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当代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
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引领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塑造着学生的道德品格。

但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精神却出现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高等教育行政化,导致大学独立地位丧失;高等教育产业化,导致大学人文精神弱化;学术目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科学精神失落。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重塑大学精神,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发展的必然举措。

关键词:大学精神;缺失原因;重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57-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才战略方面有了很多的进步。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正进入了一个艰难的整体转型阶段,大学精神却在改革中逐渐缺失。

行政化、功利化等不良倾向在高校中蔓延,严重腐蚀了当代大学精神,从而使得目前的高等教育面临诸多困境。

重塑大学精神,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事情,也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所必需的。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一)大学精神实质
大学精神是指学生在大学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过程所经历的一切。

这主要包括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校园的认识程度。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都属于大学精神实质。

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接受和
理解知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精神主要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其中独立精神是指排除行政权力和经济利益对学术的不恰当干扰;自由精神是指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排除外界压力和干扰;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敢于突破常规,批判对待原有观念,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形成的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性精神,通常表现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价值追求。

(二)大学精神的作用
大学精神是一个大学能够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而且它对大学的形象树立和长远发展都影响深远,a·弗莱克斯纳曾说过:“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

”首先,大学精神引领大学的发展方向。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赋予学校以生命和活力,并积淀了大学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原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曾说过:“任何时候,大学都是在同一精神下运行的。

只有大学精神才能使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结构始终存在,大学组织本身才得以正常运转。

”大学精神对大学的办学实践起着导航作用,制约着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体制与模式,影响着学校的办学信誉与发展未来。

国内外无数知名大学发展的历程表明,大学精神是学校攻克各种难关的动力,也是自己的品牌不断攀登高峰的阶梯。

大学的发展与大学精神的发展是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大学精神的发展提升,能够促进和推动大学的繁荣壮大;大学的繁荣和发展,也会引导、锤炼大学精神的完善,使之不断更新和升华,从而创建和铸就新的大学精神。

其次,大学精神塑造大学生的道德品格。

有了大学精神,就有可能使得大学真正地做到传授真理、追求真理,真正做到能够进一步创新知识,真正使学生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塑造他们的道德品格。

大学精神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以其特有的品质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使他们的言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品质不断得到升华。

大学精神的传播与扩散,能够使大学生接受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各种理性思维的陶冶,培养他们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真正立足于社会,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二、我国大学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潘艺林曾说过:“高等教育真正的危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高等教育内部,来自高等学校对大学精神的放弃”。

如今大学精神的缺失,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市场化、高等教育改革而产生的普遍现象,已经不再是个体现象而是整个中国社会所面对的共同困境,大学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如下。

(一)高等教育管理行政化,导致独立和自由精神丧失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大学都是由政府举办和管理,政府对大学的控制深入到了每一个环节。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多次高等教育体制变革,但这种局面却没有很大改变。

“政府集权的管理传统并未削弱,相反却有所加强,高等学校始终作为政府
的附属单位而存在”。

英国历史学家h·帕金教授认为,“大学追求、传播知识需要自由,当控制大学的种种力量强大时,它以各种有害于教学和研究自由的方式实行控制,从而给大学造成损害。

”由于长期受制于政府,大学很难成为一个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社会实体。

在以政府主导的制度环境中,大学形成了以行政约束为主导的运行机制,这不但使大学严重依附于政府部门,而且使大学演变成了具有科层制管理体制的准行政组织,大学政治化、行政化、官本位现象严重,抑制了大学的独立自主与民主精神的培养。

(二)学术目的功利化,导致科学精神失落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学术被异化,直接成为个人争取利益的手段。

这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定与课题研究紧密挂钩,过多忽视教师的授课水平,导致了过分重视科研课题申报中的等级和数量现象的出现,并以这种所谓等级高、数量多的研究课题来评判一个学校或个人的学术实力与学术地位,从而使教师陷入了一种申请项目、写论文、评职称,再申请项目、写论文、评职称的反复循环怪圈。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功利化倾向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中。

功利主义的弥漫,使人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泯灭了大学生探求真理的勇气和决心,从而制约着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弘扬。

(三)高等教育产业化,导致人文精神弱化
当前,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大学教育的经济功能被加以放大,从学校到政府都试图通过“高等教育产业化”来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导致大学人文精神的弱化。

高等教育产业化本身存在偏颇之处,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对高等教育进行产业化管理,导致许多高校商业气息弥漫,缺乏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

大学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主动筹办大小公司、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名目的培训班,不仅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教育资源,贱卖了自己的无形资产,也有损高校的形象和声誉。

