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宝斌《公共行政学》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财政与预算)【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公共财政与预算一、关键概念1.公共财政答:公共财政,是指现代国家为完成其职能对所需资源进行的汲取、管理、分配和使用的活动。
公共财政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公共收入,为支出筹集资金;(2)公共支出,为取得政府需求所作的支付;(3)财政管理,为收人和支出制定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2.公共预算答:公共预算,是指国家参与分配国民收入的一种重要的财政分配手段,它是指经过立法程序批准的政府未来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的公共收支计划。
公共预算是依法控制财政的手段和政府会计的基础,也是处理其他财政问题的依据,因而是公共财政的关键和中心内容。
3.公共财政体制答:公共财政体制是国家管理财政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和管理形式,其实质是正确处理国家在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在国家公共财政体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公共预算管理体制是规定一国预算的组成体系,处理各级预算的财政分配关系,确定各级预算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一项重要制度。
公共财政体制的核心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集权与分权问题,主要是通过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来解决的。
4.分税制答:分税制作为预算管理体制的一种形式,是一国政府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以及确定转移支付的一种财政管理制度,其实质是通过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来源和税收管理权限以及确定转移支付制度,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构建集权与分权规范化的体制。
分税制是现代分级财政体制的主要代表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1)完全分税制,亦称为分权型分税模式。
(2)适度分税制,也称作集权型分税模式。
5.公共预算制度答:公共预算制度是为了保证政府预算的正常进行,规范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等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公共预算制度主要包括预算体系的构成,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和决算等内容。
6.单式预算答:单式预算指政府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一个统一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组织)【圣才出品】
第六章公共行政组织一、关键概念1.行政组织答:行政组织是指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依照宪法和法律法规规定组建而威的具有统属关系和办事程序的活动群体。
行政组织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法律权威,受到广泛的社会监督,同时受政治环境的高度影响。
2.管理幅度答:管理幅度,即管理跨度或控制幅度,是指组织的某个领导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下属或下级部门的数量和范围。
3.管理层次答:管理层次,即管理层级,是指组织的纵向等级结构和层级数目,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
管理层次是以劳动的垂直分工和权力的等级属性为基础的。
4.行政组织结构答:行政组织结构是指一个行政组织系统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组成要素之间有机结合、整体运行的方式。
行政组织结构包括:①直线式结构形式;②职能式结构形式;③直线一职能(参谋)式结构形式;④矩阵式结构形式。
5.行政组织体制答:行政组织体制是指行政组织内部各个层级、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及运行模式。
其中,行政权力的分配是指行政组织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根据客观的管理实践,将自身所拥有的行政权力归属于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行政单位和个人的规定和过程,其核心在于这种权力的实际归属及运用。
行政权力的分配形式直接影响其归属,而行政权力的归属则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行政组织的体制。
因此,不同行政权力的分配形式往往与一定的组织体制相对应;反之,一定的组织体制则反映了行政权力分配的形式与特征。
6.行政组织变革答:行政组织变革,是指行政组织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动,提高组织效能。
而对行政组织的结构、人员、任务、技术等方面进行的调整与创新。
具体而言,组织变革是为了适应客观需要而对组织内部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组织要素进行调整。
7.古典组织理论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组织的研究开始。
这一时期的组织理论被称为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将专业化分工引入组织管理,强调通过严格的制度、规范的程序和明确的奖惩求得组织效率的提高。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公共行政法制)【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公共行政法制一、概念题1.行政立法主体答: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获取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具有法律意义的规范性行政文件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
根据宪法、《组织法》、《立法法》以及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国实际上拥有行政立法权的主体有中央行政立法主体和地方行政立法主体。
(1)中央行政立法主体——国务院。
国务院在行政立法主体中地位最高,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效力覆盖中国内地。
包括:①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②国务院直属机构。
(2)地方行政立法主体。
包括: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简称省会市政府);③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2.行政规章(复旦大学2002年研)答:行政规章是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统称。
部门规章指国务院各部、委和某些其他工作部门发布的规则。
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3.法制行政答:法治行政是指行政管理活动的开展必须遵从法律精神或规定的原则。
法治行政强调适度的灵活性,偏重于动态的行政依法治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防止特定的个人凌驾法律而伤害其他大多数人的利益。
