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西北地区干旱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2干旱的气候特征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地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原因及其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2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总结:西北地区大致以贺兰山为界,贺兰山东西两侧的牧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以东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上,降水量比较丰富,有多个大型的优质草场,草场草质较好;以西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降水量比较少,草原产草减少,畜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牧场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山脉的山麓和山地带,为高山草场。
学生:可以从一个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和河流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草原和荒漠(干旱)
教师投影: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图。
1.位置范围
并提问:怎么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呢?西北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
学生指图回答: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长城以北。主要包括新疆和内蒙古两大自治区、还有甘肃大部和宁夏北部。
学生:分享收获。
达标检测题:多媒体展示:
一、单项选择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以下区域最合适的( )
A .南方地区 B .比方地区 C .青藏地区 D .西北地区
2.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
A.荒漠→荒漠草原→草原B.荒漠→草原→荒漠
C.草原→荒漠→草原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西北地区许多地方不能种植农作物,其主要原因是:()
A.当地气温太低B.当地人口稀少,劳力不足C.当地年降水量太少D.当地土壤肥力不足

初中地理_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 能够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地理差异。

3. 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分析,学习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由《沁园春·雪》引入北方地区的学习。

你知道我国北方地区有哪些自然特征吗?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

1、位置和范围(1)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北方地区地形图,说明北方地区的位置: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主要省区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等。

2、地形(1)引导学生借助北方地区地形图找到主要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太行山脉。

(2)引导学生借助北方地区地形图获取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地形区有黄土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请学生完成合作探究 1 ,解决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差异。

小组合作完成后,请学生指图讲解。

合作探究1,解决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差异。

1、读下图(课本P10图6.5),探究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1)根据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的气温和降水在时间上的配合情况,可以判断三地的气候类型是,气候特征是。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根据“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设计了如下四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西北地区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干旱的气候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西北地区重要畜牧业基地以及灌溉农业。

3、对照地图资料,学会分析塔里木盆地干旱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并从图中提取信息,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教师版图)回顾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分界线、主导因素?学生回答:2、教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歌曲图片走进西北地区?学生反馈,多媒体展示几副有关西北地区的图片和歌曲,学生观看,回顾对西北地区的了解。

设计意图:营造浓厚的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略)学生:(读)让学生明确学习地理区域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习一)、.小组内自主梳理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自然特征)教师:巡视指导复习新课(展示交流)(一)位置、邻国和地形1、教师出示课件“西北地区地形图,”请学生结合图回顾。

教师: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特征?学生回答:教师:展示地形图(包括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2、学生分小组找出,并在图中用笔圈出所找的国家。

初中地理_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活动: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1、找出下列地理事物名称(1)山脉(2)地形区《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段学生,具备一定的区域分析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此外,学生生活在北方地区,对家乡的地理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再加上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部分世界区域的地理特点,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积累和经验,这些都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但北方地区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中国地理分区,学生虽然已经有了分区地理的学习经验,但北方地区相对世界区域来说,范围更小,内容更细致更深入,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需要进一步探究。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需要注重对上学期所学内容的回顾,将上学期所学知识迁移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课堂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解剖自然环境的相应知识并平稳过渡到北方地区与其农业相互关系上来。

最终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为后面其他章节的区域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归纳北方地区地理位置特点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分析本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进而理解北方人民怎样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农业的。

另外,对自然环境影响农业生产等更内容的学习,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于后面其它地区的学习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及学生应重视对其的学习过程多大的指导。

鉴于此,教学中要很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思考、探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一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解一个地理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二要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因地制宜发展理念。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效果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课堂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并能从北方地区的实际出发,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8.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8.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8.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状况。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我国的地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西北地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其自然特征和农业特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状况。

2.难点: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北地区的美景。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农业实例,分析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案例等教学素材。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北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如:“你们对西北地区有什么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有什么特点?”等,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详细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状况。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具体的农业案例,如:“为什么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会遇到困难?”、“西北地区如何发展农业?”等。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西北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3.认识本区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2.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

