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中的文化

合集下载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陕北民歌《翻身道情》是一首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艺术特色的歌曲。

这首歌以其深刻的创作背景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陕北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了当地人民心中的经典之作。

《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是陕北地区长期以来的贫困和艰苦生活。

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居民多为农民,生活贫困。

特别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陕北地区的经济更是陷入了空前的困难。

这种生活状况使得陕北地区的民歌产生了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歌曲内容大多是描写农民的生活和情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无奈、对未来的期盼。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陕北民歌诞生了许多反映农民生活情感的经典之作,其中《翻身道情》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翻身道情》借助于歌声,表现了陕北农民对贫困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歌以简单朴实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困苦命运的反抗。

歌曲的歌词贴近生活、情感真挚,使得广大农民深有感触,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精神寄托。

《翻身道情》还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歌曲的编曲中,采用了大量的陕北传统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这使得歌曲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歌曲的旋律简单朴实,易于传唱,深受陕北农民的喜爱。

歌曲的节奏鲜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使得《翻身道情》成为了陕北地区的一首经典民歌。

陕北民歌《翻身道情》是一首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的歌曲。

它深刻地反映了陕北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困苦生活的不满。

歌曲的音乐风格和编曲方式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使得它成为了陕北地区的一首经典之作。

《翻身道情》的存在与流传,不仅丰富了陕北地区的民歌文化,也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了陕北地区的生活状况和民俗风情,具有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意义。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一首由陕西民间流传的歌曲,主要流行于陕北地区。

这首歌曲具有浓厚的陕北风情,歌词深刻地描绘了陕北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表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在演唱方面,这首歌曲有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深受广大陕北人民的喜爱。

本文将从艺术特色和演唱分析两个方面对《三十里铺》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

一、艺术特色1. 历史文化内涵浓厚《三十里铺》这首歌曲深刻地描绘了陕北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歌词中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歌曲中所描绘的三十里铺,是陕北地区一个具有历史故事的地方,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

歌词中的“荒漠沙地大王庄,先辈圣贤也多忙”、“从此岗上起鸢尾”、“碧桃青杏绕前墙”,都是对陕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俗风情的生动描绘。

这些历史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三十里铺》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部陕北地区历史文化的生动图景。

2. 情感表达真挚歌曲《三十里铺》的歌词情感真挚,表现了陕北人民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词中反映了人们生活在荒野沙漠中的各种生活困难和坎坷,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歌词中蕴含着浓厚的乡愁情感,深深触动了陕北人民的心灵。

情感真挚、直抒胸臆,是《三十里铺》这首歌曲的一大艺术特色,也是深受陕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旋律简单朴实《三十里铺》的旋律非常朴实,旋律简单易学,是一种典型的陕北民歌曲风。

这种朴实的旋律使得《三十里铺》容易为人们接受和传唱,也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人们更容易通过简单而朴实的旋律,将《三十里铺》这首歌曲传唱下来,使得它成为了陕北地区非常重要的一部流传久远的民歌代表作。

二、演唱分析1. 音乐结构清晰《三十里铺》的音乐结构清晰,气韵流畅,具有浓厚的陕北民歌风情。

整首歌曲是由四句一段的形式构成,每一句歌词都非常简洁明了,音乐旋律流畅自然,给人以清晰易懂的听觉享受。

陕北非遗中的红色文化基因保护与传承——以陕北民歌为例

陕北非遗中的红色文化基因保护与传承——以陕北民歌为例

品位•经典乂化纵横陕北非遗中的红色文化基因保护与传承——以陕北民歌为例O臧小艳贺智利(榆林学院文学院,陕西榆林719000)【摘要】陕北民歌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样式,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革命文化的注入,使陕北民歌找到了温暖的家和滋润的土壤。

本文以陕北民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分析陕北民歌蕴含的丰富红色内涵,明确陕北民歌的发展困境,指出新时代以陕北民歌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红色革命文化基因保护与传承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非遗;陕北民歌;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更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

红色文化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红色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之魂。

以延安精神为核心的陕北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陕北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实践总结和文化创造。

作为一门古老的地域性民间艺术,陕北民歌流传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最璀璨、最特殊的便是红色民歌。

如果说旧时的陕北民歌是一个流浪汉的话,那么,有了中国革命,陕北民歌才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陕北,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见证了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辉煌,经历了中国由衰败到昌盛的伟大历程。

在革命的疾风暴雨中,战争烽火催生的红色文化,为陕北民歌注入新的灵魂,陕北民歌也逐渐由传统民歌向新民歌方向发展,内容多以反映红色革命为背景,故称红色民歌。

代表性红色民歌有《东方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横山下来了游击队》《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唱响了陕北大地每一道沟坎山梁,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唱出了中国革命的豪情壮志与熊熊烈火。

