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古城西城墙防雨蚀研究
晋阳古城西南城墙水渠发掘简报
晋阳古城西南城墙水渠发掘简报作者:晋阳古城考古队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5期晋阳古城考古队2013年5~9月,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队在晋源镇康培集团苗圃内进行了一次发掘,发掘城墙部分时发现一条东西向的引水渠。
水渠两端位于城墙东西两侧,中部叠压于夯土内(图一)。
2014年5月,对其进行了解剖,现将发掘和解剖的结果简报如下。
一、地层堆积根据解剖时的情况,结合水闸南壁剖面介绍如下。
第1层:现代耕土层。
灰褐色土,质地疏松,较杂乱,包含植物根系、碎石块、砖块等。
厚15~25厘米。
第2层:明清时期文化层。
浅灰色土,包含有较多的石块、砖块、瓦片以及少量青花瓷片。
砖块主要是素面长方砖,瓦片主要是素面布纹里板瓦和筒瓦。
距地表深0.15~0.25米,厚40~80厘米。
第3层:宋元时期文化层。
深黄褐色土,夹杂较多的木炭灰,包含物有石块、瓦片、砖、瓷片和陶片等。
距地表深0.55~1.05米,厚约1.4米。
第4层:五代宋初时期文化层。
黄褐色沙土与深灰色土交错叠压形成,较致密,包含物较少,距地表深1.95~2.45米,厚约0.4~0.44厘米。
二、水渠水渠位于T10201、T10202内,东西向横穿城墙,向东延伸至城内被另一条南北向的水渠打破(图二),全长约18.1米。
东西各有一水口,根据二者的水平高差判断,位于城墙西部的为进水口,城墙东部的为出水口,水的流向为自西向东。
以进水口和出水口为界,可以将水渠分为三部分。
1.进水口以西部分。
进水口以西部分保存较差,残留部分长约3米,最高处距底部约1.9米。
靠近进水口处底部用规整的条石垒砌而成,石块长约0.2~0.25米,宽约0.2米,厚约0.15米。
条石以上部分用不规则的石块垒砌。
2.进水口与出水口中间部分。
进水口处设置有一道铁栅栏。
栅栏两侧及底部用规整的方石垒砌,石块长0.2~0.25,厚约0.2米。
中间为网格状铁闸。
铁闸用6厘米宽铁条组成,横竖各5排,整体高0.63~0.78、宽1.1米。
晋阳古城遗址加固材料筛选及配比试验研究
晋阳古城遗址加固材料筛选及配比试验研究杨海军;刘平;孙博;周阿杰;潘东玥【摘要】对当前土遗址加固材料进行调研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遗址土中加入石灰和水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加固材料方案;并对加固前后土体的强度特性、耐水性能、收缩特性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石灰和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乳液混合加固材料对土遗址保护加固具有良好效果;并提出了加固材料的最优配比.%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terials for conservation 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field of earth sites,the scheme of adding lime and waterbornepolyurethane/polyacrylate to the soil of earth sites is proposed.These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mechanics,strength,water resistance,shrinkage were tes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inforced specimens following the scheme have the best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The optimal proportions of lime and acrylic emulsion have also been determined.【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7(017)019【总页数】11页(P24-34)【关键词】保护加固;土遗址;石灰;收缩特性;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作者】杨海军;刘平;孙博;周阿杰;潘东玥【作者单位】山西省文物技术中心,太原 030000;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 730000;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02.1岩土质文物保护加固材料的筛选研究,一直是文物保护加固工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水环境影响下的邯郸广府古城传统民居营造特征解析
摘 要:以水环境为研究视角ꎬ采用文献研读与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ꎬ探析了水环
境影响下的邯郸市广府古城建筑适应性营建策略ꎬ总结了广府古城院落与建筑因
地制宜、科学规划设计和巧妙坡度组合的营建特征ꎮ 继而对屋顶、墙体和地基 3 个
建筑主要构成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ꎬ分析了当地营建特色和水文化的影响ꎬ以期为
Dec.
2023
Vol. 25ꎬNo. 6
doi:10. 11717 / j. issn. 1673 - 1387. 2023. 06. 03
水环境影响下的邯郸广府古城
传统民居营造特征解析
李庆红1 ꎬ张苏妍1 ꎬ陆 星2 ꎬ杨 峥3
(1.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ꎬ河北 邯郸 056038ꎻ2. 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华北有限公司ꎬ北京 101317ꎻ
556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第 25 卷
来说ꎬ除南大街等部分已经进行地下管道改
造的街道外ꎬ家家户户几乎都以渗井排污为
主要排污方式ꎻ其次ꎬ渗井分布较广ꎬ从居民
住宅到街巷路面都有分布ꎻ第三ꎬ渗井排污方
式中ꎬ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进入渗井之后ꎬ依靠
渗滤作用渗入地下ꎬ易对浅表层地下水造成
要的营建智慧 [9] ꎬ屋顶举折如图 9 所示ꎬ越往
第6 期
李庆红等:水环境影响下的邯郸广府古城传统民居营造特征解析
557
上越陡的营建手法使得水落下时加速度变
更远ꎬ可以远离屋面及墙体ꎬ从而减少了雨水
大ꎬ从而使得雨水排放速度加快ꎬ同时ꎬ在下
对屋面墙体的侵蚀ꎬ也避免了雨水通过门窗
方第二折阶段时ꎬ雨水因排放速度加快ꎬ排放
计并建造ꎬ依靠长久以来的经验ꎬ运用当地的
中国古城墙典型病害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
城墙作为悠久历史的传承与见证的代表之一也日益受到重视。
古城墙作为保存完好的由砖土构造而成的防御类古建筑,历经世事变迁之后,虽规模依旧雄伟壮丽、气势磅礴但城墙本身正在遭受多种病害侵蚀。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因为其数据质量高、数据采集方式便捷使得该技术成为如今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热门手段。
本文以北方某地古城墙平面墙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病害调查并借助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点云数据采集,重点研究了城墙裂缝病害与鼓胀病害的提取方法并对其可视化表达进行拓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结合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研将古城墙病害分为六类,并对这六类病害进行详细论述原因及目前不同病害的提取测量手段。
对北方某地古城墙墙面砖现状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对该地城墙病害进行调查并提出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病害主要有:不均匀沉降、鼓胀变形、城墙裂缝、城墙风化与剥落、自然生物的破坏以及人为地不合理利用等现存病害。
其中以城墙裂缝、鼓胀、砂浆流失病害为主。
(2)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原理进行简单阐述并对影响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数据获取精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阐述:分别从仪器本身、目标物及外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为城墙外业数据获取实际操作提出建议。
