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一、引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情、面子与权力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换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国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特征。
人情指的是人们在交往、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关怀和温暖;面子是指人们为了保持自身形象和声誉而需要维护的一种社会地位;权力则是社会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在情理社会中,人们通过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来进行社会交换,形成一种复杂的互动模式。
二、传统社会中的人情交换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人情交换是一种亲情、友情和深层人际关系的表达方式。
人们通过互相帮助、关心和照顾来维系彼此间的关系。
这种人情交换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也表现为一种无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在农村社会中,邻里之间的人情交换尤为显著,人们互相帮助种田、建房、婚嫁等,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
而在城市社会中,这种人情交换则多体现为亲友间的互相照顾和经济上的支持。
然而,这种人情交换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人情交换容易导致“情义横流”的情况,即人们之间的人情债务会不断积累,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内外界人情的压力。
这导致人们的情感逐渐被功利取代,人情逐渐沦为一种交换的手段而非真正的情感表达。
其次,人情交换往往也涉及到利益的交换,而利益的分配又会牵扯到权力的使用。
权力在传统社会中往往集中在一些特定的人身上,他们可以通过行使自己的权力来获得更多的人情和面子。
三、面子的重要性与再生产面子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面子可以增加个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可以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人们常说“面子无价”。
因此,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注重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愿意失去面子,也期望获得更多的面子。
在这个过程中,面子的再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维护和增加面子,个人能够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进而拥有更多的人情资源和权力资源。
社会交换理论完整版
社会交换理论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S o c i a l E x c h a n g e T h e o r y)本章授课要点:1、明确交换理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来源;2、正确区分霍曼斯和布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各自的理论缺陷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现代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是在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着作中诞生的,同冲突理论一样,交换理论也是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反拨而发展起来的。
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理论取向。
在他们看来,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把人看作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计,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
社会交换论者吸收了以上关于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也适合于社会领域。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在以下这些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一)弗雷泽的澳大利亚土着居民姑表联姻模式: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着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着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交换心理学说:马林诺夫斯基在对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进行研究时发现,居民中通行一种“库拉圈”的交换制度,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的不是源于获得的经济动机,而是一种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
(完整word版)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评论部分社会互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月盛行于美国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宽泛流传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因为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要素的重申,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意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全部行为都遇到某种能够带来奖赏和酬劳的互换活动的支配,所以,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能够归纳为一种互换,人们在社会互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互换关系,而这一理论的主要开辟者就是霍曼斯。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前锋。
)而霍曼斯互换理论的产生其实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主要根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互换思想。
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功命题。
就个人的所有行动而言的。
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像的地方,他要遵循酬劳原则。
也就是说,频次的有规律性所获取的酬劳和奖赏要低于没有规律所获取的奖赏和酬劳。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
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许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酬劳或奖赏。
那么此刻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像,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近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
假如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纳相同的行动。
自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只是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以致伦理道德价值要素在内.第四个是剥夺——知足命题。
一个人在近来越是常常地获取某种酬劳,那么跟着酬劳的增添这人所获取此酬劳的知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赞成命题。
这个命题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获取他希望的酬劳或许他获取了猜想不及的处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纳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能够宣泄他的不满情绪,因此对他来说有价值。
其二。
当某人的行动获取了他所希望的酬劳,特别是酬劳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许他的错误行动没有遇到预料中的处罚,他都会非常快乐,持续做获取酬劳的行动或许防止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社会心理学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教案资料
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报酬。
2、霍斯曼借鉴了功利主义经济学原则:
1)人与人交往时总是希望获得一定的好处 2)在交往中自觉核算成本与收益 3)人需要更多的获取信息,评价成本与收益之关系(的合理性)。 4)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社会交换的一种形式 5)社会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也交换非物质的内容,感情与
有控制权、更捷径、省时的时候难以合作。
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协商策略)