简析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及其产业化价值

简析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及其产业化价值

简析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及其产业化价值王东方【摘要】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 as a regional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it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reflects loess and Chinese culture and ethnic psych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riental culture and art, also integrates the a philosophy of life and emotional consciousness of long-term practice of people of northern Shaanxi. The paper studies the value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in the new perio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其文化背景及其艺术特征的形成,是东方文化大背景下黄土地及汉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艺术折射,也是陕北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生活哲理与情感意识的融合。

研究陕北民歌的产业化价值,对提高新时期的文艺创作,促进发展区域性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可以起到文化奠基、艺术提升的作用。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3(000)011【总页数】2页(P291-292)【关键词】陕北民歌;文化背景;产业化;价值【作者】王东方【作者单位】延安市委党校,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620 引言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的文章

陕北民歌的文章

陕北民歌的文章
陕北民歌是中国陕西北部地区的民歌,流传于革命时期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这些歌曲以真实生活为题材,表达人民的心声和愿望,追求平等、正义和自由。

陕北民歌独特的朗朗乐曲和深情动人的歌词,使其成为当时农民和劳动人民的集体回忆和精神寄托。

陕北民歌的创作、演唱和传承,都体现了陕北地区的艰苦和历史背景。

歌曲中常出现的题材包括农民的耕作、劳动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在革命时期,陕北农民以这些歌曲表达了对解放与革命的期盼,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这些歌曲也表达了对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和农业发展的热爱和期望。

民歌中的歌词饱含着对集体主义、劳动英雄和农民工作精神的歌颂。

陕北民歌的曲调多样,有欢快的节奏,也有悲伤的音调。

这些曲调和歌词通过百姓的口头传唱和集体演唱的形式传承下来,成为陕北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传统。

如今,陕北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在陕北地区流传,并且在一些音乐节目、表演和演出中被重新演绎。

这些歌曲以其深入人心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陕北民歌不仅展示了陕北地区的独特风情,也传递了人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发展的期望。

陕北民歌代表了陕北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歌曲记录了陕北人民的艰辛和奋斗,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斗志。

通过传唱和传承,陕北民歌将继续为人们提供情感交流和精神慰藉的途径,成为陕北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
------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黄土文化的特色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 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 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 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 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 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 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 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 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 了新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的说法,唐 中国古代的《诗经》有风、 兴的说法, 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 颂者, 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 篇之异体; 兴者, 文之异辞耳” 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今人普遍 认为“ 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 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 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何谓“赋、比、兴”?下面我将用些陕北民歌的例子做详细 何谓“ 解释。 解释。 乃赋陈也,平铺直叙,开门见山。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 赋,乃赋陈也,平铺直叙,开门见山。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 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 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 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 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比如《走西口》 比如《走西口》:
谢谢观赏!
在陕北,人们的喜、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 乐哪一种情感, 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 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 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 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 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 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 这就是陕北民歌。 女人们忧愁哭鼻子, 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 愁唱曲子。 实际上, 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 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 歌。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 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 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 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中文化意象的传译

陕北民歌中文化意象的传译

Womw o uhs r odB se 焦悦 乐 )
“ h e l es ie r n t ew i o 1 / t T rebu t p sae o h t twe. IS r h e ’
e s o U t me t b t a d o a e c a . a y fr S o e , u h r t h v a h t ”
印) “ h e—e yw i t e ( o ,/he bu S epbl —ht o l yu) tre le l e w
l e/ ayt se yu tee ( ia b tcn a i sE s o e o hr/ e ) u a ’ t k n y t l wt y u ” ( rp f erSra igd w o te i o . h D o so a t m n o n t h T e
21 年 第 1 01 2期 ( 第9 总 6期 )
边 疆经济 与文 化
T HE B0RDER E C0N0MY AND CUL TURE
No 1 . Ol .2 2 l G n r 1Nn 9 e e . 6 a
【 乐・ 音 体育 ・ 美术】
陕 此 民歌 又伯 惠 象的 侍 译
呼媛媛
( 延安 大学 外 国语学院 ,陕西 延安 76 0 ) 10 0

要 :陕北 民歌 带有独特的地方特 色,文化意象体现在 衣、食、住 、行 等诸 多方 面。将 陕北 民歌 中的
文化意象准确地传译给西方读者 ,是陕北民歌翻译成败 的关键。陕北 民歌 的翻译要真 实传达原文 的意象 ,通 过直译和 意译等方 法,使译语读者能最大程度地接 受。

