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四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
封闭条件下
❖ 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线与生产 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在均衡状态时,社 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 曲线表示。
❖ 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 社会福利也相同。
开放条件下
❖ 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通过国 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如果A国专门 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 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 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图中直 线TT′的中点C,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
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断世界市 场,国外富有者和在创新国的外国人开始购买该产 品,出口量从涓涓细流开始。
2.产品成熟阶段 技术特性:技术已定型,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技
术垄断优势开始丧失 生产地特性:资本丰富的国家 产品要素特性:资本密集型 成本特性:东道国的制造成本要比创新国的进口产
理论的评价
技术差距理论证明了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 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 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这也较好地解释了实 践中常见的技术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技术密集 型产品的贸易周期。
但是技术差距理论没有说明技术差距的大 小及形成的原因,也就没有解释技术差距如何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因而无法解释贸易量 和贸易结构的变动。
实例 中国电器走向世界,美国自行车“远足”中国
卡尔马计算机公司设计出了一种新的产品, 其功能比现有产品稍有改进,但是外观作了很 大改动。其实际生产成本并不比现有的产品高, 公司却决定将现有产品转移到新加坡和韩国等 地生产,而在美国的工厂生产这种新的产品。 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公司的这一决定进行分 析。
国际经济学4
“美国有成千上万个利益集团,这些集 团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和要求,也存在着相互 对立的关系。因而在政府和国会活动期间, 这些利益集团都要将总统府的门挤破,把国 会山给踏平了。而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 相互排斥、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使政府的 决策不能只偏向某一个,从而保证了政策的 大众化,公正性”。如反华利益集团与援华 利益集团,在国会山上不停地决斗,从而使 国会时而通过有利中美关系的政策,时而又 搞僵中美关系。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出口前: 生产者剩余: e 消费者剩余:a+d 出口后: 生产者剩余:a+b+c+e 消费者剩余:d 出口前后各利益集团的 福利变化情况如下: 生产者剩余: a+b+c 消费者剩余: a 社会福利水平: b+c
二、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d p1 a p0 e D b c S
出口前后各利益集团的剩 余变化情况
G’ G Lr
0C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价格
布
(三)一种产品价格下降,另一种产品价格上升
同时考虑产品价格升降 大米 (进出口),则价格下降部门 VMPS 专门生产要素收入减少显得更 VMPS’ 加明显;价格上升部门专门生 产要素收入水平增加更加明显; 共同生产要素收入水平是升? W1 C’ 是降?取决于进出口商品价格 W2 相对变化程度。 VMP r’ VMPr 0S G’
(二)进口部门产品价格降 低对生产要素收入的影响
进口部门产品价格水平的 下降会造成共同生产要素 在部门间的重新分配,并 造成共同生产要素报酬的 降低。产品价格上升部门 的专门生产要素的收入水 平上升,但会使共同生产 要素流出部门的专门生产 要素收入水平下降。 大米
C C’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
二、短期与长期的比较 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部门划分 的,而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要素所有 者区分的。 1.在长期情况下,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化, 将促使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着相同的方 向变化,即对于资本丰富的国家来说,国际贸易会同时 降低出口部门、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 于是两个部门的相同要素的实际报酬也会按相同方向变 化。 2.在短期情况下,由于资本是特定要素,两个部门 的资本使用量都无法调整,所以国际贸易将导致两个部 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相反方向变化,于是两个部门特 定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变化也是相反的。
(二)、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 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相对于X产品,X部门的资本实际报酬可表示为:
当X部门由于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劳动流入时,其 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将上升。因此,在 自由贸易下,X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提高了。
(三)、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 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同样,相对于本部门产品,Y部门的资本际报 酬可表示为:
(二)模型的均衡解 1. 两点说明: (1) 模型是以短期内一国供给面的情况为 基础,不涉及需求面因素。 (2) 由于只有劳动是可变要素,所以在商 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只要知道劳动在两个部 门间如何分配,便可确定要素市场的均衡和要 素价格。
2. 模型的均衡: (1)与封闭条件下的生产均衡相比,开展贸易以后, 将依据比较优势原则 比较优势原则,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 比较优势原则 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商品。那么国际贸易 将促使该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2)由于价格上升,所以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超过 了进口部门。(wf>w)。这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出口部门的边际劳动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生产力将下降,而进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则上升。 于是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开始回落,进口部门的劳动 报酬开始回升。 (4)随着劳动的在两个部门间的流动,两个部门的 劳动报酬又重新趋于一致,最后达到新的均衡, 具体均衡情况如下图所示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一、经济增长的供给效果
供给效果的含义 经济增长中的供给变化与贸易效果, 经济增长中的供给变化与贸易效果,称为经济增 长的供给效果。 长的供给效果。 供给效果的类型 1.中性增长 1.中性增长 2.偏于出口型增长 顺贸易倾向增长) 偏于出口型增长( 2.偏于出口型增长(顺贸易倾向增长) 3.超偏于出口型增长 超偏于出口型增长( 顺贸易倾向增长) 3.超偏于出口型增长(超顺贸易倾向增长) 4.偏于进口型增长 逆贸易倾向增长) 偏于进口型增长( 4.偏于进口型增长(逆贸易倾向增长) 5.超偏于进口型增长 超偏于进口型增长( 逆贸易倾向增长) 5.超偏于进口型增长(超逆贸易倾向增长)
三、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发生在资本 密集型产业,使生产要素投入减少, 密集型产业,使生产要素投入减少,但不是 等比例减少。资本用的更少一些, 等比例减少。资本用的更少一些,劳动用的 相对多一些。每单位资本使用更多的劳动, 相对多一些。每单位资本使用更多的劳动, K/L随之减少 这就是节约资本的本意。 随之减少, K/L随之减少,这就是节约资本的本意。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偏 向资本密集性产品的生产。 向资
除了基于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的贸易 在本质上是动态的以外, 在本质上是动态的以外,到现在为止讨论 的贸易理论全部为静态的。也就是说, 的贸易理论全部为静态的。也就是说,给 定一国的要素禀赋、技术、偏好后, 定一国的要素禀赋、技术、偏好后,我们 就可以决定该国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所得。 就可以决定该国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所得。 但是,要素禀赋随时间改变, 但是,要素禀赋随时间改变,技术也经常 改进,偏好也可以变化。所以, 改进,偏好也可以变化。所以,一国的比 较优势也会随时间而改变。 较优势也会随时间而改变。
国际经济学 第4章-提供曲线
讨论题
1.孤立均衡时的相对价格表示什么?各个国家 的相对价格如何确定?又是如何确定一国的比 较优势的? 2.贸易均衡时的相对商品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3.为什么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会出现不完全 分工? 4.什么是交易所得?什么是分工所得?
讨论题
5.如何理解提供曲线?提供曲线怎样确定贸 易均衡相对价格的? 6.如何理解贸易条件?
一、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
单位劳动生产的产品数量
X产品 Y产品
A国
10
15
B国
10
20
15单位Y产品
16单位Y 17单位Y 10单位X产品 交换 18单位Y 19单位Y
20单位Y
15Y≤ 10X≤20Y
相互需求方程式图形说明
Y B过国内交换比率
B国不交 换区域
A国国内交换比率 两国交换区域
A国不交换区域
Y
P1
E II
Y P2 B’
A
I
C O A
B
X O C’ B A’ I’ X
E’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E
B
0
X
提供曲线的严格推导
贸易无差异曲线 :表示的是一国保持与初始封 闭条件下福利水平相等时的进口与出口的不 同组合。
A国封闭时期的平衡
y
TA
EA
0
x
Y
TI
B A C’ D G’
马歇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及至世界 最著名的经济学家。1842年,马歇尔出生于 英国伦敦区一个朴实的中产阶级家庭。 从小接受他那极为严厉的、期望他儿子能成为 一个牧师的父亲的教育。但他背叛了他父亲的 意愿,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并获得 学士学位,并被选为圣约翰学院教学研究员。 但1877年由于他和玛丽· 佩利—— 被迫辞职。 随后,他先后担任布里斯托尔大学校长 他参加过英政府组织的政策咨询活动,还曾是 1890-1894年皇家劳工委员会颇有影响的成 员。1880年,他担任英国协会第六小组的主 席,正式领导了创建英国(后改为皇家)经济 学会的运动。1885-1908年任剑桥大学政治 经济学教授,也是英国正统经济学界无可争辩 的领袖。
(免费)国际经济学--第4章 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只有劳动是可变要素,在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只要知道劳动在 两个部门间如何分配(进而知道劳动的边际产出),就可确定要素 市场的均衡和要素价格
二 模型均衡解
(封闭条件下)劳动的分配和劳动价格的确定
VMPLX代表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曲线, VMPLY代表Y部门对 劳动的需求曲线 当两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劳动在两部门的分配就达到均衡
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相对于X产品,X部门的实际报酬可表示为
rX MPKX PX
X部门劳动投入增加,则其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产出增加
rX MPKX PX
观察:X部门资本的名义报酬rX如何变化?
