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回顾

合集下载

回顾与展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三十年

回顾与展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三十年
( )2 纪 9 代 :地位 确立 阶段 二 0世 o年 探索 新 的人才培 养模 式 , 确立 高职 教育 的地位 是这 个阶 段的主题 。2 纪 9 0世 O年代 ,探 索 一条 高 中程度起 点 的高职 教育之 路 , 为 高职教育 战线 上 成

中国高职教育 3 年发展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0
育理论 , 探索形成了以职业能力教育为基础的人才 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教育课程体 系 ,建立 了 由公共 课 、专业 理论 课和 实践 课组成 的 新课程 体系 ,为 高职教 育 的发展 带来 了新 的气象 。 9 0年代后期,这种职业能力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 界得到广泛认可, 并对高职教育地位 的确立起到了
郭俊朝 ,尹雨晴 2 ,马春皋 3
( . 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4 3 ;2邢台学院,河北 邢台 04 0; 1 邢 5 05 . 5 01 3邢台市职教 中心,河北 邢台 04 0 ) . 5 01

要:回顾我国高职教 育产生和发展 的历 史,展 望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对于我 国高职教育发
规 定实业 学堂 同普通 学 堂一样 也分 为三级 , 中最 其 高 级 是高 等 实业 学 堂 。” 类似 或相 同观 点 的还 …持 有石 伟平 等人 。 也有 学者 认为高 职教 育起 源 于改革 开 放 以后的 8 代初 。如王 明伦 认 为:“ 0年 国家教委 于 18 90年 批准 成立 了南京 金陵 职业 大学 、江 汉大
项十 分紧 迫 的任务 。1 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年 ,邢 台职业 技术 学
中心城市率先创办 了一批新型地方大学——短期 职 业 大 学 ,这 是 我 国最早 具 有 高职 教 育 性质 的学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
峰 。 0世 纪 2 2 O年 代 末 3 O年 代 初 。 国陷 入 深 重 的 经 济 危 中
业教 育 ” 一 名 词 的产 生 。 “ 等 职 业 教 育 ”这 一 名 词 是 这 高 在2 O世 纪 8 O年 代 中期 以后 才 出现 的 .但 我 国 近 代 早 期 的 高等 职 业 教 育 最 早 可 追 溯 到 洋 务 运 动 初 期 .当 时 是 以 “ 高等 实业 教 育 ” 谓 的 。 来 . 经 历 了 “ 等 专 门 教 育 ” 称 后 又 高 阶 段 再 到 “ 等 职 业 教 育 ” 段 , 今 已 历 经 了 将 近 10 高 阶 至 5 年 的 历史 。 国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在 曲折 中 发展 , 我 曾一 度 飞 速 发展 , 曾一 度 停 滞 不 前 。 管 如 此 , 也 尽 它的 发 展 、 索 和改 探 革过 程 对 于 我 国 今 后 ~ 段 时 间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 定 位 和 发 展 走 势仍 有 一 定 的 借 鉴 作 用 。
对 近代 技 术 人 才 的 需 要 。洋 务 派 人 物 便 开 始 兴 办 一 些 旨 在 培养 技 术 人 才 的洋 务 学 堂 , 中最 早 的 要 属 16 其 8 6年 创 立 的 福州 船 政 学 堂 。这 些 早 期 创 立 的 实 业 学 堂 并 非 像 传 统 封 建 教 育 那 样 造 就 “ 术 人 才 ” 而 是 施 行 技 能 教 育 训 治 . 练。 以培 养 运 用 机 器 的 技 术 人 才 为 目标 , 而 这 类 实 业 学 故 堂 可 以看 做 是 我 国近 代 职业 教 育 的原 始 形 态 。 由于 这 些 早 期 的实 业 学 堂 仍 处 于 萌 芽 状 态 .所 以其 造 就 的人 才 大 多 只会 简 单 的 机 器 操 作 和制 造 技 艺 .随 着 洋 机 器 的大 量 购进 , 要 越 来 越 多 懂 维 修 的 高 级 技 艺人 才 , 这 些 高级 需 而 技 艺 人才 多 数 依 赖 对 外 弓进 ,为 了解 决 高 级 技 艺 人 才短 I 缺 的 问题 , 些 人 开 始 酝 酿 在 高 等 学 堂 中增 设 实业 科 , 一 高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史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史

【职教史研究】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史付 菊(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16)摘 要:我国的高职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本文回顾了我国古代和近代高职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分三个阶段来探讨我国当代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史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7)06-0071-03 一、我国古代的高职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早在汉代的官学和私学中就有了高级的专业技术教育。

