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留学生与中国政治变迁

合集下载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年--1894年)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年--1894年)

第6讲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阶段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事件有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加强对华经济侵略,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艰难、缓慢地发展着。

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丧师失地,赔款并转让主权;具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朝中央机构开始了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

思想文化上:“新思想”的萌发使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在洋务运动期间,近代科技和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经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9世纪40年代(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

(2)表现:,洋纱、洋布涌入,纺织分离,织耕分离;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影响: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误区警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但就整体而言,其解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外商企业:19世纪四五十年代(1)背景:18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展开了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以期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相继开放,列强纷纷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2)概况:19世纪四五十年代,列强陆续在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

主要是一些代办处,船坞,修船厂,码头,转运站,从事纺织,窼丝,茶叶加工,面粉稻米加工等,如英商于1865年在上海创办耶松船厂,1861年英国太古轮船公司在中国运营。

(3)影响:①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刺激作用。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留学教育和海外人才引进的意义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留学教育和海外人才引进的意义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留学教育和海外人才引进的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之一,不仅是近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的标志,也是中国留学教育和海外人才引进的重要契机。

本文将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留学教育和海外人才引进的意义。

一、辛亥革命对中国留学教育的意义在辛亥革命前后,一些志士学子留学海外,他们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革命发动的重要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众多留学生接受了现代的教育、科学与文化思想,他们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想观念也更加开放、务实。

这些知识成果得到应用,使得中国社会在科技医学、法律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留学生本身的自我修养和国际化视野,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掌握外部条件、技术和人才,这对中国自身的现代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有着极大的意义。

第三,留学生在海外不仅对中国思想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而且也成为中国与海外交往的桥梁,促进了中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多元性。

二、辛亥革命对海外人才引进的意义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政府、社会和文化界广泛引进海外人才,这成为近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第一,海外人才为中国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科学和管理经验,协助中国加快了现代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二,海外人才的到来加速了中国同国际社会的接轨,弥补了中国自身在技术、人才方面的短板。

他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人才借鉴,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海外人才同样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精神上的工作作出了贡献。

中国引进了海外的研究学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恢复与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面临着长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人才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力量。

因此,我们要从辛亥革命的历史中汲取精华,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引进和留学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此来推进中国的发展。

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群体分析(1921-1949)(一)

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群体分析(1921-1949)(一)

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群体分析(1921-1949)(一)【内容提要】在1921-1949年的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留学生占据着很高的比例和重要的地位,但是与北洋政权和国民党政权中的留学生相比,其政治留学的色彩甚于知识留学,堪称近代留学生大潮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由留日、留欧、留苏三个群体构成,他们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党内的地位和作用及在革命进程中的命运也有所不同。

【摘要题】中共党史研究【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留学生/群体分析【正文】近代留学史研究始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一度陷于停滞,到“文革”结束后又伴随着新一轮留学热潮的兴起而再度复兴,20余年来出版了许多颇有分量的论着。

唯对于近代留学生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之关系,已有研究似仍嫌薄弱(注:目前已有多篇专题论文,对留日、留法、留苏学生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之关系作了探讨,其中综论性者如徐行《留学生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神州学人》2001年第7期)、吴汉全《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关于留日者如陆安《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青岛教育论坛》1997年第2期)、张敏卿《留日与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的嬗变》(《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1期);关于留法者如鲜于浩《论中共旅欧党团组织的内部训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田雪梅等《四川留法勤工俭学生与旅欧党团组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关于留苏者如徐行《中共第一代留俄生述论》(《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吴霓《早期留苏热潮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崛起》(《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部分留学史专着中亦有少量篇幅涉及这一问题,如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中国留学史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等。

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RN以及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南开大学世界近...

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RN以及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南开大学世界近...

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李喜所内容提要:由容闳奠基的中国留学教育大致有一个半世纪多一点儿的历史。

其间最耀眼的是形成了三次留学潮:即清末以留学日本为主流的留学运动;五四前后留美、留欧、留俄、留日交相辉映的出国留学洪流;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直接推动下,中国留学生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国留学牵动了千家万户,涌现了史无前例的留学大潮。

近150年来,出国的留学生总数在百万以上,形成了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国防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现代化进程,留学生都举足轻重,贡献良多。

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呈现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中国留学生现代化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留学是一种异国教育,即别国的学生留在某一国家学习。

唐朝时期,日本来华的遣唐使常带一些青年学生来中国读书,为了系统而深入地研讨中国文化,这些遣唐使回国时总要留下不少青年继续学习,习惯上就称他们叫“留学生”。

久而久之,留学生就成了中国人出国学习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其中虽然也有“留洋生”、“游历生”、“洋学生”等各种称呼,但只有“留学生”一词被普遍认可。

