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手法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中最擅长讽喻诗的一位,他以其精湛的诗才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如下:一、善于运用类比手法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类比手法。
他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类比,使其具有相似的特点或表达出相同的意义。
通过类比,他能够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他在《赋得史解狐忠烈度》中写道:“欲叩羊门似解狐,人言两眼都没主;有八瓣儿屈钩钩,愿爲丝带明相结。
曲终一劒无鶻鹘,善使三尺见真覺;羊破解有钩不住,贪食反致纡方缺。
”通过将狐狸和解人进行类比,白居易成功地表达了对狐狸奸诈行为的讽刺和对解人忠诚行为的赞颂。
二、善于运用夸张和颠倒手法白居易在讽喻诗中也善于运用夸张和颠倒手法,通过夸大和颠倒事物的特点,以达到讽刺或嘲笑的效果。
例如,在《咏雪》中,他写道:“不劳杨掩菡,岳句千峰压;正未半筠摇,江声万壑发。
”通过夸大雪的能力和威力,他既表现了雪的美丽和壮观,又以此讽刺了杨花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三、善于运用插叙和借代手法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还常常运用插叙和借代的手法,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或借用一些事物,来间接表达他对其中一种现象或情感的看法。
例如,在《红蕉篇》中,他用借代的方式,将一棵红蕉树比作立志自强的人,通过树的成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四、善于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语言简练,意象鲜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效果。
他常常运用对仗、排比、转寄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更易于领会他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在《咏雪》中,他借用了对仗的手法,将雪的美景与杨花的凄凉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诗句更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五、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常常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幽默和机智的言辞来达到讽刺和嘲笑的效果。
白居易诗作中的幽默与讽刺
白居易诗作中的幽默与讽刺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的诗作以豪放自由、明快流畅、情感真挚而著称。
除了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外,白居易还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元素,使他的诗作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探讨白居易诗作中的幽默与讽刺,并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这些元素对其诗歌风格的贡献。
幽默1.巧妙用字:白居易在一些诗句中巧妙地使用了双关语、反义词等手法,增加了笑点和趣味性。
例如,在《赋得春晓》中,他写道:“小草渐渐涨,早鸟不后悔。
”这里的“涨”即指小草生长茂盛,又可以理解为“向上跃起”;而“早鸟不后悔”,则是说那些早起的鸟儿享受到了美好的清晨时光。
2.描写形象夸张:白居易经常使用夸张的描写手法来增加笑料效果。
在《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描述了一只宠物鹿的形象,称其“每看见人差点吓起根毛”、“满山头撞枝打草”的可笑情景。
3.对立意象碰撞:通过将截然不同的意象进行对比,白居易营造了一种幽默效果。
在《登高》中,他写道:“登高有赋诗,此外无长物”。
这里将登高与赋诗这两个本来毫不相关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意义上的对立和反差。
讽刺1.社会现实讽刺: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个观察力敏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人。
他通过诗作中的讽刺手法,揭示并批评了当时社会上的弊端和不公。
例如,在《长恨歌》中,白居易通过诗中杨贵妃为权力和爱情而苦恼、悲伤的叙述,暗示了唐代宫廷政治腐败和混乱。
2.自我讽刺:白居易也不乏对自己的诗才和境遇进行自嘲式的讽刺。
在《赠夫人蜂》中,他将自己比喻为一只“空身老守户”,婉转地表达了自己晚年没有得到更多荣誉和回报的懊悔情绪。
总体而言,白居易在诗歌中运用幽默和讽刺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意义与趣味性,也提醒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人生哲学。
他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并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类型
[ 关键词 ] 白居易; 讽喻诗; 对比类型
[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2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4 ) 0 8 — 0 0 4 8 — 0 2
绫” , 便能使读者对百姓产生深厚 的同情 , 对统治 阶级 的剥削
被天灾逼得“ 人 吃人 ” 贫苦百姓。如此鲜明的阶级对 比, 如此
之一 。自居易在《 与元 九书》 中指 出了 自己讽喻 诗 的特 点是 “ 因事立题 ” 、 “ 美刺 比兴 ” 。“ 讽 喻诗 , 兼济 之志 也。 ” 、 “ 讽喻 者, 意激而言质。 ” , 由自居易对讽喻诗 的论述 , 我们 可 以了解 到讽喻诗 的特点 是“ 惟 歌生 民病 ” 、 “ 揭露 弊政 , 讽 刺统 治 阶
骄横 。
终年服劳 , 无 日休息 , 罄输所 假 , 常患不 充 ; 有 田之 家坐
食租税 , 贫富 悬绝 , 乃 至于 斯。 ” 杜佑在 《 通典 ・田制下 》 也
日: “ 法令弛坏 , 兼并之弊 , 有逾汉成 、 哀之 间。 ”
早期 , 自居易是一名有风骨 , “ 志在兼济” 的谏官 , 他 以诗
