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解析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含答案)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489dc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1.png)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
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
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
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3.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禅让”反复出现()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4.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A.《宋史》B.《三朝北盟会编》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D.《宋史纪事本末》5.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
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6.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
这可用于说明新军()A.抵制了列强入侵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引发了军阀混战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7.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
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历史真题(纯答案版)
![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历史真题(纯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9cfe226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f.png)
参考答案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历史学科一、选择题1.C2.A3.B4.A5.C6.D7.A8.B9.D 10.B11.D 12.C二、非选择题13.(1)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2)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
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14.【参考答案】地域:黄河流域。
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
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
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
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
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
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
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
新课标卷历史试卷2023年及答案(解析)
![新课标卷历史试卷2023年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71ab3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4.png)
新课标卷历史试卷2023年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卷历史试卷2023年及答案(解析)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评价性选择题日益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题型之一。
那么新课标卷历史试卷2023年及答案解析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标卷历史试卷2023年及答案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卷历史试卷2023年及答案解析高考历史选择题秒杀技巧1、我们在脑海中要有自己的各个历史年代发生事件的构架,在大多数历史选择题中都会涉及到历史事件发生年代,我们要注重题干中所给出的年代在记忆中搜寻与其相对应的事件进行解答。
如果你记不清什么时间发生什么事件,那对于你提升选择题成绩是不利的。
2、在历史选择题中,往往会出现以下迷惑性的选项,你可以利用排除法把认为不正确的两项排除,再剩下的两项中进行选择,如果还是不确定的话,就去查看题干,根据题干中所给的历史现象联系最紧密的选项进行选择。
3、在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对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者此历史现象产生的哪些结果之类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对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相关的角度去进行推断选择。
选择题的分类选择题试题组成一般由题干(主干语、中心词语、条件限定语)和备选项组成。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常考题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文字材料型、图画型、表格数据型、概念型、因果型、结论型、比较型、探究型、逆向型、组合型、程度型。
不同类型的题目有相对独特的特征,同时,可以采用相对不同的解题技法来作答。
但做题的第一步是审好题。
如何审题?(1)审题干:要做到“四审”,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确题目结构,找出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第二,要界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以明晰答题范围;第三,要弄清题目的基本类型,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确涉题概念、理论和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审备选项:要“四推敲”备选项,对症下药。
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关系。
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
![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05c0dc3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7.png)
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修建长城D. 以上都是答案:D2.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是什么?A. 乡试B. 会试C. 殿试D. 举人试答案:C3. 唐朝时期,著名的“贞观之治”是指哪位皇帝的统治时期?A. 唐太宗B. 唐高宗C. 武则天D. 唐玄宗答案:A4.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四书五经》中的内容?A. 《论语》B. 《孟子》C. 《左传》D. 《山海经》答案:D5.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唐朝的诗人?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答案:D...(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及答案)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________、火药和指南针。
答案:印刷术2. 清朝末年,________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
答案:辛亥革命...(此处省略其他填空题及答案)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及其影响。
答案: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即废除其他学派,只推崇儒家思想。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主导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请简述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后果。
答案: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限制与外国的交流和贸易。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的封建经济,但同时也导致了中国与世界的脱节,使得中国在科技和文化上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最终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处于劣势。
...(此处省略其他简答题及答案)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制度,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cfbad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b.png)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一、试题总体评价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整体上延续了以往的风格,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试题题型稳定,内容涵盖广泛,重点突出,难度适中。
二、具体题目解析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该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涉及了农业、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
试题以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为材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入的理解能力。
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该题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为主题,选取了多个历史事件为背景材料,涉及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还要理解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3、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该题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涉及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4、世界古代文明该题以世界古代文明为主题,选取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文明为背景材料,涉及了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
试题要求学生具备对古代文明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能力。
5、世界近代史该题以世界近代史为主题,涉及了工业革命、殖民地运动、世界大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备考建议1、夯实基础知识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认真学习历史教材,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
同时,要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提高解题能力高考历史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注重解题能力的提高,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关注时事热点高考历史试题往往会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命题。
高考真题全国2卷历史Word版含解析
![高考真题全国2卷历史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48ef3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e.png)
高考真题全国2卷历史Word版含解析2024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不断演变和发展。
历史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考试,其命题也随着历史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本文将分析2024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和趋势,并提供一些备考建议。
一、试题特点分析1、注重基础知识的运用 2024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历史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如,试题中有关古代文明、世界战争、经济体制等知识点,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记忆相关知识,还需要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影响。
2、关注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