这 些陕北 民歌体 现着陕北 的方 方 面面 ,承 载着 文化 因素 ,以歌 曲的形 式展示 着陕 北 的特 色和优 良 传 统 ,也成为 研究陕 北非物 质文化 遗产 的重要组 成 部分 。

陕北风俗民歌

陕北风俗民歌

陕北风俗民歌陕北风俗民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陕北,又称山西北部,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西北的山地林区,也是著名的“陕北美景”的发源地。

陕北风俗民歌,是陕北特有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一、民歌在陕北的历史民间歌曲在陕北地区一直流传至今,早在宋代,就有许多陕西地区的民歌传唱,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的民歌不仅有宋代的“宋词”,还有明清时期的“古风”、“新曲”等,这些歌曲都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民俗色彩,反映了当时陕西人民生活在山林草原之中的情况。

二、民歌形式多样陕北民歌有各种形式,有宋词、古风、新曲、高唱等,也有特定的表演形式,如聚落会唱、舞会唱、宴席唱等。

这些表演形式都能体现出陕北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充分展示出当地人民的历史和文化。

三、民歌的文化内涵陕北民歌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的民歌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而且还能反映出当地人民对于生活和人生态度。

歌词中充满了对于生活中各种情感、思想和意念的表达,使人们能够体会到陕北人民历史文化中的情感和思想。

四、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陕北民歌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陕北民歌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创新。

如今的民歌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五、民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陕北民歌不仅是陕北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底蕴,而且还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民俗色彩传递给下一代。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陕北民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总之,陕北风俗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陕北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体现了陕西人民生活在山林草原之中的情况,而且还能反映出当地人民对于生活和人生态度。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陕北地区传统的一首民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广泛传唱和喜爱。

这首歌曲描绘了农民劳动生活和对家乡的眷念,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

在演唱方面,艺术家们通过对声音、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诠释了这首歌曲的艺术价值,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力量和感染力的表演。

下面将从歌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以及演唱的技巧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对《三十里铺》进行深入分析。

一、歌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三十里铺》这首陕北民歌是一首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歌曲,它深受陕北人民的喜爱,也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首歌曲通过歌颂农民的劳动精神和对家乡的眷恋,展现了陕北地区特有的社会风情和民族精神。

歌词含蓄而深刻,情感真挚而朴实,让人回味无穷,感受到深沉的思乡之情。

而在音乐形式上,这首歌曲采用了陕北地区独特的旋律和节奏,通过对调子和声音的处理,展现了浓厚的陕北民族音乐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三十里铺》还体现了陕北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歌词中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丰收的期盼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表现了一种真挚的感情和乡土的情怀。

整首歌曲朴实、真挚,融入了陕北地区的瑰丽风情和独特的人文风貌,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之中,感受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和淳朴的民俗风情。

二、演唱分析《三十里铺》这首歌曲在演唱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演唱者在表达歌曲时,通过对声音、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演唱者需要注重对音准的把握和节奏的处理,陕北民歌的旋律多变,有着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演唱者需要有着扎实的唱功和音乐素养,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特点和情感。

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形象的塑造,陕北民歌情感真挚、朴实,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处理和情感的投入,将歌曲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欣赏演唱时能够深刻感受到歌曲的情感内涵和文化特色。

演唱者在演唱时还要注重形象的塑造和舞台表现力的发挥,通过形体语言和动作等手段,将歌曲中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更加生动丰富,为观众呈现一场视听的盛宴。

学唱陕北民歌感悟心得

学唱陕北民歌感悟心得

学唱陕北民歌感悟心得有:1.历史文化:陕北民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信仰。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对陕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地方特色: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其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3.音乐韵律:陕北民歌的韵律十分独特,既有柔美的旋律,又有豪放的歌声。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乐的韵律之美。

4.情感表达:陕北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更加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5.文化传承:学唱陕北民歌,让我更加关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陕北民歌。

6.艺术修养:学唱陕北民歌,也让我更加注重自身的艺术修养。

在欣赏和学习这些歌曲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唱歌,还学会了欣赏音乐、理解艺术,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7.民族自豪感:通过学唱陕北民歌,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也更加自豪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歌声,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8.音乐创新:在学唱陕北民歌的过程中,我也尝试进行了一些音乐创新。

我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的陕北民歌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具有现代感的新作品。

这种创新的过程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乐的本质和创作技巧。

9.语言艺术:陕北民歌的语言艺术也非常独特。

通过学唱这些歌曲,我不仅学会了用方言唱歌,还领略到了语言的魅力。

这种语言艺术让我更加热爱中文,也更加热爱唱歌。

10.心灵触动:最后,学唱陕北民歌也让我心灵上得到了很大的触动。

每当我唱起这些歌曲时,都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

这种感动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也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陕北民歌的概念