自居易的讽喻诗通过鲜明 的对 比手 法 , 抒发 了诗人强 烈
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 对贪官污吏的憎恨 , 对百姓 的深 切同情 , 揭露了时政的腐败 以及人 民生活 的痛苦 。
自居易讽喻诗 的对 比手法大致 可分 为三类 : 阶级 间的对
鲜明的生活差异 , 强烈 的对 比效果使 读者 印象深 刻 , 感情 复
《卖炭翁》中的对比手法鉴赏 教学设计
师:白居易的诗多以讽喻诗为主,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其讽喻诗独具特色。本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即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公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师展示幻灯片2)
学生讨论后得出
生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
生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
《卖炭翁》中的对比手法鉴赏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微课名称
《卖炭翁》中的对比手法鉴赏
知识点来源
□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录制工具和方法
EV录屏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社会底层人民深苦痛疾的壮丽诗篇。他一生留下近三千篇诗作,以讽喻诗最为著名。讽喻诗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绘物抒情,使作者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个人观点更为鲜明突出。凸显了社会的极端不公,凸显了矛盾的极端尖锐。正是因为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得白居易的讽喻诗独具特色。学习白居易诗中的对比手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对此修辞手法的鉴赏,同时能对白居易的多篇讽喻诗进行比较学习。
生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
师:请分别说一说对比的作用。
生4:“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生5:“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生6:“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师:“意激而直言”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讽喻诗涉及了众多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反映了白居易的爱国主义思想。将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从多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让我们看一下他“为事”而做的另一篇。
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
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王全民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三千余首,是唐朝诗家中存诗最多的。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这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
“意激而直言”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
他的讽喻诗数量并不太多,仅有170首左右。
这些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初至元和四年,《秦中吟》和《新乐府》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这些讽喻诗将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从多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
涉及了众多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反映了白居易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还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他的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确立了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
陈寅恪认为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上承《诗经》,汉乐府、杜甫诗歌的优良传统,积极反映社会现实,艺术上也自树一格,被誉为“唐代《诗经》”。
一、白居易讽喻诗出现的时代背景白居易注重讽喻诗,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
白居易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业儒之家。
其祖父白锽、外祖父陈润都是诗人。
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做过多任地方官。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白居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当时,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日渐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
在唐王朝朝廷内部,宦官逐渐掌握了朝廷的生杀大权,专横贪暴,无恶不作,连皇帝的废立也多半出于其手。
而封建官僚之间的党争更加剧了政治的黑暗。
这时,白居易一家也因战乱到徐州一带避难。
后又迁到越中。
年纪稍长,其父白季庚去世,家境衰落,生活也更加贫困,迫使他南北奔走,愁于衣食,常常“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索米乞衣于邻郡邑”。
