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活力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实验五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实验五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实验10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正交实验法(碘量法测定酶活力)四个班,每班分16组两个同学一组目的要求:初步掌握正交实验设计法(简称正交法)的使用,运用正交法测定底物浓度、温度和pH这三种因素对酶活力的影响。

实验原理:酶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值、激活剂和抑制剂等都能影响酶的反应速度。

这种多因素的实验可通过正交法即用—特制的表格——正交表来安排试验,计算和分析实验结果。

这样就能通过少量实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正交法是一个多、好、快、省的方法,目前已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

本实验运用正交法测定酶浓度、温度、PH值这三个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并求得在什么样的底物浓度、温度和pH值时酶的活性最大。

酶活力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法测定。

过氧化氢酶能把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其活力大小以一定时间内一定量的酶所分解的过氧化氢量来表示。

被分解的过氧化氢量可用碘量法间接测定。

当酶促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终止反应,然后以钼酸铵做催化剂,使未被分解的过氧化氢与碘化钾反应放出游离碘,再用硫代硫酸钠滴定碘。

其反应为:H2O2+2KI+H2SO4→I2+K2SO4+2H2OI2+Na2S2O4→2NaI+Na2S4O6反应完后,以样品溶液和空白溶液的滴定值之差求出被酶分解的过氧化氢量,即可计算出酶的活力。

实验器材:试管15毫升试管9*16=144支吸管1毫升2*16=32支吸管5毫升2*16=32支吸耳球16个漏斗1个研钵(或者搅碎机)1个(1台)恒温水浴锅3台铁架台16个蝴蝶夹16个酸碱两用滴定管16个100毫升的三角烧瓶3*16=48个烧杯500毫升18个(装好水放到恒温水浴锅里)实验所需药品:1. 0.01 mol/L 的过氧化氢溶液每组消耗50毫升,每班需16ⅹ50=800毫升1.1毫升过氧化氢溶液,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毫升。

(用带盖白色试剂瓶分装10瓶。

分装1000毫升即可,其余3000用白色大试剂瓶装好备用)2. 1.8 mol/L 的硫酸溶液(每组消耗50毫升,每班需16ⅹ50=800毫升)共配4000毫升95毫升浓硫酸,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毫升。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的曲线分析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的曲线分析
02
对于温度和pH的影响,可以采用更精细的温度和pH梯度进行实验, 以获得更准确的酶活力变化曲线。
03
在研究抑制剂和激活剂的影响时,可以尝试更多的抑制剂和激活剂种 类,以更全面地了解它们对酶活力的影响。
04
在实验结束后,应对实验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确保结论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不同酶的最适pH值不同,大多 数酶的最适pH值在6.5-8.0之间。
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主要与酶的 解离状态有关。过酸或过碱的环 境会使酶的解离状态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其活性。
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也呈曲线变化。抑制剂可以降低酶的活性,且不同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程度 不同。
抑制剂可以分为不可逆抑制剂和可逆抑制剂两类。不可逆抑制剂与酶结合后,会导致酶永久失活;可逆 抑制剂与酶结合后,可以通过其他物质的作用使酶恢复活性。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主要与酶的稳定 性有关。高温会使酶的结构变得不稳 定,导致酶失活。
不同酶的最适温度不同,有些酶的最 适温度在30-40℃,而有些酶的最适 温度可能高达70-80℃。
pH对酶活力的影响
01
02
03
pH对酶活力的影响也呈曲线变化。 在一定pH范围内,酶的活性随着 pH的升高而增强,但超过一定范 围后,酶的活性会迅速降低。
pH对酶活力的曲线分析
总结词
pH对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随着pH的改变,酶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详细描述
酶的活性受溶液的酸碱度影响。在一定的pH范围内,酶的活性随着pH的升高而增强。这是因为合适的pH能够维 持酶的活性中心结构和功能,使酶与底物更好地结合。但当pH过高或过低时,酶的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导致酶 失活。

影响酶活力的六点因素

影响酶活力的六点因素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米契里斯(Michaelis)和门坦(Menten)根据中间产物学说推导出酶促反应速度方程式,即米-门公式(具体参考《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由米门公式可知:酶促反应速度受酶浓度和底物浓度的影响,也受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影响。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从米门公式和酶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图解可以看出:酶促反应速度与酶分子的浓度成正比。

