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及阶段性成果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1+1”课程建设模式研究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1+1”课程建设模式研究本文针对《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特点,探讨了一种新型的“1+1”课程教学模式以及该教学模式具体实践方案。
该教学模式对原有的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综合课堂教学、现场实践、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和长处,应用于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之中。
实践证明,对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1+1”课程教学模式一、引言《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是汽车或交通运输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它以典型国产车型及常见进口车型为基本车型,重点介绍汽车底盘各总成和零件的构造、工作原理、故障诊断及维修方法。
授予学生规律性的知识,为学生从事汽车类专业奠定理论基础,使学生在实践中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加深与课时的调整,为达到更高标准的教学要求,并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做好高职《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1+1”课程建设工作,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汽车专业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校《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题组通过大量的调研,并结合教学实践和体会,认为目前该课程在结构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课程结构模式方面。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在课程结构模式上,应该既体现汽车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又要反映汽车新技术的发展成果和趋势,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这样学生才能有扎实的基础、广博的视野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方面。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除了加强课程结构模式建设、注重内容更新之外,更主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以此提高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实践教学改革阶段性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各高校纷纷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本文以我校为例,对实践教学改革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实践教学改革背景1.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
2.社会需求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实践教学改革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3.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实践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实践教学改革阶段性成果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我校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构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实践教学比例。
(2)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实践教学改革措施(1)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实践教学教师。
(2)改革实践教学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创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实践教学改革成效(1)学生实践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
(2)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实践教学改革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
(3)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实践教学改革促进了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持,为学校提供了实践平台。
年校本课程阶段性总结5篇
年校本课程阶段性总结5篇篇1一、背景概述本年度校本课程实施以来,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我们进行了多阶段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本报告旨在回顾总结前期工作,梳理经验成果,找出存在问题,并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提供改进方向。
二、工作内容与成果1. 课程设计与实施本年度校本课程在设计上注重实践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通过引入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涵盖科技、艺术、人文等多个领域,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 阶段性成果(1)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显著提高。
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高涨,主动性增强。
(2)知识应用能力显著增强。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3)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4)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在科技、艺术、人文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三、经验与教训1. 经验总结(1)注重课程设计的创新性与实践性。
紧密结合时代需求和学生特点,设计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内容。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3)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教训与不足(1)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不够深入。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部分领域的内容设置较为浅显,缺乏深度和广度。
(2)教学资源分配不均。
部分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3)教师队伍建设需加强。
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
四、改进措施与实施计划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实施计划:1. 深化课程内容设计。
针对课程内容设置不够深入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各领域知识,优化课程设计,提高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1+X课证融通探索与实践
—77—《装备维修技术》2021年第1期1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的意义随着汽车市场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汽车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长,专业性要求越来越强。
为实现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及职业能力,深化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1+X 证书制度体现了与汽车行业人才需求接轨的体制机制,能够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建立。
因此,为了激发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有利于推动产教融合的实现。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证融通"课程标准融合了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坚持校企合作的理念,它对于汽修专业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和促进作用。
2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1+X”课证融通存在的问题2.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1+X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未能对标对表。
