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外交的消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外交的消极影响

2009年,在中国不断崛起而美国相对衰微的背景之下,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基于现实层面分析,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外交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外部战略空间被压缩、经济命脉被威胁、外交资源被占用。

标签:美国;“重返亚洲”;中国外交;消极影响

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以东盟地区论坛为平台高调宣布:“我们回来了!”并签署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美国正式“重返亚洲”。从现实主义角度来看,美国“重返亚洲”不仅是战略谋划,更是实际行动,而且以加速度实施。自2009年伊始,美国已经开始由“重返亚洲”转向“经营亚洲”。基于现实主义的视角,美国“重返亚洲”必然导致后冷战时期所形成的亚洲秩序的重新调整和建构,从而与中国正在不断提升的亚洲影响力产生碰撞,中美之间的结构性冲突将进一步加剧,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一、构建“品”字形封锁链,挤压中国外部战略空间

从地缘战略角度分析,美国“重返亚洲”的显著变化之一是将传统“第一岛链”的南端由东南亚延伸至南亚,形成了南亚(印度)、东南亚(东盟)和东北亚(日本、韩国)三大“板块”,彼此之间成“品”字形分布,其“铰合点”分别是台湾和新加坡。随着“品”字形封锁链的逐渐形成,中国外部战略空间被急剧压缩。

一方面,阻挠中国“深海战略”,威胁中国海上安全。随着中国的崛起,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安全以及承担“负责任大国”义务使中国对海洋依赖性增强,海洋战略在我国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1]。通过构筑三大“板块”封锁链从海上遏制中国由“黄海”迈向“蓝海”,致使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海上压力复杂化、常态化,而海上威胁的增加必然导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另一方面,迫使中国战略西向,为中国设置“安全陷阱”。基于逻辑假设,由于东向和南向的深海战略受阻,处于发展的需要,中国可能被迫向西沿着欧亚大陆连接地带——中亚和西亚地区寻找新突破口。此时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收缩为中国进入中东和西亚提供了“良机”,而对能源的需求也驱使中国渴望强化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存在。一个可能的事实是,由于美国撤出而带来的中东权力真空也会引起其他势力——欧盟、俄罗斯、伊朗,甚至非盟和阿盟等的“窥觊”。中国的“西向能源”战略必然与其他势力产生矛盾和冲突,而不同势力在中东角力的最大受益者则是“渔翁得利”的美国。

二、扼守海上战略要道,威胁中国经济命脉

从国内需求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导致能源消费迅速上升。据有关预测,中国石油净进口需求在未来10年,将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数据甚至称,到2030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从石油供应来看,我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源于中东、北非和拉美。其中,中东是中国最大的石油来源地,约占我国石油进口量的一半。世界能源供应地和消费市场的错位现象决定了能源运输的必要性[2]。我国依靠中东、非洲的油气贸易格局决定了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成为我国石油进口的“咽喉水道”。美国重返亚洲展开一系列针对中国海上运输安全的行动:

首先,加强印度洋海域合作,应对中国“珍珠链”战略。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专门研究中国政治安全事务的研究员成斌认为,“中国在亚丁湾执行反海盗巡逻和中国有关在此地区建立基地设施的讨论显示出中国想在此长期存在,美国决不能将这个重要地区放弃并割让给中国”[3]。并建议美国要抗衡中国就应该使美国与印度的关系进一步深化。此外,美国还要与印度洋地区其他国家保持密切联系。这必将削弱中国在印度洋不断扩大的影响力。

其次,控制马六甲海峡,制造“马六甲困境”。目前,中国约80%左右的石油进口要通过情况复杂的马六甲海峡。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已经成为大国角力的焦点:美国在新加坡建有第七舰队后勤保障基地,并将其最先进的“濒海战斗舰”入住新加坡,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水域的控制。印度海军重兵扼守在马六甲海峡的西部入口处。日本在所谓“有事法案”中把马六甲海峡包括在“周边事态”的行动范围之内。同时,东南亚国家主权倾向加强,印尼等国家并不希望大国力量干预海峡的治理。多种力量的角力使马六甲海峡的安全通航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有事,中国的能源补给必然陷入“马六甲困境”,且短期内难以摆脱。

第三,积极介入南海争端,扮演“中国平衡者”角色。美国以南海争端威胁到美国南海自由航行权为由,公开支持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立场,试图通过“平衡者”、“仲裁者”的角色主导南海事务。审视南海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指出:“为什么南海问题最近热起来?这显然是有人在炒作。是不是有少数人想挑起事端,是否有域外势力在活动,用一句中国的古话说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4]随着南海争端的持续和升级,周边国家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潜力大大增强,南海问题日趋国际化、复杂化。

三、重构亚洲秩序,消耗中国外交资源

随着“以邻为善,与邻为伴”周边方针的实施,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起长期、稳固的周边关系,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提供了稳定、和平的周边环境。美国重返亚洲不可避免地将对中国的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中国长期力推的“和谐亚洲”秩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1.制造朝鲜半岛危机,东北亚局势紧张。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朝鲜半岛局势是中国周边安全的风向标。长期以来,力主通过“六方会谈”以对话方式和平解决朝核危机本是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一个目标,很遗憾,由于最近一系列的事态发展,中国的这种外交努力受到了严重挫折[5]。以“天安号”、“延坪岛炮击”等事件为借口,美国对朝态度日趋强硬,意图通过联合军演彰显在东北亚的军事存在,从而提升对东北亚事务的主导权和影响力。同时,随着美国强势介入东北亚,中日韩力图构建三国“自由贸易区”的计划被无限期搁置。

2.加大对台军售,破坏两岸合作。2008年以来,随着“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签署和实施,台海局势逐渐缓和,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暖春期”。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美国政府妄图通过加强对台军售以增强台湾的“离心力”,从而牢牢掌控台湾。美国政府不顾中国的坚决反对,于2010年1月宣布了一波价值6

3.93亿美元对台军售计划。时隔一年,2011年9月,又宣布了一波价值58.52亿美元对台军售计划,两年内,军售计划额已经接近小布什8年任内的八成。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美国不断加大对台军售,以及台湾不断推动对美军购,不仅说明了美国“希望两岸关系改善”的虚假性,而且说明了两岸关系改善的表面性及两岸互信基础的脆弱性[6]。

3.插足湄公河流域,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随着全球区域化趋势的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