1、零总和冲突(绝对得失):你死我活,你失去的是 我得到的。 2、可变总和冲突(均有得失):竞争中合作;局部共 同利益。 如,旧车买卖 a、寻求共同接受范围。 b、强硬的最初立场和逐渐让步的策略。
三、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评价
形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之本性
• 例如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最希望得到的报酬是一笔能救命的资金。 在获得这笔资金的头两年里,公司可能依然亏损或赢利很少,即投资 者向公司提供报酬(资金)的能力要大于公司向投资者提供报酬(利润) 的能力。这样,投资者就获得了对公司的权力。在合作关系中,投资 者可以按他开出的条件与公司谈判,而公司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二人各判
罪 B 释放
十年
•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 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 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
• ------180页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 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 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了解社会学的社会交往理论
了解社会学的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关系和结构的学科。
在社会学领域中,社会交往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社会交往理论的概念、主要观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交往理论的概念社会交往理论指的是研究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的理论框架。
它旨在解释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身份的影响。
社会交往理论的出现与发展,为我们理解社会交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二、主要社会交往理论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观念、信念、意图的认知。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和他人概念对于社会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促使个体与他人互动和建立关系。
2.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这些角色对个体的行为和行为期望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角色理论研究个体怎样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适应社会环境,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行为和人际关系。
3.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着重研究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利益和成本如何相互交换。
它认为人们在互动中寻求最大的利益最小化成本,将个体行为视为一种交换关系,个体通过互相提供和获得利益来维持和发展关系。
4.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探讨个体如何与社会群体建立认同感。
它强调群体认同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维系的重要性。
社会认同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与群体关联来获得认同感,并通过群体认同来塑造自我身份。
三、社会交往理论的影响社会交往理论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和动态,促进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更好地协调和解决冲突。
其次,社会交往理论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形成和维持,揭示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社会交往理论还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管理和改善社会关系。
总结:社会交往理论是社会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通过不同的理论角度解释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行为。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权力、影响和社会身份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权力、影响和社会身份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权力、影响和社会身份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是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这两种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社会竞争中,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在一定的规则下,竞争相同或不同的资源,以求获得更多的利益和社会地位。
而相互交换则是指在一定的规则和约束下,个体之间进行信息、物质或情感等多种形式的互惠互利行为,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关系。
在社会竞争中,权力、影响和社会身份是三个重要的概念。
权力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对另一个个体或群体影响、决定力和支配力的能力。
权力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社会竞争的主要资源之一。
在社会竞争中,强有力的权力往往能够使一个群体或个体占据明显的优势。
影响是指一个人或群体在网络、社会和文化等维度上的影响力,它通常是由于兴趣、经验、专业技能、权威地位、个人魅力等因素所形成的特殊资源。
在社会竞争中,影响也是一个重要资源。
影响力往往可以产生吸引和影响力的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人的行为和观念。
社会身份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表现形式通常与个体的文化、职业、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关。
社会身份和其他资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身份常常通过文化和其他人对一个个体的评价来体现。
在社会竞争中,社会身份成为一个人的竞争资本和重要手段。
相互交换在社会竞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相互交换,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进而提升自己的地位和社会网络。
相互交换不仅仅包含物质的互惠互利,更含有情感、关怀和信任等非物质的交换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个体之间能够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从而提高其在社会竞争中的机会。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是时常存在的,并且这两者在许多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社会竞争有助于促进创新和进步,而相互交换则有助于促进群体和谐和社会稳定。
同时,这两者也有着一定的互补性。
在竞争过程中,相互交换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自身的成长;而在相互交换中,社会竞争能够推动更多更好的交换行为,促进群体和谐。
社会交换理论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本章授课要点:1、明确交换理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来源;2、正确区分霍曼斯和布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各自的理论缺陷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现代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是在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著作中诞生的,同冲突理论一样,交换理论也是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反拨而发展起来的。
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理论取向。
在他们看来,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把人看作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计,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
社会交换论者吸收了以上关于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也适合于社会领域。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在以下这些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一)弗雷泽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姑表联姻模式: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著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交换心理学说:马林诺夫斯基在对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进行研究时发现,居民中通行一种“库拉圈”的交换制度,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的不是源于获得的经济动机,而是一种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