法治行政是依法行政原则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演进,是法治主义与灵活适应相统一的行政,是维护法律制度与推动社会进步相一致的行政,是运用法律原则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行政。
4.行政监督答: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组织内部的部分成员基于合法的监督权对另一些组织成员进行了解、协助、指导或控制,以推进组织目标达成的行为。
在多数情况下,行政监督表现为行政上级或行政主管对下级工作状况的监督。
行政监督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即了解功能、协助指导功能、制裁功能和激励功能,在行政管理中具有预防、补救和改进的作用。
强化行政监督的意义在于:完善宪政体制;制约行政权利;遏制腐败现象;落实民主行政;提高行政效率。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题(第1-6题每题五分,共30分)1直线职能制2外部性3 行政回避制度4立法权5 “碎片化”6 标杆管理二简答题(第1-5题每题10分,共50分)1 简述政府失败的表现。
2怎样理解西方国家建立“企业化政府”的新理念?3如何理解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4电子政府存在的潜在问题。
5 简述预算的过程。
三论述题(第1-2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论述行政管理中的伦理困境,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克服行政管理中的伦理失范现象。
2试论述应如何权衡预算的控制和灵活性?四案例题(共一题30分)温岭市温峤镇工业园区选址民主听证会建立开发区、工业园区是中国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国有不同管理层次与权限的开发区、工业园。
因此,对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选址是一桩重要的工作。
一是,开发区对于该区所在地来说,可能是经济上的一次不可多得的发展之契机。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全国各地争建各类开发区。
二是,开发区、工业园区需要征集农村的土地,这就涉及到被征用土地的村庄与农民的利益问题。
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开发区的选址需要谨慎从事。
而温岭市温峤镇工业园区选址以民主听证会的形式加以解决。
2002年11月6日,温峤镇召开了“温峤镇工业园区选址”民主听证会。
市、镇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各村书记、主任,镇土地管理所、规划所、工商所负责人及部分村民参加了听证会。
首先由分管工业的副镇长就新建工业园区的必要性、新建园区的可行性分析及实施办法向与会者作了说明。
接着分管城镇建设的副镇长代表镇政府介绍选址的情况,并向与会者提出两个选址:张老桥、前洋下一带,或者青屿到半山一带。
与会者就工业园区选址展开讨论。
对于政府选址的考虑,与会者有不同的看法。
上牧村村民葛予杰同意政府的第一个选址,认为从优先发展角度考虑,设在张老桥较为合适,其理由是周边有不少工量刃具企业,可以将温峤发展成为工量刃具的集散地。
信用社一位退休干部认为从现状看,只能设在张老桥一带。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价值)【圣才出品】
第二章公共行政价值一、关键概念1.公共行政价值答:公共行政价值是公共行政组织在为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公共利益而运用公共行政权力过程中应遵循的价值准则的总称。
公共行政价值是对公共行政体系所追求目标的应然性概括,是公共行政体系的灵魂和基石。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指导公共行政的“看不见的手”。
在政府与社会形成的公共行政关系中,政府是基于社会的需要产生的,社会的需要是由政府来促进和实现的。
这样,公共行政价值就是公共行政组织在为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公共利益而运用公共行政权力过程中应遵循的价值准则的总称。
这是从应然性层面所理解的公共行政价值。
2.目的性价值答:目的性价值也称为主导性价值,是指在公共行政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具有导向功能的价值理念。
它是公共行政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和目标导向,是实体性的价值。
这一价值在西方多表现为维护公民利益,在中国则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工具性价值答:工具性价值是作为实现目的性价值的手段所具有的价值。
它包括公共行政系统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和公共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所体现的价值两部分。
工具性价值包括公共行政系统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和公共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所体现的价值两部分。
前者即效率价值,它是贯穿于公共行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是政府为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所首要选择的价值;后者则包括公平、正义、民主、责任等多重价值,是政府维系其存在合法性,在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社会价值。
4.效率价值答:效率是公共行政的永恒价值追求,是行政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
它既反映在政府部门维持自身运行和发展所需要的产出与投入之比方面,还反映在政府在回应公众及社会需求的速度及能力方面。
只有将公共性包含在公共行政的效率价值之内,效率价值才有其在公共行政系统内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5.民主与责任答:民主和责任价值统一于公共行政的实践当中,是公共行政活动所必须奉行的两项基本原则,也是政府行为的内在价值准则。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4-6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行政权力一.关键概念1.行政权力答: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机关在从事行政管理活动,调整社会关系或分配社会资源中体现出来的影响力。
因为行政权力具有的“公共性”,又把行政权力称为“公共行政权力”,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公共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即狭义的政府)。
(2)公共行政权力的目的是在宪法和法律规范下,执行法律法规以及上级与本级政府的政策、政令。
(3)公共行政权力的客体包括在一定国度内所有的居民以及由居民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组织和集体。
(4)公共行政权力以强制力为后盾推行政令,对社会产生影响。
2.羁束性行政权力答:羁束性行政权力,是指行使范围、程度和方式均受到法律法规严格限制的行政权力。
对公共行政权力做这样的区分,是出于现实的需要:为了防止公共行政权力的滥用,防止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权力的不法侵害,有必要对行政权力做出严格的限制。
3.自由裁量行政权力答:自由裁量行政权力,是指法律法规只限定了行政权力的边界,对于在什么情况下行使权力,将行政权力行使到何种程度,则由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自己酌情决定。
对公共行政权力做这样的区分,是出于现实的需要:为了推行积极行政,提高行政的回应性和反映力,必须给予行政机关一定的行使行政权力的自由度,使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得力的行政措施。
4.行政立法权答:行政立法权,是指行政机关享有的依法制定和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一般来说,现代宪政国家的立法权归民意机构所有。
