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阳明的良知说

合集下载

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学说中的心理学问题

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学说中的心理学问题

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学说中的心理学问题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在王阳明心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包含两大理论局限:否认良知中理的客观存在与从现实生活获取之的可能性;否认一般知识、能力在成圣与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对上述两大理论问题上的错误及其产生原因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检讨:否认外界之理的存在以至达到违反人类常识与儒家经典精神结论的原因;否认知识能力在成圣中的作用以及否认闻见之知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的错误和危害性;关于良知之体和用的理论及其中的错误。

关键词:良知;致良知;心中和外在之理;闻见之知;良知之体和用关于人的良知与致良知的问题,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心学中的主要的和核心的问题。

王阳明的心学的目标是教人如何成圣的,而良知和致良知的理论就是回答人可能成为圣人的内在依据以及如何修养成为圣人的途径的问题。

因此,良知与致良知的问题就自然成为其心学中的主体或核心问题。

他的心学中的其余部分和问题都是与这一问题紧密相关并深受其影响的。

一、良知和致良知学说提出的历史背景王阳明的心学的提出和倡导,是王阳明对我国儒家思想的一次改良运动。

王阳明是儒家思想和学说的忠诚的信奉和捍卫者。

他认识到儒家的最高的目标,是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即阐明和发扬儒家的成圣之道,并以圣王之道来治理社会,最终实现理想的太平盛世。

从这种要求来看,当时社会上的学术风气却是非常糟糕的。

儒家从北宋起,已经成为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而随着主导、统治地位的取得,也出现了一种腐败的倾向。

当时社会上一般的读书人都把研读儒家的经典当作参加科举考试,谋取功名利禄的手段。

专职的研究者们则热衷于经典的考据和注疏以显示自己的深邃,而真正以成圣治世为目标者则少而又少。

王阳明把这种学风概括地称之为“玩物丧志”。

玩物指的是热衷于一些与社会人生无补的活动,而丧志则是指的忘掉了儒家的“成圣治世”这一根本目的和理想。

要解决、消除这种“玩物丧志”的状况,就要找到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

论王阳明

论王阳明

论王阳明——致良知(2011-05-18 17:00:05)转载▼标签:王阳明文莱致良知《大学》全知全能(文莱按:古人说“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也是我长久以来的思考结果,在此首发,这种对王阳明“良知论”的理解也是自家体贴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我素来认为哲学都是个人化的,我们无法强制别人接受思想,最多只能是吸引,来反思,哲学如果对个人无用,那么它真就无用;如果对个人有用,那么它将是革命的力量。

哲学的意义在此!我没有写文章打草稿的习惯,文章稍微有点凌乱,等有机会再调整。

)没有哪一个古人能像王阳明这样身前身后美名不断,并且尤其受到今天人的喜欢。

个中缘由还不好断言,不知道有没有人说说原因,我是很想知道的。

朱熹大家很讨厌,更多的都是些非理性的责骂,把“存天理,灭人欲”作为他的一条罪证。

实际上这句话是大部分宋明儒的共识,提到致良知时,王阳明也是这个观点,“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灭人欲”(《传习录》上)。

天理纯粹至善,人欲为恶乃是共识。

有说朱熹是伪君子,假道学,而这只是后来搞坏掉的,如果开始即是坏的,也不会流传那么久,否则,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的祖先也太蠢了些。

或许是因为有比较的缘故,把朱熹搞成小丑,王阳明就成了圣人了。

但是,今天那么多人喜欢,我确实不知道怎么回事。

王阳明最重要的理论无非“致良知”,“吾平生所教,只致良知三字”,这三个字稍微知道王阳明的,差不多就清楚是他在百死千难中所得,所以,这三个字就有很重的分量。

王阳明这么重视这三个字,那么到底这是什么意思?“千百年圣学,心学也”,这心学也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除此外,在王阳明看来,更无别的学问。