到了唐代,中央和地方的专业技术教育门类齐全,学制完善,办学性质有官办的、有半官半民的,开设有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医学等,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体系。

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增设了武学和画学。

元朝开始设置阴阳学,用以培养天文和算历方面的人才。

到了明代,除中央学校外,又大建地方学校,规定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一员;同时设置训导、府学四员,州学三员,县学二员,教授学生以礼、乐、射、御、书、数。

清代自1789年起,国子监还增设算学专科,分线、面、体三部。

可见,我国古代的专业技术教育在不断壮大,设科也日益细化,但在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科举制度下,官方以儒学统治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被轻视,发展受到限制。

二、我国近代的高职教育我国高职教育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这类教育的实体自清朝末年以来就已存在。

清末的高等实业学堂、国民政府时期的专门学校、专科学校均应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早期实业教育,就其基本功能及其教育思想演变而言,两者一脉相承,因此,一般把实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早期阶段进行研究。

(一)实业教育制度的建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开设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专科学校———实业学堂。

实业教育被晚清政府纳入1902年(壬寅)和1909年(癸卯)首次制订的现代学校教育的学制体系,尤其在癸卯学制中,实业教育不仅有初、中、高不同层次,而且与普通教育完全并列,其中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高等职业教育,具体分为高等农业学堂、高等工业学堂、高等商业学堂、高等商船学堂四科。

30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回顾、思考和展望

30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回顾、思考和展望

政策来 扶持 , 职业 教育形 成 了又一 个发
展 高峰 。这 就 是 建 国以后 的第 三个 高
校绝 大部分 已经停 办 , 17 到 9 6年 , 国 我
整个 高 中阶段 教 育 中绝 大 部分 就 是普
峰 , 迎来 了历史 上最好 的一个 发 展阶 也
段。
向 ,在人 才 培养 模 式上 明确 了工 学结 合 、 企合作 , 教学方 面 明确 了 “ 校 在 两加 强 ” 加强学生 的 职业道德 教育 、 强实 , 加 践操 作能 力的培养 和训练 。
元 的基 本生 活补贴 。
万, 在校生规 模 16 4 7万 。 当时高 中阶段
以 20 0 7年 数 据 分 析 , 中 职 学 校 数 18 2 , 4 3 所 年招 生 突 破 80万 。在校 生 0 接 近 20 0 0万 。高职 高专 16 所 , 1 8 年招 生近 3 0万 , 校生 80多万 。 中等 职 0 在 6 业教 育 和高 等 职业 教 育 的学 生 规模 已 经分 别 占高 中阶段 教 育 和普 通本 专 科 高等教 育总规模 的近 一半 。 三是 职 业教 育 的改 革 发展 思 路 更 加清 晰 , 在发 展方 向上 明确 了坚 持走 中 国特色职 业教育 发展 之路 , 在办 学方 针

法: 第一 , 职业 教 育 已经迎 来 了历 史 上 最好 的发展 时期 。 第二 , 与此 同时 , 已经
进 入 了一 个克难攻 坚 的阶段 。第 三 , 职 业 教 育的 发展 面 临两 大新 的 主题 和 三
济计 划并 且作 为一 个重 要 的组成部 分 ;
第 二件事就 是教 育结构 要改 革 , 特别是
通高 中 , 当时 留下 的中专学 校 比例 已经

高等职业教育30年发展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之三

高等职业教育30年发展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之三
五 次会 议 提 出 “ 试 办 一 批 花 钱 省 , 效 快 , 收 学 费 , 要 见 可 学 生 尽 可 能 走 读 ,毕 业 生 择 优 录 用 的专 科 学 校 和 职 业 大 学 ” 由此 正 式 诞 生 了 1 , 7所 职 业 大 学 。 职 业 大 学 发 但 展 缓 慢 ,到 1 9 9 6年 ,短 期 职 业 大 学 仅 8 2所 ,占当 年 13 0 2所 高 等 学 校 的 79 ; 校 生 仅 为 9 8 1 ,占 当 .% 在 83 人 年 高 等 学 校 在 校 生 3 2万 人 的 33 。④ 0 .%
18- 19 9 2 9 5年 是 起 步 阶 段 。 其 背 景 是 ,9 8年 17 1 2月 中 国共 产 党 第 十一 届 三 中全 会 ,开 启 了 以经 济 建
设 为 中心 、 面改 革 开 放 的历 史 新 时期 , 民经 济 开 始 全 国
全 面复苏和发展 。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带来 了对高级 专 门人 才 的强 烈 需 求 ,而 当 时 的 高 等 教 育 处 于 文 革 后 的 恢 复 时 期 , 源 极 度 匮 乏 , 缓 解 需 求 矛 盾 , 些 中 资 为 一 心 城 市 开 始 试 办 地 方 性 的 职 业 大 学 。这 种 职业 大 学 一 开 始 就 以专 业 设 置 的 灵 活 性 、 养 目标 的技 术 应 用 性 、 培
报 二 O O 九
校 发 展 的 不 二 法 门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是 高 等 教 育 的 一 种 类 型 ,是 职 业 教 育 的高 级 阶段 。它 以就 学 者 已具 备 的高 中 或 相 当 于 高 中 的 文 化 科 学 知 识 水 平 为 基 础 , 以 某 一 特 定 的 职 业 岗 位 ( ) 需 要 的理 论 知识 、 业 技 术 、 门 技 能 为 主 要 群 所 专 专 教 学 内容 , 养 直 接 在 生 产 、 设 、 理 、 务 第 一 线 从 培 建 管 服 事 技 术 应 用 、 营 管 理 、 新 技 术 设 备 运 作 的 高 技 能 人 经 高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05
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展望
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
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调整 和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 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