教学难点: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策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读图训练,让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掌握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以及农业特色;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西北景观、农产品和优良畜种图片,坎儿井、新疆细毛羊等课外资料,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以便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1.复习我国降水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相关知识。

2.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准备好地图册。

3.搜集有关西北地区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课堂小测1.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A.荒漠→荒漠草原→草原B.荒漠→草原→荒漠C.草原→荒漠→草原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2.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最直接的灌溉水源是:()A.河水B.湖水C.地下水D.雨水3.西北地区许多地方不能种植农作物,其主要原因是:()A.当地气温太低B.当地人口稀少,劳力不足C.当地年降水量太少D.当地土壤肥力不足4.关于西北地区地形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B.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C.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D.地形以平原和盆地为主5.下列地理事物属于西北地区的是()A.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B. 一望无际的草原牧场C.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D.河湖密布的鱼米之乡6.下图是西北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⑴填出下列地形区的名称①____________盆地②____________山脉③____________河④____________高原⑤__________走廊⑵植被景观自动到西植被景观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⑶西北地区农业以__________业为主,限制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课下作业:预测西北地区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并调查研究预测成果及对策。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标分析【课程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地域差异”的内容有3条,其中,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可以承载以下2条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共15条,其中位置与分布5条,联系与差异6条,环境与发展4条。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可以承载以下6条内容。

位置与分布4条: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联系与差异2条: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材分析一、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及其成因(重点、难点)分析:西北地区突出的特点就是干旱。

干旱的气候对当地的河流、地表景观、农业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等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学习本区,注重掌握其学习方法,抓住区域突出特征分析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全面深入地认识本区域。

故分析本区突出特征及其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突破方案:第一步:赏图。

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由图中景观可知,西北地区与南、北方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北地区以红色和黄色为基调,反映出当地气候比较干旱。

这也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特点。

第二步:读图分析。

通过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计算新疆乌鲁木齐到太平洋、印度洋的距离。

可以看出:本区地理位置深居内陆,地形处在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上,以高原和盆地为主,海洋上吹来的夏季风很难到达,使得本区降水稀少,多在400毫米以下,而且越往西越少。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干旱”是本区突出的自然特征。

初中地理_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认识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

2、明确干旱是本区最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能够理解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理解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二、重难点重点: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难点: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其生产生活的影响三、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欣赏,询问学生视频播放的是我国是哪个地区?你对西北地区有哪些了解?(了解学情,学生在学习前对西北地区有哪些认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西北地区,体验西北风情,感悟区域发展。

了解一个区域我们一般从地理位置(在哪里)、自然特征(有什么)、人文状况(怎么样)这些方面,还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出示本节的学习攻略。

(回顾区域地理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思路)模块一自主学习明确位置活动一: 1、指图说出西北地区的范围;2、说出位于西北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及其行政中心。

(让学生读图获取范围信息,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活动二:看图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学法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三个方面描述。

【学生活动】思考:西北地区与南北方地区比较,海陆位置上主要有什么差异?你认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与南北方地区位置的差异,加深对西北地区位置的理解,由此,感知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

位置气候)模块二了解自然体验风情1、地形特征【学生活动】(1)读图圈出图5-25中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2)小结:西北地区地形以和类型为主。

(通过学生读图圈画主要地形区,总结西北地区地形主要特征。

引导学生读图,观察新疆地形区分布。

出示真有趣,让学生对照新疆的“疆”字感受新疆的特色地形,激发学生读图认知的积极性。

)2、气候特征【学生活动】(1)对照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2)对照中国降水分布图,说出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分布特点。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相关知识,并且学习了中国地理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有了一定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具备了知识的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能力以及学习区域地理的经验。

因此本节知识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去分析发现地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与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

2.能够在地形图上找出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区。

3.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4.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区域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及其他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策略充分运用教材,结合地图、图片、多媒体课件以及文字资料,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进而总结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并学会独立分析问题。