也正是这种贫穷的生活经历,使白居易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有着较为深切的感受,这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百性疾苦的思想基础。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导语:白居易的诗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等等。
在艺术成就方面,诗人因事起意,一吟悲一事;长于叙事状物;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塑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相反相成,在对比中见爱憎;用常得奇,平易中见精粹。
白居易的一生共写了三千多首诗,现存诗有两千八百零六首。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与人生处世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对自己的诗歌分类正体现了他的处世之道。
他说:仆志在兼济。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
可见,作者所看重的是表达他志向抱负及人生观的讽喻诗。
白居易特别重视他的讽喻诗,与他的政治理想、进步的人生观和文学主张分不开。
因为这些诗正是依照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而创作的,他希望这些讽喻诗能上达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使他们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从而改革政治,改良社会。
一白居易的讽喻诗包括了《秦中吟》和《新乐府》等共一百七十多首,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根据诗歌题材和内容,我们可以将讽喻诗分为五种:反映劳动人民无尽的痛苦和灾难的生活,揭露、痛斥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骄横残酷、荒淫奢侈;讽刺、规劝皇帝及上层统治阶级;反映妇女和封建婚姻问题;反映边疆及战争问题;表达志向抱负及对朋友的勉励等。
首先,诗人描述了这个朝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把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将租庸调法改为两税法,初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后来弊端百出,老百姓苦不堪言。
白居易在《赠友》一诗中愤怒地写道:“私家无钱轳,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棉。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黎映军[内容提要]白居易是唐朝杰出的诗人,讽喻诗是他诗歌中的精华,他的讽喻诗“意激而言直”,是白居易“兼济天下”的政治思想的表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意激而言直新乐府白居易是唐朝诗家中创作最多最杰出的诗人,他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
“意激而言直”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的具体实践。
白居易的讽喻诗数量虽不多,仅有一百七十首左右。
其中《新乐府》五十首。
这些诗大都作于贬滴之前,在写实和通俗一点上,与张籍、王建等人一脉相通,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浓度和广漠上及尖锐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新乐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七年大体改定。
这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到王化、治乱、礼乐、任贤、时风、边事、宫女诸多方面,但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①。
如果将这些诗作与元稹的“新题乐府”作一对比,则其成就显然高出许多。
首先,—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
如《上阳白发人》②,“愍怨旷也”飞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秦吉了》,“哀冤民也”;《卖炭翁》,“苦宫市也”……这种安排使得中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
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如《秦吉了》开篇这样写道:“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
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浅显流利,读来琅琅上口。
诗的后半以秦吉了喻谏官,以鸡燕喻百姓,以凤凰喻君主:“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用寓言形式进行讽刺批判,含蓄而切当。
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
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白居易诗一向被称为“浅切”(李肇《国史补》卷下)、“俗”(苏轼《祭柳子玉文》,《东坡前集》卷三五),甚至有“老妪能解”之说(惠洪《冷斋夜话》)。
这些评论和传说都是就白诗的整体印象而言,而且有夸大贬斥之意。
“老妪能解”更明显出于宋人臆造,与白诗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符。
白诗按照作者本人所划分的类别,其语言运用和风格也存在着一定区别。
其中,在语言斟酌上用力最多的,当属讽谕诗和长篇排律(当然,与白居易的艺术天性更为吻合、写得最为优美的应该是《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写得比较随意的,则是闲适诗和其他律体诗。
讽谕诗按诗体原分为两部分:“古调诗五言”和“新乐府杂言”,被作者本人分别编入《白氏文集》的卷一、二和卷三、四。
讽谕诗被作者视同谏章,“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集》卷四五),其直接言说对象为君主和整个官僚阶层,由作者赋予了这样严肃的意义,在语言运用上当然不可能十分随意;除了体现作者的言责和思想外,还必须能够体现合于作者词臣身份的远高于一般水平的文学修养,在文采上至少不能输于其他文人诗作或章奏表状,此外还要合于官场交际和政治话语的规范。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它的政治和文学效果。
