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16课 社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相关课外阅读)16社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相关课外阅读)16社戏](https://img.taocdn.com/s3/m/eaccc3acba0d4a7302763a7b.png)
重点语段训练16社戏一、教材简析: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孩子们的天真率直、活泼可爱得到了尽情的展现,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生动有趣,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节选自《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并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今日本的东北大学)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写作背景1922年前后,作者看到了曾饱含热望的辛亥革命终遭夭折的悲惨结局,也目睹了仍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种种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现状,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正如他在《南腔北调》中《咱选集》自序》里所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
”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清楚地看到了中国旧知识分子身上固有的弱点。
那么,能够推动中国走向光明的力量究竟在哪儿呢?鲁迅由看京戏引发的强烈的失望之情,而倾注更多的笔墨和激情在那一群生龙活虎的农村少年身上。
七下语文第16课《社戏》
![七下语文第16课《社戏》](https://img.taocdn.com/s3/m/2f6da61b52d380eb62946d14.png)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课题:《社戏》单位:柳埠中学主备人:王加梅复备:杨玉华【课标与教材分析】《2011语文新课标》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11语文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2011语文新课标》“具体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教学目标】根据新《新课标》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现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行辈,惮,撺掇,潺潺,漂渺)等,理解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教学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16社戏(共60张)
![16社戏(共60张)](https://img.taocdn.com/s3/m/5a478d85ad02de80d4d840e7.png)
学习第一层,齐读4—9段。
• 1、作者是怎样由乐土的乐事 过渡到看社戏的?
第四段第一句
作用:突出“我”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为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 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 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 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 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 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朗读, 思考。
• 第十段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对少年的 开船动作进行了传神的描绘。
• 第十一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 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 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 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 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 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 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 “我”看成就是鲁迅。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xǐng háng dàn xùdao 归省 行家 惮 絮叨
dài 怠慢
…… 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我们学过关于童年的文章吗?
• 我们今天又来学习鲁迅先 生的另一篇写关于童年的 故事。
• 什么是社戏?
•
在绍兴,“社”是一种
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
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
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
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
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 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 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 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 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 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 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 融于作品中。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6课《社戏》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6课《社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64f2eafab069dc5022011f.png)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 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 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 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 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 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 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 忆深处/放声歌唱„„
教学目标
1、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 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 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 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 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 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 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 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散文 集《朝花夕拾》,小说集 《呐喊》,杂文集《坟》 等。
短 篇 小 说
鲁 迅
童
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 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诸葛四郎和魔 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 窗前\嘴里的历史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 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 买寸光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 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多少平日记忆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 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水彩蜡笔和万花筒 画不出天边那一条彩虹\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 与长大的脸\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一天又一 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16课《社戏》ppt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16课《社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71d190dd3383c4bb4cd254.png)
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 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 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2.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 系?