六、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法、多媒体展示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八、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维吾尔族歌舞、展示西北地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北地区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让我们伴随维吾尔族姑娘曼妙的舞姿一起走进西北地区。

提问:通过“西北风光”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草原与沙漠)教师: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我们生活的南方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北地区 自然特征和农业 学情分析

西北地区 自然特征和农业 学情分析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节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

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后的探究学习。

“牧区和灌溉农业区”这部分主要介绍了西北地区在干旱的自然环境下农牧业生产发展的特点及分布。

配备的活动题旨在通过让学生认识坎儿井这一古老饮水工程,进而感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生活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基础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积累,初步掌握了中国自然概况、中国的自然资源及经济发展状况。

而且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初步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所任教班级学生基础较好,大多数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主动参与的能力。

2.学生面临问题生长在北方地区的学生对西北地区缺少感性认识,平时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阅读材料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进而获取知识。

三、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西北地区地域差异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供对比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西北地区的农牧业布局特点。

2.基于课标的目标分解3.核心素养目标(1)区域认知目标:认识本区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综合思维目标:初步学会联系各种地理因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3)地理实践目标:利用图文资料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下农牧业生产发展的特点及分布,理解干旱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4)人地观念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热爱边疆的情怀;通过“干旱”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河(注入北冰洋)和黄河。

(7)植被:植被的分布规律及变化原因植被稀疏,和广布,自东向西依次为。

变化原因:。

练一练:教材P73—P74页活动【合作探究】:结合地理位置和地形分析西北地区气候和河流、植被的关系。

(二) 牧区和灌溉农业区【自主学习二】(二)牧区和灌溉农业区1、牧业阅读P74—P75页图文资料 (4分钟)(1)西北地区草场广布,是我国重要的基地。

(2)贺兰山以西和以东的草场有何区别?贺兰山以东有我国哪两大草原?(3)西北地区有和两大牧区,分别有哪些代表性的优良畜种?2. 种植业(自学P75 )(1)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因此发展种植业需要,因此该地区农业类型是。

该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

(2)西北地区有哪些灌溉农业区?灌溉水源是什么?(图8.7—8.11)长绒棉本区棉花生长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为何这里的瓜果特别甜?中考链接:【合作探究】: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西北地区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以前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上完成的。

根据他们已初步掌握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去学习另外两个区域。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

根据本课的特色,最好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一节课来,让学生联系课前收集一些两地的资料,从自学讨论中了解我国西北“干旱”的区域地理特征,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西北地区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总体来说非常清晰,分为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特点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突出该地区的特殊地形特征、东西差异大的植被特点、干旱的气候及其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第二部分农业特点是利用前一部分所学习的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西北地区畜牧业的东西差异和西北地区东西部灌溉农业的不同特点。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读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并由此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通过合作探究,结合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3结合所学,分析该地农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分析等方法。

【教学过程】读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思考:走廊、沙漠中的绿洲2、绿色点。

拓展延伸推测天山北坡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的分布特点,并说出主导因素。

冬季牧场分布在山地草原;夏季牧场分布在高山草甸。

主导因素是热量。

适时的做以延伸,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与自然赋予的黄、黑、绿不同,新疆有些颜色是通过人们的辛劳和智慧描绘上去的。

例如,现如今的人们常常提到的“一白一红”,指的是棉花和红色产业。

近年来“红色产业”赋予了新疆炫目的色彩,包括番茄、辣椒、红花、枸杞、红枣等等这些红色农作物,正逐渐成为新疆最亮丽的一笔。

观看新疆红色产业的视频短片。

通过视觉的形象冲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思维拓展阐述该地区促进棉花种植和红色产业发展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夏季热量充足有灌溉水源通过问题思考的过程,提高学生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合作探究分析农业发展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通过问题分析的过程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思维延伸西北地区城市与交通的分布特征?沿河谷、山麓地带分布结合自然环境特征(缺水)分析人口、城市、交通的分布,在次强化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