要溯源中国的留学生,出现的并不晚。

早在汉唐时期,随着印度佛教的东来,常有一些高僧往印度研习佛学经典,开创了中国留学的先河。

但毕竟人数少,影响也有限,没有形成气候。

宋元明时期,极个别的中国青年通过特殊的渠道,也有涉足海外求学者,来华留学的外国人也偶尔有之,但相关记载甚少,描述他们的足迹相当困难。

清代前期,一些青年往欧洲学习神学,和传教士关系密切,不过人数少得可怜。

比较正规意义上的出国留学,或者说把留学作为教育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步形成的。

也就是说,中国的留学教育只有一个半世纪多一点儿的历史。

1847年,容闳、黄胜、黄宽在美国传教士布朗(Rev·S·R·Brown)的帮助下由香港马礼逊学校往美国留学。

中国近代第一次留学热潮

中国近代第一次留学热潮

中国近代留学的第一次次热潮近代中国人留学外国的历史轨迹与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的。

这些在百年中国出现的逾10万的留学生群体,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的近代化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把曾雄跨世界东方近二百年的大清帝国急速地推到了灭亡的境地。

同时,也惊醒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

素以“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诩的国人,不得不正视向来被视为“蛮夷之邦”的西方世界,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思维方式探讨强国御辱、救亡图存之道,于是,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内的30名幼童乘船离上海赴美,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成为当时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先锋。

其实,早在与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有的官员就认识到列强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达“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之目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搁置未办。

直到1868年,经曾出任中国使臣率团出访欧美的美国人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之手,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提供了条约依据。

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报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向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选派计划,1870年,经曾国藩同意并向清廷奏准,又与李鸿章磋商,制订了《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十二条。

最终,才于1872、1873、1874、1875年分四批各30名幼童赴美留学。

1873年,总理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也正式向清廷奏请派遣船政学堂优秀学生出洋留学。

他建议一部分赴法国留学,“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一部分赴英国深造,“深究其驶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

1877年3月,第一批有组织派遣的包括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林永生、严复等在内的留英、留法学生顺利成行。

几年后,大多留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如严复成为著名的近代启蒙思想家,刘步蟾、方伯谦、林永生、刘冠雄等则成为海军的指挥骨干。

中国的“西学”向西方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及中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与贡献

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及中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与贡献
留学 是 国际教 育交 流 的重要 途径 。无 论是 古代 1本 、朝 鲜 、 3 琉球 留学 生负 笈 中国 , 还是 近代 中 国留学 生西 赴欧 美 , 东渡 E本 , l 均是 中外 教育 交流 史上 的大 事 。 而近代 中国 的留学 生则 不仅 与整 个 中 国近 代史 相始 终 ,对 中国近 代社会 的变迁 影响 深远 , 且对 而
括 :人 文学 科 ( 学 、历史 学 、文 学 、艺术 ) 哲 ;社 会科 学 ( 会 社
历史 上只 有百 家争 鸣可 以与 之媲 美 。中 国人经 过西 学 的洗礼 , 对
于世 界 、历 史发 展 、政 治 、经济 、社会 、 自然界 万事 的看 法 ,都
有 了巨大 的改 变 。而 中国传 统 的思想 文化 中 的许多 成分 , 被 以 则 西方 的标 准重新 估定 其 价值 ,部 分诸 子百 家思 想获 得重 新重 视 ,
Co p r t n ym o m t e t b o d o e ai b de sud n sa r a . o
【 y od 】S dns bod Ke rs t etara Mo e i t n ne ao aecag d op r i w u dr z i It t nl xhn e n o eao n ao n r i a c tn
教育 的理 论体 系 。 ( )思想 文化影 响 1 留学 生对 中 国的思 想文 化所 造成 的影 响 和变化 之大 , 中国 在
化交 流 的重要 桥梁 和纽 带 ,成为 国际合 作 与交 流 的媒介 。对 中 国 而言 ,他们 对 中国近 现代 的思想 文化 、革命 历程 、学术 建构 、教 育发 展 以及近 代化建 设 等方 面都 有着极 大 的影 响 , 中国近 代化 在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1. 引言1.1 近代中国留学的背景近代中国留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值晚清时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国家经济发展迟滞,科学技术与教育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中国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中国开始了积极的现代化改革与开放政策,其中留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手段。

通过派遣年轻学子出国留学,中国希望他们能够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与科技知识,学习外国的制度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留学的背景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际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中国留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近代留学的背景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人发展的机遇。