2024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历史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例如,试题中有关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等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从时代背景出发,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3、跨学科的综合性题目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024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历史的综合性题目注重考查学生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例如,试题中有关历史地理、历史人物、文化传承等知识点,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历史知识,还需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答问题。
二、备考建议1、夯实基础知识历史学科的知识点繁多,夯实基础知识是备考的关键。
学生需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历史教材,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还需要通过课外阅读、历史读物等途径,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解答历史试题的重要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归纳、评价等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历史讲座、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3、注重跨学科学习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紧密,学生需要注重跨学科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多学科的书籍、参加跨学科的学习活动等途径,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全国统一2024年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全国统一2024年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https://img.taocdn.com/s3/m/5500637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1.png)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1.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更的共同缘由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须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2.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全部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冲突3.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4.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峻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惊慌5.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独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这表明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激励民间投资设厂6.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由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7.1940年头中后期,中国很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
这说明,当时A.商业的旺盛带动了工业生产B.抗日斗争的成功推动生产复原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8.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
2023年历史新课标高考试卷解读
![2023年历史新课标高考试卷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828df6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d.png)
2023年历史新课标高考试卷解读2023年历史新课标高考试卷的解读如下:1.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立德树人。
试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依据课程标准,考查学科素养。
试卷遵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历史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要求。
3.注重基础考查,突出主干知识。
试卷注重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突出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检验。
4.强化唯物史观,渗透时空观念。
试卷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时空背景的把握,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认识历史。
5.倡导文明交流,强调开放合作。
试卷通过选取中外文明交往的典型史实,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倡导开放合作,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6.关注社会现实,体现家国情怀。
试卷通过选取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7.创新试题设计,提升思维能力。
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等手段,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8.科学评价学业水平,引导教学发展方向。
试卷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命题,实现对高中历史学业水平的科学评价,引导教学向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说,2023年历史新课标高考试卷在全面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唯物史观的运用,倡导文明交流与开放合作,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创新试题设计,科学评价学业水平,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023年“新课标卷”历史真题(答案+解析)
![2023年“新课标卷”历史真题(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f4206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1.png)
2023年“新课标卷”历史真题(答案+解析)2023“新课标卷”历史真题(答案+解析)高考已经结束了,各省考试试卷题目和答案已经陆续出来了,关于2023“新课标卷”历史真题(答案+解析)你们知道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收拾的2023“新课标卷”历史真题(答案+解析),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3“新课标卷”历史真题(答案+解析)如何填高考志愿汇总各类实用信息这一步是关键,按照我们第一步决定的位次信息,来定位自己的报考资历。
比如,超过一本线100多分,可以考虑985大学,强势211大学等,比如,北京邮电大学。
然后,开始汇总各种可以参考的政策信息,还有历史数据(往年招生计划、往年录取数据、小学的办学特色、目标专业就业情况等等)。
当我们打算好各类信息以后,就可以举行下一步工作。
初步举行志愿筛选在充足分析第二步中的数据以后,然后再对照自己的成绩与位次,还有“分数线差”,来举行志愿初步筛选。
主要包括小学与专业挑选。
小学一定要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原则来挑选,确保拉开梯度,充足利用平行志愿的优势。
并且,在初选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多地挑选一些小学,为自己接下来的挑选留下充沛的余地。
我们初步挑选好志愿以后,就可以举行接下来的志愿优化了。
高考志愿优化高考志愿优化是关键,在前一步志愿初选的基础上,充足利用自己的成绩与位次,对专业的迷恋以及对上大学的地域要求。
再充足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挑选小学策略,分梯度“降序罗列”自己的志愿。
倘若不是采取新高考的省份,还是按照“小学+专业”的志愿模式,一所大学对应多个专业,这种情况下在“冲一冲”的小学,一定要勾选服专业从调剂。
而在采取新高考的省份,高考志愿采用“专业+小学”的模式,“一个专业+一个小学”就是一个志愿。
这种情况下,高考志愿可能会比较多,有些省份多达到96个志愿。
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要采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策略来填报志愿。
将自己格外喜欢但是优势不太大的志愿放到最前面,可以将前20—30个志愿默认为“冲一冲”的志愿。
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评析
![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1e675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1.png)
··2023#(º$%?¿À½Á¾◇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民族中学 赵尕平一、试卷特点1.注重教考衔接,助力平稳过渡试题结构比较稳定,体现了试题的公平性、连续性和科学性。
从通史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分天下”,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重大体持平。
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比重上看,以中国史为重。
从古代和近现代史角度分析,试卷呈现“厚今薄古”的特点。
考查知识均源于教材,题目设计注重选材的丰富性和解题路径的多样性。
2.彰显以史育人,践行立德树人试题紧紧围绕高考的核心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历史学科育人优势,反映国际热点问题,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历史观。
例如,第35题呈现发达国家推卸环境恶化历史责任的主张,引导学生思考全球性问题需各国一起解决。
第42题以20世纪85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政策为切入点,启发学生认知中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改革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第43题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地域入手,思考该地域与中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
试题将家国情怀与时空观念相融合,启发学生争做中华文明的拥护者、传承者,彰显了文化自信。
3.呈现新课标特点,体现改革趋向试题注重呈现新的学习内容,引领学生从整体和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
例如,第31题、第32题、第33题分别以“《汉谟拉比法典》”“拜占庭帝国”“拿破仑战争”为考查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世界古代、近代文明的认识。
试题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整合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例如,第25题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主张,将“百家争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考查荀子、韩非、李斯思想的共通之处。
4.鼓励探究意识,服务人才选拔试题通过设置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或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对论证结果进行反证、探索和创新,凸显思维的个性和潜力。
2023年新课标历史学科高考真题(含解析)
![2023年新课标历史学科高考真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a84a6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3.png)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历史(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 公共墓地出现B. 农业的产生C. 贫富分化加剧D. 文字的使用【答案】C【详解】A、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A错误;B、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B错误;C、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D、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D错误。
故选C。
2.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A【详解】A、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
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
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
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选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正确;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B错误;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C错误;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D错误。