(3)重点研究城墙裂缝与城墙鼓胀的病害提取方法,创新使用多种成熟算法,拓展算法使用领域。
包含点云聚类、裂缝线提取、点云切片、点云平面拟合等算法,研究了算法中不同阈值设定对提取效率或精度的影响,通过实验成功提取了城墙典型病害,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4)对典型城墙病害进行实例验证,城墙裂缝可识别;拟合的城墙平面与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误差相差0.0756°,整体来说平面可信度高,保证了后续鼓胀病害的可靠性。
通过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生成热力图、线画图,为实际城墙的安全检测与评估提供更加直观的依据。
关键词:城墙病害;点云数据;裂缝提取;鼓胀提取IAbstract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many cultural relics.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testimony of a long history,the city wall is also increasingly valued.The ancient city wall is a well-preserved defensive ancient structure made of brick and earth. After the changes of the world,although the scale is still magnificent and magnificent,the city wall itself is being eroded by various diseases.The ground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popular method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because of its high data quality and convenient data collection method.In this paper,the plane wall of an ancient city wall in a northern area i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on-site disease survey and the use of ground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to collect point cloud data,the focus is on the extraction method of the city wall crack disease and bulging disease and its visual expression is expanded.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The ancient city wall diseases are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 by combining literature informa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and the causes of these six types of diseas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the current measurement methods for different diseases are extracted.On-sit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ancient city wall and wall bricks in a place in the north,to investigate the disease of the city wall and to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protection.The main diseases are:uneven settlement, bulging deformation,city wall cracks,weathering and exfoliation of city walls,destruction of natural creatures and artificial irrational utilization of existing diseases.Among them,the main causes are wall cracks,bulging and mortar loss.(2)Briefly explain the principle of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and classify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ccuracy of ground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data acquisition:analyze in detail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instrument itself,the target object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nd provide data for the city wall industry Get practical advice.(3)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method of extracting diseases of city wall cracks and city wall bulging,innovate and use a variety of mature algorithms,and expand the field of algorithm use.Including point cloud clustering,crack line extraction,point cloud slicing, point cloud plane fitting and other algorithms,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hreshold settings on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or accuracy in the algorithm was studied,and the typical wall diseases were successfully extracted through experiments,indicating that this method The effectiveness.(4)The typical city wall diseases are verified by examples,and the city wall cracks can be identified;the fitted city wall plane is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literature,the error is 0.0756°,and the overall plane reliability is high,which ensures the reliability of subsequentbulging diseases.By visually processing the extracted data to generate heat maps and line drawings,it provides a more intuitive basis for the safety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ctual city walls.Keywords:city wall disease,point cloud data,feature extraction.