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幼小衔接的错误认识(1)
浅谈幼小衔接家长容易走进的误区及对策
![浅谈幼小衔接家长容易走进的误区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047e2e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9.png)
浅谈幼小衔接家长容易走进的误区及对策摘要: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变化,家长对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也有了更高更好的标准。
幼儿毕业进入小学生活面临着幼小衔接问题,而这个阶段也是进入小学学习生活的关键时期,如果衔接的不恰当,会阻碍幼儿今后在学习生活上的发展。
由于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的不同,成长经历也不同,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对待幼小衔接也是存在不同看法与观点,同时也容易走进一些误区,在此希望能够针对这些误区给大家一些科学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长;误区;对策一、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主要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重要过渡时期。
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衔接得当,幼儿很快就能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衔接的不恰当必然会给幼儿身体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身体上可能会让幼儿感觉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心理上自卑,从而厌学,导致孤僻,不敢和同学说话,不爱沟通,这些问题的出现必定会对幼儿人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幼小衔接之重要性,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二、幼小衔接中家长容易走进的误区随着幼儿即将进入的小学生活,很多家长会担心自己的幼儿跟不上学习进度,比不过其他幼儿。
“不能完全一张白纸地去上小学”开始各种的担心、甚至焦虑和忐忑,生怕自己的孩子不习惯小学生活,更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将小学的知识提前掌握。
上小学也能轻松点。
”不知不觉中家长就容易走进误区中,让幼儿过早地接触小学的有关知识技能,上培训班,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幼儿,让幼儿也很紧张,很有压力,还有一些家长会传递一些负面的信息给幼儿,比如:有家长对幼儿说幼儿园可以玩,进入小学就不能一直玩了,告诉幼儿学习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给幼儿的学习很多负担,报各种补习班,让很多幼儿还没有入学,就已经开始厌学。
三、幼小衔接中家长应采取的对策(一)正确认识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幼儿园是“教养并重”为主,以“玩中学,学中玩”为教学理念,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在玩耍中全面提高自己,最终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困惑 -回复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困惑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c041c1a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3.png)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困惑家长对幼小衔接的困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担心孩子的适应问题: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们面临着许多变化,包括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社交圈子等。
家长们担心孩子们是否能适应这些变化,是否能顺利地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
2.担心孩子的学习压力:小学的学习任务相对于幼儿园来说要重得多,家长们担心孩子们是否能承受得住学习的压力,是否会有过度的学习压力和焦虑。
3.担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小学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凑,家长们担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是否会受到影响,如视力、睡眠、饮食等方面。
4.担心孩子的社交问题:小学里,孩子们的社交圈子会发生变化,家长们担心孩子们是否能交到新朋友,是否能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5.担心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家长们担心孩子们是否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是否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为了解决这些困惑,家长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与孩子沟通: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之处,让孩子对未来的生活有所期待,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家长进行解答。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可以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如自己吃饭、穿衣、整理书包等。
3.与学校合作:家长可以与学校合作,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与老师沟通交流,共同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4.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
5.鼓励孩子交朋友: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如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或者参加一些兴趣班等,让孩子有机会结交新朋友。
6.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家长可以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如引导孩子阅读、绘画、音乐等,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
总之,幼小衔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通过沟通、理解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顺利地过渡到小学阶段。
幼小衔接几点误区
![幼小衔接几点误区](https://img.taocdn.com/s3/m/9ea7f34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4.png)
幼小衔接几点误区说起幼小衔接,这可真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事儿。
咱们都希望孩子能从幼儿园顺顺利利过渡到小学,可这里面啊,还真藏着不少误区,一不小心,就可能踩了坑,让孩子的小学之路多了几分坎坷。
误区一,就是“抢跑”心理。
有的家长啊,生怕孩子跟不上,早早地就开始教孩子学拼音、算数,恨不得让孩子把一年级的知识都提前学会。
其实呢,这种做法就像让孩子吃没煮熟的饭,表面看着挺饱,实际上营养没吸收,还伤了胃。
学习这事儿,得慢慢来,得按孩子的成长节奏来,不然啊,孩子学得累,家长也跟着急。
误区二,是“放任自流”。