一讽谕诗的用典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对语言运用提出过明确要求:“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
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新乐府序》全篇其实都是言必有据,这里提出的质、径、直、切四条标准都有来历,其涵义与所谓“俚俗”绝不相同。
《荀子·性恶》称:“少言则径而省。
”《论衡·正说》有所谓“径直之文”。
《汉书·司马迁传》称司马迁有良史之才,“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文心雕龙·明诗》称古诗“直而不野”,“怊怅切情”,《体性》赞赏“辞直义畅,切理厌心”,《比兴》谓“比兴虽繁,以切至为贵”。
根据以上典据,可知“质”的意思是质实、真实,“径”的意思是不费言、不迂曲,“直”的意思是坦直真率,“切”的意思是表达(包括运用比兴等手法)真切易晓。
观刈麦(白居易) 阅读答案附赏析
观刈麦(白居易) 阅读答案附赏析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万,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作者是唐代的,字乐天,号。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妇姑荷箪食⑵听其相顾言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作为观刈麦。
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为民鼓与呼。
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感慨,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
参考答案:[来源》》》书摘阅读答案网]3.6.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7.根据诗题,全诗的重点应在描绘丁壮刈麦的场面,诗歌却又着力刻画了一个拾穗的贫妇的形象,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8.除了悲,诗中还有哪个字最能概括诗人观刈麦后的心情?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白居易诗歌 词汇对比
白居易诗歌词汇对比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而且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
以下是一些白居易诗歌中的词汇对比:
1. 贫与富:白居易的诗歌中经常涉及到贫富对比,通过对穷人的艰辛和富人的奢侈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例如,《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通过对比琵琶弹奏的旋律和声音,表现出贫富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2. 生与死:白居易的诗歌中也经常涉及到生与死的对比,通过对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永恒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
例如,《长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通过对比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和杨贵妃的死,表现出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3. 悲与喜:白居易的诗歌中还经常涉及到悲与喜的对比,通过对悲伤和欢乐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通过对草原上的草从枯黄到绿油油的生长过程,表达了对生命的悲喜交织的理解。
通过以上词汇对比,白居易的诗歌语言更加丰富和深刻,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主题和情感。
同时,这些对比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表现了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浅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浅谈白居易的讽喻诗作者:王悬济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思想艺术正文:1444字时间:2016/3/14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讽谕诗。
这些讽谕诗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是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
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以及对社会较深刻的了解,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伟大诗人。
尤其讽谕诗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
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的对比、叙事和议论的结合、通俗化的语言是他讽谕诗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歌不但影响了同时代的诗人,而且影响了以后的诗人,流传千古。
他著名的讽喻诗,便是家喻户晓的《长恨歌》。
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正任盩厔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同游览马嵬的仙游寺游玩,谈到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之事。
王质夫认为这样的机会,应该用大手笔来记叙下来,于是白居易便起兴作了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再来看这首诗。
《长恨歌》可以算是七言歌行体中篇幅较长的一首诗,本人认为大致可以这样来看整首诗,这样理解“长恨”。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浅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文艺探究 WEN YI TAN JIU
