米长、8米宽的污水处理厂码头和后滩轮渡站轮渡码头。
码头的现有功能已取消,可进行改造利用。
场地范围内的建筑主要为工业厂房,有型钢厂三车间和厚板酸洗厂房等。
厂房形体巨大,个别质量优良,内部为巨大的炼钢生产机器流水线。
场地内有大量的构筑物,包括铁轨、龙门吊及其附属设备,码头场地及设备,高架管道,原料传送高架通道,高架排气管道,罐体等,处处体现着现状场地特征。
场地内的植物主要可分为厂区间植物和湿地类植物两大块。
厂区间的植物布局零星,整体绿化覆盖率较低,以香樟、广玉兰、女贞、水杉、雪松、悬铃木、龙柏、棕夹竹桃、棕榈等为主。
湿地类植物主要分为标高较高的、以狗尾草为主的滩涂植物和标高较低的、以镳草、芦苇、河柳、构树、女贞构成的滨水植物群落,生态景观良好。
2.问题与挑战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第一大问题,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后滩地区保有上海市区、黄浦江边仅有的一块天然湿地,它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见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注视着上海跃升为世界大都市的步伐,是一处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珍稀绿地。
随着城市的发展,它必将成为人们追忆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的体验场所。
因此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化脉络、满足多重体验需求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一大问题。
第二大问题,如何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突出的特点就是沿江沿海大面积的滨海湿地、境内众多河流和湖泊等多样的湿地生境。
但是上海社会的发展使得湿地生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
后滩的原生湿地就是这一现状的直接见证。
目前黄浦江水质污染严重,水质在V类左右。
严重污染的水质威胁着湿地的动植物生存。
现在滩地植物群落较少,标高较高的滩涂以狗尾草为主,标高较低的湿地以镳草、芦苇、河柳、构树、女贞构成滨水植物群落。
如何保护、恢复、重建湿地生境,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生产力,实现净化和调节水体等的生态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二大问题。
第三大问题,如何解决世博期间人流等候与疏散问题?世博会期间人流量特大且集中,设计日流量为40万人次,高峰日流量60万人次,极高峰日流量80万人次。
而场地内的合理容量在2.66万人,极限容量在3.78万人,且场地南部临接世博园区西入口人流等候广场,场地中部的水门码头是世博园南区唯一的水上门户,场地东部则联系世博园区中心绿地,因此如何合理组织会时人流交通,协调好分流、等候与疏散的关系,成为设计面临的第四大问题。
第四大问题,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湿地公园内桩基防汛墙约占50%。
钢筋混凝土的防汛墙束缚着江河,限制的江河滩地的发展,增加潮洪灾害的风险。
依据世博园区总体规划的防汛设计要求,防汛墙的设计标高为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6.7米。
而黄浦江的平均潮位为2.24米,平均高潮位3.29米,平均低潮位1.19米,防洪标准与黄浦江水位之间的高差多达5米左右,因此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三大问题。
第五大问题,如何满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会时的功能定位偏向于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等功能的世博绿地,会后则突出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
如何在设计时考虑相关弹性措施使其既能满足会时世博绿地的要求,又能方便、经济的转化为会后的城市湿地公园,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五大问题。
第六大问题,如何运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设计以湿地的自然复兴和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应将湿地作为生物和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实现物质的自然循环。
在作为探索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课题的后滩湿地公园设计实践中,如何运用现代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营建出这样的湿地公园成为设计面临的第六大问题。
3、设计对策第一大设计对策: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方案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后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
湿地生态景观层是黄浦江滩地景观的回归:保留滩涂、湿地,追忆渔猎文明。
农耕文明景观层是场地农耕文明遗迹的体现:借田园江水,体验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遗存层是场地工业时代文化的见证:保留工业时代遗迹,回顾工业文明。
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是后工业时代特征的反映:建立便捷的、多重体验空间,畅想后工业文明。
第二大设计对策: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方案以“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共有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滨江芦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而内河净化湿地带主要是指场地中部的人工湿地系统。
外水滩地中的原生湿地保护区通过隔离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保护自然湿地免受人为干设计对策一示意图扰;滨江芦荻带则可大体分为砾石滩湿地和粗沙滩湿地两部分,它们共同完成过滤净化、防潮护坡等功能。
内河净化湿地带和梯地禾田带主要是人工湿地带,整体功能突出湿地作为自然气息地和水生系统净化的功能、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
外水滩地和内河净化湿地带之间通过潮水涨落、无动力的自然渗滤进行联系,它们息息相关,一同营造着具有地域特征、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后滩湿地生态系统。
设计对策一示意图第三大设计对策: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方案以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和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共同形成场地的交通网络。
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既确保了场地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便利的可达性,很好的解决了世博期间人流的分流问题。
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在形成不同文明景观体验空间的同时,提供了世博期间人流等候、疏散的场地。
第四大设计对策: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方案利用场地农耕文明景观层的梯地禾田来消解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
场地农耕文明景观层主要由梯地禾田带构成,它位于场地的南部,是场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
梯地禾田带通过提炼“田”这一特色景观,不仅消解了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而且反映了场地近千年的农耕文明景观,有利于场地与城市的融合,丰富了场地与城市交接的景观界面。
第五大设计对策: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本着节约资源、会后尽量少的改动原则,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会后的利用,在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服务设施、铺装场地等相关方面进行会时与会后的弹性设计。
设计对策二示意图设计对策三示意图设计对策四示意图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结合世博会时会后统一考虑,一方面采用可拆卸、可回收的材料,另一方面可进行详细设计方便其功能转化定位;而铺装场地等因涉及面更广,可结合场地现状,选择相关可用于场地铺装的材料,如砖、石废弃物等,以及乡土材料如竹材等。
砖、石废弃物等可先进行粉碎,然后在会时可作为场地铺装材料,会后则可转变为绿地的透水垫层等。
竹材在会时可作为临时铺装材料,会后则可拆除、粉碎作为有机肥料。
第六大设计对策: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生态与人文理念贯穿于后滩湿地公园的全部设计过程,主要体现在再造湿地公园的相关措施与技术方面、场地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等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以及其他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措施与技术等。
再造湿地公园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主要有:湿地土壤、微生物过滤等新技术的运用;场地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等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主要有:对工业厂房、构筑物等的保护意识和技术处理手段;其他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措施与技术主要有:生态护岸与生态防洪设计、乡土物种与材料的应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材料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场地废弃物等的再利用等。
4、总体布局本规划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场地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并由它们的叠加形成总平面的总体功能布局。
详见“会时总平面图”。
4.1、湿地生态景观层:湿地生态景观层是本规划中的生态基础,担负着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生态功能。
同时在文化层面它也排在历史时序的最前面,反映了后滩地区在唐代以前,场地原始生态的野趣及原始渔猎文化的质朴风貌,是黄浦江滩地景观的回归。
湿地生态景观层由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以及原生湿地保护区四部分共同构成,并共同形成以“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的湿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