跟“抢跑”相反,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大了,该懂的自然会懂,上小学了老师自然会教,就不用操心了。
这想法也不对,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环境变了,规矩也多了,如果不提前让孩子适应一下,到时候孩子可能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这就像让孩子突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告诉他怎么走,他肯定会迷路嘛。
误区三,是“过度保护”。
有的家长啊,对孩子那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上小学了也不放心,什么都得替孩子干。
这样做,孩子怎么独立呢?怎么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呢?就像孩子学走路,你一直扶着,他什么时候才能自己走稳呢?误区四,是“忽视情感”。
幼小衔接,不只是知识上的衔接,更是情感上的过渡。
孩子离开了熟悉的幼儿园,来到新的小学,心里肯定会有点害怕、有点孤单。
这时候,家长得多陪陪孩子,多跟孩子聊聊天,让他知道,无论在哪里,爸爸妈妈都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别让孩子觉得,上小学了,爸爸妈妈就不爱他了。
误区五,是“盲目跟风”。
有的家长啊,看到别的孩子学什么,就跟着学什么,也不管自己的孩子喜不喜欢,适不适合。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你得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别让孩子成了“跟风”的牺牲品。
所以啊,幼小衔接这事儿,咱们得用心,但不能太心急;得放手,但不能全放手;得关注孩子的知识,更得关注孩子的情感。
只有这样,咱们的孩子才能顺顺利利地走过这个人生的新阶段,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幼小衔接地十大误区
![幼小衔接地十大误区](https://img.taocdn.com/s3/m/dccfd7e83186bceb19e8bb4c.png)
幼小衔接【导读】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即将升入小学的现实,如临大敌,甚至产生情绪上的焦虑。
儿童心理专家说,家长的焦虑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孩子也会产生焦虑,进而对上学产生畏惧、厌烦情绪。
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孩子开始上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没有必要过度紧张。
作为家长,应该帮孩子调整作息时间、学习和生活习惯,要创造环境让孩子认识到,上学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幼小衔接是什么意思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
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
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就会发现,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让他带什么东西,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说不出来,上学的兴趣也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上课尿憋急了宁愿尿裤子也不举手请假;有的孩子不会听讲,不做作业不说,连基本的课堂常规也不懂,上课随便下位、说话、喝水,老师今天讲,孩子明天又忘。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最重要的两件事:学习习惯早培养;能力培养最重要。
一、学习习惯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1、认真倾听老师和家长的要求。
如家长给孩子讲了故事后可以请孩子复述,可以训练孩子的记忆、理解能力。
2、教孩子理解老师和父母的要求。
3、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4、避免做事拖拉。
5、养成阅读背诵的习惯。
二、五大能力培养最重要:语言与专注力、区分玩具与学习、课堂行为、时间观念、作业行为与任务意识。
1、语言与专注力:通过语言与专注力的训练,使孩子能够把听觉材料快速地读出来,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2、区分玩具与学习:通过区分游戏与学习的训练,使孩子能够正确的区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玩。
能够正确的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
3、课堂行为: 通过课堂行为的训练,使孩子能够养成正确的上课、举手、站立、坐姿、翻书、读书、做笔记以及下课等课堂行为,按照正确的课堂行为要求完成课堂内容的学习。
幼儿园家长的8大区误
![幼儿园家长的8大区误](https://img.taocdn.com/s3/m/6396be08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4.png)
幼儿园家长的8大区误误区一:幼小衔接就是大班的事儿;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
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
误区二:幼小衔接就是择名校;如果家长有条件为孩子选择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并且不存在很多的麻烦问题,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一件事。
但是,一所好的学校,并非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所一般的学校,也有很多好老师会对孩子尽心尽力。
所以,家长不必为了孩子的择校问题搞得心力交瘁。
误区三:幼小衔接就得多上培训班;“幼小衔接班,上还是不上?”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
究竞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还真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很多方面的因素。
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绝不能把幼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就得多上几个“幼小衔接班”。
误区四:幼小衔接就是孩子的事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家长都需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从心理上和情感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室足生的每一今转折点都走得更加从容。
在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
误区五。
重视物质准备,忽视心理准备;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角色和任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老师和同学也会有很多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孩子提前做好适应这些变化的相关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入学准备就是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的心理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
误区六:进入小学就是学校的事儿;小学既是孩子学习历程的真正起点,也是孩子一生学习的重要阶段。
学校是继家庭之外引领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既为孩子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对父母和孩子有所要求。
要让孩子的幼小衔接更加顺利,家校互动才是最为关键的解决之道。
教育孩子,绝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分工协作。
幼小衔接的误区,你中招了吗?