浅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晓雪
白 居 易 作 为 中 唐 时 期 的 著 名 诗 人, 存 诗 两
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 行径。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运用具有表现力的文字描
褒贬、炯戒讽喻。这作为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重要主张, 写对象,述说卖炭翁心中之事,细致入微地刻画和描
在其讽喻诗的创作中,被不断运用和实践。
写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境遇和凄苦的心理环境,一字一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少时为避战乱而颠沛 句,发人深省。
流离,后为应制举,与元稹撰写《策林》七十五篇,
(二)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为其之后讽喻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元和三年至五
白居易的讽喻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质朴、通
年这一时期内,白居易秉持着“有阙必规,有违必 俗,写实性强。对于这一点,早在《诗经》中就有明
谏”的原则,屡次上书言政,并创作了大量讽喻诗。 确体现。在《诗经》中的“风”这一部分,以及汉魏
质相近,其文学思想具有继承性。然而,在后人眼里, 居易的《长恨歌》以及杜甫的《哀江头》进行对比,
白居易的诗却没有超越杜甫诗歌。针对这一情况,下 同样是对杨贵妃的描写,白居易多用“玉容”“梨花”
面从时代、个人以及诗歌创作思想手法等几个方面进 等直接比喻来形容其样貌,而杜甫则避开这些词语,
行简要论述和说明。
以警戒当权者、教化民众为主要目的的诗篇。在《与 为十分突出的一篇,在后世广为流传。在这首诗中,
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诗人借卖炭老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
白居易讽喻诗
白居易讽喻诗白居易讽喻诗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三千余首是唐朝诗家中存诗最多的。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这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
“意激而直言”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
他的讽喻诗数量并不太多仅有170首左右。
这些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初至元和四年《秦中吟》和《新乐府》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这些讽喻诗将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从多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
涉及了众多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反映了白居易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还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他的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确立了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
讽喻诗时代背景白居易注重讽喻诗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
白居易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业儒之家。
其祖父白锽、外祖父陈润都是诗人。
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做过多任地方官。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白居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当时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日渐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
在唐王朝朝廷内部宦官逐渐掌握了朝廷的生杀大权专横贪暴无恶不作连皇帝的废立也多半出于其手。
而封建官僚之间的党争更加剧了政治的黑暗。
这时白居易一家也因战乱到徐州一带避难。
后又迁到越中。
年纪稍长其父白季庚去世家境衰落生活也更加贫困迫使他南北奔走愁于衣食常常“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索米乞衣于邻郡邑”。
也正是这种贫穷的生活经历使白居易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有着较为深切的感受这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百性疾苦的思想基础。
白居易的一生共写了三千多首诗现存诗有两千八百零六首。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与人生处世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者所看重的是表达他志向抱负及人生观的讽喻诗。
白居易讽喻诗的特点
白居易讽喻诗的特点白居易(约772年-约846年),唐代著名诗人,他是一位以讽喻诗著称的文学家。
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均衡的结构:白居易的讽喻诗多为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每首诗由四句组成,结构简洁清晰。
白居易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的技巧,使诗句通顺流畅,旋律和谐统一2.富有幽默感:白居易的讽喻诗以幽默风趣闻名,融入了大量的讽刺和嘲笑元素。
他善于通过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达诗中的寓意。
例如,他在《白日依山尽》中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通过将黄河之水与天上水相比,形成了夸张的对比,既凸显了黄河的浩大和奔腾澎湃,又渲染了水流的无穷无尽,以此讽刺地反映了人们的贪欲和野心。
