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环境与安全、健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环境与安全、健康

作业环境(operational environment)

指人机系统中对操作人员的安全、健康和工作能力,以及对机器、设备(或某些部件、装置等)的正常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天然的和人为的因素的组合。这是人机工程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工业生产中,对人机系统有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作业环境的微气候、作业环境的照明、作业环境的色彩、高原作业环境、环境噪声和振动等。随着生产领域的扩大和发展,影响因素也增加了失重、超重、异常气压、加速度、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等特殊环境因素。

根据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人体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作业环境可分为4种。(1)最舒适区。能使操作者在劳动中达到安全、高效、卫生、舒适的各项最佳指标的作业环境。(2)舒适区。使人能够接受,不致感到不适和疲劳的作业环境。(3)不舒适区。偏离舒适度正常值的作业环境。较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会使人疲劳并影响工作效率,需采取措施保证正常工作。

(4)不能忍受区。不能保证基本的安全和健康的作业环境。若不采取措施操作者将无法适应,甚至危及安全和健康。

微气候

作业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包括作业环境的气温、湿度、热辐射、气流速度、人体热平衡,以及高温或低温对人体的影响等。

气象条件

包括气温、湿度、热辐射、气流速度、高温对人体的影响和低温对人体的影响。

(1)气温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作业环境中的气温除取决于大气温度外,还受太阳辐射和作业场地各种热源,如冶炼炉、化学反应锅、被加热的物体、机器运转发热和人体散热等的影响。热源通过传导和对流又使作业环境的空气升温,并通过辐射使周围物体成为第二热源,促使气温逐步升高。

气温的标度有摄氏温标(℃)和绝对温标(K),它们的换算公式为:

T/K=273+t/℃

式中T为绝对温标,t为摄氏温标。

(2)湿度空气中的干湿程度。作业环境的空气湿度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在80%以上为高气湿,相对湿度低于30%为低气湿。高气湿主要由水分蒸发或蒸汽放散所致,纺织、印染、造纸、制革、采矿、隧道掘凿等作业场所常常是高气湿环境。而高温车间在冬季常出现低气湿环境。相对湿度可用通风干湿表或干湿球温度计测量。

(3)热辐射物体在绝对温度大于0K时的辐射能量。太阳、生产环境中的熔炉、开放的火焰、熔化的金属等热源均能产生热辐射。它是一种红外辐射,不能加热气体,但能使周围物体加热。人体可受外界辐射能量而受热也向外界辐射热量。当周围物体的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向人体辐射热量,使人体受热,称为正辐射。反之,则称负辐射。热辐射体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热量称为热辐射强度,以kJ/(cm2•min)表示,用黑球温度计测量。黑球温度计是表面涂黑的薄铜板制成的空心球体,球心插入一支温度计。黑球吸收辐射热后温度上升,所指示的温度称黑球温度,是辐射热和温度的综合效应。如果隔断热辐射源,黑球温度下降,差值为实际的辐射温度。

(4)气流速度空气流动的速度。作业环境中的气流速度,除受外界风力的影响外,主要与作业场所的热源有关。热源散发的热量使空气加热而上升,室外的冷空气即从门窗和各种缝隙进入室内,形成空气对流。室内外温差越大,气流速度越大。测量室内的气流速度通常采用热球微风速计。

人体热平衡

人体受热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另一种是外界环境的热量作用于人

体。人体通过对流、传导、辐射、蒸发等途径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可用下式表示:M±C±R-E-W=S

式中M为代谢产热量;C为人体与周围环境通过对流交换的热量,人体从外界环境吸热为正值,散热为负值;R为通过辐射交换的热量,人体吸热为正值,散热为负值;E为人体通过皮肤表面汗液蒸发的散热量;W为人体做功消耗的热量;S为人体的蓄热状态。当人体产热和散热相等时,即S=0,人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产热多于散热时,即S>0,人体热平衡被破坏,可导致体温升高;当散热多于产热时,即S<0,可导致体温下降。

人体的热平衡中,人体是一个完善的温度调节系统。体温的调节是通过体内蓄热、出汗、血管舒张或收缩等实现的。周围的冷热环境虽然经常变化,但人的体温仍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稳定。只有外界的冷热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才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5)高温对人体的影响温度超过人体舒适度范围(一般取21±3℃)的环境称为高温环境,对人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温度为≥29℃。高温作业环境有三种类型: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环境,如炼铁、炼钢、铸造、锻造、热处理、陶瓷、玻璃、搪瓷、耐火材料的炉窑等,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较低;高温高湿作业环境,如矿山井下作业,印染、缫丝、造纸等行业的某些作业,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如果通风不良,可形成湿热环境;夏季露天作业环境,如露天采矿、搬运、建筑施工等。

在高温作业条件下,人体通过呼吸、出汗和体表血管的扩张向体外散热。当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会产生蓄热,呼吸和心率加快,皮肤表面血管的血流量增加(有时可达正常值的7倍),称为热应激效应。人在体力劳动时可耐受的体温(通常用肛温表测量)为38.5~38.8℃,高温极端不舒适反映的深部体温临界值为39.1~39.4℃。深部体温超过这一限度,便会出现头晕、头疼、胸闷、心悸、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甚至引起虚脱、大小便失禁、晕厥、死亡。

(6)低温对人体的影响温度低于人体舒适度范围的环境称为低温环境,对人的工作效率有不利影响的温度为≤10℃。除冬季低温外,低温作业环境还有高山地区、水下作业、露天建筑施工(冬季)、露天采矿(冬季)等。

低温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但取决于温度,而且还取决于湿度和气流速度。湿度增加,衣服热阻值降低,起不到御寒作用;气流速度增大,人体的对流散热量增加,有效温度的降低量也越大。气温越低,气流速度的影响越大。环境温度的冷暖程度,可用风冷指数来衡量I=h(ts-ta)

式中I为风冷指数,kJ/(m2•h);h为传热系数,kJ/(m2*h*K),h=4.1868(10.45-V+10V 1/2 );V为气流速度,m/s;tS为皮肤温度,K;ta为环境温度,K。

人体具有一定的冷适应能力。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发出神经冲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使人体散热量减少。环境温度进一步下降,肌肉因冷觉而剧烈收缩抖动以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恒定,称为冷应激效应。气温降低,人体的不舒适感迅速增加,机能迅速下降。低温对人体的伤害最常见的是冻伤。冻伤与人在低温环境中的暴露时间有关,在5~8℃时需几天才会出现冻伤,但在-73℃时只需12s即可把人冻伤。温度越低,造成冻伤的时间越短。人体容易发生冻伤的部位是手、脚、鼻尖、耳廓。在-1~+6℃的低温环境中,人依靠体温调节,可使人体深部温度稳定。温度再降低,深部温度逐渐降低,会出现心率加快、颤抖、头疼等症状。如果温度继续降低,将产生全身剧痛、意识模糊,瞳孔反射等症状,直至濒临死亡。

综合评价

以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辐射对人体冷热(温度表示)调节作用的影响,对作业环境的微气候进行综合评价。常用的评价指标有以下四种。

(1)舒适温度。人的主观感到舒适的温度;是作业环境微气候对人体冷热调节作用的综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