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更广阔视野与更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

【2000字】1.2 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增长趋势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出了明显的增长态势。

截至目前,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已经占据了全球留学生总数的相当大比例,成为世界上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以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留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声誉也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

他们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增长趋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中国留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相信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将会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为中国教育和国际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晚清至五四时期出国留学潮的特点及影响

晚清至五四时期出国留学潮的特点及影响

晚清至五四时期出国留学潮的特点及影响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晚清以来出国留学潮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且取得了诸多重要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涉及出国留学潮的起因,出国留学潮的人员构成,出国留学的目的,出国留学的学习内容,出国留学的资金,出国留学潮对中国社会有关领域的影响等许多具体方面。

但是,有些研究还显得肤浅,对于其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探讨得还很不够。

本文力图在有关研究基础上对晚清至五四时期出国留学潮的主要目的、学习对象演变的内在原因以及留学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出国留学学习内容的演变晚清出国留学潮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经历了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个阶段。

(一)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学习物质文化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老百姓和政府官员,尤其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深刻认识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的巨大威力。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认为“夷之长技”便是西方的军事技术和近代工业。

曾国藩曾提出要“师夷智以造炮制船”,认为“欲求自强之道,莫如制器造械”。

因此,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制造之术和“养兵练兵之术”。

曾国藩和李鸿章在关于派遣游美幼童的奏折中说:“……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造船、制器等事,无一不与用兵相表里。

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归即延入书院,分科传授,精益求精,其军政船政,直视为身心性命之学。

今中国欲仿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风气既开,以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

其所谓算术、天文等都是为军事服务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军政、船政方面。

这也是洋务运动早期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目的——唯在强兵,造就军事人才。

后来,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渐知道了“强”与“富”是不可分割的,明白了西方列强之强是由于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中国必须走“寓强于富”、“先富后强”的道路。

这样,光绪初年渐渐兴起了“重商富民”思潮,提倡和大力发展工矿、贸易、交通、电讯、金融等实业。

2023届安徽省蚌埠市高考历史质检试卷(四)

2023届安徽省蚌埠市高考历史质检试卷(四)

2023年高考历史质检试卷(四)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 西周早期分封的姬姓诸国多居于黄土层地带或河流冲积平原地带,如鲁国封地中心的曲阜一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而异姓功臣的封国所居位置则多数不佳,如齐国中心营丘地处盐碱之地,且常受东夷侵扰。

这可用于说明西周早期的分封()A. 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B. 注重边疆开发的因地制宜C. 捍卫了周天子的至尊地位D. 凸显出“以蕃屏周”的架构2. 北魏统治前期,“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主政的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由此可知,北魏推行三长制旨在()A. 促进北魏社会转型B. 减轻农民经济负担C. 保证国家赋役征派D. 加强地方基层治理3. 唐代开元年间,政府实行“和籴法”,即政府出钱向民间购买粮食。

但中央政府命令江南各州的租米折成布匹运输到长安,用作在关中“和籴”的本钱。

据此推知()A. 京杭运河成为运输干线B. 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C. 江南地区粮食严重歉收D. 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供求关系4.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朝廷曾下诏将他们任命为武职的观察使,他们强烈反对,先后上表坚辞不受。

这说明宋代()A. 国家政策影响士人价值取向B. 西夏战事削弱了文官权力C. 强干弱枝政策影响边防理念D. 君主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5. 中唐以后,南方各个丘陵山区大量垦辟茶园,不少农家以栽茶、种茶为生,称为“园户”。

陆羽《茶经》的记载表明,唐代的茶树栽培、茶叶采摘和培制加工技术已相当成熟。

可见,这一历史时期()A. 经济作物的生产得到发展B. 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C. 民营手工业实现规模经营D.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6. 1825年,魏源编的《皇朝经世文编》以支政、户政、礼政等八纲为主要内容,常为当时施政之依据,风行海内。

1841年,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印行数量不大。

近代中国的海外留学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海外留学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海外留学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海外留学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赴海外留学,这一现象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外留学为中国带来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观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首先,海外留学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现代化思想和文化。

在19世纪末摧毁了康乾盛世的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反思传统思想的短板。

海外留学人员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法治等理念,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制度和观念进行重新审视。

例如,杨昌济在英国学习后开创了“新学”,主张科学与传统相结合,提倡“实学”、“兼收并蓄”。

这样的思想带回国后,对当时正走向衰败的满清政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海外留学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

留学生们在海外接触到了当时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他们将这些知识带回了中国,并运用于国内的工业建设与管理中。