但由于行政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加之立法机关对许多公共事务缺乏专业了解,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对法律的执行作细致的或补充性的规定。
这类行政行为由此也就具有了立法的性质。
5.公共行政权力结构答:公共行政权力结构是指行政权力系统内部诸要素间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和联结方式。
公共行政权力的结构与其所赖以依存的宪政系统以及由宪政系统规范的权力系统联系在一起,经常用于描述行政权力系统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各种关系。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领导)【圣才出品】
第九章公共行政领导一、关键概念1.行政领导答:行政领导有名词和动词之分,名词意义上的行政领导是指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员和机关各部门的领导人员,即行政领导者;动词意义上的行政领导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和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依法行使行政权力,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即行政领导活动。
行政领导由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三个要素构成。
2.年龄结构答:年龄结构,是指行政领导群体的年龄构成状况。
行政领导群体最佳的年龄结构,是根据不同领导层次,由老年、中年和青年干部按照合理的比例构成的综合体,但总的趋向是年轻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增加知识的积累,然而,吸收新知识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中青年。
因此,人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并不是一种直接的正比例关系。
3.知识结构答:行政领导群体的知识结构,是指领导班子的知识构成状况。
行政领导群体的最佳知识结构,是指将具有不同的知识和专长的领导者组成合理的立体知识结构。
4.智能结构答:行政领导群体的智能结构,是指行政领导群体的智能构成状况。
在某种意义上,智能比知识更为重要。
行政领导群体的最佳智能结构,是指由不同智能类型的行政领导者个体,按照与实际需要相适应的比例构成多功能的智能综合体。
5.气质结构答:领导班子的气质结构,是指具有不同气质的领导成员协调配合,即行政领导群体成员应具有不同的气质类型,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实现领导班子的多功能化和高效能化。
6.行政领导体制答:行政领导体制,是指行政组织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是行政领导关系的制度化、体系化,其实质是在行政机构之间确立领导关系,建立指挥与服从的秩序,以保证行政活动意志统一、完整高效。
行政领导体制包括机构的设置、权限的划分和机构之间的关系模式三个方面。
7.领导行为和风格理论答: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行为科学的兴起,研究者逐渐偏重于领导行为和风格的研究。
他们认为,当领导者试图影响下属的行为时所采用的、被下属感受到的行为方式就是领导风格。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法制)【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公共行政法制一、关键概念1.公共行政法制答:公共行政法制,是指国家行政的依法治理状态,即国家行政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从行政的过程或环节看,行政法制应当包括行政组织法定(行政主体法制)、行政运行法制及行政法制监督三个部分。
2.行政合法性原则答:行政合法性原则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规定,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这是法治行政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行政主体的设立必须合法;(2)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3)行政职权的行使必须依据法律、遵守法律;(4)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5)行政主体的行为违法无效,行政主体必须对违法的行政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6)法律优先与法律保留。
3.行政合理性原则答:行政合理性原则,即行政适当原则,是行政法制原则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行政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客观、适度、符合理性。
合理性原则的出现和运用,就是基于和围绕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必要控制。
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内容具体包括:(1)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目的;(2)行政行为必须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3)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客观、公正、适度、合乎情理。
4.法律保留答:法律保留,是指在国家法律秩序范围内,某些事项必须专属于立法者规范,行政机关不得代为规定,亦即凡属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或者只能由法律规定,或者必须在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才有权在其所制定的行政规范中作出规定。
法律保留原则严格区分国家立法权与行政立法权,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国家立法权的至上性。
法律保留范围的事项,行政机关非经授权不得自行创制规则,以此来保障法律规范位阶的有序性,防止行政立法权的自我膨胀,保护民众权益。
5.控权论答:控权论是最重要的行政法制流派,主要在英美国家流行。
其理论背景主要包括国家宪法的理论、法治思想以及宪政制度等。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伦理)【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公共行政伦理一、关键概念1.伦理答:伦理,是指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准则。
伦理中的“伦”有辈、类、比、序的意思,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界定。
伦理中的“理”原是冶玉的意思,后来引申为道理、准则、规则。
“理”的产生源于“伦”,源于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复杂社会关系,只有遵循“理”,人伦关系才能处于一种和谐融洽的状态,“理”的丧失就是对“伦”的破坏。
2.道德答:道德,指由做人应该遵守的原则和规范内化而成的个体人格品质,它不但能使个人内心有所得,而且还能通过自己的自觉行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
道德强调的是社会个体,强调社会个体能否把伦理衍生出的为人道理内化为个人品性,并转化为自觉行为。
3.行政伦理答:行政伦理,是指调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政行为的基本价值理念和道德准则。
道德准则是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政行为的规范与约束,而价值理念则进一步追问什么样的道德准则才是可以接受的。
4.行政制度道德化答:行政制度道德化,主要是针对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而言的,把一定的伦理道德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一定的制度作出道德评判,即要求权力体制、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程序规则等具有道德的合理性。