(“乐土”)
2.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 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 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
点 磕 退后 上前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 练高超、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 戏时的愉快急切的心情。
夏夜行船(11--12)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 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 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 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 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但或许也是渔火。
2.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看戏前 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来,并 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 双喜
1叫不到船; 2不准和别人去
3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1、八叔的船回来了, 2、少年与我同去, 3、双喜写包票。
好处
一、使文章波澜起伏,为看社戏 做铺垫; 二、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 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主题思想:
本文以“我”看社戏为线索,回忆 了美好的童年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 如生的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 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 品质。
线索: 以“我”看社戏为线索。
拓展:
• 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 而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因此建议把 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 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如果大家 对此有兴趣,不妨开一次小组会讨论一 下这个问题。
人教版七下语文课件---第16课《社戏》课件
![人教版七下语文课件---第16课《社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c9b43f67ec102de2bd89a5.png)
⑹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 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⑺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 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 的好孩子头。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 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 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 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 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 爱惜劳动果实。 深入探究
看戏前( 1- 4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看戏波折 ( 5 - 9 )
看戏中( 5 - 30):
月夜航船 ( 10-13 ) 赵庄看戏 ( 14-21)
归航偷豆 ( 22-30 )
看戏后( 31-40 ): “我”对社戏的怀念。
随母归省
乡间生活 看社戏前的波折 月下出航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怀念好豆好戏
1.分析景物描写
深入探究
11段: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 嗅觉、触觉、视觉、听觉、想象多个角 度,动静结合,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 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 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 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 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 的感情。
深入探究
22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 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我”对社戏的留 恋之情和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 象。
写作背景
•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 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 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 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 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 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 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 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七级语文下册课《社戏》字词句理解
![七级语文下册课《社戏》字词句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4b3367f67f1922791688e852.png)
七年级语文下册16课《社戏》字词句理解一、基础知识:1、了解背景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回顾作者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3、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dan惮duo踱po颇归xing省hang行辈 cuan撺掇fu凫水 chan潺潺 wan宛转 xu絮叨dai怠慢yun 蕴藻家juan眷渔fu父 he喝采wang旺相 jiu桕树ji楫子4、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怕絮叨:连绵不乱地课堂导学1、创设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童年》MTV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2、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读课文,整体感悟故事情节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3、交流互动教师出示问题组,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课文题目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
思考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3)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4)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5)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
夏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6)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七下语文16课笔记
![七下语文16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bc0126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c.png)
七下语文16课笔记一、作者简介。
二、生字词。
1. 字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撺掇(cuān duo)凫水(fú)篙(gāo)橹(lǔ)旺相(xiàng)撮(cuō)桕树(jiù)楫(jí)潺潺(chán)2. 词义。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惮:怕,畏惧。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三、文章结构。
1.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1 - 3)-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 原因: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有许多小朋友伴“我”游戏;④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2. 看社戏前的波折(4 - 9)- 看社戏的愿望:“我”盼望看社戏。
- 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一同去。
- 转机: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少年们愿意陪“我”去。
3. 月夜行船去看社戏(10 - 13)- 行船所见:- 视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夜景,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
)- 听觉:“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通过笛声,进一步渲染了那种宁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
)- 行船所感:“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表现出“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4. 赵庄看社戏(14 - 21)- 社戏表演的内容:- 铁头老生不翻筋斗。
- 小旦唱得咿咿呀呀。
- 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
- 老旦唱个没完没了。
(描写社戏表演的内容,表现出孩子们对社戏表演的真实感受,虽然有些不尽人意,但充满了童真童趣。
)- 孩子们的反应:- 双喜等孩子对戏的评价。
- 大家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
5. 月夜归航(22 - 23)- 归航途中偷豆:- 偷豆的原因:“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8b9c5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b.png)
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一、教材分析《社戏》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教材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通过讲述一位少年参与地方社戏的经历,展现了社戏的魅力,体现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社戏的热衷。
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与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汇和句子的意思,并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和讨论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社戏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社戏的理解与感受。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戏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阅读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导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合作学习法:设置小组讨论环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3.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社戏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社戏的好奇心。
教师提问:你们对社戏有什么了解?你们是否参与过社戏的表演?2. 阅读与理解(3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社戏》,要求学生注意课文的结构,理解主要人物的经历与心情变化。
学生可分组讨论,然后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3. 语言运用(20分钟)教师解释并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描述自己观赏社戏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 分析与讨论(20分钟)教师提问:社戏在文化传承和对青少年的影响方面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对社戏的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
5. 拓展与延伸(10分钟)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社戏资料,了解社戏的发展历史、不同地区的社戏特色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第16课《社戏》课件
![第16课《社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42f5583c1ec5da50e27052.png)
因为那夜的豆是与双喜、阿发等农民孩子一 起吃的,豆香,值得怀念,但更值得怀念的是那 些小朋友天真活泼、热情好客的性格,淳朴无私 的品德和纯真的友谊。那夜的戏是和小朋友们一 起看的,看戏前后那丰富有趣的生活是值得留念 的。美好的童年,永远失落了,是多么值得怀念 啊!