在现有的汽修人才培养体系下,学历教育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但证书还没有融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就是说岗证融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缺乏系统配套的培训、评价与考核机制,涉及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还不够全面,没有将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目标相互融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人才培养方案缺少衔接。
2.2专业课程标准与行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脱节。
由于1+X 证书制度目前尚处在试点阶段,在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第三方评价组织的考核标准体系存在脱节现象。
此外现行的一些专业教材存在授课内容滞后,未能及时跟紧汽车行业发展的步伐,导致教授内容与实际考核存在差距。
2.3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均存在不足。
首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与内容源于企业第三方,而职业院校的汽修教师多数是直接从事教育事业,更多是理论强,实践弱的状态,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其次上述提到“X ”证书考核的内容覆盖面广,要求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实操技能更加全面综合。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近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贯彻和执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在不断加强管理,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
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全校范围内推进课程改革。
以改革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努力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树立“品牌”,提高“品位”,力求在“做优”的基础上,把学校“做大”、“做强”。
将我校几年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总结如下:一、通过学习培训,更新了观念建立了机构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
因此,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
(1)加强校本培训,确保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校本培训是学校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为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
首先,我们坚持每周业务学习的制度,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
邀请有关专家为全体老师做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拓宽教师的视野。
其次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通过开设示范研讨课,让教师切实感受课程改革带来的效果,增进对课程改革的感性认识。
(2)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教师技能的提高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狠抓学历达标活动。
要求任课教师的学历必须是本科,学历不达标的责成参加进修。
目前我校任课老师学历达标率95%,已达标的教师我们鼓励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
二是开展长短培训,到施工现场锻炼,狠抓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要求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现场、到公司广泛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了解本专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拿到较高的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
(3)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确保课改的有效运行。
面对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建立了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该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整个课改的实施。
12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成果
1、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总结2、论文「'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一一李姝3、论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一一李传林4、论文:浅谈汽修理实一体化教学一一毕方铭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总结从2012年下半年,汽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开始实施。
《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等四门核心专业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两个周期的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成果总结如下。
一、汽修专业一体化系统建设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汽修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建设、一体化教学。
1.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汽修专业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完善下列实训室。
1)汽车电器设备模拟室功能:汽车电器设备操作、控制、连接以及布线方式;汽车电器设备的使用、拆装、检测、维护和修理;汽车油车一台、解放1092卡车两台。
6)多媒体教室实验车间建设了两个多媒体教室,能够保证80人同时上课。
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多样化,如多媒体的应用,现场教学,启发教学,任务引领教学等,课堂周围就是实物,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在课堂上还是下课后,学生都能接触实物,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理论教学也比较容易进行, 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多媒体资源库汽修专业课程内容包含大量汽车各部分总成、零部件等的结构及原理图。
例如:在汽车构造与维修一门专业课中,主要部件结构原理图就几百幅,传统的挂图或幻灯片可以增加直观性,但是静态的,只能反映零部件的一个侧面,缺乏整体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妨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积极适应形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校成立课程体系改革实行领导小组,工作进程安排责任到人,层层贯彻。
广大教师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全员参与,掌握并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职业技能,保证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实行,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初、中级技术型人才。
一、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的指导思想(一)打破以知识传授为重要特性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毕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毕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足考虑中档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规定,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实一体化。
(二)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用工学结合等形式,充足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三)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一)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的缺陷我校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学科式课程体系进行专业教学,其特点是课程结构按照基础课→专业基本课→专业技术课的三段式进行,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又割裂为理论课教学和实习课教学两部分。