陕北民歌的概念

陕北民歌的概念陕北是指中国陕西省北部的地区,其民歌是指陕北地区所产生的民歌。

陕北地区地势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民歌文化,是中国民歌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陕北民歌的概念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从地域上看,陕北民歌指的是陕北地区所特有的民歌形式和风格。

陕北地区面积辽阔,地形多样,气候条件各异,因此,不同地区的民歌在曲调、歌词和表现形式上都有所差异。

从内容上看,陕北民歌以生活为主题,广泛涵盖了农田劳动、爱情婚姻、历史传说、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

陕北民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老百姓的生活为创作源泉,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陕北民歌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陕北地区的独特历史和地理环境。

陕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包括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在陕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

此外,陕北的地理环境也促进了民歌的创作和传播。

陕北地区北临内蒙古,南界黄河,西临陕甘宁边区,周边地域狭窄,山川纵横,交通不便,由此形成了各地区独特的乡土风情,丰富了陕北民歌的内容和形式。

陕北民歌在传统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最典型的是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凤凰山上鸽子飞”、“你可知道我为你等待多少年”等曲调优美、激情澎湃的歌曲。

陕北民歌的演唱形式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

在表演中,演唱者通常会结合手势、舞蹈等表达方式,将情感与音乐融为一体,进一步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形式。

在历史上,陕北民歌承载了人民大众的情感表达,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中国共产在陕北地区开展革命斗争时,陕北民歌成为了革命斗争的歌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士气。

陕北民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成为了陕北地区人民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

如今,陕北民歌经历了百年的变迁,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许多陕北民歌被收录和发表,成为了经典的民歌作品。

不仅在陕北地区,陕北民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影响力。

陕北民歌在现代音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音乐家在作曲和创作上都加入了陕北民歌的元素,使其在现代音乐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陕北文化的代表-陕北民歌

陕北文化的代表-陕北民歌

中华文化的瑰宝-陕北民歌李涛李刚陕北民歌是陕北人创作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世界三大民歌之一,经久不息而代代相传。

陕北民歌种类繁多,主要有信天游、榆林小调、酒歌、小曲等,其中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的精华,响彻在广漠无垠、千沟万壑的黄色高原上,它是陕北人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中坚强生存的见证,是浓厚的黄土情最深刻的积淀。

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作为陕北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表现,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发展,从直接抒发内心悲苦与哀怨的传统信天游,到大众化的新民歌,再到流行乐坛的“西北风”,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高峰期,一次是在上世纪30 年代中期到50 年代,陕北民歌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一代人的精神与斗志;另一次则是在80年代的大众商业化音乐兴起时期,“西北风”作为一种来自本土的新民谣风靡全国,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现象。

第一阶段,传统民歌黄土高原上严酷的生存环境,强化了陕北人的生存意识而表现出了人的生命力的坚韧, 这种坚韧就是重本安土, 就是随遇而安,这里的深山大沟,黄土深厚,则赋予了陕北人一种凝重,一种胸怀,又因为历史上的多灾多难, 使得陕北人情感起伏波动大, 易于动情生感, 陕北的传统民歌正是基于此,再加上这里地处边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汇处, 因而陕北人既有着大汉族文化熏陶浸染下的大度厚直, 又表现出异域民族特有的顽强不挠。

这种品质这些情愫体现在众多的陕北民歌中,“东山上的糜子西山上的谷,咋们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背靠着黄河哟面对着天, 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忙不完的黄土地, 喝不干的苦井水,男人为你累弯了腰, 女人为你锁愁眉”,再如《揽工调》、《船夫曲》等,透露出黄土地上生活的悲凉凄苦。

这种艰难又通过爱情,把情爱的渴望、悲恨与人生的苦难相交织来表现,如《女儿歌》:“六月里黄河冰不化, 扭着我成亲是我大。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 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 妹妹我实难留。

新时代下陕北民歌的发展初探

新时代下陕北民歌的发展初探

新时代下陕北民歌的发展初探陕北地区是中国民歌的发源地之一,素有“陕北黄土地,民歌飘四方”的说法。

作为陕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陕北民歌一直以其淳朴、朴实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陕北民歌在传承和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推动当地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陕北民歌的传统特色陕北民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样化。

它蕴含了陕北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情感、思想和价值观,承载着陕北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陕北民歌多以口头形式传承,没有明确的创作和编纂者,是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保存下来的。

它的歌词多为方言,直白、生动,表达出农民对生活的感悟和向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陕北民歌的传统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容丰富,反映生活陕北民歌的内容涉及农民的生产、生活、感情、家庭等各个方面。