马林诺夫斯基由此区分出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这对现代交换理论摆脱功利主义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
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
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
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 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
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②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
③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④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
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
霍曼斯将 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
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客的忠诚度和品牌价值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总之,社会交换理论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它为我们理解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 了重要的框架和指导。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个理论 ,以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观点,社会交换理论还有一些其他重要方面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社会交换与文化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文化因素对人类互动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交换的规则、方式和
1 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例如,一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另一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集
体主义和合作。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交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对人类互动的影响和
作用
社会交换与网络结构
2 社会交换理论可以与网络结构理论相结合,解释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交换和权力关系。在社会网络中,
个体之间会形成复杂的交换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直接的联系,也可以是间接的影响。通过研究网络
结构中的社会交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网络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交换与心理健康
3 社会交换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心理健康问题中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支持和
的利益
社会交换的情感因素:社会交换
4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还包括
情感上的交换。参与者之间通过 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来增进彼此
之间的信任和依赖
3
社会交换的依赖性:社会交换的 参与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他们 需要对方的资源和支持来获得自 己所需的利益。这种依赖性可以 促进交换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四)认识生活的价值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群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阶段(1895-1934)2、起步阶段(1935-1945)3、发展阶段(1946-1969)4、危机阶段(70年代)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一)如何提出问题(二)如何阅读文献(三)研究方法选择1、相关研究2、实验研究(四)收集数据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档案研究法5、元分析方法(五)研究的设计(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七)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2、学习理论的特点(三)诱因理论1、理性决策论2、交换理论3、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自我概念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三、自我偏差(一)焦点效应(二)自利偏差(三)盲目乐观(四)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四、自我与文化(一)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二)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三)自我的三成分模型(四)华人自我四元论第四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一)分类(二)图式分类: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作用:三方面(三)社会认知法则1、便利法则2、象征性法则3、基础比例信息4、锚定与调整法则(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1、社会认知与寂寞2、社会认知与焦虑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五)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二、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1、第一印象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维度2、整体印象的形成(1)平均模型(2)累加模型(3)加权平均模型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1)晕轮效应(2)正性偏差(二)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2、非言语线索(1)人际距离(2)身体姿态(3)目光接触三、归因(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1、Heider的归因理论2、Weiner的归因理论3、归因风格理论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5、对应推论理论(二)对自己的归因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三)基本归因错误第五章社会行为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1、家庭环境2、文化环境(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3、概率渐成论二、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考虑三方面、工具性侵犯、敌对性侵犯2、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3、文化与侵犯行为4、愤怒与侵犯行为(1)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2)遭受挫折(3)归因的影响5、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温度2、兴奋转移3、侵犯性线索4、去个性化5、饮酒6、社会赞许与模仿(三)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四)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1、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2、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3、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玩电子游戏对人的五点影响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1、进化心理学2、社会进化论3、学习理论4、社会交换理论5、移情与利他主义(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1、情境因素(1)文化差异(2)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3)环境条件因素(4)时间压力因素2、助人者的特点(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2)助人者的心情(3)助人者的内疚感(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5)宗教信仰(6)性别影响3、求助者的特点(1)是否受他人喜欢(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3)性别的影响(三)增加助人行为1、利他主义的社会化(1)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2)通过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学习 (3)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2、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3、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态度与偏见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和功能1、什么是态度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3、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二)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2、时间因素3、自我意识4、态度强度5、态度的可接近性6、行为的主动性水平7、心境的影响8、情境的作用(三)态度的测量1、直接测量(1)利克特量表 (2)瑟斯顿量表(3)语义区分量表2、间接测量(1)投射技术(2)生理指标测量(3)反应时测量二、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与学习(二)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三)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四)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三、态度改变(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1、Heider的平衡理论2、认知失调理论(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1、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2、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3、努力与认知失调4、决策后失调5、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三)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四、说服模型(一)Hovland的说服模型(二)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三)Sears的说服模型(四)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说服者的因素(1)专家资格(2)可靠性(3)受欢迎程度2、说服信息的因素(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3)信息的呈现方式(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3、被说服者的因素(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2)被说服者的心情(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5)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6)个体差异(7)综合因素(8)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4、情境因素(1)预先警告(2)分散注意(五)从双加工模型到单加工模型五、偏见(一)偏见概述1、偏见定义2、偏见产生的理论(1)团体冲突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理论(4)心理动力理(5)人格理论(二)偏见的影响与克制1、偏见的影响(1)对知觉的影响(2)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2、消除偏见的方法(1)社会化(2)受教育(3)直接接触第七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一)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1、人类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2、克服寂寞(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联结原则(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特质(1)个人的温暖(2)能力(3)外表的吸引力2、相似性(1)人口特征的相似性(2)态度的相似性(3)外表相似性(4)伴侣与自己理想自我的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接近性二、亲密关系(一)亲密关系概述1、亲密关系的定义2、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3、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1、友谊关系2、自我展露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三)亲密关系的维持1、平等2、归因3、沟通4、嫉妒(四)亲密关系的终结1、对待不满的策略(1)真诚(2)忽视(3)退出(4)表达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害3、利用社会支持三、爱情(一)什么是爱情(二)爱情的分类与测量1、爱情的分类2、爱情的测量(三)爱情行为与感受(四)文化与爱情四、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1、关系的建立拉关系、认关系、钻关系、袭关系2、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1)自我中心(2)讲人情(3)强调人际信任(二)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1、家族取向2、关系取向关系角色化、关系互赖性、关系的和谐性、关系决定论3、权威取向(1)权威敏感(2)权威崇拜(3)权威依赖4、他人取向(1)顾虑他人(2)顺从他人(3)关注规范(4)重视名誉第八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1、功利主义经济学2、行为主义心理学(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2、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1)绝对比较标准(2)相对比较标准3、公平交换(1)均等原则(2)各取所需原则(3)平等原则(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2、货运游戏(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影响的定义奖赏权、强制权、参照权、法定权、专家权、信息权(二)社会影响理论(1)他人的重要性(2)他人的数量(3)他人的接近性(三)社会影响的表现1、社会促进简单在场、恐惧评价理论、分心冲突理论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1)匿名性(2)自我意识降低三、从众、顺从与服从(一)从众1、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1)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2)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2、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因素(2)个人因素(3)文化(二)顺从1、顺从以及影响因素(1)积极的情绪(2)顺从行为的互惠性(3)合理原因2、增加顺从的技巧(1)脚在门槛内技巧(2)门前技巧(3)折扣技巧(4)滚雪球(三)服从1、服从的定义与研究2、服从的原因(1)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2)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3)服从的其他原因:先诱导再转变(4)自我辩解第九章团体心理与行为一、团体概述(一)团体1、团体定义2、团体的心理功能(1)归属感(2)认同感(3)社会支持(二)团体规范1、什么是团体规范2、团体规范的作用(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3)规范的惰性作用(三)团体凝聚力1、定义与影响因素(1)需要的满足(2)团体目标(3)团体活动和领导者2、凝聚力的作用3、凝聚力的测量二、团体领导(一)领导定义(二)有关领导的理论1、特质理论(1)Gibb的领导特质(2)Stogdill的领导特质(3)交易型与改变型领导(4)魅力领导(魅力、激发动机、智力激发、个人化的考虑)2、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3、权变领导模型4、路径-目标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1)成就需要(2)权力需要(3)亲和需要(三)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1)性别与领导方式(2)文化与领导方式三、团体内部沟通(一)团体沟通的特性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2、领导的主导作用(二)团体沟通1、沟通的网络型态圆型、链型、Y型、轮型2、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三)冲突解决1、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2、协商式沟通(1)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2)在协商中怎样让步(3)采用逐渐回报策略3、利用中间人沟通(四)沟通的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1、沟通的性别差异2、沟通的跨文化差异(1)价值观念(2)思维方式(3)沟通风格(4)角色期望四、团体决策(一)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1、两类决策问题2、多数人与少数人影响3、领导在决策中的作用4、团体决策规则一致性规则、优势取胜规