X部门资本的名义报酬rX也是上升的
一 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相对于Y产品,X部门的实际报酬可表示为
w MPLX PX
贸易后,Y部门的劳动投入减少,则MPLY上升,则该国以Y商 品价格衡量的劳动实际收入上升
w MPLY PY
一 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当X部门由于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劳动流入时,其特定要素—— 资本的边际产出(MPKX)将上升
一 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wX
VMPLX′
VMPLY
wY
贸易后均衡点为E‘,X部门劳 动使用量为OXL’,Y部门劳动 使用量OYL‘ 总结:贸易后X部门的劳动投 入增加,Y部门的劳动投入下 降,该国工资水平w上升
VMPLX
E′
W’ W
E
OX
L
L′
OY
L
一 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劳动实际报酬的变化
贸易后X部门的劳动投入增加,则MPLX下降,则该国以X商 品价格衡量的劳动实际收入下降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会影响到国际贸易模式、比较优势和收入分配等方面。
本章将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假设和分析结果进行详细的阐述。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
具体地说,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组合不同,生产不同商品的成本也不同,从而形成比较优势,并通过贸易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是固定的,不会因为贸易而发生变化。
这主要基于两个假设。
一是要素禀赋具有惯性,即要素的组合方式在短期内相对稳定。
二是要素禀赋差异不受贸易限制的影响,即国际贸易可以自由进行,不会受到保护主义措施和关税壁垒的限制。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会引发不同的国际贸易模式。
具体而言,劳动力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会倾向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商品,而土地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更倾向于出口土地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则更可能由资本禀赋丰富的国家出口。
此外,要素禀赋理论还涉及到收入分配的问题。
根据理论的观点,国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不同要素禀赋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劳动力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而资本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则会因为资本的流入而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收入的增长。
总的来说,要素禀赋理论为我们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种解释框架。
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模式的形成,比较优势的产生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
然而,要素禀赋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例如它忽略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国际贸易的政治和制度因素等。
因此,在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及时修正和完善这一理论框架。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第一节 特定要素模型(保罗· 萨缪尔森和罗纳德· 琼斯)
一、基本假设 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 规模收益不变; 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 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 相使用; 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 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Y Ey E’y E E’ P=Px/Py P=P’x/P’y
相对价格变化 带来的影响: X产量增加, Y产量降低。
O
Ex
E’x
X
第二节 相对价格与收入分配
一、相对价格与要素价格报酬的变化
边际 劳动 产品 的价 值, 工资
W MPLY · Py 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
MPLX · Px X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 X部门使用的劳动Lx 头 Y部门使用的劳动Ly 尾
第四章 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在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供给面的分析通常分为短期 分析和长期分析两种,短期和长期并不是完全按时 间长短划分的,而主要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而定。 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 而不适合于其它部门的需要。
国际贸易使得一国内X产品价格上升,Y产品 价格下降,或反之。那么对于要素价格有何 影响呢?