当底物分子浓度足够时,酶分子越多,底物转化的速度越快。

但事实上,当酶浓度很高时,并不保持这种关系,曲线逐渐趋向平缓。

根据分析,这可能是高浓度的底物夹带夹带有许多的抑制剂所致。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在生化反应中,若酶的浓度为定值,底物的起始浓度较低时,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即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当所有的酶与底物结合生成中间产物后,即使在增加底物浓度,中间产物浓度也不会增加,酶促反应速度也不增加。

还可以得出,在底物浓度相同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与酶的初始浓度成正比。

酶的初始浓度大,其酶促反应速度就大。

在实际测定中,即使酶浓度足够高,随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并没有因此增加,甚至受到抑制。

其原因是:高浓度底物降低了水的有效浓度,降低了分子扩散性,从而降低了酶促反应速度。

过量的底物聚集在酶分子上,生成无活性的中间产物,不能释放出酶分子,从而也会降低反应速度。

3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度最大。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酶促反应速度可以相应提高1~2倍。

不同生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不同。

如,动物组织中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微生物体内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25~60℃,但也有例外,如黑曲糖化酶的最适温度为62~64℃;巨大芽孢杆菌、短乳酸杆菌、产气杆菌等体内的葡萄糖异构酶的最适温度为80℃;枯草杆菌的液化型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85~94℃。

可见,一些芽孢杆菌的酶的热稳定性较高。

酶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酶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酶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酶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简介: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在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

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实验旨在探究温度、pH值和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 准备一组酶溶液和一组底物溶液;2. 将两组溶液分别加入不同温度的试管中,如10℃、25℃、40℃、60℃和80℃;3. 在每个试管中加入相同量的底物溶液,并迅速混合;4. 通过测定反应物质浓度的变化来测定酶活性。

结果与讨论: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可以观察到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加,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

这是因为酶是一种蛋白质,高温会使其构象发生变化,导致酶活性的降低。

因此,适宜的温度可以提高酶活性,但过高的温度会对酶的结构产生不可逆的破坏。

实验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 准备一组酶溶液和一组底物溶液;2. 将两组溶液分别加入不同pH值的缓冲液中,如pH 2、pH 4、pH 7、pH 9和pH 12;3. 在每个试管中加入相同量的底物溶液,并迅速混合;4. 通过测定反应物质浓度的变化来测定酶活性。

结果与讨论: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可以观察到酶活性在不同pH值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一般来说,酶活性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较低,而在中性条件下较高。

这是因为酶的活性受到酸碱度的影响,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破坏酶的结构,从而降低酶的催化效率。

实验三: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 准备一组酶溶液和一组不同浓度的底物溶液;2. 将不同浓度的底物溶液分别加入试管中;3. 在每个试管中加入相同量的酶溶液,并迅速混合;4. 通过测定反应物质浓度的变化来测定酶活性。

结果与讨论: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可以观察到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活性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酶的活性与底物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更高的底物浓度意味着更多的底物分子与酶发生反应,从而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方法1 用“试剂检测法”鉴定酶的本质可采用“试剂检测法”或“蛋白酶水解法”确认酶的化学本质——若酶为蛋白质,则遇双缩脲试剂可呈紫色,并且用蛋白酶处理可失活。

同理若为RNA ,则遇吡罗红呈红色,且用蛋白酶处理仍具生物活性,而用RNA 水解酶处理会丧失活性。

方法2 用“对比实验法”探究或验证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验证酶的高效性 ①设计思路验证酶高效性的方法是“对比法”,实验变量为不同类型催化剂,因变量为底物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

②设计方案(2)酶的专一性的实验探究方法——对比法①设计思路:常见的方案有两种,即底物相同但酶不同或底物不同但酶相同,最后通过观察酶促反应能否进行得出结论。

②设计方案方案一⎩⎪⎨⎪⎧实验组:底物+相应酶液――→检测底物被分解对照组:另一底物+相同酶液――→检测底物不被分解方案二⎩⎪⎨⎪⎧实验组:底物+相应酶液――→检测底物被分解对照组:相同底物+另一种酶液――→检测底物 不被分解③结果分析:根据底物性质选用相应试剂检测,若实验组底物被分解,对照组底物不被分解,则证明酶具专一性。

④实验成功关键点若选择淀粉、蔗糖、淀粉酶做酶的专一性实验,最好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反应物是否被分解,一般不选用碘液,因其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