目录北京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北京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中国古城墙典型病害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II)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国内城墙病害研究及发展现状 (2)1.2.2国外城墙病害研究及发展现状 (4)1.2.3点云特征提取研究现状 (5)1.3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7)1.4论文结构安排 (8)1.5本章小结 (9)第2章古城墙主要病害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10)2.1古城墙城砖表面病害现状 (10)2.1.1鼓胀病害 (10)2.1.2裂缝病害 (11)2.1.3砌体城砖松散、缺失 (12)2.1.4面层砖的酥碱、风化 (12)2.1.5植被破坏 (13)2.1.6人为破坏 (13)2.2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14)2.2.1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工作原理 (14)2.2.2三维激光扫描仪误差分析 (15)2.2.3三维激光扫描仪外业操作建议 (20)2.3本章小结 (21)第3章基于点云数据的城墙裂缝与鼓胀病害提取方法 (22)3.1城墙裂缝提取方法 (22)3.1.1裂缝提取的算法思路 (22)3.1.3点云聚类 (24)3.1.4计算点云法向量 (25)3.1.5提取裂缝线 (25)3.2城墙鼓胀提取的方法 (26)3.2.1鼓胀提取的算法思路 (27)3.2.2点云切片算法 (27)3.2.3点云变化点识别 (28)3.2.4点云平面拟合 (29)3.2.5提取城墙鼓胀 (30)3.3本章小结 (30)第4章城墙病害提取实验与分析 (32)4.1实验数据准备 (32)4.1.1点云配准实验 (32)4.1.2点云数据获取 (34)4.1.2点云数据预处理 (36)4.1.3实验环境配置 (37)4.2城墙裂缝病害提取 (38)4.3城墙鼓胀病害提取 (38)4.4本章小结 (40)结论 (41)展望 (42)参考文献 (43)致谢 (48)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古城墙作为中华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作为古代城池防御体系的主体见证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晋阳古城考古勘探中的应用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晋阳古城考古勘探中的应用作者:张欣来源:《文物世界》 2015年第5期张欣摘要:随着科技考古的发展,大量现代勘探手段被应用到考古领域中。
在晋阳古城城墙考古勘探过程中,结合传统的考古技术手段,同时引入了地球物理方法中高密度电阻率法,研究其在考古工作中的可行性,并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密度电阻率法晋阳古城考古勘探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有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查古墓的先例。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应用,现已发展到将遥感、电法、磁法、探地雷达和水下声纳等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应用到考古勘探中。
物探考古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洛阳铲”难以解决的砾石层和水位层等地层困难,同时实现了考古界无损探测地下文物”的愿望。
一、晋阳古城简述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东、西两山之间的广大地区,由城池区域、古墓葬区域、宗教祭祀区域组成。
城池区域东西长4750米,南北宽375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地面现存遗迹有西墙残垣、西南城角、宫城基址等。
对晋阳古城遗址进行深入研究,确定其历史时期,对太原历史、山西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运用现代地球物理方法辅助洛阳铲勘探研究晋阳古城遗址也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古城勘探中的尝试1.高密度电阻率法简介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是把很多电极同时排列在测线上,通过对电极自动转换器的控制,实现电阻率法中各种不同装置、不同极距的自动组合,从而一次布极可测得多种装置、多种极距情况下多种视电阻率参数的方法。
对取得的多种参数经相应程序的处理和自动反演成像,可快速、准确地给出所测地电断面的地质解释图件,从而提高了电阻率方法的效果和工作效率。
高密度电法实际上是集中了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
其原理与普通电阻率法相同,所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高密度的观测点。
其工作原理如图一所示。
此次高密度电法野外工作使用的仪器为E60M型高密度电法工作站,它是一种新型的电法仪。
仪器采用程控方式进行数据的采集和电极控制,采集的数据以图像的形式实时显示在屏幕上,以便随时可以监控资料的质量。
晋阳古城西城墙病害原因分析
晋阳古城西城墙病害原因分析土遗址是一类以土为建筑材料的古遗址,它属于不可移动文物。
其本身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由于其自身本体体积一般较大,多数遗存于野外,受自然环境影响因素较多,致使其保护工作有极大的难度。
同时由于其不可再生性,一旦其遭受破坏就会造成永久性的损失。
本文通过对其他文献的参考及对晋阳古城西城墙的调查,(1)确定了晋阳古城西城墙遗址在土遗址中的划分,按建造方式,晋阳古城西城墙属于粉土夯筑;按建筑用途,晋阳古城西城墙属于古城类土遗址。
(2)确定了晋阳古成西城墙的病害主要有顶面冲沟、剥蚀、酥碱、生物风化及人为的破坏。
(3)初步分析了晋阳古城西城墙本体病害的成因。
关键词:晋阳古城西城墙,土遗址,病害一、前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弘扬发展也越来越重视。
晋阳城作为中国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之一,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具有显著的作用,是中原王朝安危所系的战略屏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晋阳古城从建成伊始沿用了1500余年,是城市格局较为完整、文化遗存埋藏较为丰富的古代城市遗址。
它本身就是我们传统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保护好晋阳古城遗址对于我们了解民族历史,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晋阳古城遗址(公元前5世纪~公元10世纪)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是我国中原地区历史悠久、价值突出的大型城市遗址之一,曾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早期)、北齐的陪都、北汉的别都、唐代的北都,在春秋至宋代的1450余年间,特别是隋唐五代时期一直是我国北方的军事、政治、经济重镇。
现存古城遗址面积约20平方公里,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的城市规模,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晋阳古城西城墙作为晋阳古城遗址的重要一部分,研究它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所受病害的类型及成因,对于保护古城遗址及对以后类似遗址建筑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
国家文物局关于晋阳古城西城墙遗址抢险加固保护方案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晋阳古城西城墙遗址抢险加固保护方案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2.06.08•【文号】文物保函[2012]1412号•【施行日期】2012.06.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晋阳古城西城墙遗址抢险加固保护方案的批复(文物保函〔2012〕1412号)山西省文物局:你局《关于审批晋阳古城遗址西城墙保护展示设计方案的请示》(晋文物〔2012〕129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开展晋阳古城西城墙遗址抢险加固保护工作。