我们清楚,儒家学说是入世间法,目的就在于实现社会的大治。

用时髦的话说——和谐(但是这两个字得小心点用,因为现在这差不多成贬义了,但我这里是它的原意)。

那么王阳明的“致良知”是如何实现一个儒者心里的理想,实现社会的和谐的呢?致良知是“良知”和“致知”的和合,“良知”来自《孟子》,“人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真意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真意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真意中华文化精髓之心学,自孔孟之后即隐遁失传,中途经历一千多年无人能破,后又被朱熹错解,误会更深。

直至阳明出世,经历重重难关,最后龙场一悟,始明“心外无物”的核心精要。

自此逐渐将三教一脉传承的心法出土重光,中华文化道统心法因此得以表露完整,我们生为中华文化的传人,对此心学的衰落与重光缘起,不可不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丢掉”良知?要怎么样才能找回来呢?原来它一直都在这里~~《王阳明传习录》原文:“來書云:良知亦有起處,云云。

此或聽之末審。

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

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

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

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若謂良知亦有起處,則是有時而不在也,非其本體之謂矣。

良知一直都在阳明先生的学生陆原静来信问:“良知也有个开端吗?”陆原静这样问,暗含着有开端也就意味着会有停止的意思。

阳明先生回答说,这也许是陆原静过去听我说的话,有误解的地方,可我讲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良知就是心的本体,若是本体就没有起端于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会消失,因为本体是一直都存在的。

这就是前面跟陆原静探讨过的所谓“恒照”问题,为什么说是“恒照”呢?因为它永远都在,就像真我的生命,任何时候都在,即使肉体消失了,它还在。

既然是永恒,就没有所谓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问题,永恒超越了时间的范围。

为什么我们守不住良知?心的本体永远都在,没有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这个问题,即使妄念发的时候,良知依然还是在的。

问题是妄念发了,良知虽然还在,但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存守得住。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良知是在一股气上,大家想想,当慈悲心发的时候,是不是有个感觉?当舍不得不忍心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个不舍不忍心的感觉?这慈悲、不舍不忍心的感觉就是良知。

浅述王阳明的“良知”说

浅述王阳明的“良知”说

浅述王阳明的“良知”说作者:郭毓来源:《祖国》2020年第05期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的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

作为他最重要的学说,良知说,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种纯理论性学问,它是一种将主体性和实践特色结合为一体的心灵境界说,突出了境界的主体意义和实践意义。

王阳明将这两者有机地统合起来,在它们的指导下,“良知”不仅仅是人人都具有的,而且是普遍绝对的。

关键词:王阳明; ;良知; ;致良知一、良知与致良知的提出“致良知”作为阳明哲学最重要的学说,我们不能确定它具体的提出时间。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关于良知的学问便再也说不出其他的意思,他说,只能够点出“良知”这两个字,与其他人论道时花费了我很多的词语,如今看见“良知”真正的意思,一句话便能概括全部的意思,真是让我高兴啊。

学者们受到障碍的遮蔽,没有方面入手只得与人说“尽”;但又害怕学者们认为太容易得到,又不懂得珍惜。

这都表明良知的开始是在正德九年,王阳明43岁时。

但是,正式提出与说出“良知”一词又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正德三年著名的“龙场论道”,是王阳明人生重大的转折点。

王阳明晚年曾说,他的学问基本是在龙场确立的。

自龙场后,王阳明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简单恰当的表述形式,这种形式既能表达清楚他的思想又能让常人学习。

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而这里的“知”便隐含着良知的学问。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萌芽,是他在答惟乾问中说到的关于“良知”是心之本体的内容。

《传习录》陈九川录中说,你的良知是你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你无法欺瞒它。

只要你不欺瞒它,脚踏实地地去依照它行事,善良便会存在,而恶将会被去除。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关于良知与致良知的关系。

从庚辰年间起,王阳明表现出对良知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发现“致良知”的喜悦感,从他的谈话及文字中都能得到体现。