![幼小衔接的误区,你中招了吗?](https://img.taocdn.com/s3/m/90efd7f19b6648d7c1c746d1.png)
幼小衔接的误区,你中招了吗?提到有效衔接,很多人以为,幼小衔接就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就是给孩子报个培训班,等等。
关于幼小衔接,有以下几个误区,你中招了吗?误区一:幼小衔接就是学前班过去几年,很多地方的幼儿园大班,直接变成了学前班,提前进入小学化。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是按照小学的模式。
6岁之前的孩子提前接受小学化的学习,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孩子的学习生涯。
因此,国家明令禁止幼儿园大班小学化。
不管叫“大班”,还是“学前班”,名称不是问题,问题是学习的方式。
误区二:幼小衔接就是学习一年级的知识这和误区一异曲同工。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上了小学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提前给孩子补课,教孩子拼音、数字、写字、算数。
即便孩子反感,也要强制教,因为“为你好”。
误区三:幼小衔接就是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很多儿童培训机构,打着有效衔接的幌子,实际上就是提前小学化。
也有一些培训班,说是开发孩子潜能,教授孩子各种知识。
每个家长都不想让自家孩子落后,拼命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音乐、书法、绘画、国学......等等。
孩子学习这些知识没问题,重点是这不叫幼小衔接,对孩子快速适应小学并没有益处。
误区四:幼小衔接不需要过多关注很多家长认为,当年自己小时候,并没有幼小衔接,大家不是照样都能顺利过渡吗?有的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直接上小学不也没事吗?因此认为,孩子幼小衔接是孩子需要自己去面对的事情,不需要过多关注。
很想问一句,现在的小学一年级和过去一样吗?以上四个误区,是对幼小衔接比较普遍的错误认知。
无论哪个误区,一旦家长中招,很可能给孩子带来错误的幼小衔接方式,错过幼小衔接的时间,导致孩子无法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是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幼升小,快速适应小学生活,为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真正的有效衔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整理书包、喝水、如厕、穿衣、脱衣。
社交能力。
培养孩子和同龄人的交往能力,学会交朋友,学会朋友相处之道。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需求与误区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需求与误区](https://img.taocdn.com/s3/m/4a4c64f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b.png)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希望孩子能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避免因为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希望孩子在小学阶段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为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孩子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然而,在家长对幼小衔接的需求中,也存在一些误区,主要包括:
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
许多家长认为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需要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以便在小学阶段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正式上小学时对所学知识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些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个性、兴趣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过度焦虑和压力传递。
许多家长在幼小衔接阶段会感到非常焦虑和紧张,担心孩子是否能够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这种焦虑和压力可能会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也产生焦虑和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成长。
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传递。
幼小衔接家长的认识误区大盘点
![幼小衔接家长的认识误区大盘点](https://img.taocdn.com/s3/m/3ae09d2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3.png)
【导语】幼⼉园与⼩学教育衔接,是幼⼉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临的⼀个重⼤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其核⼼是,该年龄段幼⼉如何有效地从思维⽅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适应⼩学⽣活,顺利实现过渡。
那么,您知道幼⼩衔接家长的认识误区吗?为您分享了幼⼩衔接家长的认识误区,欢迎关注。
家长需要⾛出的三个认识误区 ①幼⼩衔接并不等于需要孩⼦提前学习 很多家长认为,幼⼩衔接就是提前学习算数、识字与拼⾳,幼⼩衔接所需要关注的内容是多⽅⾯的,需要衔接的是孩⼦从⼀个学习⽣活环境转变到另⼀个学习⽣活环境适应能⼒的适应能⼒。
因此,关注孩⼦适应能⼒与兴趣爱好远⽐关注知识更重要,同时,不容忽视孩⼦独⽴⾃主的能⼒和⼈际交往能⼒的提升。
②幼⼩衔接≠幼⼩衔接暑假班 有的家长热衷于给孩⼦安排参加幼⼩衔接类的教育机构,从⽽容易忽视了⾃⾝作为家长与家庭所应发挥的作⽤。
于是社会上就出现了⼀样⼀种现象,⼀到暑假,家长们就忙着把孩⼦放到各种暑假幼⼩衔*,当把孩⼦接回家⾥之后,也不帮忙温习巩固,孩⼦得不到重视,效果⾃然也会减弱。
事实上,需要家长陪伴孩⼦共同经历幼⼩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改变。
家长和孩⼦⼀起,将会让孩⼦更加从容地进⼊⼩学。
③急于求成,过分焦虑,期待过⾼ 随着孩⼦进⼊⼩学,很多家长⼜开始担⼼、、忐忑、焦虑,⽣怕⾃⼰的孩⼦不习惯⼩学⽣活,更害怕的是担⼼孩⼦输在⼩学教育的这条“起跑线”上。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需要有⼀颗平常⼼,⼈的适应能⼒是⾮常强⼤的,孩⼦只需要⼀段时间,家长也不要过于急躁。
也⽆需担⼼⽼师不重视、不喜欢⾃⼰的孩⼦。
把握四个招法 ⼀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在⾝体和⼼思上都具有了上⼩学的条件,时时间刻都流露出对⼩学的神往之情。