这种课程结构方便教师教学和组织管理,教学成本低。
我校教学上数年来一直延续学科式教学模式,前一年半进行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学习,后一年半是实习。
由于高中的扩招和就业用人制度的改变,中职生源质量普遍较差,文化理论课基础不扎实,学习不很努力,常规的填鸭式文化理论课教学,学生普遍感到空洞、枯燥,觉得与初中教育差别不大,厌学现象严重,上课睡觉、发言时有发生,甚至旷课逃学。
浅谈汽车养护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委托人或客户提供的。
虽然译者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但由于译文接受者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及其思想观念会不断变化,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对译文的接受能力与译文收受者是否相同,译文接受者阅读使用译文的目的或期待与译文收受者是否一致,以及翻译目的是否实现及实现程度都很难客观地加以把握和衡量。
此外翻译目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的译文读者,有时翻译目的和原文写作意图可能相违背。
最后,以目的法则为理论基础的删减法和改译法如不谨慎使用有可能变成胡译、乱译、并成为一些译者篡改原文,歪曲原作意图的借口。
六、结语费米尔的目的论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基础。
在目的论的定义中,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文本形式转换,而是为另一文化的受众创造出在不同语境中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目标文本的行为。
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把译者从文本原语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形成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
以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费米尔的目的论为翻译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
但是功能翻译理论不能解决翻译中的所有问题,本身亦存在不足之处,不过它却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了解翻译、研究翻译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Routledge,2001.[3]Vermeer H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A ].In La rence Venuti (ed.).The Translation S tudiesReader [C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4]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 ].中国科技翻译,2004.[5]张美芳.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上接第187页)一、引言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教学能力大赛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高职《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课程为例
教学能力大赛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高职《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课程为例(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 215000)陆文灏、魏婕摘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以高职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课程为例,从“岗课赛证”融合重构课程内容、对接工作流程优化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实施教学、构建三元多维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汽车产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教学能力大赛;“岗课赛证”融合;“1+X”证书;教学设计;过程评价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1SJA1522)。
0 引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自举办以来,全面提升了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能力。
2021年教学能力比赛贯彻“职教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和《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引导各地各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创新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1]。
这些要求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1 “岗课赛证”融合重构课程内容“岗课赛证”的内涵是:岗是职业岗位,课是育人课程,赛是技能大赛,证是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2]。
岗位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开发的逻辑起点,技能竞赛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手段,职业技能证书优化了课程的技能标准和评价方式。
1.1 重构课程内容在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转型发展背景下,含有各种智能功能的汽车迅速普及,如何检测、维修这些新功能汽车,给电气维修技术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
《汽车电气系统检修》是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面向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专业特色介绍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一、教学改革试点的背景及试点专业根本情况〔一〕高等职业教育背景在2002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尚属于新兴的教育形式,处于开展与探索阶段。
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是:缺乏与企业全面合作的机制,不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办学;文化课程要求较高,占用课时较多,造成专业教学和实践实训环节难以保证,很难到达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传统课程多,就业及工作中相关课程少,课程和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学用不一致的情况明显;教学手段落后,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缺乏,实验和实训条件差等。
〔二〕社会、行业背景汽车作为社会生产及人们生活必需的交通工具,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开展。
据业内专家预测,2003年,我国汽车产量将突破400万辆。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上升,汽车维修及相关行业高素质从业人员缺乏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目前,从业人员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比例偏低, 工人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偏低,技术管理及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比例较低,结构不合理。
根据广东交通开展规划,至2021年汽车检测、维修的人才需求量将达十万人。
从广东省的维修行业技术水平来看,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一些国有大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国外著名品牌汽车的特约维修店,规模大,人员素质高,检测、维修仪器设备先进,因此,需要大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高素质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人员。
〔三〕试点专业根本情况在上述背景下,2002年我院正式启动对“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维修方向〕〞的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粤机电院教[2002] 46号文件〕。
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下设“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维修方向〕教学改革工作组〞。
教学改革目标是: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新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教改试点班(0203班)的具体培养目标是:培养高职毕业文凭+汽车维修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学生。