——安桥头村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 候,我们已经点开船……
月下的平桥如诗如画
两岸的豆 麦和河底 的水草发 散出来的 清香,夹 杂在水气 中扑面的 吹来;月 色便朦胧 在这水气 里……
月色迷朦,水波荡漾,锣鼓铿锵,管笛 悠扬, 真仿佛画中仙境,人间天堂
作者通过嗅觉、视觉、听觉 写出了平桥村的自然美景,充满 了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农村 自然风光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 向往。
歌吹 悠扬
自失 弥散
n 婉转 蕴藻 yù
n 呵欠 扫兴 家眷 juà
踱 duó
喃喃 吁气 xū 皎洁
ng 旺相 xià
漂渺
渔父 fǔ
渴睡 见识
撮 cuō 枯桕树 jiù
o 纠葛 jiūgé 向午 棹 zhà
好歹
多音字
行辈 há ng 归省 xǐng ng 行走 xí 省份 shěng 哄动 hōng
学习目标: 一、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 有略的安排。
二、感受文章描写的优美画面。
三、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 深厚感情。
需要掌握的生字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g 大抵 消夏 归省 xĭng 乐土 行辈 há
n 欺生 央人 絮叨 宽慰 怠慢 dà i 惮 dà 礼数 撺掇 Cuān duō底细 委实 凫水 fú 弄潮 橹 lŭ 潺潺 chá n 朦胧
七年级下册语文《社戏》课件
![七年级下册语文《社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e0622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5.png)
精读细研
看社戏回家的路上,发生了哪些趣事?
偷阿发家和六一公公家地 里的罗汉豆。
在八公公船上煮豆吃。
精读细研
忆社戏
六一公公对自家罗汉豆被偷这件事有怎样的反应? 刚开始怪孩子们踏坏了不少,得知是请客人吃,说
是应该的,还送了很多罗汉豆到“我”家里。
那晚的社戏,在“我”的记忆中是怎样的? “好豆”“好戏”。
八年级语文下册
社戏
第1课时
同学们,请回忆我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 这些文章分别出自哪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都出自《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文 章——《社戏》。
学习目标
1.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重点)
2.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理解 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把握景物描写在文中的 作用。(难点) 3.感受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 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有爱无私 的品质。(素养)
精读细研
看社戏
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 “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波折
叫不到船
外祖母怕孩子们不可 靠,母亲说大人们不 能熬夜
“我” 的心情
急得要哭
沉重
转机
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少年们愿意和“我”同去
“我” 的心情
高兴
双喜用写包票的话做了保
证,外祖母和母亲同意
轻松
精读细研
“我”看社戏是什么季节?你是如何得知的?
hònɡ 一哄而散
哄 hǒnɡ 哄骗
hōnɡ 哄笑
qiáo 翘首 翘
qiào 翘起
2025年春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鲁迅)教案
![2025年春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鲁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ed464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1d.png)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尝试。
教学内容(续):
7.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小说中的关键段落,如“看戏”一节,分析其象征意义和社会批判性。
8.文化背景: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鲁迅)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朗读《社戏》,感受小说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人物分析: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探讨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如农村生活、社会风俗、人物命运等。
4.语言特色:分析鲁迅独特的讽刺手法和幽默风格,以及其在小说中的运用。
22.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将《社戏》中的场景或人物转化为绘画、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增强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23.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社戏》的不同理解和感受,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24.课外阅读:推荐与《社戏》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鲁迅的其他作品集、研究鲁迅的专著等,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025年春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鲁迅)教案
写《社戏》这一课,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为例,主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内容包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阿Q、祥林嫂等;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旧道德等;学习小说的语言风格,如简洁、幽默、讽刺等。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9.文学赏析: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小说不同章节的赏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技巧。
10.比较阅读:将《社戏》与其他鲁迅作品或同时代作品进行比较,分析鲁迅的创作风格和对后世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2ab24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3.png)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 、
小
人物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说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三 要
环境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素
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分析情节
自主学习三:看社戏(10分钟)
1、14--21段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 出来?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2、既然社戏不是那么好看,那么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还说 是好戏,并且还要以社戏为题呢?