家长要实时地进⾏激发和引导。
有的家长习⽓了简略粗犷,有时候会吓唬孩⼦:“我管不了你,上⼩学了教师会好好拾掇你。
”“连⼗分钟也坐不住,你就等着让教师罚站吧!”听到这些⾔语,幼⼉对⼩学还有什么神往与期盼?⼤约就只剩下惊骇与不安了。
幼小衔接中家长的一些认识误区
![幼小衔接中家长的一些认识误区](https://img.taocdn.com/s3/m/a097ade25f0e7cd18525367e.png)
幼小衔接中家长的一些认识误区学前教育是以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动手、动脑能力为主,而教学任务应该是从小学才开始的。
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游戏,这是由幼儿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及身心特点所决定的。
“玩”是孩子的天性,学前教育的教学原则是: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学”,以“玩”的形式,使幼儿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同时达到提升和培养他们的平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伴间的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等。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只重视儿童知识的积累,而不注重儿童兴趣开发,能力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他们忽视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这不仅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还给幼小衔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下面我谈谈幼小衔接中,家长的一些错误观点:一、上学越早越好幼儿教育小学化是目前学前教育危害最大的一种误区。
许多家长信奉孩子上学越早越好,便想尽各种办法把孩子送进学前班中,让孩子提前接受小学教育。
这些家长错误认为“孩子会认、会写字和会算术越早越好。
”可不想这提前一年的学前教育给孩子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谈谈我的初浅见解:部分幼儿从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来说,提前一年上学前班没问题,可是下一年呢?上一年级年龄不够,只能重复一年学前教育,这一年又怎么过,老师讲述的知识他都会,他还会像第一年那样专心认真地听吗?还会像第一年那样积极的跟着老师探索求知吗?还会像第一年那样积极踊跃的表现自己吗?还会像第一年那样深信老师善意的谎言吗?(教室有摄像头,谁不听话我都知道;老师拍一下你们得后背,老师给安装了跟踪仪,回家不听话老师也知道等等。
)在家庭教育中又得不到父母很好地引导,惰性思想在他们心中慢慢的形成。
试想,我们每天把昨天做过的事再重新做一次,我们的心态会如何?何况是幼小单纯的孩子呢。
另一部分幼儿从年龄及各方面的能力来说,还达不到学前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可他在伟大父母的安排下只能硬着头皮跟着哥哥姐姐们改变着学习着。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误区与建议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误区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12774e1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d.png)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误区与建议一、误区:1. 忽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玩耍,对幼小衔接并不重视,导致孩子进入小学后适应能力较差。
2. 过度重视学科知识。
一些家长过分强调幼儿园阶段要学习很多学科知识,忽视了幼儿园的特点和发展需求。
3. 教育方式的断档。
家长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教育方式存在断档,没有有效衔接,导致孩子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到困惑。
4. 过度保护和溺爱。
一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不给予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导致孩子在小学阶段缺乏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
家长在幼儿园阶段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家庭教育引导,导致孩子在小学阶段面临很多困难。
6. 忽视情感发展。
一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发展,导致孩子在小学阶段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
7. 对小学课程的不了解。
家长对小学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不了解,无法帮助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衔接。
8. 缺乏家校合作。
家长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无法共同促进孩子的幼小衔接。
9. 教育观念的落后。
一些家长仍然持有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愿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导致幼小衔接困难。
10. 不重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导致孩子在小学阶段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建议:1. 提前了解小学教育内容。
家长应提前了解小学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以便更好地引导孩子进行幼小衔接。
2. 关注幼儿园的特点。
家长应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
3.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应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进行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4.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长要适度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洗漱等基本生活技能,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5. 关注孩子的情感发展。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良好的社交能力。
6. 与幼儿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孩子升幼小,家长易陷入八大误区