它以真实的生活为题材,反映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生活中困难和挑战的抗争。

《黄土高坡》反映了陕北地区的干旱缺水,以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陇上行》则表达了陇西地区农民的艰苦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 形式多样,传统鲜活陕北民歌的形式多样,有山歌、对歌、牧歌、鼓词等多种形式。

山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它流传广泛,歌词简单朴实,富有朴素的民间艺术风格。

陕北民歌的形式多样化,使其在传承和发展中保持了鲜活的特色,成为了陕北地区文化的瑰宝。

3. 民间性浓厚,源远流长陕北民歌是农民在劳作之余自发创作的艺术作品,它没有专门的创作者,更没有专门的演唱者。

它的流传主要依靠代代相传的方式,因此具有浓厚的民间性。

在历史长河中,陕北民歌一直以不变的形式传承,成为陕北地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这种源远流长的民歌传统,为当地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下的陕北民歌发展现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陕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陕北民歌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陕北民歌是中国西北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其演唱风格粗犷、豪放、富有感染力。

本文将从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演唱技巧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探讨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陕北民歌是一种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演唱风格独特,以粗犷、豪放、富有感染力为主要特点,下面将从音乐特点、演唱技巧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展开探讨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一、音乐特点
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曲调、节奏和音色等方面。

其曲调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富有变化。

陕北民歌的节奏一般较为自由,拍子较强,常常采用切分节奏和三拍子节奏。

在音色方面,陕北民歌以真声为主,声音雄厚、朴实,富有情感。

二、演唱技巧
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主要包括呼吸、发声、咬字和表情等方面。

陕北民歌的呼吸要求深呼吸,保持气息的稳定和充足。

在发声方面,陕北民歌要求声音洪亮、真挚,注重声情的结合。

咬字方面,陕北民歌要求清晰、准确,突出歌词的情感和意境。

表情方面,陕北民歌要求歌手要全身心地投入,将自己的情感和歌词的情感融为一体。

三、地域文化
陕北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歌曲的内容和形式上。

陕北民歌的歌词内容往往涉及生活、劳动、爱情等方面,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在形式上,陕北民歌常常采用独唱、对唱、齐唱等方式,演唱场合多样,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

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研究

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研究

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研究注:本文仅供参考。

路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铁道兵出身,因其作品《平凡的世界》等而享誉文坛。

他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陕北民歌的影响,其中陕北民歌更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陕北民歌的文化内涵、音乐特点以及在路遥小说中的艺术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在路遥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一、陕北民歌的文化内涵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陕北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民生活艰苦,因此陕北民歌在传承时代传统、表达人们情感及生活体验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陕北民歌中,情感真挚、内容翔实,质朴、深沉、悲壮,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苦涩、对祖国的热情等丰富多彩的情感。

二、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式简单:陕北民歌的调式多为五声音阶,这为其简单、朴实的音乐特点奠定了基础。

2. 旋律优美:陕北民歌的旋律优美,富有变化,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力,具有很强的民间音乐特色。

3. 歌词质朴:陕北民歌的歌词质朴、深刻,真实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4. 伴奏简单:陕北民歌的伴奏多为简单的弹拨乐器或打击乐器,使得音乐更加朴实、自然。

这些音乐特点使得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民间音乐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三、陕北民歌在路遥小说中的艺术应用在路遥的小说中,陕北民歌贯穿成为作品的精髓所在,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1. 《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民歌在《平凡的世界》中, 陕北民歌被用来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男主人公叶红英对陕北民歌的钟爱和追忆,在歌声中表达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情,凸显了他坚韧、热爱生活的性格。

陕北民歌也成为小说情节的铺垫和高潮,如男主人公叶麟与夏明翰在陕北民歌的伴奏下发生纠纷,加深了故事情节的张力。

在《兄弟》中,陕北民歌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塑造人物的工具,更是表达主题思想的载体。

陕北民歌赏析

陕北民歌赏析

陕北民歌赏析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颗瑰宝,它以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展现了黄土高原上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和热情。

以下是对陕北民歌的一些赏析:
1.历史价值:陕北民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许多歌曲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和斗争,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等歌曲,生动地记录了陕北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历程。

2.音乐特色:陕北民歌的音乐特色鲜明,具有高亢、激昂、粗犷的特点。

它的旋律多采用自然真声,节奏明快,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

同时,陕北民歌的歌词也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抒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3.文化传承:陕北民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

通过传唱陕北民歌,人们可以了解祖先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社会影响:陕北民歌在社会生活中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抒发情感、交流思想的平台,还成为了社会凝聚力的
源泉。

