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1 专题1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作用: ①三省六部的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三省相互牵 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4.宋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原因: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2)措施:
①形成“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 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②分割相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 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 体制逐步形成。
3.隋唐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
(1)内容: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 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 令;尚书省下设吏、户(民)、礼、兵、刑、工六部, 负责执行政令。
(2)运作程式: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 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4.元朝的行省制度: (1)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省的最高长官 为平章政事,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掌管地方大权。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进行管理。
(2)影响: ①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 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③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便 于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
(1)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
①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影响:后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 出现了“王国问题”。
③解决:景帝“削藩”,武帝颁布“推恩令”,解 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刺史制度: ①实行: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监察 区,置刺史一名。 ②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1单元 第2讲 课题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代政治——汉承秦制1.加强君权(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让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
2.地方管理(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政治特点“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
汉承秦制“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承上启下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三、隋唐政治——体制创新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务。
(2)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互相制衡,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议(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3)评价①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恶性发展和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最终没有颁布施行。
2021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用):课时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作业】
课后限时集训(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1·海安中学调研)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
这说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A.加强君主专制B.削弱中央集权C.稳定政治局势D.解决王国问题C[材料说明封国制度具有稳定政治局势的作用,故C项正确;汉初封国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不能起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B项是封国制度的危害,但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封国制导致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出现王国问题,故D项错误。
]2.(2021·海安中学调研)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
由此可推知()A.宗法关系逐渐淡出两汉政治构架B.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C.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C[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候会与中央抗衡;汉武帝公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以西汉中期为界,史书中对人物籍贯的记载以封国国名为主改变为以郡县名称为主,说明从西汉中期到东汉,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C项正确;人物籍贯与宗法血缘无关,A项错误;从国名为主到“郡〞名为主可知,B项与题意不符;D项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不符。
]3.(2021·江苏百校大联考)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的128人中,官僚贵族子弟占69.9%,富豪占6%,平民占15.7%,贫民占8.4%。
据此可知,汉朝察举制()A.依然是官僚贵族世袭制B.削弱了贵族身份世袭制C.大大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有效抑制地方豪强势力B[材料显示,察举制时代,平民入仕的时机有所增加,故B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显示,官僚贵族子弟仍占察举的大多数,故C、D两项错误。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唐朝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__节__度__使____,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代 (1)措施 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__文__官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___贫__积__弱___的祸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历史
01
自学——必备知识
02
研读——热考重点
03
研析——命题动向
04
精练—— 高效作业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__推__恩__令___”。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提示】 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 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地位: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 最高级演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1.演变趋势 (1)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2)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3)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4)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 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5)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6)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 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
【创新设计】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1-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配套课件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 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 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的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明朝的内阁制度。由题干材料中“其官 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可知殿阁大学士并无实权,与宰相并不一样。 答案:A )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1.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 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特点。 1. ①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②汉至元君主专 制的演变;③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考点搜索
2.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 2.①宰相制度废除的过程及影响;②内阁出 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 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现的原因、过程及评价;③军机处的设立。
(浙江湖州质检)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 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C
考点综合
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
(1)不同点
(2)相同点 作用 地位 目的 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巩固封建统治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阶段特征:
归纳小结:
4.明朝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有何区别? 提示: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内阁的职责是 只备顾问,无决策权,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近代西方内阁以议会为基础 产生,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它是 中央立法、决策机构,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发展的重要成果。 5.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区别? 提示: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宰 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 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与支 持。内阁只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课后限时集训(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质检)汉初,X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某某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X围。
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 )A.迅速形成地方割据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C.实现中央垂直管理D.尊重各地原有传统D[根据材料“X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可知,郡国并行制尊重各地原有传统,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强调尊重各地原有传统,而不是形成地方割据,且尊重原有传统与地方割据关系不大,排除A项;汉初郡国并行制促进了各郡国经济的发展,排除B 项;被分封的诸侯王在封国内独揽大权,郡县制才是中央垂直管理,排除C项。