二、良知的内涵(一)良知即是非之心王阳明说过,我们的内心会自然知道“良知”,“良知”不必从外界求得。

“自然”表示良知是主体本有的内在特征,是从人的本心发出的,能自发地知仁知义。

王阳明的“致良知”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学德育的启示

王阳明的“致良知”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学德育的启示

王阳明的“致良知”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学德育的启示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精髓和学说内容形成的心学是对于中国千百年来思想理论的一个汇总与发展。

王阳明的思想理论受当时的时代影响,杂糅了儒、道、释三家的基础学说与思想认识,并且在后期王阳明思想发展过程中逐渐偏向于结合王阳明本身的经历以及多年的对于儒、道、释三家思想认识的学习,最终关注在教育方面的思想认识。

其中“致良知”哲学思想的论述最能表现其特殊性,是其心学体系的中心内容,包含了极高的道德教育价值。

在我国历久以来都以教育为根基的背景下,使得王阳明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今的中国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

正因如此,本文通过对王阳明“致良知”哲学思想的研究来推动当前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首先从“致良知”哲学思想概述出发,讨论了“致良知”的内涵以及“致良知”的途径;第二部分聚焦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最后第三部分针对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根据王阳明的“致良知”哲学思想讨论了其对中学德育的启示。

关键词:王阳明致良知中学德育王阳明创立的心学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其思想影响至今还在延续。

“致良知”是王阳明学问的头脑与灵魂,也是其本人最为重视的内容。

致良知思想内涵丰富,对当代中学德育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王阳明“致良知”哲学思想概述(一)“致良知”的内涵“良知”二字,来自孟子。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谓” 不虑“,就是不假思索,即不需要经过后天的经验认知而获得的,是人生来就本自具足的认知,后世所谓” 先天之知“,或” 自然之知“。

孟子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也就是道德信念和观念,这是人的天性与本能,是人性中本自具足的。

王阳明先生继承并发挥了孟子的良知思想,并把良知概念自觉地上升为最高哲学范畴,并以此建构了体大思精的心学体系。

在王阳明先生晚年有名的“天泉四句教”中,明确地提出了“良知”的内涵: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说良知是是非之心的句子

王阳明说良知是是非之心的句子

王阳明说良知是是非之心的句子嘿,你知道吗?王阳明曾经说过良知就是是非之心呐!这可真是一句超级有分量的话呀!
就好比在生活中,当你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心里是不是会自然而然地涌起一种感觉,告诉你这件事该做还是不该做?这其实就是你的良知在发挥作用呀!比如说,你看到有人摔倒在路上,你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想去扶一把,对吧?这就是你的良知在告诉你,这是对的事情呀。

我记得有一次,我走在路上,看到一个老奶奶在艰难地过马路。

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良知马上就告诉我:“快去帮忙呀!”我毫不犹豫地就跑过去扶着老奶奶过了马路。

事后,老奶奶那感激的眼神,让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特别棒的事情。

这不就是王阳明说的良知是是非之心的体现吗?
再想想看,要是有人在背后说别人坏话,你是不是会觉得不太好?这也是良知在提醒你呀。

良知就像我们内心的一个小法官,时刻评判着我们的行为。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每一个选择其实都在考验着我们的良知。

有时候可能会面临一些诱惑,让我们想要做出违背良知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听从内心的声音,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王阳明的这句话真的是太有道理啦!良知就是我们内心的指明灯呀,它能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正确的方向。

我们可不能忽视它,要时刻倾听它的声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呀!
总之,王阳明说良知是是非之心,这绝对是真理!我们都要好好记
住这句话,让良知指引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致良知王阳明经典句子

致良知王阳明经典句子

致良知王阳明经典句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的启蒙运动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本能,叫做“良知”,只要发扬光大,就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以下是王阳明经典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致良知的奥秘。

