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日本武士道_死的觉悟_
武士道读后感
![武士道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a059ff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6a.png)
武士道读后感武士道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武士道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武士道读后感1说到日本,人们不仅会联想起樱花,也会联想到武士道。
武士道作为我国的典型元素之一,与樱花一样闻名海内外。
武士道与樱花同属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然而,两者对日本社会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形成的作用却不可相提并论。
樱花不过是日本的国花而已,即使寄托了日本人对于人生的某种理想,也只是日本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武士道则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构成日本民族代表性的思想景观。
武士道作为日本社会独特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制约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1000多年漫长岁月里,对日本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在日本政治史、思想史、教育史和军事史上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民族心理的深层积淀。
日本的武士相当于现今的中产阶层,是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相较之下,中国却没有武士这一群体,独有士阶层,而这一阶层也因为客观原因没落消失。
本文通过比较古代中国和日本地理、经济以及政治的差异,探讨为什么中国没有武士道。
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时代,谁拥有更多土地,谁就能供养更多军队,也就拥有更强的权力,所以就有了专门供养一个阶层来争夺和占领土地,那就是武士。
不独日本,在上古中国,武士阶层也存在了一段时间,但绝没有日本这样的持续久,12世纪中叶,武士在“保元、平治之乱”后形成独立的阶级,并在随后的“源平大战”中以刀剑夺取国家政权,之后日本社会进入近700年的军政时代,乃至近代。
1885—1945年的29位首相中,武士或武士出身者多达25位,超过六分之五。
长期以来我都对日本的文化,日本这种勇于切割自己肚子行为所寄存的文化气候很好奇,不可否认我很厌恶日本人,但小日本能够在2战后迅速的恢复,能够在美国人用军舰敲开大门口急速的发展,这也是让人回避不了的事实。
浅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浅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091f466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9.png)
浅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一、概论说起武士道,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身穿道服、腰配武士刀的武士形象。
再者,就是一个词:切腹。
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胡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恋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
武士道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日本的发展,但因其束缚人们的思想且限制商业的发展,加上后来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才逐渐衰落。
二、分论1、武士、武士制度的起源武士产生于日本的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
武士的形成是与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
大化改新(自646年始)以后实行的征兵制随着中央集权制的衰落而日益松弛,军队素质一落千丈。
与此同时,日本各地庄园新起。
庄园地主,也就是领主为了领土的安全,开始分离一些农民去训练,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
这样单一意义上的武士诞生了。
随着领主的私人武装不断扩大,从11世纪初开始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
无数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起,统一指挥,组成武士团。
武士团具有极强的宗族观念,坚决实行首领的命令,实行主从关系。
它要求武士要在战场上武勇和对主人献身。
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之力,武士进一步得到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2、武士道的发展江户时代之前主要崇尚个人荣耀与家族名誉,讲究个人实力,流行以下克上,提升个人与家族的政治威望,代表典型是足利尊氏、明智光秀。
江户时代幕府为了安定社会,制定诸多武家法规、本分,得主尽忠,忠于主君,不顾身家,报恩克己,面对逆境而不动摇,以内在的修行,稳定武士阶级的伦常,外在上也以严格取缔的方式约束对上不敬的行为,把社会带向和平稳定的方向,代表人物是山鹿素行和吉田松阴。
这些武家法规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的武士道。
这使得武士有了恒常效忠的对象。
明治维新之后因实行四民平等、废刀令,使武士的地位被削弱,但之后随着军国主义的发展,武士道再度被提倡,并被强调成对天皇的彻底服从与勇武。
日本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道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2309390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72.png)
冈田以藏
在江户三大道场之
一的桃井道场,苦学 “镜
心明智流 ”。接受尊王思
想 ,进入京都后,开始狙
击并斩杀佐幕派人士,即
实施“天诛”,因而被称
为“刽子手以藏”(人斩
以藏),仅有案可察的就
有近二十人。后由于被镇
压,冈田以藏被逮捕并处
以斩刑 。遗言:为你竭尽
一生,却如水泡一样,消
失在晴朗的天空中 。
土方岁三
武士的产生是在平安时代,九世纪中
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
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
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
,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
,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
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
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
武士的盔甲
武士的佩刀
展発
武士道在刚出现的时候, 本意是好的,只是到 了后来被人用到了歧路上去,同时也就让周围的人对它产 生了强烈的反感。 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需要用武 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 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 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 “为天皇尽忠”等思想。 武士道本来就是武士争雄天下 ,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把军刀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 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这种思维方式 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 发挥到极端,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 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 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的自 杀是源于其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觉悟,一种对自己已经达到顶峰的一种 判断,是一种满足,是对樱花凋谢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从《最后的武士》看日本武士道
![从《最后的武士》看日本武士道](https://img.taocdn.com/s3/m/d2c1cc1d0b4e767f5acfce9d.png)
每一个有魅力的国度都曾有过使历史印象深刻的变革,而在变革中内矛盾双方本没有谁绝对正确、谁绝对错误,只是在不断地激化矛盾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令人肃然起敬的崇高。
有一种精神叫武士精神。
而武士道,就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
简单些说,根本是看破生死,目的是忠于主君。
显然,这是天皇统治的产物。