![孩子升幼小,家长易陷入八大误区](https://img.taocdn.com/s3/m/ab5ced64e87101f69e319579.png)
孩子升幼小,家长易陷入八大误区导语: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人生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也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转折,为父母者当认真思量、早做谋划,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幼小衔接的过渡。
然而,不少父母在孩子幼小衔接的具体做法上常常出现偏差,以下提出的幼小衔接八大误区,值得各位家长引以为戒。
误区一:幼小衔接就是大班的事儿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
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
明智的做法: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
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我们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
误区二:幼小衔接就是择名校如果家长有条件为孩子选择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并且不存在很多的麻烦问题,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一件事。
但是,一所好的学校,并非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所一般的学校,也有很多好老师会对孩子尽心尽力。
所以,家长不必为了孩子的择校问题搞得心力交瘁。
明智的做法: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都扎堆选择所谓的名校,其实没太大必要。
更为关键的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一定要跟孩子的自身发展情况相匹配。
其实,择校就跟人生的很多选择一样,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除了学校的选择以外,家长更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最为关键的就是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2、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3、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误区三:幼小衔接就得多上培训班“幼小衔接班,上还是不上?”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
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还真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很多方面的因素。
幼小衔接的观念误区及应对举措
![幼小衔接的观念误区及应对举措](https://img.taocdn.com/s3/m/d466d51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d.png)
【导语】在幼⼩衔接的过程中家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经过相关的调查表明,家长在⼉童进⼊⼩学阶段前的准备问题上存在着很⼤的观念偏差,那么,幼⼩衔接的观念误区有哪些?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忧考为您分享了幼⼩衔接的观念误区及应对举措,供您参考。
⼀、幼⼩衔接过程家长观念现状 在幼⼩衔接问题上,家长⼤多数认为对幼⼉进⾏学前教育应当让幼⼉掌握更多的⼩学阶段知识,这样利于孩⼦贏在起跑线上,家长极⼒督促孩⼦多学跨阶段性的知识,极⼒灌输⼀些成⼈⾓度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观念有助于幼⼉进⾏知识的衔接,但实质上从长远来看,这种提前教育的⾏为的优势将在幼⼉进⾏⼩学学习过程中逐渐消失。
但在此过程中会对幼⼉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超过年龄段的接受能⼒、强制性地*发展,使幼⼉的个性展现受到了阻碍,不利于其形成独⽴⾃主意识和元认知能⼒。
局限于传统观念的家长衔接教育观,应当顺应时代要求,作出及时的改变。
⼆、如何发挥家长在幼⼩衔接中的重要作⽤ (⼀)帮助家长树⽴正确的幼⼩衔接观 ⼀个正确的幼⼩衔接观念直接影响到家长的作为,应当帮助家长树⽴正确的幼⼩衔接观念,从⽽从根本上帮助幼⼉进⾏知识性的衔接和学习品质⽅⾯的良好过渡,为幼⼉在⼩学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应当⿎励家长对孩⼦⾃理能⼒和独⽴学习能⼒的培养。
由于⽬前我国家庭状况中独⽣⼦⼥较多,家长对孩⼦过分关注,这就导致对孩⼦的独⽴能⼒⽆法全⾯培养。
就此情况,学校⽅⾯必须通过多种形式,例如,家访,与家长进⾏交流沟通,纠正其错误的幼⼉衔接观念,从⽽从根本上避免幼⼩衔接过程中的隐患问题。
通过家访使家长对幼⼩衔接从思想认知上进⾏转变,使家长从表⾯上配合到主动配合,更好地帮助家长树⽴幼⼩衔接观念,发挥其重要作⽤。
学校⽅⾯还可以进⾏座谈会的形式总结幼⼉的发展情况,对家长作出反馈,同家长在座谈会中进⾏友好的交流沟通,征求家长对幼⼉⼯作的建议和意见,使家长在幼⼩衔接的重要过程中可以有⽬的、有意识、有计划地配合学校的教育⽅针,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升⼩学阶段的过渡作出良好反应,对幼⼉的成长作出贡献。
幼小衔接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幼小衔接中家长存在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aaf288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8.png)
幼小衔接中家长存在的问题篇一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家长需要关注和参与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家长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详细阐述幼小衔接中家长存在的五个问题,希望能引起家长的重视。
一、过度焦虑孩子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很多家长会感到焦虑和压力。
他们担心孩子是否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是否能够跟上学习进度,是否能够与同学相处融洽等等。
这种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让孩子感到紧张和不安。
因此,家长需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理性对待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不要过度焦虑。
二、过于追求成绩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后,会过于追求孩子的成绩。
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习上表现出色,能够在班级中名列前茅。