方法3用“梯度法”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或pH)(1)设计思路:设计实验时需设置一系列不同温度(或pH)的实验组进行相互对照,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酶促反应所需时间最短的一组对应的温度(或pH)最接近最适温度(或pH)。

相邻组间的差值(即梯度值)越小,测定的最适温度(或pH)就越精确。

(2)设计方案【典例1】(2016·全国课标卷Ⅰ,3)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解析测定酶活力影响因素时,在改变被探究因素之前,务必防止酶与底物混合,故只有C选项所述操作顺序正确。

实验报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实验报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实验报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是一类生物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

在生物体内,酶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化过程,如新陈代谢、消化和免疫等。

了解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对于理解生物体的正常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温度、pH值、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四个方面来探讨实验报告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酶活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因为高温能够提高酶分子的动力学能量,使其与底物发生更多的碰撞。

然而,当温度超过酶的适宜范围时,酶的活性会迅速下降,甚至失活。

这是因为高温会破坏酶分子的三维结构,使其失去催化功能。

因此,在实验报告中,我们需要控制好温度,以保证酶活性的准确测定。

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pH值是指溶液的酸碱程度,也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酶对pH值的要求不同,有些酶在酸性环境中活性较高,而有些酶则在碱性环境中活性更高。

这是因为酶的活性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而pH值能够改变酶分子的电荷状态,从而影响其催化活性。

在实验报告中,我们需要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测定酶的活性,以确定其最适宜的工作条件。

三、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底物浓度是指在酶催化反应中底物的浓度,也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定范围内,底物浓度的增加会使酶活性逐渐增加,因为更多的底物能够与酶分子发生碰撞,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然而,当底物浓度超过一定限制时,酶活性将不再增加,因为酶的活性受到底物浓度的饱和限制。

在实验报告中,我们需要确定底物浓度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以了解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四、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酶浓度是指在酶催化反应中酶的浓度,也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酶浓度的增加会使酶活性逐渐增加,因为更多的酶分子能够与底物发生碰撞。

然而,当酶浓度超过一定限制时,酶活性将不再增加,因为酶的活性受到酶浓度的饱和限制。

在实验报告中,我们需要确定酶浓度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以了解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酶活力机理

酶活力机理

酶活力机理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可以加速化学反应而不改变反应的热力学性质。

酶的活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酶与底物之间的结合力和酶的构象。

酶活力机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酶的结构:酶由蛋白质组成,其结构决定了其催化活性。

酶的结构通常由四级结构组成,包括原生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这些结构的变化可以影响酶的活性。

2. 底物与酶的结合:酶与底物之间的结合力是酶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酶通常具有一个活性位点,底物必须与该位点结合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3. 反应过渡态:酶促反应中的反应过渡态是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中间状态。

酶可以通过调节过渡态的能量和构象来加速反应。

4. 辅因子:某些酶需要与辅因子结合才能发挥催化活性。

辅因子可以是无机离子、辅酶或金属离子等。

5. 抑制剂:抑制剂可以阻碍酶催化反应,使其失去活性。

抑制剂可以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根据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竞争性、非竞争性和混合性抑制剂。

综上所述,酶活力机理是复杂而多样的,涉及酶的结构、底物与酶的结合、反应过渡态、辅因子和抑制剂等多个方面。

深入理解酶活力机理对于开发新的药物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1 -。

酶活性浓度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

酶活性浓度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

酶活性浓度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主要有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pH及离子强度、电解质、辅酶、激活剂及抑制剂等。

(一)酶浓度在底物浓度远大于酶浓度时,酶促反应速率随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即反应速率与酶的浓度成正比。

酶浓度特别高的标本,底物将过快且过多地消耗,影响酶活性测定,故需进行适当稀释,但要注意稀释产生的基质效应影响。

(二)反应系统温度的影响温度对酶促反应影响有两重性。

一方面,按照一般催化反应规律,温度升高可促进分子热运动,增加碰撞机会,提高酶促反应速率;另一方面,温度过高可因酶蛋白变性反而使酶反应速率下降。

多数酶在60℃时开始变性,80℃时已不可逆变性。

酶反应速率最大时的反应系统温度称为酶反应的最适温度(optimumtemperature)。

低于最适温度时,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可增加1.7~2.5倍。

当高于最适温度时,反应速率则可能因酶变性失活反降低。

测定酶活性的温度长期未统一,学术团体推荐主要有3种:①德国临床生化学会(GSCC)推荐25℃;②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推荐30℃;③斯堪地那维亚临床生化学会(SSCC)推荐37℃。