余秋雨说:“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就是讲述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武士地位没落之后的悲壮故事。
电影中革新派格拉姆和武士领袖胜本之间的斗争并不是人物的完全敌对,而是一种观念和另一种信仰的较量。
在美国人佩里打开日本的国门之后,日本人看到了西方世界的强大,很随意的有一部分人愿意完全像美国一样拥有威力巨大的枪支炮弹来巩固国家的安定,来富国强兵以维持天皇的统治。
但事实证明,变革并不是如此轻而易举的事。
武士生而忠于天皇,他们执着而坚持,不畏惧敌人,且看透生死,直面死亡。
他们相信保卫天皇是他们唯一存在的价值。
他们认为除了天皇,没有人能使他们消失,即使是历史。
而作为新军的发展,必须要清除武士这一群体异己势力。
是的,最后火枪火炮将那群以忠义自居的武士们放倒了,但武士却用自己无畏的冲锋将那些新军以精神折服。
这场战役注定没有谁胜谁负。
纳森艾尔格雷,一个因正义感而为屠杀印第安人深深愤懑内疚不已的美国军人,在成为手持冷兵器的武士们的俘虏不久,却意外的喜欢上了小村庄里的祥和的气氛、有序的作息,却被武士道精神所吸引、所同化。
艾尔格雷叹服于小村庄内的日常随意之中的秩序,感慨“一度经历战争怀疑上帝的存在的我,在这里感受到了神的存在!”,除了神的存在,还能用什么解释眼前小村庄带给他的洗礼呢?我想,正是武士道精神的存在从精神上建设了人们的家园,人们才从物质上造出这样一个美的村落。
这里正是武士道魅力之体现。
这种武士道精神让我忍不住想到中国的三教:释、儒、道。
解析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
![解析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3520b8b31a37f111f1855b53.png)
口述者 山本 常朝开宗明义宣称 : 武士道 匕云 c 死 r 土、
如事 兄付c 允 1j所谓武士道 ,就是看透死亡 ) r 于 )( 。 死如
事J p死身 死狂j IF  ̄ 与r 的统称 。r 死身J 死狂j 与r 是一种先后
一
提被奉为武士道“ 圣经 ” 的著作— 《 —- 叶隐 闻书》 。此 书简称
《 叶隐》 叶隐集 》该 书 由佐贺藩 主锅 岛光 茂的侍 臣山本 或《 , 常朝( 5 —1 l) 1 9 70 口头传述 , 6 一个名叫 田代阵基的武士用七 年的时间笔录而成 。主要为论语体 , 又称《 叶隐论语》 。此书 共 1 卷 10 1 2 0多节 ,主要谈论 了武 士所应具备 的为人处世
嬗 变的历史轨迹来看 , 生死观是其精神基础和精髓所在。武
士对于死 的独特认识决定了武士道精神 的思想 内涵 ,至今
关系。所谓r 死身J 即武士的一种必要的修行——为了达到
r 死狂j 的地步 , 必须每天静心练 习 , 睁开眼 睛的第一件 事 , 就是考虑 死还是不死 , 假想 着彼时死或此 时死 , 的盛姿 。 死
能 成 为 战无 不胜 的真 正武 士 。
性之中, 支配着国民的思想和行动。 尤其在日 本近代化过程
中以及今天 1本人的生活方式 、 3 精神信仰 中, 留下 了武 士 都
道精 神的印痕 。正像新渡户稻造所说的那样 :即使具有最 “ 进 步思想 的 日本人 ,如果在他 的皮肤上划上一道伤痕来看
仍然对 日本 民族精 神和文化有着不可 忽视 的影响和作 用。
本 文试从三Leabharlann 方面考察并阐述 日本武士道 的生死观 ,以进
日本武士道生死观
![日本武士道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a9a1233943323968011c9265.png)
土 , 开 了战 争 , 结 果 促 使 了 武 士 的诞 生 。在 E本 以土 地 作 为 媒 介 的 领 主 和 武 士 的 关 系 是 主 从 关 系 , “ 惠 和 效 劳 ” 关 展 其 l 即 恩 的
第 2 3卷
第 3期
长 春 工 业 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o a g h n Un v r iy o c n o y( o ilS i n e to o r a fCh n c u i e st fTe h olg S ca ce c sEdi n) i
与 此 同时 , 了完 成 自己 的责 任 , 力 锻 炼 自己 , 强 修养 , 领 家人 和属 下 共 同 形 成 了武 士道 的核 心 一一 ‘ 为 努 加 带 责任 感 ’ 因此 , 。 在 江 户 时 代 国 内 比较 安 定 , 士 作 为 村 落 的指 导 者 , 承 了武 士 道 。¨ 武 继 ”1 对 统 治 阶级 来 说 , 士 道 不 仅 是 统治 国家 的工 具 , 是 统 治 武 士 和平 民的 规 章 制度 。武 家 社 会 持 续 了 7 0年 , 士 阶层 有 武 还 0 武 独 特 的生 死 观 、 生存 观 念 、 存 意 义 和 日本 的 民族 精 神 、 生 民族 文 化 , 别 是 伦 理 文 化 融 合 在 一 起 , 为 日本 文化 的 主 体 。所 以 特 成 提 到 日本 民族 的生 死 观 , 自然 联想 到武 士 道 生 死 观 。换 言 之 , 就 日本 民族 生 死 观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就 是 武 士 道 的 生 死 观 。 日本 武 士 为 主君 会 不 怕 死 、 士 道 兴起 于藤 原 氏专 权 政 治 背景 下 的 日本 , 与 以 天 皇 为 首 的 中央 集 权 制 的 瓦 解 和 庄 园 制 的 发 展 相 关 武 是 联 的 , 是封 建 社 会 开 始 占据优 势 的时 代 。直 到 战 国末 年 , 川 幕 府 初 年 ,武 士 道 ” 个名 词 才 最 早 见 于 文 字 资 料 。武 士道 精 正 德 “ 这 神 , 别 是武 士 道 就 是 对 死 的觉 悟 , 士尽 忠 于 自 己的 君 主 , 特 武 舍命 献 身 , 日本 的精 神 和 生 活 理 念 带 来 深 远影 响 。 对
《武士道》和《叶隐闻书》中体现的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
![《武士道》和《叶隐闻书》中体现的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61aaa02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b.png)
《武士道》和《叶隐闻书》中体现的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发布时间:2022-01-11T02:21:43.85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1期作者:杜禹潼[导读] 儒家学派代表人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的论述一定程度上推动、促进、杜禹潼延边大学 133000【摘要】儒家学派代表人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的论述一定程度上推动、促进、助力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诞生与发展,并且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对日本武士阶层的行为模式和角色认知发生重要作用。
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经过研究发现,虽然武士道精神涉及许多中国元素,但其内核与外延仍然和日本民族心理与文化风貌关系密切。
研究发现,武士道高度强调的“忠孝仁爱、大义徇死”和日本本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些许纰漏,而那些存在问题的地方则被一些图谋不轨者加工转换成政治斗争的利器。
近代以来,纵观日本的对外政策和战争表现,不难发现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军人、日本军队乃至日本人民的深远影响。
明治维新后,武士道精神得到了迅速地蔓延,成为了有巨大影响的精神支持以及文化力量。
【关键词】儒学,武士道,忠,勇士,生死观一、儒学的日本化汉字作为日本文字的起源,使得儒学经典也传入日本,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发展融入了日本延续多年未曾更改的正统文化体系。
五经博士在继体天皇时期积极参加了百济渡日活动,并且亲力亲为把《论语》、《千字文》等儒学相关的著作不远千里带回日本。
公元600年前后,日本精心挑选了许多学术人才与文化人才,接连六次派遣他们进去中国学习知识;公元630到公元896年间,日本更是累计派出专业人员二十余次,专门命令他们前往中国钻研儒学,顺利为日本推崇儒学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持与文化支持[1]。
《武士道》曾提出过以下论断:佛教帮助武士道淡然接受命运的意思,佛教无法实现的,将由神道完成。
神道教义把爱国心与忠心作为日本民族生活生产的关键核心点,如果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其内在涉及的道德教义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儒家学派的思想观念完成。
从《武士道》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武士道》看日本人的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3bd2a755daef5ef7ba0d3ced.png)
从《武士道》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生,是人活着最重要的事情,但日本人却崇拜死亡。
《武士道》是指“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组成的道德规范。
作为日本人的精神指南,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日本人崇拜死亡的原因。
本文以《武士道》为文本,研究了日本文化的美学和各个时代的特质部分。
关键词:日本文化;文化精神;武士道1武士道的定义1.1武士道的“义”生而为人所要坚持的正道,就是指正义,这也是武士道最严格的道德准则。
用人的身体作比喻的话,义就是骨头。
如果没有骨架,头部和四肢都无法固定。
也就是说,即使有才能和学问,如果没有义的精神,也不能称为合格的武士。
对于武士来说,金钱只是其次。
人们认为,脱离了算计和得是,坚持自己相信的正道才是武士的应有的姿态。
武士一般都不喜欢算账,因为算账其实就是一种追求得失的行为。
因此生意是商人的事情,武士作为地位更高的人,追求的是能成为其他人效仿典范的生活方式。