] 2.(2019·某某适应性考试)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B[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B项;唐玄宗时期已出现使相,但其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项;代天子巡边只是使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其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 项。
]3.(2019·德阳一模)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B[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中央所辖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干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也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排除C、D两项。
]4.汉武帝时,在置十三州部刺史的同时,在郡一级设置督邮,“掌监属县”。
2014高考历史复习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诠释思维发散知识梳理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①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③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④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宣慰司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⑥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唐朝:隋朝时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⑦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制约,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⑧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⑨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⑩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科举制:A.形成:隋炀帝时。
B.完善:唐宋元时期。
C.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易错扫描】(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两对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
(2)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地方官制,分割、削弱地方权力。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6年一轮复习导学稿)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3、(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4、(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5、(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6、(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模拟.巩固】7.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模块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解析:C 由材料可以看出汉朝的统治者出身平民阶层,改变了过去宗法分封体系下的“世卿世禄”制,这反映了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察举制度的含义是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2.(2015某某一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X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3.“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解析:A 由“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可知该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属于唐代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能,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枢密院负责军事,B、C、D三项错误。
4.(2016某某调研)“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X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A[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
]2.(2017·某某长郡中学高考模拟)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D[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并不代表三公被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3.(2017·某某河西区高三质检)“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C[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新课改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如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
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楚工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乇张耳、燕王臧荼、长沙西汉初年王吴芮齐王刘肥、淮南工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饵、刘邦晚年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长沙王吴芮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讨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这则材料说明(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权力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5、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
”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选拔( )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注重出身和门第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6、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救书最后作废。
这表明当时( )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7、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
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 高三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五代建立者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xù ,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北宋地方分权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打油诗反映了威风的皇帝的哪些烦恼? • 辨忠奸、选官、地反叛乱
学习目标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 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中的重要矛盾之一, 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这些做法又能够说明 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①对当时: A.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B.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C.标志着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②对后世: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宋:二府三司
皇帝
三司使
(财政 机构)
演变特点
地方权力 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
从低级到 高级不断 发展和补 充完善。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 力于一身(决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第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明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盖中书省出令,而门下省复之,王命之重,莫大于此")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举荐孝廉做官.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实行科举制①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②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拨云见日想一想]1.你能图示出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吗?试答提示: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及影响?试答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3.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吗?试答提示: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试答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达标检测与评估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1. (2011·上海卷)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 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 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 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 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2. (2010·江苏卷)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 秦朝B. 西汉C. 南北朝D. 唐朝3. (2011·无锡期末)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A. 察举制的沿革B. 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 察举制的弊端D. 出身门第成为选才标准4. (2011·广东文综)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 宗法制的终结B. 察举制的完善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 科举制的推行5. (2011·南京二模)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A.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 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6. (2011·山东文综)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 郡县制B. 察举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7. (2012·南通中学检测)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 “于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X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X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答案:B2.《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如下图所示)对这一记载认识正确的是( )A.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秦的郡县制度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管理体系多样,有效控制了地方政权D.王国相对独立,后来威胁了专制皇权解析:从材料信息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部分恢复了分封制,故A项错误;汉初部分恢复分封制,导致了王国问题,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权,故B、C项错误;后来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了专制皇权,故D项正确。