二、晋阳古城城墙遗址保护工作应根据《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纲要》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坚持最小干预和可识别原则,重点对存在结构稳定性问题的城墙遗址进行抢险加固,以传统夯筑、土坯支护和充填为主,锚杆和灌浆措施仅用于破坏严重、濒临坍塌的部位。
(一)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加固城墙基础,对遗址干扰较大,暂不同意实施该项目。
(二)采用“三合土”修补墙体易造成修补部位与原有夯土的强度差异,建议考虑采用夯土或土坯进行修补。
补充城墙体洞穴填补的具体措施。
(三)应进一步论证采用土工XXX覆土方法进行墙顶排水防渗的科学性,并考虑覆土拍实等其他防渗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多方案比选试验。
墙基附近修建排水暗沟对遗址本体影响较大,暂不同意该项目,建议考虑其他防排水措施。
三、应结合晋阳古城遗址整体展示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需要,统筹考虑遗址展示设计原则、主题和内容,合理确定展示形式、功能布局和相关设施建设,保证遗址展示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现有展示设计方案对遗址本体和景观风貌影响较大,暂不同意方案一和方案二的设计思路。
(一)应在系统总结考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现状展示、地表标识等多种方式,充分展示遗址的价值和内涵,尽量减少对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并避免园林化倾向。
(二)应根据游客量分析和展示需要,科学确定遗址功能分区,论证观光游览区、文化博览区、文化体验区等设置的必要性,合理确定遗址展示方式和服务设施功能布局。
晋阳古城遗址公园│中国“庞贝城”的前世今生
晋阳古城遗址公园│中国“庞贝城”的前世今生晋阳古城遗址公园昨日,一个好消息传来:太原要建晋阳古城遗址公园了!一个热议多年的宏大设想终于将付诸实施。
早在五年前,即对建设晋阳古城遗址开始关注。
之所以关注,不仅仅在于它是中国一处重要的都城遗址;也不仅仅它是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重点关注的大型城市遗址保护展示项目。
而是关乎当下:它是太原这座古老城市被摧毁的脊骨;它是生活在其中的数十万庶民的福祉。
它是太原建城2500年的实物见证,它是一座城市的记忆。
它的开建,意味着从宋代被突然隔断的太原,在物态上终于续接为一个年代连贯的有机整体。
晋阳古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全国重点保护的古城遗址,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面积有2000公顷。
规划筹建的晋阳古城遗址公园总面积121.09公顷,目标,是将其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城遗址公园。
建设中,将借鉴安阳殷墟、长安城、洛阳城等大型城址的保护经验,保护历史遗迹。
对于发掘已确定的宫殿、城门、道路、里坊区等重要的建筑遗迹,将采取地下封存、地上抬高原址的方式进行保护和展示。
同时,选择遗迹现象埋藏较深,大部分已不复存在的城址东部,作为复原展示景观。
晋阳古城遗址公园建成后,将重点展示现存晋阳古城的西城城墙、西南城角以及夯土建筑。
建设中,还将通过在部分区段种植花草树木,并结合标识说明,来阐释城垣道路、宫殿衙署、里坊街市、河渠园囿等城市布局结构,让市民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晋阳古城的宏大规模。
在保护范围内,严禁有与遗址保护无关的建设行为,下一步还将逐步外迁居民,对城墙和护城河采取原址保护等措施。
位于晋阳古城遗址西南部的明代太原县城,基本保存了明、清太原县城的建制特色,是晋阳古城历史的延续,县城内城墙齐整,庙宇寺观林立,民居故宅比比皆是。
将结合晋阳古城遗址公园建设,完整地保护古城、名镇,使之成为晋阳古城遗址公园建设中的亮点。
在建设晋阳古城遗址公园的基础上,还要统筹开发建设周边区域,最终建成包括新城综合生活区、汾河文化休闲带等在内的晋阳生态文化新区,总面积32.36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5.9万人。
古城墙维护可行性研究报告
古城墙维护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古城墙的现状分析1.1 古城墙的历史价值古城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古城墙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重要象征和标志。
1.2 古城墙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然而,由于长期的风吹雨打和人为破坏,许多古城墙已经残破不堪,甚至有些部分已经倒塌。
古城墙在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急需进行维护和修复。
二、古城墙维护可行性分析2.1 维护古城墙的重要性保护古城墙不仅是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2.2 维护古城墙的难点及挑战古城墙的维护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首先,古城墙建筑复杂,结构繁杂,修复难度大。
其次,古城墙所在地区环境复杂,气候多变,会对修复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另外,维护古城墙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2.3 古城墙维护可行性研究在当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维护古城墙,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加强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古城墙维护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保护责任。
(2)加强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古城墙维护中来,组织志愿者、专业人士参与维护工作。
(3)开展科技创新:引入科技手段,利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古城墙维护的效率和质量。
(4)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古城墙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
三、结论与建议通过分析古城墙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维护古城墙的可行性是存在的,但需要政府、社会、科技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
建议未来在维护古城墙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政府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参与,开展科技创新,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共同努力保护好古城墙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古城营村及周边看古晋阳遗址西城遗存的特点
从古城营村及周边看古晋阳遗址西城遗存的特点作者:张玮来源:《文物世界》 2016年第1期张玮摘要:古城营村是古晋阳遗址中心西城遗址的核心区域,村内文物古迹众多,是晋阳文化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古遗址、古建筑、碑铭等遗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晋阳西城遗存的特点:遗存种类繁多,大多与皇室相关;遗存内涵丰富,多元文化融合;遗存风格带有明显唐朝色彩,并且保存完整。
保护历史遗迹,恢复历史风貌,传承历史文化,兴建晋阳古城遗址公园已成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关键词:古城营村晋阳古城西城太原(古称晋阳)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晋阳古城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帝尧、西周、战国、西晋、东魏、北齐、隋唐等不同时期的创建、重修和增筑,形成著名的太原东、中、西三城。