同时,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专业设置随波逐流,完全不顾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大幅上涨学费,使得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大学;偏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使大学的人文精神日益淡化。

纪宝成教授曾指出,“反观今日之校园,师生们不谈股票,不谈金钱,极有可能被视为异类。

在外界现实利益的诱惑下,那些‘典范’和‘崇高’已今非昔比。

大学的谈论与市井谈论已无本质区别,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还会有多少关于‘人类命运’、‘科学与真理’的思考呢?”
三、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重塑大学精神
(一)改革管理体制,为独立与自由精神的培育提供保障
倡导“教授治学”,确保学术自由。

教授是一所大学的脊梁,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体现者。

正如竺可祯先生所言:“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的人选为转移”。

大学教授以研究科学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学困为无上职责,自然会使大学养成
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大学精神也会源远流长。

教授治学,作为现代大学内部的一种治理模式,指教授治理学术,即教授参与学术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与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构成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一个有机整体。

倡导教授治学,必须确立学术管理权在学术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科学地界定大学内部的行政管理权与学术管理权的界限。

改变目前存在的学校行政方面过多地干预学术事务的现象,纠正行政职位大于教学职位的局面,充分尊重教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再次,营造民主氛围,确立制度保障。

民主氛围有利于真正大学精神的培育与保持,营造民主氛围应正确处理行政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人人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既不能以行政权威压制学术活动,也不能以学术权威压制学术活动。

即要做到在真理与学术面前,无论行政人员还是教师、学生,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有自由探究和充分表达的权利,不能把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总之,进一步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让大学真正回归到大学的本原,就会为人的独立与自由精神的培育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完善学术机制,为科学精神的弘扬搭建桥梁
科学精神是大学的动力之源,如果没有科学精神,那么这所学校就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所以就一定要完善学校的学术管理制度,在各个方面做出努力,铲除各种弊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争取为科学精神的弘扬搭建桥梁。

首先,改革评价制度,铲除学术活动中的不良之风。

对教师的奖励与晋升,不能只取决于教师的科研成果,更应从教学与科研彼此结合的角度完整、全面地加以评判。

改变评价制度,第一要改变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的学术评价方式,确立以学术组织为主导的学术评价方式,重视学术活动和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

第二要完善大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各自的评价标准,并使这种评价有其科学而明确的依据。

第三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规范评价程序,确保评价过程的学术性、规范性和严肃性。

其次,完善研究机制,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大学需要自由的研究空间,这是由其本身的责任所决定的,与其他科研机构不同,大学不仅承担科学研究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研究机制的完善,可以形成一种较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所以一定要不断去完善大学的学术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给予有能力的人更多的机会,相互合作,组成自由的科研群体。

从制度上、文化上塑造一个有利于教师潜心治学的环境,以便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研究。

(三)加强校风建设,努力培养人文精神环境
校风是社会评价高校的一个标准,如果校风好,那就说明这个学校的人文气息比较好,如果校风差,那就说明这个学校的精神管理失职。

首先,明确办学理念,坚定前进方向。

其次,发扬校训精神,传承精神理念。

校训是一个大学的文化,每一个大学的文化和历史都不同,所以这些都是不一样的。

校训对于校园文化具有定位的作
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终极目标。

校训是一个学校发展历史的缩写,它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而且它也代表着这所高校的形象。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校训就不同,虽然它们是在同一历史时期建立的,但是它们的发展和方向有所不同,所以校训也就理所当然的不同了。

所以在校园生活,我们应该做到处处张扬校训,使校训精神铭刻于每个大学生的心中,践行于每个大学生的言谈举止上。

参考文献:
[1]余明阳,朱纪达,吴玫.大学品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苗素莲.大学精神及其演变——与李森商榷[j].教育发展研究,2003,(2).
[3]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4]蒋树声.我眼里的北大精神和我理解的大学精神[j].群言,2009,(3).
[5]潘艺林.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徐辉.论现阶段我国政府、社会与高校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4,(2).
[8]刘涛.论大学精神失落的理念根源[j].湖北社会科学,2009,
(1).
[9]纪宝成.变革时代大学精神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n].人民日报,2007-11-12(5).
[10]张斌.教授治学的意义及实现途径[j].教育评论,2009,(1).
[11]唐亚阳.试论大学的精神与性格[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
[12]柳海民,常艳芳.论大学精神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8,(8).
[13]陈瑞.试论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14]李传刚.中国大学精神的实证研究——以华科精神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5]于林平.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精神缺失的原因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作者简介:杨晨,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志静,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