则、多数取胜规则5、团体决策中的投机行为(二)团体极化1、团体极化的定义2、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社会比较理论、说服性辩论(三)团体思维1、团体思维的定义2、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3、团体思维的症状与后果4、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四)团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2、德尔菲法3、具名群里技术4、阶梯技术5、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第十章健康心理学一、与健康有关的概念(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二)健康模式的变迁1、生物医学模式2、心身医学模式3、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三)心身疾病1、什么是心身疾病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二、压力(一)生活事件(二)对压力的知觉(三)控制感(四)自我效能感(五)习得性无助稳定型归因、内在型归因、整体型归因三、应对方式(一)应对与应对方式(二)性别与应对方式(三)人格与应对方式1、乐观与悲观2、A型人格与B型人格(1)易发怒和具有敌意(2)情绪压抑(3)失望感强烈(4)悲观与宿命3、压力易感性人格(1)从行为倾向讲(2)从期望与信念上讲(3)从个人特征上讲(四)积极的应对方式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2.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控制好自己3.敞开心胸,倾吐心事4.寻求社会支持(五)健康行为的塑造1、说服中的信息策略2、增强健康行为的HAPA模式(1)风险意识(2)行为信念(3)自我效能第十一章文化心理学一、文化心理学概述(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1、什么是文化?2、什么是文化心理学?(二)文化心理学的范畴1、文化人类学2、跨文化心理学3、文化心理学(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70年代前2、20世纪70-80年代中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2)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3)文化与符号表征(4)文化与社会化(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4)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五)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价值途径、自我途径、情境途径、理论途径2、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六)文化的维度四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女性化五维度: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成就与归属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1、基本概念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二)文化与自我1、独立型自我2、依赖型质自我(三)文化与归因1、文化与基本归因偏差2、文化与其他的归因偏差(四)文化与思维方式1、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2、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来源3、理解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一)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二)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1、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1)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2)以家庭为主体的家族主义盛行(3)封闭性的经济基础(4)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2、近代化理论的思路3、世界体系理论4、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展望第十二章积极心理学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二)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研究对象2、积极心理学不是常识3、积极心理学的目的4、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5、积极心理学的本质6、积极心理学的分支7、积极心理学的支柱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一)积极的主观体验1、快乐2、福流(二)积极的个人特质1、积极的个人特质-乐观2、积极的人格(三)积极的价值观1、价值观的概念2、价值观的分类(四)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1、积极的人际关系2、积极的社会关系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一)幸福的含义及研究(二)幸福与生活满意度(三)影响幸福的因素1、幸福的影响因素2、如何提升。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交换理论——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交换理论——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着重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理论认为,个体之间的互动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回报或利益,而不同的社会交换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本文将介绍社会交换理论的起源和主要概念,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自1958年George C. Homans提出社会交换理论以来,该理论已成为社会学中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是理性的行动者,在互动中寻求一定的回报或收益。
这些回报可以是物质的,如货币、物品或服务,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社会认可、亲密关系或感情投资。
个体之间的社会交换会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成本和利益。
成本是指为了达成某项交换而必须承受的代价,而利益则是个体可获得的收益,包括直接或间接的回报。
个体在做出决策之前会对成本和利益进行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交换方式。
在社会交换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正义感。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正义感来判断交换是否公正。
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承担的成本过大,而收益却很小,那么他们可能会拒绝交换;而如果交换对双方都是有利的,那么交换就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一对一的关系、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内部的关系。
在个人层面,家庭内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互换照顾、分摊家务和支付账单等。
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专业技能、合作项目和城市管理等。
在国家层面,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贸易、技术转让和国际援助等。
社会交换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关系和行为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揭示了个体之间的依赖关系和互动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组织和结构。
此外,社会交换理论还可以激发人们思考正义和公平的概念,促进社会合作和和谐。
然而,社会交换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假定个体之间都是理性的行动者,而人类行为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文化、心理、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因素的制约。
社会交换理论——利己主义的理性交换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利己主义的理性交换行为?社会交换理论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换过程中出现的基本心理过程及其与交换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对社会交换理论影响最大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斯金纳。
他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根本规律,心理学作为研究行为的科学,应该研究如何安排正负强化,最经济最稳固地建立起所需要的工具性条件反射,这样就可以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斯金纳根据动物实验得到的一系列心理学命题,几乎原封不动地被社会交换理论吸收了。