【板书设计】西北地区干旱学情分析:《西北地区》属于初二地理学习内容,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基础的知识,能独立进行读图分析,获取一定的地理信息;除此之外,在学习《西北地区》之前,已经回顾过《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都属于区域地理的学习范畴,所以对于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以及主要学习哪些内容,学生已有基础,学习起来不会太困难。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的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本节课主要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西北地区的认识较为模糊,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情况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情况,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情况,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生产情况。

2.难点: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情况。

2.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农业生产案例,让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地图、图片、案例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素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地理《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教案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地理《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教案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西北地区的地形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并指认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2.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等图片资料,认识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及东西变化规律。

3.结合“西北地区牧区和畜种分布示意图”、“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分布图”等图片资料,分析干旱的自然环境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2.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

【教学难点】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过程】图片展示西北地区的种植业。

新疆的瓜果为何色泽特别鲜艳?口感特别香甜?由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果糖份的积累——特别甜;晴天多,日照充足,瓜果容易着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西北地区,水分蒸发强烈,人们为保护珍贵的水资源,建造了“坎儿井”,播放视频观看视频培养学生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念小结:在西北地区,无论是自然的植被、动物、河流,亦或是人们的住房、农业等,都极大的受到了“干旱”这一特点的影响,由此得出:西北最典型的自然特征——干旱回忆、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寻求知识内在联系的习惯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习题巩固:高原夏菜,是指夏季在气候干冷的高原地区生长的蔬菜。

甘肃省祁连山区是我国高原夏菜的优质生产地,每年5月下旬到10月期间,当地农民将种植的胡萝卜、娃娃菜、荷兰豆等喜温凉的高原夏菜,冷冻后即刻运往2000千米以外的杭州、上海等地。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业 牧业的东西差异,并简要分析原因。
学生:农业
学生 7:以贺兰山为界,东部为优质 牧场;西部为山地牧场。
原因是东部降水多,而西部降水少, 但山地降水多。
二、灌溉农业 教师过渡: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那 怎么解释以下现象? (1)河套面粉出名。 (2)宁夏能种稻米。 (3)新疆人爱吃馕饼。
6
(4)兰州拉面享誉全国。 这说明什么呢? 教师:对,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的同时 还发展种植业,但不是大面积的。这主 要是受到了自然条件中的哪个条件限 制? 教师:确切的说应该是水源(降水和河 水)
学生:填写学案相应部分。
7
么,新疆地区靠什么方式灌溉呢?
教师:阅读图文资料,了解坎儿井的构 造后说说这种水利工程和哪个自然特征 有关系?
教师:现在我们又回到了干旱这一特征 上。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
学生: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 所以瓜果特别甜;夏季气温高,晴天 多,日照充足,有利于棉花的生长。
学生:坎儿井。
学生:坎儿井是为了避免蒸发而设计 的,所以跟干旱的自然特征有关系。



植被: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自然特征(表
干 现) 距海较远 旱
的 西 山脉阻挡 北 农业(影响)
河流: 稀少,多内流河
畜牧 业:
贺兰山为界
温带草原牧场 山地牧场
冰雪融水:天山山麓、河西走廊
灌溉农业:
河水: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3
二、地形特征
任务 3:在图中找出西北地区主要的地形 区并填在学案中相应位置。
教师:找学生代表上黑板来填出主要的 地形区和山脉。
学生:填图
教师:哪位同学给大家总结一下西北地 区以什么地形为主,东西分布有何差 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设计《8—1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设计《8—1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设计《8—1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8—1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节,主要介绍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发展情况。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自然特征,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情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教材插图,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理解农业发展的特殊性。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

2.使学生理解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特殊性,认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西北地区典型农业发展模式,使学生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农业生产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2.收集有关西北地区农业的案例资料,用于教学分析。