加强实践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学生的 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 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
提升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高水平的教师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
资金投入
社会各界通过多种方式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如捐赠、设立奖学金等 ,助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企业参与与合作
校企合作
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实践教学资源 ,实现校企共赢。
产教融合
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将产业需求融入教育教学中,提高人才 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和
优势互补。
实践教学与就业对接
03
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
缝对接。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加强产学研合作
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促进 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科研成果转化
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促进科研成果的产 业化。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 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 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实践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通 过实验、实训、实习等方 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动手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01
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溯源与发展趋势展望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溯源与发展趋势展望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溯源与发展趋势展望
杨艳玲
( 武汉 工程职 业技 术 学院 武汉 :3 0 0 40 8 )
摘 要 : 文通过 对 我 国高等职 业教 育发展 历程 的 回顾 、 本 分析 , 结 出 高等职 业教 育发展 的 主要 经 总
验 , 以此 为依据 , 括 了我 国高等职 业教 育建 设 的发展 趋 势 。 并 概
革 的决 定 》 出 :要 积极发 展高 等职 业技 术院校 , 提 “ 逐
分 配制度 和高 校领 导 体 制 的 改革 起 到 了 推 动作 用 二 是坎坷 之路 。高 等职 业教 育在 发展 中经历 的坎 坷 是 普通高 等教 育无 法 比拟的 。“ 流教 育” “ = 、非正 规 教 育” “ 、落榜 生教 育” 等偏 见 和错 误 认 识 ; 展 环 境 发 的 时好 时坏 ; 育 属 性 、 成 内容 、 教 组 与相 关 教 育 的关 系、 生源 、 培养 目标 与 人 才 规格 以及 办 学 模 式 方 面 , 理论 上存 在很 大 的争议 , 一些 不准 确 、 不完 整 的认 识
性, 为其 新一 轮发 展未 雨绸 缪 , 前作 好准备 。 提
建设 中的重要地位 , 高等职业教育 的发展迎来了又
1 高等职业教 育的发展历程
我 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等 职业 教育 的发 展 从 上 世 纪 8 代初 O年
开始 , 经历 了短短 2 O多 年的 时 间 。8 O年代 初 , 我 在
维普资讯
第 1 卷第 l 8 期
20 0 6年3 月
武汉工程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u  ̄ o W u a n i e i gIsi t om ] f h nE g ̄ r n n t ue t

二十世纪九十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十世纪九十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历史回顾
当中 。

等专 科 教 育 的基 础 理论 和专 业基 础 理论 教 育 以应
以 “ 改 一 补 ” 索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办 学 为 三 探

用 为 目的 , 以必 需 、 用 为度 , 够 以掌 握概 念 、 化 应 强
用为 教学 重点 。专业课 教 学 内容要 加 强针对 性 、 实
职 教史话
2 1 第1期珂 通 0年 7 I 1
二十世 纪九十代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 政策 的历 史回顾
产 全 治
( 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 新 乡 4 3 0 ) 5 0 3