3.剖析社会风貌:白居易的讽喻诗通常以众人皆知的事物作为比喻的对象,通过对社会人情风貌的剖析,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和批判。
他以犀利的语言和尖锐的观点,寓言式地揭露社会的弊端和不公,以此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产生思考。
例如,《白日依山尽》中的“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批判了人们贪婪无度的行为,暗示人们应该明智而适度地享受生活,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4.表达哲理思想:尽管白居易的讽喻诗常常以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但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
他通过寓言的形式,引发读者对人性、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例如他在《琴歌》中写道:“试问卦成时消息,况乃初心不可知。
”虽然表面上是在揭露朝廷的无能和腐败,但实际上也是在批判人们对权力的追逐和争斗,呼吁人们回归内心的最初梦想和初心,寻找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白居易的讽喻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一朵奇葩。
他通过讽喻的方式,巧妙地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智慧。
白居易的讽喻诗在唐代文坛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类型
论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类型○骆捷文(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摘 要] 白居易的讽喻诗最能体现其诗歌创作的特点,影响力也最大。
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讽喻诗对比手法运用的分析,来阐释诗人抒情的巧妙之处。
论文主要是描写白居易讽喻诗中有代表性的对比类型,如对不同阶级间的对比、诗人自己与普通百姓间的对比,讽喻诗中数字的对比以及百姓内心活动的对比来凸显诗人心中喷薄的感情。
[关键词] 白居易; 讽喻诗; 对比类型[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8-0048-02 白居易出生在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中唐,地方藩镇的矛盾不断,宦官开始掌握朝政,政治上腐败黑暗,社会贫富差距大,矛盾激烈。
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中说道:“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罄输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税,贫富悬绝,乃至于斯。
”杜佑在《通典·田制下》也曰:“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
”早期,白居易是一名有风骨,“志在兼济”的谏官,他以诗干政,来报效宪宗的赏识。
他的讽喻诗就是“报君恩”的方式之一。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指出了自己讽喻诗的特点是“因事立题”、“美刺比兴”。
“讽喻诗,兼济之志也。
”、“讽喻者,意激而言质。
”,由白居易对讽喻诗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讽喻诗的特点是“惟歌生民病”、“揭露弊政,讽刺统治阶级的荒乐”等。
白居易的讽喻诗是他济世思想的集中体现。
其中,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的印象。
白居易的讽喻诗通过鲜明的对比手法,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百姓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时政的腐败以及人民生活的痛苦。
浅析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手法
浅析⽩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法浅析⽩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法摘要:⽩居易讽喻诗⼤量采⽤对⽐,主要分为阶级对⽐,作者与他⼈的对⽐,其他对⽐。
⽤对⽐绘物抒情,使得事物的特征更为鲜明突出。
关键词:⽩居易讽喻诗对⽐⼿法劳动⼈民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成百上千的诗⼈在那⼀时期先后出现,他们以各有特⾊的诗篇,从多⽅⾯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貌。
在众多诗⼈之中,⽩居易便是杰出的代表之⼀。
这不仅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诗篇的数量上,更因为他在艺术创作上显⽰了⾃⼰的特⾊,在诗⼈流传下来的⼀百七⼗余⾸讽喻诗中,诗⼈⼤量采⽤对⽐的写作⼿法,通过对⽐导出题旨,于对⽐中体现爱憎的感情。
我就诗⼈讽喻诗中的阶级对⽐、诗⼈与他⼈的对⽐、其他对⽐这是三个⽅⾯展开探讨。
⼀、阶级对⽐⽩居易在他的讽喻诗中往往先尽情描摹达官贵⼈们的糜烂⽣活,⽽在诗的末尾忽然出⼈意料地突起⼀个对⽴⾯。
在《重赋》⼀诗中,诗⼈详尽的描写了被贪吏们破坏的两税法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幼者形不蔽,⽼者体⽆温,悲喘与寒⽓,并⼊⿐中⾟。
”⽽贪吏们“随⽉献⾄尊”的羡余物却“缯帛如⼭积,丝絮似云屯”,诗⼈借⽼农之⼝发出了“夺我⾝上⾐,买尔眼前恩”的愤怒呼喊。
《伤宅》所写富贵者的奢侈,恰与《重赋》形成鲜明的对照。
“⼀堂费百万,郁郁起轻烟。
洞房温且⾼,寒署不能⼲。
……厨有臭败⾁,库有贯朽钱”。
《缭绫》中也以“丝细缲多⼥⼿疼,札札千声不盈尺”写出农妇的艰⾟,⽽对照以富贵者的浪费:“汗沾粉污不再着,曳⼟蹋泥⽆惜⼼。
”这些诗作,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压迫与剥削的事实。
作为⼀种解救,诗⼈希望权势者能有所节制,因⽽他尖锐地指责那些在下层百姓的困苦之上还要加上⼀层困苦的贪吏、宦官。
《轻肥》则将⽭头指向宦官集团的那些内⾂,⼤夫,将军。
意⽓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称是内⾂。