例如,赵声揆留学英国回国后创建了北洋船坞,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西方工程技术,为中国带来了一片新的工业氛围。

海外留学人员的回国,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工业初步建立。

海外留学还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文化,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留学生们在海外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系统,学习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回国后,他们积极推动学校体制的改革,并引进西方教材和教学模式。

例如,曾宪梓在美国留学后回国,创办了庚子赋闲学堂,并将美国的新教育理念引入中国,提倡“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和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这些改革和推动,为中国现代教育的起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海外留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部分留学生在海外接触到了西方的进步思想后,误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过分崇拜西方文化,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疏远。

同时,一些留学生回国后也带回了西方的封建思想和不良习俗,对中国传统社会风气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这一部分留学生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的传统社会秩序,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摘要:1872年7月12日,三十名中国学生登上了停泊在上海港的美国邮舱,淮备横渡重洋去美国留学。

这是洋务派经奏准派遣出国的第一批留学生。

在整个洋务运期间经洋务派奏准或直接派遣的官费留学生达209人。

在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形成了一些比较粗糙的有关留学生的选拔制度、学生流向、管理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这些接受西方教育的首批中国人对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留学生;洋务运动;管理制度引言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士的倡导、培养外交和海防人才的需要,在“中体西用”理论的指导下,洋务派向美、英、法、德等国派出了留学生,开了近代中国留学生派遣之先河。

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留学教育是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拟对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及作用作一探讨,为发展当代社会的留学生教育提供借鉴。

一.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的背景(一)近代政治形势的变化,为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内地,清王朝的声威在英国的枪炮轰击下一扫而尽;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遍及18 个省,长达15 年之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内忧外患接连发生,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迫使清政府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被迫放弃“天朝上国”的至尊观念,不得不勉强做出从“剿夷”到“抚夷”“师夷”的角色转变,开始睁眼看世界,试图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

于是清政府中握有实权的一部分官僚开始下定决心向西方学习。

可以说,这种形势的变化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

(二)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证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和强大。

尽管整个满清王朝仍然是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

初二历史近现代中国留学生的贡献

初二历史近现代中国留学生的贡献

初二历史近现代中国留学生的贡献近现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理念,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这些留学生的贡献。

一、经济领域中国的近现代留学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学习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生产技术。

例如,回国的留学生中有很多是经济学专业的,他们将国外先进的经济学理论和模式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策略。

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创新中国留学生也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在国外接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训练,获得了国际领先的科研设备和资源。

回国后,他们将所学应用于中国的科研项目中,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

中国的留学生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的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教育事业留学生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回国后在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在高校任教,还通过组织各种培训和讲座活动,传授国外的教育经验和知识。

这对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文化交流留学生也在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

他们了解国外的文化,接受和融合多元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他们通过翻译、出版、片刻制作等方式,向中国传播国外的艺术、文学、音乐等文化成果,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同时,他们也向国外传递了中国的文化,加深了中外文化的互鉴。

在政治领域,中国留学生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在国外接受了民主法治的教育,了解国外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

回国后,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和进步,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政治理论和政策建议,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近现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无论是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还是政治等方面,他们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现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近现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近现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自19世纪末开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真正地启航。

从那时开始,中国留学生的作用便日益凸显,他们成为了向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科研能力的窗口。

正是通过他们在国外的经历和学习,中国留学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

早在1901年,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到达日本,学习科学和技术。

那时的日本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中国留学生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知识,迅速筹建了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顺利地改革了中国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一直到今天,海外留学生仍然是成为了稳妥发展的社会基础。

他们成功地将许多领域的技术知识同中国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留学生还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友谊,为中国的对外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国留学生不仅拥有丰富的海外经验,也具备了深厚的国际化背景,这使得他们成为了参与国家决策和推动政策创新的重要成员。

中国留学生通过学术论坛、国际大会和交流学科研会议等方式向世界呈现了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交通工程和生物医学技术等前沿科学知识。

并且,他们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发展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中国留学生的海外教育经历也使他们成为在国内深度参与开放进程的“开放专家”。

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留学生以其丰富的海外经验和国粹文化融合、互补的能力,向中国政府的决策层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如今,许多中国留学生已经成为海归企业家和管理专家,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中国留学生还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国际关系和经贸合作方面,留学生们通过英语和其他外语的掌握,作为中国文化和政治代表来传扬中国精神,并与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协商,互相沟通。

中国留学生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博览会、论坛等活动,将中国的发展机遇推广到国际社会,展示出中国特色的时尚和美食。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政治形势分析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政治形势分析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政治形势分析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形势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从清朝末期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变化。