二、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至2005年教改试点班的学生全部毕业,历经三年的教学改革取得圆满成功,顺利结题。
高职汽车专业“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究
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端发展、优化人才结构的必然选择。
职业院校要大力探索教学改革,消除课程内容和岗位工作相脱节、课堂教学和技能竞赛”两张皮“的现象,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核,做到“岗课赛证”相互融通。
“岗”是课程学习的标准,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时要结合工作岗位需求,以适应岗位工作为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课”是课程教学,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人才;“赛”是教学的高端展示,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证”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各类职业证书考核,使学生技能水平全面达标。
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岗课赛证”分析1.1 职业需求分析通过走访各大汽车维修企业得知,从事汽车售高职汽车专业“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究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曹海燕,沈 鹏,朱锴鑫,窦凡清学环境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
通过问卷调查、企业专家访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笔者对东莞地区汽修专业人才需求、岗位群、岗位具体工作过程、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有了较为真实的了解,再通过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尝试,积累经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制定了专业课程标准,并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编写教材,公开出版了4本高水平教材,又开发了《大众售前服务》《丰田售后服务》《保时捷机电维修》《博世故障诊断技术》等8本校本教材。
并通过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建了23个一体化实训室,其中包括与博世(BOSCH)公司合作建设的汽车整车检测中心、故障诊断联网教学实训中心、大众售前服务学习站、丰田售后服务学习站、保时捷机修学习站和一个汽车岗位能力培训基地。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大大地激发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课题组成员在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编写了校本教材和公开出版教材,并撰写了13篇学术论文。
汽车专业群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汽车专业群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一、项目建设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一)建设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围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湖南省“双七双五”产业发展要求,以“汽车后市场转型升级”“产教融合”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汽车后市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
(二)建设思路按照培养交通运输行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坚持立德树人,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引领,做强特色专业“商用汽车维修”、做优品牌专业“汽车整车配件与营销”、做好新兴专业“新能源汽车维修”构建汽车服务专业群。
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构建与行业升级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积极探索基于高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
到2020年,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引领的建设成果覆盖到“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三领域、服务于汽车后市场全产业链。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主要教学指标省内同比处于前列。
(三)建设的目标面向汽车后市场全产业链,紧紧围绕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在完善“需求导向、分类分层、双线并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学结合,双线并进”课程体系,校企共建专兼一体6支高水平师资团队,搭建“进阶式工学一体”实训条件等方面建设,形成“学历教育中高职衔接、职业技能中高端贯通”的“双轮驱动”人才培养路径。
通过两年,把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交通特色、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示范专业”。
1.完善“需求导向、分类分层、双线并进”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对接交通运输战略需求,建成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集群和技能训练体系。
基于“因材施教”教育观,依托多元智能理论,关注企业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应摸清学生需求及层次,确立“分类分层”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汽修主题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修行业也日益繁荣。
为了提高汽修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我校特举办本次汽修主题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和实践,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汽修专业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汽修专业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明确教学方向。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
3. 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汽修教学质量。
4. 推动汽修专业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活动内容1. 专题讲座本次教研活动邀请了知名汽修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汽修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汽修专业教学理念与方法(3)汽修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4)汽修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2. 教学经验交流各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以下经验:(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3)如何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4)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3. 教学观摩本次教研活动安排了部分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供其他教师观摩学习。
观摩课后,各教师对公开课进行了点评,提出了改进意见。
4. 实践教学研讨针对汽修专业实践教学,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2)优化实验课程设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3)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4)开展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活动总结1. 活动成果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师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交流互动,提高了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 教学改进措施(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2)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4)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3. 未来展望汽修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我校将继续加强汽修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汽修行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五、活动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们普遍认为,本次教研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学校课改工作阶段性总结8篇