要 :二十世 纪九十年代是我 国高等职业教 育发展 的重要 历史时期பைடு நூலகம், 也是 一个快速 发展 时期。从其发展过程
19 94年 7月 , 国务 院 下 发 《 于 ( 关 中国 教 育改
起 示 范 和骨 干 作用 的学 校 ,加 强成 人 教 育 与职 前 革和发展纲要 ) 的实施意见》 意见》 。《 提出, 有计划 的职 业技 术 教 育 的密切 合 作 。积 极 推 进 现有 职 业 地 实 行小 学 后 、 中后 、 中后 三 级 分 流 , 力 发 初 高 大 大 学 的改 革 ,努 力 办好 一 批培 养 技 艺性 强 的高 级
职教 史话
19 9 4年 , 国家教 委批 准 成都 航 空工业 学 校 、 株 新 的办学 目标 和要 求 。 洲 冶金 工业 学 校等 1 省 、部 所属 的 l 重点 0个 0所 19 96年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职业 教育 法》 布 。 《 颁
中等 专业 学校 进行 高 等职 业教 育班 试点 。到 19 《 教 法 》 96 职 规定 : 业 学 校教 育 分 为初 等 、 职 中等 、 高 年 , 国共 已有 2 全 2所 学 校 试 办 五 年 制 高 职 , 为 成 等职 业学 校教 育 。初 等 、 中等 职业学 校教 育分别 由 初等 、 中等 职业 学 校实 施 ; 等职 业 学校 教 育根 据 高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国际经验借鉴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国际经验借鉴


我 国高职 教育的历史发展特征
1 . 改革 开放 以前 的职 业教 育
与 西方 的高 职教 育 一 样 , 我 国最 早 的高 职 教 育 可 以追溯 到 工业 萌 芽 的 1 8世 纪 。 自洋 务 运 动 开 始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8 —1 3 【 基金项 目】 广 东省 高职教 育教 学管理委 员会 2 0 1 3 年 度教改重点课题 , 项 目编号为 J G W2 0 1 3 0 1 3 ; 广 东省 高等职业

5 1—
教育机构 为业民得到授权领导中国的
职业教 育 。尽管声 称 职业 教育 的 目的是 实现 工业 目 标, 但 是两 次政治 运 动让这 些计 划胎 死腹 中。
2 . 现在 的职 业教 育
也承担一定的资金投入责任。 3 . 对 我 国职业 教 育发展 特征 的分析 和 总结 在1 9世纪之前 , 职业教育主要是依靠学徒制来
产业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 制 造业 大 国 , 位 于珠 三 角 和 长 三 角 的 制造 基 地 却 常
常 面 临劳动 力短 缺 的 问 题 , 尤 其 是对 于具 备 一 定 职 业 技 能 的劳 动力 更 是 难 以寻 觅 。然 而 , 每年 都 有 一 大 批 的大学 毕业 生 面 临 找 工作 难 、 就 业 市 场 不 景 气 的困境 。造 成这 一落 差 的主要 原 因之一 是 我 国的高
因“ 文化 大革命 ” 的爆 发而受 到 巨大 的影 响。“ 文
革” 期 间几 乎 所 有 的学 校 都 受 到不 同 程 度 的 破 坏 ,
高职学校按 照要求用来搞政治 宣传 , 甚至在 “ 大跃
进” 期 间, 被用 作动 员 “ 大跃 进 ” 生产 的工 具 , 全 国 的 中学 和高 校纷 纷创 办 小 型 工 厂 和农 场 , 而 高 职教 育 在 这 一时期 的显著 特 征 是 创 立 新 型 职业 农 业 中学 , 其 中一半 的时 间用 以学 习 与 工作 相 关 的技 术 , 另 一 半 时 问用 以务 农 。这 一 时 期 , 高 职 的 主要 课 程 是 对 工 人 和农 民 的快 速 培 训 课 程 以 及 文 化 知 识 学 习 课 程 。这些课 程 是为 响应 中国领导 人 向工作 中的人 们 和其 子女 承诺 的保 证 全 民受 到教 育 而 开设 的 。 【 2 事 实上 , 就高 职项 目的入学 而 言 , 工 人和农 民及其 子女 是 被优 先考 虑 的 。为 了使 理论 与实 际相 结 合 , 城 市 的高 职教育 逐 渐 与地 方 企业 接 轨 。 “ 综合 职业 技 术 教育” 被 用 来 强 调 初 级 和 高 级 的课 程 , 这 些 课 程 事 实 上 主要还 是 以 自然 科 学为 中心 。