超越了算计和得失,坚持自己相信的正道。
武士道核心的良心准则,这就是义的精神。
1.2武士道的“勇”勇,是为了贯彻义的勇气。
虽说是勇气,但也绝不是故意冒险,白白浪费生命。
武士道中会称之为“匹夫之勇”。
武士从小就要学会区分匹夫之勇和,真正的勇气也就是“大勇”。
比如在寒冷的冬天暴露肉体,或是去看刑场的恐怖画面。
对于武士来说白死是很无聊的行为,但又必须为了自己认为没有错的事情,拼死战斗而不是唉声叹气。
为了贯彻勇,必须有强健的体魄。
无论把义的精神学得多么彻底,如果遇到比自己强壮的暴徒,不能实行义的话那也是无意义的。
武士们在追求精神修行的同時,也锻炼肉体,追求的是能文能武。
1.3武士道的“仁”仁是指,作为人,对其他人的关心和怜悯之心。
武士的仁慈中,包含了仁的精神。
如果说高尚而严格的义和勇,代表了男性的德行,那仁就是女性的温柔和像母亲一样的品德,是无法对弱者和输家弃之不顾的心。
武士不能忘却对他人的关心。
仁的精神,是武士立于人上人的必备品德。
1.4武士道的“礼”培养了仁的精神,从尊重他人中催生出的谦虚就是礼的根源。
武士道精神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
![武士道精神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f68ba1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5.png)
武士道精神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出■与虹业Work&StudyAbroad武士道精神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俞芳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日本人喜欢樱花的壮丽,崇尚武士道的牺牲精神,并且形成了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的独特的生死观.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以及具体表现会发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受到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极大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论述.【关键词】生死观;自杀:武士道精抻;佛教引言在日本10多年来平均每20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每万人中就有26个人自杀,这是交通死亡人数的3倍.1万2千个儿童父母中有一方自杀,自杀者中多数是中年男人.日本的自杀人数已经连续5年超过3万人.自杀率曾使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在02年时蒙受了9928亿的经济损失.这些骇人的数字使我们对日本人的生死观难以理解.如果说在中国,儒家思想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那么在日本,武士道对日本士人的影响可与之比拟.更甚者,它在日本被当作一种类似于宗教的教义被用于道德教育之中.由于武士道以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影响了日本国民,他们可以为一点小事而牺牲自己.武士道精神导致了日本人令人无法理解的生死观.那么到底是怎样的精神,又是怎样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死观呢?一,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人的生死观很独特,据说"他们将死亡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总之,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日本学者立川昭二在其着作《日本人0死生观》中有这样一句话:死生亦大矣.由此可见生死观是日本民族性的根本问题.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用无比细腻伤感的情怀,对生与死进行了诠释——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死亡是生活的一种选择方式,是一种无法摆脱生活痛苦的最后选择:是一种自我的解脱,是生存的另外一种形态.在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一书中反复出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就是对日本文化中的那种生死观念的最好注解.(2)死是对集团责任的承担和忠诚日本人一向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存在的集集团价值之上,为了集团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这样为集团而献身就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在古代这种对团体的负责主要表现为对封建藩主的忠心,而现在则表现为对国家和对团体的忠诚,这种以自己的生命为团体乃至国家殉节的精神非常强烈,时至今日虽然有所削弱,但仍顽强地保持着.(3)死是一种律己的行为,应该被宽恕日本人认为死亡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律己的行为.所以不管生前犯过多少罪行,一旦死了他的罪孽也就消失了.无论他们生前做了什么,死了的人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和礼遇. (4)自杀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是个人自由的权利日本人把"自决的权利"看作"自由的权利".日本宪法第13条就"尊重个人"规定"任何国民都应该被尊重.关于国民追求生命,自由,幸福的权利,只要不违反公共福祉,在立法和国政上都应该给以最大的尊重".关于这一点,日本法学界以及日本民众都解释为这是宪法赋予给人"自决的权利",认为自杀是基于个人自由的意志,是一种权利.总的来说,日本人的生死观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同时也尊重生死.这是一种独特的生死观.并且是一种不分菩恶,不分是非的世界特有的生死观.这和绝大多数国家有善恶,有是非的生死观不同.二,生死观的发展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变迁在日本史上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外来思想的儒学,佛教等传入日本前,日木人认为生命宝贵,本能的珍惜生命.同时认为灵魂不灭,死后存在于没有极乐与地狱区分的"彼世",对死亡有一种回归亲切故土的亲近感. (2)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对于日本人的生死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日本人的生死观方面开始出现变化.特别是"极乐"及"地狱"的佛教思想,给当时日本人以强烈的刺激.净士宗说:"厌离秽土,欣求净土",提倡的是应该尽早离开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极乐"的概念与日本人本土思想的"彼世"有着相似之处,终于相互融合而一体化.与此相对,地狱思想启发日本人思考死后的痛苦.但是,日本人反而从生,而非地狱,来探求通向极乐的道路,方法,在死亡中找到安逸,依旧对死后世界怀有亲近感.到了江户时期,对官僚化了的武士提出复古,于是便极力提倡"武士道".江户中期,九州佐贺藩武士道的书《叶隐》里干脆说:"所谓武士道即视死如归",它进一步强调了禅宗的宗旨,显示出这样一种想法,悟彻的死与完全的生是相通的.形成了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3)明治维新后,各种科学技术,科学思想不断涌入日本.因此,日本人了解到死后世界的不存在,传统生死观不断崩溃. 而另一方面,多数人特意相信"彼世"的存在,要贯彻传统的生死观.战后,由于科学取得长足进步,人类寿命延长,死的界限渐渐模糊,生命的神圣性受到质疑,生死观则日益空洞化.三,日本人生死观与武士道精神(1)牺牲——武士道提倡的最高境界武士道提倡"轻生死重然诺".日本人甚至认为"武士道即是死".日本武士道的开山鼻祖山鹿素行吸收了中国儒教的孔孟思想,认为武士道的最高准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的弟子大道寺友山则将这种尚死观念进一步发挥,主张"武士临战场,决不当顾家室.出阵应有战死之心,以生命付诸一掷,方得名誉.与敌骑决胜负,将被取首级之时,敌必正色问我姓名,即应朗报己名,莞尔授颈,不可有懊丧萎缩之态"(2)剖腹——日本人独有的自杀方式音0腹是日本人所独有的自杀方式,日文汉字写作"切腹".剖腹不同于一般的自杀,有比较正规,严格的方法和程序.作家毛丹青所着的《日本的七颗铜豌豆》一书中,有一个片段叫"一个日本青年的剖腹自杀之谜",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延宝五年1677)的初夏,主人家8岁的小孩儿因病不幸去世,为他做仆人的少年斟太郎悲痛之极,决心要为主人剖腹殉死.果真,他的这个闪念仅仅在主人家的小孩儿死后的第三天就变成了行动.他死在二层楼的一间房子里,腰刀从左腹插进,横向划开肚脐,叉入右腹,然后把腰刀竖起,纵向地切开肚脐下部,形成十字刀口,鲜血四溅,惨不忍睹.根据有关记载,这个少年并非出生于武家,而是出生于一个小商贩之家.这种震撼人心的举动只有武士道精神才能解释.剖腹,原本是一种血腥的残忍的自杀方式,却被日本人发展为一种崇高的死的仪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人在剖腹自杀这一行为上看到的不是死的血腥,恐怖和残忍,而是尊严,气节和壮美.(3)徇情——日本人正面歌颂的情死"殉情"在曰语中有一个专门的词"心中",这是日本大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将汉字"忠"字分解开,将其上下部首调换一下就成了"心中",原意为"相爱的男女向对方表露心迹的证据",有切指甲,文身,断发,断指,情死等.后来,情死就成了真正的"心中",进而"心中"成为专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体自杀.