新课标2024_2025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02古代中国的经济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新课标2024_2025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02古代中国的经济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e5ca6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f.png)
02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全部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乎其微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清代江南的租佃制【解析】“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全部权的变迁,解除A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解除B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解除D项。
【答案】C2.(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需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忱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状况而非农夫的生产热忱,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新课标卷解析 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新课标卷解析 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6e73ed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c.png)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 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 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 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 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 。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 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 了更好生活。”
31.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 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 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答案】D 【解析】题干时间处于清末新政时期。题干中湖南谘议局的做法冲击了清廷权威, 排除A项;“架空了”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总督仍然是地方最高长官,排除B项; 题干中湖广总督瑞澂的做法体现了他仍然听命于中央,排除C项;在清末预备立宪 背景下,地方各省纷纷成立谘议局,接受新思想熏陶的士绅多加入其中。题干中 湖南士绅阶层的做法体现了士绅阶层积极参政,民主意识增强,故D项正确。
29.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 ,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 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 这表明 (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2023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a0821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3.png)
2023 年高考历史〔课标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效劳,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心有效把握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把握解析:C 此题主要考察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历史进展的影响。
AD 选项不对,西周的分封制没有使中心有效地把握地方,没有实现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把握,相反地方诸侯实力强大,所以导致春秋战国时候的割据混战,所以才会有以后的郡县制。
B 选项不对,西周没有王权的高度集中。
西周时代的宗法制是血缘根底上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简洁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秦汉统一。
25.图4 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状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图4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进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快速进展D.长江流域经济进展相对稳定解析:D 此题主要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进展成就。
依据图示信息和所学学问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商品经济较为活泼,经济进展相对稳定,D 正确。
黄河流域不少城市毁于战火,商品经济进展缓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黄河流域经济水平高于南方,A 不正确;河西走廊是在十六国时期得到开发,但不是进展最快的地区,B 不正确;C 黄河流域的丝织业是恢复进展而不是快速进展应排解。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C 此题主要考察对黄宗羲的思想的理解和生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AD选项不对,西周的分封制没有使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没有实现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相反地方诸侯实力强大,所以导致春秋战国时候的割据混战,所以才会有以后的郡县制。
B选项不对,西周没有王权的高度集中。
西周时代的宗法制是血缘基础上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秦汉统一。
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图4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成就。
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经济发展相对稳定,D正确。
黄河流域不少城市毁于战火,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黄河流域经济水平高于南方,A 不正确;河西走廊是在十六国时期得到开发,但不是发展最快的地区,B不正确;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是恢复发展而不是迅速发展应排除。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对黄宗羲的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天子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天子认为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的,纵然天子也不能把自己的是非作为判断标准,而应当在学校公议事情的是非。
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孙中山继承了其本质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原意中华先贤关于“天下为公”的思想。
国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因孙中山的推崇而非常熟悉。
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
苏格拉底是与古希腊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本题中“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一句,表明苏格拉底在捍卫自己的思想自由,B正确。
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和失败原因的认识。
巴黎公社在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但并未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C不正确。
巴黎公社是一次孤军奋战的城市武装起义,它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也未能发动广大农民,这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由此排除A、B。
从发布文告的内容来看,是希望得到农民的支持,故D正确。
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文化政策变化原因。
思想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筹,从根本上来说,是为政治服务的。
由此联想到,太平天国由反孔到尊孔的变化,也是出于其政权需要。
太平天国运动前期以宣传拜上帝教发动群众,矛头直指以孔教(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清政府,但后期则要求学尧舜,遵孔孟。
前后变化说明,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思想文化对社会运动的影响,考查知识点是“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
1895年,维新派康有为等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清政府,提出拒绝《马关条约》;迁都内地;练兵抗战;变法图强。
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举人赴京,后世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
这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
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说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已广泛觉醒,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
A 正确。
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本题时间信息表明是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的要向各国宣战,而清政府的地方官员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这足以说明清政府很难控制地方,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由此可知,B正确。
A没有体现C错误,地方实力派仍然是清政府官员。
不是列强傀儡。
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
32.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图5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从示意图的内容看,欧洲、日本、美国直接投资(资本流动)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且,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单一出口商品国家的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由此可知,资本流动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D正确。
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解析: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1962年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以人民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大搞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针对此种情况,中央发文进行调整,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始被调动起来,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A正确。
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材料信息可知,国家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这就意味着企业工资总额直接与企业效益挂钩。
很明显,其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3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解析:B 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理论。
题干三个人物的理论虽然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哥白尼的理论科学实验证明是错的,故A 错误。
C只符合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D只符合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
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对自然世界的认识,都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B正确。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