西城作为唐北都太原三城的主体部分,建城历史最为悠久,文物古迹最为典型,成为太原市建城2500年的实物见证,承载了一座城市的记忆。
古城营村作为晋阳西城遗址的核心区域,遗存丰富,特点鲜明。
一、晋阳古城的历史沿革晋阳城位于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各族游牧文明结合的中心地带,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定都于关中的历代王朝的北门屏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渐渐成为古代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之一。
古城规模也由起初“城周四里”的边塞小城发展为“城周四十里”的大都会城市,在唐代城市发展达到顶峰,号称“北都”。
(一)晋阳古城的城址布局与历史变迁晋阳城[1]由春秋末年赵鞅家臣董安于负责建筑。
他熟知太原盆地地形,将城址定于西山之下的汾、晋二水交汇处。
西晋时任并州刺史刘琨扩建并州城,城址布局由原来的周边2公里的小城变成了里外两座“城套城”的建筑格局。
南北朝时期,545年高欢在晋阳城东北处,建起著名的晋阳宫,从此晋阳城便有了南宫、北宫的叫法[2]。
565年,北齐高纬即位,在古晋阳城中建造大明宫[3],古晋阳城因新宫殿而更名为“大明城”。
隋朝时晋阳城是防御突厥南下的“北门锁钥”,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建设:589年扩建晋阳宫,更名为新城。
高密度磁测在晋阳古城遗址城墙勘探中的应用
高密度磁测在晋阳古城遗址城墙勘探中的应用作者:赵攀来源:《科学导报》2015年第74期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始建于春秋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焚毁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最早见于《左传》鲁定公十三年“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
古城遗址位于晋源区太原东西两山之间的广大地区,面积约合200平方公里,由城池遗址、古墓葬遗址、宗教祭祀遗址组成。
城池遗址东西宽4750米,南北长375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城址四至:西界罗城村至南城角村一线,北界罗城村至庞家寨村,东界庞家寨村至南一线,南界南城角村至南、北瓦窑村一线。
地面现存遗迹有西墙残垣、西南城角、宫城基址及城址腹地的古村落。
古城东西宽4750米,南北长375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地面现存遗迹有西墙残垣、西南城角、宫城基址。
遗址地处中原农耕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流、融合的关键地带,历经赵国初都、汉晋干城、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代城市之一,因晋阳古城被泥沙深深地掩埋,所以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对晋阳古城的城市布局进行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4~5月,为了配合晋阳古城遗址公园建设,做好遗址公园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我们应用高精度磁测对晋阳古城西城墙、东南城墙及北城墙三个测区内的古城墙遗址存在及分布情况进行探测。
高精度磁测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磁测技术,它使观测精度从过去的几十个nT提高到现在的几个nT或1nT左右,且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并具有信息量多、弱异常特征可靠性高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磁法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拓宽了磁法勘探的应用领域。
高精度磁测主要测量地下实际地磁场异常强度的值,其磁异常值的大小也反映了地下一定深度地质体磁场的变化规律。
此次高精度磁测布设测区设计测线24条,测点1357个,抽检测线4条,分别为北城墙10线、20线、东南城墙1线、西城墙沿线。
一、西城墙测区西城墙测区布置了一条勘探测线,即WW01测线,这条测线敷设于康培园林区内,剖面起点坐标为:X:10859.59,Y:48344.68,剖面长度110米,方位角为107°。
交河故城病害特征及动力测试分析
交河故城病害特征及动力测试分析作者:李桐林石玉成刘琨卢育霞王常亚缐正英来源:《地震研究》2020年第03期摘要:介绍了交河故城存在的风蚀、雨蚀、掏蚀、裂隙和崩塌等主要病害类型,总结其现有加固方式,并对典型遗址体进行地脉动测试,结果显示:①土遗址的自振频率主要在1.72~6.03 Hz,阻尼比主要在0.027~0.043,符合实际情况;②墙体相对于塔体墩台的自振频率较大,受地震作用影响较大,应对交河故城居民墙、佛寺墙等薄弱墙体进行重点监测与保护;③地脉动由底部传至顶部,其速度存在明显放大效应,放大倍数约为1.5~3倍。
关键词:交河故城;病害特征;加固方式;动力测试;放大效应0 引言土遗址是指古代建筑被毁后遗留下的土建筑体部分。
据统计,丝绸之路沿线的104处国家级重点土遗址文物中,34%分布在地震烈度Ⅷ度或Ⅷ度以上地区,51%分布在Ⅷ度区,15%分布在Ⅵ度区(石玉成等,2010;胡明清,2008),该区域在严峻背景下的土遗址动力响应分析及抗震保护已成为土遗址科学研究与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石玉成等(2013)概述了土遗址文物的主要病害特征及成因机制,针对土遗址特殊性提出了防震保护加固的原则和抗震加固方案;梁濤(2010)利用FLAC软件对新疆苏巴什佛寺遗址进行了地震动计算的研究,分析其破坏模式,找到了土遗址的薄弱位置;孔德政等(2018)通过土工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类型长城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及抗震稳定性情况。
新疆吐鲁番地区交河故城作为丝绸之路沿线标志性土遗址之一,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是古代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也是保护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之一,对现今建筑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李最雄,2003)。
交河故城几乎是从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这与大多数土遗址有着明显的差异,其病害特点、加固方式及其动力特性值得深入研究。
因而,本文对交河故城病害、加固类型进行实地勘察,并对典型土遗址进行动力特性测试,以期为后续交河故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的探索与思考
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的探索与思考作者:裴静蓉来源:《文物世界》 2011年第5期近年来,随着安阳殷墟、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等众多都城遗址保护典范工程的成功,广大民众亲眼目睹抑或深刻体会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魅力。
太原,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也在逐步实现从原有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的转变。
这一重要转型,离不开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
我们拥有先后被列为国保单位和“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重点保护规划项目的晋阳古城遗址。
该遗址作为太原市2500年建城史的实物见证,是太原历史长程中生生不息的文化脉息所系。
那么今天我们如何珍视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省思。
一、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现状和遇到的问题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和展示与全国其他城址一样,同样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同样遇到各类纷繁复杂的问题:如城市建设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遗址的考古研究与保护展示之间的关系、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模式等等。