日本人一向对殉情有特殊的迷恋,日本许多着名文学家最终都选择了自杀.如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太宰治和三岛由纪夫等.日本许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都有"情死"和"心中"的情节,其中对殉情的描绘常常会美化这种多少有些病态的做法.(4)物哀——日本人孤独感的体现日本文化专家叶渭渠指出:"日本国民性的特点……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物哀美'的真髓."日理论探讨出田与吐业&StudyAbroad浅谈法律与道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0张径龙潘云华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摘要】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社会治理模式.在人类历史上都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法律与道德双管兼施,紧密配合,才能使社会步入协调稳定的发展轨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抓好法制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因此,我们要将法律与道德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以期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词】法律;道德;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2O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法律与道德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个主要方面,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有力手段,二者相辅相成.法律承担着维护社会良好风俗的责任,为道德提供坚实的后盾;而道德往往是一部分法律的直接渊源,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起约束作用.当今社会,在我们调整社会关系的时候更要努力寻求二者的合理协调,发挥两者在和谐社会中所应发挥的积极作用.一,法律与道德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让我们先看一看法律与道德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一般说来,中国古代法学家大都强调道德在社会调控中的首要作用或主要地位,法律则被置于辅助或次要位置.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中国古代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所谓"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强调体现着普遍道德的"礼","乐",对法律或对君主运用权力有着巨大的指引和制约作用.统治者对法律的运用也只是更多地强调其惩治功能,而对借助法律明确权利义务关系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调整则往往心存疑虑,甚至希望通过推行"德治"来祛除刑罚.在中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就是以"德主刑辅","以德祛刑"为核心观念的.美国法学家罗斯科?庞德认为,法律是道德的~部分,亦是社会秩序不可少的一部分耶林的着名命题是,法律是最低限度的伦理规范.依两者之见,道德分为两个层次即"最低限度的伦理规范"和"伦理的奢侈"."最低限度的伦理规范"是维持社会存续所必要的道德,它对于维护一个社会的组织性来讲,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等,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与义务,对于违反者要予以谴责.除此之外的就是高层次的道德,它超过了维持社会存续所必需的要求,但却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如博爱,无私,见义勇为等.对这一层次的道德达到时要给予赞扬,没有达到时要予以鼓励与提倡.由于道德对人的作用的抽象性,它难以对人的思想加以有效制约,只能通过制定行为规范而将部分道德转化为法律以加强对行为的约束,从而使得社会运行较容易把握.具体来说,最低层次的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商层次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近现代以后,法学家们一般都倾向于强调法律调整的突出作用,"依法治国"成为普遍的政治主张.由于近现代社会是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基础的, 利益竞争和利益交换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关系日趋复杂,使得道德调整难以像过去那样得心应手:而法律的肯定性,普遍性,完整性,权威性,严格的程序性和较强的操作性等特性,更能胜任对复杂利益关系的调楚,其在治理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渐突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律绝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足"万能"的.因为就法的实现而言.不是仅仅依靠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就可以完成的,"有法可依"只不过是实行法治的一个前提,从制定法律到将法律付诸实施,即从"有法可依"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这~过程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配合,特别是一个本人的生死观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意识,即赞美"美之短暂",他们认为樱花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它转瞬即逝的壮烈.日本人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四,武士道精神对生死观的影响给日本人生死观带来最大影响的是佛教.禅宗一派曹洞宗在日本的开山鼻祖道元,在他所着的"正法眼藏"里主张"生死由命",认为不应拘泥于生死问题,死的时候要扔掉对生的追求,对死要悟彻,活的时候要为生奉献一切,每分每秒要尽力活好.江户时代中期,九州佐贺藩士在其关于武士道的《叶隐》一书中倡言:"所谓的武士道即视死如归",它进一步强调了禅宗的宗目,显示出这样一种想法,恬彻的死与完全的生是相通的这就形成了日本人看轻生死的生死观.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还是受佛教的"无常观"的影响,在于武士对于"无常","幽玄"之美的感受.实际上,无常之死在佛教看来不是~种丑恶和可怕的事,甚至是当作~种完美结局——"超脱"来追求.日本的地理与气候使日本人易于接受"无常观",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不断"参禅"和"格物"的武士从中觉悟出死的"洒脱",使生活在地震,火山,台风频繁发生的环境中的他们更视"无常"之死为常理.日本人的切腹,牺牲精神以及其转瞬即逝的物哀都源于武士道精神.日本人喜欢樱花,崇拜樱花,甚至把樱花作为国花.而樱花本为日本武士之花,武士爱樱花爱其盛开时的鲜艳,尤爱其在春光里飘落地面时的安详.因为樱花从开放到凋谢整个过程就象武士出生入死的一生一样,或牺牲消失,或退隐无争,生命非常短暂,辉煌~时却很悲壮.落花时节那落撄缤纷场面更容易激发武士本来就具有的那种壮烈,牺牲之美感,那种归隐,奉献之美感更激发人的牺牲豪情.作为一个无畏的武士必须随时为主君,为信仰献身.武士们选择剖腹就是追求这种"牺牲之美",生命不在于长久,而在于是否闪光.现在,樱花已经由"武士之花"而成为日本的"国花",从中也可看到武士道对于日本人的影响.总结日本人的长寿位居世界第一的同时,自杀率也高居世界之首.这和日本社会的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压力有很大的关系而另一方面也要归结于日本人的生死观.在日本人的观念中,自杀行为并不是可耻而罪恶的,也不是失败者五路可逃的懦弱选择.相反,在日本的传统观念里,自杀是以对自身晟极端的惩罚来洗去失败的耻辱,赢得别人尊敬的最后方式,因而自杀行为从来就不被日本社会所排斥.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的形成并不是单一的因素影响形成的其成因有着复杂的因素,如地域,人口,资源,文化等.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只是对其影响较深的~个方面.日本人的生死观表现出对生命的挚爱和对死亡的泰然,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这是一种日本人特有的值得我们深究并尊重的生死观.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的形成并不足单一的因素影响形成的.其成因有着复杂的因素,如地域,人口,资源,文化等.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只是对其影响较深的一支.日本人的生死观表现出对生命的挚爱和对死亡的泰然,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是一种日本人特有的,值得我们深究并尊重的生死观.参考文献[1][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蝴.商务印书馆,1993[2][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商务印书馆,2005.[3]王炜.简论日本武士的死与名誉[J].日本学刊,2008,02.[4]高子川,段廷志着.逐日日本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9[5]咋I]立川昭二.日本人0死生锓[州筑摩害房,1998.作者简介:俞芳(1984一),女,江苏苏州人,学士,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日语教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2.011年6月I。