学校课改工作阶段性总结8篇篇1本学期,我校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课改工作阶段性总结如下: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上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
它不仅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且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办学模式。
它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求学校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办学模式。
因此,我们首先从转变观念入手,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1. 认真学习,更新观念学校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全体教师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等文件,使全体教师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背景,以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更新了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
2. 加强交流,提高认识学校通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兄弟学校、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组织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报告等,使全体教师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二、注重实践,探索方法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
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导学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注重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成果导向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阶段性改革成果]
《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阶段性改革成果]》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进步职业学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课程课程上有课程教学、讲义、案例库、习题库有课程动栏目学生可以上提交作业上问问题上测试等,()、通学习培训更新了观念建立了机构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主体是教师变教师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关键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阶段性改革成随着社会科学技术进步职业学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因借鉴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引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建立以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定位参照对应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进行职业分析结合专业岗位群特以职业活动心以职业技能主以职业市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和组织教学、指导思想、以能力位塑造良职业道德观以科学劳动观与技术观指导助学生正确理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济发展和人成长义和价值使学生形成健康劳动态、良职业道德和正确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放突出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企业生产线迫切要高素质劳动者、以企业基依据以就业导向将满足企业工作作课程开发出发全力提高教学针对性和适应性关企业变化根据企业用人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以就业导向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方案3、适应企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容先进性和前瞻性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形式及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容突出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专业教学存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要弊端结合专业要扎实掌握专业基知识和基技能基础上及了、掌握领域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实现专业教学容基础性与先进性统、以学生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科学性和灵活性根据区域济技术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验和兴趣每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学习力学习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空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适应学生性化发展要采用学分制管理制满足企业和学生不要要学生取得学历证取得相应各工种初、级职业格证二、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基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专业行业生产、建设、管理、线要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三、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兴趣爱科学合理地确立了专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教学容和课比例设立了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三模块并今不断进行完善模块、公共模块分人素养、专业基知识与基职业技能模块;模块二、专业模块按行业或岗位群设置不专业方向体现不岗位模块容专业模块对共专业基础知识容建立了专业公共模块模块三、以具体工种等职业岗位流程导向分别设置操作岗位每岗位明确岗位目标和要力反映实际工作岗位要和技术操作要四、具体措施()、推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四阶段教学法针对学习情境下任学生按照四阶段完成学习任阶段准备阶段教师做课前准备基础上或通设置问题或通说明所学容义而引入课题唤起学生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下各阶段做准备二阶段教师示将整操作程演示使学生感性认识基础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理三阶段学生模仿学生开始模仿教师操作程从模仿程教师可得到反馈信息了学生掌握程四阶段练习与总结模仿基础上进步练习教师再对学习容进行归纳总结指出重、难以及操作程特别问题等、项目教学法通实施完整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其目是课堂教学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充分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实际问题综合能力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主要表现改变了传统三心由以教师心变以学生心由以课心变以“项目”心由以课堂心变以实际验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义主动建构者具体环节见如下()情景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容与现实情况基相接近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要通某知识现实问题情景()操作示围绕当前学习知识以便学生“知识迁移”要选择合适项目并示项目程(3)独立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进行理消化示项目要练习项目打下基础()协作学习开展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完成工程项目(5)学习评价学生学习效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情况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组评价和评三部分 