一、政治变革清朝末年,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限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状态,民众生活十分艰苦。

辛亥革命后,国民党成立并取得政权,中国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由于内部的腐败和抗日战争的失败,国民党政权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计划经济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治上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化。

二、经济变革清朝末年,中国的经济基础比较落后,农业占主导地位,商业和工业发展相对较弱。

辛亥革命后,新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的现代化建设。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经济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

实行计划经济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国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渐开放市场和放开私有经济,经济发展速度快速加快。

三、文化变革清朝末年,中国文化相对落后,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和道德方面,科技和教育方面都相对落后。

辛亥革命后,新政府开始重视文化建设,提倡文化多元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

改革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提高教育水平,开展普及文化和科技宣传等。

1966年至1976年期间,中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国家文化遭受重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入文化改革和革命的新时期,文化水平明显提高,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经历了极大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形势的变化。

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政治制度的更替、经济改革、文化革命等都使中国不断发展壮大。

虽然过程曲折,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

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的影响在近现代的中国历史上,留学教育对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每一历史时期留学生的派出与回归,无一不与中国救亡图强、变革发展的近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不管在思想,文学方面还是在创新,技术方面。

留学儿童贵中国近代史的所产生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

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西方社会和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奏。

公元1872年8月11日,一批年龄在9岁到15岁的中国少年,从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

从1872年到1875年,留学儿童主要是学习外国的军政、船政的科学技术,以期达到“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

这个经容闳——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努力了10年之久,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计划,原本长达15年之久,却在进行到第10年时,因保守势力强烈反对,半途夭折。

“留美幼童”们被清廷召回。

但这些曾经留学过的儿童却给中国近代带来不可磨灭的痕迹。

在科学技术方机,他们之中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电业工程师,如方伯梁、朱宝奎、梁金荣、程大业、吴金荣等;第一批铁路工程师有罗国瑞、陆锡贵、卢祖华等;有著名的西医何廷梁、曹茂祥、李汶金、金大廷等。

邝荣光是著名的开平煤矿总工程师;邝景阳是中国工程师学会及中美工程师学会的的会长;吴仰曾亦是当时著名的采矿工程师,他把开平矿务局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煤矿企业,在八国联军时期奋力保护了矿产不被外人侵犯,后来当上了清政府留学生典试次官,被授予科学进士学位;牛尚周、周万鹏、邝国华、蔡绍基等,也都是当时知名的科学技术人才。

留学生中最享盛名的是詹天佑,1905至1909年,詹任京张(北京至张家口)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工程难度极大,没有一个外国人敢接手,而詹天佑主持这一工程的意义是或想而知了,正如分当时给诺索布夫人的信中所说,“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在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也是全体中国工程师和所有中国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将不会再被人们信赖”。

清末留学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清末留学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明清时期爆发过反对封建专制的运动 , 但是均免不
了失败的厄运。中国某些传统思想文化观念 , 如: 中央帝国观念、 重农抑商传统 、 重义轻利传统等 , 抑
志。在 中国, 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
随着 的政治 、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 就是实现社
会的转型 , 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近代 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资本主义社会 的形成如
始 了清末留学运动。甲午战争后 , 日本成为留学的首选地 , 学习的重点从 学习先进技术转 向学 习制度 、 思 想和文化。清政府对 留学运动 “ 自强求富” 、 挽救危亡的理想预估和最终 实际效果之间, 存在 着 巨大的错 位, 甚至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客观来讲 , 清末留学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促进作用。 [ 关键词 ]清末 ; 留学运动; 近代化
2 0 1 3年 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E C O N O M I C A N D 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V0 L. 1 1 . No . 3
J UN. 2 0 1 3
清 末 留 学 运 动 与 中 国 近 代 匕进 程
影相随, 世界的近代化的起点是 1 6 4 0年英 国资产
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 成 了中国近代化 的巨大障碍 。中国封建社会 中央集权 的君主专制
制度 , 权力是至高无上 的, 是人人向往和渴望的 , 而 科举制度为早期 的资产者提供了 良好 的或便捷 的 通 向权力的平台, 他们 发迹后参加科举和捐纳, 造 成身份的蜕变 , 没有发展成为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
吕 莹
[ 摘 要 ]中国的近代化与西方的 自发 内生型近代化不同, 属于后发外生型。鸦片战争一起 , 中国的

留美幼童与中国近代化

留美幼童与中国近代化

留美幼童与中国近代化留美幼童与中国近代化【文章摘要】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始于1872年,在容闳的倡议下,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成行的。