比如有机体在既定情境下会做出获取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有机体在过去得到过报酬的相似情境下会重复那些得到报酬的行为等,都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霍曼斯的理论现在社会交换理论家霍曼斯采用概念联结的方法,试图将古典经济学和行为心理学的基本命题融为一体,构成其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霍斯曼认为,经济学中的某个概念和心理学中的某个概念是相对应的,比如成本与惩罚相对应,报酬与强化相对应,需求与刺激相对应,供给与反应相对应。
霍斯曼将这两者联结并融为一体,变成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形成之后,霍斯曼通过推断过程,构建起一组解释社会行为的基本命题。
这些命题分别是: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在前面文章的内容中有介绍过。
命题中也包括了一些基本概念,如行动是指人们为了获取报酬或逃避惩罚而主动发出的行为,报酬是指能满足有机体某种需要的交换结果等。
霍斯曼说:如果一个人行为的结果给他带来的是肯定性的价值,那么我们把这些结果叫做报酬,如果带来的是否定性的价值,那这种结果叫做惩罚。
三、布劳的理论布劳在他的《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中主要论述了基本交换过程中社会结构的产生,他的理论也涉及交换行为的心理基础,如期待、评价、吸引、计算等心理过程。
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是那些只要别人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而不再有这些期待的反应就不复存在的行动。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社会交换1.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该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表8-1 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表8-2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3.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由Luce和Raiffa设计的一种情境,用以研究在利益冲突情况下人们的选择。
心理学家发现,信任在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合作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双方存在信任,那么合作就能够形成;而如果缺乏信任,双方之间的合作不可能产生。
(2)货运游戏货运游戏是由Deutsch和Krauss设计的用来研究威胁对冲突的影响的研究范式。
研究者发现,当双方使用威胁时,双方总的收益最少;一方有权使用威胁时,有权的一方收益稍微大一些,但总收益较少;只有在双方都采取合作的情况下,各自以及总收益都最大。
4.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1)心理学家根据交换双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把人们之间的冲突分为:①零总和冲突,是指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交换双方完全是竞争性的。
②可变总和冲突,是指一方的损失不一定是对方的损失。
(2)在协商或讨价还价过程中,利益的范围对这一过程有大的影响。
买卖双方拒绝价位之间的区域就是对双方来说可接受的范围,只有当价格在这一区域时,买卖双方才有可能达成协议。
(3)心理学家还提出了许多协商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在协商中提出强硬的最初立场和逐渐让步的策略。
考点二:社会影响1.社会影响的定义表8-3 社会影响的定义2.社会影响理论Bibb Latane提出的社会影响理论指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表8-4 社会影响理论相关内容3.社会影响的表现表8-5 社会影响的表现考点三:从众、顺从与服从。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正方辩手,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
首先,交换问题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如果我们不关注交换问题,那么就会导致资源不公平分配,社会不公正现象加剧。
比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环境污染的恶化等都与交换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其次,关注交换问题有助于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中,交换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如果交换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问题。
比如,如果存在假冒伪劣商品的交换问题,就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会破坏市场秩序。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以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此外,关注交换问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人际交往中,交换是互动的基础。
如果交换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比如,如果存在不公平的交换关系,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因为它关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经济效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所说,“公平的交换是社会的基石。
”只有关注交换问题,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稳定的社会。
反方辩手,不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
首先,交换问题虽然重要,但并非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我们无法简单地将焦点放在交换问题上。
比如,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人口结构等都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一味地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交换问题上。
其次,过分关注交换问题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功利化倾向。
在市场经济中,交换是以利益为导向的。
如果我们过分关注交换问题,就有可能忽视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比如,如果企业只关注利润,而忽视了对环境和员工的责任,就会导致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此外,过分关注交换问题可能会使社会变得功利化和冷漠。
在交换的逻辑下,人们可能会变得更加自私和利己,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从事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时,例如解数学题、背单词等,有他人在场和没有他人在场相比,前者会花费你更多的时间。
社会心理学将这种作用称为()。
A.社会影响B.社会促进C.观众效应D.社会抑制【答案】D【解析】A项,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B项,社会促进是指由于他人在场而促进个体活动的完成或作业水平提高的现象。
C 项,观众效应指如果有人在场观看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这个人会感到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
D项,社会抑制是指由于他人在场而导致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
2.以下对影响相符的个体因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正常人中,智力高的人与智力低的人相比较,前者较少表现相符B.实验证明,老年被试比年轻被试较多表现相符C.实验证明,在中性刺激物面前,男女被试的相符程度没有显著差别D.实验证明,高自尊的被试比低自尊的被试较少表现相符【答案】C【解析】相符行为是指在他人和团体的影响下而表现出的、与他人和团体的要求期望相一致的行为。
学者们研究了个体的年龄、智力、自尊等特点与相符的关系,但是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明显相关的证据。
3.以下对个体的性别与相符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证明,女性较男性更容易表现出相符B.实验中,如果刺激材料是男性所熟悉的事物时,男性被试将较多的表现出相符C.实验中,男女被试在相符程度上没有任何差异D.实验中,如果刺激材料是女性所不熟悉的事物时,女性被试将较多的表现出相符【答案】D【解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女性比男性温顺和驯服,女性会更具相符性。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一些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后来更精细的实验指出,过去的实验所用的刺激材料是有利于男性的材料,如政治、球赛、汽车驾驶等等,这会使女性表现出较多的相符行为;如果选用有利于女性的刺激材料,如烹调、服装、看孩子等,则会使男性表现出较多的相符行为。
社会关系的变迁演讲稿
社会关系的变迁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社会关系的变迁”。
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互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从古至今,社会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它的变迁也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古代的社会关系。