这种制度的道德合理性有利于道德因素的生成和成长,亦有利于行政人员道德修养的提高。
二、本土案例香港廉政公署的道德推广香港廉政公署成立于1974年,作为当前国际上最有成效的反腐机构,廉政公署一直通过执法、预防及教育三管齐下的方法打击贪污,并获得政府及广大市民的支持,使得香港成为全球最廉洁的地方之一。
三管齐下的策略对培养公众对抗贪污的意识至关重要。
检控虽可收阻吓作用,预防及教育工作亦不可或缺。
有关人员认为,唯有令市民彻底改变对贪污的态度,才可令反贪工作收到持久的成效。
这一策略证实行之有效,时至今日,已成为廉政公署的金科玉律。
在组织架构上为实践三管齐下的策略,廉政公署成立了执行处、防止贪污处及社区关系处三个专责部门。
其中,社区关系处负责倡廉及防贪教育工作。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1-3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公共行政概述一、概念题1.公共部门(华中师大2008年研)相关试题:简述公共部门的特点。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公共部门是指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广义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其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无偿占有社会公共资源,并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除政府机构外,还存在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机构等“准公共部门”组织,又称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但因其具有的鲜明的“公共”特性,也将其归入公共部门之中。
2.新公共管理答:新公共管理是指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管理范式。
新公共管理的前提假设是:通过引入自由市场的竞争运行机制,政府能像私人组织一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效率。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通过行政改革进行自我解构,全面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塑造企业型政府。
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新公共管理的特点主要有:(1)即时的专业管理;(2)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3)强调产出控制;(4)转向部门分权;(5)转向竞争机制;(6)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7)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3.公共行政答: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这个定义包括三方面的内涵: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与立法、司法部门相对而言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问题。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公共行政与预算)【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公共行政与预算一、概念题1.复式预算答:复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各类财政资金按经济性质的不同,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中加以反映和计算的预算编制方式,通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
复式预算的意义有:(1)推动国家资本积累;(2)便于考核与投资;(3)视经济情况发挥调节作用;(4)增强预算与发展计划的联系性。
但复式预算也可能会导致投资结构、资本支出过度膨胀、增加日后财政负担等问题。
2.绩效预算制度答:绩效预算制度是基于政府的职能、业务与计划进行预算编制的制度。
绩效预算的目的在于便利政府在会计年度内,完成各项工作计划与列举的具体建议,其编制是以政府应做的工作或应提供的服务事项为基础,并总汇表示每一工作与服务的事项所需的成本。
(1)其优点有:①使计划与预算合一;②使成本与工作对照比较;③使效率与考核相关联。
(2)其缺点在于:①忽视政府活动的政治性,尤其是政治回应性;②未能建立成本会计制度与成本意识;③难以确立工作衡量的标准;④对组织之未来目标政策设计无法连贯;⑤对国家资源的整体规划比较忽略。
3.购买性支出答: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直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财政支出,如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以及购买用于举办公共投资事业所需的商品与劳务。
政府的购买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分配活动,其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通过购买性支出,政府直接影响社会资源配置,间接影响收入分配。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越大。
4.转移性支出答: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无偿地、单方面的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其他经济实体或个人所形成的支出,如补助性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等。
这类支出的共同点是财政付出了资金,却不能得到直接的补偿,不存在等价交换问题。
转移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分配活动,直接影响社会收入分配,间接影响社会资源配置。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公共行政伦理)【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公共行政伦理一、概念题1.责任政府(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研)答:责任政府是与“主权在民”思想和代议民主制的产生相联系的。
代议制的出现,使得人民可以通过议会将管理国家的权力委托给政府,在人民和政府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人民是委托人,政府是代理人,人民赋予政府管理国家的权力,政府要履行代理人义务,对人民负责。
责任政府涉及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方面。
责任政治是责任政府的核心特征。
责任政治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其涵义可以狭义地理解为责任内阁制政府,即行政机关由代议机关产生并对代议机关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广义上的责任政治,是指人民能够控制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使其对公共权力的行使符合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直接或间接地对人民负责的政治形式。
我国学者蒋劲松认为,行政意义上的责任政府有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行政机关内部决策权的配置,即实行首长负责制还是合议制;第二个要点是权责一致;第三个要点是问责制。
2.官员问责制答:官员问责制是指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行为和后果都必须而且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