这种追求成绩的心态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家长需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面临着很多变化和挑战,他们的情感需求也会增加。
然而,有些家长可能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无助,影响他们的情感发展。
因此,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四、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也会发生变化。
有些家长可能会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无法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有些家长可能会过于强调孩子的记忆能力,而忽略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方法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因此,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如启发式教育、情境教育等,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五、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自理能力也需要得到提高。
家长观念中的幼小衔接误区
![家长观念中的幼小衔接误区](https://img.taocdn.com/s3/m/c1db46f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6.png)
1近年来,我市幼儿入园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公办幼儿园,更是一位难求。
费劲才能进入的公办园,到了大班部分家长放弃本园优质的教育资源,去选择社会上的幼小衔接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所以,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过渡,更是能力、习惯的培养,需要家长科学地参与引导,然而在部分家长的观念中还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重视物质准备,轻视心理准备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家长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买个新书包、文具等物质准备,缺乏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的意识。
殊不知,由于环境和教学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小学后,孩子心理会有一些微妙的波动,家长要提前为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入小学前,家长首先应帮助幼儿熟悉小学生活,有效激发幼儿的入学兴趣。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与孩子讨论一些关于小学的话题,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其次,家长还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最大的区别是孩子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交友的范围不同。
当生活、学习上会遇到问题时,小学老师不会像幼儿园老师那样帮着解决,更多的是引导幼儿自己独立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家长提前帮幼儿做好各种准备,如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高自我服务的能力;帮助幼儿养成时间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专心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等。
误区二:幼小衔接就是大班的事儿很多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大班阶段要做的事。
其实,幼小衔接主要是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衔接,知识上的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但能力上的培养可不是一朝一夕的。
所以,幼小衔接不是一个短暂的过渡,而是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衔接的过程。
特别是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
幼小衔接并不是很多家长认为的只是大班阶段做的事。
2021年幼小衔接常见观念误区及应对方式
![2021年幼小衔接常见观念误区及应对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6337b3cda76e58fafbb003a7.png)
2021年幼小衔接常见观念误区及应对方式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其核心是,该年龄段幼儿如何有效地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合小学生活,顺利实现过渡。
告别幼儿园,即将迈入小学,孩子需要做好哪些准备?身为家长,存有哪些误区,又该如何调整心态?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引导和协助孩子尽早喜欢并适合小学生活?走出三个观点误区①幼小衔接≠提前学习很多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学学拼音、认认字、算算数,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因孩子过早地接触小学的相关知识技能,反而降低了学习兴趣,不利于入学后的学习兴趣激发与水平的持续发展。
幼小衔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这是从一个学习生活环境转变到另一个学习生活环境适合水平的衔接。
所以,注重学习习惯远比注重知识更重要,同时幼儿独立自主的水平和人际交往水平的提升,更是不容忽视。
②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暑假班有的家长热衷于寻找幼小衔接类的教育机构,而忽略了自身和家庭所应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整个暑假,家长们就忙着把孩子送到各种班,而当孩子回到家里后,什么也不管,完全把幼小衔接置于脑后。
事实上,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合过程的,既有孩子,也有家长。
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成自我角色转变,帮孩子更加从容地进入小学。
③急于求成,过度焦虑,期待过高随着孩子升入小学,很多家长内心忐忑、焦虑,生怕孩子适合不了紧张的小学生活,也怕孩子输在小学的“起跑线”上。
所以,家长应怀有一颗平常心,孩子需要一段适合期,家长也不要急于求成。
不用担心老师所以就会不重视、不喜欢孩子,他们最厌烦的其实是不懂教育也不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