朱绂皆⼤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陆罗⼋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饱⼼⾃若,酒酣⽓益振。
论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类型
作者: 骆捷文
作者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页码: 48-4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白居易;讽喻诗;对比类型
摘要:白居易的讽喻诗最能体现其诗歌创作的特点,影响力也最大。
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讽喻诗对比手法运用的分析,来阐释诗人抒情的巧妙之处。
论文主要是描写白居易讽喻诗中有代表性的对比类型,如对不同阶级间的对比、诗人自己与普通百姓间的对比,讽喻诗中数字的对比以及百姓内心活动的对比来凸显诗人心中喷薄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对比手法吴灵灵内容摘要: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社会底层人民深苦痛疾的壮丽诗篇。
也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位,有“诗王”之称。
他一生留下近三千篇诗作,以讽喻诗最为著名。
讽喻诗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绘物抒情,使作者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个人观点更为鲜明突出。
主要可分为阶级对比,作者与他人的对比,自身前后阶段对比以及其他对比等。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对比手法劳动人民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
十一二岁时,因避战乱而迁居越中,后又往徐州、襄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二十九岁中进士,三十岁登拔翠科。
三十五岁应制举。
历任周至尉。
翰林学士,右拾遗,太子左赞善大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又号“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他的政治理想是贞观之治,在这一时期,他怀着极高的热情参政,“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屡次上书,指陈时政,倡言蠲(juān)租税、绝进奉、放宫女、抑宦官,在皇帝面前折廷诤。
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大量讽喻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在诗人流传下来的一百七十余首讽喻诗中,诗人大量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比导出题旨,于对比中体现爱憎的感情。
我就诗人讽喻诗中的阶级对比、诗人与他人的对比、诗人前后阶段理想观念对比以及其他对比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阶级对比白居易在他的讽喻诗中往往先尽情描摹达官贵人们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出人意料地突起一个对立面。
在《重赋》一诗中,诗人详尽的描写了被贪吏们破坏的两税法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而贪吏们“随月献至尊”的羡余物却“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诗人借老农之口发出了“夺我身上衣,买尔眼前恩”的愤怒呼喊。
《伤宅》所写富贵者的奢侈,恰与《重赋》形成鲜明的对照。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轻烟。
洞房温且高,寒署不能干。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缭绫》中也以“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写出农妇的艰辛,而对照以富贵者的浪费:“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蹋泥无惜心。
”《红地毯》写宣州太守为了取得皇帝的宠信,每年都要勒逼宣州人民编织大量的丝毯向朝廷进贡,诗人在结尾激愤地写道:“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在《采地黄者》一诗中更反映了农民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没有“口食”,而地主的马却有“残粟”,就是余粮:“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愿意用马的食品,来换农民的口食。
所以诗人曾得出结论说:“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苦辛!”对农民的深厚同情使诗人在《杜陵叟》中爆发出这样的怒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是农民的反抗,也是诗人的鞭挞。
这些诗作,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压迫与剥削的事实。
诗人尖锐地指责那些在下层百姓的困苦之上还要加上一层困苦的贪吏、宦官,希望权势者能有所觉醒。
《轻肥》则将矛头指向宦官集团的那些内臣,大夫,将军。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fú)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léi)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qú)州人食人!”这首诗是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之一,题目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作者将其概括为“轻肥”二字,用以形容奢靡的生活。
全诗按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写宦官走马赴宴。
接下来六句为第二部分,写赴宴的场面。
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写江南的大旱。
前两部分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宦官的骄横神气及其豪奢的生活。
第一部分重在写人,“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骄横的意气能够充满道路,马鞍的光亮可以照耀灰尘,这自然会吸引路人的目光,并使人发出“借问何为者”的疑问,得到的答案“是内臣”。