同时,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域条件,在保护中也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城址的诸多现实问题。
1. 古城遗址的保护现状晋阳古城遗址,是春秋至唐五代一处大型城址。
历经年代长久,地域广阔,类型众多,遗存丰富。
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墓葬区遗址。
遗址主要核心部分位于现代太原城市西南15公里的晋源区范围内。
依特有的地域环境,城池遗址位于古晋水与汾河之间;宗教祭祀遗址位于吕梁山余脉的西山一线,历代依山开凿有天龙山、龙山、西山大佛等石窟佛像,并营建有天龙山圣寿寺、龙山童子寺、开化寺及连理塔、太山龙泉寺等寺观庙宇。
众多久负盛名的遗迹或立于山间,或隐于林中,与苍山翠林交相辉映。
从营建之始,就已成为太原人礼佛参拜、大兴佛事的圣地。
墓葬区遗址主要分布于晋阳城两侧的西山山前坡地和东山山麓的缓坡地带(其中东山山麓的缓坡地带的墓葬发现主要以北齐时期为主)。
晋阳古城新发现城墙解剖
晋阳古城新发现城墙解剖作者:晋阳古城考古队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5期晋阳古城考古队2013年5~9月,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队在晋源镇康培集团苗圃内进行发掘时新发现一段城墙。
新发现的城墙位于康培集团苗圃内西北角,西距大运高速公路约20米(图一)。
此段城墙与地面上现存的西城墙方向一致,为了了解城墙的时代、夯筑技术等具体信息,在明确这段城墙的分布范围后,选择城墙南段进行了解剖。
现结合发掘时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层堆积新发现城墙的地层堆积,从解剖城墙时的探沟南壁剖面看,城墙东西两侧的地层堆积大致相同,可以分为以下层次。
第1层:现代耕土层。
灰褐色土,质地松散,较杂乱,包含植物根系、碎石块、砖块等,厚15~25厘米。
第2层:明清文化层。
浅灰色土,包含有较多的石块、砖块、瓦片以及少量青花瓷片,距地表深0.15~0.25米,厚40~80厘米。
第3层:宋元文化层。
深黄褐色土,含较多的木炭灰,包含物有石块、瓦片、砖、瓷片和陶片,距地表深0.55~1.05米,厚约1.4米。
第4层:五代宋初文化层。
黄褐色沙土与深灰色土交错叠压形成,较致密,距地表深1.95~2.45米,厚约0.4~0.44厘米。
第5层:唐代文化层。
浅黄色粉砂土,较疏松,包含较多碎砖块,少量陶片、瓷片以及较多的瓦片,距地表深2.35~2.89米,厚约36~38厘米。
第6层:北朝文化层。
红褐色砂土,较致密,包含少量陶片和瓦片,距地表深2.95~3.15米,厚约60~62厘米。
第7层:汉代文化层。
黄褐色砂土,较疏松,包含较多乱石块、绳纹瓦片等,距地表深3.55~3.75米。
二、遗迹新发现城墙发掘过程中发现的遗迹有夯土、灰坑、墓葬、沟等(图二)。
(一)灰坑共27座。
依平面形状可分长方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三类。
1.不规则形坑18座。
H5位于T10401的西北部,延伸至T10501的西南角,开口位于第②层下,被水管S1打破,H5平面呈不规则形,直壁,底近平,坑壁加工粗糙。
大雨冲出的山西古建筑生存现状
大雨冲出的山西古建筑生存现状作者:倪伟高伊琛来源:《党员生活·中》2021年第11期场猝不及防的大雨,巡检了山西古建筑的生存现状。
10月2日至7日,山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降水过程,全省平均降水量达119.5毫米。
受灾的除了175万名群众,还有遍布全省的2.8万处古建。
山西古建已经习惯北方干燥气候,招架不住罕见的大雨。
根据上报到山西省文物局的信息,到10月11日,1783处文物出现险情,包括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及周边护坡、围墙坍塌等。
位于晋中市的平遥古城,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处。
“非常痛心,特别无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查群感慨。
15处坍塌点10月12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在山西当地文物部门人员的陪同下,查看了平遥古城受损的城墙。
6公里长的城墙,有51段墙体受损,其中15处内墙夯土坍塌。
平遥古城是此次受灾较为严重的国保单位,而且还是山西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在城墙坍塌现场,查群看到,问题主要出在夯土材料上。
古城城墙15处坍塌、36处滑落,都发生在内侧,外墙基本完好。
平遥古城建造的传统特点,是外墙包砖、内墙夯土,历代修缮也一直遵照传统。
“内墙是夯土的,确实存在材料的弱性。
”查群说。
据当地文物部门介绍,此次坍塌的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维修的点段,近年修缮的部分排水系统有很大改进,基本没有严重险情。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是平遥古城城墙修缮的技术监督单位,该院院长任毅敏表示,平遥古城近年来花费了一亿多元,分批分段抢修了一些特别危险的点段,已经大大降低了风险。
据他在现场观察,一些点位长时间受雨水浸泡,失去承载力,自重增加,滑落几乎是必然发生的。
“这种情况下,6公里的城墙发生15处坍塌,已经把危害降到最低了。
”对于平遥古城的修缮,任毅敏介绍说,15个坍塌点段中,计划今年将5个常有人经过的点段修完,其余10个先排除隐患,开春再修复。
未来争取用五到十年,全面排除平遥城墙的险情。
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模型破坏的定量化研究
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模型破坏的定量化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定量化研究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模型破坏的影响。
通过分析影响因素、设计实验、采集数据并处理、进行结果分析和探讨影响机制,揭示了降雨对建筑模型的破坏方式和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降雨对建筑模型破坏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提供了相关的定量化数据支持。
结论指出降雨是影响榆阳区明长城建筑模型破坏的重要因素,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有助于加深对降雨对建筑模型破坏的认识,并为相关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明长城,榆阳区,建筑模型,降雨,破坏,定量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榆阳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明清时期长城的一部分,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明长城单体建筑模型。
长期以来,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模型的破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降雨所带来的侵蚀和破坏已经成为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模型保护的重要课题。
降雨对建筑物的破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水的物理作用、土壤侵蚀、建筑材料的老化等多种因素。
在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模型这样的历史遗迹中,降雨对其破坏的影响更显得特别重要和敏感。