其实质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和官员行为,最终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是现代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改善政府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制度。
现阶段我国推行的官员问责制的责任体系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1)在其位,谋其政,并主动接受外部的监督;(2)政府官员在没有履行好它分内的职责义务时,要承担政治的责任;(3)承担来自政府系统内部的问责;(4)来自法律法规的问责,即对失职、渎职的违法犯罪行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的、民事的、经济的赔偿等;(5)来自自身的问责。
是官员出于道德上的责任义务而做出的一种“自问”,是官员本人自省的形式,直接表现为引咎辞职。
3.行政良心答:行政良心是指公务员在履行行政职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伦理意识。
行政良心是公务员意识中的一种强烈的行政责任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行政良心是公务员在深刻理解国家、政府及行政机构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与伦理原则的基础上,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自身行政行为的善恶价值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修养的过程;行政良心是多种行政道德心理要素在行政人员意识中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公共行政职能)【圣才出品】
第三章公共行政职能一、概念题1.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1)市场失灵主要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预期社会经济目标。
市场失灵是主张实行政府干预的强有力的理由。
(2)政府失灵主要是指政府的政策干预措施不能实现预期的调节市场的作用,在某些条件下甚至导致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
政府失灵是主张实行更为彻底的市场经济的基本依据。
(3)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体现了市场和政府在调控经济时的不足。
由于政府和市场各自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就决定二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
2.瓦格纳定律答:瓦格纳定律,又称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或政府活动扩张法则,是指反映政府职能的扩大与国家所得的增加之间关系的定律。
其具体内容是,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日益充裕。
瓦格纳定律是由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提出的,他通过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和日本、美国的公共支出增长情况的考察提出了这一定律。
3.阿罗不可能定理答:阿罗不可能定理是由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之一阿罗首先陈述和证明的。
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主要内容是: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更具体地说,阿罗认为,任何一个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起码应该满足如下要求:(1)其定义域不受限制,即它适用于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类型;(2)非独裁,即社会偏好不以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偏好所决定;(3)帕累托原则,即如果所有人都偏好A胜于B,则社会也偏好A胜于B;(4)无关变化的独立性。
4.政府替代(对外经贸大学2009年研)答:政府对市场进行替代,是为了克服危机、稳定就业、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发展。
从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政府替代是一种制度变迁的过程,因而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不断地权衡市场缺陷与政府替代的成本。
市场不发育或市场残缺固然需要政府以政府替代的形式做出制度安排或供给,但制度的供给不是免费的,其成本要随着市场的逐步发育而变化。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公共行政组织)【圣才出品】
第六章公共行政组织一、概念题1.公共组织(华师2013、2007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0研;对外经贸大学2009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研)答:公共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公共组织是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即指国家机关组织。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有: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职权、权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和信息等。
2.管理幅度(厦门大学2011年研;中山大学2011、2005年研;东北财大2009研)答:管理幅度是指—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
管理幅度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一项工作越复杂,管理幅度一般也越宽。
管理幅度多宽为宜并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只能是因人、因事而定。
科学合理的管理幅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取决于管理机构的合理程度以及物质设备和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并与管理层次密切相关。
一般说来,决定组织管理幅度宽窄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性格、知识、专业、技能、才干、精力、经历、经验、习惯,性别、年龄、动机、作风等;②组织的正式规定,如规章、制度、规划、计划、程序、纪律、责任、待遇、惯例以及技术设备、氛围、人际关系、权力的集中程度等;③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社会对组织的需求、社会道德风尚及意识形态以及与组织有关的家庭或家族意志等。
3.矩阵制(华南师大2013年研)相关试题:矩阵式组织(人大2014年研)答:矩阵制组织又称“专案组织”,是由纵向的职能系统和横向的项目系统交叉形成的组织形式,它是由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项目组形式发展而来的。
项目组,一般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分别选自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的。
通常人数不多,组成项目组后,大家为某个特定的任务而共同工作。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决策)【圣才出品】