3、案例教学法针对训练项目容不将型案例引入每训练项目向学生展示真实故障情境并能学生提供真是维修背景材引导学生根据材分析问题得出判断案例则是教学团队与生产企业共开发设计案例真实可靠具有代表性且结合生产现实另课程建立案例库培养学生锻炼故障分析思维、组讨论法我们将学生分组形成几学习组教师指导学习组按“六步工作程序”主完成工作任项目训练策、计划、实施、评估阶段让学习组常以“圆桌会议”形式对其工作任展开充分讨论各成员提出己见进行优化形成合理工作方案和实施步骤、评估维修工作质量交流工作体会和心得等5、角色扮演法工作程咨询阶段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工作程客户咨询程以学生提供故障信息和提示旨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强化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促进形成良人际关系6、情景教学法教学实施全程利用实体展示、多媒体技术手段表现故障案例模仿维修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客户咨询→询→外观检视→试验判断→诊断仪器分析→填制《诊断报告》→实施维修作业→检验收评估→填制《维修竣工单》”教学程营造真实工作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探问题途径与方法()、设计项目教学以工作任课程设置与容选择参照以项目单位组织容并以项目活动主要学习方式课程模式学生通完成工作任或具体项目程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体(3)、实施岗位教学专业课程教学采用岗位教学按照企业工位定岗定员让学生提前了岗位、适应岗位、选择岗位从而提高“专多能”学习兴趣抓住就业机会(四)、组织形式多样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五)、力推进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课程课程上有课程教学、讲义、案例库、习题库有课程动栏目学生可以上提交作业上问问题上测试等、完善络教学和硬件环境进步完善络教学主要包括电子讲义、助学课件、量案例库、视频动画库和图片库其他络等等教学辅助学校建有快捷校教学共享提供了良环境课程远程教育铺平了道路教师可以通络给学生发布课件、收发作业、浏览学生留言、及回答学生疑难问题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络教学、课学习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形成了立体化学习环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效提高可以起到很作用5、教学模式改革阶段性成()、通学习培训更新了观念建立了机构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主体是教师变教师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关键因我们把培训工作放到重要位置贯穿教学模式改革始终()加强校培训确保教学模式改革理念顺利推进校培训是全员参与新教学模式改革重要途径学校领导下加强校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教学模式改革理论助教师们树立正确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首先我们坚持每周常规学习制采用集学习方式组织教师学习我校教学模式改革工作会议精神邀请学校领导专业老师做有关教学模式改革专题报告拓宽教师视野其次以教研活动体让教师切实感受教学模式改革带效增进对教学模式改革感性认识通多次学习培训教师对教学模式改革有了全新认识清醒认识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矛盾;深深感到那种以师以知识课程理念等已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都清楚认识到教学模式改革势必行()加强业培训确保教师技能提高专业发展必须要有批师了迅速建立起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我校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抓教育教学达标活动二是开展长短期培训下厂锻炼抓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要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工厂、到合作公司企业广泛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了专业实际生产程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拿到高级、技师或以上等级证成“双师型”教师()、通深入调研论证制订了方案确立了目标学校出台了《重庆市工艺美术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学校教学模式改革总体目标是以课程发展观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现代化课程观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方面推进改革建立了以能力位、以职业实践主线、以项目课程主体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我们通提高化素养强化技能训练进步夯实化基础实现培养专多能、岗多能技能型人才;拓宽就业方向增强适应能力改革宗旨以全新模块化课程体系基模型全方位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己能展所长(3)、通初步实践探基形成了特色教学模式改革是项系统工程任艰巨要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实施稳步推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改革、调整课程目标以职业要和学生发展主要目标传统课程教学以知识学习目标往往不顾及学生实际情况强调课程知识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我们教学模式改革重专业课实践性、社会性、职业性把职业要和学生发展作课程主要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位职业实践主线初步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我们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各主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形成了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要我们还根据学生兴趣、特长等方面差异性开设各类选修课这部分课程学生提升人素养、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专业知识及技能等3、整合课程容以项目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容形成综合化课程(四)、通实践师生教学相长取得了明显成效、通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变了教育理念积累了定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获得了优秀成绩、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学生心理素质获得了极改善了让学生能以良心态投入学习与生活更地推进项目课程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了研究职业学校学生多是因成绩不够理想而应试教育环境下不被老师和长认可孩子通调发现他们心深处都受到不程心理伤害然而他们又都有着积极进取不甘落愿望渴望有崭新我因职业学校只要能够尊重学生性挖掘学生潜藏能力就定能让学生重新抬起头做人发展他应有才华成社会有用材取得了良成强调师生心、行、乐已成全校师生共追(五)、存问题和困难通全体教师共努力教学模式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们清醒认识到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着许多方面因素制约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主要表现体制上有许多旧东西制约着还形成套与职业学校办学相适应高效管理模式;、实训实验设备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学生实践要设备设施陈旧或缺乏与企业工艺要存较差距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发展要; 3、专业师力量不强制约专业教学发展师队伍建设还有待进步加强重庆市工艺美术学校二〇五年四月十七日。
工学结合模式下汽修专业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工学结合模式下汽修专业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摘要: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学结合模式下汽修专业的课程改革首先要了解现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从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对职业教育课改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改的成效对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落实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想把职业教育改革推向深入,坚持工学结合、深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 当前汽修专业课程改革的现状要进行课程改革,就要对当前汽修专业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个清晰的认识,通过在本校师生中开展的“汽修专业课程改革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进行的问卷调查,其中(1)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占43.2%。
(2)改善实习条件,开发教材33%。
(3)工学结合,实习与就业挂钩35.3 %。
(4 )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36.7%。
(5)学校管理者重视课堂教学54%。
(6)提高一线教师薪水47%。
前三者主要为学生对受教育的意愿,而后三者也反映了一线教师对教育的担忧和期望。