*模型假定劳动可自由流动所以两部门工资相等 *工资可由劳动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来决定 总供给为: Lx+Ly=L总
边际劳动 产品的价 值(VMPLx), 完全竞争条 件下也是工 资 W MPLX · Px
Ox到Oy表示 总劳动L总
MPLY · Py 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
Lx+Ly=L总
MPLX · Px X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 X部门使用的劳动Lx Ox 图4-1 Y部门使用的劳动Ly Oy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
大卫·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国之间生产成本的差异。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 对优势,它仍然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来获得贸易利益。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一产 品时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的情况。
资源禀赋理论
总结词
资源禀赋理论,也称为H-O理论,认为各国 应该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产 品,并从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商 品进口。
创造就业
贸易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 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和收 入来源,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04
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全球化的定义与影响
定义
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趋 势。
影响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加速了技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提高 了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贸易政策
关税政策
关税定义
关税是一种对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种,其目的是增 加国家财政收入或保护本国产业。
关税种类
关税可以根据征收方式、税率、征收对象等不同标 准进行分类,如普通关税、最惠国关税、反倾销关 税等。
关税影响
关税会对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贸易量、产业结构、 消费者福利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 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
贸易促进了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使国家能够更加专注 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一 步推动经济增长。
贸易与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
贸易可以促使国家调整产业结 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 率和产品质量。
技术转移
贸易可以促使国家引进先进技 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国际经济学第4章-精品
PW’
bc d e
M2
SH
P
SH+F+t
SH+F
t
DH
大国进口需求曲线
国外出口供给曲线
征税后出口供给曲线
A c b+d C ef
B
Q1 Q3 Q4 Q2
Q
M2
M1
Q
M1 (a)国内市场
(b)进口市场
图4-3 大国关税的局部均衡效应
17
(2)关税对大国消费量、产量、贸易 量和财政收入的影响
关税消费效应:Q2-Q4; 关税生产效应: Q3-Q1 ; 关税贸易效应:M1-M2; 关税收入效应:c+e。
关税生产效应:由关税导致的国内生产的增加,
即: Q3-Q1 ;
关税贸易效应:由关税导致的进口的减少,即:
M1-M2;
关税收入效应:由关税所导致的政府财政收入的
增加,即:c。
14
(3)关税对小国消费者剩余(Cs)和 生产者剩余(Ps)的影响
关税导致小国Cs减少-(a+b+c+d); 关税导致小国Ps增加:+a;
关税的概念 关税的种类 关税的征收方式
5
5.1.1 关税的概念
关税(tariff)是一国通过海关对进出口商 品所课征的一种税收。由于征收关税提高了 进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客观上限制了进 出口商品的数量,故又称关税壁垒。
征收关税的目的有二:其一,增加政府的财 政收入(财政关税);其二,保护本国的产 品和市场(保护关税)。
未曝光的窄长彩色胶卷
16元/平方米
232元/平方米
(1)每台完税价格低于或等于 (1)每台完税价格低于或等于
混 合 税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H
P (q)。所需的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等级
就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者所需
G
商品的品质等级也就越高,二者的关系由图
F
中的OP线表示。现在,假设A国的人均收入
E D
水平为yA ,则A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处于 以D为基点,上限点为F,下限点为C的范围
C
内。假设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B ,则其所
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处于以G为基点,上限点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与外部规模经济 (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两种。 • 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
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分摊 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会越来越少,产品的 平均成本下降。 • 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经济外部性的表现,主要 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 模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产业积聚 即出现扎堆现象,这样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 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
一、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命题
需求偏好相似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命题的基 础上的: 1.国内市场的需求决定企业潜在的出口产品; 2.一国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其需求结构; 3.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的国家贸易基础越雄厚。
二、需求相似与国际贸易
q