第八章公共行政决策一、关键概念1.行政决策答:行政决策是决策在行政管理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了国家和公众的利益,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与方法,为一定的行政行为确定行政目标,制订、优选并实施行政方案的过程。
2.经验决策答: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根据个人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生活经验等个人素质作出的决策。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至少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存在,一直延续至今。
经验决策的主体主要是决策者个人。
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经验决策的主要依据。
经验决策是一种个人决策,因而其决策过程往往表现为个人的思考与决断,既没有一定的程序,也没有普遍的模式。
3.科学决策答: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采用现代决策技术进行的决策。
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社会事务日益复杂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
科学决策的主体往往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决策集团。
科学决策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决策,实现决策的程序化。
4.行政决策体制答:行政决策体制是指行政决策机构和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制度。
在封建专制条件下,行政决策体制是独断专行的家长制。
而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内容,按其功能进行区分,主要包括行政决策中枢系统、行政咨询系统和行政信息系统三个部分。
5.行政决策程序答:行政决策程序是指行政决策的一般过程,它反映了行政决策过程的基本规律。
主要包括:(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搜集信息,拟订方案;(3)分析评估,抉择方案;(4)实施方案,追踪反馈。
6.理性决策理论答:将赫伯特·西蒙对决策理论的突出贡献,视为决策理论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由此,将西蒙以前的决策理论称为理性决策理论,也称古典决策理论,将以西蒙为创始人发展起来的决策理论称为满意决策理论,也称现代决策理论。
理性决策理论属于传统的规范性决策理论。
7.满意决策理论答:西蒙认为规范性决策理论的完全理性假说过于极端,而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者则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公共行政领导)【圣才出品】
第九章公共行政领导一、概念题1.领导答:领导是指设定目标,率领和引导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时境以及其他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计划或方法实现该目标的行为过程。
具体是指组织中主管职能的承担者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依据有关的规章制度,行使其职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被领导者去共同努力,以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的过程。
领导就是选择一个方向,确定一个目标,制定一个规则,集合一个群体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共同工作。
领导的基本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确立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聚合追随者、动员和组织群众。
2.领导力答:领导力是指领导者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的成就的能力。
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要创造氛围,让人们在此氛围下抓住极富挑战性的机会,取得非凡的成就。
领导力的中心问题包括:(1)领导者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把理念化为行动;(2)把愿景化为现实;(3)把障碍化为革新;(4)把分裂化为团结;(5)把风险化为奖赏。
在一定的意义上,领导力就是行动能力。
3.行政领导权威答:行政领导权威是指建立在法律、正当程序或领导者自身人格魅力基础之上的对领导对象的影响力。
它是领导权力与自身风格的综合反映,对领导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或影响。
行政领导权威的意义在于:(1)行政领导权威有助于在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的条件下,统一思想、统一目标,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2)坚强有力的行政领导权威,是整合多元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重要保证。
(3)行政领导权威是统一意志、高度规范化、系统化,强调行动统一、步调一致、整体协同配合的科学管理的核心和首脑。
4.行政领导(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研;四川大学2004年研)答: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
国家行政机关即各级政府,它们的任务是推行国家政令,管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事务。
行政领导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组织和管理行政事务,进行决策、指挥、组织、控制、检查、监督等行政活动。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环境)【圣才出品】
第五章公共行政环境一、关键概念1.行政环境答:行政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系统及其行为方式的外部要素的总和。
行政环境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差异性、变异性的特点。
行政环境是公共行政的前提和基础,公共行政存在于行政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行政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2.行政系统答:行政系统,指由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组成的行政现象和行政行为。
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得以存在并发展的外部要素的总和。
3.行政生态学答:在《政府生态学》一文中,高斯首次正式把“生态学”一词引入行政学,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高斯的方法是生态研究的方法,所以在高斯看来,行政环境又被称为行政生态环境,对行政环境作生态研究的学科就叫作行政生态学。
4.模式变项理论答:帕森斯的模式变项理论首先把世界上的各种社会形态分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两种模式。
在此基础上找出反映两种模式特征的巨大模式变项,并进而区分不同模式的社会性质,揭示影响行政系统的主要生态原因。
帕森斯的五大模式变项是:(1)从功能普化到功能专化;(2)从归属倾向到成就倾向;(3)从特殊关系到普遍关系;(4)从重视情感到情感中立;(5)从个人利益到团体利益。
5.棱柱模式理论答:棱柱模式理论是哈佛大学行政学教授利格斯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和物理学光谱分析的概念,以社会经济结构为中心,对行政生态所作的一项研究成果。