在前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流意识

在前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流意识
二.高等职业Fra bibliotek育发展的主流意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具有普遍性的 主流意识概括如下: 1、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其中一个类型。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 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 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爱岗、敬业、诚信、守法等良好职业道德,面向 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高 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使命,也是高等职 业院校的办学宗旨。
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段历程。
截至2006年底,高等职业院校在数量,在校 生规模、招生数及毕业生数等体现大学规模方面, 已成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我国提 前八年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发 挥了决定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创造了世界高等教 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2006年11月16日,教育 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 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是指 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 件。它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步入注 重内涵建设、重在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加强建 设、提高质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意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具有普遍性的 主流意识概括如下: 2、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行业与企业发 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主动与社会、 行业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是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确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地方性特点,强调面向区域经 济发展,紧贴区域的产业、行业发展,积极为本地区 的支柱产业发展服务。在校企紧密合作办学过程中, 实现按企业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相互支持与服 务实现双赢。

我国职业教育30年发展历程

我国职业教育30年发展历程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30年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波澜起伏,通过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回顾三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对于深入认识中国要不要发展职业教育、中国需要发展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怎样发展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历史回顾(一)恢复阶段( 1978-1984 年)文革期间,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被破坏,其中,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倾向尤为明显。

到 1976 年,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由中专和技校构成,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中师)共计 3710 所,在校生 91 万多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重由 1965 年的 52.6% 降至 6.1% ,高中阶段普职比为15.4 ∶ 1 . [1] 因此,本阶段国家职业教育政策重点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1 .确立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目标并初见成效。

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考虑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专、技校的比例。

由此,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被提到政策制订的日程上来。

1980 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以下简称《改革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中职教育的倾斜政策。

到 1985 年,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分别比 1980 年增长了 26.4% 、9.1% 和 4.8 倍,总人数达到 415.6 万人。

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 35.9% ,比1980 年提高了 17.2 个百分点。

2 .形成了多部门、多行业共办职业教育的途径与格局。

《改革报告》提出,要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

这项政策的一个明显效果在于,在促使中专、技校数量增长的同时,促成了一种新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由普通中学改办而成的职业高中。

1983 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途径,并提出对教育部门主办的职业教育每年追加一次补助。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我国的职业教育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的教育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过去,职业教育在我国被普遍认为是"剩余教育",被贬低为劳动力来源的"后备军"。

然而,随着人们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日益增长,职业教育开始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选择之一。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这使得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其次,我国职业教育在培养实用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传统的学术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实用性。

我国的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和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到更多的实际技能。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最后,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鼓励人们选择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结合。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实训基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将继续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样式: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概述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介绍了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正文部分将分两个小节来叙述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支持。

教育40年发展侧记

教育40年发展侧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间,我国教育从普及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大众化,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性教育,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回顾我国教育40年的发展历程,梳理其取得的辉煌成果。

一、普及义务教育,奠基国家未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政府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稳定教师队伍。

2. 加强农村教育。

针对农村教育薄弱环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3.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通过城乡对口支援、教师交流等方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 深化课程改革。

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经过40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均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创新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1. 扩大招生规模。

通过扩大招生名额,使更多优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2.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育新兴学科,满足社会需求。

3.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 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加强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50%,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国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三、职业教育崛起,服务产业升级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地位日益凸显。

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1. 改革职业教育体制。

打破行业、地域、学校界限,建立多元化职业教育体系。

2.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我国职业教育30年历史回顾与发展策略研究——劳动力市场视角

我国职业教育30年历史回顾与发展策略研究——劳动力市场视角

高等职业教育尽管在 国家的大力 人 员 、技 工 和 其他 受过 良好 职 业 培训 的 城 乡 劳 动 能得到 良好发展。 但 者 。尽快 培养社 会 主义现 代化 建设所 需要 的各 类 专 提倡 和 推 动下规 模 显著 扩 大 , 其 对 普通 高 等教 育 的比较优势并未显现 , 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实际地位 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 , “ 加 和竞争力并没有显著提升。 强 中等 职 业 教 育和 高等 教 育 ……培 养 各 种 专 业 人 才 , 高全 民族 的科学 文化水 平 。”9 5 中共 中央 提 18年 二 、 实 纬 度 : 动 力 市 场 的 发 展 完 善 与 现 劳
20 年第 1 期 09 6 第3 0卷 总 58 7 期
职业 技术 教 育
VOC I AT ONAL AND T ECHNI AL EDUC I C AT ON
No 1 , 0 9 .62 0
V0I0 1 3
Ge e a . 7 n r lNo 5 8
我 国职 业教 育3 年历 史 回顾 O 与发展 策 略研 究
第十 四届 三 中全会 才第 一 次鲜 明地提 出 了“ 动力 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来看 , 由于 没 有 根据 经 济 结 构 、 业 结 构 对 人 才 需 产
市场 ” 的概念 。 以说 , 可 至此 中国劳动 力市 场发育 才 求 的变化作出适时调整 , 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 的结 中 真正开始 。本文将这一时段称为“ 前劳动力市场 阶 构 性失 业 非 常严 重 。随着 改 革开 放 的 不断 深入 , 段 ” 。 国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虽然不断提高 , 但却存 即存在 主要 劳动力 市 场 和次 要 劳动 在此期间 , 国家 改 革 开放 刚 刚起 步 , 济 社 会 在 明显 的分层 , 经 力 市场 。 职业 院校毕 业生 很难 进入 主要 劳动力 市 而 发 展不 仅需 要高 级科 学技 术 专 家 , 而且 迫 切需 要 千 百 万受 过 良好 职业 教 育 的 中 、 级 技 术 人 员 、 理 场 , 而社 会 地 位 持 续 不 高 , 以 中 等 职业 教 育 没 初 管 因 所