如图,横轴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y), 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
二战后以来,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 ,工业国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产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出现了 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例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 同时又从日本、德国、韩国等地大量进口汽车。这种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 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之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国际经济学第4章(Helen)
= MPLc
r Pc
= MPKc
而在小麦生产部门,随着劳动力的流出,小麦部门劳动力的实际收入上升, 而在小麦生产部门,随着劳动力的流出,小麦部门劳动力的实际收入上升,土 地的实际收入下降。 地的实际收入下降。
w Pw
= MP
w L
t = MP Tw Pw
同理,如果假定布的价格保持不变,小麦价格下降, 同理,如果假定布的价格保持不变,小麦价格下降,则小麦部门劳 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 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这同样意味着劳动力会由 小麦部门流入布生产部门, 小麦部门流入布生产部门,从而使得小麦部门劳动力的实际收入上 土地的实际收入下降;布部门劳动力的实际收入下降, 升,土地的实际收入下降;布部门劳动力的实际收入下降,资本的 实际收入上升。 实际收入上升。 因此,如果同时考虑国际贸易使得布的价格提高、小麦价格下降, 因此,如果同时考虑国际贸易使得布的价格提高、小麦价格下降,则我 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劳动力需求曲线VMPL 劳动力需求曲线
根据克拉克的收入分配原理, 根据克拉克的收入分配原理,劳动力价格水平线以下的部分为可变要素劳动力的 总收入,而工资水平线以上的部分则为保持不变的资本(土地)要素的总收入。 总收入,而工资水平线以上的部分则为保持不变的资本(土地)要素的总收入。 w 资本总收 入 VMPLc
(2)对小麦部门特定要素(土地)收入的影响 )对小麦部门特定要素(土地) VMP土地 = MP土地 × P 小麦价格↓→小麦部门 VMP土地↓ 小麦价格 小麦部门 →劳动由小麦部门流向布部门 →劳动由小麦部门流向布部门,小麦部门 劳动由小麦部门流向布部门, 土地相对劳动增加, 土地相对劳动增加,MP土地↓, VMP土地↓ 小麦价格下降会使小麦部门特定要素收入下 降。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异体现了比较优势所在。
而供给方面的差异和需求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差异。
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就是从供给方面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的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从而扩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这一扩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和俄林(Bertil Ohlin)提出,因此也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
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
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使这一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至今仍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本节将向大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为揭示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作好准备。
一、要素禀赋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的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在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正确理解要素禀赋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
在本章所论述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我们假设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因而在本章中,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比例,而不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绝对数量。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要素相对比例的分析也是可以在其他种类的要素之间进行的,如资本与土地之间或劳动与土地之间。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 关税和配额理论
第四章关税和配额理论4.1贸易壁垒及其形式贸易壁垒是进口国或出口国为了限制进口和出口而设立的相关限制措施。
根据限制措施的透明程度,可分为:-----明显或者透明(transparent)贸易壁垒。
包括:关税,通过税收形式间接限制进口;配额,直接限制进口数量-----隐蔽或者不透明(nontransparent)贸易壁垒。
包括:倾销和反倾销、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幼稚产业保护、技术贸易壁垒、其他贸易限制措施等。
4.2关税(Tariff)及其关税的成本收益分析4.2.1关税(Tariff)1)含义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
分为进口关税与出口关税。
进口关税比出口关税更重要!2)不同国家征收关税的态度和做法工业化国家:一般禁止征收出口关税,主要采用增设进口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等保护优质产业,通过征收所得税增加收入。
发展中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增加税收、保护幼稚产业(征收),允许征收出口关税。
在进出口关税问题上,根据情况决定。
3)关境和国境的含义国境:一个国家行使全部国家主权的空间,包括领陆、领海、领空。
关境:完全实施同一海关法的地区(海关合作理事会,Customs Co-Operation council,CCC),是国家或地区行使海关主权的执法空间我国属于国境大于关境的国家。
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目前仅适用于中国大陆,不适用于中国澳门、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澎金马等三个单独关税区。
4)关税计价方法从价关税(ad Valorem tariff):按贸易商品价值征收一个固定百分比的关税;从量关税(specific tariff):按贸易商品的数量单位征收固定数额的关税。
混合关税(compound tariff):二者的结合。
美国使用从价关税与从量关税基本持平,欧盟主要采用从价税。
我国也主要试行从价税。
例如:自行车进口税。