经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归纳当前汽修专业课程改革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1 汽修专业的课程改革仍旧摆脱不了传统专业培养模式的痕迹我们的教学管理者,在进行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往往不根据当地人才的需求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很多学校在培养目标上与企业用人要求不相适应,课程设置上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合,制定的教学计划沿用传统的多,定位不当,加之本身培养目标就不太明确,缺乏对当地人才需求的调研,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相背离。
1.2 教材建设跟不上行业的发展汽车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汽车专业教学的内容也应以时俱进,而我们每一个一线的教师都心知肚明,尽管这几年各种新版教材不断涌现,但与当今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还落后很多,再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学生学习的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得没有用,有用的没有教”的现象时常存在。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探讨
S KILLS教学探索92OCCUPATION2014 03摘 要:职业教育为适应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课程改革,本文结合汽修专业的特点,就如何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环节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项目教学 行动导向 工作页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探讨文/李璟东在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工学结合课程的职业教育模式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其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在校就能参与工作过程和生产流程,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本职业领域内的生涯发展。
这就要求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开放式的认识、思维和工作方式,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形式和途径等)。
对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式中,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目前被职业院校广泛应用,然而任务引领式学习只是通过完成若干个简单而封闭式的学习任务来提高使知识与技能结合的能力,但仍然达不到培养学生为将来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而工学结合式的职业教育学习过程是一个将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促进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是从实际工作内容中提炼出由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即作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与教学内容,体现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特点。
在此笔者对在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教学中实际应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的体会做一些探讨。
一、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项目进行教学设计以项目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又称基于工作过程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这个项目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取得一个特定的工作成果(如产品或服务),而且这个产品必须是可见的或可感受到的。
浅谈汽车底盘维修一体化教学多元评价
浅谈汽车底盘维修一体化教学多元评价作者:符莎刘向勇周双斌来源:《职业》2021年第13期关键词:一体化教学评价多元评价汽车维修课题:本文为2019年广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省级教学研究课题“一体化教学视域下多元耦合学业评价模式构建”(课题编号:KT2019048)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背景目前,技工院校正在进行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一体化教学改革。
在此背景下,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符合技工院校人才培養特点、对接一体化教学改革、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多元学业评价模式,成为技工院校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笔者所在学院汽车类专业采用“校企交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每学期有10周在校学习、10周在企业实践,形成校企交替,教学形式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校企交替、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依托校内一体化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扎实理论知识、高超专业技能的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
二、汽车底盘维修多元评价的具体内容多元评价模式是笔者所在学院评价改革的重点,涵盖学业评价制度、评价方式与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等,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指对学生的专业一体化课程进行评价,记录评价结果作为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日常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组成。
日常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任务中的每个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主要关注工作方法、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阶段性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任务的评价(指对某一项具体工作能力的评价)和课程评价(对某个岗位能力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采用综合职业能力测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方法,学生通过考核获得证书,本文主要探讨过程性评价。
以汽车底盘维修为例,该课程是汽车维修专业一门重要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由实际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采用一体化教学和多元评价方法。
汽车底盘维修课程评价又可分解为日常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其中日常性评价主要是对学习任务中的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包括工作方法、职业素养、活动成果等,并及时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及阶段性成果
一、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调整专业设置,修订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按照市场和企业对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需要,依据我校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论证。
我们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和不断探索,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的认识更加清晰。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汽车修理专业教学计划作为全面修订。
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主干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一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吻合的设计思想,即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2、构建课程体系,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课程特点与本校的具体条件,本专业将3门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列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开发。
并确定为为优质核心课。