他将行政现象和行政行为与行政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背景等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并根据社会形态的不同提出了行政类型分类理论。
他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三种基本社会形态,即传统的农业社会、过渡社会、现代工业化社会。
与这三种社会形态相对应的也有三种行政类型:(1)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融合型行政模式;(2)与现代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衍射型行政模式;(3)与过渡社会相适应的棱柱型行政模式。
6.经济全球化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麻宝斌《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公共行政环境)【圣才出品】
第五章公共行政环境一、概念题1.行政环境(中央财大2009、2005年研;中山大学2005年研;上海交大2005年研)答:行政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
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或条件的总称。
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条件的总称。
行政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按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1)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从社会结构上分,可分为物质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
物质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的物质技术和社会经济制度。
政治法律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的法律制度。
精神文化环境包括社会公众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状况。
(3)从行政环境具体作用过程划分,可分为行政外部环境和行政内部环境。
(4)从地域上划分,可分为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5)从行政环境对行政主体的影响范围上划分,可分为宏观行政环境、微观行政环境和中观行政环境。
2.行政生态学答:行政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行政现象和事实的科学,涉及到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四个方面,其研究的基点,在于政府赖以生存和运作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强调政府与其环境的互动和动态平衡。
它的创立开辟了行政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标志着行政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行政生态学的形成是行政管理实践提出的要求,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开始注重行政管理的外部环境。
集生态行政研究之大成,用生态理论和模式来解释行政现象的则是美国人利格斯。
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和物理光谱分析上的概念,从社会经济出发,将行政模式分为融合型、衍射型和棱柱型三种,反映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水平,因而能够适用和解释现代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和开发中社会国家的行政现象。
3.宏观环境答:宏观环境是指广泛影响整个行政系统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公共行政与预算
一、概念题
1.复式预算
答:复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各类财政资金按经济性质的不同,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中加以反映和计算的预算编制方式,通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
复式预算的意义有:(1)推动国家资本积累;(2)便于考核与投资;(3)视经济情况发挥调节作用;(4)增强预算与发展计划的联系性。
但复式预算也可能会导致投资结构、资本支出过度膨胀、增加日后财政负担等问题。
2.绩效预算制度
答:绩效预算制度是基于政府的职能、业务与计划进行预算编制的制度。
绩效预算的目的在于便利政府在会计年度内,完成各项工作计划与列举的具体建议,其编制是以政府应做的工作或应提供的服务事项为基础,并总汇表示每一工作与服务的事项所需的成本。
(1)其优点有:①使计划与预算合一;②使成本与工作对照比较;③使效率与考核相关联。
(2)其缺点在于:①忽视政府活动的政治性,尤其是政治回应性;②未能建立成本会计制度与成本意识;③难以确立工作衡量的标准;④对组织之未来目标政策设计无法连贯;
⑤对国家资源的整体规划比较忽略。
3.购买性支出
答: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直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财政支出,如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
所需的商品和劳务,以及购买用于举办公共投资事业所需的商品与劳务。
政府的购买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分配活动,其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通过购买性支出,政府直接影响社会资源配置,间接影响收入分配。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越大。
4.转移性支出
答: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无偿地、单方面的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其他经济实体或个人所形成的支出,如补助性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等。
这类支出的共同点是财政付出了资金,却不能得到直接的补偿,不存在等价交换问题。
转移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分配活动,直接影响社会收入分配,间接影响社会资源配置。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
5.分税制
答:分税制是指一国政府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对税种或税源以及税收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以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一种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包括分税、分权以及分设征收机构等。
其中分税是前提,分权是要害,分设征收机构是保证。
分税制作为一种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制度,是基于各级政府对税种或税源的分配。
在一个以税收作为最主要财政收入的国家里,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分配集中在税收收入的分配上,但不是所有对税收收入的分配都可称之为分税制。
因为政府税收收入分配形式有税收总收入分成形式、税收收入包干形式和分税制形式等,分税制仅仅是其中的一种。
只有具备按税种或税源划分各级政府税收收入的特征,处理中央和地方政
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制度才能称为分税制。