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提出的最重要的理论。

他认为知识不是为了掌握知识本身,而是为了指导行动。

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领悟“致良知”的真谛。

他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自行之者。

自行之者不动,故曰‘知行合一’。

”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从而领悟到真理。

他说:“物之情理,必先观察其形体,而后得其情理。

”三、“知止而后有定”“知止”是指要懂得适可而止,在行动中要有节制,不能过度追求,否则会失去平衡。

只有“知止”,才能有“定”,才能达到内心平静的境界。

他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四、“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是王阳明思想的一句经典名言,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天理,而不是追求个人欲望。

只有抑制人欲,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他说:“存天理,灭人欲,是为‘大丈夫之道’。

”五、“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是王阳明思想的又一重要概念,他认为人们的心灵是行动的源泉。

只有心灵向着正义和真理,身体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他说:“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不可不察也。

”六、“知行合一,不离其道”“知行合一,不离其道”是王阳明思想的又一经典名言,他认为人们在实践中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不违背自己的内心道路,才能真正达到“致良知”的目标。

他说:“知行合一,不离其道,是为‘知行合一之道’。

”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王阳明思想的一句名言,他认为人们应该像天一样坚强,不断自我修炼,不断进步,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孟子王阳明良知说异同辩(原创)

孟子王阳明良知说异同辩(原创)

孟子与王阳明良知说之异同辩“良知”最早由孟子提出来,而且只有一句话:“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孟子以后,儒家思想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没有人专门讲良知,直至明代,才有阳明子重提良知。

阳明先验心学比较一贯的主要讲是良知。

他文治武功,戎马倥偬之际,随时不忘讲学,也就是讲良知。

有一个乡绅请他讲学,问他:“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他用原话回答:“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他认为那个时代所缺乏的就是良知。

良知与致良知说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内在之维。

良知与致良知说的基本思想是王阳明心学中一以贯之的观念:“它既渗入于心体,又融合于德性;既体现于意义世界,又引申于人我之间”。

本体与工夫之辨,是良知与致良知说的进一步展开,它“使心学的论旨得到更为深入的展示”(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163页)。

陈来提出,“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论学的宗旨,是阳明哲学发展的最后的形态,对整个中晚明哲学思潮的开展有着重大影响。

虽然二者都是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但孟子和王阳明所生活的年代,一个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期,一个是封建制度的穷途末路,封建的政治统治和意识形态的状况都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这样的历史渊源决定了二者既有某种联系,又存在着若干区别。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作为其精华的良知良能思想作一比较。

一、孟子的良知良能和王阳明的良知良能目的都在于发现良心,但发现的途径(致良知)及良心的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种思想体系中,心性都具有先验本体的性质。

但孟子的“心”主要指其性善论中所论述的天赋予人的“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为善的,而“四心”既是善端的表现,如果说为人而不为善,那完全不是他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他自己舍弃了这些本性,决不能说他本来就没有这些本性。

孟子的良心,是以天赋人性为核心内涵的,尽心知性知天,最终目的是了解天的意思,掌握天给人们安排好的命运;而在其达致途径上则通过主观的“思诚”、明乎善,从而达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万物皆备于我”的。

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工夫及现实意义与价值

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工夫及现实意义与价值

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工夫及现实意义与价值“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早期思想的体现,江右之后,王阳明则转扬“致良知”之论。

因为在王阳明的内心,“致良知”论比“知行合一”说得更为直接和具体,也更有实践性。

那王说的“致良知”具体内容如何呢?一般来讲,“致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良知”论,其实也就是王说的道德本体论;二是“致良知”说,指的就是王说的本体工夫同一论[1]125。