在古代,社会关系主要以家庭和宗族为单位,人们之间的联系主要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
人们对于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很高,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家族和宗族的影响。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关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社会关系逐渐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化、多元化发展。
人们的交往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宗族,而是向着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再仅仅是基于血缘和地缘,而是更多地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职业背景、学识水平等因素。
这种变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社会关系的变迁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虚拟化和碎片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表面化和疏离化。
人们在追求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社交障碍和心理压力。
这种变迁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维护好我们的社会关系,不要让现代化的变迁影响我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真诚交往的渴望。
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社会关系的变迁呢?首先,我们要保持真诚和坦诚的态度,不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更加健康和稳固的社会关系。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学会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往,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一颗善良和宽容的心,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和立场,建立和谐、包容的社会关系。
总之,社会关系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它既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社会关系的变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建立更加健康和稳固的社会关系,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际关系模型
人际关系模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际关系模型是用来解释人际关系的理论框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和特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人际关系模型,并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社会交换模型社会交换模型认为人际关系是一种基于利益交换的互动过程。
在这个模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期望来选择和维持某种关系。
这种模型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来选择与他人建立关系,并通过互相给予和接受利益来维持和发展关系。
社会交换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职场中,人们会选择与能够为自己提供帮助和机会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在家庭中,夫妻之间的互相支持和照顾也是基于利益交换的关系。
二、社会认知模型社会认知模型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对他人认知的互动过程。
在这个模型中,人们通过观察和解读他人的行为来形成对他人的认知,进而决定与他人如何相处。
这种模型强调了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评价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社会认知模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中,领导通过观察员工的工作表现来评估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决定是否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回报。
在朋友之间的关系中,人们会根据对朋友的了解和观察来判断他们的性格和可信度。
三、社会支持模型社会支持模型认为人际关系是一种基于互助和支持的互动过程。
在这个模型中,人们通过给予和接受他人的支持来维持和发展关系。
这种模型强调了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性。
社会支持模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困难时期,人们会寻求亲友的帮助和支持,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和负担。
在工作中,同事之间的互相合作和支持可以提高团队的效率和凝聚力。
四、社会影响模型社会影响模型认为人际关系是一种基于他人影响和塑造的互动过程。
在这个模型中,人们受到他人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个人成就和社会影响范文
个人成就和社会影响范文嗨,大家好呀!今天来和你们聊聊我的那些事儿,关于个人成就和社会影响的。
先说说我的个人成就吧。
你可别觉得我要吹嘘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儿,我的成就啊,一开始就像是小水滴,微不足道但充满乐趣。
我这人打小就爱捣鼓吃的,有一次我决定挑战自己,做一个超级复杂的蛋糕。
那蛋糕啊,要分层,要有各种不同口味的果酱夹心,还要在顶上做出像花一样漂亮的奶油装饰。
我在厨房里忙乎了一整天,就像个魔法师在炼制神奇的药剂。
鸡蛋打飞了好几个,面粉撒得到处都是,自己也弄得像个白胡子的圣诞老人。
不过呢,最后当那个漂亮的蛋糕从烤箱里出来,我就像征服了一座小山一样兴奋。
这就是我的小成就,在美食的小世界里,我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品”。
后来啊,这个做蛋糕的小本事还真有了点意外的发展。
我开始给邻居家的小朋友做生日蛋糕。
那些小朋友看到蛋糕时眼睛放光的样子,就像看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藏。
这时候我才发现,我的这个小成就开始有了一点点社会影响呢。
说到社会影响,我还得讲讲我组织的社区旧物交换活动。
我们社区啊,很多人家都有闲置的东西,扔了可惜,放着又占地方。
我就想,为啥不搞个旧物交换会呢?于是我就像个小喇叭一样,在社区里到处宣传。
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太在意,觉得这事儿能成吗?我可没灰心,一家一家地敲门解释,还画了可爱的小海报贴在社区公告栏。
活动开始的那天,那场面可热闹了。
大家带着自己的旧书、旧玩具、旧衣服来交换。
原本不认识的邻居们开始聊天,分享自己这些旧物背后的故事。
这时候我就觉得,我好像在社区里种下了一颗叫做“共享”和“交流”的种子。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的关系变得更亲近了,社区也变得更有活力了。
而且,我听说因为我们这个活动,其他社区也开始效仿,这就像是一颗小石子在池塘里激起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扩大。
再说说我在网络上的一个小举动吧。
我特别喜欢一个小众的手工艺品,但是知道的人不多。
我就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分享我收集这些手工艺品的经历,还详细介绍它们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文化。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7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7.1复习笔记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是对我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两大因素。
通过社会交换,我们能够建立起与他人的积极联系,而通过社会影响,我们知道了自己的生活并非孤立的荒岛。
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几乎与Homans同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Thibaut和Kelly,Blau等人深入地分析了社会交换的心理学含义,并从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两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1.功利主义经济学功利主义经济学认为唯利是图是人的一般人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物质利益。
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Homans吸收了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融入了自己的理论,这些原则包括:(1)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2)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3)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4)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5)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与服务等。