清政府在1872年至1875年每年派遣30名学生去美国留学,先后共4次,学生总数共计120人。

在当时的中国,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将他们在美国学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他们热爱的祖国,对近代中国的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留美幼童;中国近代化;影响留美的开端,“以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实自予始”的容闳,在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后便返回中国,希望自己可以报效祖国。

他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

在洋行任职后,自营商业。

但他没有忘记他在耶鲁大学读书时的教育构想,那就是派遣留学生去美国,让他们也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

他曾说:“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予之教育计划,愿遣多数青年子弟游学美国。

”为了实现他的这一构想,在1854年由容闳的倡议,曾国藩、李鸿章等联名上奏派遣留学生去美国学习的教育计划得到批准。

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在上海出发,乘坐轮船去往美国。

经过17年的努力,容闳所构想的留学计划终于实现。

在1872年至1875年,每年派遣30名学生赴美留学,先后共4次,学生总数共计120人。

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 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冲击了旧的官僚旧习回国以后的幼童们,用一种较为渐变的方式慢慢的将近代的风气带进了政府的各部门,冲击并影响着封建官僚的旧习,尤其在求真务实、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与能力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唐绍仪就是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代表,他的工作作风深受人们的敬佩。

他是留美幼童当中官位再高的一个,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

他是第三批留美幼童中的一个,回国后随袁世凯去朝鲜任机要秘书,并担任过朝鲜海关帮办、领事,天津海关道台、清廷特使、代理外交官次长、沪宁及京汉铁路督办、税务处总办、奉天巡抚等官职。

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

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

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社会上流行的留学生“五代”说和严复、孙中山、秋瑾等为“第一代”的说法,成为本文“问题的提出”之背景。

笔者的论证是共7代,分别为:1840~1870年,这第一代的人数多,且皆为私人途径,然正是其中的容闳成为中国政府成批官派留学生的第一个倡导者和推动者;1871~1889年,官派留学欧美者230余名,自费留学的伍廷芳、孙中山等亦在这第二代;1890~1911年,这第3代公私费留学生以数万计,许多留学生加入同盟会;1912~1930年,总计2万人,其中如赴欧勤工俭学,特别是形成一次留学苏俄热潮;1931~1949年,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公私费留学生只万人左右,但留学范围大为扩展;1950~1978年,一万又数千人;1978年至今,公私留学生达27万人,遍及103个国家和地区。

每一代留学生都同中国和世界形势相应,引起不同方面的巨大变革,规模越大伴随的变革深度和广度越大。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与执行,出国留学开始成为热门话题,关于出国留学的新闻报道和探讨留学史的文章渐渐多了。

为了追溯往事,曾有人将当今的中国留学生称之为“第五代”,而对中国的“五代”留学生加以表述,认为“东瀛”(指日本国)是“曾经接纳过我国第一代留学生的国度”,而且还将19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留学西欧的严复、留学檀香山(今属美国)的孙中山与20世纪初留学日本的秋瑾同作为“第一代”留学生的代表放在一起,认为他们都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②]。

姑不论日本并非接纳“我国第一代留学生的国度”,即以留学年代而言,严复(1877—1879年留英)、孙中山(1878—1883年在檀香山求学)与秋瑾(1904.6—1905.12留日)出国留学年代时间相差将近30年,也无法列为同一代。

况且,在严复以前,中国还有近代最早的容闳、黄威、颜永京等整整一代的自费留学生和后来成为著名的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120名留美官费生呢?但是,这“第五代”的说法却不胫而走,流行甚广。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留学已成为中国学子提升自身素质和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悠久而丰富,从最初的阶段性留学到现代化的全球化留学,留学的动力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及其动力进行探究,以期对留学现状进行深入了解,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一、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中国近代留学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当时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大量的留学生开始前往欧美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

这一阶段的留学生以洋务派为主,他们对西方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成就进行深入学习,探索中国的振兴之路。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由于中国的国内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许多留学生开始转向日本留学,以获取更为先进的政治社会制度和军事技术。

日本留学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为中国的先进思潮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成为了中国的革命领导者和改革者。

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留学生的地域也不再局限于欧美和日本,而是拓展到世界各个角落。

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中国留学生开始涌入世界一流大学,获取更为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近代留学动力探究中国近代留学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中国的近代留学动力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政治动力中国的近代留学生最早是由政府出资资助的,政府对留学生的派遣和经费支持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早期的留学生是为了学习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政府对留学生的政策和资助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动力逐渐向经济、文化等方面拓展。