3.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知识卡片,用于巩固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然后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说说西北地区有哪些自然特征?”2.呈现(10分钟)讲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特征,并结合PPT展示相关地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西北地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3.认识本区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2.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

教学难点:
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策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读图训练,让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掌握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以及农业特色;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西北景观、农产品和优良畜种图片,坎儿井、新疆细毛羊等课外资料,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以便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
1.复习我国降水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相关知识。

2.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准备好地图册。

3.搜集有关西北地区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课堂小测1.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
A.荒漠→荒漠草原→草原B.荒漠→草原→荒漠
C.草原→荒漠→草原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最直接的灌溉水源是:()
A.河水B.湖水C.地下水D.雨水
3.西北地区许多地方不能种植农作物,其主要原因是:()
A.当地气温太低B.当地人口稀少,劳力不足
C.当地年降水量太少D.当地土壤肥力不足
4.关于西北地区地形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B.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C.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D.地形以平原和盆地为主
5.下列地理事物属于西北地区的是()
A.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
B. 一望无际的草原牧场
C.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
D.河湖密布的鱼米之乡
6.下图是西北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填出下列地形区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盆地②____________山脉③____________河
④____________高原⑤__________走廊
⑵植被景观自动到西植被景观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
⑶西北地区农业以__________业为主,限制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下作业:预测西北地区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并调查研究预测成果及对策。

结语
塞外
几重关山
春风的诗行
停留在玉门关旁
留下了
大漠孤烟直的浑厚苍凉
长河落日圆的凄美雄壮





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西北地区》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课堂上好表现,课堂表现的欲望较强烈。

依靠学校、班级制定的小组评价机制,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学习地理的兴趣较浓郁,大部分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来。

通过之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学生掌握用方位描述位置的方法,可以迁移到本节课的使用。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通过教师讲解和配图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概况;预计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区的分布,学生初次掌握,会有难度。

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西北地区》
【效果分析】
尽管本节课的容量较大,但是学生听讲认真,课堂巩固的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们通过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学习,掌握了区域地理的认知过程,所以在自学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方位加以识记,并通过山脉和地形区,巩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通过海陆因素的学习,学生也了解了当地干旱的自然特征,并受干旱的影响,当地的河流、植被景观、牧业、种植业有了新的认知。

通过“评测练习”加以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不错。

但学生也存在着困惑:回答西北地区的农业以为主?不知道是写“畜牧业”还是“灌溉农业”,在这点上,还需教师进一步点拨、指导。

《西北地区》评测练习分析表
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西北地区》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西北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教材氛围两个标题。

第一个标题是“草原和荒漠”,从西北地区的景观入手,介绍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最突出特征——干旱。

第二个标题为“牧区和灌溉农业区”,主要介绍在干旱的自然环境下,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的突出特色——牧区和灌溉农业比较发达。

在第一个标题下,教材以“干旱”为核心,讲述西北地区干旱形成的原因: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海陆位置和地形。

从海陆位置来看,西北地区距离海洋遥远,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从地形开看,受山岭阻隔,水汽被层层阻断,又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

第二标题的内容也与“干旱”紧密相连。

西北地区在干旱的环境下,种植业只能在有灌溉水源的局部地区发展;此外,在适
合草类生长的地方,比较适合发展畜牧业,形成我国重要的牧业区。

在总体干旱的特征下,西北地区的不同地方,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干旱程度也出现了差异,总体的变化规律是:从东向西,越来越干旱。

种植业和牧业的生产特点也随之出现变化。

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西北地区》
【评测练习】
1.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
A.荒漠→荒漠草原→草原B.荒漠→草原→荒漠
C.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最直接的灌溉水源是:( )
A.河水 B.湖水 C.地下水D.雨水
3.西北地区许多地方不能种植农作物,其主要原因是:()
A.当地气温太高 B.当地人口稀少,劳力不足 C.当地年降水量太少D.当地土壤肥力不足
4.关于西北地区地形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B.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C.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D.地形以平原和盆地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