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建设,带动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本着基于工作岗位模块化的指导思想,根据课程特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
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理论知识,以强化职业综合能力,即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线襄括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原则,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开展教学活动。
在课程内容的课时安排上,紧紧遵循“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加大实践课时比例,以及理实一体教学的比例,符合条件的课程单元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我校汽车修理应用专业主要培养适应企业生产一线需要,具有较强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人才,必须掌握必备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基本知识及理论,能从事汽车维修、保养和维护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这种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具有明显的特征,即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适应技术为主旨的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
因此,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将改革调整原有的教学课程体系,推进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改革。
在设计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安排过程中,贯彻“产学互动”的大课程模式。
教学过程按“基础知识→基础能力训练→专业知识→专项操作实训→高级工考证→顶岗实习”的思路设计并实施一体化教学,如下图所示。
为了贴近职业岗位要求,将课程教学依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以加强教学针对性;将专业技能操作实训和职业资格要求融合到教学大纲计划与课程内容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专业技能的培训效果。
为了突出综合实践环节的建设,实践教学设计思路遵循了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循序渐进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
实践教学环节分阶段、分层次设置,采用循序渐进目标教学法,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行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例如,我们从一开始就将《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入实训车间,以具体汽车电路为载体,突出“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对具体电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我们制定出本专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块,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将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系列实验、专项实训、阶段实习、综合训练以及项岗生产实习等几部分实践环节。
其具体的做法如下表所示。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计划安排表。
教学计划的安排有利于实践能力的训练。
灵活安排教学实践各环节,教学计划安排主动适应企业的生产阶段与生产项目内容的安排,注重实施的效果,教学计划的安排与调整必须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按照机械的、固定的模式去制定。
实训实习安排的基本做法如下:
(1)紧跟汽车维修技术发展进步,营造真实生产环境。
合理安排“基础训练——校内实训——毕业项岗实习”实训项目,使能力培养递进提高;按照“基地建设企业文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的原则,建设生产型教学车间,紧跟技术发展进步,选用生产型实训设备,使实训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努力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广泛开展生产性实训,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各环节。
不断推进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
(2)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以服务为出发点,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承担企业技术研发、改革等任务,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不断增强顶岗实习效果,通过项岗实习,强化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实践,体验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更好地与就业工作岗位进行衔接。
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力度,与企业共同对学生项岗实习进行评定。
并充分依托电子产品装备制造类企业,共享校企资源,形成一批具有行业、专业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
4、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学—做—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分组教学、参与式互动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趣味性、实效性。
同时开发第二课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专业特长,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就业需要。
在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中,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主动学习的甜头。
5、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为中心、与生产过程系统性相适应、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相适应、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项网实习的教学方式相适应的迥异于传统方案的课程评价体系,突出“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特点。
课程考核一般包括过程考核(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作业情况,学习态度,项目成绩等)和终结性考核。
课程考核把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从而为学生学习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建设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充分重视学习过程的考核,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共识,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论也发生了变化,知识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知识体系处于变动状态,因而教学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注重引导学生以适应自身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以形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逐步推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课程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方法如下表所示:教学评价表
6、加强教研科研
认真做好本专业校本教材研发,本专业组每学年至少要申报1个校级教研教改课题,专业教师每学期听相同或相近专业教师的课不少于8次,并要能提出诚恳建议,每年至少要发表或提交1篇教研教改论文或者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每年召开1次教学教研成果表彰大会、组织1次优质课评选和评教活动。
二、阶段性成果
通过几年的不断实践,本专业办学目标明确,教学计划完整,课程体系健全,并确定了2门优质核心课,带动本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
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比例逐年在加大,学生的技能水平不断得到了提高,在2011年的市级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取1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每个专业课教师固定承担一门或两门课程的教学,通过几年的实践,都已基本成了本课程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