2. 经济动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近代留学的重要动力之一,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支撑和推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书目:《富强与梦想——现代化的追求与探索》汪受宽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政治·教育·社会》林家有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近代中国留学生与中国政治变迁——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留学活动为例马俊青公共管理学院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作为文化领域的一部分,深刻地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并会持久地影响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以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群体与中国政治的变动为例,论述中国留学教育是如何被政治影响的,又是如何在动荡的近代社会中影响政治的。

关键词:近代中国留学生政治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社会现状是这样的——落后的经济,腐败的政治,废弛的军事,沉闷的思想文化,封闭的对外政策。

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清王朝统治者由“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和“中华乃天朝上国,其他皆为蛮夷”的闭关思想,逐渐开放,开始重视西方的存在。

从器物层面的“中体西用”,到制度层面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在到后来的学习西方民主科学文化。

而要学习西方,其中的一个途径便是派遣留学生。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留学生是两支主要力量。

传教士通过在中国译书、办报纸和建立教会学校等活动,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但是从这个层面看,传教士传播西学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基督教化,因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中国留学生群体不仅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引入中国,而且以西学为武器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贡献了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一、容闳与近代留学活动容闳(1828-1912年),我国第一个留美大学毕业生,近代留学活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本人自小早洋学堂读书,校长布朗回国时他抓住机会跟随布朗来到美国,又坚持入读耶鲁大学。

面对中美实力悬殊对比,容闳的爱国之心驱使他回到中国,他希望帮助中国青年赴美接受教育,学习技术本领,再回国建设祖国,“汲西方文明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

1854年,容闳回国,回国后他四处奔走,见到曾国藩后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得到曾的赏识,曾与李鸿章一起上书,获得清廷的批准后,遂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

实质上,清政府派遣幼童留美,是想让他们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从而便也就破解了西方钳制中国的利器——技术。

从这一角度看,清朝政府既然肯花公费派遣,必定反映了官方的利益需求。

这个需求,便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维系和巩固封建统治,实现政治上的稳定。

历来教育总是与政治目的挂钩,留学教育也不例外。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清政府执政的封建社会受到帝国文明席卷时,统治者迫切渴望稳定的政治环境。

要稳定就要有底气,这种底气,便来自于掌握西方的先进技术。

于是这些留美幼童在一开始,便肩负起了统治阶层的厚望。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幼童来到美国后,仍要学习汉语,且每次汉语课前,要“先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首”。

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幼童们受传统管制较多,传统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根深蒂固,此时,政治因素仍在留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留美幼童的成长,他们逐渐融入西方社会,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对美国生活适应地很快,有许多学生穿上了西装,甚至剪掉了辫子,采用西方礼节待人接物。

”留美幼童西化的趋势引起了驻美公使的恐慌。

人的行为礼仪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品性,如果留美的幼童果真西化,也就和清廷最初的想法相违背了。

于是驻美公使陈兰彬和留学生正监吴子澄联合上奏清政府。

奏文说,留美幼童已经西化了,将传统礼节抛弃了,这样的人怎么为大清服务,不如早将他们召回去,免得酿成祸患;并竭力诬陷容闳。

清政府对国外情况不了解,加上这时美国发生了排斥华工的浪潮,于是下令撤回留美学生。

1881年,他们被迫辍学回国。

这期间,容闳曾致电清廷,申明幼童完成学业的必要性,但清廷不予理睬。

在那个时代,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统治者发现教育有偏离政治路线的苗头时,这样的教育是必然不能继续的。

守旧势力之强大,是空有教育抱负的容闳鞭长莫及的。

虽然容闳发起的中国近代第一次留学活动就此夭折了,但他开创了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留学事业。

后来又有几批赴美、日、法等国留学的留学生,这样的一批批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提供了许多智力支持,甚至成为革新时代的主力军。

这一部分内容,将会在后面两章做出论述。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留学生与近代政治变迁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地主阶级看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下决心力主学习西方科技,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构想付诸实践,由此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

打着自强的口号,洋务派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等近代军事企业;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目的,又兴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民用企业。

在创办近代企业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和外国技术人员和各国列强打交道。

于是,洋务派开始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学习外交和科学知识。

如果说容闳第一次的赴美幼童教育计划中途夭折,那么洋务运动时期后来的的选派留学生计划就明显卓有成效了。

派遣留学生出国对西学的输入和传播,思想的革新,社会变革都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留学生归国后,多数成为社会各行业的中流砥柱,涉足近代工矿业、铁路船舶业,还有教育界、金融业等等。

在这样一支归国队伍中,有一群精英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是一批思想改良家和政治运动的直接或间接参与人。