在各种庆典活动和集会上,人们都会唱起陕北民歌,共同表达喜悦、祝福和祈愿。

5.艺术价值:陕北民歌在艺术领域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吸引了众多音乐家和艺术家的关注。

许多艺术家通过对陕北民歌的改编和创新,使其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了中华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欣赏和传唱陕北民歌,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还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陕北名歌之酒歌的保护与传承

陕北名歌之酒歌的保护与传承

陕北名歌之酒歌的保护与传承陕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底蕴,其中尤以民歌最为显著。

在陕北民歌中,有一首名为《酒歌》的歌曲,它以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迅速打动着听众,表达着人民生活的真实情感,传承着陕北民间文化的精髓。

然而,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和传统习俗的消失,陕北名歌《酒歌》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当代年轻人的文化审美观念往往没有传统的文化情结。

而《酒歌》这首歌曲作为传统文化代表之一,他们往往不太感兴趣。

在这个时代,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不断变化,他们更喜欢现代化、时尚化和流行化的文化产品,这对保护和传承陕北名歌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其次,缺乏专业的传承人才也是阻碍陕北名歌《酒歌》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

陕北名歌《酒歌》属于口传心授的传统文化艺术,它的传承需要有富有经验和技艺的专业传承人才,然而,由于近年来一些传统习俗的逐渐消失,传承人的数量也趋于减少,甚至有些老一辈的传承人也已经过世,这对保护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再次,民间文化的传承往往缺乏现代化的手段和平台,这也是传承陕北名歌《酒歌》面临的一个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手段和平台对于年轻人来说显得过于陈旧和单一。

因此,为了更好的宣传和传承陕北名歌《酒歌》,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平台,比如说,音乐节、音乐节目、电视宣传、网络宣传等,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为了保护和传承陕北名歌《酒歌》,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一是创造有利于陕北名歌《酒歌》传承和保护的发展环境,加强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和创新,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宣扬陕北名歌《酒歌》的文化价值,让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这首歌曲。

二是培育和选拔优秀的传承人才,提高陕北名歌《酒歌》传承人的专业技能和艺术水平,传承技艺和心法,继承和发扬陕北名歌《酒歌》的文化艺术。

总之,陕北名歌《酒歌》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是缩影和见证了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简析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及其产业化价值

简析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及其产业化价值
Va l ue Eng i n e e r i n g
・2 91・
简 析陕北 民歌 的文化背景及 其产业化价值
An An a l y s i s o f Cu l t u r a l Ba c k g r o u n d o f Fo l k S o n g s f o No r t h e r n S h a a n x i a n d I t s Va lu e f o I n d u s t r i li a z a t i o n
造就 了陕北人 男性多壮实、 剽悍、 倔 格, 由勤劳勇敢的人们 一代一代创造和承载 , 口传心授 , 绵 匈汉两族人 民的血液 , 豪放 、 女性 多窈窈、 俊秀、 心灵、 手巧。陕北人从土著人 延 不绝。 生活环境 、 生存 方式及社会背景下 的精神 文化诸 强、 使得 陕北 人 在 人 种 上 有 了一 新 的 优 多 因素 , 对 陕北 民歌 的生 成、 演变、 发展 有着深刻 的影 Ⅱ 向 NG Do n g - f a n g
( 延 安市 委 党校 , 延安 7 1 6 0 0 0 ) ( Y a n  ̄ a n P a r t y S c h o o l , Y a n ' a n 7 1 6 0 0 0 , C h i n a )
摘要 :陕北民歌作 为一种区域性文化 , 其文化背景及其 艺术特征的形成 , 是 东方 文化 大背景 下黄土地及汉 民族文化 与民族 心理 的艺术折射 , 也是 陕北人 民长期生活实践 的生活哲理与情感 意识 的融合。研究陕北民歌 的产业化价值 , 对提 高新 时期的文艺创作 , 促 进 发展区域性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可以起 到文化奠基 、 艺术提升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 T V 6 2
文献标识码 :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歌中的文化
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是民族文化富有生命的表现。

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 , 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相遇。

民歌正是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精神的具体表露。

那么这精神终生都对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这种精神也正隐含在地域的民俗文化之中。

陕北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融合的地区 ,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 , 逐渐形成一个自然文化的封闭区 , 也由于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风格粗矿的陕北民歌 , 而这种民歌又反映出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和生活特点。

我对民歌爱好 , 应该是起源于对民俗文化的关心。

因为对于许多民歌的学习是从民俗文化活动中而来。

可以说民歌、民谣概括地反映了当地民俗 , 同时民俗活动也创造和推动了民歌的发展。

陕北的小调和舞歌总是伴随着民俗活动的。

喝酒唱“酒曲”、扬场唱“叫风”调;打夯唱号子;丧事唱孝歌号子;喜事说上头歌等等。

具体讲陕北民歌与民俗活动有以下几中关系:
一、岁时节令
民歌“十对花”、“公公烧媳妇”、“干妹送干哥”、“滚南路”等都是唱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令的。