我国推荐温度为37℃,现IFCC也改为推荐37℃。

测定酶活性时,温度的误差不能大于±0.1℃,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不同温度测定酶活性结果之间,不推荐使用酶的温度校正系数转换。

因此,不同反应温度测定酶活性应有相应参考区间,不能混用。

(三)底物的种类和浓度底物专一性不强的酶,可作用于多种底物,测定酶活性时,应优先考虑有较高诊断价值的底物。

底物专一性强的酶,如其所催化的为可逆反应,则需要从测定技术和实用方面考虑选择测定正向或负向反应。

在米氏方程中,当底物浓度[S]≫Km时,Km可忽略不计,则v=Vmax=K2[E],即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无关,仅和酶浓度[E]成正比,此为零级反应(图28-1中的c段)。

因此,临床测定酶活性时,一般均给予充分的底物浓度,最好为Km的10~20倍,保证反应速率与酶浓度[E]成正比,以准确测定酶活性。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的曲线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的曲线

3.底物浓度——反应速度
反 应 速 率
B · · A
· C
底物浓度 描述曲线特征: (当酶浓度、温度和pH恒定时)在底物浓度很低的范围 内,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继续增加底物浓度, 反应速度增加转慢;达到最大后保持不变。
O
解释:酶数量一定时,底物浓度越大,形成的酶—底物 复合物越多;达到一定程度后,有限的酶全部与底物 结合而达到饱和。 BC段有限的不影响酶的活性。 8
比较:酶与无机催化剂
2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
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内生成物的增加量,或底物的消耗量 = 酶活力 = 酶的催化效率
底物浓度 酶浓度 酶 酶活性
温度
pH 抑制剂或激活剂等 竞争性抑制
可逆 (降低酶活性,但不使酶变性) 抑制剂作用机制 (形成氢键) 非竞争性抑制 不可逆 使酶永久性失活 (抑制剂与酶共价连接)
1.催化剂加快反应速度的本质原因:降低反应活化能
[活化分子] 过渡态(活化态)
催化后活化能的减少值 非催化过程的活化能
自由能
无机催化剂
酶催化过程的活化能
(酶使活化能更低)
初态 反应物S 平均能量水平较低 终态 产物P 反应过程
反应前后自由能之差
★反应活化能:反应物进入活化状态所需的能量。 (类似于跨栏时栏的高度)(只调节能够反应的反应速度) 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因此加快了反应速度。 即:在催化反应中,只需较少的能量就可使反应物进入活化态。 ★某反应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度不同,本质原因是反应活化能的不同。 ★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活化能水平被降得更低,显示出高效性。 1
思考:
①限制OA段的因素 是底物浓度; 限制BC段的因素是 酶浓度。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11
抑制剂——能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的分子
▲某些抑制剂能可逆地与酶 结合 和分离。可逆抑制剂可分为 竞争性抑制剂 竞争性抑制剂 和 非竞争性抑制剂。
①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都结合在
酶活性部位上,从而阻止酶与底物的结合。
★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解除抑制。
V
无抑制剂
●使v下降的原因: Vmax 酶(E)与抑制剂(I)结合,使部分酶 被抑制剂占据而不能再同时与底物结合, 加竞争性抑制剂 但EI不能生成产物。 ●增加底物浓度,使反应液中的底物分 子%增大,进而使v接近vmax。 底物浓度 竞争性抑制剂的效应取决于 【E总】=【E游离】+【ES】+【EI】 抑制剂与底物的相对浓度。 ●例如:喝酒能治疗甲醇中毒。因为 12 甲醇与乙醇竞争性结合酶的活性部位。 改变S/I的比值可证明之。
曲线在最适温度两侧不对称,因为酶对高温很敏感。21
酶活性