掌握四个应对误区的方式1、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对小学向往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家长要实时地实行激发和引导。
八年级上册语文孩子升幼小,家长易陷入八大误区
![八年级上册语文孩子升幼小,家长易陷入八大误区](https://img.taocdn.com/s3/m/6cf9d94d14791711cd791743.png)
孩子升幼小,家长易陷入八大误区导语: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人生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也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转折,为父母者当认真思量、早做谋划,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幼小衔接的过渡。
然而,不少父母在孩子幼小衔接的具体做法上常常出现偏差,以下提出的幼小衔接八大误区,值得各位家长引以为戒。
误区一:幼小衔接就是大班的事儿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
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
明智的做法: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
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我们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
误区二:幼小衔接就是择名校如果家长有条件为孩子选择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并且不存在很多的麻烦问题,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一件事。
但是,一所好的学校,并非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所一般的学校,也有很多好老师会对孩子尽心尽力。
所以,家长不必为了孩子的择校问题搞得心力交瘁。
明智的做法: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都扎堆选择所谓的名校,其实没太大必要。
更为关键的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一定要跟孩子的自身发展情况相匹配。
其实,择校就跟人生的很多选择一样,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除了学校的选择以外,家长更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最为关键的就是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2、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3、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误区三:幼小衔接就得多上培训班“幼小衔接班,上还是不上?”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
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还真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很多方面的因素。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错误认识 (2)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错误认识 (2)](https://img.taocdn.com/s3/m/1755b690a417866fb94a8e5b.png)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错误认识9月份,又一批大班的小朋友就要迈入小学了。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相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许多孩子在入学初期往往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家长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宝宝做好入学准备呢?家长存在的错误认识不少家长面对幼儿入学初期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所限,没有意识到自身对幼小衔接的消极态度。
据了解,家长主要存在以下错误认识:1.轻描淡写,漠不关心2.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精力有限或是自身素质所限,不注重自身与幼儿的心灵沟通与交流,不关注幼儿在园期间的发展变化,不配合教师所开展的主题活动,不参与幼儿园举办的专题家长会,更不和幼儿聊任何有关入学的话题。
这就使幼儿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重视与关怀,更谈不上主动发展了。
3.2.简单粗暴,施加压力4.个别家长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把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归结为调皮捣蛋,经常用简单粗暴的语言吓唬幼儿:“一天到晚就知道调皮捣蛋,我不管你,到时候老师会好好收拾你。
”“连十分钟也坐不住,到时候你就等着让老师罚站吧!”听到这些语言,幼儿对小学还有什么向往与企盼?大概就只剩下恐惧与不安了。
5.3.重视知识,忽视习惯6.很多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就是提前认字、学习拼音、学习英语、学会算题等知识技能,却忽视了对幼儿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更忽视了诸如观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因孩子过早地接触小学的有关知识技能,反而降低了学习兴趣,不利于入学后的学习兴趣激发与能力的持续发展。
7.☆从哪几方面入手做好幼小衔接?8.家长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无形中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无法与幼儿园形成有效的家园教育合力。
建议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9.1.激发幼儿的入学愿望10.茶余饭后,家人要经常和幼儿讨论有关入学的话题,激发其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向往。
如:“上小学以后能学到很多知识呢!到时候你各方面表现优秀,还会被评上少先队员,戴上红领巾呢!”如果确定了要去的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带幼儿去参观小学的校舍,以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
浅谈幼小衔接父母存在的误区
![浅谈幼小衔接父母存在的误区](https://img.taocdn.com/s3/m/94c14d8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3.png)