当然,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密切相连的,无疑是其“致良知”论的宏观内容。

一、王阳明“致良知”的内涵1.王阳明对“良知”的界定王说“良知”的初始含义,来源于《孟子》一书。

而孟子认为,良知良能其实就是指人不需要思虑就能得知、不需要学习就能得行。

而这一“良知良能”到了王阳明思想体系中就成了人先天就具备的道德意识和思想。

他的“良知”论其实也就是王说的道德本体论,这是王阳明对“良知”这一含义界定的首识。

王阳明对良知的界定更为强调良知自主显现而为自我内心所自觉的特点。

而且,他还使孟子“良知”说更推进了一步,让孟子那种萌芽状态的情的成分变为一种主体知觉层面的意识,让“知”的色彩变得浓厚了许多[2]118。

2.“致良知”的工夫第一,“致良知”具有扩充、致极性。

王阳明“致良知”中的“致”,不仅具有扩充的这种过程,还有至其极的意思。

而且,王阳明在《大学问》中提出了以“至”训“致”的观点。

浅层意义上来讲,王阳明的“致”只是一种至极的意思,但其实要强调的则是“致良知”这一过程,其最终就是要达到“知至”的层次。

所以,王阳明这里的“致”与“极”是贯通的,都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达到目的[1]156。

最重要的是,王阳明这里的“致”,除了上面所述要扩充良知这一本体而到达“致其极”的目的,还有从本体到功用、再从功用复归本体的双向通道。

他这一通过去除私欲而复归良知本体的渠道,不仅是一种格物致知而复归良知这一本体的过程,还是一种扩充延伸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彰显出本体与功用,也是二者的统一。

第九章 第二节 王阳明的致良知

第九章 第二节 王阳明的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礼所代表的行为的具体方式 和规定,其意义本来是使伦理精神的表现 规范化,而如果这些仪节本身被异化为目 的,忘了它首先必须是真实的道德情感的 表现方式,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他认为, 人们只要能真正保有真实的道德意识和情 感,他们就自然能选择对应具体情况的适 宜的行为方式,因此仪节应当是道德本心 的作用和表现.从而在根源上,仪节构成 的礼也是来自人心的.仪节的周全并非至 善的完成,动机(心)的善才是真正的善.
《传习录》载王守仁与弟子徐爱的对话: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 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 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道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 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 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 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此即 理也." 如果就"理"作为道德法则而言,格物穷理的哲 学以为这道德法则存在于心外的事物,而实际上 道德法则并不存在于道德行为的对象上,如孝的 法则并不存在于父母身上,忠的法则也不存在于 君主身上.这些孝忠之理只是人的意识通过实践 所赋予行为与事物的.
心外无理
年青时代的王守仁曾在朱熹的影响下,尝试从 事格物致知的功.一次他想到 朱熹说过一草一木都有理,都应格过,由此逐 步做到圣人,便与一个朋友以庭前竹子为对象, 面对翠竹,冥思苦想地格了七天,结果不但没 有穷到理,反而因此累倒.从此,他开始寻找 理的所在.后他被贬到龙场,忽大悟"始知圣 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 也."(《年谱》戊辰条,《阳明全书》卷32) 意思是:理本来不是存在于外部事物,而完全 地内在于我们的心中.龙场之后,他提出了心 即是理和心外无理的思想.

王阳明“致良知”论的道德教育意义

王阳明“致良知”论的道德教育意义

王阳明“致良知”论的道德教育意义王阳明“致良知”论,是其心学的最高概括,蕴涵丰富的道德教育价值。

“良知”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是维护人类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

“致良知”论充溢着强烈的道德实践精神,对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标签:致良知;道德;教育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创建了系统的心学体系。

他经过长期的思想磨炼和体会修养,到约50岁时对自己的心学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凝练和升华,提出了“致良知”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心学命题。

这既是王阳明勤苦思索、千锤百炼、精觉体悟的结果,也是他继承以往的理学思想、诠释原有经典文本的产物。

“致良知”是王阳明全部心学的最高概括,“致良知”论蕴涵丰富的、独到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一、王阳明对“良知”的解读“良知”一词系出孟子,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亲亲敬长的仁义之心,亲亲敬长是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

这种天生的能力被称为良知良能,发源于人的不忍人之心,也即四端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四种规范的萌芽,称为四端。