嗜冷微生物, 如加酶洗衣粉 中的酶
嗜热微生物如: TaqDNA聚合 酶
酶活性


温度 温度
耗氧量/ 产热量/ 代谢强度
人离体细胞的呼吸作用酶活 性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人体内细胞的呼吸作用酶 活性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20 30
40 温度(℃) 22
④温度降低10℃,分子运动速度减慢,与酶结合的底 20 物减少,v减慢。
5.温度——酶活性
温度影响分子运动。温度高,则反应物自由能提高,与酶的接触 机会多。但温度过高,酶变性失活。(超过60℃,大多数失活)
思考:酶的最适温度是个体生长的最适温度吗? 不一定。不同的酶对生长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有的甚至起抑制 或破坏作用。 人体温的相对恒定有何意义? 体温的相对恒定对于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 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解释①:较低温度范围内,温度 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与酶 酶活性 结合的底物越多,v越大。温度 过高,酶逐渐失活。 曲线终点则为0,因为高温使酶变 温度 性失活;但曲线起点不为0,因为 低温下酶活性弱但不变性。

酶活力的名词解释

酶活力的名词解释

酶活力的名词解释酶活力是指酶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完成其催化作用的强度和速度。

酶是一类生物大分子,作为生物体内的催化剂,在各种生物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酶活力的大小反映了酶分子在催化作用过程中的效率和效力。

酶活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个指标,酶速度和酶催化效率。

酶速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酶催化反应中产生的产物量。

酶活力越大,酶速度越快。

酶催化效率,即酶催化速率和无酶辅助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酶催化效率越高,酶活力越强。

酶的活力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温度是影响酶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会增加,因为温度的升高会增加酶分子的动力学能量,使其与底物分子碰撞的概率增大,从而增加催化作用发生的概率。

然而,当温度过高时,酶分子的空间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导致其失去活性。

酶活力还受到pH值的影响。

对于不同的酶,其最适宜的pH值也各有不同。

这是因为酶的催化作用是在特定的酶-底物互作条件下完成的,而酶的酸碱性质会影响到酶-底物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方式。

在大部分情况下,酶的最适pH值在中性到弱碱性范围内。

除此之外,底物浓度、酶的浓度以及酶在反应体系中的存在形式(溶液中还是固定在固体载体上)也会对酶活力产生影响。

底物浓度越高,酶活力越强,因为更多的底物能与酶分子碰撞,从而提高催化反应的速率。

然而,当底物浓度过高时,可能会出现底物间相互竞争的情况,导致酶活力下降。

同样,酶的浓度和酶的存在形式也可以影响酶活力,因为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底物的相互作用都会在在催化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

总的来说,酶活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生物体内的代谢水平和生命过程的正常进行。

酶活力的变化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酶缺乏症和酶过多症。

因此,研究酶活力的调控机制,可以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和方向,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规律。

《生化》实验四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生化》实验四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影响
取试管3支,按下表操作
操作
管号
1
3

pH4.0磷酸缓冲液 (ml)
2
0
0
pH6.8磷酸缓冲液 (ml)
0
2
0
p(mHl摇8) .0匀磷,酸置缓37冲℃液水浴中反应0 ,每隔1分钟从第20号管中取出1滴反应2液于
白瓷1%板淀上粉,溶加液碘(液m检l) 查反应进1行情况,直至反应液1不再变色,即可停止1反应,
在不同的温度、pH、及添加激活剂和 抑制剂的条件下,将唾液淀粉酶加入到 淀粉溶液中,作用一定时间以后,取出 反应液,加入碘指示剂,比较各种条件 下,反应液与碘反应后颜色的差异,由 此说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
三、实验试剂 及器材
1.试剂
1%淀粉溶液:1g淀粉和0.3g NaCl,用5ml蒸馏水悬浮,慢慢倒入 60ml煮沸的蒸馏水中,煮沸1min,冷却至室温,加水到100ml,冰 箱贮存。 碘液:3g KI溶于5ml蒸馏水中,加1g I2,溶解后再加295ml水,混 匀贮存于棕色瓶中。 pH4.0、pH6.8、pH8.0磷酸盐缓冲液 1% CuSO4溶液 1% NaCl
取出唾(m所液l)有淀试粉管酶。溶向液其中滴加碘1液1滴,比较各管中淀1 粉水解程度。
1
4.激活剂和抑 制剂对唾液淀 粉酶活性的影