2、试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3)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 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①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②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③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①(4—9)写看戏前的波折。
②(10—13)写去赵庄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 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 欧阳修 迅哥之乐不在戏, 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 山水、人和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 、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 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 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 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 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社戏》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社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7d33e60975f46527d3e1f6.png)
2.人物形象
(1)六一公公是平桥村乡民的代表,请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 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答案: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2)双喜是平桥村小伙伴的代表,请根据双喜的言行,概括双喜 是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双喜是一个聪明大胆、果断心细、敢于负责、善解人意、 友爱善良、组织能力强的孩子。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
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 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就具有典型性,并且都 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3.写景特色 精读第11~13段月夜行船部分,体会作者多角度写景的特色, 并完成下表。
【知识链接】
“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
几点入手:(1)注意人物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 基本性格特点;(2)抓住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
理等正面描写,认真分析归纳;(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蕴
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4)注
重引用作者在文中对相关人物评价的词语。
【沙场点兵】
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 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起伏”“踊跃”写出 了连山的动态美。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写“两 岸连山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船前进之快,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烘托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心情。
1.正音辨形
﹒
﹒
蕴藻(
)
﹒
﹒
)
行辈(
)
﹒
)
课文《社戏》教案
![课文《社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b4b15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9.png)
课文《社戏》教案课文《社戏》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新课标)。
二领悟课文用词造句精确、鲜亮、主动的特点。
三熟悉农夫及农夫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慧的才能,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一支配四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月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日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同学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快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
通过鲜亮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喜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今日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二介绍及题解,学校二年级语文教案《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新课标)》。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很多农夫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非常珍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诞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夫和农村保持亲密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和善的农夫,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殊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夫苦痛的生活,更怜悯他们凄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夫少年的美妙友情,热忱地歌颂了农夫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洁,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 社戏 3 阅读鉴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 社戏 3 阅读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7c755621eb91a37f1115c96.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社戏》3.阅读鉴赏1、【题目】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解释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的意思。
朦胧:依稀:2.文中写山“踊跃”地向后“跑”,表现了什么?答:3.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方面表现了这种心情?答:4.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去描写相应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5.给所选文段选择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A.赵庄看戏B.月夜抒怀C.月夜行船D.水乡美景。
【解析】【答案】1.变得淡而不明听得不真切,若隐若现2.表现山势连绵起伏的特点和船行速度之快。
3.急切而陶醉船行极快却还以为慢;似乎听到歌吹了;望见几点火便想像为戏台;听到笛声而“自失”等。
4.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5.C【考点】阅读理解【难度】中档题【题型】阅读理解【来源】【批注】【视频】2、【题目】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庙会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争、占、挤、走)进位于云龙山东麓的庙会。
往日静谧的积翠桥头转瞬间被喧嚣笼罩。
叫卖声、吆喝声、欢笑声以及各种哨声,沸沸扬扬,绵延数里。
我又回到了童年。
看到了泥捏的公鸡和木制的宝刀,听到了梦中萦绕的柳笛音韵,尝到了早已远去的油茶香味……这是一个劳动工具和家庭用品展销会。
一把把镰刀迎接着丰收,一张张芦席散发着清香,展销会上近乎消失的擀面杖和高粱秆编制的锅盖重新露面。
这是一个民间工艺和传统作品展销会。
脸上布满皱纹的农民艺术家,用粗糙的手编织、缝制、雕刻、印染、彩绘那么多古朴的獐玩具,顽强地表现着自己的才华和乡野的魅力,在现代市场是为古老(争、占、挤)得一席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阅读“月下归航”部分(22-30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月下归航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②文中写“大白鱼”的比喻和老渔父的喝彩,有什么作用?