孟子的“良知”,主要是指先验和普遍意义上的道德意识。

王阳明在融汇前人思想基础上,对“良知”一词做了精细的阐释,赋予了“良知”多重蕴涵,用“良知”说来总结贯通他的全部思想。

他自认为,自龙场悟道以后,他的思想不出“良知”二字,只是没有直接点出此二字而已;如今点出“良知”,一语之下,便可洞见全体,可谓真切简易、痛快淋漓。

王阳明把“良知”说与“心即理”命题贯通起来,认为“良知”即心之本体,亦即是人的本心。

它是圣凡贤愚人人自有的,外在力量绝不能改变它,既不能使它增得一分,也不能使它减得一分。

“良知”作为人心之本体,具有虚灵明觉的特性和常知常照的功能,它能照知一切是非善恶。

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

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

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

413字
综观阳明的言论著述,阳明所谓“良知”就是指生而具有的先验道德意识、先验道德规范和先验道德本体,因而良知本身是非善非恶的、是无善无恶的,也就是阳明所谓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良知作为先验的道德意识、先验的道德规范和先验的道德本体,能够知善知恶、好善恶恶、为善去恶,本身却非善非恶、非是非非,无所谓善恶。

阳明之“致良知”包含发明扩充与发用流行两个层面的含义。

所谓发明扩充,就是发明扩充本心之良知,就是“反身而诚”、“以明其心”,就是“去其昏蔽”而“纯乎天理”,就是所谓的去人欲存天理之明明德。

所谓发用流行,就是躬行践履本心之良知,就是“实有以为”、“实有其事”,就是“事上磨练”以“为善去恶”,就是所谓的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之格物。

但实际上,阳明所谓“致良知”只是一个过程、所谓的发明扩充与发用流行也只是同一个过程,这也就是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并进,发明扩充即是发用流行,发用流行即是发明扩充。

王阳明的致良知解释

王阳明的致良知解释

王阳明的致良知解释
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他的核心哲学理论之一。

在这里,“良”指的是“天生本然,不学而得”,即人类天生的、未受外界影响的本性,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善良”。

“知”则可以理解为“智慧”。

因此,“良知”指的是“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也可以理解为天赋的道德观念。

在王阳明的哲学理论中,“致”是“达到”的意思。

所谓“致良知”,就是要求行为要达到良知的要求。

这并不是说良知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强调行为应该以良知为标准,以心为标准,达到心所想、心所悟。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每个人都有能力满足自己的内心良知需求。

这是一种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正能量。

他主张将内心的善良推及到个人的行为举止中,无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人际交往中。

“致良知”是一个有知有行的过程,即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他提倡用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追求内在的醒悟和不断的践行。

总的来说,“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强调的是内在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内在良知的必要性。

解读王阳明良知说

解读王阳明良知说

解读王阳明良知说解读王阳明良知说我在拙作《略论王阳明四句教》一文中,提出在四句教中“返照明心是见体处,分别心意是起用处,而良知即体即用,是从禅到儒的转换处。

”这里再对良知如何成为阳明学说从禅到儒的转换处给以比较详细地说明。

据阳明先生自述,他欣然有会于禅心在前,但感觉“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

又大悟于龙场在后,这时更“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

”(传习录下)我们就可以了解良知说正是阳明自己的思路从禅到儒成功转换的结果。

这个经历,是实悟于禅在先,又回归于儒道传统的复杂过程。

一.孟子说良知让我们先回到孟子的良知说。

《孟子》中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 (孟子。

尽心章句上)这是儒家经典中最早见到的关于良知的文字。

《孟子》的成书是由弟子们记录孟子的谈话内容,因此其语言风格纯是口语,也就没有文言的那些字斟句酌。

我们读的时候,如果把自己放进去,好像与圣人对话,就能够体会到那种自然流出的智慧和风采。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是很有道理的。

可惜后人常常去穿凿附会,反而离圣人的原意远了。

“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这两句是对良知良能的举例说明。

小孩从小亲近父母,长大了知道尊敬兄长,这些是不需要学就懂的。

这里所说的良知良能,不外是说天生即有而非后天学习而得,并没有明显区分的不同意思,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孟子说良知良能,是要强调仁义礼智与生俱来,也就是人性本善。