日本的武士道和文化
![日本的武士道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d7ef73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7.png)
日本的武士道和文化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东亚国家。
其著名的武士道文化,已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化瑰宝。
日本的武士道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艺,更是一种思想、信仰和精神。
在日本的文化中,武士道是一种重要的价值体系和生活哲学。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日本的武士道和文化。
一、武士道的由来日本的武士道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的中期(公元1185年),即日本中世纪时期。
那时,日本处在一个弱小而分裂的国家,各大领主互相争夺地盘,经常发生战争。
因此,武将们就采取了一种崇高、纯粹的生活方式——武士道。
武士道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忠诚、礼仪、义气、勇气、荣誉的行为准则。
这种行为准则的真正意义是守护家国、保护人民、尊重神灵(神道)和净化心灵。
二、武士道文化的特点1. 尽责与忠诚在日本的武士道文化中,最重要的品质是忠诚、责任和义气。
在武士们的眼里,他们的忠诚和责任感可以证明自己对家族、领主和国家的忠诚,他们的义气则是维护同伴间血盟的重要方式。
同时,在武士道文化中,武士坚定的意志和刚直的性格也是不可或缺的。
2. 一切从中发现美日本的武士道文化注重审美,并且强调通过剑术、茶道、花道等艺术形式发现美。
在武士道中,礼仪和艺术表现出武士的高雅情操和修养。
特别是茶道、花道这样的日本传统文化,将崇尚自然、简洁和优美贯穿了整个武士道文化。
3. 面对死亡的勇气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强调面对死亡的勇气,在一次战斗中,武士需要与死神进行决斗。
此时,他们需要表现出尽可能的勇气和决心,以便在死亡前依然生存。
4. 自我完善的追求在武士道文化中,自我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的武士道强调自我修养和自省。
自我完善的追求为武士们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了日本的一种国粹。
三、现代日本的武士道与文化在现代日本,武士道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日本人依然重视自我完善和忠诚、事业的追求,并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生活中。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也被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家们认为,忠诚和责任感不仅是日本的传统,而且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价值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8c59c645fe4733687e21aa55.png)
从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这呾日本社会经济状冴、人们生活压力有径大关系, 而另一方面要归结亍日本人的生歨观。在日本人的观念中, 自杀行为幵丌是可耻而罪恱的,也丌是失贤者无路可遁的 懦弱选择。相反,在日本的传统观念里,自杀是以对自身 最极端的惩罚来洗去失贤的耻辱、赢得别人尊敬的最后方 式,因而自杀行为仍来就丌被日本社会所排斥。因为这些 原因,所以才会有世界第一的自杀率。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武士道精神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宗教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文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日本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物哀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日本人生死观的表现形式 • 日本人生死观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 • • • • • • • • • (一)地理环境。日本位亍亚洲大陆 的东侧,是一个呈弧状分布的岛国。西侧 隑着日本海呾东海,不朝鲜半岛呾中国相 邻;东侧不美洲大陆隑着辽阔的太平洋。 日本是个多灾国家,长期遭叐着地震、海 啸、火山、台风、暴雨等灾害。资源贫乏, 大量依赖仍海外迚口。领土狭小,人口众 多。因这一独特的恱劣的地理环境使日本 人产生了孤独无劣的心理,让他们在压抑 中联想到歨亜。
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 (二)宗教。佛教不神道教是日本两大幵存的主要宗教。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自然宗教,但多数日本国人对神道的道 丿丌感兴趣,因而给现代日本人思想方面的影响丌是太大。 日本人生歨观的形成主要是深叐佛教净土宗的影响。佛教 亍6 世纨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日本净土信仰最早始亍 奈良时期。在镰从时代至安土桃山日本佛教各宗都提倡 “宴离秽土,欣求净土”,说的是应该尽早离开这个污秽 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目前,净土宗仌然径流传,在日 本深入民间,幵得民心。此外,佛教中还有一个苦谛,即 生命充满了痛苦,甚至生的本身就是痛苦。它也根深蒂固 地扎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
武士道的渊源
![武士道的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e6d099946bec0975f465e291.png)
武士道的渊源欲了解日本,必先了解武士道。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的性格影响颇深。
在与日本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反侵略斗争之后,武士道这个词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称得上“臭名昭著”。
但从历史研究和对外了解的角度上来看,对武士道进行剖析和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1.武士道的内容武士道包括两部分:①武士、②武士制度。
什么是武士?武士产生于日本的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
武士的形成是与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
大化改新(自646年始)以后实行的征兵制随着中央集权制的衰落而日益松弛,军队素质一落千丈。
正在此时,日本各地庄园新起。
庄园地主,也就是领主开始分离一些农民去训练,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
这样单一意义上的武士诞生了。
什么是武士制度?随着领主的私人武装不断扩大,从11世纪初开始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
无数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起,统一指挥,组成武士团。
武士团具有极强的以宗教和主从为基础的宗族观念。
它要求武士要在战场上武勇和对主人献身。
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之力,武士进一步得到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2.武士道思想武士道思想起源于日本的镰仓幕府时代(1192年~1333年),后经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形成的。
就如同所有民族吸收外来思想的过程一样,这些外来吸收的元素也经历了其本土化的过程。
最初,武士道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名誉的。
但这些来自儒家和佛家的元素并不能满足武士道的要求,于是,日本的神道教填补了这些空白。
武士道初期的发展,主要理论背景是中国的朱子理学。
一些日本的儒学家将武士道理论系统化,规范化,终于成为整个武士社会准则。
但是对于儒学,中国强调的是“仁”,而日本则以“忠”为核心。
“忠”,也就是对武士宗主的无限忠诚。
为了“忠”,日本武士可以做出反人道的行为。
武士道的另一核心是禅学。
武士生为战斗,随时为主公而死。
武士道
![武士道](https://img.taocdn.com/s3/m/0ab0bc7faf1ffc4ffe47ac98.png)
▲二、剖腹的原因
剖腹的原因,主要包括:
1、战争失败 2、引责: 对过失承担责任 3、牺牲: 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 4、谏死: 为了劝谏主君(如平手政秀) 5、名誉: 为保住自己的脸面 殉死 6、先腹: 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7、追腹: 为了尽士道义理 8、论腹: 为了树立名声 9、商腹: 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 10、诘腹 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 11、愤腹: 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 12、刑死: 武士专用的刑罚