例如,留法归来的马建忠,通过悉心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看到了中国存在的不足之处,“历上书言借款、造路、创设海军、通商、开矿、兴学、储才”1诸事。

这一时期他所撰写的文章和书信中,除了提出借款修造铁路、培养外交人才、创设海军等具体建议外,对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自强办法进行了批评。

认为西方各国之所以富强,在于“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2;竭力主张通商致富,并对“利洋商而害华商”的不平等关税制度予以抨击,主张区别不同的货物课以不同的税率,以此来调解进出口;并以自己所掌握的国际法知识,多次上书朝廷阐明对外国提出修约,免厘加税是正常之举,与违约不同。

这一主张后为总理衙门所接收,并实际运用于对外谈判中。

留学期间,马建忠写过《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提出应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归国后,他继续鼓吹发展资本主义,维新变法。

可以看出,留学生受国外思想影响,因而能够依时局提出较为先进的政治主张。

严复同样是留法归来的学生,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西方著作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近代民主斗士们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1《清史稿·马建忠传》赵尔巽主编2《东行初录》清马建忠三、二十世纪初的留学生群体与中国的政治大变动十九世纪洋务运动时期的公派留学生计划,在刚实行时,其实并不热门,因为中国曾经闭关锁国太久了,民众对国外知之甚少,同文馆这样的新式学堂尚且不愿意入读,更别提海外留学了。

普通百姓甚至认为“国外是剥人皮吃人肉的野蛮之地,不敢让孩子出洋留学,只有少数沿海地区居民了解外情,才敢让孩子报名留学。

”3到了二十世纪初,情况有了明显改观。

究其原因,是义和团运动造成列强大举入侵,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要不然就是等死,要不然就是变法自强,清政府选择了后者。

从1901年清政府实施清末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废科举,鼓励出国留学,归国后赏予进士举人等头衔。

于是,二十世纪初,形成了一股出国留学热。

政治的变动、政府政策的鼓励推动了此阶段的留学活动,虽是苟延残喘之时无奈之举,现在看来却有一定现实意义。

此阶段里,留学生以赴日、美居多。

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从没把日本放到眼里过。

哪知日本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实施的明治维新效法西方,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实力上都渐渐超越了中国。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深深刺痛了爱国进步人士。

因此,仿效日本变法,成为许多进步中国人的呼声。

清政府听到了这一呼声,开始选派赴日留学生。

后来,自费赴日的留学生数目也骤增。

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清政府实施的清末新政对教育进行了改革;二是日本距中国较近,风俗习惯相近,留日成本低。

在这些赴日学生群体中,杨度是一个奇人。

杨度(1874年—193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政治家。

杨度思想非常先进,1902年他不顾老师的劝阻自费留学日本,受留日学生影响,思想日趋激进。

杨度在日本读大学期间爱你,研究各国宪政,主张宪政,之后, 杨度作为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留美、留日学生维护粤汉铁路代表团总代表,参与了中美粤汉铁路的收回。

他与孙中山一直就中国革命问题辩论. 不赞成孙的革命思想,但他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也促成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却依然拒绝孙中山加入国民党的邀请,仍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的道路。

后来,清政府下诏立宪,杨度发表大量文章,宣传君主立宪, 主张成立政党,召开国会,实行宪政。

他与袁世凯私交甚深,后来助袁世凯出台洪宪帝制。

但也因为开历史倒车,杨度遭到全国的唾骂。

但不得不说,他的政治抱负一直随着世事的变迁而前进着,从他风云的一生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近代政治那不平凡的缩影。

另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孙中山。

孙中山留学日本后,创立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

以至于后来的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孙中山留学期间,确立了他的政治主张,即通过革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走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之路。

作为留学生中成就颇丰的一位,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起了重大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他也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中国民众,为中国革命准备了群众基础。

留日学生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了巨大作用。

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在日本接触到了资产阶级理论后,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

诸如陈天华,邹容,他们都写书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呼唤国民觉醒;同时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共和国。

黄兴和陶成章还分别组织了民间团体,参与到孙中山的革命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留日女学生秋瑾也在推翻清廷反动统治的过程中壮烈牺牲。

3《富强与梦想——现代化的追求与探索》汪受宽主编第68页而留美学生群体的增加则和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有关。

4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意味深长,其中一个原因是想用这部分钱在中国兴办教育,传播基督教,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后,类似义和团运动这样的民间反帝活动也就会相应减少,同时庚子赔款也将应用于中国选派赴美国、欧洲留学生。

在这次历史机遇中获得宝贵的赴美欧机会的人,在后来的中国社会中也多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诸如茅以升、梁思成、费孝通等,都是当年的留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