这与他的另一个说法:“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

告子章句上)实在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二.良知的妙用体会良知概念所包含的复杂和曲折,是解读阳明由禅到儒转换的关键。

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及其意义

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及其意义

08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致良知”理论的基础是“心即理”。

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提出“致良知”理论,良知在人心,能辨别是非、识别善恶。

心与理同一“心即理”,良知作为本体、心,理就是道德原则,他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致良知”以“知行合一”的哲学方式呈现。

在儒家哲学上,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良知”是“形而上”,属本体,也是主体,即“心”,意识的内容为“形而下”,便是“物”。

知行合一理论,是说道德的法则与行为应该是一致的。

如果不一致,就通过“格物致知”使其一致。

同时,“致良知”具有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伦理学性质。

“本心”体现为人性,人性不是别的,就是人生下来皆具有良知,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存天理,去人欲”是王阳明提倡的修身之道。

“致良知”理论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人性论;意义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及其意义温纯如1 温 放2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他的哲学又被称为“心学”。

他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明代哲学家。

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是其哲学的精华与核心。

我们从“致良知”的名字来源看,“致”源于《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良知”来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可见他的“致良知”理论是继承儒家传统的哲学理论。

王阳明在《复王天宇书》中认为,“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

王阳明把“良知”看成是人所具有的能辨别是非、认识善恶的思想。

“致良知”理论就是人通过自身修行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是属于哲学世界观、人生观性质的学问。

一、“致良知”理论的基础是“心即理”王阳明“心即理”的思想源于宋代哲学家陆九渊(1139—1193)。

陆九渊在《与李宰书》中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这是说“本心”即理,本心是孟子提出的,陆九渊把本心看成道德原则。

论王阳明的良知观

论王阳明的良知观

论王阳明的良知观作者:沈顺福曾燚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05期〔摘要〕良知是王阳明的核心概念。

王阳明用良知概念解释天理,天理即良知,从而将外在之物理转换为内有之心理。

作为天理的良知是一切道德认识与判断的终极性标准,也是行为的终极性根据。

合乎良知的行为不仅明,而且灵。

良知是超越的实体,即良知超越于经验,因而无生死、无动静。

良知是虚、无。

我们无法用形而下的存在,比如气来直接描述形而上的、超越的良知。

故,良知非气。

良知无法产生感应等气质活动。

同时,良知本身并不能直接活动、也不是感应的直接主体。

良知必须借助于气质或气质之心而活动。

它是气质感应活动的间接主体,内在地主导着感应活动并因此成为合法活动的基础。

情、意都是气质活动。

良知非气的结论意味着良知不可能是情感或意识。

〔关键词〕王阳明;良知;超越性;气;天理〔中图分类号〕[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21)05-0140-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传统儒家心灵哲学研究”(20FZXA005)〔作者简介〕沈顺福,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 250100。

王龙溪说:“阳明夫子之学,以良知为宗……”①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概念。

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学术界已经展开了充分而高质量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这些成果大体上可以被归结为两种观点。

其一,以为良知是意识,即良知是为一种“所有我们的善恶意向之道德本身的或多或少清晰的当下意识”②,也有人称之为“先验的是非准则”③等;也有一些学者提出:“王阳明既把天赋的道德情感、知善知恶,好善恶恶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虚灵明觉之知都包笼在良知之内,良知在阳明这里,就几乎囊括了精神活动的全部内容。

”④还有一些学者以为良知是“自心与普遍之理的统一,为主体提供了内在的权衡”。

⑤这些观点都将良知看作意识或道德意识。

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精选)

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精选)

欢迎下载精品--word2、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

546字答:“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中最为基础的概念,而“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的提出标明阳明心学已经完全成熟,臻于化境。

