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软实力内涵的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文化软实力内涵的探究
摘要:当今世界,文化因素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之后,世界各国兴起了软实力研究的高潮。

从中国国情出发科学界定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范围至关重要。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全面推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170-02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借鉴西方软实力理论和中国文化力理论的过程中,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解读和分析文章以及研究性著作不断涌现,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基于对国外、国内文化软实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认识,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着眼于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定位,拟提出对文化软实力概念、范围等基本看法。

力争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国外对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软实力”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提出并不断阐释的,其后不胫而走,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

但是,国外对“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概念、范围和指标体系也有不同的认识。

(一)对文化软实力概念内涵的界定
“软实力”理论创始人约瑟夫·奈明确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

他把“软实力”主要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文化的吸引力;二是国家制度的吸引力;三是国际话语权的掌控力。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

国外主流的观点有三种:一是文化软实力是通过文化魅力造成的吸引力,在信息时代文化软实力比以往更加引人注目(约瑟夫·奈和基欧汉《重新界定国家利益》)。

二是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但并非所有的文化都产生软实力,它来源于具有全球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够独断专行》)。

三是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影响力”、“文化感召力”、“文化竞争力”,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类命运的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同。

正如美国战略家热津斯基所言:“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影响”,一句话道出了文化软实力的真谛。

(二)对文化软实力范围外延的界定
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范围和外延国外学者有多种不同观点,约瑟夫·奈把“软实力”分成三个方面: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也就是文化的吸引力,国家制度的吸引力和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大棋局》的作者布热津斯基认为,军事手段之外的政治生命力、意识形态灵活性、经济活跃力和
文化吸引力是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因素。

他提出的大国的四个标志(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最后一点强调的就是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涵盖的主要内容:一是大众文化。

通常包括出版、广播、影视、图书、杂志、音像等在内的印刷、生产、制作、广告及发行;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书店、文具用品商店等在内的服务。

二是民族文化。

印度国立伊斯兰大学阿米特·库马尔·古普塔认为,印度的传统有着古老的智慧和精神,但它始终未能展现昔日辉煌,原因正在于没有充分利用其在国内外的软实力资源。

如果印度要重振自己的形象,就应该向世界展示其文化精髓,促使其他国家认识到印度在世界上可以起到的领导作用。

同样,伦敦经济和政治科学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路易斯·克莱瑞文斯在《希腊人轴承共识:提升希腊在西方的软实力的建议》一文中指出,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民主的摇篮,它的那些反映在希腊历史和文化中的原则对西方世界最具吸引力,能提升希腊的软实力。

希望希腊能借此成为民主价值观的灯塔,标上“欧洲品牌”,与美国的价值理念相抗衡。

三是教育培训。

约瑟夫·奈指出,教育也是美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手段,它通过每年向世界各国在美国留学的50万外国留学生,不断地宣传民主自由理念和文化思想,向在美国的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后代传授美国教育,由此与掌握权力的各国精英们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并向其灌输美国的价值观,提升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二、国内对“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的界定
我国对“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起步比较晚,1993年开始有学者在国内使用“软实力”的概念;根据中国期刊数据库的显示,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最初提出是在2005年,到2006年左右开始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使用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引领和掀起了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热潮。

自此我国在文化软实力研究和发展上步入了新阶段,某些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内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路径:一种是国际政治研究的路径,另一种是文化研究的路径。

前者把“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修饰语,以综合国力、主权国家和文化主权问题域为讨论背景。

后者把“文化”作为中心语,把“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以“文化力”或“文化实力”为讨论背景。

(一)国内关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界定
对于“文化软实力”的主流看法,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是官方界定。

2006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深刻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这些论断的基本原则是把文化视为一种“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即文化实力和影响力。

二是理论界定。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辑出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中明确指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它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是学界界定。

许多学者在把“文化软实力”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基础上,对其概念内涵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又分别进行了具体阐释。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般把“文化软实力”视为文化创生力、文化力或文化实力、文化的综合影响力、国民文化素质等。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13日曾刊文指出:我们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会的凝聚力、市场的吸引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

(二)国内关于“文化软实力”范围的界定
对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外延或所指范围,概括起来说主要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方面。

如果我们广义地理解文化这个概念,把它解读为“一切人类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的话,那么“国家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就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是文化,语言、宗教、艺术、哲学也是文化,风俗、服饰、饮食、丧葬等同样是文化。

文化无所不包,渗透在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所有这些东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这样看来,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其实涵盖了除“硬实力”之外
的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制度、机制、体制、模式、教育、文化旅游等诸多领域的综合影响力。

而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专指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以及广播影视、报刊出版、网络、动漫甚至文博场馆等在文化精神层面的综合影响力。

除以上两种理解外,另外一种对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外延或所指范围的思考——即宣传思想文化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以及对外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力。

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问题上,与国外有所不同,国内研究的着眼点是落在文化的基本层面上,更加注重的是主流文化自身的积极建构,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是“舶来品”,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目前,国内对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范围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比较混乱,有“软实力”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泛化倾向,我们认为至少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必要的梳理和界定。

一要进一步明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综合国内外观点,我们认为,文化软实力在行为层面上体现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体现为国家或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外部体现为吸引力、渗透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软实力”的第一要素,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是维系“软实力”的灵魂。

文化软实力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基础层面,即对本民族、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承传,进行与
时代发展同步的整合和创新,对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进行合理的吸纳和创造;二是输出层面,就是要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要着力向世界输出、推介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和厚重内敛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震撼力和深层魅力。

参考文献:
[1]朱兆香.“文化软实力”界说[j].世纪桥,2010,(1).
[2]杨威.“2009文化哲学论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
[3]魏恩政,张锦.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理论学刊,2009,(13).
[4]洪晓楠,林丹.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研究[j].文化学刊,2010,(1).
[5][美]约瑟夫·s·奈(josephs.nye),著.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童世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求是,200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