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解决“比多比少”应用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松解决“比多比少”应用题
福建省闽侯县上街浦口小学洪依强
内容提要:对于比多比少应用题,理解清楚题意是关键,读题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句,即“……比……多或少几”这一句,找出谁和谁比,谁多谁少确定出来,问题里求多的用加法、问题里求少的用减法。求出答案后,把关键句中相比的两个量代入关键句,对错就一目了然了。
关键词:理清题意关键句谁多谁少代入关键句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头戏,而比多比少的应用题对于小学阶段来讲地位十分重要,占有的比例也较大,也是应用题学习的难点之一。对于小朋友今后学习应用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
几”的应用题,学生在具体操作的基础上理解了解题思路,这种题型学生问题不是很大,但是到了二年级的第一学期,练习题中出现了“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又已知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问题就出现了,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六年一班有32个女生,男生比女生少9个,六年一班有男生多少个?学生由于受某些题目的影响,有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形成了知识的负迁移,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这充分说明学生们没有认真分析题意,没有对某些相似的题型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点。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找到这种题型解题思路的相同之处,找出题与
题之间的联系,对比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教给学生分析题目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套,不能只看局部,要从整体分析,不同问题区别对待,学生只有学会了解题方法,才能做到独立解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但是,这种题目毕竟是教学中的难点,有的学生到了高年级还搞不清,什么情况下用加法,什么情况下用减法,加减法不分,经常莫名其妙的出错,许多家长和小朋友最怕做此类题。其实没有专门的公式或规则,必须靠认真分析题意后,才会得出结论。所以理解清楚题意是关键。在分析这种题时,我也是尝试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但是总有一部分人还是一头雾水。为了让学生都尽可能的学会,我常常自我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孩子们理解不了,所以我课后就斟酌怎么说,学生就容易理解啦,其实只要抓住比多比少应用题的特征,分清题目的类型,解答此类应用题还是较省力的。
当学生读完题目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关键的条件是那一句,找到后,再读一遍,说一说从中你读懂了什么。例如教“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公鸡23只,公鸡比母鸡少16只,母鸡有多少只?”教师在读题时把“公鸡比母鸡少16只”用重音去读,边读边停,“求母鸡有多少只?”放慢来读,然后让学生来读,学生在读题时可以理解题意,再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解决这一题的关键是那一句话?”然后说一说读懂了什么,公鸡多还是母鸡多。到此,老师再问,我们要算什么?母鸡有多少只?要算的是多的还是少的,求多的用加法,
求少的用减法,这道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学生很快说出用加法计算。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再不会出现见多就用加法计算,见少就用减法来计算的错误方法来解答这类应用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找出谁和谁比,谁多谁少确定出来,问题里求多的用加法、问题里求少的用减法
当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后,多数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解比多比少的应用题,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时常出错,还有什么办法呢?有!那就是:检验。这种检验方法保管有用,当学生求出答案后,用答案检验一下关键句就可以了。例如“公鸡23只,公鸡比母鸡少16只,母鸡有多少只?某学生列式23+16=39(只)怎么检验母鸡有39只对不对呢?这一题的关键句是“公鸡比母鸡少16只”,现在公鸡、母鸡的只数都知道了,只要把“公鸡23只母鸡39只”代入关键句,那么关键句就变成了“23比39少16只”,如果某学生列式23-16=7(只)把“公鸡23只母鸡7只”代入关键句,那么关键句就变成了“23比7少16只”,谁对谁错,就一目了然了,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做出很准确的判断。
应用题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炼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