取试管3支,按下表操作
操作
管号
1 3
2
1% NaCl(ml)
1
0
0
1% CuSO4(ml)
0
1
0
蒸程度馏,水摇待(匀m1,号l )3试7℃管水的浴反反应0应液1不m再in变左色右时即取可出用所碘有液0试检管查。1分号别试向管各淀管粉滴水加解11
动物生物化学实 验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的曲线分析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的曲线分析
竞争性抑制剂
*
②非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构毫无关系, 其结合的部位不是酶活性部位,酶与非竞 争性抑制剂结合后改变了活性部位的空间 结构,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只要有非竞 争性抑制剂存在,总有相应数量的酶不能 与底物结合,损失“无法弥补”,结果与 不可逆抑制剂的效果相似。
加非竞争性抑制剂
无抑制剂
Vmax
*
4.酶浓度——反应速度
曲线解读: :在底物足够大(足以使酶饱和),而又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下,v与酶浓度成正比。
酶浓度
反应 速度
再增加下列曲线:



①底物浓度增加一倍;
②温度降低10℃;
③反应开始时加入一定量 的不可逆抑制剂。
*
③反应开始时加入一定量不可逆抑制剂,使部分酶失活,当加入的酶量使重金属离子完全与酶结合后,继续加入的酶开始表现酶活力,此时v与酶浓度变化的直线关系不变。
产物 浓度
时间



2.开始时的反应物浓度、酶浓度均不变。 时间——产物浓度;时间——反应物浓度。 每图再增加:①酶浓度增加一倍;②反应物浓度增加一倍。
*
描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线特征:
3.底物浓度——反应速度
(当酶浓度、温度和pH恒定时)在底物浓度很低的范围内,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继续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增加转慢;达到最大后保持不变。
④温度降低10℃
酶浓度
反 应 速 度
②底物浓度增加1倍
①底物浓度低
③ 开始时加入不可逆抑制剂
解释曲线①: 相同底物浓度下,酶浓度与v成正比。因为: 酶浓度越高,形成的 “酶—底物”复合物越多
④温度降低10℃,分子运动速度减慢,与酶结合的底物减少,v减慢。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探究酶的特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探究酶的特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探究酶的特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1、酶的高效性——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1)实验过程及现象:采取对照实验证明酶的高效性,将酶与无机催化剂进行比较:(2)注意事项:①实验时必须用新鲜的、刚从活的动物体中取出的肝脏做实验材料。

如果肝脏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2)实验中使用肝脏得研磨液,可以加大肝细胞内过氧化氢酶与试管中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3)滴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时不能共用一支滴管,因为酶的催化具有微量、高效性,少量酶带入FeCl3溶液中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实验中的理论分析:酶具有高效性的机理是其能够显著降低反应活化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点的时间,并使细胞代谢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设置一定的温度梯度,观察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反映了低温条件下酶活性降低、高温条件下酶失活,而在适宜温度下酶具有较高活性。

(2)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实验程序中,步骤2、3一定不能颠倒,否则实验会失败;②本实验不宜选用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实验,因为过氧化氢在加热条件下即使没有酶的作用分解也会加快;③当利用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宜选用斐林试剂作为检测试剂: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会对实验温度造成干扰。

3、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pH对酶活性的影响(1)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设置一定的pH值梯度,观察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过酸、过碱条件下酶失活,而在中性条件下酶活性较高的现象。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实验程序中,步骤2、3一定不能颠倒,否则实验失败;②本实验中也可将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分别调至同一PH再混合,以保证反应一开始便达到预设pH;③本实验不宜选用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验,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也会发生水解反应。