2.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受行为主义的影响,Homans把斯金纳从动物行为实验中确立的命题引入了社会交换,这些命题包括:(1)在任何情境中,有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2)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3)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有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4)有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声5
压 (
4
达因3平 方2 厘 米 Nhomakorabea )0
团体大小
1
2
4
6
社会懈怠的证据
(实线代表大声叫喊,虚线代表鼓掌)
(3)去个体化
法国社会学家LeBon发现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和行为,因为 个体的情绪可以传染给群体,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传染”。
Festinger和Zimbardo称这种现象为去个体化:认为在某些情境中,个 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 而是集中注意力于团体情境之上。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 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 为。去个体化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
(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功利主义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 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 不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 不具备完备信息,但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 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 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
C. 公平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只有在人们觉得社会关系很公平的时候才 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希望被人利用,也不 希望沾别人的便宜。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们使用以下规则来决 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均等原则、各取所需原则和平等原则。
均等原则:每个人有获得同样利益的机会 各取所需:每个人特殊的需求被加以考虑 平等原则:每个人的收益与贡献成正比例
Latanē指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自他 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他 人的数量、重要性和直接性。社会影响的另一个 规律:伴随着影响人数的增加,每一个人的影响 实际上在下降,第二个人的影响比第一个小,第N 个人的影响小于第(N-1)个人的影响。
3.从众、顺从与服从
(1)从众(conformity)
B. Asch用线段判断实验对从众行为的研究
X
Asch的垂线实验
Asch用此实验证明了从众是某些情境之下人的天性
C. 影响从众的因素
情境因素:
团体的规模 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社会支持
%
60
从 50
众 的
40
比 例
30
( 20
)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
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此现象的关键,团体成员越隐匿, 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
自我意识下降: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 缺乏自我意识,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 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但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 我意识会失去这些控制功能。
(4)社会影响理论
Myers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 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而 Franzoi则把从众定义为对知 觉到的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与从众有关的研究 主要有两个:
A. 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
8
估 计
7
移6
动 距
5
离 (
4
英 寸
3
)
2
1
0
Alone
#1
#2
#3
规范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团体从众的结果
货运游戏的线路图
2.社会影响
(1)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 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对社会促进作用的理论解释: 他人的存在 评价恐惧
(2)社会懈怠
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 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Kerr、 Bruun和Harkins等人认为在团体中,由于个体认 识到自己的努力会埋没在人群中,所以对自己行为的责 任感降低,从而不大去努力,致使作业水平下降。
第9讲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1.社会交换 2.社会影响 3.从众、顺从和服从
1. 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不 论是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行为,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 交往活动,无不受交换的影响。 Homans:《作为交换的社会行为》1958
《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 Thibaut、Kelly:《群体的社会心理学》1959 Blau: 《社会生活中的权利与交换》
A. 酬赏与成本
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 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事物对人是否具有酬赏作 用因人而定,在一个人看来重要的东西,别人可能认为一文 不值。 社会交换中的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 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随着冲突和 责难等,这些成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必须付出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
▪ 任何情境中个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 个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过强化的行为; ▪ 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个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 从某一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
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3)社会交换的证据与应用
A. 囚犯两难情境:信任是基础
不 认 疑罪 犯 认 罪
疑犯A
不认罪
认罪
两人均 判刑1年
A被释放 B判刑15年
A判刑15年 B被释放
A B 二人 均判10年
囚犯两难情境的基本模型
B
B 货运游戏:合作对双方有利
甲的另一条线路
甲起点 乙目的地
甲控制点
单行线
甲目的地 乙控制点
乙起点 乙的另一条线路
什么东西可以交换?Foa提出的6种酬赏
(
大
)
地位
特
殊
性
知识
( 小 )
爱 金钱
(小) 具体性
服务 物质
(大)
B. 结果总评价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记下从某 个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并且看重从该人际 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整体结果的有利与不利。 可以表示为:结果 = 酬赏-成本。 人们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两种比较标准: 绝对的比较标准:该得到多少? 相对的比较标准:哪个得到更多?
人数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个人因素: 自我特征: 内在自我与公众自我 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不愿和别人一样 个人控制愿望:内部控制 社会地位:地位高的人不从众 预先承诺:承诺高的人不从众 性别:女性从众倾向高
(2)顺从
顺从(compliance)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 人要求做的倾向,在做出顺从行为的时候,人们 可能私下同意他人的请求,也可能私下不同意他 人的请求,或者没有自己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