巧妙的一问一答点明了骑马人的身份。
内臣亦即宦官,伺候皇帝的奴才,怎么能够这样神气十足呢?原来这些人都佩戴着朱绂、紫绶,已经掌握了军政大权,所以才如此骄横。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交代了内臣所去的地方,诗歌也自然地进入了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作者从神态、装束、身份等方面落笔,把人物外貌及其心里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着重写物。
作者客观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场丰盛的酒宴:上好的美酒、各样的珍馐、鲜美的水果、稀有的海鲜。
虽然没有对内臣们饮酒作乐的场面做正面描写,但是他们大吃大喝、大腹便便的丑态已经不言而喻。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把他们酒足饭饱之后心满意足的神态描绘出来,与开篇“意气骄满路”一句交相呼应。
诗歌的前两部分用繁笔把内臣饮宴行乐的生活暴露得淋漓尽致,第三部分却只有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把天差地别的两种生活并列在一起,这是两个宛如天壤之别的阶层:一方脑满肠肥,花天酒地,另一方则天灾人祸竟至“人食人”,不发一句议论,却把受灾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现得触目惊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种繁简结合、前后对比的手法,使整首诗结构富于变化,腾挪跌宕的气势分外强烈。
二、作者与他人的对比《观刈麦》中“力尽不知热,但希夏日长”的辛勤农夫,“家田输税尽,拾些充饥肠”的贫妇人,《菜地黄者》中“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的百姓,都具体真实地表现了农民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
《村居苦寒》写隆冬季节,作者和“布絮不蔽身”“愁坐夜待晨”的无衣民的对比。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见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这首诗的内容分为两部分。
从“八年十二月”至“农者尤苦辛”为第一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诗人描写了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冬季,生活贫困的农民缺少御寒衣物、夜不能眠的痛苦。
在第二部分中,诗人为自己不必种地劳动,却能紧闭家门、穿裘衣、盖绸被以躲避严寒而深感愧疚和不安,并产生了“自问是何人”的深刻思考。
在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
但是,像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是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
诗人深切同情不幸的农民,对自己的温饱有余深感惭愧,并由此产生了“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可贵思想。
三、自身对比和其他对比《卖炭翁》作者指责宫中黄衣使者盘剥掠夺百姓,不问青红皂白抢走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
这首诗借卖炭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扰民害民,宦官强取豪夺的野蛮行径。
其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尤为精譬。
先用“可怜”二字倾注无限同情,继以一“忧”一“愿”来写卖炭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再用卖炭翁身上需要“暖”,而内心却愿天“冷”这一冷暖的对比充分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
《宿紫阁山北村》这首诗,就是作者在《与元九书》中所说的使“握军要者切齿”的那一篇,写于元和五年(810),诗人当时正在长安担任左拾遗。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紫衣持刀斧,草草十余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
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本诗布局巧妙,前四句写游览名胜、主客欢饮的愉快场面,同后十六句所描写的强取豪夺的丑恶场面构成强烈对比。
对受害者和害人者的描写也是层层深入:受害者先喜,后惧,终恨;害人者起先是没有交代身份的“暴卒”,而后亮出“采造家”、“神策军”的身份,最后,诗人指出他们的头领是“中尉”,“承恩”二字矛头更是直指皇帝。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喻诗的创作而发的。
元和十年夏,藩镇叛乱,力主讨伐藩镇的宰相武元衡遭暗杀。
白居易义愤填膺,拍案而起,第一个上疏请求限期缉拿凶手,却被宰相韦贯之等诬以“越职言事”的罪名。
与白居易素有嫌隙之辈也趁机诽谤,说白居易的母亲本系看花是失足坠井而死,白居易却作《赏花》《新井》二诗,实在有违名教,这使得白居易当年就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后又被追贬为江州司马,这一沉重的打击,不仅是白居易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他的理想彻底的从“志在兼济”转为了“独善其身”。
可以说以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前是白居易政治上最得意的时期,“兼济天下”是他的主导思想。
后期特别是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 ”。
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
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唐代是我国诗歌取得最大成就的历史时期,李白和杜甫如日月丽,照耀着盛唐诗坛,他们与盛唐其他著名诗人形成了第一次高潮。
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而衰,进入了中唐时期,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诗人则如群星灿烂,形成了第二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