实验五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实验五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实验六
一、目的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了解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了解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二、原理
酶的催化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很大。酶促 反应在低温时进行较慢,随着温度升高而加 快,当达到其最适温度时,酶促反应速度最 快,以后又随着温度升高而减慢,以至完全
停止反应。当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 温度,称为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唾液淀粉酶 的最适温度为37℃。 酶的活性受环境pH的影响极为显著。通 常,各种酶只有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表现它 的活性。一种酶表现其活性最高时的pH值, 称为该酶的最适pH。低于或高于最适pH时, 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 约为6.8。
附: pH 5.0、6.8、8.0三种缓冲液的配制
锥形瓶号 pH值 1 2 5.0 6.8 0.2mol/LNa2HPO4 (mL) 10.30 15.45 0.1mol/L柠檬酸 (mL) 9.70 4.55
3
8.0
19.45
0.55
2. 器材 :
(1) 试管与试管架 (4)沸水浴 (6)烧杯 (8)滴管 (2)恒温水浴锅 (3)冰浴 (5)吸管 (7)锥形瓶 (9)白瓷板等。
酶的活性常常受某些物质的影响,有 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酶的激活剂; 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酶的抑制 剂。Cl-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而Cu2+为其 抑制剂。 本实验以唾液淀粉酶为例,此酶只能催 化淀粉的水解,最终产物为麦芽糖和少量的 葡萄糖 ;淀粉水解程度不同,遇碘呈色反应 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呈色反应,了解淀粉 水解的程度,从而间接判断唾液淀粉酶活力
试剂和器材 1. 试剂:
(1)0.2%淀粉溶液(含0.3%氯化钠) 称取0.2g淀粉溶于100mL0.3%氯化钠溶液中,煮沸 2~3min。 (2)碘液 将碘化钾20g及碘10g溶于100mL水中,使用前稀释 10倍。 (3)0.2 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 (4)0.1 mol/L 柠檬酸溶液 (5)0.1%淀粉溶液 (不含NaCl) (6)0.9%氯化钠溶液 (7)1%硫酸铜溶液

酶活性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要点

酶活性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要点
如波长的准确性、半波宽的大小、比色池光径及 磨损与清洁度、温控的准确性、加样系统状况等。
和 K 可用校准物定期校正。
3.2 校准物
可用作酶活性测定用的校准物分两类。 一类是产物的基准物质,
如对硝基酚、对硝基苯胺等, 用于校准仪器的 值(摩尔吸光系数)。
另一类称酶校准物(Enzyme calibrator),
指样品先与缺乏某种底物的试剂1预孵育一定时 间后,再加入内这种底物的试剂2,开始启动样 品中的待测酶的酶促反应。
好处是在待测酶酶促反应开始之前,可以除去某 些干扰物,包括内源性干扰物和外源性干扰物。
这种模式需要双试剂剂型。
样品启动模式。
指反应所需的试剂先混合在一起,然后加入样品, 依靠样品中的待测酶来启动酶促反应;
酶的测定方法分为绝对定量法和相对定量法两大类,以后者 为主。
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性(activity)。 酶活性浓度的测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酶活性浓度测定的主要影响因 素
1. 标本及标本采集和处理因素 2. 试剂及方法学因素 3. 仪器因素的影响 4. 测定条件与参数设置
1.标本及标本采集和处理因素 的影响及控制
常见的影响因素
2.1 定时法与连续监测法 2.2 检测底物或检测产物 2.3 底物启动模式与样品启动模式 2.4 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 2.5 试剂的干扰作用
2. 影响因素的控制
选购试剂盒时
要仔细阅读试剂盒说明书; 了解试剂盒所用方法的原理、试剂配方等; 选择IFCC或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推荐的常规方
检测系统
光度计的准确性、重复性、线性范围和杂散光等 均会造成结果的偏差。
3 仪器影响因素的控制
在日常工作中,除常规做好仪器和设备的 正确使用和维护外,

酶的特异性(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资料]

酶的特异性(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资料]

酶的特异性(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目的1.掌握检查酶特异性的方法和原理。

2.了解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了解激活剂、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实验原理1. 酶的专一性酶是生物体中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特殊蛋白质(传统酶的概念),也常称为生物催化剂。

它与一般催化剂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专一性。

根据各种酶对底物的选择程度不同,可分为绝对专一性、相对专一性、立体异构专一性,。

例如唾液淀粉酶属于相对专一性酶,它只能随机作用于淀粉链内部的a——1,4糖苷键,使其分子迅速断裂成较短的链,称为糊精,糊精分子量递减,淀粉——大分子糊精——中分子糊精——小分子糊精——简单分子糊精——麦芽糖和a——糊精(含a——1,6糖苷键的短链聚糖,平均分子量为8个残基)。

由于淀粉酶催化所形成的产物都是还原糖,故可用灵敏度较高的Benedict试剂检测和观察。

2.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提高温度可以增加酶促反应的速度,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加快一倍左右。

另一方面酶是一种蛋白质,温度过高可引起蛋白质变性,导致酶的失活。

因此,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反而逐渐下降,以至完全停止反应。

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大多数动物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植物酶的最适温度为50—60℃。