探究三:赏析形象
5.文中刻画了双喜、阿发、桂生以及六一公公等人物,你最喜欢谁?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请你仿写一段景物描写,既有实写的景物,又有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参考话题:“星空”、“夏夜”或“清晨”,字数100字左右)
【助读链接】
社戏
作词/安九
答案示例
【预习体验案】
体验一:词海拾贝
1.dàn xù dài cuān duo fú yì yùn juàn duó xū fǔ xiàng zhào xǐng háng chán
( ):回家探望父母。( ):完全为笛声所陶醉,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
体验二:文苑采菊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而已集》 等。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本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阿发:从“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看出阿发是个不自私、好客、豪爽的人。
探究四:主旨把握
6.并不是那夜的豆格外好吃,也不是那夜的戏格外好看,而是通过写豆和戏突出那夜的生活终生难忘,表达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素质提升案】
提升一:略
提升二:略
【预习体验案】
体验一:词海拾贝
1.给加点字注音。
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 )
凫( )屹立( )蕴藻( )家眷( )
踱( )吁气( ) 渔父( ) 旺相( )
棹( )归省( )行辈( ) 潺潺( )
2.根据意思写出对应词语。
( ):过夏天。(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 ):游水。():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示例:六一公公。当他听双喜偷豆是为了请客时,便不再责备它们;当他听“我”说豆好吃时,不由得“非常感激起来”,并要送些给“我”母亲尝尝去。从这几件小事可以看出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
探究四:主旨把握
6.结尾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该如何理解?
【素质提升案】
提升一:舌尖上的童年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记忆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张洁《挖荠菜》)
一盘黄花菜里,可能藏着一个春天;一份家常鱼里,可能蕴含温馨的天伦;一口馒头中,或许寄存着愁肠百结的往事;一碟咸菜里的人和事,或许能够腌得人心灵流泪。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温暖的词。妈妈和美食,天生就是分不开的。(李丹崖《妈妈的味道》)
3.①从这几个方面着笔:视觉、触觉、嗅觉、听觉;②赏析句子: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以动写静,写出行船的快,反衬“我”想看社戏的急迫心情。
4.①行船的情景和偷吃罗汉豆吃的事。②采用侧面描写,烘托伙伴们驾船技术高超,船行速度之快;表现孩子们情诚恳,善解人意。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a.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b.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c.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d.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答对一两点即可)
体验三:默读课文
【新知探究案】
探究一: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如下情节:我在平桥村的乡间生活、戏前波折、、船头看戏、等五个情节。
2.平桥村“在我是乐土”,文中哪些事情体现出我的快乐感受?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二:语言品析
3.阅读“月夜行船”部分(10-1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部分写夜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找出对应的句子。
第16课社 戏
【学习目标】
1.积累“归省”、“行辈”等词语中的多音字,记住“踱”、“惮”、“棹”、“潺潺”、“蕴藻”等词语的字形。
2.品读月夜行船和月下归航的段落,从景物描写中读出景色的美感和人物的心境。
3.阅读关于双喜的文字,感受其聪明机智,热情诚恳,善解人意的性格,并结合阿发、六一公公的描写,体会平桥村的人们朴实真挚、热情好客的特点。
2. 消夏 撺掇 凫水 絮叨 归省 自失
体验三:默读课文: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新知探究案】
探究一:整体感知
1.月夜行船月下归航
2.“我”在这里“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有钓虾、放牛等乐事;可以到赵庄去看社戏。前三件事情为盼看社戏作了铺垫,突出了看社戏是在平桥村最大的乐事。
探究二:语言品析
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难忘的味道,每种味道里都包含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请你回忆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味道,并写出这个充满情趣的故事。(字数:300字左右)
提升二: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