开展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模型破坏的定量化研究,不仅有利于科学了解破坏机制,还可以为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模型破坏的定量化研究,探讨降雨对古代建筑遗迹的保护和修复具有的指导意义,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模型破坏的影响机制,从而为保护和维护明长城单体建筑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第一,分析降雨对明长城单体建筑模型的破坏程度和影响因素,揭示降雨对建筑结构的具体影响机制;第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模拟降雨对建筑模型的作用并进行数据采集,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奠定基础;通过结果分析,总结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模型破坏的规律性和特点,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第四,探讨不同降雨条件下建筑模型的破坏机制,为今后的预防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榆阳区明长城典型遗址的雨蚀破坏模式分析
榆阳区明长城典型遗址的雨蚀破坏模式分析
姚雪
【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年(卷),期】2018(30)6
【摘要】现有的夯土遗址雨蚀病害分类方式关注的是多次降雨后遗址破坏的静态结果,以识别病害、辨明病因为主要目的.为进一步研究水土作用方式在夯土雨蚀病害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明确雨蚀病害的动态发育过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榆阳区明代夯土长城的雨蚀病害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综合考虑侵蚀模式、雨蚀动态响应过程和劣化程度三个方面提出雨蚀破坏模式,分别为干湿破坏、冲刷破坏和降雨导致的重力侵蚀三种,三种破坏模式的提出为研究夯土遗址雨蚀和降雨间的响应关系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8页(P82-89)
【作者】姚雪
【作者单位】四川博物院,四川成都 610071;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模型破坏的定量化研究 [J], 姚雪;赵凡;孙满利
2.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破坏模式的试验研究 [J], 姚雪;赵凡;孙满利
3.降雨对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明长城破坏的初步分析 [J], 赵凡;姚雪;孙满利
4.陕北明代夯土长城雨蚀破坏发育过程的模拟研究 [J], 姚雪
5.陕北明长城夯土密度与雨蚀破坏的量化研究 [J], 姚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晋阳古城城池遗址现存西城墙遗迹(北到南)
晋阳古城城池遗址现存西城墙遗迹(北到南)
陈庆轩
【期刊名称】《文物世界》
【年(卷),期】2014(0)5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作者】陈庆轩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
【相关文献】
1.城市中心区大遗址周边居民生活现状研究——以郑州商代古城墙遗址保护区书院街与南学街一带为例 [J], 姚嘉琦
2.晋阳古城遗址西城墙墙体病害治理研究 [J], 申喜旺;朱建龙;谷俊杰
3.晋阳古城遗址西城墙墙体病害研究 [J], 王彦汶;周仲华;申喜旺
4.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晋阳古城墙遗址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J], 王天意;杨进;刘明;闫天龙;贾忠嫒
5.古城墙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研究——以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古城墙遗址公园设计为例 [J], 丛安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阳古城西城墙防雨蚀研究晋阳古城西城墙土遗址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确立的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经过1000多年的风化破坏,城墙已经不复昔日的雄伟。
城墙顶部植被密布,边缘冲沟发育,墙体雨蚀剥离病害和酥碱病害严重,雨蚀是这些病害的主要成因。
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最终确定了表面封护最佳加固材料为原土+石灰(10:0.7)+3%丙烯酸,并且通过室内试验求出了该改性土的力学指标,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土遗址,雨蚀,丙烯酸第一章绪论1.1 晋阳古城遗址概况晋阳古城遗址(公元前5世纪~公元10世纪)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地理位置:东经112°27'39"~31'23",北纬37°42'29"~45'13";海拔高度815~763米。
是我国中原地区历史悠久、价值突出的大型城市遗址之一,曾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早期)、北齐的陪都、北汉的别都、唐代的北都,在春秋至宋代的1450余年间,特别是隋唐五代时期一直是我国北方的军事、政治、经济重镇。
现存古城遗址东西长约4700~4780余米,南北宽约3700~375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的城市规模,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历史沿革晋阳,古称并州,因“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 。
晋阳建于距今2500余年的春秋中晚期(前497年),曾经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别都、隋唐五代时期的“北京”,并与东京洛阳、西京长安并为盛唐三大都城。
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三家分晋、西汉戍边、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肇基、五代战乱等,都和晋阳古城有着直接的关联。
1.3 晋阳古城西城墙概况西城墙遗址北端位于大运高速罗城收费站南侧,南端位于晋源区南城角村,原有完整长度3750m,走向NE18°。
目前地面遗存仅有三处,分别位于罗城收费站东侧、古城营村西和南城角村,残长共计约800m,其余部分均被毁坏,被道路、村庄和农田侵占,通过考古仍可以发现地下掩埋的遗迹。
西城墙遗址与大运高速公路罗城段近于平行,西侧护城河遗迹已有一部分被高速公路叠压,而城墙东侧多为农田和林地。
西城墙目前残存的墙体,底部平均宽度15m,顶面宽度4~10m,高3~8m,断面呈不等腰梯形。
城墙顶面和西侧杂草丛生,并且有很多灌木植物,东侧墙体近于直立,表面植被较少,裸露出的夯土层清晰。
图1-1 西城墙遗址现状1.4 研究意义山西省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项目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确立的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其中西城墙的保护修复尤为重要。
晋阳古城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主要为夯土墙,焚毁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毁坏至今已有1000多年。
西城墙遗址分为五段,共506.7米长。
经过千年的自然演化和人为破坏,晋阳古城西城墙已不复原貌,其上覆盖有近30厘米厚的腐殖质层,植被密集,杂草丛生。
古城墙长期受到植被、雨蚀和人为等破坏,作为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城墙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雨蚀作为夯土城墙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其进行研究并作出防范措施无疑对古城墙的保护工作有巨大贡献。
1.5 研究目的晋阳古城西城墙遗址的主要雨蚀病害为雨蚀剥离,初步确定的防止方案为改性泥浆墙体表面封护法,所以本次研究的重点在于确定表面防雨蚀化学加固法所需要的加固剂。
本次研究的目的为查明阳古城西城墙遗址的雨蚀病害类型;分析病害成因和破坏机理;针对病害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通过室内试验确定表面防雨蚀化学加固法所需要的加固剂并验证防治方案的可行性。