浅谈幼小衔接父母存在的误区发布时间:2021-12-21T05:24:31.005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21期作者:付红秀[导读] 多数家长认为幼小衔接是孩子们进入大班以后才关注和引起重视的。
十堰市实验幼儿园湖北十堰 442099摘要: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过渡,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大家都知道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家长们对幼小衔接也极为重视,但是很多家长在导向上却出了问题,大部分家长认为知识衔接最为重要,每天在家让孩子做题识字等等。
其实现在的幼儿智商都很高,进入小学后知识的掌握没有任何问题,而我觉得心理衔接、能力衔接远远大于知识的衔接。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工作的衔接,是促使幼儿园的孩子顺利适应过渡到小学生活也是父母教师最关心关注和焦虑的事情,现在当下很多父母对幼小衔接存在很大的误区。
正是因为父母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导致孩子们入小学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幼小衔接;家长误区(一)父母存在的误区之一:专注倾听多数家长认为幼小衔接是孩子们进入大班以后才关注和引起重视的。
我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发现 90%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是孩子进入大班以后才考虑的事情,而小班、中班这两年可以不用考虑。
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还小。
离上学的时间还早。
这是很多家长存在的误区之一。
教育是有持续性、连贯性的,孩子的行为是有反复性,正是因为反复性给教育带来了复杂性,父母们都知道专注倾听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孩子的反复性,孩子专注倾听习惯今天养成,明天可能反复,因此幼儿专注倾听习惯并非一蹴而就,一日就能养成。
他要靠教育工作者反复提醒、强调、督促让能让孩子们逐渐的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一个好的习惯养成需要 21 天,但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专注力、持久力会更加若。
好习惯养成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甚至是一年、两年。
因此真正做好,落实好幼小衔接,培养好孩子们良好倾听习惯一定是从孩子三岁入园第 1 天就已经开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错误认识
紧张的学习生活,许多孩子在入学初期往往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家长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宝宝做好入学准备呢?
家长存在的错误认识
不少家长面对幼儿入学初期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所限,没有意识到自身对幼小衔接的消极态度。
据了解,家长主要存在以下错误认识:
1.轻描淡写,漠不关心
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精力有限或是自身素质所限,不注重自身与幼儿的心灵沟通与交流,不关注幼儿在园期间的发展变化,不配合教师所开展的主题活动,不参与幼儿园举办的专题家长会,更不和幼儿聊任何有关入学的话题。
这就使幼儿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重视与关怀,更谈不上主动发展了。
2.简单粗暴,施加压力
个别家长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把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归结为调皮捣蛋,经常用简单粗暴的语言吓唬幼儿:“一天到晚就知道调皮捣蛋,我不管你,到时候老师会好好收拾你。
”“连十分钟也坐不住,到时候你就等着让老师罚站吧!”听到这些语言,幼儿对小学还有什么向往与企盼?大概就只剩下恐惧与不安了。
3.重视知识,忽视习惯
很多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就是提前认字、学习拼音、学习英语、学会算题等知识技能,却忽视了对幼儿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更忽视了诸如观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因孩子过早地接触小学的有关知识技能,反而降低了学习兴趣,不利于入学后的学习兴趣激发与能力的持续发展。
☆从哪几方面入手做好幼小衔接?
家长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无形中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无法与幼儿园形成有效的家园教育合力。
建议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激发幼儿的入学愿望
茶余饭后,家人要经常和幼儿讨论有关入学的话题,激发其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向往。
如:“上小学以后能学到很多知识呢!到时候你各方面表现优秀,还会被评上少先队员,戴上红领巾呢!”如果确定了要去的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带幼儿去参观小学的校舍,以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
对于入学的一些相关问题,既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不懂装懂,而是要对孩子进行积极、正面引导,让幼儿从心底产生上小学的强烈愿望。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幼儿选择图文并茂、以图画为主的图画书,让幼儿在画面和故事内容的吸引下逐渐喜欢上读书,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进行随机识字和游戏识字。
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孩子入学后的知识学习和理解能力都是极大的帮助。
大班下学期老师会有意识地为幼儿布置一些简单的书面作业,家长不要一味包办,让孩子练习自己记作业并独立完成作业,会为入学后的家庭作业完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3.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入学前的知识准备要积累,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更重要。
家长要有意识培养幼儿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安排作息时间,教育幼儿要有纪律意识,遵守各种规则。
在家中可为幼儿创设一方属于他自己的小天地,引导他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这对于其自理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