但一种酶的最适温度不是完全固定的,它与作用的时间称短有关,反应时间增长时,最适温度向数值较低的方向移动。

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物理常数。

酶对温度的稳定性与其存在形式有关。

大多数酶在干燥的固体状态与比较稳定,能在室温下保存数月至一年,溶液中的酶,易被微生物污染,常难长期保存,在高温的情况与,如100℃即可失活。

低温降低或抑制酶的活性,但不能使酶失活。

3.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酶的活性常受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能增加酶的活性,称为酶的激活剂;另一些物质则会降低酶的活性,称为酶的抑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活力的影响因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酶活力的影响因素
2、掌握检查酶活力的方法和原理
二、实验原理
酶是生物体内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也叫生物催化剂。

生物体内存在多种多样的酶,从而使生物体在温和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完成复杂的代谢过程。

酶活力受环境pH值的影响极为显著。

通常各种酶只有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才表现出活力。

一种酶表现活力最高时的pH值,称为该酶的最适pH。

低于或高于最适pH时,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不同酶的最适pH不同。

酶的最适pH也受底物性质和缓冲液性质的影响。

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也很大。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热变性不显著,而酶促反应速度增加,直至达到最大值。

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当温度超过酶的最适温度时,酶促反应急剧下降,直至完全停止。

一种酶的最适温度不是完全固定的,它与作用时间长短有关,一般作用时间长,最适温度低,而作用时间短,则最适温度高。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反应活性最高。

大多数动物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C,植物酶的最适温度为40~60°C。

酶对温度的稳定性与其存在形式有关。

有些酶的干燥制剂,虽加热到100°C,其活性并无明显改变,但在100°C的溶液中却很快完全失去活性。

低温能降低或抑制酶的活性,但不能使酶失活。

酶的活性受到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酶的激活剂;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酶的抑制剂。

研究表明,很少量的激活剂或抑制剂就会影响酶的活性,而且常具有特异性。

另外,激活剂和抑制剂不是绝对的,有些物质在低浓度时为某种酶的激活剂,而在高浓度时则为该酶的抑制剂。

本实验中,氯离子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能加速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速率,而铜离子则为唾液淀粉酶的抑制剂,能降低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速率。

本实验分别以不同pH值、不同温度及不同激活剂和抑制剂条件下让唾液淀粉酶作用于淀粉,并用碘试剂检查酶促淀粉的水解程度,来说明这些因素对酶活力的影响。

直链淀粉遇碘时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时呈紫色。

在淀粉酶作用下,淀粉逐步水解成各种不同大小分子的糊精和麦芽糖,它们遇碘呈不同颜色。

糊精按分子从大到小的顺序,遇碘可呈蓝色、紫色、暗褐和红色,最小的糊精和麦芽糖遇碘不呈现颜色。

因此淀粉被淀粉酶水解的程度可由淀粉水解混合物遇碘呈现的颜色来判断。

根据淀粉被水解的程度来说明淀粉酶的活性大小。

三、试剂与器具
(一)试剂
1、1% 淀粉溶液(0.3% NaCl)
2、1% CuSO4溶液
3、1% NaCl溶液
4、1% Na2SO4溶液
5、1/15 mol/L KH2PO4溶液(9.08g/L KH2PO4)
6、1/15 mol/L Na2HPO4溶液(11.87g/L Na2HPO4•2H2O)
7、碘试剂(20mg/mL KI,10mg/mL I2)
8、稀释唾液(蒸馏水漱口,清除残渣,再含蒸馏水少许,以咀嚼动作刺激唾液分泌,半分钟后使其流入量筒内并稀释50倍)
(二)器具
刻度试管,吸管,电热恒温水浴箱
四、操作步骤
1、温度影响
取同样规格的试管4支,按下表顺序分别精确地加入各试剂。

2、pH值影响
取同样规格的试管5支,按下表顺序分别精确地加入各试剂。

摇匀各管,置于37~40°C水浴中保温。

每隔1min由2号管中取出1滴液体放在白瓷盘内,加1滴碘试剂,直至反应液呈浅棕色或接近黄色时止。

立刻向各管加2滴碘试剂,摇匀。

3、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影响
取同样规格的试管4支,按下表顺序分别精确地加入各试剂。

37°C恒温水浴10 min
五、结果与分析
1、观察记录每管结果,并解释原因。

2、阐述唾液淀粉酶活力的影响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