1.6 土遗址保护研究现状土遗址的保护虽然开展较早,如回填保护、博物馆式和覆盖式保护与展示,但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土遗址保护技术的研究相对较晚。
科学的土遗址保护技术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内开展更晚,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在少数几个地方进行土遗址保护技术研究试验[1]。
土遗址保护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一直是土遗址表面防风化材料的研制。
文物工作者已经尝试了多种材料,如无机材料:石灰水、氢氧化钡溶液和钾水玻璃等[2];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机硅材料、丙烯酸树脂[3]和聚氨酯等[4];无机-有机复合材料:聚有机硅-聚丙烯酸酯等[5]。
这些材料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对土遗址而言都有一些缺点,不符合土遗址的保护原则,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和推广。
近年来高模数硅酸钾溶液(PS)材料[6]在西北地区的土遗址加固保护中被广泛应用,对PS材料的研究已经深入到PS对土的作用机理的研究[7]。
第二章西城墙遗址现状2.1 遗址区自然环境土遗址的风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环境对土遗址的作用过程[8]。
所以了解遗址的赋存环境对研究遗址的病害类型、病害成因;针对病害研制防治对策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太原地处内陆,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
平川地区(海拔900m 以下)年均气温10~12℃;丘陵地区(海拔900~1200m)年平均气温8~10℃;山区(海拔1200~1500m)年平均气温6~8℃。
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约为-6.4℃;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3℃左右。
太原多年平均降雨量464mm,但变化较大。
年降雨量时间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降雨量可达280mm,占全年降雨量的60%。
2.2 遗址区地质环境2.2.1 地形地貌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
海拔最高点为2670m,最低点为760m,平均海拔约800m,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
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km,南北纵约107km。
太原古为地域名即大平原之意,历史悠久,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依山傍水,地形险要,自古以来就为军政要地。
西部山地名蒙山,主峰石千峰,海拔标高1775m,人们统称西山,是吕梁山东翼云中山的延伸部分。
晋阳古城遗址所在地即位于西山风峪沙河出山口前的冲积扇上,属山前冲积平原,地形西高东低,地势平缓,海拔高度815~763m。
2.2.2 地层岩性西山地区出露地层较为古老,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晋阳古城遗址所在地基岩为第四系全新统汾河组亚砂土、亚粘土地层,新生界底板深度大于1200m。
2.3 水文地质条件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横贯太原市全境,流经境内约100公里。
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梁山作屏障,坐落在两大山脉间的河谷平原上。
晋阳古城遗址就坐落在汾河西岸,西山风峪沙河出山口前的冲积平原之上,受河流冲刷作用明显。
晋阳古城遗址周边地下水深度在12m左右,其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与人工灌溉水下渗。
由于地下水埋深深度较大,不对场地建筑物构成威胁。
2.4 西城墙遗址雨蚀病害2.4.1 顶面冲沟山西境内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并且以集中式降雨为主,一旦具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便会在遗址表面沿裂隙入渗,裂隙进一步扩展形成规模不一的冲沟,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沿汇水地形流动,对土遗址表面造成的侵蚀破坏。
这种病害主要发育在西城墙遗址墙体的东立面,以结构裂隙为基础,冲沟深1~3m不等,宽度4~6m,冲沟两壁多为植被覆盖。
2.4.2 剥蚀剥蚀是指土遗址的表面在外营力或内营力的作用下表面疏松起壳,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成片状或小块状脱落。
西城墙遗址墙体上植被生长茂盛,剥蚀病害主要发育在城墙东西两侧中上部墙体裸露、无植被覆盖的区域,且较为严重,基本上都是大段的墙体整体发育,形成墙体表面较为松散的风化层,一般影响深度在3~10cm之间。
特点为风化疏松的土体在雨水或雪水浸泡下,含水量增大,土体强度降低,在重力作用下成小块状脱落,造成城墙土层的逐层剥离。
2.5 遗址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2.5.1 物理力学性质西城墙遗址完全由人工夯筑建成,这样的遗址土其物理力学性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变化较大的特性。
通过取样试验,西城墙遗址的建筑材料主要为粉土质砂和粉土,含水率一般在2%~5%之间。
土样比重在2.60~2.73之间,变化较大;液限在22.57~24.36之间,塑限在12.87~15.3之间,塑性指数8.2~11.49之间;干密度1.67g/cm3~1.99g/cm3;孔隙比0.31~0.56;土颗粒不均匀系数界于2.73~5.67之间,曲率系数0.38~0.62,属匀粒土,级配不良。
土体测试力学性质为黏聚力91.69Kpa,内摩擦角16.65°。
2.5.2 扫描电镜分析在现场还选取西城墙和西南城角的部分土样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通过对对所有土样的电镜分析和扫描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土体为石英、钾钠长石、方解石、白云石以及含铁质矿物的碎屑堆积结构。
散粒状碎屑有片状、圆形及六方体状,大小不一,无取向。
结构疏松,在微米尺度上为物理堆积。
散体颗粒表面为片状和扁平状颗粒形成的层状结构。
孔隙分布不均匀,在微米尺度上,仍存在许多空隙。
在外力及风雨侵蚀作用下,该结构容易被破坏。
2.5.3 工程特性通过对晋阳古城遗址西城墙遗址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指标的综合分析,城墙土体主要以粉土质砂和粉土为主,土体密实坚硬,孔隙率较小,但孔隙分布不均匀,含水量少。
古人为改良土颗粒级配,在夯筑过程中人工掺杂一些直径2~6cm 的砾石和碎砖石,甚至含有大于20cm的漂砾,这样也增加了土体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
但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西城墙土体中盐分尤其是可溶盐,由于毛细作用和雨水的淋滤作用,盐分在城墙表面及地基部位富集,随着气候及温湿度的变化,会出现重结晶的现象,盐分富集的部位也是破坏严重、抵抗各种营力侵蚀能力最弱的部位,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土遗址有着明显的影响。
通过现场调查可以看出,在城墙顶面和地基部位的表层夯土已呈无粘接力的粉末状。
同时地球物理勘探结果也显示西城墙表面0~1m范围内含水量在5%~14%之间,1m以下深度含水量在3%以下,但部分地段深部含水量出现异常,推测可能由于存在裂隙导致雨水渗入。
护城河断面显示回填土厚度5~7m,孔隙率较大,导致雨水渗入较深。
第三章遗址病害土遗址的自然破坏因素较多,很少有单个因素作用的病害,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多种因素交替作用的结果[9]。
晋阳古城西城墙遗址病害形式包括了墙体裂隙、顶面冲沟、表面剥蚀酥碱、植物破坏以及人为影响等多种。
按照这些病害形式对文物遗址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历史真实性的影响,我们可以将这些病害分类归纳为结构病害、水致病害、雨蚀剥离、赋存环境问题。
下面就水致病害和雨蚀剥离病害进行成因与原理分析,并作出病害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