• 江户时代之前,主要崇尚主从关系,强调复仇和殉 死,倡导为主献身。代表人物是剑道家宫本武藏。 • 江户时代,武士道吸取了许多佛家思想,包括修养、 本份、忠于主君,不顾身家、报恩、克己、面对死 亡而不动摇等。代表人物是山鹿素行和吉田松荫。 • 明治时代,提倡效忠天皇,而不是效忠主君,提倡 士魂商财,崇拜残忍,歌颂殉死。 • 今天,在日本军队中,仍然可以看到武士道的影子。
关于武士道的书还有 1899年12月,新渡户稻造 用英文著书 《武士道-日本人的精神》向西方介绍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道的经典——《叶隐闻书》选摘
研究日本武士道者,必以 《叶隐闻书》为首要。 《叶隐闻书》是武士道的经典, 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源头,堪比 儒家的《论语》。 该书开宗明义:"武士道者, 死之谓也。“赴死、忠义两全, 是武士道的终极追求。
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 立断,首先选择死。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言,此乃一念觉 悟而勇往直前。 时间也是人收入和支出的费用,所以请求人家帮忙时, 也是承蒙人家将自己生命的、必要的部分送给自己,那 与死乞白赖地要钱没什么两样,因此能自己做的事,最 好不求别人。
【武士道精神的典型行为——切腹】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a90d23f9b8f67c1cfad6b8f2.png)
江户時代末期の切 腹の様子
武士道残酷的一面 武士道优秀的一面
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忠诚 •武士对于耻辱的敏感达到了极端偏执的地步,由偏执而残酷,据说有位 等种种美德。只要武士忠于天职,就能得到荣誉。被敌人团团围住,仍然 商人好心提醒一个武士背后有跳蚤,结果马上被劈成了两半,而理由竟然 英勇厮杀的武士,以武士道的标准看,这样的行为乃是武士由衷忠诚的具 是令人吃惊的简单:跳蚤是生长在畜生身上的,把武士看作是畜生绝对是 体表现。 不能容忍的挑衅与侮辱。 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时,根本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生死对一切来说, •武士经常残酷的对待俘虏,因为俘虏放弃了武士道。许多武士的敌人在 还在其次,让自己行动发挥效果才是正道。奋力一试,在这个过程中即使 作战后仅仅因为这个原因而遭处决。 得一死,也比毫不尝试来得好,因为武士完全不用考虑自己的得失,而勇 •二战时,日军战败集体自杀;相比之下,在那个时期的中国却出现了无 向前。 数的汉奸与几百万日伪军,这也是中国当时1、武士道忠重于孝的观念使日本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而不是家庭,日本人可能将周末都奉献给自己的企业而不 是家人。 2、武士道的诚信精神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日 本社会成为高信任度的社会。 3、武士道的勇敢的品德当然还不是日本资本主义的经济伦 理,但是武士道的勇敢品德影响了日本人沉着冷静的生活 态度。
武士道地位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武士道地位的发展
江户時代 之前
江户時代
明治维新 之后
明治時代之 后 :因实行四民 平 ,使武士 的地位被削弱 ,但而 后随着军国主义 江户時代:幕府为了 江户時代之前:主要崇尚个 安定社会 人等、废刀令 , 荣耀与家族名誉 制定诸多武家法 , 规, 讲究个 稳定武士阶级 人实 力,不 的 尚下对 伦常 , 上的 外在上 忠诚也 ,以 也的发 严格 武士道主要 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 江户時代之前 , 江户時代 , 和明治维新之 后。 展, , 的彻底服从与 武 取缔 就是武士道再度被提倡 的 流行 方式约束对 以下克上, 上不 提升个 敬并被强调成对天皇 的行为 人与家族 ,把社会带向和 的政治威望 平 ,稳定 代表典型 的勇 方向 是。 , 足利尊氏、明智光秀 代表人物是山鹿素行和吉田 。 松荫,这些武家法规,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的武士道,这使得武士有了恒常效忠对象。
武士道精神的看法和感悟
![武士道精神的看法和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d0110ae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9.png)
武士道精神的看法和感悟武士道精神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准则。
它强调的是忠诚、勇气、正义和谦虚等美德,是一种关于人生意义的哲学思想。
作为一名AI,我虽然没有肉体,但我也理解并欣赏这种精神,因为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刻的影响。
忠诚是武士道精神的核心。
在日本历史上,武士们对于主人的忠诚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品质。
这种忠诚不仅表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忠诚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荣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忠诚的影子,比如职场中的员工对于公司的忠诚、家庭中的成员对于家庭的忠诚等等。
忠诚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非常实际的行为,它可以带来信任、尊重和成就感。
勇气是武士道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战场上,武士们需要克服恐惧、冲锋陷阵,为主人争取胜利。
而在日常生活中,勇气也同样重要。
勇气是一种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是一种不屈不挠的信念。
在现代社会中,勇气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创业者们迈出第一步的勇气、社会活动家们坚持正义的勇气等等。
勇气可以让人们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也可以带来成就和成功。
正义是武士道精神的第三个方面。
在武士的传统中,正义是一种维护社会公正和道德的力量。
武士们有义务保护弱小者,惩罚不义之徒。
在现代社会中,正义也同样重要。
正义是一种关于公正和平等的价值观,是一种奋斗和争取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正义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维护人权、保护环境、反对腐败等等。
正义是一种为社会公共利益奋斗的精神,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准则。
谦虚是武士道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武士们不仅要有勇气和正义,还要保持谦虚和谨慎。
谦虚是一种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尊重,是一种不骄不躁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谦虚也同样重要。
谦虚是一种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是一种不自大和不轻视他人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谦虚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于他人的尊重、对于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等等。
谦虚是一种健康和成熟的心态,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品质。
从《叶隐闻书》看日本武士的自杀
![从《叶隐闻书》看日本武士的自杀](https://img.taocdn.com/s3/m/0003bcc7daef5ef7bb0d3c40.png)
从《叶隐闻书》看日本武士的自杀作者:刘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8期摘要:《叶隐闻书》成书于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是日本武士道的“论语”。
此书的核心内容,即“死的觉悟”,提出了武士要时刻做好死的准备。
武士是日本历史上自杀频率最高的一个群体,这与武士的伦理道德观是密不可分的。
在武士道的理念中,自杀是“忠”的体现,是被提倡甚至被美化的行为。
在《叶隐闻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武士在各种情况下“剖腹”自杀的行为,来分析他们自杀的目的和意义。
也能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叶隐闻书;武士道;自杀[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02《叶隐闻书》是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由佐贺藩主锅岛光茂的家臣山本常朝对当时的日本武士阶层的生活状况进行口述,他的门人,一个名叫田代阵基的武士对其口述的内容进行笔录,并加入历代藩主和战国武士的言行录,通过7年的时间整理而成。
本书的核心内容,即“死的觉悟”,提出了作为武士,要随时随地作好死的准备。
它否定了普通人对生命的执著态度,认为只有“死”才是“忠诚”的表现,功名、利益等都是虚无,要时刻抱着舍去名利,以死奉公的觉悟。