十对花
“正月里开的一个什么花儿开, 正月里开的是迎春花儿开, ……”
三哥哥你看美不美
“三月里桃花开, 所有的蜜蜂采蜜来, 你有情来我有意, 哎伊哟哟, 三哥哥你爱不爱”。

公公烧熄妇
“四月里来四月八, 娘娘庙上把香插, 人家插香为儿女, 咱俩道地为什么”
滚南路
“二月二, 龙抬头, 背上铺盖滚南路”
想干哥
“正月里冻冰立春消, 三月里风吹杨柳摆, 杨柳摆, 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哥,等一等我"
光棍哭妻
“十二月里又一年, 家家户户贴对联, 人家对联成对对, 我家对联难成对, 咋,想起孩的娘呀”
小寡妇上坟
“六月里来热难挡, 大树底下乘阴凉, 风乱草草咕碌碌转, 寡妇提篮上坟串”以上这几个民歌在反映节令的同时, 以此为比兴, 既有表述季节特征, 也有表述民俗特点的。

二、民间的节日
象过春节、腊八节、端五节、六月六、重阳节、中秋节等在陕北的民俗文化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每一个节日的民俗文化中都有不只一首民歌或民谣来抒发这种民族情感。

对过年的描述:腊月里, 二十三, 我送灶马爷烧枣山; 腊月里, 二十四,裁下对子写下宇: 腊月里, 二十五, 称下几斤黄萝卜;腊月里, 二十六,割的几斤肥羊肉; 腊月里, 二十七, 蒸下黄酒盘大曲;腊月里, 二十八, 串门子大嫂把银粉擦 ; 腊月里, 二十九, 倒的几斤干烧酒;月尽早, 吃早饭, 先担水, 后打毡, 贴对子, 打醋坛, 窗花贴土一满遍。

这首民谣可以说是一幅陕北年前过年时的风俗画。

对寒食的描述:先清明, 后寒食, 不起烟火要冷吃。

蒸燕燕烙滩黄 ( 燕燕 , 即各种面花; 滩黄是一种玉米面烙饼), 过完寒食要春忙。

寒食跑, 清明跑,(读gang) 清明有雨年不荒。

对六月六的描述“六月里来六月六 , 新麦子馍馍熬羊肉”;对端阳节的描述“五月里来五端阳, 大软米棕子包砂糖”重阳节的描述“九月里九重阳, 谷子糜子堆上场。

”这些习俗都是民歌民谣所歌唱的内容, 同时, 民俗也为民歌提供了题材。

三、民间仪式歌
民间歌谣不仅仅概括地描述了民俗的活动和风貌, 同时有些歌谣和民俗活动浑然一体, 不可分割, 这就是民间仪式歌。

在陕北, 婚丧、迁喜、建造、满月都有仪式歌。

如:撒帐歌。

新娘进洞房时, 由长者持盛有五谷的碗, 边撤边唱:脚踩吉祥云 , 手捧白玉盆 , 五谷撒空中 , 天上降甘霖 , 一撒金 , 二撒银 , 三撒撒个聚宝盆 , 四撒四季吉祥云 , 五撒五谷满丰登 , 六撒禄位高高升 , 七撒亲朋都欢庆 , 八撒八仙齐贺新 , 九
撒九九归一门 , 十撒富贵满堂红。

进洞房后有上头仪式 , 唱上头歌 , 边梳边唱:一木梳梳长 , 张家女子嫁了郎二本梳梳长 , 夫妻对对结成双 , 三木梳梳长,双双核桃双双枣 , 双双儿女满院跑。

站下一个阵, 坐下一板登 ( 陕北的长板登) 养小子是好的 , 穿兰衫 , 戴顶子 , 养女子要巧的, 石榴牡丹冒剪的。

瓜子油炸炸香脆的 , 夫妻要活一辈
子。

上头应该是在古老的结发的习俗遗存。

上头时在席子下边压有红包、核桃、红枣、油炸炸 (油炸面食)、花生等食品。

都在暗示早生贵子 , 富贵满堂之意。

陕北在修建窑洞时还有合龙口的仪式 , 和结婚时一样撤五谷 , 撤铜钱。

歌中唱道:一合龙口不再开 , 家添人口外添财。

窑里窑外喜气生 , 天神地仙降福来。

一撒东方甲乙木 , 二撒南方丙丁火 , 三撒西方庚辛金 , 四撒北方壬葵水 , 五撒中方戊已土。

匠工无忌 , 主家无忌 , 天无忌 , 地无忌 , 姜太公在此 , 百事无禁忌 , 大吉大利。

遇到天不下雨时要抬龙玉 , 这时唱的仪式歌:龙王 (哪)老人家不是人,他是天上降雨的神 , 百姓哭丧求不顶 , 龙王 ( 哪)老人家再不能 , 不能不把主意定 , 急急下雨
万民敬 , 下得(哪)雨来人安宁 , 一年四季保太平。