所谓“良”。

朱熹将“良”解释为“本然之善也”,也即是先天本然的东西。

所谓“知”。

王阳明解释为“知是理之灵处。

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知善知恶是良知”。

在阳明哲学体系里,良知的本体义表现为存在的根据,德性的本原,先天理性原则等多方面的统一。

至于“致”,王阳明是以至、极、尽之义来解释“致”字,也就是说,“致良知”就是扩充推行自己先天禀赋的,发见于日用之中的良知,使良知全体充拓得尽,得以充塞流行,“必致其知如何为温清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清; 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

因此,致良知的基本意义是至极其良知,就是拓展自己的良知,将自己的良知扩充到底,把良知推广到人伦日用生活当中去。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实际上是一种返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主张存心养性,追求一种当下自知自觉的良好状态。

故,这样来看,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总之,“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重点,“致良知”是他思想成熟后所大力提倡的工夫,这从明代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若从心学的角度而言,其成熟时期的思想体系则是围绕着以良知为核心,以致良知为宗旨而展开的。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精品文档------------------------------------------。

王阳明“良知”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王阳明“良知”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王阳明“良知”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赵念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3(000)023
【摘要】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心学家,研究其思想,“良知”这个范畴是他整个思想的核心,是他从传统文化和切身体验中感悟出来的;王阳明十分看重良知,并把它看作是化解一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冲突的灵丹,也是消融社会、道德与精神危机的妙药;良知思想不仅仅是对当时社会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今的伦理道德建设也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和借鉴之处。

【总页数】2页(P174-175)
【作者】赵念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在现象学意义上如何理解“良知”?--对耿宁之王阳明良知三义说的方法论反思[J], 陈立胜
2.王阳明“致良知”说的涵义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J], 袁莉
3.简论王阳明良知说的现实意义 [J], 郭雯
4.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工夫及现实意义与价值 [J], 付晓康
5.浅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涵义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J], 王营;张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话语 。近 日, 手 头没 离开这 部影响 后世颇 为深远 的 老文化之 可用 处 , 又能避其不 足 , 使 自己的“ 致 良知” 大书 , 在 字里行 间 , 领悟着 王阳 明极具启迪 意义的灼 思想有批判醒人之功 。
见, 尤其对他的“ 致 良知” 思想印象 颇深 。
王 阳明 , 明朝 中叶 的思想 大家 , 开启后 世思想启
“ 良知 ” 一元 论 否定 了宋 儒 的“ 德性 之知 ” 和“ 闻见 之 人 , “ 舍 心外求 ” 。 “ 天下 古今圣 愚之所 同具 ” 者是 “ 吾 , 经典所 揭示 的“ 天 理” 亦即“ 吾 心 良知 之 知” 的二 元论 , 否定 了在 “ 人 心” 中存 在 “ 天理 ” 与“ 人 心 之 良知”
欲” 本 然 对 立 的观 点 , 而把 现实 的个 体 人 视作 健 康 天 理 ” , “ 心 外 无学 ” , 经典 不 过是 我心 之 注脚 而 已。 的、 可 以进步 的教 育对 象 。他 认 为“ 致 良知 ” 是要 人 以“ 吾心 之 良知” 去“ 臆 断” 经义, 无 须拘泥后 儒 的成
渍于 老释 , 已乃折 衷于群 儒之 言 , 参互 演绎 , 求之 有 “ 致 良知” 思想 年而未 得其 要 , 及 居夷三 载 , 动忍增益 , 始超 然有 悟
“ 良知 ” 一词 , 出 自孟 子 , 王 阳 明借用 “ 良知 ” 一
于‘ 良知 ’ 之 旨” 。从这里可 以看 出 , 王 阳明“ 致 良知” 词, 在 用意 上和孟 子相通 , 但又 指 出“ 良知 即天理 ” ,
功, “ 良知之外 , 岂复有加 于毫末乎 ? ” “ 良知是 天理之 常 , 不 敢 以为非也 , 而况其 出于孔 子者乎 ! ” 因此 , “ 致 照 明灵 觉 处 , 故 良知 即天理 。 ” 这样 , 他 从 理论 上 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