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确定三个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
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
2.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
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
【示例一】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运用文体思维去阅读文本,具体展现自己的阅读能力。
㈡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
哪一种阅读:抱着什么目如何阅读:在文本的什么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
㈢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的,怎样看待文本?
学内容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示例二】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评注】“重”、“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面“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时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由于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堕着堕着。“重”、“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沉重的感觉。
3.评点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选择重点几则进行全班交流。
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鉴于此,在曾老师的指导下,《风筝》一文我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点划评注”不仅仅是阅读方法、教学方法的问题,在哪里点,在哪里划,在哪里评,在哪里注,关乎阅读的内容、教学的内容。
№2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点。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作家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他的笔下,常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3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也是鲁迅作品比较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
【课例讨论】《童年的馒头》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和需要的阅读能力,组织他们展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阅读教学的三条线路:提供学生理解、感受所需要的百科知识;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名课研习】董承理《读〈伊索寓言〉》
3.尝试运用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谈谈这篇文章有哪些话题,怎样串起来的。
—我们看看,作者“纠正”9个寓言的浅薄,有什么共同点吗?
—从这三则寓言看,我们大致可以获得这样的印象:寓言故事和作者所说的社会现象根本是两回事。作者“纠正”这些寓言,目的何在?
4.进阶入门
—这篇文章是从哪里选出来的?你们猜猜看,《写在人生的边上》这本书是讲什么的?
—写在人生的边上》这本集子的大环境应该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判断《读〈伊索寓言〉》是讲什么的。
5.提炼小结
—“现在,我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检测方法。”
—“看文章的思路”、“看话题是怎样发展的,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们连成一个整体”、“靠近文章,仔细阅读原文,品尝原文的语言,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拉开距离,看作者的写作背景,看文集里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看文章的环境”。
1.问题情境
—这篇文章是讲什么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
—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产生了分歧,“一种是认为本文批评某些社会现象的,另一种是认为谈用寓言教育孩子的问题的,还有一种意见是认为课文是纠正寓言的幼稚和简单的。”
2.介绍知识
—很多时候,仅仅有横读是不够的,还需要竖着读,就是按照前后顺序,把文章的话题一个一个串起来,连成有机的整体,这就是全文的思路。
—指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既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程序性知识。
—在这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用表扬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行为。从始至终,教师都没有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篇文章的,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自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落点与学习方式
【课例学习】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汪湖英老师执教《风筝》
4.阅读下列几则对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价资料,请在文中找到与这些评价相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评注,评注时要学会运用这些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参照示例三。
【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
№1鲁迅先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语言准确精炼,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有人把它叫做“鲁迅风”。我们阅读任何一篇鲁迅作品,都会强烈感到它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炼,既冷隽又犀利,既深刻又辛辣,具有强烈的嘲讽色彩,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教学内容确定的三个要点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
(讲座提纲)
一、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㈠学生具备一定的百科知识和阅读能力,就可以阅读某一特定文本。
阅读教学内容,学习的“起点”建立在“学情估量”上,在学生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上。而学习的“终点”为达成“学习目标”,它离不开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
我们针对合宜的教学内容,应该依据体式、根据学情解读教学的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