在改革开放中迈向光辉的新世纪_我国高等教育20年发展历程回顾

在改革开放中迈向光辉的新世纪_我国高等教育20年发展历程回顾
2
1993 年初党 中央、国务院 颁布了
中 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纲
要 , 1994 年 6 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 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995 年 3 月颁布了 教育法 , 今年又 颁布了 高等教育法 。 1996 年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交通大学 百年校庆时讲话提出, 高等学校要做到 全面适应现代化建 设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需要, 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 从 而进一 步明确了高 等教育在 社会主 义市场经 济条件 下的努 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理清了改革思路, 明确质量意识和效益 观念, 高等教育进入深层次改革与发展阶段。 20 年来,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 成 人高 等教 育共 为社 会培 养输 送了 专科 以上 毕业 生 1801 万 人, 其中专科毕业生 1213 万人, 本科毕业生 545 万人, 研究生 43 万人, 高等学校还为各行各业成千上万的从业人员实施了 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目前, 我国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 已跃居世界前列, 每年本专科毕业生数量占世界首位。恢复 高考以 来培养的大 批高级专 门人才 已成为我 国经济 建设和 社会各 条战线上的 骨干和中 坚力量 , 对我国 经济的 持续发 展、 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 没有高等教育 20 年的迅速发展, 就不可 能有今天改革开放 的繁荣局面。 20 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保持了较快的发展, 其速度居世 界前列。普通高校数量从 1977 年的 404 所增加到 1997 年的 1020 所, 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由 1977 年的 27. 3 万人, 增加到 1997 年 100 万人左右, 年递增近 6. 9% ; 在 校生规模从 60. 8 万人增加 到 1997 年的 317. 4 万人, 年递增 8. 6% 。同时, 成人高等教育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招生人数从 1980 年的 20. 4 万人增加到 1997 年的 100. 4 万人, 年递增约 9. 8%; 在校生人数从 49. 7 万人增加到 272. 5 万人, 年递增 约 10. 5% 。此 外, 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显著增强, 招生规模同 样保持较高 的增长速度。 1978 年恢复 招生时当年 招生人数 仅为1. 1 万人, 到 1997 年, 研究生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分别达 到 6. 4 万人和 17. 6 万人。1978 年我国国在学研究生已达 17. 6 万人, 其中 博士生 4 万人, 授予的学位, 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 全 国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共 584 所; 有权授予硕士学 位的单位共 688 个,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共 8611 个; 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单位共 326 个,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 业点 1824 个,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381 个, 国家还正式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回顾与展望[摘要]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技工师范教育,后先后经历了中专试办五年制高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等阶段。

进入21世纪,衔接的形式更加多样,初步形成了五年一贯制、对口升学、单独招生、免试推荐、注册入学等形式。

完善中高职衔接制度,必须按照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加大四方面的改革力度。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衔接一、新中国中高职衔接的历史起点毕业生再经过二年或三年的培养,使他们成为一批新生长的教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学习苏联师。

”①从实践来看,当时技工学校较集中的省市建立了技工师范经验办起了技工学校。

随着技工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多,教师工学校。

如旅大市劳动局为了帮助本市技工学校解决师资问题,作提上议事日程,为此,开始从技工学校毕业生中选取优秀毕业最近在大连机车车辆厂的协助下,办起了一所技工师范学校,培生开展新教师培养,从而开启了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历史。

1959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系统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四级工以上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技工学校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指出:操作技能的技工学校教师……全校共有学生一百八十五名,他“为了满足技工学校不断提高与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培养新教们都是从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中选出来的优秀学生。

这学期设师和提高现有教师的水平,在技工学校较多的地区,应该争取选置专业和文化等两个班,暂定学习一年,要求专业班的学生毕业择条件较好的技工学校附设师资培训班,招收技工学校的优秀后,既能担任实习教师,又能担任技术理论课教师;要求文化班的学生毕业后,能担任主要文化课教师。