分税制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划分税种和税收管理权限的制度,其实质是要解决两个问题:(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税种的划分,包括按税种的名称划分和按税种税源的划分;(2)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针制定权、税收法规立法权、税收征收权、税收法规解释权、税收减免权、税收调整等项权限方面进行合理的划分。
分税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彻底的分税制,通行于管理权限较分散的联邦制国家,如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另一种是不彻底的分税制,通行于管理权限较集中的国家,如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
二、简答题
1.简述公共预算的功能和目标。
(中山大学2009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公共预算的功能目标。
(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1)公共预算的功能
公共预算包括以下三种基本功能:
①控制功能。
控制是指为确保有效实施特定工作任务而对具体人、财、物的控制,所以,它常建立在对预算支出详细分类的基础上。
l9世纪形成的现代公共预算就是这种预算体系。
其控制性集中体现在已形成的分项列支预算。
它以详细收支科目体系为基础编制政府预算,罗列了详细收入信息,方便于控制。
②管理功能。
管理是指确定了组织目标后,项目管理者确保有效地获得和利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非常关注管理绩效。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绩效预算就是这样一种预算体系。
③计划功能。
计划是指确定组织目标、测算为实现组织目标需要的资源,以及决定怎样
获取、使用这些资源等一系列决策过程,主要回答“做什么”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计划项目预算最集中地体现公共预算这一功能,它极其强调根据中期战略计划设计和选择项目,然后再用项目去推动资金分配;当然,预算体系也可以侧重两种以上的功能。
总之,通过预算的特点和作用,可以看出建立一套完备的预算体系的重要性。
各国的预算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以致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预算目标的实现。
(2)公共预算的目标
公共预算在三个层次上影响公共部门运作。
公共预算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基本职能和目标:加强对财政总额的控制、按战略意义上的优先顺序分配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或运作效率。
从根本上讲,公共预算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财政问责机制。
公共预算最终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制度确保财政资金的吸取和使用履行对公民的责任,实现财政问责。
①总额控制。
总额控制指对收支总额的控制,以确保日常财政能平稳运行、财政在长期中有可持续性并维持财政健康。
总额控制意味着预算参与者不能随意增加收入和追加支出的限额。
这并不是说政府的支出不能增加。
即使政府的支出年年增加,但如果这种增加与收入的正常增加相称,这个政府仍是满足财政可持续性的。
②配置效率。
由于每个社会的资源都稀缺,因此,改进资源配置效率非常重要。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有两大基本资源配置机制:市场机制和公共预算。
为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不仅需要一个能够有效率地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还必须有一个理性的、负责的公共预算制度,将稀缺资源有效率地配置去实现公共利益,增进人民福利。
对于财政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配置效率更是意义重大。
③运作效率。
运作效率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有效率地组织和管理财政交易,防止资金被贪污、挪用和浪费,确保立法机构通过的预算能严格而有效地执行,提高收入和支出管理的效率。
改进运作效率需要考虑四个问题:控制、灵活性、协调与激励。
在预算执行中,
基本控制机制是必要的。
否则,就会出现贪污、挪用与浪费。
不过,在控制的同时,必须确保各部门拥有一定的灵活性,否则就会失去效率。
同时,也需要将节约与创新的激励植入财政交易管理,因过分的控制可能会产生负激励。
最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协调问题。
这种协调既包括负责控制的预算机构与支出部门和收入征收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包括将现金流入和流出间的协调,也包括政府与立法机构间的沟通协调。
④财政问责。
公共预算的最终目标是财政问责。
它是公共预算应承担的受托责任,是指政府的财政活动应履行其对公民和社会的承诺,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明确支出绩效的前提下,赋予部门及具体项目管理者灵活使用资金的自由与灵活性。
这使财政问责的重点从防止资金被用于私人目的转变到有绩效地使用资金,解决公民希望政府解决的问题。
财政问责是建立责任政府的关键。
2.省级预算有哪些参与者,其职能是什么?
答:共预算过程涉及很多参与者,它们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能。
有的主要是资金申请者,有的主要是资金审批者,有的主要是资金使用者,有的主要是资金使用的监督者。
我国省级预算的参与者及其职责具体如下:
(1)人民代表大会
①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②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③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④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人大常委会(通常由财经委员会负责此项工作)
①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②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③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
④撤销本级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3)政府
①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
②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③将下一级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④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⑤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⑥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⑦监督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
⑧改变或者撤销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4)财政部门
①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
②具体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③提出本级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
④具体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⑤定期向本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5)各部门(一级预算单位)
①编制本部门预算、决算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