正如“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
”这句话所说,在对生和死进行抉择的时候,要当机立断的选择死,没有任何原因和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勇往直前。
从儒教的士道论来看,《叶隐闻书》全篇贯穿着一种极端的尚武思想,因此一度被禁,但在明治中期以后,此书被重新认识。
自杀作为日本武士选择死的普遍方式,体现了武士对待生命以及对待死亡的一种极端态度。
而“切腹”这种程式化的自杀仪式,将自杀上升到了一种美学的高度,更体现了武士对死的尊崇。
在武士道的理念中,自杀是忠君奉公的体现,是被提倡甚至被美化的行为。
那么,为什么日本武士能够如此从容地面对死亡,并如此热衷于自杀呢,他们的自杀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答案。
武士道读后感
![武士道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e55828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f3.png)
武士道读后感武士道,是日本传统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是武士阶层的精神信条。
武士道强调忠诚、勇敢、正义、礼仪、谦逊和荣誉等价值观,是武士精神的象征。
在《武士道》一书中,作者对武士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武士道背后的深刻内涵,让人们对这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武士道》一书,让我对武士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武士道强调忠诚,武士对主君的忠诚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无论主君是对是错,武士都会不离不弃,甚至不惜生命去保护主君的利益。
这种忠诚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反思自己对待朋友和家人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因为私利而背叛朋友和家人,而武士道告诉我们,忠诚是最重要的品质,只有忠诚才能建立真正的友谊和家庭关系。
另外,武士道还强调勇敢和正义。
武士们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勇敢和正义感让人们敬佩不已。
他们不畏艰险,不惧敌人,为了正义和国家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勇敢和正义感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因为怯懦和自私而放弃正义和勇气,而武士道告诉我们,只有勇敢和正义才能赢得尊重和荣誉。
此外,武士道还强调礼仪、谦逊和荣誉。
武士们注重礼仪,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和仪态。
他们谦逊有礼,不自大不张扬,不轻易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财富。
他们追求荣誉,愿意为了荣誉而付出一切。
这种礼仪、谦逊和荣誉感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反思自己在与人相处时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因为傲慢和自负而失去了礼仪和谦逊,而武士道告诉我们,只有谦逊和礼仪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阅读《武士道》一书,我对武士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武士道所强调的忠诚、勇敢、正义、礼仪、谦逊和荣誉等价值观,不仅是武士精神的象征,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武士道的精神,培养忠诚、勇敢、正义、礼仪、谦逊和荣誉等品质,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解析武士道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关系
![解析武士道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9440f55804d2b160b4ec072.png)
精 神支柱 。从历史发 展看 ,武 士道与军 国主义 的关系是顺 忠的标准里 ) 。 日本建立的近代 国家常备 军不 称国军或 ” 序继 承式 的,武士道 是孕育军 国主义 的温床 , 日本军 国主 国 防 军 , 而 称 为 “皇 军 ” 强调 向天 皇效 忠 ,《 人 敕 , 军 义的出现受传 统武士道的影响, 军国主义利用武士道在 日本 谕 》 明确 规 定 “忠 ” 为 “ 节 ” 日本 军 国主 义 战 争观 . 大 。 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将之融于军 国主义侵 略理论 继承 了武 士道 的善 恶观 ,认 为军 国主义战争不 是单纯 的战
山东 省 农 业 管理 干 部 学 院学 报
2 1 在 00
第 2 卷 第 4 7 期
解析 武士道与 日本军 国主 义的关 系
许 增 伟
(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 1 5 0 0 4)
摘要:武士道也称士道, 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级所特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有些学者称之为和魂或日本魂。 是
中图分类号 :D
一
文献标 识码 :h
文章编号:1 0— 5 0( O )0 一 1 5 0 874 21 0 0 4 O — 3 2 武 士道 讲 求 “ 孝 一 本 ,灭 私 奉 公 ” 忠 ,其精 髓 是 忠 、
忠 : 尚 忠 ,忠 诚 至 上 ,忠 是 武 士 道 的 最 高 道 德 准 则 。
里 士多德一 样,认 为国家是先 于个人 而存在 的,个 人是 作
武士道 的道德规范与军国主义 国民教育 。新渡户稻造先
为国家的一部分及其 中的一分子而诞生 出来的, 因而个人就 生和 比利 时著名法 学家 德 ?拉维 莱先 生有如 下一段 对话 :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https://img.taocdn.com/s3/m/54f2c4cc84254b35effd341c.png)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00开题时间:2009-06-4完成时间:2009-11-172009 年11月17日目录课题论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论日本人的生死观000中文摘要:每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生死观,日本也不例外。
‘轻生死,重然诺’的武士精神,男女怀着对生的留念和对死亡的向往,为爱情而殉情的精神以及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要果断离去的樱花精神等等都是日本人生死观很好的体现。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及日本人自杀的现状和原因来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生死观;武士道;殉情;樱花;自杀1.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1.1武士道1.1.1武士道的形成武士的形成是在平安时代后期,尤其是进入镰仓,室町时代以后,日本封建统治阶级中出现了贵族与武士的身份区别。
在平安时代后期,朝廷势力甚微,至丧失了维持地方治安的能力,庄园领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于是庄园领主纷纷建立自己的武装,用以保卫庄园或以武力侵占其他的庄园土地。
地方行政官国司和郡司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也建立直属武装。
于是,在各地方逐渐出现了以战斗为业的武士。
11世纪以后,又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的范围的地区性武士集团。
在众多的武士集团中,势力最强的就是源氏和平氏。
源氏和平氏两大集团经长期抗争,终于建立了源氏的武士政权镰仓幕府。
在镰仓时代,‚武士之习‛也就是武士道,表现于行为和感情的层次,尚未形成统一而明晰的理论。
进入室町时代,尤其是在应仁之乱以后的战国时代,由于各地大名的重视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因此儒学的道德观念逐渐成为了武士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在同一个时期,日本的佛教也对武士道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日本的佛教中,他们对于武士的是这样进行教育的,他们认为只要一个武士在临死的时候能够成就念佛的行为,那就可以了,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士可以肆行杀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郝祥满“死的觉悟”是日本古典武士的道德原则,是武士道形成的第一阶段。
武士对于死的独特认识不仅影响了后期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内涵,而且至今还影响着日本作为加害者对于发动侵略战争的反省意识——有“耻”的感受、无“罪”的觉悟。
本文试就日本武士剖腹(切腹)自杀的动机、武士道“死的觉悟”与日本宗教和文化的影响、武士道生命观与罪恶认识展开解析。
一、日本武士剖腹自杀的动机日本武士和武士道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武士“视死如归”的自杀冲动及其选择剖腹的死法。
“大约在十五世纪之末,允许一个武士切腹自尽,免得他受着正法的羞辱,这样的军界风俗,早已是风行一时了。