②这种中高职衔接的技工师范教育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中得以快速发展。

1960年,当时劳动部的刘亚雄副部长在郑州举行的全国技工培训工作现场会议上总结发言中指出:凡是已经有技工学校50所以上和今年计划发展到50所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应该筹办一两所师资学校或训练班,积极培养教师。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一、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复苏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和社会开始逐步转型。

教育领域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平等的机会进入高等教育机构。

2. 增加教育投入:政府开始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以提高教育水平。

3. 调整教育结构:对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了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1985-199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全面推行教育体制改革,以进一步解放教育生产力,提高教育质量。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2.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中等教育开始向职业教育转型,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 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开始向多元化、开放化方向发展,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三、1991-1998年:市场经济下的教育改革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市场化:政府开始推行教育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以增加教育的供给。

2.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

3. 教育信息化:政府开始推行教育信息化改革,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四、1999-2009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教育改革:政府开始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实施了一系列农村教育改革措施。

2. 职业教育改革:政府开始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3.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等教育开始注重提高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40 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40 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

2019年第7期改革与探索相较中等职业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随着经济建设对高层次现代化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

在过去的40年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按照酝酿发展→稳定发展→加速发展的逻辑进行,整体结构调整主要沿两条线展开:一是纵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逐层提升;二是横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多样改革。

值此改革开放40年之际,回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总结和反思高等职业教育各层级、各学制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自身优势与不足之处,有助于把握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发展历程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地位不断提升,获得大力发展,上升空间也愈加广阔,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得到不断提高,逐渐打破了职业教育被定义为“断头教育”的论断。

截至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形成了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两大层次。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建立职业大学20世纪80年代,以职业大学成立为标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开始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

1980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同意创办金陵职业大学的批复》,我国第一所职业大学诞生。

同年,教育部又陆续批转成立了无锡职业大学、江汉大学等12所职业大学。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在其第二十八章“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中提出:“提高大学专科比重。

试办一些花钱少、见效快、酌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

”[1]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井文(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摘要:改革开放40年,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始终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

2022年3月第38卷第2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Mar.,2022No.2,Vol.38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宫文飞1,李勇江2,李志义1(1.大连理工大学开发区校区公共教学资源部,辽宁大连116023;2.辽宁省教育厅,辽宁沈阳110032)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先后经历了规范办学、强化内涵、满足社会需求三个发展阶段,并且从单一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发展到内外结合的全面质量保障体系。

结合国内外教育评估的经验与高职教育自身规律特点,从评估模式、评估动力机制、评估标准和评估技术四个维度来预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制度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评估模式多元化;评价动力机制为内外结合,以内为主;评估标准国际化;评估技术与手段现代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评估;悉尼协议;评估标准;评估模式;评估动力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742(2022)02-0024-09一、我国高职教育评估历史回顾(一)国家层面的探索与推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原国家教委开始研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估,设计出台了《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和《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方案》,并于1996年和1997年在湖南等四省市开展了合格评价试点,在沈阳电力专科学校进行了优秀评价试点。

1998年高职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并入高教司,与原高教司管理的高等专科教育实行三教统筹,统称为高职高专教育,并逐步建立起高职高专教育的评估制度。