答案:D3.下表中的评价与史实最相符的选项是( )选项史实评价A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B 唐朝设置节度使巩固了边疆,防止了地方割据C 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力过大,造成了安史之乱和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被分割,有效地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具有决策权,不能统领六部,故D项错误。
答案:C4.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50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目标定位
2
主干梳理
3
史论要旨
4
考点探究
5 考向研习
6 真题研析
目标定位
明确考向
课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 程 度演变的史实,说 标 明中国古代政治制 准 度的特点
考
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要
变
把握主线 本讲主要讲述了从汉至元政 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演变趋 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 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具体表 现为:从汉至元中央行政体 制日渐成熟,选官用人制度
• 3.隋唐:实行科举制
隋炀帝
• (1)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__________时,开始设 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 文(2化)素作质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 官员____________;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 体现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后世沿用, 影响深远。
• 史料 隋唐以前的各朝,宰相的权力是佐天子,总百官, 治万事。但隋唐以后的历代,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 熟,相权开始逐步削弱,皇权逐渐强化。
• 内朝是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这些接近君主的近 侍、仆从一旦受到皇帝的信任,就有机会参与政务、掌管 机要,形成新的辅政集团。
• 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这又形成了宰相 官员的分权。……为了弥补分权的弊端,实行事权相对集 中的首长负责制势在必行。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统治集 团
诸侯拥有封地和相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的地位 应的爵位
虽在一定时期内产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
复习课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二、君主专制的强化(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元朝:一省两院制,相权反弹
(1)内容: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相 权扩大。同时,设立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 (民族宗教和西藏地区的事务),形成一省两院制。
(2)发展: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 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异同。
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权力 来源
世袭
皇帝任免
皇帝任免
拥有 权力
拥有封地和统治权
只有俸禄,无封地, 只有俸禄,无封地,
无统治权
无统治权
与中 央关 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 地方独立性
中央垂直管理,地 方绝对服从中央
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受中央节制,绝对服 从中央
作用 和影 响
(2)内容: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别负 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互牵制;尚书之下分设吏、户、 礼、兵、刑、工六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3)演变:唐开元时期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体制),实 现决策权与执行权一体化。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示意图
皇帝
中书省 (决策、草拟政令)
尚书省 (执行命令)
3.宋朝:收财、政、军三权
(3)特点:
①分化事权,相互制约; ②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③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4)影响: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 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 也造成“冗兵、冗官、冗费”、 积贫积弱的局面,引发严重的 社会危机。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 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
东北: 辽 阳 特征:A、行省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并且 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 B、地方权力较大但受到中央的节制。 省
C、行省区域的划分打破山川河流界限,犬牙交错,防止 分裂割据,便于朝廷的控制。 历史作用: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 大改革。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 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汉武帝 高考考什么?(高考试题 备考学什么? 考点分析) (1)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史实 (1)汉朝中央集权加强
(2)三省六部制 (3)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 (4)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5)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6)汉代政治制度 (7)中央集权制度相关内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 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发生“七国之乱”;在汉景帝平 材料一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 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结果王国越 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 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面临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派文官、设通判,收兵权、 材料二 (宋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 … 控财权 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 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 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行政效率低下。③形成冗 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 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3.行省制、宣慰司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续资治通鉴》 ②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极大意义 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
地方制度
【知识框架】
汉 至 元 政 治 制 度 的 演 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过程)
(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演变过程)
(中央制度的变化)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四、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
——解决行政监督问题
1、汉初实行怎样的地方政治制度?不久就出现了什么问题?据材料一从汉景 帝到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4.趋势: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从材料二看,北宋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北宋采取了 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元实行怎样的地方政治制度?其设置有何历史作用? 4、归纳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发展趋势。
(2)行省制的特点、评价 (3)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演变史实 (4)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评价 (5)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变化及趋 势
选官制度
皇帝的பைடு நூலகம்恼
中央制度
监察制度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忠 奸 难 辨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贪 腐 难 治 官 吏 难 选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地 方 难 管
蒙古:岭北行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演变特点 (趋势) 反映了皇权与相 权的矛盾。二者 此消彼长,但总 体呈相权不断削 弱、皇权不断加 强的趋势。
两汉 魏晋 隋唐 北宋 元朝
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 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三省体制形成
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 三司使、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大权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相权反弹)
【核心突破 质疑交流】 材料 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 的公式: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 执行+皇帝批示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 皇帝共同参与的。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 讨。(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 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 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者提出新 的公式,但关键是要用史实论证说明。 示例: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 诏令,审核通过,交由尚书省执行诏令,如若门下省审核不过,就需要 交回中书省重拟诏令,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有权发布和 修改诏令,但三省将原来一人独大的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助于削弱 相权,加强皇权,也有助于群策群力,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该公式有一 定的合理性。 也可做部分修改,如去掉三省会商;将皇帝批示置于尚书省执行之 前等,关键在于用史实说明其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 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 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邓禹一家,凡公者 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 1)容易任人唯亲 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将怯如鸡。 (1)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 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 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 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 败坏社会风气。 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2)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 制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