四、生活习俗
在陕北民歌中 , 还有许多反映当地起居饮食等生活习俗的。

过去日子苦时唱“小米钱钱洋芋蛋 , 窝窝酸菜家常饭”。

日子好一点了唱“早起馍馍晌午糕 , 黑地(晚上)拿起切面刀”。

日子再好点了“四腿儿桌子放在当炕上 , 把系系壶儿放在当桌上 , 盘儿上盘儿下 , 盘儿叮当烧酒黄。

”唱起居着装的有“长头发剪成短帽盖 , 拼上性命走一回”“毛兰裤子红腰带 , 看你们年轻人爱不爱”“这么长的辫子探上个天 , 这么好的妹子见不上面”“你妈妈打你不成才 , 露水水地里穿红鞋 , 我穿红鞋我好看 , 与你别人何相干”“丝光袜子高跟鞋 , 呼噜噜裙子摇三摆风摆开”。

这些民歌都唱出了当地的饮食、服饰文化特点来。

是一种有声的形象。

三十里铺--提起我家来家有名 , 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 三十里铺遇大路 , 戏楼拆了修马路。

卖菜--家住山西石楼永和镇 , 刘家应上有家名 , 我的名子叫刘成 , 日每家(每天)卖菜过光景。

青菜、白菜、白水萝卡菜 , 茄子、黄瓜带藕根 , 辣子韭菜带蒜苔 , 还有两把把嫩菠菜。

白面馍馍起了面 , 葱花油饼成卷卷 , 蒸得燕燕(面花)礅点点 , 吃得憨水扯线线。

五、自然风貌
还有的陕北民歌唱此地的自然风情 , 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怀。

如“金窝窝 , 银窝窝 , 不如自家的土窝窝”, “灰毛驴驴上来 , 灰毛驴驴下 , 一辈子没坐过好车马”, “上一道那个坡坡下一道道粱 , 想想小妹子的好心慌”, “太阳出来不高高 , 咱二人钻进圪崂崂”, “对把把的那个挖梁梁上哪是一个谁 , 那就是我的二小妹妹。


哪达也不如咱这山沟沟好亮一亮嗓子定一定音 , 我把咱这二道圪梁唱上几声 , 骑好马来穿新衣 , 我的妹妹实在美 , 我和妹妹双骑上马 , 妹妹的胸脯脯就在哥哥脊背上爬,绕过这圪粱粱拐下这畔 , 这达没有人咱拉话话 , 马驹驹撒欢羊羔羔跳 , 哪达也不如咱这山沟沟好。

当然也有唱过去风沙侵害时的情景的:刮大风 , 刮大风 , 今天刮的好大的风 , 刮的拦羊的钻窜洞 , 刮的碾骨碌转流星 , 刮的磨盘翻烙饼 , 大嫂赶紧把门顶 , 门里钻进一股风,刮的三岁的娃娃转窑顶 , 七岁的娃娃满炕滚。

唱赶集路上的热闹景的:清早上起了个早 , 赶上毛驴去赶集 , 路上的行人走的欢 , 人欢马叫真欢喜。

上坡好象钻天洞 , 下峁好象滚流星 , 三步并作两步走 , 嘴里唱着信天游。

你看那赶集的人儿连成一串串 , 男女老少笑呀笑的个甜 , 集上的货样样全 , 定边的瓜 ,佳县的枣 , 榆林的豆腐味道好 , 镇川的‘干楼 "( 食品 ) 到口酥 , 绥德的油旋(一中烧饼)千千层 , 小伙儿穿的棱缯缯 , 姑娘走路格拧拧。

由上叙, 我们不难看出民歌民谣对民俗文化的表达和描述形象而又生动。

让人一听如经其事, 如见其人,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由于歌中应用了比兴、通感等修辞手法,让人有无限的遐想和无尽的思绪。

每当听着这些民歌时, 我们眼前总要浮现出民俗活动的画面或者终会想象出一幕幕动人的情景。

民歌对民俗文化起着推动和延续的作用。

民俗文化为民歌的创作提供了生命的源泉。

因而对民歌的理解只有深入到民间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其文化意义上的内涵。

所以说民歌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