[1]1.水平评估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后,职业教育的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教育质量问题也引起了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教育部于2003年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简称“水平评估”),并在26所院校首先进行了评估试点,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范畴 。2 0世纪最后的 2 年里 , 0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 目前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 键 词 ] 高 等 职业 教 育 ; 关 历史 回顾 ; 发展 阶 段
[ 中图分类号] G 1.9 【 792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7 — 44 2 1)4 00 一 3 61 55 (000 — 12 O
2 4所 , 5 高等实业 学堂 10 9 9年 全 国有 1 , 当时官 3所 而
立大 学有 3所 , 省立 高等学 堂 2 3所。高等实业学 堂 已
占 当 时高 等 学 校 总 数 的 13 J /。 二、 高等 职 业 教 育 的兴 起
11 92年 1 , 月 中华 民 国成立 , 由蔡元 培 任教 育 总
校, 办学宗 旨是“ 教授 高等学术 , 养成专 门人才 ” 门 ,
类从农 、 商 、 工、 船扩 展到政 法 、 医药 、 术、 乐、 国 美 音 外 语 等九类 。纵观我 国职业 教育发 展史 , 民国时期成 为 我 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时期 , 主要有 以下两方面原 因: 一 方 面, 反帝反封建 思潮 的推动 与民族资本 主义 经济 的 振兴 , 促进 了职业 教育 的兴起 。这 是因为 西方各 国在 这 一时期忙于第 一次 世界大 战 , 时放松 了对 中国的 暂 经 济侵略 , 从而使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有了较大 的发展 ,
[ 收稿 日期 ] 2 1 2— 3 00—0 2 [ 作者简介 】 罗玉 (93 , , 17 一)男 湖南新化人 , 大众传媒 职业技术 学院思想 政治课教学 部教师 。研 究方 湖南
向 : 国近 现 代 史 。 中
・-- — —
1 2 ・— 0 . ・ —
“ 类学校 毕业 生 除升学 外几 无 他路 ” “ 各 , 学生 有 读 书
招 收 l 以上 中学毕业 生或同等学历者 , 8岁 分本科 和预 科 。各学堂因专业不 同 , 修业 年限也 各不 相 同。高 等
农业学堂、 高等商业 学堂预科 一 年 , 科三 年 , 等工 本 高 业学堂 , 不设预科 , 科三 年 ,为五 年毕 业。 同时
高等职业教育的萌芽 生可直升高 一级 同类 专 业 的学堂 。这两 个 章程 的颁 布, 中国的职业 教育在制度上 正规化 , 使 同时也标志着 中国实业教育 的正式确 立 , 中 国高 等职业 教育 的萌 是


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 , 是在鸦 片战争以后新学的兴 起和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 的前提下萌芽 的, 以李鸿章 、 左
长, 改实业学 堂 为实 业学 校 、 等实 业学 堂 为专 门学 高
在癸卯学制 中, 实业教育不仅有初 、 高不同层次 , 中、 而
且 与普通教育完全 并列 , 中高等实业 学堂相 当 于今 其 天所说的高等职业 教育, 具体分为高等农业学 堂、 高等 工业学堂 、 高等商业学堂、 高等 商船 学堂 四科。实业学 堂的教育宗 旨是 “ 意在使 全 国人 民具有各 种谋生 之才 智技艺 , 必为富国富民之本” …其 中规定高等实业 学堂
的科学技术 , 建立 了一批新式教 育机构 , 如福 州船政学 堂、 江南制造局等 , 是 中国第一 批职业学 校——实业 这 学堂。这些冲破传 统教 育藩篱 的教 育机构 , 更加 注重 “ 经世致用”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专 门的实用技能 。随后 , 在维新变法 中出现的以农 、 商、 工、 船等 民用实业 为服务 目标的教育机构 , 就成为了中国早期职业教育的雏形 。 实业教育被 晚清政府纳入 10 9 2年( 寅) 10 壬 和 99 年( 癸卯 ) 首次制订 的现 代学校教 育的学制体 系 , 尤其
第1 O卷第 4期 2 l 7月 0 0年
J U N L FH N NM S M DAV C T N 院学报 A O L G O R A 湖A A S E I O A I A C NC LC L E E O U 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 L E H I O T
V1 0N. 01 0 . 4
之 习惯 , 无劳动之 习惯 ” 毕业 生不 断进入失 业的行 列 , ,
作为 主要 教材 , 把工人大学 首先 办成 政治大 学” 。培养
目标是 :有社会 主义觉 悟有 文化 的劳 动者 , 根本 的 “ 最

而其根 源在于教育与职业的分离 , 校与社会 的脱 节 , 学
宗棠 、 之洞 等 人 为 代 表 的 洋 务 派 , 们 主 张 学 习西 方 张 他
芽 。在 国家实业教 育制度 的保护和 鼓励 下 , 业学 堂 实
得到 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 据统计 ,97年全 国实业学校 10 共有 17所 ,9 8年增至 19所 , 10 3 10 8 到 99年 已经 达到
资本 主义 的发展迫切要求与之直接关联 的职 业技 术教 育为之提供技术 与管理 人才 。另一 方 面, 方实用 主 西
义教育思潮促进 了职业教 育的兴起 。最早提倡实用 主
高 、 初级实业学堂 是衔接相 通 的, 一级 学堂 毕业 中、 低
义的是黄炎培 , 他认 为 以前 的教 育是 “ 名 的教育 ” 虚 ,
J1 0 0 u.2 1

教 育论 坛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回顾
罗 玉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课教学部 , 湖南 长沙 4 0 0 ) 110
[ 摘
要] 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经济 的发展同步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
不断地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 了萌芽、 经历 兴起 、 徘徊和发展四个阶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 体, 自清朝末年 以来就 已存在 , 清末的高等实业学堂、 国民政府时期 的专 门学校 、 专科 学校均属 于高等职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