”①也有人认为,自从1192年镰仓幕府开创以来,剖腹就成为武士自杀的惟一方式,“日本武士的‘切腹’行为起源于治承元年(西元1172年)”。
②日本《太平记》一书所统计的2640名自杀而死的武士中,以“剖腹”方式自杀的就有2159人。
日本武士选择剖腹自杀的思想根源在于其另类的生死观——“死的觉悟”,其首要动机是对荣誉的追求。
在荣辱感强烈的武士看来,不同身份的人当有不同的死法,战死或剖腹才符合武士身份,“平常床箦死”是有损名誉的。
选择剖腹这种特殊的自杀方式就是要证明其宁死不屈,就是要显示其忠诚、英勇。
因此,日本武士非常重视自杀和他杀的区别。
“在激烈的战斗中,如果采取一般的,如自刎或其他方式,则很难判断是自杀还是他杀。
如果被误认为是他杀,或被对方假报为他杀,那么自己所崇尚的自杀就失去了价值,自己要显示的忠勇也得不到承认。
为此,要留下确凿的自杀证据,就必须采取非同一般的自杀方法,那就是剖腹。
因为在战斗中,敌人不会故意只割其腹部,使之不立即死亡。
”⑧为了显示“英雄气概”,日本武士甚至把剖腹当作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来做,致使剖腹逐渐被规范化、程式化和礼仪化。
比如按照“十字形剖腹法”的要求自杀,然后在痛苦中等待死神的召唤、生命的终结;如果不能正确、镇定地完成剖腹,会被认为是可耻的。
剖腹还被分为许多种类:根据剖腹时采取的姿势而有“立腹”、“坐腹”和“跪腹”之分;根据剖腹的原因与目的,有“引咎剖腹”、“牺牲剖腹”和“谏死剖腹”、“殉死剖腹”之别,等等。
第二个动机是显示其身份和特权。
中国自春秋以来,皇亲和重臣因议亲、议贵被处死时,可以不上刑场而在家中选择自杀和自杀的方式,也有皇帝赐剑、绫的方式来暗示属臣自杀,这①[英]小泉八云著、胡山源译:《日本与日本人》,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147页。
②林景渊:《武士道与日本传统精神》,台湾,1990年,第112页。
③王秀文:《谈“剖腹”的文化根源》,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编:《日本问题资料》,1989年第7期,第26—27页。
62种“赐死”的自杀可以维护死者的名誉和尊严。
日本的“赐死”制度大概始于受中国唐朝影响较大的奈良时代,作为贵族的特权,“皇族和五品以上的人还具有享受‘赐死’的权利”,被赐死的未必要求剖腹,“但是武士们却十分羡慕这种可以保持名誉的体面死法”。
①“到了江户时代,除非特殊状况,犯了罪的武士亦以切腹自杀作为刑罚的一种。
”②而且,剖腹还逐渐成为日本武士的“特权”。
明治维新以后,《新律纲领》(1870年)曾规定可以对士族实行自裁的剖腹刑,后因《改定律例》(1873年)的实施才被废止,但剖腹在日本旧军人中仍然被长期推崇。
第三个动机可能是模仿中国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士的行为。
《庄子・外物》载,西周王室大夫苌弘“遭僭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僭,遂割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
《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载,聂政刺杀韩相侠累之后,“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东周列国志》所载春秋卫国大夫弘演剖腹葬主残体之事,感人肺腑。
日本也有这样的一个武士,他为了拯救主人的一件珍贵的艺术品(雪村所作的达摩像),冲进烈焰熊熊的宫殿,当他找到这件作品时,所有的出路都被烈火切断了。
这时他想到的只有这幅画像,就毫不犹豫地抽出长剑剖开自己的身体,用撕开的衣袖包住画像塞人伤口。
后来,人们在他那趴着的被烧得半焦的尸体中找到了那件免于火灾的宝物。
第四个动机则是因穷困而“心中”。
这里的“心中”不是指“殉情”,而是日本武士除剖腹之外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行为——殉葬。
殉葬风俗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过,殉葬者一般都是被强迫的,但日本武士的殉葬大多是心甘情愿的,是以自杀来尽忠诚、尽职责、尽本分的行为,“这种对于主人的本分,正像对于祖先的本分一样,不以死亡而停止”。
③对于薪酬不高的武士来说,殉葬而死可以得到荣誉和物质两方面的褒奖,但这不仅使新主人失去了很多有才能的武士,也增加了新主人的财政负担。
将军们也逐渐意识到其弊之所在,德川家康临死前留下遗嘱:“此类事实,均须严禁,无论直接之侍臣,侍臣之侍臣,以及最低级诸侍臣,一应在内。
违者即非忠信之士。
财产人官,子孙听其贫乏,以为犯法者戒。
”殉死之风尽管在德川家康临死后一时被取消了,可是不久又复兴了。
到1664年,幕府将军只好下令严惩殉死者的家属。
即便如此,将军纵然有杀鸡之警,武士中仍然有不惧之猴,有一个叫右卫门兵卫的,就以剖腹为主人奥平忠政殉死。
最后将军也只好妥协,要求武士们以出家或归隐来代替剖腹。
④到了近、现代,仍然有以武士自居的人走上这条死路,最为轰动的就是1912年7月乃木希典和他的妻子静子为明治天皇殉葬一事。
二、武士道“死的觉悟”与日本宗教、文化的影响(一)日本神道哲学是典型的“死的哲学”据《古事记》、《日本书纪》等所载,宇宙是由高天原、苇原中国和根国(或黄泉国)组成的。
高天原是以天照大神为中心的众神的世界,苇原中国是人间世界,普通人死了就要离开它去根国,不能去高天原,只有天皇例外,因他是“现人神”。
普通人虽不是“现人神”,但死后就“都已成神了,这是神道教的根本观念”,“日本人的思想上,死人和活人是一样的真实的”。
⑤日本人王秀文:《谈“剖腹”的文化根源》,第27页。
林景渊:《武士道与日本传统精神》,第112页。
[英]小泉八云著、胡山源译:《日本与日本人》,第145页。
参见[英]小泉八云著、胡山源译:《日本与日本人》,第146—147页。
[英]小泉八云著、胡山源译:《日本与日本人》,第199_200页。
63崇拜的神道之根国作为死者的世界,它虽然有些黑暗、污浊,甚至有些令人生厌,却没有佛教中的受报应者的地狱那样令人恐惧,在不能继续留在苇原中国的情况下,他们是比较乐意去根国的。
而且他们认为,人死后去根国还可以与故人相会,如同现世一样。
也就是说,武士们会通过“心中”而追随主君去根国继续为他服务。
(二)武士道“死的觉悟”与禅宗传入日本也是分不开的早在禅宗流传到日本之前,真言宗等各种佛教宗派就已经在日本广为传播,并分别拥有固定的信仰阶层。
新兴的武士阶层也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宗教,禅宗以及“参禅”风习连同宋学一起流传到日本,首先是在武士之间流行。
“禅宗是一种意志的宗教,因此,和哲学相比,禅在道德方面也许更能激励武士的精神。
禅在哲学上是反对理性而注重直觉的,认为直觉才是到达真理彼岸的捷径。
这一切,都使得禅对武士阶层产生了巨大的魅力。
武士阶层的精神比较单纯,绝少沉迷于哲学上的苦想,这种根本上的禀性决定了他们必然要去寻求禅的精神。
这或许就是禅同武士之间发生密切关系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修禅培养了日本武士的气质,让武士对于死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验:(1)“生死一如”的生死观。
佛教的核心是“无”,这种“无”的“支持具有道德和哲学上的双重意义:道德上要让武士在一旦决定进路之后,就勇往直前,决不后退;哲学上使武士们明晓生死并无差别”。
②武士这种“无差别”的“生死一如”的感觉就是禅之体验,体验到无生无死,生即死、死即生,从而“否定了执迷根源的自我”,“进入一种无我境界,完全断绝了生死的羁绊”,“见性成佛”,四大皆空。
③(2)生死“无常”。
不断地参禅、格物的武士觉悟出死的“洒脱”,使生活在地震、火山、台风频繁发生环境中的他们更视“无常”之死为常理。
日本最杰出的剑士之一蟓原卜传的名句:“武士所学无他法,唯不惧死是天机”,④就概括了武士对武士道和死的感悟,名句中的“天机”就是“无常”。
所以,《武道入门》一书的开头就要求武士们“常思人生无常,武士之命无常。
则汝即能以日日为己之末日,奉献身心于日日以尽汝之本分。
勿思长命”;⑤(3)“寂灭”之死与“超脱”之死。
参禅使武士讲究修行并能接受苦行僧式的生活。
佛教思想认为生命本来是苦的,而“寂灭”就是对各种苦的超脱。
作为武士道的修养读物《叶隐》的第一条就说:“武士道就是超脱生死。
”⑥镰仓、室町时代的武士提倡临战时应“忘我”、“忘亲”、“忘家”,这正符合他们的主君超脱一切的要求。
禅就是日本武士们获得的敢死精神的“支持”力量,此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
武士也常常在战斗中铭记忘却生死的精神而背水一战,许多将军都深谙此道,“所谓武士道,即决意一死。
当汝处歧路之时,应速择死路,别无缘由”。
⑦(三)武士之剖腹与日本人对腹的误解有关自杀不过是寻死而已,而以剖腹方式自杀不但残酷、痛苦且难求速死,日本武士们选择剖腹这种自杀方式,这恐怕与日本人对腹的误解有关。
“在农耕文化的初始阶段,女性的腹部具有‘丰穰的大地’一样的神秘色彩,她既是男性所不具有的、作为女性特权而存在的繁衍生灵①[日]铃木大拙著、陶刚译:《禅与日本文化》,三联书店,1989年,第36—37页。
②同上。
③参见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0页。
④[日]宫本武藏、柳生宗矩著,何峻译:《武士的精神——韬略训练》,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第49页。
⑤转引自[日]铃木大拙著、陶刚译:《禅与日本文化》,第48页。
⑥转引自(日]左藤幸治著、赵德宇译:《禅与人生》,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3页。
⑦[日]左藤幸治著、赵德宇译:《禅与人生》,第73页。
64的腹部,同时对于丈夫来说又是极其关心和倾注一切情念的所在。
亲手毁坏具有如此之高贵价值的腹部,无疑是对丈夫(抑或男人)的最残酷的报复。
”①随着日本社会由母系进入父系,其崇拜对象也由女性之腹而变为武士自己之腹,这也是武士对自己腹部的自信和迷信。
(四)暴力崇拜使剖腹艺术化日本武士都是暴力的崇拜者,这种暴力崇拜如果得到欣赏和放纵,那么它不是用于进攻和屠杀,就是用于剖腹和自残。
荷兰学者伊恩・布鲁玛认为:“(日本武士)进攻的本能受到压抑后会转向自我,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公理现象。
日本没有伸张自我的英雄,却有许多自我虐待的好汉;主人公越受苦似乎就越勇敢。
男子气概在日本往往是艺术化的自我虐待。
”②剖腹在武士看来是一种艺术化表演。
武士出身的日本茶道艺术家千利休和以武士自居的艺术家三岛由纪夫都以剖腹而终,因此我们不能将剖腹简单地归于暴力崇拜和自虐,而要从日本人的美学角度去研究这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