A厂商进口一辆价值100美元的自行车,存在三种情形:——国家对其征收10%的从价税,则其进口关税为10美元;——国家对其征收每辆10美元的从量税,则其进口关税为10美元;——国家对其征收混合关税,即征收10%的从价税和每辆10美元的从量税,则进口关税为20美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要素供给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第四节 贫困化增长
第一节 要素供给与经济增长
一、要素供给增长与产出增长
在技术不变情况下,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必然导致产出水平的提高,产出水 平的提高表现为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简称PPC )向外移动,但是PPC外移的程度和具体形状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增 长比例。
(二)定理的基本内容 英国经济学家罗伯津斯基(T·M·Rybczyski)指出:在满足上述假设前提的 基础上,一国某一种生产要素的单方面供给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 产品部门生产扩大,而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产品部门生产缩减。
(三)定理的证明
Y
U0
U1
p0 C0
PPC0 Y0
E0
Y1
PPC1
C1
E1 p0
需指出的是,若劳动单方面增加了一倍,那么在罗伯津斯基定理的假定下 ,该国生产再次达到均衡时,劳动密集型X产品的产量将是最初产量的两 倍还要多(X1>2X0)。这是因为X部门不仅吸纳了全部新增劳动,还吸纳 了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中的劳动和资本,同时,又由于X产品的要素密集 度不变,因此,当X部门劳动力流入量最终增加一倍多时,必然会使X的 产量增加一倍多,此即琼斯(R·Jones)所称的要素供给单方面增长引起密 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生产扩张的“放大效应”。
上述三种要素增长类型,都会增加产出,这在封闭条件下就意味着国民整 体福利的提高。但在开放条件下却不一定,例如可能存在的“悲惨增长” ,即经济增长了,自己国家的福利水平反而会下降。
二、罗伯津斯基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考察了仅有单一要素供给增长时,一国均衡产出发生的变化。
(一)前提假设
(1)假设一国经济中仅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X 和Y两个生产部门, 且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2)生产技术既定,且要素相对价格给定不变,两种商品相对价格不变,这 意味着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变。 (3)市场出清,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相适应。 (4)资源充分利用,包括新增要素。
2、劳动增长比例小于资本增长比例时产出的非平衡增长 Y
PPC1 PPC2
×
PPC0
注意:当仅有资本供 给增加(k>0),而 劳动供给完全没有增 加(n=0)时,X产品 的产量也会增加,即 生产可能性曲线不会 出现图中PPC2的情况
O
X
当劳动增长比例小于资本增长比例(n<k)时,资本的相对价格就会下降, 两部门都会用更多的资本替代劳动进行生产,从而使X和Y的资本密集度较 前都有所提高(K/L增大)。尽管要素供给增加会导致两种产品的产量都增 加,但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产量的增加幅度将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X的增 加幅度,所以,生产可能性曲线将在Y轴方向更大程度地向外扩展。
不会出现图中PPC2那种情况, 这是因为劳动和资本是可以相
互替代的,当仅有劳动增加时
,Y部门也会使用更多的劳动
进行生产,产量也会扩大。
O
X
当n>k时,劳动的相对价格就会下降,两部门都会用更多的劳动替代资本进 行生产,从而使X和Y的资本密集度较前都有所下降(K/L减小)。尽管要素 供给增加会导致两种产品的产量都增加,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X产量的增 加幅度将大于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增加幅度,所以,生产可能性曲线将在X 轴的方向更大程度地向外扩展。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
在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均假设短期内各国的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是 给定不变的,但是,从长期来看,一国的要素资源数量是不断增加的,生 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这些变化必然会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从 而对生产格局、贸易条件和贸易流量产生重要影响。 本章依次介绍要素供给增长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OC)与两条生产可能性曲线交点处的切线斜率相等,这说明经济增长前后
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保持不变。
(二)要素非平衡增长与产出非平衡增长
1、劳动增长比例大于资本增长比例(n>k )时产出的非平衡增长
Y
注意:n>0,k=0时,Y产品的
产量也会增加,而不会维持原
有的产量,即生产可能性曲线
×
PPC1
PPC0 PPC2
(一)要素平衡增长与产出平PC0
PPC1
O
X
当劳动和资本增长比例相同(n=k)时,不会带来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因
此,在生产技术不变情况下,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就不会发生变化,此时
,若所有新增要素被充分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就会平衡向外移动,劳动和
资本增长比例越大,外移的程度也就越大。从原点出发的生产扩展线(如
O
X0
X1
X
仅劳动要素供给增加条件下的罗勃津斯基定理
上图描述了一国仅劳动要素供给增加对该国两部门均衡产量产生的影响。假 设初始状态下,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PPC0,国内X产品的相对价格为P0 ,生产均衡点为E0(X0,Y0),PPC1为仅劳动要素供给增加后该国的生产可 能性曲线。
劳动要素供给增加后,要保持两生产部门的要素密集度不变,又要充分利 用所有的生产资源,只能把新增的劳动供给都投入到劳动密集的X生产部门 ,这会使X部门的资本密集度变小,由于假定X、Y两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 变,因此会使资本密集型Y部门的一部分资本和劳动按其要素密集度的比例 流入X部门(资本和劳动按此比例流出保证了Y部门的资本密集度保持不变 ),直到X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重新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为止,这意味着密集使 用劳动要素的X产品部门生产扩大,而密集使用资本要素的Y产品部门生产 缩减。如图所示,劳动供给增加后,该国新的生产均衡点为E1(X1,Y1) 。由于假定X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变,且生产可能性曲线PPC1较PPC0在X轴上 扩展的幅度大于在Y轴上的扩展幅度,因此,新的均衡点E1所对应的Y的均 衡产量Y1必然小于E0点所对应的Y的均衡产量Y0。
本章仍以两部门(X、Y)、两要素(L、K)为例,假设X是劳动密集型 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且X和Y产品的机会成本递增。用n表示劳动 力增长比例,k表示资本增长比例。
(1)若n=k,则表明劳动和资本的增长比例相同,称为要素的平衡增长; (2)若n≠k,则称为要素的不平衡增长,其中,n>k时,表示劳动增长比 例大于资本增长比例,n<k时,表示资本增长比例大于劳动增长比例。